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论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者:李保有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32期内容摘要:意识形态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滞后的意识形态却阻碍经济发展。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经济发展影响意识形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俞吾金,1994)。
意识形态是一种认知世界的信仰体系,是某一团体对世界的认识,它与个人、集体的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
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它有三个特征: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意识形态的基本经济功能保护经济团体内部的团结和稳定性。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作为某个团体的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是团体成员所共有的。
因为它是团体成员共同拥有的认知体系,所以它有助于团体成员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与行动上的统一。
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
意识形态的论证功能表现在:一是使团体成员确信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步骤和做法是合理的、正义的、应该的,由此实现团体内部成员的团结协作;二是对其它团体以至整个社会来说,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使特定的团体的行为被披上代表全社会利益的外衣,证明其行动的目标和方法的合理性,减少其它团体的抵触和反对,尽量争取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动员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意识形态的动员功能表现在:一是激发所有成员的信心和热情,坚定实现行动目标的决心。
正如帕森斯指出的那样,工作在通常意义上不是经济因素促成的,而是内在价值的一种表达;二是使团体的长远目标对团体成员来说更具吸引力、说服力,以获得所有成员的支持,做出短期利益的牺牲。
谈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谈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内容摘要: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是一个独立的课题,不同于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
意识形态影响经济的机理在于: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物,这里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精神的被某种意识形态所支配和影响的人,这就必然导致意识形态与经济过程发生紧密的联系。
意识形态对于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变革是经济变革的先声、经济思想影响经济决策、成功的意识形态教育构成精神生产力、意识形态在经济外交活动中潜在地起作用、生活方式对生产方式有反作用等。
关键词:意识形态经济活动经济功能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根据西方经济学思想提出意识形态有以下经济功能:一是保持团队内部团结和稳定性;二是论证团队集体行动的合理性;三是动员团队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四是约束团队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即在集体行动中或他人行动中,肯定存在某个人借机占便宜的投机行为)的出现;五是规范团队之间的关系(杨雪冬,1996)。
有人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人力资本,是一种经济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问题,节约交易费用(黄新华,2000)。
还有人根据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经济学家李斯特当年“精神资本”的说法,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资本,认为经济增长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精神资本三者相互结合而发生的(罗卫东,2001)。
然而,当我们考察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候,发现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这些研究过于空泛,很多研究既没有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加以澄清,也未能把意识形态与经济生活本身的关系说清楚;而且不少人的思维囿于西方经济学话语模式,不是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无形的人力资本,就是将其看作企业文化,从而人为地缩小了意识形态经济功能研究的视域。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不同于文化的经济功能。
人们常常谈论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但这是不够的,因为文化与意识形态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化但是又不等于一般意义的文化,其涵义要比文化的涵义狭窄。
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世界、人生和价值的看法或理论体系。
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方向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国家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制度以某种意识形态为核心,这种核心意识形态会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计划、产业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战略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和苏联时期具有决定性地位,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决策都以此为指导,这种意识形态把国家的优先发展领域放在了建设工业和农业上,并积极推进对外贸易。
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重视市场自由、竞争和私人财产的保护,这样有利于资本积累和创新创业。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可以促进产品的快速研发,扩大市场份额并提高效益。
第二,意识形态的传递和传承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识形态对经济形势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周期内表现不同。
短期内,意识形态的转变和传承可以给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但长期来看,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和传承能力则能够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例如,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成功实现了非常时期到常态时期的转型,主要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具有重要的温顺、包容和务实的特点,这为经济的逐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反地,当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发生过大的转变或出现重大冲突时,极易导致社会的紧张和经济动荡。
例如,苏联的解体时期,前苏联的意识形态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到民主自由化的巨变,这种转变导致了社会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瓦解和动荡。
第三,意识形态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许多行业都受到了颠覆,这就需要一个新的意识形态的启示和支持。
例如,当我们面临破解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瓶颈时,需要不断挑战我们的认知框架,开启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在此过程中,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思维赋予了企业家最灵活的行动空间。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联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在当今社会,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特定社会群体在思想、价值观和信仰方面的统一体系。
而经济发展则是指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深刻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首先,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人们对社会和经济的认知和理解是基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的。
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和推动力。
例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公有制和社会公平,认为资源应当按需分配。
这种意识形态在给予个体公正待遇的同时,也降低了个体对经济财富的追求,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的潜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体自由,推崇财富创造和私有产权。
这种意识形态激发了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动力,有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因此,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的信心和推动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价值观和信仰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例如,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而一个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价值观则会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此外,信仰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行业规则也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即受制于宗教信仰的支配。
