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重要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合集下载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文化的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是社会的灵魂。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社会的灵魂。

文化不仅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高层次的文化形态,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习俗等方方面面。

文化是社会的核心,是社会的精神基础。

2.文化是社会的基础。

文化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没有文化的支持,社会就无法发展。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3.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非常深远,它可以塑造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

文化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人的进步和发展。

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它可以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

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

3.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影响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等方面。

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4.文化对国家的影响。

文化对国家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它可以影响国家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等方面。

文化可以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推动国家的繁荣。

综上所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研政治题库之辨析题

考研政治题库之辨析题

三、辨析题1.“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将能完全代替人脑。

6.“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观点。

三、辨析题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

2.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4.规律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因此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体事件经常重复出现。

5.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6.在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是主要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而是次要的。

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3.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4.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三、辨析题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等同的。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4.凡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6.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7.“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三、辨析题1.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3.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文化的功能名词解释

文化的功能名词解释

文化的功能名词解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这个词汇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尽管人们常常提到文化,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文化的功能和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释文化的功能,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重要性。

一、文化的社会功能首先,文化具有社会功能。

文化是社会的基石,它能够塑造和影响一个群体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

通过共享和传承文化,人们能够建立起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形成社会凝聚力。

文化还可以提供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方式。

例如,审美是一种文化观念,它决定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美的共识和价值取向。

因此,文化的社会功能在塑造社会风貌、传承社会经验和规范社会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文化的经济功能其次,文化具有经济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巨大的潜力。

文化产业通过各类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可以吸引人们参与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而文化旅游更是一种融合了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文化景点和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提供了旅行者与目的地的深度互动体验,刺激了旅游消费和地区经济的繁荣。

因此,文化的经济功能在促进就业、吸引投资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文化的身份认同功能此外,文化具有身份认同功能。

文化是人们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接纳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人们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并与同样有着类似文化认同的人们形成共同体。

文化认同能够激励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同时也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身份认同功能让人们能够抵御文化冲击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化现象,保护和守护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传承。

四、文化的教育功能再者,文化具有教育功能。

文化是人们思维方式和知识传承的基础。

通过学习和理解文化,人们能够获得丰富的呈现方式和思考模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形成对历史、传统和人类智慧的认知,进而提升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马原简答题文化的重要作用

马原简答题文化的重要作用

马原简答题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2. 塑造个人身份认同: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和生活的,文化对个人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文化,可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自身的身份认同。

3.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文化的多元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社会中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包容,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减少文化冲突和分裂,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4. 丰富精神世界: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这些文化形式能够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给人带来启示、安慰和鼓舞。

5. 推进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财富,促进全球文化交流和合作。

用社会意识相对性原理分析建设先进文化强国的意义

用社会意识相对性原理分析建设先进文化强国的意义

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它作为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特殊领域,有它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步性就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①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变化和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落后以社会存在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

③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却可能落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可能先进。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态之间能互相作用,其中政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意识形态有巨大影响。

⑤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后人总要集成前任的思想材料,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于社会意识,是正确的科学理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能预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是联系人们的精神纽带,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深刻阐述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党对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

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

论意识形态的特征与功能

论意识形态的特征与功能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意识形态的特征与功能姓名:袁兵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杨乐强20050508中文摘要意识形态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是,意识形态概念的由来并不久远,它是由法国思想家托拉西提出来的。

自意识形态概念产生以来,它的含义变得丰富多样,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意识形态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它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理论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哲学、艺术等形式,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综合性、阶级性等多方面的特征,其中阶级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观念上的体现。

它不但发挥社会生活功能,而且起到阶级社会文化传承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意识形态既是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又是个敏感的政治问题。

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其复杂性,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眼光来分析和探究,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

