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题目和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试题目和答案D:廉洁执政ac7、[多选题]如何理解文化A:文化有多重理解:广义、中义、狭义I:广义文化指人类通过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C:狭义文化专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D:酒文化、茶文化是指狭义文化abcd8、[多选题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导向包括A:积极进步B:先进文明C:科学D:和谐BD9、[多选题.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A: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B: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C: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D: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abcd10、[多选题]中国目前文化多元的存在样态A:从时间上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杂糅B:从性质上分:封建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C:从主体上分: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D:从地域上分:东北文化、吐鲁番文化等ABcd11、[多选题]社会发展理论的内容构成包括:A:有关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发展的本质、动力、规律等问题B:研究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发展与稳定、发展与公平等问题C:社会发展理论要对当代发展模式,即现代化模式进行系统研究D:细节和具体问题的研宄ABC12、[多选题j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针对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狭义上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所存在的不足B:要替代小康社会目标C:是解决中国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问题,不是替代小康社会D:“小康”是相对于“贫穷”和“富裕”而言,“和谐”是相对于“矛盾”与“冲突”而言acd1 3、多选题党的各项建设既各有侧重又彼此联系,其中主线是A:思想建设B:组织建设C:执政能力建设D:先进性建设CD14、[多选题].下列哪些属于违法、犯法的行为A:教师适当惩罚学生B:教师采用各种方式体罚学生C:教师私拆私扣学生的信件D:教师批评犯错误的学生bc15、[多选题.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A: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C: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D: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BCD16、[多选题]文化多元的双重性A:思想自由、民主的必然结果B:思想分化,社会离心力增大C:带有不可避免性D:关键在整合和引导AbCD1 7、[多选题]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领导主要体现在A:总揽全局、协调各方B: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C:确定奋斗目标D: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Acd18、[多选题]廉洁从教的内容包括A:坚持高尚情操B:发挥奉献精神c:自觉抵制社会不蘸风气D:不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Abcd19、[多选题]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A:发达的经济B:高度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的统一C:城市化和世俗化D:知识占居突出地位abcd20、[多选题]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对历史上人的发展的继承与推进A:可取古代人的发展形式之崇高(人表现为目的和形式上的全面)摒弃其内容之原始B:取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发展的内容之深刻(形成普遍或全面的社会鞋系、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的能力体系),摒弃其形式的鄙俗和狭隘(物的异化之形式)C:将古代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之合理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D:“个人的自由、和谐和全面的发展”ABCD2 1、[多选题J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市场,就应该A:发展重点文化产业B: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C: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健全各娄文化市场D:发展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abcd22、[多选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A:主要矛蓿B:基本矛盾C:重要矛蓿D:突出矛盾ab23、[多选题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A:积极推进城乡统筹B:发展现代农业和深化农村改革C:促进农村公用事业发展D:增加农民收入abcd24、[多选题]如何理解现代文化软实力A: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崇首先提出的概念B:“软实力”指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文化力量C: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啡力D:与经济、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相对aBCd25、[多选题j文化发展的工作重点,就是抓紧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A:抓好基层文化建设B:抓好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优秀文化产品C: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文化创新能力建设D:抓好文化“走出去”和人才培养ABCD26、[多选题J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是A:体制改革B:经济调节c:市场监管D: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ABCD27、[多选题]马克思把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发展的历史表现形式概括为:A:原始的丰富性B:人的依校性C:自我牺牲D:这一时期人的个性遭到扼杀,是应当被诅咒的历史时期abc28、[多选题]严谨治学对教师来说,A:严格要求自己B:严格要求学生C:刻苦学习、求知,有两个具体内容,即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D: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cd29、[多选题]社会主义新矛盾的“新”体现在A:“用和平的方法”进行非对抗的斗争B:和谐起着主要的动力作用C:和谐是斗争的目的,斗争是和谐的手段D:按照矛盾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方针方法来解决ABCD30、[多选题]‘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发展的历史表现形式概括为:A:全面发展B:能力依赖C:个人与社会的一致D:每个人自由而垒面地发展ABC3 1、[多选题]要不断培育科学的和谐发展文化就要树立A:高效发展的理念B:快速发展的理念C:协调发展的理念D:创新发展的理念ACD32、[多选题j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把握几个方面A:科学发展B:共同富裕C:民主法制D:文明进步Abcd33、[多选题: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要促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善,形成的文明风尚是A:知荣辱B:讲正气C:树新风D:促和谐Abcd34、[多选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征应该是A: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B:乡风文日_C:村容整洁D:管理民主Abcd35、[多选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包括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D:尊重创新Abc36、[多选题.