因此,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价值观和信仰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后,经济发展本身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的繁荣和稳定是社会意识形态稳定的基础。
例如,经济萧条和失业率上升会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动荡。
而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则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稳定和发展。
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当经济从农业到工业、从工业到服务业的转型时,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综上所述,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关系。
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微妙而深远的关系,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意识形态以及经济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对意识形态的塑造。
首先,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意识形态是指一系列信仰、价值观和观念,是社会中形成和传播观点、理念和行动的基础。
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20世纪初的苏联和中国,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自由发展和市场化改革。
相比之下,市场经济意识形态追求市场的自由和竞争,有助于经济迅速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对经济结构、政策和制度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经济发展同样对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变迁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主张,进而塑造了意识形态的形成。
例如,在贫困和落后的国家中,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弱肉强食”的价值观念,促使社会更加竞争、自私和不平等。
相反,当一个社会经济状况良好且人民享有较高水平的生活质量时,人们容易表现出对社会公平、平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例子,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于自由、开放和多元化的思想更加接受,这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再者,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过程并不总是线性的。
意识形态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可以相互驱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当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包括明确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和政策原则时,它会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投资,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它有可能引发人们对意识形态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社会的变革和创新往往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也会对意识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总结中,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
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言:意识形态是指一种思想体系或信念系统,它涉及道德、价值观、信仰、政治立场等方面的观点和理念。
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重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也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引导意识形态,使其为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服务。
一、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1.1 意识形态决定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而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和社会公正,这两种意识形态产生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
1.2 意识形态塑造国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例如,宗教意识形态以信仰、敬畏和对他人的关怀为核心,能够塑造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和奉献精神的社会。
而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强调集权和权力,可能导致社会的道德沦丧和权力滥用。
1.3 意识形态影响决策制定与执行政府和组织的决策制定和执行受到意识形态的指导。
一个政府或组织的意识形态会在决策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一个社会主义政府可能更倾向于实施社会福利政策,而一个自由主义政府可能更倾向于实行市场自由政策。
意识形态对政治决策的指导,进一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影响2.1 意识形态对经济制度的影响意识形态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制度。
例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倾向于市场经济和私有财产,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倾向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经济制度的选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影响。
2.2 意识形态对创新和科技发展的影响意识形态对创新和科技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会影响人们对创新和科技的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一种观念、信仰、价值观念和理想的体系,是指导人们行为和决策的基本原则。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等多个因素息息相关。
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还对经济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理念将决定政府的取向。
一些意识形态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主张政府少干预经济,力图实现自由竞争和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另一些意识形态则强调公平与正义,呼吁政府在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来调节财富分配。
因此,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将决定国家经济政策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政策的执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执行经济政策需要形成一种较高程度的共识和认同,而这往往涉及到广泛的利益集团和社会各界的合作。
只有在共同的意识形态框架下,才能形成稳定的经济政策执行机制。
举例来说,对于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如果社会意识形态倡导的是经济增长至上,那么环保政策的实施就会受到一系列的挑战和抵制。
相反,如果社会意识形态强调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环保政策将能得到更好的执行。
此外,社会意识形态还对经济政策的效果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于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具有深刻的引导作用。
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影响人们对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反应。
例如,对于一项鼓励创业的经济政策,如果社会意识形态中强调个人的责任和自由,普遍认同创业是实现个人价值和财富积累的途径,那么政策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而如果社会意识形态中强调公平与正义,普遍认为社会资源应当均等分配,这样的政策就可能引起负面的反应。
最后,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意识形态的变化经常伴随着对经济政策的重新评估和调整。
解释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解释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意识形态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集团的共同认识和评价的总和。
它包括对事物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论,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客观性。
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解释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和分配方式等方面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强调私人财产和市场竞争,鼓励创新和个人奋斗,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作用,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和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影响。
因此,意识形态对经济形态的选择、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政治方面意识形态对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有着显著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会导致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
例如,民主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公民的权利和参与,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实现了政治的权力平衡和制约。
相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强调集中权力和统一领导,导致了专制政权的形成和政治的权力过度集中。
