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与利用

土地资源与利用

土地资源与利用土地资源是指地壳上具有利用价值且能够提供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其科学合理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的意义、土地利用的现状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土地资源的意义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土地资源是生产的基础,是农业、工业和建设的重要要素。

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生产方式,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来支撑粮食生产和农产品的基地。

工业和建设则需要广阔的土地场所来布局设施和进行生产。

其次,土地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保护土地资源意味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最后,土地资源也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二、土地利用的现状土地利用的现状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三个方面。

农业领域的土地利用主要是粮食种植、果蔬种植和畜牧业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用地逐渐减少,但高效农业的发展使得粮食等农产品的产量稳定增长。

工业领域的土地利用主要是工业用地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但在一些地区,工业用地过度开发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和污染。

城市建设领域的土地利用主要是城市用地和建设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通过划定不同用途的土地,合理布局和利用土地资源,防止乱占滥用现象的发生。

其次,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发展科学的种植方式和养殖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另外,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合理设计城市布局,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同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高效节能的工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
社区福祉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 升社区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文化传承
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土地遗产,有利于传承 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社会公平
平等公正地分配土地资源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区 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公众参与
增强公众在土地资源利用决策中的发言权和监 督力度,有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矿产资源的开采与保护
矿产资源开采
矿产资源的开采需要利用大型机 械设备,在远离城市的荒野地区 进行大规模的露天开采作业,这 需要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
地下矿产开采
一些矿产资源需要通过地下采矿 方式开采,这需要更加精密的工 艺和设备,同时也存在更多安全 隐患。
矿产资源加工
开采出的矿产资源需要进一步加 工提纯,这涉及复杂的化学和机 械加工过程,对环境也有一定影 响。
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平衡发展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要在满足经济 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 兼顾生态 环境保护,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循环利用
通过土地复垦、再利用、生态修 复等措施, 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 资源的价值,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 用。
未来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既满足当前的需求, 又考虑到长 远的发展, 为后代留下可持续利 用的资源。
精准管控
依托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土 地资源利用的全过程监控和精细化管理。
土地资源利用的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 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 模式。
城乡融合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土地利用差距,实 现城乡土地资源的协调配置。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word版本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word版本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详解课件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详解课件
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
根据土地的不同功能和特点,实现土地的多 元化和综合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模式
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土地的利 用效率。
土地循环利用模式
将废弃的土地重新开发利用,实现土地资源 的循环利用。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生态足迹法
能值分析法
通过计算土地资源的生态足迹,评估地 资源的可持续性。
有重要作用。
动物
动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对土 地的生态功能和保护具有重要 作用。
微生物
微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对 土地的生态功能和保护具有重 要作用。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状况对土地的生态功 能和保护具有重要影响,如空
气质量、水质等。
0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生态平衡原则
确保土地资源的利用不会破坏生态环 境,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集约化利用和规模化经营 通过集约化利用和规模化经营,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THANK YOU
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土地资 源而遭受损失的地区或个人进行补偿
,平衡各方利益。
土地资源规划管理
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资源,优化土地 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公众参与和教育宣传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鼓励公众 参与土地资源保护工作。
将土地资源产生的各种效益进行能值转换 ,以更全面的角度评价其可持续性。
综合指数法
动态评价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 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和 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二章  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第一节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分析气候资源包括光、温、降水、气等,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高度在赤道地区16-18km,两极地区7-9km,平均10-12km。

尔格=达因*厘米;(属于厘米克秒等单位制...)焦耳=牛顿*米;(属于米千克秒、SI等单位制...)因为 1牛顿=100000达因;所以 1焦耳=10^7尔格1卡=4.18焦耳 1千卡=4.18千焦1勒克斯=1流明的光通量均匀分布在1平方米面积上的照度1流明=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的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光通量一、一、光照资源光照资源主要指太阳辐射及光照指标等(一)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部分地穿透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其中一部分被地球表面吸收变为长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太阳辐射能量是巨大的,计算资料表明,一年内地球受太阳辐射量为7.03×1024kJ,约为2000亿t煤燃烧所产生的能量。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的平行光线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称为太阳直接辐射;另一是大气中经过短波散射(天空光)和微粒(水汽、尘埃)散射形成的散射光而投向地面,此称为散射辐射。