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是指A: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当代面方社会发展理论B:面方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现代化问题C:“现代化”被界定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或变迁D:它有人娄社会发展理论的共同主题abc37、[多选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A:坚持改革开放B:坚持民主法治e: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D:坚持依法执政acb38、[多选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A: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B: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C:成为求真务、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D: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Abc39、[多选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旗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ABCD40、[多选题]下面有关教师为人师表的特征正确的是A: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B:为人师表具有突出的严谨性C:为人师表具有较弱的激励性D:为人师表镍乏可操作性AB4 1、[多选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A:计划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B: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是必要的C: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惟一调节者D:一切经济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abd42、[多选题:ad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内涵包括A:生产力发展B:经济发展C:生活幸福D:社会公平和谐AD43、[多选题j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B: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C: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的社会D:共同富裕的社会Abcd44、[多选题]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建设,表现在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B: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C: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D:坚持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abcd45、[多选题.人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A:人的存在形态即人的本质问题,人之为人的根据问题B:人作为与动物相区别的作为“人种”的人类C:是依据不同社会关系把不同的人区别开来的群体D:作为不同个体而存在的个人BCD46、[多选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断指明了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C: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D: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ABCD47、[多选题]科学发展观的内涵A:以人为本B: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c: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D: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技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于放Abcd48、[多选题:从个人的发展的社会基础入手,描述个人的社会关磊和个性的发展特征,可将之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其含义是:A:对血缘关系的依校B:对共同体的依粕C:对权力的依赖D:个人意志和权利的放弃49、[多选题]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B: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C: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D:经济力和军事力Abc50、[多选题.从个人发展的社会基础出发,阐述个人的社会关系和个性发展的特征,可将其描述为“物的依赖关系的个人独立”,其表面上的“个人独立”是虚假的含义是:A:这种物的依籁关系使个人独立成为表面B:物的依赖关系作为人的生存条件条件限制着个人,个人必须从属他们,并受他们统治C:劳动者必须出卖劳力,必须使其劳动力和劳动成为资本家的资本D:人对货币或交换的依赖i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劳动对机器体系的依赖abc。
软实力
软实力“软实力”的范畴很广,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任何国家的“软实力”都像信用一样,蓄积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丧失则很快。
中国的文化感召力比日本和前苏联都强。
中国的文化价值更加开放,更易被人接受。
中国的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中国人”的认同是自然形成的。
中国在今后对“软实力”的需求肯定将超过对“硬实力”的需求。
提高硬实力相对容易,但是,提高“软实力”将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许多复杂问题。
当我们探讨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国的国际战略地位时,我们必须正视中国“软实力”相对落后这一现实。
在过去考虑“综合国力”这一概念时,我们很少包括“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在衡量中国综合国力时,几乎所有的参数都来自于“硬实力”,如经济规模、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等。
有专家认为,按纯的“硬实力”指标,中国的综合国力可能仅次于美国,但如果把所谓的“软实力”也考虑进去,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差距就显得更大了。
“软实力”的概念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
按照奈的观点,“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
在国际政治中,如果“硬实力”是强迫其他国家就范的必要工具的话,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吸引其他国家作为自己盟友和伙伴的“隐性资源”。
具体来说,“软实力”的范畴很广,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尤其是通俗文化)的感召力、在国际政治中的结盟能力、利用现有国际组织的能力等。
很明显,“软实力”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经济落后和缺乏国际地位的国家会拥有可观的“软实力”。
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印度。