因此,意识形态对国家政治制度的选择、政府决策的形成和政治环境的稳定性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文化方面意识形态对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观念,影响了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例如,宗教意识形态在西方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了宗教艺术和宗教价值观的传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人民利益和社会公平,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因此,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创作、文化产品的流行和文化传承的方向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科技方面意识形态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有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科学观念和科学研究的导向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科学发展的初期,宗教观念对科学研究的影响较大,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中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而经济基础则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关系。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
一、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现象,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广泛存在的。
它是由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对社会存在及其变化过程的认识。
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反作用。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体现在人对生产力的认识上。
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念、思想、价值观等的总和,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进行的。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影响着他们对经济基础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广告宣传和媒体控制,将商品的购买与快乐、幸福等联系起来,导致人们对消费主义的追求,从而加剧了对物质享受的追逐,削弱了对生产力发展的关注。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还表现在意识形态对经济制度的塑造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上。
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一些特定的利益集团或观念团体会对经济制度进行塑造,从而改变经济基础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
同时,各国政府也会根据自身的意识形态以及经济政策的目标来进行干预,比如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二、经济基础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核心之一。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社会意识形态既包括政治意识形态,也包括经济意识形态。
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互为影响,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和激励作用。
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往往能够引导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一个强调创新、合作和包容的社会,人们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开拓思路,促进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而在一个保守、刻板的社会,人们往往固守既有的观念,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空间。
因此,积极引导社会意识形态,培养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开放思维,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会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会导致不同的经济政策倾向,从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方向。
例如,在一个重视市场机制和竞争的社会中,政府更倾向于实施市场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而在一个重视公平和社会保障的社会中,政府可能更关注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限制市场的自由发展。
因此,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社会意识形态,才能制定出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第三,社会意识形态对创新与文化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积极鼓励创新的社会意识形态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相反,一个对新观念抵制和创新鄙视的社会意识形态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阻碍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在一个全面推动创新和文化创造力的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极引导至关重要。
此外,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意识形态能够引领经济参与全球竞争,推动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而一个封闭、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则限制了经济的潜力和竞争力。
另外,社会意识形态还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和推广。
例如,在一个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环保产品、采用可持续生活方式,推动经济向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联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于社会、政治和价值观的观念和想法的总称,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讨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经济结构和政策的制定有着直接影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它对于经济的目标和路径的选择。
例如,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强调公有制和国家干预,导致了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特征,例如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
相反,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强调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导致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私有企业的繁荣。
因此,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会对经济结构和政策的制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人们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积极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社会意识形态会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促进科技和经济的进步。
相反,一个保守和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可能会限制人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并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一个积极鼓励创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本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资本包括人际关系网络、信任和合作等因素,它们是一个社会的核心资源。
一个积极和团结的社会意识形态能够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同时也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信任,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相反,一个分裂和不信任的社会意识形态可能会破坏社会资本,导致经济的停滞和退步。
因此,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资本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最后,社会意识形态也对于经济政策的执行和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
一个共识和团结的社会意识形态能够促进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从而更好地执行经济政策并维护社会稳定。
相反,一个分歧和冲突不断的社会意识形态可能导致政策执行的困难,并削弱社会的稳定。
因此,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经济政策的执行和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意识形态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信仰或理念,它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价值观念与观念集合体。
而经济发展则是一个国家繁荣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首先,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自由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倾向于强调市场的自由和竞争,并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能够推动经济活动的发展。
这种意识形态下的经济政策通常会采取市场导向的措施,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自由度。
相反,计划经济的意识形态则强调政府的计划和指导作用,认为政府应该在经济领域中起到主导作用。
