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语文人物素材

合集下载

【一轮复习】人物素材整理——胡适

【一轮复习】人物素材整理——胡适

胡适温文尔雅的“斗士”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素材整理:张韩棋2020年3月27日胡适档案────────胡适,1891年12月出生于上海,曾用名嗣靡,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而闻名于世。

胡适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的教育对其影响至深。

胡适上了九年私塾,广泛阅读儒家经典著作,奠定下坚实的学术根基。

19岁时,他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瀚。

杜威,其治学深受这位当代‘实验主义领袖’影响。

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同年夏天,他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则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

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的领袖。

“五四运动”之后胡适同陈独秀,李大钊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与以往的”同道中人”开展多次论战。

1949年赴美,此后他在几年里辗转美台,两处奔波,1962年在台北逝世。

借钱达人胡适在北大的工资很高,并且很大方,经常借钱给别人。

1920年,林语堂考上了哈佛的研究生。

去留学时出了点问题,原本的经费没了,于是他给胡适发电报:“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没过多久,胡适就把钱汇给他,还告诉他:这是北大给你预支的工资,留完学一定要来北大工作。

结果,林语堂拿到哈佛的硕士学位后,又跑去莱比锡大学读博。

然后,学习经费又出问题了。

林语堂又给胡适写信,请他再预支1000美元工资。

胡适又给他汇了钱。

四年后,林语堂学成归来,很多大学都想聘请他。

但是考虑到已经预支了北大的工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林语堂就去了北大。

正巧,胡适不在北京。

于是,林语堂找北大领导蒋梦麟,商讨还钱的事。

蒋梦麟表示一脸懵逼:北大啥时候借钱给你了?原来这2000美元,都是胡适自己节衣缩食、东拼西凑弄来的。

胡适担任北大校长之后,被邀请到电台做了个广播演讲。

人物素材之胡适的“独”

人物素材之胡适的“独”

有的人天性开朗,喜欢社交,比较合群。

有的人天生内向,喜欢独处,比较沉静。

胡适是个例外,他的一生两者兼有。

他很好的说明了:合群走得远,独处飞得高。

走得远,是说这个人路子宽,吃得开。

飞得高,是说他在某一方面(学术)有很高的成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

胡适年幼丧父,自小在母亲的教导下读书,性情比较孤僻。

同伴都喜欢叫他穈先生。

因为性情内向,一心读书,所以早年的胡适学术成果丰富,成就很高,年纪轻轻就成为北大教授。

但是后来,身逢国难,胡适放弃了书斋里的生活,转而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

北京城里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足见他交际之广。

后来他成为文化部长,和他广泛的社会活动分不开。

所以,一个人内向外向,合群独处,都无需惊讶,更不必褒贬。

每一种活法,都有自己的价值。

胡适在早年大部分时间闷在书斋里,所以学术一途进步很快。

他考证《红楼梦》,在很短的时间里,推倒了旧红学,并建立了新红学。

今人如果要研究红楼,没人能绕开胡适。

后来,胡适开始参加社会活动。

为了让自己不“手生”,他白天在外面主持社会活动,晚上回家写文章。

他活跃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和名人、走卒打成一片。

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经常半夜还在接待来宾。

往日宁静的书斋生活,自此与他告别。

此时的胡适更多的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而非学者了。

独处的人善于谋划,合群的人适合领导胡适小时候是个不合群的,身边的小伙伴和他玩不起来,而他也自娱自乐,自给自足。

长大之后,社会名流、贩夫走卒,每个人去他们家做客,他都热情招待,从不让人失望。

这两种性格,一个向内,一个向外。

一个是内心的修养,一个却是现世修行。

喜欢独处的人选择独处,喜欢合群的人选择合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无论哪种,只要适合,就是最好的活法。

高中语文 现代文百篇阅读材料 胡适的言行之妙素材

高中语文 现代文百篇阅读材料 胡适的言行之妙素材

胡适的言行之妙胡适一生做过许多事,帮过许多人,著作等身,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我留心的却是他的一些小处,而且是常人不太注意的细节,言行之妙,令我折服。

当年,北大流行这样一句话:“正式生不如旁听生,旁听生不如偷听生。

”胡适承认偷听生的合法性,使之光明正大。

与“偷”字相结合,词义通常不妙,这“偷听生”却有着一份神秘感。

可惜,北大没有偷听生已太多年了。

胡适认为,做学问要有兔子的捷才和乌龟的静气。

其实,成大事者莫不如此。

人生太短暂,缓一缓,拖一拖,就黄了,就完了。

岁月太匆忙,静一静,定一定,才能把握先机,抓住要领。

这其中也有辩证法。

从细节最能看到一个人的真实品行。

胡适居处,无论在家在外,洗澡后必自已动手刷净澡盆,有一次考古学家李济与他到武汉大学讲演,同住一室,他有时不洗澡,李济教授问他何故不冲个澡解除疲乏,他说他太累了,若洗澡,就没力气刷净澡盆了。