新时期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键诃:意识形态特征功能ideologyisthepeculiarspiritualphenomenonofhumanSOCietywhichhasalonghistory.However,theoriginoftheideologicalconceptisnotremotewhichwasputforwardbytheFrenchthinkerOestuttdeTracy.IthasgonethroughacourseofdevelopingandItsmeaninghasbecomerichandvaried,Sincetheideologicalconceptwasproduced.Itisatheoreticalsystemoftherulingclass,includingsuchformsaspolitics,economy,law,morals,phi]osophy,art,etc.,whichhassuchcharacteristicsinmanyaspectsasrelatireindependence,comprehensive,classnature,etc.Andamongthemclassnatureisitsessentialattribute.Ideologyistheembodimentinideawhichisthehopeandinterestsoftherulingclass.Itnotonlygivesplaytothesocial1ifefunctionbutalsoplaysthefunctionofculturalcontinuityofclasssociety.TosomedegreeideologyisnotonlyanabstrusephilosophicalpropositionbutasensitivepoliideoMarxicalissue.Agreatdealofquestionsandcomplexityintheogicalspherehaveappeared,whichrequireustoanalysewithsteyesandcarryforwardMarxism.Theimportantthoughtof‘ThreeRepresents’innewperiodisMarxismwhichgrowswitheachpassinghour.Itistocarryouttheimportantthoughtof‘ThreeRepresents’inanall—roundwaytoinsistandcarryforwardMarxism.KeyWords:IdeologyCharacteristicFunction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特此声明。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唯物历史观(较重点章、易考大题)88、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它们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都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历史的自然前提,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前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89、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9、91题05年已命题,今年不作为重点)(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是指与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构成、发展规律的总和。

(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好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定数量和优秀素质的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相反恶劣、贫乏的地理环境和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

(3)重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保持环境和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90、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为获取生存资料而进行的改造自然、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的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有其社会形式,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依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3)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4)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91、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作者:田应辉邓燕燕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11期摘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其内在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的阐述,可以总结为: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之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性质特点、形式和发展规律。

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但意识形态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总体性和能动性。

一、总体性意识形态的总体性即历史的继承性,其内在的根据就在于它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观念系统,一个有别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另类社会结构,它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总体。

卢卡奇曾经这样解释过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总体性理念:“对马克思来说,归根结底就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

”他说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之辩证的、历史的说明,即是种总体性的方法,马克思是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上来谈意识形态的总体性的。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法律、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社会学说、思想观点组成的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

恩格斯曾经分析了意识形态总体性的内在机制,“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这说明意识形态诸形式并不是各种具体意识形式的机械总和,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由于它们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程度不同,可以把意识形态这一整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政治法律思想,是最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形式,是其他意识形态形式的基础,也是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与经济基础发生交互作用的中介,处于最核心的层次。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首先,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看问题的观点、态度和理论体系。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存在的性质和规律。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地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而是相对独立于社会存在的。

这就意味着,在社会的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基础决定论应用于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相反,我们应该注重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性,推动意识形态的更新和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强调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认为,文化并不是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是相对独立于经济基础的,它有独立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这就提醒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建设作为唯一目标,而要注重保护和发展文化,加强对文化的引导和培育。

只有坚持创新的文化观念,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再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强调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

知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告诉我们,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而是相对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具有相对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加强对知识的研究和创新。

只有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强调了人的相对独立性。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意识的主体,是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认为,人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意识的灌输,而是能够主动地选择和创造社会意识。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加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只有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护和发展人的权利和自由,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到了高三,我们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有很多,那你会怎么对政治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三政治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1、文化的社会作用?①(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③(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对人的影响?(1)来源: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为什么:世界各民族间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的社会实践决定了文化是世界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文化是民族的。

因此,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5、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1)途径: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性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一个核心概念,它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点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各种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体系,通常反映了不同社会阶级的利益和思想观点。

它包括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法律、艺术、科学等领域的观念和认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阶级性:社会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和观念,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

2. 统一性: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多个领域的思想观念,相互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 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但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能够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4. 动态性: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 物质生活基础:社会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观念和思想。

它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变革。

2. 阶级斗争的推动: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将会为推动阶级斗争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引导阶级斗争的发展方向。

3. 维护统治秩序:社会意识形态有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手段来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4. 影响社会维度: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包括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法律制度、艺术表现等。