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但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其直接辐射。

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多在502.0kJ/cm2以上。

由于它受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影响,低纬度区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我国西北高原地区一般585.8 ~ 669.4kJ/cm2,东部平原区为502.0~544.0kJ/cm2,西藏高原可达585.8~836.8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4 kJ/cm2。

太阳总辐射量不仅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而且有清晰的时间变化。

太阳辐射是土地形成与发展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来源,是其物质迁移与转化的动力,其最直接的表现为光照和热量。

因此,太阳的辐射强度越大,生物生产量就越高。

(二).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详解PPT课件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详解PPT课件

可编辑
6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太阳辐射
• (3)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 比例,它随纬度、海拔高度、大气干燥度及季节的不同而异。 叶绿体中有大量的叶绿素,会吸收蓝紫光。
可编辑
7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热量资源
衡量热量指标有温度、积温和无霜期等。
(1)温度
各类植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界限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被子植 物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49.8℃,裸子植物是46.4℃。有些荒漠植物如 生长在热带沙漠里的仙人掌科植物在50~ 60℃的环境中仍然能生存。 温泉中的蓝藻能在85.2℃的水域中生活。植物能忍受的最低温度,因 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很大。热带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一般是10~ 15℃,温带植物生长的最低温度在5~10℃。寒带植物在0℃,甚至 低于零度仍能生存。
可编辑
1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是由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组成的复杂的 自然经济组合体。
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生物、
土壤。
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社会、经济、技术。
可编辑
2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1土地资源的 气候 要素特征分析
§2土地资源的 地学 要素特征分析
§3土地资源的 水文 要素特征分析
可编辑
10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 热量资源
(2)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积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
≧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 度总和。日平均气温≧10℃是评价热量资源的基础。
(3)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无霜期是每年的终霜期与 初霜期之间的天数。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等,与 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小气候条件的有关。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术语,但对土地的科学定义没有统一的理解。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土地有许多不同的表述。

虽然人们目前对土地概念的表达并不一致,但他们对土地的理解相对较近。

2.土壤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3.国土土地是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空间的一部分,即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区域。

土地不仅指土地,还指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

土地是一个比土地更广泛的概念。

4.景观景观是基本的自然地理单位,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可以明显观察得到的一组限区形成的特定的有规律的地域,是由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发展史。

从自然综合体的角度看,景观与土地的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的影响。

5.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土地。

应该指出的是,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对人类毫无用处的土地,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一种资源。

因此,土地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混淆。

6.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科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征、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1、简述土地和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术语,但对土地的科学定义没有统一的理解。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土地有许多不同的表述。

虽然人们目前对土地概念的表述并不一致,但他们对土地的理解相对紧密,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土地。

应该指出的是,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对人类毫无用处的土地,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一块土地不是一种资源。

因此,土地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混淆。

2、土地的资源特征是什么?1.整体性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结果组成的综合体。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1)

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试分析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副本

试分析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副本

试分析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摘要: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为了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缓解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然而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招商项目多,用地需求大,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且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根据现实的这种发展状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土地利用和管理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优质耕地减少和工业用地增长过快;建设用地粗放浪费较为突出;局部地区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违规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

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得到无限的利用。

然而,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占据着很大的比例,我们设法通过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和经济构成要素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分析,得出应该如何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科学发展。

为此,我们探讨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对土地利用率的影响,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扩大投资为动力,积极适应国家清理整顿土地秩序、压缩银根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挖掘土地存量,全面实施集约用地,实现土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经济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关键词: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农作物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率经济发展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土地除非农业用地外,还有一部分是难于利用或基本不能利用的沙质荒漠、戈壁、沙漠化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沼泽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通过对土地资源各个要素的具体分析,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有些难于利用的土地正在变得可以逐步用于农业生产。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