这种事原本由工友做,他却一直亲力亲为,生怕麻烦了别人。

期间,胡适任中国驻美大使。

一位在美留学的研究生不识时务,向胡适求教北宋首位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正史出处。

当时,胡适为国家命运折冲樽俎,席不暇暖,仍派人去国会图书馆查资料,并且抽空回信,告诉那位学子,这个传说是靠不住的,宋代的正史和野史上都没有明确记载。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清人张潮《幽梦影》中的这句话,用在胡适身上,太恰当了。

胡适生活简朴,饮食随意,毫无怪癖和名士气。

他很有情趣,一生走遍世界各地,喜欢出去吃小馆,饭后携走火柴一盒,作为纪念。

外国记者想当然,在报纸上发出花边新闻,说胡适有收藏火柴的雅癖,遂有一火柴公司寄赠两箱火柴给他。

胡适啼笑皆非,将它们悉数送给好友赵元任,用了好几年也没用完。

20世纪五十年代,胡适在美国做寓公,仍为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中文图书馆谋求经费,请友人(很可能是外交家顾维钧)捐赠两千美金。

当时,美国人普遍排华,各大学全然不把胡适当回事,也许是那些汉学家李鬼害怕这位李逵吧。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胡适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胡适

⾼考语⽂⼈物素材之胡适⾼考语⽂⼈物素材之胡适胡适(1891年12⽉17⽇—1962年2⽉24⽇),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以倡导“⽩话⽂”、领导新⽂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语录1.⼀个肮脏的国家,如果⼈⼈讲规则⽽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个有⼈味⼉的正常国家,道德⾃然会逐渐回归;⼀个⼲净的国家,如果⼈⼈都不讲规则却⼤谈道德,谈⾼尚,天天没事⼉就谈道德规范,⼈⼈⼤公⽆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个伪君⼦遍布的肮脏国家。

2.在中国,做⼀个有良知的知识分⼦是异常艰难的,但并⾮全⽆报酬。

历史是⼀盆黄河⽔,只要有⾜够的时间,只要⼈们肯拿出⾜够的耐⼼,总归会看到清浊分明的那⼀天。

3.你要看⼀个国家的⽂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看他们怎样待⼩孩⼦;第⼆看他们怎样待⼥⼈;第三看他们怎样利⽤闲暇的时间。

1.⼤胆的假设,⼩⼼的求证。

2.容忍⽐⾃由更重要。

3.有⼏分证据说⼏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分话。

4.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时要在有疑处不疑。

5.要有话说,⽅才说话。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要说我⾃⼰的话,别说别⼈的话。

是什么时代的⼈,说什么时代的话。

6.⽣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冥想⼈⽣有何意义,不如试⽤此⽣做点有意义的事。

7.把⾃⼰铸造成器,⽅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

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

把⾃⼰铸造成了⾃由独⽴的⼈格,你⾃然会不知⾜,不满意现状,敢说⽼实话。

8.堕落的⽅式很多,总结起来,约有这两⼤类:第⼀条是容易抛弃学⽣时代求知识的欲望;第⼆条是容易抛弃学⽣时代的理想的⼈⽣追求。

9.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时作死时的准备;⽗母作⼉⼥的准备;⼉⼥幼时作⼉⼥长⼤时的准备;如此⽽已。

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母预备⼉⼥,这是真慈爱。

能做到这三步的⼈,才能算作是现代⼈。

作文素材一,胡适

作文素材一,胡适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自取的名“适”与字“适之”,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父亲: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战争离台,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年8月22日病殁于厦门。

胡传逝世时胡适尚未满四岁,但胡传已给胡适留下了希望他好好读书的遗嘱。

在胡适的幼年中,虽然父亲不在,但他的母亲冯顺弟时常教导儿子要学习父亲,不要丢脸。

所以自胡适懂事起他已经开始学习和了解胡传的思想了。

他恪守父亲的训示,追求“以期作圣”的人生目标。

可以说,从小时候开始,父亲的影子就一直留在胡适的心中。

并且胡适曾在台湾台东跟随过父亲一段时间,他的心里多多少少对台湾存有一些感情。

母亲冯顺弟,安徽省绩溪县人。

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

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

母亲极为重视他的教育,对他要求很严。

要求他用心学习,认真做人。

对人宽容。

论点一:家教(家庭环境的重要性,父母的期望)个人经历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上庄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