这种意识形态下的经济政策往往会注重公有制和国家垄断,推动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也会影响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变迁。
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人们普遍关注物质生活和基本生活保障,因此意识形态往往会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物质追求。
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和追求,这样的社会环境更容易培养出多元化和开放的意识形态。
这反过来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为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可以促进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此外,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意识形态也可能产生经济发展上的差异。
社会的多元化和不平等会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意识形态。
这样的分歧和冲突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稳定。
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群体的意识形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最后,意识形态的变革和交流也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意识形态也在相互接触和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人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
人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在现代社会,人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与互动作用。
意识形态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在思想、信仰、观念、价值等方面的集合体,而经济发展则是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财富的积累。
两者之间的互动作用既体现在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表现在经济发展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塑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人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
首先,人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人们的意识形态是由经验、环境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塑造而成的,它决定了个体和社会对待经济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普遍具有奋斗、创新、合作和开放的意识形态,就会对经济发展充满激情和动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相反,如果意识形态中普遍存在消极、保守、封闭和依赖的观念,将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其次,经济发展对人的意识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也相应发生改变。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人们普遍重视传统价值观念和稳定生活,而在工业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创新与竞争。
经济的进步和社会变革使得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逐渐形成了多元、开放、包容和进步的思想。
此外,人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着互相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发展为人的意识形态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使得人们更加有能力去探索和实践自己的价值观念。
同时,人的意识形态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通过制定法律、规章和道德规范等,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优化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的机制。
只有在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繁荣。
然而,人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人的意识形态如果过于狭隘和偏激,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例如,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意识形态,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进而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人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
人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在当今社会中,经济发展与人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作用。
人们的意识形态是指观念、价值观、信仰和思想等,而经济发展则是指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制度的完善。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塑造人的意识形态。
首先,人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经济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社会普遍认同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性,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很可能会追求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
而如果一个社会普遍崇尚功利主义,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很可能会陷入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怪圈。
此外,人的意识形态还会影响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经济制度是指规范经济活动的一系列规则和机制。
不同的意识形态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制度的选择和演变。
例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到了广泛实施。
而在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影响下,市场经济制度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推广。
因此,人的意识形态对经济制度的选择和实施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经济发展也对人的意识形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和舒适生活,从而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经济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加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从而形成个人努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经济的萧条和困顿也会导致人们焦虑、绝望和怀疑,从而形成消极的意识形态。
另外,经济发展还会通过教育和文化的影响来塑造人的意识形态。
教育和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传播和传承的重要渠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
这些都为人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和条件。
例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理念和价值观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人们共同认同的一部分。
最后,人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还可以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来体现。
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经济决策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意识形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经济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一种共同认同,它既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选择,也影响着集体行动和政策制定。
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对经济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代表着不同的观念和信仰体系,在经济问题上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途径。
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为例,市场经济认为市场自由决定资源配置是一种高效的运行模式,而计划经济则认为国家应该干预经济,通过计划安排实现公平和效率。
这两种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决策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经济制度和发展方向。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产生影响的另一个方面是在政策制定中的角色。
政府在经济问题上的决策和政策往往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例如,一个重视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形态可能会引导政府采取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限制工业污染和资源浪费。
又如,一个重视经济公平的社会意识形态可能会支持政府加强财富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政策制定者会根据社会意识形态来审慎权衡各种因素,决策出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的措施。
最后,社会意识形态还对个体的消费行为和市场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受到自身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驱动。
比如,一些人会因为关注环境保护而选择购买绿色产品,一些人会因为关注公益事业而选择支持慈善组织。