它对人们的思想、文化与行为等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和阶级斗争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是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社会意识形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经历了变革,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的意识形态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追求。

意识形态的四个重要性

意识形态的四个重要性

意识形态的四个重要性
一、审美性质
1、意识形态的审美价值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探索社会的未来。

这种价值能帮助人们实现真正的思想自由,解决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并探索不同文化传统中的真正精神性质。

2、审美价值也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知力,从而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们的情感、思维和行为,从而更加完善自己的思想价值观,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道德性质
1、意识形态的道德性质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识,促进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公正平等、正义正义环境,彰显人类社会文明的共同宗旨。

2、凭借道德性质,人们可以更快地建立共识,把社会问题推向前进,把人们之间的交流融实为一体,让极端意见得到尊重,提高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社会性质
1、意识形态的社会性质可以提升国家的共识水平、社会观念水平、公民文化水平等,促进国家的文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性质也有助于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与关系,促进多元文化
的交流与发展,促进全球和谐社会的建立。

四、历史性质
1、意识形态的历史性质可以帮助人们建构自己的历史认知,研究历史性质的演变规律,不断形成新的历史观,把历史发展的视角提升到新的高度。

2、历史性质也能激发人们的历史性意识,解析历史事件的微妙内涵,研究世上的历史形式变迁,帮助人们不断创造价值,从而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总结素材-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一中学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总结素材-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一中学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七课知识点总结1.文化含义:广义: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使文化发展的基础,但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4.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区别: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

(2)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的主体都是人。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5.文化载体含义: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器物、行为、制度等文化载体不是文化本身。

6.文化的功能: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1)文化引导人民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2)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7.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

文化的功能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文化的功能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文化的功能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一、文化的功能
1、社会统一功能:文化的功能之一是维系社会的统一性,它
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域之间形成一种精神统一,使社会的统一性得以维持。

2、社会整合功能:文化是社会的精神性基础,它能够促进社
会的整合,使不同的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社会调节功能:文化能够起到调节社会矛盾的作用,它能
够把社会的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使社会的稳定受到保护。

4、社会发展功能: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它能够激发人
们的活力,增强社会的发展动力,使社会的发展不断前进。

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1、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组织内部的政治
结构和规则,它是政治秩序的基础,是政治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是政治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式。

2、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政治制度的核心,它是指一个国家
或社会组织内部的政治权力的分配、运用和监督的结构体系。

3、政治制度变迁:政治制度变迁是指政治制度在历史发展中
的变化过程,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4、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政治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它反映了公民的政治。

文化在当代的世界地位和作用

文化在当代的世界地位和作用

文化在当代的世界地位和作用文化在当代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在国家间的竞争和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以下是对文化在当代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详细分析:1. 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核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些传统和价值观对于民族认同至关重要。

通过共享文化价值观念、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纽带。

2.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文化产业包括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旅游观光等,这些领域的发展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就业增长和地方经济发展。

3. 文化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文化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推动国家间的合作。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历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增强互信和合作。

4. 文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土壤:科技创新需要丰厚的文化土壤,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灵感和动力。

同时,科技创新也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5. 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而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可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之,文化在当代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保护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

文化的重要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文化的重要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原理: ⽂化的重要性、特点及其功能 当今时代,⽂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和创造⼒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化⽣活越来越成为我国⼈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化前进⽅向,兴起社会主义⽂化建设新⾼潮,激发全民族⽂化创造活⼒,提⾼国家⽂化软实⼒,使⼈民基本⽂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化⽣活更加丰富多彩,使⼈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化的特点:⼈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多样的形态。

⽂化有多⽅⾯的功能:信息功能;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功能;认识功能。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性及其社会功能 意识形态是⽂化结构中主体部分,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经产⽣,便具有相对的独⽴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 第⼀,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

第⼆,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这种继承性造成了意识形态发展的独特的历史,形成各具特⾊的民族传统。

第三,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

这种反作⽤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的思想、情感,以⽀配⼈们的⾏动,从⽽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2)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的活动这两⼤功能上。