虽然印度人很聪明,但印度综合“硬实力”不强一直使其国际影响受到限制。
从“软实力”的角度看,印度的文化和民主都应该是帮它“加分”的因素,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硬实力”,可以说印度没有多少实质上能影响国际政治的“软实力”。
“软硬失衡”会造成国家的影响力下降对“硬实力”很强的国家来说,如果“软实力”跟不上,它们的国际影响亦要被大打折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此, 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 其一 , 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文化 的理论价值 ; 二 , 其 马克思 主义在人们精神家园建设中的核心
地位 ; 其三 , 克思 主义在 国家意识 形态 中的引导 和凝 聚功 马
能。上述三个 问题恰恰是 国家软实力 构成不可缺少的因子。 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固然重要 , 但文化
传媒体 的维护 和教 育体 系的支持 。然 而 , 现实生 活中 , 由于马 克思主义理论 的传播与大众 的文化心理需求和文化接受能力 、 生活境遇存在相分离 的传播 障碍 , 大多数情境下 , 马克思 主义 传播仍囿于精英者层面的讨论 , 未能真正走人大众生活。当马 克思主义仅仅停 留在官方或精英话语层面 , 未能在广大 民众 的 心理产生共鸣 , 其文化或意识形态 的实 际影响力则是弱小的 。
鲜明中闰文化特色的 、 能够 为他者共享 的、 普世性价值观。一 个 民族 的文 化若失去 内在 的灵魂 , 是不 可能 构成文化软实 力
的、 当代生活中 , 许多的文化产业企业家认为 , 文化产业 的发
展首要 的是 人文精神的追求 , 是对人类的心灵产生广泛而又积 极 的浸染作用 在文化产业化中 , 通过价值观的吸引使他者 自
愿改变其行为而实现 自我的 目的 , 是软实力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属性 。为此 , 我们 不应该将 文化仅仅理解为大众文化 , 而应 该
从国家战略的高 国内实践战略 , 一是沟通对话战略 , , 在此
基础 提高可转化性 。
谈 到大众传播平 台建设 , 并不意味我们 以往没有平 台, 而
义大众化需要提高三个能力 : 一是话语表 达能力 , 要能够 以大 众可接受的话语清晰地表达其价值理念 ; 二是传播能力 , 要善 于运用各种媒介 、 各种 主体和各种机会广 泛传播其思想精髓 ; 三是示 范能力 , 要将马克思 主义理论所主张的价值观全面付诸
文化软实力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在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
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综合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所处地位、所起作用的基础,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体。
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国家综合实力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
硬实力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为支撑的具有强制性、威慑性的力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力量,是物质形态的实力,也是其他实力的基础和前提。
软实力是指以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为特征的实力。
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文化的力量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它的发挥根本上是靠文化的吸引、精神的感召,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引人入胜的特点,让受影响者向自己靠拢,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并且坚信不移,终生不变。
二、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是支撑人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一个人的追求与奋斗,一个民族的团结与振兴,一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要靠理想信念为动力源泉。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从刀耕火种的低级社会形态到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软实力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概念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2008年03月05日08:1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
在不同时期,约瑟夫·奈对“软实力”做出了多种不同的界定。
在1990年发表的“软权力”一文中,他指出,“同化权力(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一权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
”在2002年发表的“为何再不能单纯依赖军事力量”(“Why military power is no longer enough”)一文中,他认为软实力就是“让别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而在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的再思考”(“Think Again: Soft Power”)一文中,他将这一概念简单地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者利诱的方式改变他方的行为,从而使己方得偿所愿的能力。
另外,在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世界政治致胜之道》一书以及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再思考”(“Think again: soft power”)一文中,他明确指出软实力的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
“软实力”概念诞生以后,各方反应不一,各种意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概念本身持有疑问。
例如,我国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刘建飞教授认为,奈的“软实力”概念不是很严密,其借助了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区分思维,而事实上软件和硬件必须结合起来,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第二类是对“软实力”的功用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并不像所描述的那样重要。
例如,资深政治家约翰·麦克洛依(John McCloy)在谈及国际政治中要关注声望和吸引力时大发雷霆:“国际舆论?我不信国际舆论。
唯一要紧的是力量!”美国专栏作家卡尔·托马斯(Cal Thomas)则表示:“说美国的言行能减少我们敌人的威胁性,这纯属虚构。
法国软实力的文化来源之一
法国软实力的文化来源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这一概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根据约瑟夫·奈教授的研究,法国早在19世纪末就通过扩散法语语言和文化的方式在国际社会上第一次使用了软实力。
事实上,在取得百年战争胜利之后,法国逐步跻身欧洲军事强国之列,“太阳王”路易十四对内的重商主义和对外的殖民掠夺更为法国的强国之路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位封建专制帝王除了具备治国安邦的宏伟韬略之外,他的文化艺术之才更是不容小觑。
他亲自创办了法兰西舞蹈学院、音乐学院、喜剧院、建筑学院和科学院,将法国的古典艺术与文化推向顶峰。
这一时期的法国俨然成为欧洲各国羡慕和模仿的“偶像”,国家间的外交条约都用法文来撰写,欧洲各国的王公贵族、知识分子以及艺术家都以会说法语为荣。
由此可见,法国社会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已经有了五百多年的历史,其源泉正是国家发展演变历史中积累下来的丰硕的文化艺术成果。
1研究现状法国软实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但现有文献对法国软实力的研究却为数不多,研究角度也颇受限制,大部分研究法国软实力的文献通过分析法国政府对于国家软实力的主导和推进作用,来达到借鉴法国软实力运用策略为我国所用的研究目标。