这种个体的消费选择加上市场需求的总体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产品研发方向,进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的结构和经济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它影响着人们对经济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影响着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的角色,也影响着个体的消费行为和市场需求。
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决策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经济形态的影响分析
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经济形态的影响分析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或社区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集合,它对经济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经济形态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内在关系。
一、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定义和特征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系统的、持久的或一种强烈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影响着一个社会集体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以及人们的价值追求。
社会文化意识形态通常由宗教、哲学、道德、教育、法律等多个方面构成,它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目标的选择以及对伦理道德的判断。
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是广泛传播的,通过教育、宣传、传统、媒体等方式在社会中得以传承和传播。
其次,它是动态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最后,它是多元的,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体可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这导致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经济形态的影响1.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就是价值观念,它对个体和社会的行为起到了导向作用。
不同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所追求的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对经济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例如,某些宗教信仰鼓励节俭和勤劳,这可能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文化中强调享乐和消费主义,这可能会导致经济浪费和资源过度消耗。
2. 制度约束的塑造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对于制度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经济形态依赖于制度的规范和保障,而这些制度往往受到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
例如,民主与权力分立的制度要求公民拥有批判精神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这就需要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中培养出这样的价值观念。
3. 企业文化的塑造企业文化是由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所塑造的,它对于企业经济行为的导向和规范起到重要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内在精神的体现,它影响着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决策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例如,一些企业强调团队协作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这可能会促进员工的凝聚力和创新活力,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关于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用研究
关于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用研究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发展中被广泛接受的一系列观念、信仰、价值观以及思想体系。
它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作用。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展经济建设活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意识形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系列思想,它们被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这些思想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方面,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社会意识形态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意识形态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共产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引领着社会思想的发展方向,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建设领域。
例如,“发展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的思想贯穿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始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影响,对经济管理体制也有一定的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是建立在共产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
这种思想促进了经济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の跨越式发展。
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全局观念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全局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共产主义思想强调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为建立更加民主和规范的经济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是在适应国家战略需要的背景下,通过全局观念的引领,逐步建立的。
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限制虽然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因素。
例如,“重工业优先、轻工业为辅”的生产思路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深入人心的,这种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政策变化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政策变化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政策的变化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成员在经济文化实践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生活方式的理念和观念。
而经济政策则是指国家或地区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政策。
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关系,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价值观念。
当社会意识形态发生改变时,人们对于经济领域的认识和期望也会产生变化。
例如,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土地是生产的基础和主要财富,因此农业政策会得到重视和优先发展。
而在现代化社会中,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成为主导,人们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就影响了国家制定的相关经济政策,导致其力度和方向的变化。
其次,经济政策的变化也会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经济政策的实施通常会改变人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从而间接影响其意识形态。
例如,在一个国家比较富裕且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加重视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这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倾向性向着务实和功利倾斜。
相反,经济萧条和贫困的时候,人们更可能转向寻求改革和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
此外,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政策的互相作用也反映在政策制定者与公众之间。
政策制定者通常受到选择性的利益所影响,他们需要倾听社会的声音和诉求,以便根据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来制定适应的经济政策。
而公众则通过参与和反馈来影响政策的制定。
在现代社会中,舆论的力量愈发强大,公众对于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得以活跃地表达,这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多参考和依据。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政策的变化更加复杂和深刻。
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性加强,不同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会互相影响,进而导致经济政策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流通的便捷,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改变速度也在加快,这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效益
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效益在当今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对经济效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效益有着显著的影响。
