从金融系统六大特性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爆发并蔓延至今的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危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二十国集团中发达经济体对金融业所提供政府援助的数量,平均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8%。而伴随规模空前的政府救助,主要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激增,据imf估计,2008~2015年期间实施救助的各国政府债务规模将上升至国内生产总值的40%。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层面的深刻反思,很多专家学者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剖析了诸多深层的原因。从金融系统与生俱来的本质特性看,发生危机有其必然性。要有效防范危机,并尽可能降低损失,须从机制安排上入手多下功夫。本文在归纳总结金融系统六大特性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建立适当的风险防范机制来有效控制和抵御银行风险之必要和可能。

金融系统六大特性

金融系统的特性是由内在规律决定的,综合起来看,有以下六方面:

一是风险的传染性。金融系统是靠高负债、高杠杆赢利的,风险与之同行,同时,金融系统的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由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产品之间,金融对实体经济、金融对国内其他行业甚至国与国之间,以金融为纽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金融风险具有迅速传递扩散的效应,有如sars等疾病的传播,若不及时有效控制,星星之火很快就会形成燎原之势。随着网络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壮大,这种传染性体现得更加明显。

二是扩张的非理性。这次震撼全球的金融海啸就是资本非理性扩张的结果。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次贷危机。最初,华尔街金融机构向没有固定收入来源、没有信用证明的购房者提供大量贷款。这些金融机构之所以敢于如此放贷,是因为它们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把贷款层层打包转手出售,于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金融链条:专业机构提供次级信用贷款,投资银行发行金融衍生产品,评级机构提供信用评级“保障”,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安全担保,投资银行、专业银行、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则为了追逐利润不顾风险蜂拥而入,以平均1∶30的杠杆比例放大了次贷产品的盈利水平与投资风险。在这个长长的金融链条中,除了衍生品的设计者本人,其他参与者实际上都已经无法准确把握产品与市场的风险。显然,这座耸入云端的金融大厦实际上是建立在松软的沙滩之上。于是从产品危机转化为产业危机、行业危机,进而形成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并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经济危机。这就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资本运动极度疯狂所酿造的苦果。

三是竞争的残酷性。整个金融系统犹如一个竞争激烈的战场,弱肉强食不可避免,这也是由市场经济的特性决定的。市场竞争其内在动因在于各个经济行为主体自身的物质利益驱动,其中表现最为强烈的是同质化竞争。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有些银行几乎完全按照一个模型“克隆”,产品、客户完全一样,但没有一家银行不希望把自己做强做大,竞争到了白热化状态,最终损失的必定是整个行业。

四是市场的欺诈性。和资本贪婪的本性一样,市场总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充满了欺诈。美国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以cdo、cdo平方、cdo三次方的手段进行包装,而这里的包装,其实就是欺骗的代名词,它们以种种卑劣的手段欺骗消费者,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金融市场充满各种坑蒙拐骗的欺诈行为,金融机构除了以夸大投资回报等手段欺骗消费者

外,还有某些不法分子利用金融工具诈骗消费者,如集资诈骗、票据诈骗、金融凭证诈骗、信用证诈骗以及保险诈骗等。当市场约束力不敌欺骗之“妖魔力”时,信任泡沫和经济泡沫就会一起泛滥,那时危机就一定会如约而至。

五是内生的脆弱性。金融系统和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很多现象十分相似,那就是顺周期性。在经济金融领域,经济上行时发展迅猛甚至会狂热发展,而在下行时又往往加速收缩。银行业的表现最为明显,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由于资产质量相对较好,借款人还款能力强,银行有多贷款的冲动,这一方面助推经济向更热的方向发展,同时为银行预埋了大量不良资产,相当于“定时炸弹”,爆炸的时间是经济萧条期。金融大鳄索罗斯把这种顺周期的经济运行称为“金融加速器”。许多金融机构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深陷挤兑风波,恐慌像潮水一般迅速蔓延,典型的如贝尔斯登和雷曼公司。

六是系统的关联性。金融系统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家金融机构倒闭,可能拖累多家机构,甚至实体经济,形成恶性循环圈,一损俱损。如雷曼兄弟倒闭,给美国甚至整个世界带来灾难性损失。第二是“集合谬误”。即使单个金融机构是稳健的,集合的后果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单个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或提高流动性而出售资产有可能是审慎的,但多数金融机构这样做,则会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在经济繁荣时期,大多数企业都显得很有资信。从单个金融机构的角度看问题,此时扩大信贷规模显然是理性的和审慎的,但所有金融机构都如法炮制,则会导致信贷快速扩张,资产泡沫集聚,乃至通货膨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单个金融机构收紧信贷政策同样是审慎的,但如果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这样做,其结果必然是更快地将经济引入衰退。第三是“大而不倒”。对那些规模大、关联度大、可替代性差、国家或民众对其依存度高的机构,客观上不能让它倒,如果倒闭对整个国家、社会引起的动荡将不可承受,所以政府要拆巨资去挽救它。这些被保护的机构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他们会毫无顾忌地拿纳税人的钱为其失误和“高薪”买单。金融危机后的华尔街金融巨鳄便是如此,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为救助那些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六项机制

从理论上说,既然金融系统风险是由金融系统内在的本质特性决定,具有不可逆转性,那么,只要金融行业存在一天,这些风险就不可避免。然而,这并不是说人们对此就束手无策,只要用心研究,应对的办法还是有的,虽然不能根本消除,但是让危机间隔时间长一些,让震荡幅度小一些,让风险造成的损失少一些,是可以做到的。每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是对人们不断地敲响的警钟,从而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应对措施。针对金融系统的固有特性和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笔者认为有六项机制值得长期坚持。

防传染的“隔离墙”机制。要防范风险的传染,必须采取有力的隔离手段,建立有效的防火墙机制。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引入对自营交易严格限制的“沃尔克规则”就是最好的实证。我国对银行跨行业经营有着严格的要求,主要是为了防止风险跨行业传播。2010年初,银监会适时推出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的管理办法及项目融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