早年在上海的学堂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庚款官费留学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试两场,文章和杂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头一场文章胡适扬扬洒洒一篇得了一百分,如此可见他的文章造化!(论点二:机会与才能;抓住机遇)胡适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

可是他当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三十多种苹果树难倒,因而改行——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

胡适在康奈尔农学院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胡适先生

初中语文文摘(历史)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我住的房子在南港,“中央研究院”的附近。

沿着窄窄的研究院路二段,信步走下去,穿过一个公车站,再几步,到了胡适公园。

决定在这个公园走走,尽管不怎么了解胡适。

我的不了解是正常的——50年代,在他离开大陆后,他所在的北京大学对他进行了批判,上海随之响应,然后在1954年,全国批斗胡适运动进入空前的高潮。

批斗的年代过去了,但地震后的灾墟没有好好清理过——我在学历史时知道白话文是因他的呼吁而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如此这些符号而已。

“五四”究竟是怎样的“五四”,新文化究竟怎样破旧立新了?在政治面前,文化都是苍白的。

民间的情况好一些,民国风流人物,因文学、因电影、因生活方式甚至于因物质消费,一个个因各种原因,沧海桑田之后,再度在大陆热起来。

我是因为张爱玲而对胡适再多一点好奇。

张爱玲崇拜胡适。

她说过的话,她写的文章,对胡适有一种膜拜。

她写过一篇纪念胡适的文字,笔间有淡淡的哀愁与爱,原话即说,奉他如神明。

胡适比她去世要早很多年。

后来他们都成了神。

——胡适是被气死的。

还听过这样的文人八卦。

带着这些所知,到了这个以胡适命名的公园,就像拎着一购物袋的薯条饼干进了歌剧院。

我想到了鲁迅公园、中山公园。

以人来命名公园,可以让茫茫然的人也知晓并记住那些被希望记得的名字。

而胡适是被希望记得的么?他自己又怎么想?这公园倚小山而建。

最下方是一个篮球场,还有一个停车场,停满了摩托。

小山拾级而上,斜的一撇路线,轻松的步行。

我才走了两分钟,到了一个铲除的坡坪地,惊——胡适之墓,居然就在这里啊!原来公园里就是胡适的墓地。

没有树碑刻文,只是在原来胡适居住在研究院的平房边再盖了几间类似的平房,新盖的为展厅,而住过的房子作为故居开放展览。

这样的纪念馆。

想想人的一生也是神奇,去世后什么都交予这个世界处置了,哪管你愿不愿意。

胡适几十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时候,不会想到晨起晚睡的房子几十年后是任人自由进出的所在吧。

我便这样闯了进去。

先是展厅,有一位老先生在看护。

胡适功不唐捐作文

胡适功不唐捐作文

胡适功不唐捐作文胡适,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说起他,我就想起了那一段段关于坚持和努力的故事。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他就是胡适。

胡适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对学问的浓厚兴趣。

在那个年代,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条件艰苦,资源匮乏。

可胡适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他每天早早起床,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

那时候的灯光昏暗,眼睛都要看酸了,可他愣是咬着牙坚持。

家里的书读完了,就到处去借,哪怕要走很远的路,哪怕要看别人的脸色,他也不在乎。

上学的时候,他的功课总是完成得最认真的那个。

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不仅做得一丝不苟,还会自己给自己加任务。

别的同学玩耍的时候,他在学习;别的同学休息的时候,他还在学习。

有人笑他傻,说他不会享受生活,可他心里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后来,胡适有机会去了更好的学校。

在那里,竞争更加激烈,压力也更大。

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知识竞赛,很多同学都觉得太难,不敢参加。

胡适却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为了准备比赛,他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一本又一本地查阅资料,笔记写了满满几大本。

那段时间,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可他不在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取得好成绩。

比赛的那一天终于来了,胡适紧张得手心出汗。

但当题目一道道出现在眼前时,他发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那些日日夜夜的苦读都化作了此刻的答案。

最终,他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当他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台下的掌声和欢呼,心中充满了自豪。

再后来,胡适出国留学。

在异国他乡,他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

刚开始的时候,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他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迷茫。

但是,他骨子里的那股倔强和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

他每天缠着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参加各种学习小组,不放过任何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

为了练习口语,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和陌生人交流,闹了不少笑话。

但他不在乎,依然坚持不懈。

胡适的成才经历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作文

胡适的成才经历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作文

胡适的成才经历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故事,他叫胡适。

胡适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但是他特别爱学习。

他每天都会早早起来读书,晚上也会点着油灯继续学习。

那时候可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多好玩的玩具和好看的动画片,但胡适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心里就想着要多学知识。