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社会中广泛认可的价值观、信仰和理念。
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会导致人们对经济行为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
举个例子,在一些社会中,追求个人利益被视为正当和理所当然,这种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可能会导致经济竞争的加剧,而忽视了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从而对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一些社会中,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意识形态可能会促使人们更多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提升社会效益。
其次,社会意识形态对企业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企业不仅需要顾及自身的经济利益,还需要在大环境中合理应对社会期望和价值观。
以可持续发展为例,当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提出更高要求时,企业如果能够积极响应并践行这些价值观,就可能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与支持,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而忽视社会期望或者与社会意识形态相悖的行为可能导致公众的不信任和对企业的抵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社会意识形态还会对个人的经济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个人的消费行为、投资决策等都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例如,一些社会较为注重个人的物质享受,追求奢侈品和高消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而在另一些社会中,个人关注的是节俭和环保,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在消费方面的选择也不同,从而对经济效益产生差异性影响。
而个人的经济行为又会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
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层面,在整个社会层面上也非常重要。
针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就需要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凝聚力。
社会意识形态的共识,能够推动社会各界共同致力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相反,当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严重分歧时,不仅容易引发社会的分裂与冲突,也会对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
政治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政治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在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政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信仰系统和价值判断的体系,不仅对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也会深深地渗透到经济决策中。
本文将讨论政治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首先,政治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的根本影响在于其对个体和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对于经济目标的设定和追求有着不同的诉求和优先级。
例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鼓励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体的自由追求,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这些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直接影响了经济决策者对于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的选择。
因此,政治意识形态成为塑造经济决策的一种重要因素。
其次,政治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还表现在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
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对于经济政策的取向和目标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政府通常会采取大规模的国家投资计划和公共支出,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鼓励市场竞争和私人投资则成为经济政策的核心要素。
这些不同的政策取向直接决定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干预程度。
同时,在实施经济政策时,政治意识形态也会对政府部门的领导层和官员产生影响,他们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会考虑自己的政治追求和意识形态立场。
然而,政治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现实的经济制约和利益纠葛往往使政治意识形态失去实践的空间。
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都需要根据具体的经济条件和国家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平衡。
另一方面,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限制政治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的经济利益逐渐成为主导决策的重要因素。
然而,尽管有以上的局限性,政治意识形态对经济决策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治意识形态与经济决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的,不容忽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内容摘要: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是一个独立的课题,不同于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
意识形态影响经济的机理在于: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物,这里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精神的被某种意识形态所支配和影响的人,这就必然导致意识形态与经济过程发生紧密的联系。
意识形态对于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变革是经济变革的先声、经济思想影响经济决策、成功的意识形态教育构成精神生产力、意识形态在经济外交活动中潜在地起作用、生活方式对生产方式有反作用等。
关键词:意识形态经济活动经济功能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根据西方经济学思想提出意识形态有以下经济功能:一是保持团队内部团结和稳定性;二是论证团队集体行动的合理性;三是动员团队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四是约束团队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即在集体行动中或他人行动中,肯定存在某个人借机占便宜的投机行为)的出现;五是规范团队之间的关系(杨雪冬,1996)。
有人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人力资本,是一种经济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问题,节约交易费用(黄新华,2000)。
还有人根据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经济学家李斯特当年“精神资本”的说法,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资本,认为经济增长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精神资本三者相互结合而发生的(罗卫东,2001)。
然而,当我们考察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候,发现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这些研究过于空泛,很多研究既没有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加以澄清,也未能把意识形态与经济生活本身的关系说清楚;而且不少人的思维囿于西方经济学话语模式,不是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无形的人力资本,就是将其看作企业文化,从而人为地缩小了意识形态经济功能研究的视域。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不同于文化的经济功能。
人们常常谈论文化软实力以及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但这是不够的,因为文化与意识形态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化但是又不等于一般意义的文化,其涵义要比文化的涵义狭窄。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反映某一特定阶级利益诉求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体系,它的核心是一系列的价值评价标准和原则,用来论证该阶级或社会集团切身利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表现为一定的哲学、伦理道德、宗教、文学艺术、政治和法律思想等话语形式。
事实上,不但政治、文化领域里有意识形态,经济领域同样有意识形态。
那种以经济思想、经济学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就是经济意识形态,它为特定社会集团的经济利益提供直接的辩护。
实践证明,诸如“全球化”、“低碳经济”等貌似不偏不倚的“前沿经济理论”既是经济实践和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包含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跨国垄断资本的利益和价值标准,是典型的经济意识形态。
文化比意识形态更具有外在化的特征,它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集中体现,对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有显性的巨大的反作用。
由于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价值核心,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的过程中,意识形态起着关键的作用,它通过一系列的价值观、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手段实现了对经济过程的干预。
