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IGN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DC-SIGN固有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DC-SIGN固有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王舒煜;王家凤;武玉凤;刘畅;张志民【摘要】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它既可以激活初始免疫应答,又能够抑制免疫反应,这与其表达的多种模式识别受体有关,其中DC-SIGN是C型凝集素受体的主要成员,由于它在DC的细胞粘附、迁移、激活初始T 细胞、引发免疫反应及参与病原体免疫逃逸等多个方面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对其功能的研究可能会为某些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DC-SIGN免疫调节机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It is well known that dendritic cells are the most potent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They can activate primary immune response, but also downregulate immune response, which relates with a variety of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expressed by them. DC-SIGN (DC-specific ICAM-3-grabbing nonintegrin, CD209) is primary member of the C-type lectin receptors. In recent years, DC-SIGN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due to its important role in immunological regulation such as mediating cell adhesion, migration, activating primary T cells, triggering the immune response and im-mune escape of pathogens. The study of DC-SIGN can provide us with a new method in treating certain diseases and have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DC-SIGN immunoregulatory mechanisms.【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7(028)014【总页数】4页(P2323-2326)【关键词】树突状细胞;DC-SIGN;免疫调节;机制【作者】王舒煜;王家凤;武玉凤;刘畅;张志民【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病科,吉林长春 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功能强大,负责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用于诱导耐受性,并维持免疫内环境的稳定。
DC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
DC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诱导和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副作用小、耐受性好,能够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总体来看临床获益还很有限。
最新研究表明CD141+DC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这是目前DC疫苗发展比较有吸引力的靶点。
对DC细胞亚群特有功能及其在肿瘤抗原提呈、增强免疫应答方面的认识,为研究更有效的DC 肿瘤疫苗指引了新方向。
标签: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治疗DC细胞在诱导和维持免疫反应中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自从40年前RalphSteinman发现了DC细胞[1],并认识到它们在调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使得DC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备受关注。
DC疫苗在肿瘤患者中使用已近20年[2-3]。
直到目前,大部分DC疫苗都是从患者体内分离DC 细胞或DC单核前体细胞,体外负载肿瘤抗原,再回输给患者。
从注射部位移行至引流区域淋巴结的DC细胞,具有天然免疫,并能激活免疫记忆,使得肿瘤特异的T淋巴细胞能够清除肿瘤。
目前在老鼠中有一个备受注目的结论,就是淋巴结固有的CD8+cDC亚群和相关的迁移性CD103+cDC在启动幼稚CD8+T细胞反应进而清除肿瘤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这些模型,肿瘤的退化同时依赖于I型IFN和CD8+DC在肿瘤部位的聚集。
在人类,与鼠淋巴结固有CD8+/迁移CD103+DC有相同作用的是在淋巴结和外周组织中发现的CD141+(BDCA-3)DC亚群。
这些DC擅长交叉递呈细胞抗原,激活CD8+T细胞的肿瘤抗原反应。
人CD141+DC和鼠CD103+DC 亚群都能够表达趋化因子受体XCR1、连接素类似因子2、Necl2/CDMA1,这些对CTL激活,和强化因子TLR-3交叉启动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类CD141+DC和鼠CD8+/CD103+DC共同表达C型凝集素(CLR)、CLEC9A,它们能够识别死亡细胞的肌动蛋白丝,并能介导死亡细胞中抗原的交叉提呈。
DC-SIGN的研究进展
DC-SIGN的研究进展
杨乐莹
【期刊名称】《江西医药》
【年(卷),期】2012(047)004
【摘要】树突状细胞(DC细胞1是体内最重要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目前发现DC既能启动初始免疫应答.也能负向调控免疫反应。
DC细胞的这种免疫调节与DC表面的诸多受体分子,尤其是作为抗原受体的C型凝集素受体(CLR)及Toll 受体(TLR)有关。
它们能识别抗原进而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抗原呈递。
【总页数】3页(P365-367)
【作者】杨乐莹
【作者单位】330006南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9.2
【相关文献】
1.DC-SIGN在肿瘤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J], 陈晓霞;陈敏;穆德广
2.DC-SIGN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张莉