他读书非常认真,一本书会读好多遍,直到把里面的意思都弄明白。

有一次,他为了弄懂一个问题,跑了好远的路去请教老师,一点也不怕辛苦。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作文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胡适吗?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哟!
胡适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方便。

可是他特别聪明,也特别努力。

他总是找各种机会读书,哪怕是别人都在玩的时候,他也在静静地看书。

而且他还善于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一定要想办法弄明白。

比如说有一回,他看到书上有一个不懂的词,问了好多人都没得到答案。

但他没有放弃,自己去查了好多资料,终于搞清楚了。

胡适成才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爱学习,爱思考,遇到困难不放弃,我们也能变得很厉害。

小朋友们,让我们向胡适学习,一起加油,好不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 史 功 绩
• 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 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 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
•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 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 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 治的态度。他于20年代办《努力周报》,30年代办《独 立评论》,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都属政治性刊物。
就离开家庭,表示很难过,但是,“我们为你想,离开家 庭是最好的办法。第一使你操练独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 练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觉得用功的必要。最要紧的是, 做事要自己负责任。”即使对体弱多病的小儿子,也要他 离开上海的母亲到昆明西南联大去读书,并且把没有离开 家庭,称为是思杜 “最不幸的一点”。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学者、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早年因提倡文学革命而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
文化运动著闻于世。原名嗣穈,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 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 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38~1942年 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 在当时的北京大学,交游之广,朋友之多,他是第一位。是天性使然 还是有所为而然,这要留给历史学家兼心理学家去研究;专从现象方 面说,大家都觉得,他最和易近人。即使是学生,去找他,他也是口 称某先生,满面堆笑,如果是到他的私宅,坐在客厅里高谈阔论,过 时不走,他也绝不会下逐客令。——张中行
Hale Waihona Puke • 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温而厉’是最好的形 容。我从未见过他大发雷霆或盛气凌人。他对待年轻、属下、仆人, 永远是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就是在遭到挫折侮辱的时候,他也不失 其常。“其心休休然,其如有容。”——梁实秋
胡适“怕老婆”
• 对这个十四岁上由双方母亲做主定亲,小脚、没 文化的农村姑娘,已经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 博士学位、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怎么可能 会喜欢呢?他挨磨了十三年,其间用书信、用生 病种种理由推却了不止一回,可是,终究是奈不 过母亲的意志—他愿意本身是一个孝子。 • 但是,即使再不中意这头亲事,他也断做不来象 鲁迅那样决绝地对待朱安。鲁迅是“一个都不宽 恕”,胡适是待谁都好。
关键词:坚守真理 不盲从 有主见
治学、做人之道
• 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 的先驱。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 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 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 季羡林认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十 个字,是胡适对思想和治学方法最大最重 要的贡献。


• 胡适是一个书生,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书呆子。举一小事称,胡 适一次会议前声明要提前退席,会上忽而有人谈到《水经注》,胡适 之先生立即精神抖擞,眉飞色舞,口若悬河起来,乃至忘了提早退席 这件事。——季羡林
由此可见,胡适的“教子经”中,最突出的,一是不把养 儿教儿视为自己对子女的恩赐;二是鼓励甚至逼迫孩子在独 立生活中学会承担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 对比运用:如今有些父母虽然在经济上 “养儿防老”的观念 正在淡化,但希望从“养儿”这一投资获取精神上满足的 “利润”,仍然有一定的市场。至于把子女紧紧捂在身边,
胡适的“教子经”
• 胡适生有二子一女,长子取名祖望,次子思杜。他在《我 的儿子》的文章里说:做父母的,对子女绝不可居功,绝 不可示恩,千万不可把自己看作 “放高利债”的债主, 而要彻底解放孩子。所以,他一直主张让孩子过自己的生 活,走自己的路。
• 祖望在苏州读中学,胡适有一封家书给他,对他小小年纪
胡适的“胡说”
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 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 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 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 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 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关键词:处世的智慧 一代大家的谦虚哲学
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 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 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 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 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 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 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 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 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上了大学父母还要去“陪读”,寻工作、找对象离不开父母 帮助,也成了当今的一景。
• 想想当年兵荒马乱,胡适却敢于让读中学的儿子离开家庭,
“操练独立的生活”,这样的“教子经”,恐怕仍然值得今 天的父母们借鉴。
胡适与鲁迅
• 1922年时的胡适对鲁迅推崇备至,几乎把 短篇小说的创作成绩归于鲁迅。 • 对于包括鲁迅在内的左翼作家的抨击以至 谩骂,胡适非常大度,以“老僧不见不闻” 的淡定,不气,不急,不理会。迄今为止 未见胡适回骂鲁迅的文字。 • 当鲁迅遭到无端谩骂、人身攻击时,胡适 却为鲁迅辩诬、主持公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