由此可知,仅仅研究文化的经济作用、文化活动对经济过程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必须更进一步地考察精神文化中的核心即意识形态在人类经济行为中所扮演的角色。
意识形态影响经济活动的机理(一)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论断“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告诉我们:物质世界的社会存在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决定了人类的意识即精神形式,而一定的人类意识形式又会对物质世界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和影响,从而改变原来的世界面貌。
正如有学者所讲,“人们精神需要的实现,精神境界的提高,情绪的振奋,民主精神的高扬,思想自由氛围的形成,社会正气的发扬,社会秩序的安定,人际关系的和谐,又是物质生产的间接因素和外部条件,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无形的巨大的力量”(段若非,2004)。
(二)意识形态支配人的社会活动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异是形成了高度的社会心理和意识结构,并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进行活动。
这些社会意识包括文化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等,其中起着最根本的社会作用的社会意识是以价值观、审美观表现出来的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
决定一个人的社会行为的因素,除了其动物本能外,更多的是他的意识形态对其大脑思维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的作用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它们被认为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但是,离开了意识形态因素的考量,技术的价值理性会被忽略,知识会被滥用,这将反过来导致生产力遭到破坏,相反,一个有着强烈人文关怀精神、有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则可能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和知识为人类造福。
(三)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意识形态必然对经济产生反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物。
在有阶级的现代社会里,任何从事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创作的人都不可能置身于一定的政治和文化关系之外,不可能摆脱种种的利益关系。
他们的这种利益关系往往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也即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一旦在有血有肉的人的大脑里发酵,就成为支配其日常经济生活的内在力量。
人本经济学家刘永佶针对有人忽视经济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作用而批评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形成文化,经济发展机制才是实在的,才能发挥其作用,不论交换规则,以及统制体制、市场体制和计划体制,都只有经过文化的规定,才能为经济中的人所认可和接受,而这个机制本身,又是以人为主体的。
把经济发展机制说成似乎超脱于人之外的,是与文化无关的‘纯经济’的机制,是与实际不符的,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经济发展机制”。
意识形态对人类经济生活的能动作用(一)意识形态变革带来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意识形态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在革命意识形态指导下的社会革命、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上一直起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和火车头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明和创造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上发挥的作用固然是很大的,但是科学技术也只有在稳态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发挥这一作用。
当人类社会出现新旧社会更替的态势、旧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需要被新的社会关系代替之际,意识形态革命就会成为关键的促发因素。
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的年代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等意识形态就起了很大作用;同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如劳动价值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革命年代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革新了的意识形态一旦主导了人们的思维,就必然变为其现实经济行为的坐标和向导,这会促使他们抛弃不合时宜的旧的社会经济体制而构建起新的社会经济体制,创新的经济体制可以直接对社会生产力产生推动作用。
(二)意识形态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或经济思潮是决定特定历史阶段某个国家经济决策的内在的文化动因。
统治阶级的经济思想对现实经济过程的影响是很大的,统治阶级中的关键人物有什么样的经济思想,国家行政机关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决策。
例如,近2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向前推动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决策有分不开的关系,而后者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又与邓小平本人的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姓社姓资”的相关判断有密切联系。
凯恩斯曾经说过:“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其正确与否,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于常人意料。
实际上,统治世界的不过就是这些思想。
许多实干家自以为不受任何理论影响,往往恰恰沦为某个已故经济学家最坏学说之不自觉的奴隶”(何新,2001)。
凯恩斯的说法虽然不一定全面,但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经济思想对经济决策者主观判断具有重大影响这一客观事实。
(三)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形成精神生产力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教育,其主要作用在于培养有一定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的合格公民,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国家的政治稳定解决合法性问题,这正是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我国是传统上进行过成功的意识形态教育的国家,它有着历史悠久的良好传统和经验。
研究过“红色亿元村”南街村的学者陈湘舸曾经这样写道:从南街村办企业成功的事实来看,对于一个公有制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几位乃至一批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没有公而忘私精神的带头人,无论如何搞产权、管理方式之类的改革也不可能搞好,即使一时搞上去,也难以巩固和持久。
原因是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来说,本质上要求管理者与职工要清除私有观念、树立公有观念,具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李火烨,2002)。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教育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不可或缺的。
(四)意识形态制约经济外交行为在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中,经济民族主义或者经济爱国主义这种意识形态也常常起着微妙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民众一旦被爱国主义情绪所感染,就会直接采取如抵制使用和拒绝购买某外来商品的行动,政府也会在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的压力下采取非常规的措施以应对局势,从而使现实国际贸易活动大受影响。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不注意国际舆论宣传,忽视维护其国家意识形态形象,若再遭到有敌意的外国恶意诋毁,则该国的商品常常会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歧视和抵制,从而给该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那些善于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包装的国家,在经济外交过程中也往往占尽了便宜。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把自己的富裕建立在对他国进行金融和商业盘剥之上的国家,其政府欠下国内外的债务总量是一个天文数字,美国垄断资本运用超强的军事机器进行全球恐吓并巧妙地运用意识形态宣传手段为世人描绘了一个“永远”不会失败的国家形象,使世人对美国经济始终怀有信心,这就导致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该国,避免了其经济崩溃。
可见,巧妙利用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保证经济安全的必备条件之一。
(五)生活方式反作用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事实上是人们在某种社会价值观的支配下采取的消费方式,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它无形中规定了“应该怎样消费”、“不应该怎样消费”等价值标准和理念。
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是一对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矛盾。
生产决定消费,但是消费也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
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把它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
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被称为消费社会,其奥秘在于:垄断资本深知民众消费心理的重要性和作用,于是通过大众传媒鼓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营造有利于其商品流通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氛围,人为地制造“消费需求”和商品市场,使大量一般民众非必需的产品变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从而保证了其垄断利益不被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