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2)
集体土地使用权:指使用农民集体土地 的使用者依照国家法律规定或合同规定, 享有使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负有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三、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区位:是土地自然要素区位、 经济区位、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 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三、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自然区位: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是 土地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对经济位置与 交通位置的形成有影响;包含两层含义:
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生产力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地关系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 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环境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 协调论 ----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
的保护协调起来;即要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 态关系的领域。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联合国粮食及 农业组织(FAO)1993
土壤性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根据土壤的质地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
砂质土:大孔隙多、毛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 保水和储水性弱;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 旱威胁;优点:易耕作、适耕期长、供肥快;
黏质土:孔径细小;毛管孔隙多;透水、通气性差; 优点:蓄水、保水性强;保肥性能好;热容量大;温 度变化慢;黏质土不易耕作、适耕期短、耕作质量差;
25cm; 一般农作物最佳耕作层厚度:20cm左右;
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有46个土类;163个亚类; 三个土壤群系:海洋性土壤群系、大
陆性土壤群系、垂直性土壤群系; 地带性分布特性:纬度地带性、经度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摘要】土地资源构成元素是土地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土壤、植被、水文、地形等要素。

这些元素对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利用产生直接影响。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决定了土地的适宜性和可利用性,对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导致土地资源特征和利用的差异。

合理配置和优化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未来的研究还需深入挖掘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机制,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方式,以提升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和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这将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土地资源特征、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变化、优化配置、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其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作为土地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定义和分类,可以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的内在组成,为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和作用奠定基础。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变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一项重要课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其趋势,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研究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和利用方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

对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形成和特点,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具有差异性,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资源构成元素的影响机制,可以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保护。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地貌要素
地形、地貌对气候、土壤、水文等自 然要素有明显的再分配作用,形成不 同的土地资源类型。
土壤要素
土壤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类型、性质、肥力等直接影响土地资 源的利用方式和生产力。
水文要素
水资源分布、水文条件对土地资源的 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如灌溉、排 水、防洪等。
社会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土地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 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生态价值
土地资源及其上的植被具有维护生态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 水源等生态功能。
国内外土地资源现状
国内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且优质耕地资源不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 化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分类
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可将其分为农用地、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其中,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 产,建设用地用于城乡建设和发展,未利用地则指尚未被开 发利用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为人类 提供食物和原材料,同时也是工业、 交通、通讯等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构成要 素分析
目录
• 土地资源概述 •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 • 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要素 •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相互作用 •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优化与调控
01
土地资源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或经过开发、整治后利用的 各类自然及其衍生要素的总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 域等。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 展,人地关系日益紧张, 土地利用面临越来越大 的压力。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第二章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自然、社会、经济2.1 土地资源自然要素分析2.1.1气候要素特征分析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 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1、太阳辐射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多在355-1003kJ/cm2以上,由于受纬度、海拔、云雾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

低纬度地区略大于纬度区,高原区高于平原区。

我国西北高原区586-670kJ/cm2,东部平原区502-544kJ/cm2,西藏高原670-837kJ/cm2,四川盆地小于418 kJ/cm2。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

光照和热量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两大气候要素。

光照对土地而言,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1)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 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度(用hr 表示)。

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反映光照强度使用日照时数表示,我国平均全年1200-3400h 。

日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总辐射分布相似,由东→西,由南→北,低→高(2)光照长度(日长)——它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随季节、纬度不同变化着,这与作物引种关系密切。

长日照作物:小麦、油菜 短日照作物:玉米、棉花(3)光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光照质量好→作物质量高,颜色鲜,果实大。

对工农业均有影响。

(4)光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对城市:降雨对排水措施与设施的影响; 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四、风力资源
空气的流通形成风,气压的水平分布不 均是风的起因。
风对农业的影响:作物呼吸、土壤呼吸、 作物的光合作用等方面;对田间热量的 传播、作物散热、花粉传播等;
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防风、通风、工 程的抗风设计;风向、风速、风向频率 均是重要的气候指标;
一、光照资源(太阳辐射)
3. 光照质量:指太阳幅射中紫外线、可见光、 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随纬度、海拔、季节、大气干燥度等不同而变化; 光照质量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植物体总干 物质的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光照质量高,农业垦殖海拔高度较高; 光照质量对居住也有影响;房屋的采光条件,是 房地产评估的影响因素之一;
地表水
1. 河流:水文分:常年性河流、间歇性河流;
河床类型:下切性河流、地上性河流、半地上、半 地下河流; 河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型、地下水补给性; 2. 湖泊:水质分:淡水湖、咸水湖、盐湖;
分布地带分:高原湖泊、平原湖泊; 3. 冰川:由积雪变质成冰并能自行呈固体移动的水体。
分布于西南西北的高山地带;是西部内陆干旱区河 流的主要水源; 4、沼泽:潜育沼泽、泥炭沼泽。
地下水
地下水:包气带水、潜水、承 压水
地下水与土地资源利用:水质、 水量、分布规律
§2、4生物要素特征分析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物多样性: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生物多样性 不断变化;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的环境、 生物群落、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我国土壤的分布
土壤有46个土类;163个亚类; 三个土壤群系:海洋性土壤群系、大
陆性土壤群系、垂直性土壤群系; 地带性分布特性:纬度地带性、经度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地利⽤的影响。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四⼤要素在⼤的⽓候规律控制下进⾏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产⽣了不同的⼟地资源类型和⼟地利⽤⽅式。