中法两国的历史和文化间虽有相似之处,但是忽略两国各自的社会实际和自身特点,仅仅针对法国政府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措施和运用软实力的策略的研究的应用价值十分有限,研究成果在运用中可能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
还有一些文献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法国国家软实力的资源构成的解析上,这些研究表明民族文化、语言文化、创新精神、以及法国在欧盟的主导地位等等的文化和外交因素均对法国软实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由此可见,国家软实力的衍生基础是多种文化元素和国际关系的有机结合体。
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
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 篇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分析 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分析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 它 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 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 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 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 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 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 奈于上世纪 90 年代首先提出来的。
其意为: 一 个 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文化、教育、 意 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 “软实力” 中 。
国 的“软实力”一说, 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 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 重或者着迷, 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 “一个 国 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 GDP、硬 件设 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 “软实力”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由来已久。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就提出“天下之至 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 “以德服人”,兵家的代表人物孙子提 出了“上 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思想都蕴含了丰富的“软实力”的思想。
软实 、 力是通过一个 国家公民的有意的和无意的、感性的和理性的、强制的和习惯的、宗教的和世 俗的思想和行 为发生作用的,以此展现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形象、族群特征和精神面貌。
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 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 实 力。
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种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 创 业之举。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
举办世博会是上 海在建设国际经济、 金融、 贸易和航运中心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将大大推进上海的现代化和 国 际化。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1.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什么是文化软实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是怎样?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我国想要改变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应该怎么办?需要解决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官方应有文化的高度。
第二,熟悉市场,了解西方和全球的市场,知道谁在消费和需求中国的东西,否则就会导致产品过剩或者严重错位。
一方面,一些人受“名牌”机制影响,人云亦云,喜好消费那些宣传海报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文化产品总体上仍属于奢侈品,很多人受经济条件约束却消费不起。
这些都制约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
第三,中介环节问题,主要是体制性问题,需要有一种弹性的合作性的制度、财务制度等,否则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最后很可能是债台高筑,官司缠身。
第四,专业和思想的介入,即邀请一批真正的专家、学者和撰稿人,吸收、改编他们的思想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T课件
9、2011年十二五规划 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 济进入文化领域,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8
10、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文化强国”
中华文化有影响
6
中共中央对文化发展的历次部署
1、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协议》“一 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1997年十五大 明确提出把文化建设看作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并指出文化建设是综 合国力的体现
3、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十五”规划的建议》中央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发展 产业的字样
9
10
11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
化 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 和准确把握。 文化自信则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 在此基础建立起来的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才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中国
美中两国文15
16
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品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
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 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 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 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软实力
一.什么是文化软实力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二.为什么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平与成长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列国正积极操作这一成长机缘期不竭增强综合国力,晋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规模的世界竞争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长,在此基本上交通运输、城市培植等重大基本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刀兵装备更新换代,戎行战斗力水平不竭晋升。