(⼆)可能的命题⾓度与例题 例题1 从1934年10⽉⾄1936年10⽉,红军第⼀、第⼆、第四⽅⾯军和第⼆⼗五军先后进⾏长征。

在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错误,纵横⼗余省,最远的⾏程⼆万五千⾥,胜利前进到陕⽢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的⼤会师。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根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性质与形式.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上的不完全同步。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功能,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由于每一社会形态中往往存在着反映新、旧和现实社会的三种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斗争。

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这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

因此,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武装、感染、教育和引导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今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无形的、软实力的竞争。

其中,文化的因素已成为各国实力强弱的重要参考标准。

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文化霸权主义”已引起很多国家的警惕,各国均把保护和弘扬本国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政府也日益重视文化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和国际竞争当中的特殊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具备战略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理解和深刻认识国内国际因素的相互影响切实把握和妥善运用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周密考虑国内政策的国际效果敏锐应对国际事件的国内反应善于在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在国内事业的不断发展中优化外部环境有效调动和充分发挥国内国际有利我国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努力消解和遏制阻碍我国发展的一切不利条件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胜利前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人生产,使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同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中国成为当今和未来世界关注的重要焦点,也向我们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本要求。由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高度关注中国,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方向,高度关注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高度关注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高度关注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这是世界对中国发展的正常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又对我们的工作和国内的发展带来影响。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具备战略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理解和深刻认识国内国际因素的相互影响,切实把握和妥善运用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周密考虑国内政策的国际效果,敏锐应对国际事件的国内反应,善于在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在国内事业的不断发展中优化外部环境,有效调动和充分发挥国内国际有利我国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努力消解和遏制阻碍我国发展的一切不利条件,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胜利前进。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对内改革后社会稳定和发展了才能保证对外的顺利开放。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原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相互联结和不可分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本质属性。它们相互连结,不可分割。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我国的发展既要对内改革又要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所以对内改革显的犹为重要。对内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只有把对内改革这个矛盾的同一性和对外开放这个矛盾的斗争性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下面我从衣、食、住、行、用方面来阐述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以及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4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 1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 5 -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 9 -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的内涵(1)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3)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与经济、政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2)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

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辨析] 有人认为,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评价这一观点?提示: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但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不同文化的作用是不同的。

先进的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落后的文化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3.文化与文明(1)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文化的重要性、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原理:
文化的重要性、特点及其功能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
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文化的特点: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多样的形态。

文化有多方面的功能:信息功能;教化、培育和塑造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认识功能。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意识形态是文化结构中主体部分,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第一,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

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这种继承性造成了意识形态发展的独特的历史,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

第三,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2)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二)可能的命题角度与例题
例题1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

在长征途中,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错误,纵横十余省,最远的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前进到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

这场惊心动魄的远征,历时之久,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是罕见的。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请回答:
(1)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在人类战争是罕见的”条件下,红军为何能胜利完成长征?
(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长征中,如何正确运用意识形态
相对独立性原理来为实践服务?
答案要点:
(1)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一条基本原理。

在长征中,红军的军事力量、军事装备虽然不如敌人,但由于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移,是我们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的重大行动,它唤起了红军将士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

精神的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变”成为改造物质世界的力量。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英勇的红军将士之所以能够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之所以能够战胜人世间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阻,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为人民解放和民族自由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
信念。

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4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2)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

表现在:第一,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
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

意识形态的能动性不仅在于它能够反映现实社会,而且在于它能够评价现实社会,评价的结果便是肯定或否定即维护或批判。

意识形态可以确定现实活动的目的和方式,对活动作可行性分析,规划活动程序;对活动加以必要的调节,部分调整甚至完全停止不适当或不可行的计划,或全力以赴完成原计划;意识形态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社会,创造出新的观念,并能够指导人的实践以及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创造新事物。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伟大长征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充分发挥精神的力量。

第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
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
5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倡导理论创新,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政治的能动反作用,引导社会全面进步。

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
6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

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
点,……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

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


还可以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研究出“两弹一星”等为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