1、地形地貌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在很⼤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

与⼟地资源特性关系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度、坡度、地貌类型等⼏个⽅⾯。

A)海拔⾼度表现在⽔热条件的再分布⽅⾯:⽓温随海拔升⾼⽽降低;在⼀定范围内,降⽔量随海拔升⾼⽽增多,到极⼤值后,则随海拔升⾼⽽降低。

导致不同海拔⾼度⽣态环境变化,影响农业⽣产上作物布局以及耕作制度等。

主要体现在对⼈类活动的制约⽅⾯,由于随着海拔的上升,⾃然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增⼤,⼈类活动必然减少。

>3000m不宜⼈类居住;1000-3000m⼈类可以居住,但环境条件较差;绝⼤多数⼈均居住在海拔<500m的地区。

B)、地⾯坡度地⾯坡度对农业⽣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壤侵蚀、农⽥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需修梯⽥,超过17°不宜机耕。

地表起伏越⼤,坡度越陡,⼟地侵蚀作⽤越强,⽔⼟流失量在⼀点条件下增多。

地形起伏越⼩,对于农⽥⽔利化与机械化越有利。

对建设⽤地的影响:地⾯平坦,排⽔良好,⼯程⼟⽅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

C)、地貌类型定义: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地、丘陵、⾼原和盆地五⼤类。

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影响⼟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

②、丘陵:⼭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类型,相对⾼度在200⽶(全国100)以下。

③、平原指平坦稍有起伏的⼴阔地⾯,⾼差在20⽶(全国10 )以内。

④、⼭地与丘陵坡度因素、⼭区⼟地资源的垂直分布、⽔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地资源特征及利⽤⑤、平原与农业⽣产⼭前平原(农业⽣产优越)、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集中分布的地区)、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和⽔产品⽣产基地)、滨海平原(南⽅:良好的农垦区,北⽅:农业开发利⽤受限)。

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

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

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和重要资源,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的方式和效益直接关系着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与可持续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地利用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首先,农业是土地最重要的利用方式之一。

合理的土地利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通过优化农田布局,实施科学的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此外,合理的农田利用还能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都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应采取科学的土地管理措施,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土地保护,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以保障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其次,工业对土地的利用也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益产生深远影响。

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工厂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对土地资源的消耗较大。

合理的工业用地规划和土地资源保护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例如,通过工业园区的集中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占用。

此外,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减排措施,可以降低工业对土地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政策和环境保护法规,加强对工业用地的规划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另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也备受关注。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商业中心、交通设施等。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城市更新与老旧工业区改造,能够重新挖掘土地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此外,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设计与管理,充分利用空地,合理布局建设项目,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

因此,城市规划部门和政府应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政策,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构成元素对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的影响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土地除非农业用地外,还有一部分是难于利用或基本不能利用的沙质荒漠、戈壁、沙漠化土地、永久积雪和冰川、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沼泽等。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有些难于利用的土地正在变得可以逐步用于农业生产。

就我国的土地资源与国外相比较,存在以下特点:1.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根据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3%,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而居世界第 3位。

耕地面积按沿用习惯亩统计数字为14.9亿亩(注:较实际面积可能偏低),约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次于苏联、美国、印度而居第4位。

林地面积17.3亿亩,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次于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而居第5位。