国家各项“硬实力”成长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
可是我国“软实力”培植持久以来受重考水平低,相对欧、美等发家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说“软力量是经由过程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
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不美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近年来,跟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竭晋升,我国在世界各规模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有了主要地位。
一时刻,世界列国掀起了进修中国话和文化的热潮。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不竭的晋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成长起到了主要的敦促浸染。
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辉煌文没赝丰硕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成长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所以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文化“软实力”仍旧较弱。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B1201班胡伟(0911120117)一.什么是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必然离不开三个因素,一是制度,二是文化,三是技术。
仅此三个元素中,文化软实力就占据了两个,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二.分析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在研究美国崛起的方式时,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就是:美国属于物质性成长与社会性成长结合得比较好的国家,或者说是硬实力与软实力发展比较平衡的国家。
美国拥有强大的硬实力,这是不用阐述的事实。
即便在本次金融危机之中,美国也并没有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由此而转向衰落了。
相反,从2010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已经走向复苏,特别是一些新兴制造业复苏非常快。
奥巴马2012年的国情咨文又通过减税、免税等激励措施来打造“美国制造”。
因此,美国经济的实际可能比某些人预期的要乐观。
不过,对美国来说,最大的优势还是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它的文化软实力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现在,我以美国电影为例分析美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美国是世界第一电影强国,虽然美国只有200余年历史,没有什么历史底蕴,但在几百年的短暂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国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梦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T
三、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 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重任。 要完成这一重任,改革文化体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 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何为文化强国?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
强大的文化力量。 这种力量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 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强大的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 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 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 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 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 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 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 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举些有关文化软实力的列子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十七届六中全会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 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 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 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 保障、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 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 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 出更大贡献。
2010年数据比较
2015年数据比较
文化软实力的看法
对文化软实力的看法摘要: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而文化软实力是当今形势性的话题,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问题建议意义正文:一、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问题1、文化资源丰富,但尚缺利用。
华夏五千年文明一直扮演着独特角色,独具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拥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成为众多外人学习的对象。
然而,时间的推移让人们渐渐淡忘,传统的文化节日被人们忽视。
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
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也明显不足,国家的重视力度降低,从而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这种种的文化所绽放的魅力被掩藏在不被人看到的角落。
2、文化宣传、建设力度缺乏。
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提炼和宣传,还难敌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
我国虽然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却没有被广泛、深入地了解和认同。
各种体制特别是文化建设体制不健全,导致已有的软实力发挥不完全,内耗现象比较严重。
国家创新体系的不健全严重桎梏了软实力的创新。
同时,一些文化产品被注入其他因素,降低了其本身的质量。
许多的文化产品在运行中被大量注入商业的因素,文化产品盗版严重、低俗不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等,说明要规范好我们的文化市场,才能为文化资源向文化竞争力的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3、缺少专业文化人,缺乏对我国文化的深度研究。
