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温铁军

目录:1我对金融的理解

2 本书简介

3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4 这本书中的精彩内容

5我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正文

1 什么是金融?我们的老师说过,简言之,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我不是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不关心艰难晦涩的理论,也不注重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是数学方面的问题。我最关心的是把金融作为工具解释现实问题,为实践服务。我这样理解:如果把经济比作皮,那么金融就是依附于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毛,皮也不能保暖。它们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如果把资金比作肥肉,金融从业者无疑就是肉贩,在不断的倒手之时,参与者的双手沾满了油。利率就是反应油水多少的指标。我这个比喻的意思是,食利阶层从不关心生产,依靠吹起金融的泡沫从中揩油。比天还长的杠杆吹起的泡沫一触就破。泡沫一破就是金融危机,更加恶化就是经济危机。康熙王朝中有句台词“君子如水,小人如油,油滑油滑的”“可是你做饭能不放油吗?用的好做饭才香”因而,虽然金融的投机性很强像小人,

但是却必不可少。全面客观的看待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常言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没钱就要挨饿,借钱就有金融!

2 本书简介。《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作者温铁军,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执行院长。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最多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

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3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是农村来的,从小祖辈父辈就教育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考大学,走出农村,别再“翻土坷垃”。那时候还小,并不知道这些话里面深层的意味。后来认识到了户籍制度的藩篱割裂了人民,硬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我的乡亲父老羡慕了十几年的“商品粮”户口等等淳朴愿望都寄托在我这样的一代人身上。看到高考北京卷“容易到令人发指”体会到了荒唐的计划体制不公平深深的恶意。就在昨天,江苏,湖北家长因为录取名额指标围堵教育局。我不明白,为什么农村越发贫穷,我的父老乡亲的我的愿望越发渺茫。带着这个疑问,我尽力想找明白其中的原因。高中时候的一个地理老师告诉我第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东西“剪刀差”。从此我与三农问题结上不解之缘。这是我人生的启蒙导师。忍不住想说,整个中学就此一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依然清晰记得花白头发的他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石油战争》在教室认真的看。他说,小时候穷,成天割草放牛,吃不饱饭,高中时候,上半天课,晒半天太阳,这样饥饿感轻一点。高考过了预考,获得参考资格,因为穷,最后又没上正经大学,读了不要钱的师范。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

我迫切想明白,建国60多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农村,城市都发生了什么?然,教科书上关于建国以来历史的“春秋笔法”让人看不透究竟;关于文革的“烛光斧影”又让人讳如莫深。总之政治的迷雾主观或者客观的让人难以了解以往,难以光明磊落的摆在台面上讨论。但是读了温铁军的书,给我了一个拨开政治层层迷雾,深入认识了解建国以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窗口。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2000年3月8日,李昌平怀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和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中国农村经济的深切忧虑,以《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为题,用扎实的数据、详尽的材料,向朱镕基总理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基层情况,震动中央。中央七常委动情批复,引发了湖北监利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改革,由此掀起“三农”问题关注热潮。然而这个改革失败了,李昌平被迫辞职。本书作者温铁军深入分析了此案例,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温铁军这个人,继而读到八次危机这本书。

初中时候的课本上就说,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完成了原始积累,发展工业化。“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后进的国家怎么实现工业化?怎么进行原始积累?资本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凭空产生。不能从外部掠夺,只能从内部“争取”,这注定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客观事实如此,剪刀差是,上山下乡也是。

4 这本书中的精彩内容。

先看八次危机时间点

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危机三: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危机四:1979-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危机五:1989-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其外向型转化

危机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危机八: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二:八次危机的发生机制、特点、影响等

危机一:1958—1960.苏联大规模撤资以后

1.发生机制:(1)1957年苏联撤资,外债压力。(2)1958年起,中央鼓励地方自主工业化,大办“五小工业”,以地方资本和劳动力大规模投入替代外国资本。地方财政赤字上升。

2.后果:国家财政赤字急速上升,依靠国家投资拉动的工业体系失去资金来源。

3.解决:(1)61年政府动员上千万城市人口到农村生产自救,国家产业资本通过“排斥劳动”弱化城市失业的巨大压力。其中,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建成以“城市单位和农村合作社”为基本单元的社会组织体系。(2)政府“部分退出”不经济的农业,允许小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