草原面积47.9亿亩,其中可利用的面积约33.7亿亩,仅次于澳大利亚、苏联而居第3位,另有草山草坡约7.2亿亩。

淡水水面2.5亿亩,其中可供养殖面积约7500万亩;海涂面积约2997万亩,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23亿亩,为发展淡水及海洋渔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

2.中国按人平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数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山地多、平地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占国土的25%。

此外还有约19%难于利用的土地和 3.5%为城市、工矿、交通用地。

人均耕地面积仅约 1.5 亩,为世界平均数4.5亩的1/3,是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

人均林地面积约 1.8亩,森林覆盖率为12.7%,而世界平均分别为13.6亩和31.3%。

人均草地面积5亩多,也只及世界平均数10.4亩的一半。

3.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按耕地每亩平均占有径流量也只有1819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400立方米的2/3略多。

此外,地下水资源中参加短期水量循环(一年或几年)的浅层水概算每年平均综合补给量(天然资源)约为7718亿立方米。

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部分,全国水资源平均年总量约为27362亿立方米,比河川径流量约增加3%。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总耕地的37.8%,拥有的径流量却占全国的82.5%;黄淮海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全国的6.6%,而耕地却占全国的38.4%。

长江流域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达2800万立方米左右,黄河流域为260万立方米,海河流域仅为 160万立方米。

水量在时程分配上也极不平衡,年际间变幅很大。

如海河流域1963年径流量达533亿立方米,1972年仅只99亿立方米,相差5.4倍。

全国有相当大的地区,易受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的侵扰。

4.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按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根据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3%,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而居世界第 3位。

耕地面积按沿用习惯亩统计数字为14.9亿亩(注:较实际面积可能偏低),约为世界耕地总面积的7%,次于苏联、美国、印度而居第4位。

林地面积17.3亿亩,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次于苏联、巴西、加拿大、美国而居第5位。

草原面积47.9亿亩,其中可利用的面积约33.7亿亩,仅次于澳大利亚、苏联而居第3位,另有草山草坡约7.2亿亩。

淡水水面2.5亿亩,其中可供养殖面积约7500万亩;海涂面积约2997万亩,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约23亿亩,为发展淡水及海洋渔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

5.中国按人平均占有的各类土地资源数量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山地多、平地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和高原占国土的25%。

此外还有约19%难于利用的土地和 3.5%为城市、工矿、交通用地。

人均耕地面积仅约 1.5 亩,为世界平均数4.5亩的1/3,是人均占有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

人均林地面积约 1.8亩,森林覆盖率为12.7%,而世界平均分别为13.6亩和31.3%。

人均草地面积5亩多,也只及世界平均数10.4亩的一半。

6.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按耕地每亩平均占有径流量也只有1819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2400立方米的2/3略多。

此外,地下水资源中参加短期水量循环(一年或几年)的浅层水概算每年平均综合补给量(天然资源)约为7718亿立方米。

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部分,全国水资源平均年总量约为27362亿立方米,比河川径流量约增加3%。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耕地只占全国总耕地的37.8%,拥有的径流量却占全国的82.5%;黄淮海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全国的6.6%,而耕地却占全国的38.4%。

长江流域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达2800万立方米左右,黄河流域为260万立方米,海河流域仅为 160万立方米。

水量在时程分配上也极不平衡,年际间变幅很大。

如海河流域1963年径流量达533亿立方米,1972年仅只99亿立方米,相差5.4倍。

全国有相当大的地区,易受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的侵扰。

具体而言,我们从中国地理界线的范围来看,中国土地资源又具有以下特点:(1) 构成中国地貌轮廓的三级阶梯的界线,基本控制了中国土地类型结构与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分异[。

按高度的明显变化,中国地势自西向东可分出三级台阶:第一级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M 以上,高原上山岭宽谷相间,湖泊众多,气候寒冷,难利用地面积大,以高寒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集中分布在藏东南—横断山地区;由青藏高原向北跨越昆仑山、祁连山,向西跨越横断山,即进入第二级,大致为海拔 2000~1000M 高原、盆地,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至雪峰山一线以东则是第三级,大多是海拔 1000M 以下的丘陵和 200M 以下的平原,是中国工农业发达地区。