在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学者不计其数,但具有专业文化知识的人尚缺。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一、什么是综合国力及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依靠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是影响政治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有力杠杆,在综合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实力的建设。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要推动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二、文化软实力对综合国力的重要性1、文化软实力首先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它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在一种文化的氛围当中,形成伟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它令其他的民族也向往也撼动也景仰。
因此,各种肤色的人画着中国的脸谱,穿着鲜艳的中国戏服咿咿呀呀有板有眼地唱起了我们的国粹--京剧;许多来自五大洲的人们到"孔圣人"像前磕头作揖,甚至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话,比起国人当年的学高潮是有过之无不及,"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中国功夫也风靡全球。
2、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
3、文化通过为经济提供人才、技术、创意、创新的支撑,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国家软实力
1.国家软实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倔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
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
2.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制度、文化、国民、意识形态等所具有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
从其外延上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制度模式的优越性、国家的国际形象、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国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及对外交往能力等3.中国目前文化软实力现状:中国拥有独具吸引力的传统文化资源、庞大的海外华文网络和华文媒体资源、良好的国家形象和较为灵活的外交政策、"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的吸引力等文化软实力资源,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国际文化传播逆差严重、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存在文化认同危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等。
4. 例子: A.传统文化目前,我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热,表现为国学热、读经热等,孔子学院办到了国外。
传统文化热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B. 如今,电影产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生力军。
最近几年,一些中国电影逐渐走出国门,在为世界所认知的同时,也赢得了部分海外市场,其中贡献大者如张艺谋、陈凯歌等。
中国电影的外销呈“三少现象”:一是海外票房少。
二是连续增长少。
三是进入海外主流院线的中国影片少,在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青年电影创作者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生力军的现实处境中,青年电影在创作上仍然面临诸种问题与困惑。
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解读
渐 风 靡 于 国际关 系 领域和 文 化 建设 领域 的概 念 , 并 且越 来越 受 到世 界 各 国的重 视 。 中国共 产党 的十七 大 报 告 中首 次 明确 了 把 “ 发 全 民族 文 化 创 造 活 激 力 ,提 高 国家 文 化软 实力 ”作为 重要 的发展 战 略 , 从 而在 我 国掀 起 了对 软 实力 及文 化软 实 力 的关 注 、 研 究和 建 设 的高潮 。
于文化软实力之精辟论述,而且逐步形成了丰富的
文化 软实 力 的思想 资源 。 《 语 ・ 路 》 崇 奉 的 “ 人 不服 , 则 修 文 论 子 远
21 前 论 I NA 0. 进 坛QNIUT 1 6 AJL N N
5 7
◆ 文 化 广 场 ◆ 德 以来之 ”的理 念就 是文 化软 实 力 的具体 体现 ,它 剔 除 “ 实 力 ”原 始概 念 中的 霸 权 意 识 ,代 之 以 软 “ 以人为 本 ” 的文化 民生 理念 。 老 子 《 德 经 》 则 言 : “ 下 之 至 柔 ,驰 骋 道 天
放大。 何谓 “ 实 力 ” ? “ 实力 ” (o tP wr 软 软 Sf o e ) 概念 最 早 是 由美 国哈佛 大 学肯 尼迪 政 府学 院 院长 约 瑟 夫 ・ 提 出的 。约 瑟夫 ・ 指 出 ,一个 国家 的综 奈 奈
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发展
进程 中,不仅 早在 两 千余 年 前 的战 国时代就 有 了关
三 、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之道 任何一个 民族 和 国家要想在激 烈的国际竞争
中赢得 地位 和 争取 主动 ,就 必 须在 不断 增强 经济 实
力 、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的同时,大力提
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作者:杨群红来源:《决策探索》2014年第24期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2月24日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把我们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利用各种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软实力是相对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是指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
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核心价值观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精神纽带,进而化作维系社会和民族生命共契的巨大能量。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只有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和引领作用,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从而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形成推动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强大力量。
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固然重要,但国家思想、文化和道德等软实力同样不可或缺。
古语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
一个国家如果仅有硬实力,没有文化软实力,这个国家就立不起来,就是一时立起来也不能久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当前,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
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
然而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因此,需要解决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官方应有文化的高度。
第二,熟悉市场,了解西方和全球的市场,知道谁在消费和需求中国的东西,否则就会导致产品过剩或者严重错位。
一方面,一些人受“名牌”机制影响,人云亦云,喜好消费那些宣传海报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文化产品总体上仍属于奢侈品,很多人受经济条件约束却消费不起。
这些都制约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