(2) 东部季风强烈影响的西部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西坡,南沿内蒙古高原东南部边缘,向西南沿黄土高原西部边缘直接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相接,与年降水量 400MM 等值线相吻合,也是半湿润的森林草原与半干旱草原的分界线,构成了中国农区与半农半牧区、牧区的地域分异,形成了中国土地利用最明显的东西差异。

东南部地区光热水土匹配较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全国近 90% 的耕地和非农用地、80% 的林地和 85% 的有林地集中在此,是我国工农业用地集中地区;土地利用以农林为主,除去东北区外已基本无后备土地资源。

西北部地区或气候干燥、或热量不足,光热水土匹配欠缺,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这里人口稀少,草原辽阔、畜牧业比重大,绿洲和河谷农业发达,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以牧业为主,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 80%,牧草地占全国的 90%,发展农牧业尚有很大潜力。

(3) 在东南部地区,秦淮线相当于 800MM 等降水线,是降水和蒸发基本平衡的界线。

它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直接决定了中国土地利用的南北地域差异和土地现实生产力和生产潜力的突变。

秦淮线以北蒸发多于降水,旱地占绝对优势,水田只占耕地面积的 5.5%,水浇地占 24.6%,除华北平原可以一年两熟外,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多为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秦淮线以南降水大于蒸发,以水田为耕地的基本形态,旱地约占 1/3,农作物可以稳定地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亚热带代表性的经济林如柑桔、茶叶、油桐、油茶等普遍分布。

(4) 西北部地区,沿青藏高原北部边缘,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为界,可明显分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12、1]。

西北干旱区域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除局部地区为外流区外,大部为内流区域,水资源极度缺乏。

土地利用以草地畜牧业为主,未利用地面积较大,一般是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其中,年降水量 250MM 的等值线是干旱与半干旱区的分界,在我国农业生产上是旱作农业的西界,在许多地区表现为半农半牧区与纯牧区的分异。

青藏高寒区域地势高亢、气候寒冷,多数地区热量欠缺。

土地利用以高寒草地畜牧业为主,未利用地超过 1/3,农林牧用地相对集中分布。

青藏高原区是青藏高寒区域的主体部分,未利用地占 2/5,主要是戈壁、寒漠;天然草地占 1/2,高寒草地畜牧业是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农业仅见于藏南、青东湖盆和谷地;藏东南—横断山区可以看作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土地利用是以林地为主、牧草地为辅的林牧结构,既有别于四川盆地的农林结构,又有别于云贵高原的林农结构,远不同于青藏高原的高寒牧业类型,从进一步分区更可看出其过渡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讲,上述几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大体控制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大尺度分异规律,作为分区的基本界线,在各级区划中都应有所反映。

此外,还要注意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主要体现在自东向西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带和西部边远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异以及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别上。

沿海、沿江、沿线、沿边以及大城市经济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最大的区位差异和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

综上所述,首先可以按照全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异大势将全国划分为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 4 大块。

在东南半壁,位于秦淮线以北的北方地区,可以分为东北、华北和黄土高原 3 个区;秦淮线以南的南方地区可以分为川陕盆地、长江中下游、云贵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东南沿海 5 个区。

在西北半壁,北部可以分为东部内蒙古草原区和西北干旱区;南部则可分为青藏高原区和藏东南—横断山区。

这样,便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出 12 个土地资源利用区。

根据不同国家、地区的具体条件和资源的不同特点,制订符合国民经济全局利益和各种资源宏观经济效益的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首要前提。

不同的国家,由于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和土地后备资源多少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农业集约化程度和集约经营方式;由于自然资源的性质和组合特点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

为了有利于资源的不断更新和永续利用,需要在采取各项开发、利用措施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对资源系统所起的长远影响和整体影响,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各构成因素之间、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之间以及局部地区与全国以至世界范围的资源利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只顾眼前利益的掠夺性经营,诸如种植业中的盲目开荒、林业中的过度采伐、草原牧业中的超载放牧、渔业中的过度捕捞等,对于农业生产力以及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已为历史事实所证明。

为此需要通过各种经济、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包括制订和实施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法规,如土地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和水资源法等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对于有大量动植物种质资源集中蕴藏的地区,则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