第三,中介环节问题,主要是体制性问题,需要有一种弹性的合作性的制度、财务制度等,否则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最后很可能是债台高筑,官司缠身。
第四,专业和思想的介入,即邀请一批真正的专家、学者和撰稿人,吸收、改编他们的思想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3.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今天中国的崛起一方面依靠国内的和谐,一方面则依靠国际形势的稳定,但是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正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
首先,台湾问题悬而未决,成为中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也成为中国文化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各类中国分裂论甚嚣尘上。
早在1887年,日本军国主义参谋部提出的《征讨清国策》中,就曾明确地提出要把中国分成7块,这就是东北、华北、江南、蒙古、西藏(含青海)、新疆(准葛尔)、甘肃。
根据一些资料显示,日本右翼学者中岛岭雄,在1993年曾发表文章,主张把中国分割成12块,除了上面7个地区外,还包括香港、澳门、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区。
同时,日本右翼政客宫奇正弘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内,又抛出所谓《中国的大分裂》一文,鼓吹中国应在邓小平以后“分成16个小国”,其中增加上海、福建、广西、宁夏、云南等省市,甚至把不是中国的新加坡也列入其中。
在台湾岛内则有一个叫王文山的人,他1996年12月在台湾出版了一本书叫《和平七雄论》,这是又一个妄图肢解中国的“七块论”。
这7块包括满洲(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含黔、滇、桂)、江北、江南。
他认为,台湾已经分割出来了,不必将其列入。
身处当代世界之中的中国,其未来处境并非可以高枕无忧。
在20世纪末,美国《华尔街导报》的一篇文章说,中国是“花架子”的中国,看上海、北京、深圳都是穿西装打领带像模像样,而再往西部看就是穿草鞋和短裤,这叫做“花架子的中国”。
正是因为中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使得西方在1985年提出了“七国论”——日本最早提出然后得到美国的附议,而在21世纪初被李登辉加以系统化。
以七国论为代表,西方、日本和美国等西方现代国家存在的形形色色中国分裂论,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变得空前复杂。
在面对这些分裂舆论的同时,一方面中国应加强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建设,建立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大规模的输出有力回应各类分裂舆论。
国家分裂是民族凝聚力下降的表征,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正需要文化。
王国维在后期研究蒙古史,蒙古史和王国维有什么关系?王国维早年研究叔本华、尼采、康德等西方哲学,是为了唤取民智,唤醒民众,以救国人精神疲弱;然后写《人间词话》是要唤醒自己;写《宋元戏曲考》——把唐诗宋词之后所谓难登大雅之堂的戏剧重新加以阐释并订其谱系;再往后研究甲骨文和上古史,是希望借发掘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雄强精神,唤起民众的忧患意识;后来他研究敦煌学,是因为伯希和、斯坦因等从敦煌抢走了很多珍贵文物资料,使得中华文化命脉有中断之险,如果中国学者不去研究敦煌,那么谁研究?后来,他又研究蒙古史,那是因为那时他已经意识到外蒙古将从中国母体上割裂出去。
王国维做的每一门学问都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关。
那么,今天如果“七国论”成功,难道匹夫无责吗?如果“港独”、“藏独”、“疆独”、“蒙独”、“台独”都出现的话,中国还是中国吗?军事强大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历史上有很多军事强大的国家内乱不断,所以文化的重要性异常明显。
为什么这些亚洲国家先行一步进入现代化以后还要进而争夺文化领先权呢?为什么在经济领域成功后还会有对文化领域尤其是古代文化领域优越性的图谋呢?为什么有人不断想从文化上做文章大谈分裂中国的“七国论”?对此中国应该怎么办?是继续跟在别人后面作为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还是渐渐地学会同西方他者对话呢?是继续全盘西化使中国文化成为即将消逝的文化?还是在对话中逐渐进入国际文化共识并强调自己的文化特性,从而生出一种真正的文化精神并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沦为博物馆文化?这些文化问题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深深思考!文化问题空前重要。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在文字方面统一中国,在今天看来会是多么危险。
科技、制度的并轨阶段都将过去并成为常态,构成我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文化之道需要“大而化之”,需要去检视冲突进而化解冲突,这种工作应由未来的思想家、学者、知识分子去做。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亚洲的经济是“雁形”经济。
领头雁是谁?当然他们认为是日本,而且经济中心是在大阪。
中国人不同意,提出“雁形”经济的领头雁是未来的中国,经济中心可能是上海。
韩国人不同意,说未来的“雁形”经济中心应该是在韩国,它的中心是首尔(原名汉城)。
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敏感程度相当高,不管是北边的中俄边境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还是南边的西沙群岛问题和周边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核竞赛问题,以及台海问题,中日东海油田问题、钓鱼岛问题等,都是一触即发的。
很多人认为今天是和平盛世,就国际文化形势而言,我却觉得实在应该居安思危!2008年,美国CNN主持人辱骂13亿中国人。
这种对中国的不友好也出现在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中。
为什么近年来美洲、欧洲和亚洲强国对中国都不太友好了呢?为什么在中国走向富强和自主的时代西方对科学民主的诉求变成了政治仇视和文化对抗了呢?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西方的冷战思维模式的幽灵作怪,认为国家间关系非友即敌,国际关系就是二元对立。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
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
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番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创业之举。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文化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
它不仅仅是现实物质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交融渗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
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的灵魂与尊严。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树立文化新思维,就要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
在认知方式上,需要借助空间向度,解决好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的关系。
在价值选择上,需要“双重批判”,以西方现代化批判中国过去的专制政治及其文化,也要以传统为镜鉴,批判西方的“工具理性”及其破坏性后果,踏上融合中西的康庄大道。
在行动目标上,需要落实为中国文化的重建,包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文化创造力的培育,文化软实力的辐射等。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
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与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相比,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但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化也已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