3.DC-SIGN固有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王舒煜;王家凤;武玉凤;刘畅;张志民
4.DC-SIGN与HI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吕佰瑞;刘朝奇
5.DC-SIGN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宁思思;谢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DC-SIGN蛋白克隆及免疫学功能初探的开题报告
人DC-SIGN蛋白克隆及免疫学功能初探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DC-SIGN(dendritic cell-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是一种转膜型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广泛分布于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表面,主要参与细胞间黏附、炎症反应和抗菌作用等生理过程。
DC-SIGN可以识别和结合多种病原体的糖基化表面分子,如HIV、结核分枝杆菌、流感病毒等,因此在免疫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对DC-SIGN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组织学表达进行深入探究,但对其免疫学功能机制的认识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
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人源DC-SIGN蛋白的表达载体,并利用该载体在细胞水平上探索DC-SIGN在细菌感染、炎症反应等免疫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内容1. 构建DC-SIGN表达载体本研究将以人源DC-SIGN基因为模板,设计合适的引物并利用PCR技术扩增该基因的全长序列。
随后,将所得PCR产物克隆入pET-28a表达载体,构建出含有His 标签的DC-SIGN表达载体。
2. 表达、纯化及鉴定DC-SIGN蛋白将构建好的DC-SIGN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E. coli)BL21(DE3)菌株中,利用IPTG诱导表达。
用超声破碎法裂解大肠杆菌,利用His-Trap柱层析纯化目的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和质谱等技术手段鉴定所得蛋白的表达情况和纯度,确保获得纯净的人DC-SIGN蛋白。
3. 免疫学功能初探利用获得的DC-SIGN蛋白,研究其在细菌感染、炎症反应等免疫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例如,利用荧光染色技术观察DC-SIGN在静脉炎症模型大鼠中的表达情况,通过ELISA法检测DC-SIGN与大肠杆菌等细菌的结合能力以及其对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等。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拟通过构建DC-SIGN表达载体、表达、纯化及鉴定DC-SIGN蛋白,并初步探讨其在免疫学中的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DC-SIGN蛋白的免疫学功能提供基础数据和实验依据。
C型凝集素受体DC--SIGN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C型凝集素受体DC--SIGN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C型凝集素受体DC-SIGN是一种表达在DC和巨噬细胞表面的重要膜分子,具有介导病原体和肿瘤细胞识别和清除、调节免疫活性等多种功能。
最近的研究表明,DC-SIGN可能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关于DC-SIGN在A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仍然较为有限和不完善,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DC-SIGN在AD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本文将以文献回顾的方式,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系统地阐述DC-SIGN在AD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包括:(1)DC-SIGN介导过敏原和炎症介质清除和抗原递呈;(2)DC-SIGN调控TH2细胞和TH17细胞的分化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3)DC-SIGN介导肠道菌群与AD的关联。
本文对DC-SIGN在AD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深入了解AD的发生机制,提高对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水平。
关键词:C型凝集素受体DC-SIGN;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作用机制Introduction: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数发病于儿童期,其特征性症状包括皮肤瘙痒、干燥、疹子等。
AD的病因十分复杂,除了遗传因素外,外界的诱因(如过敏原、环境因素、细菌感染等)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C型凝集素受体DC-SIGN是一种广泛表达在DC和巨噬细胞表面的重要膜分子,其除了参与介导病原体和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外,还能够调节免疫反应、递呈抗原等。
研究发现,DC-SIGN在AD的发病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有关DC-SIGN在AD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全,因此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将对AD的发生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Materials and methods:本文将通过文献检索方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有关DC-SIGN在AD中的相关研究。
DC—CIK细胞对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DC—CIK细胞对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作者:尹艳丽郑灿金慧方郝世凯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6年第12期【摘要】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兼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限制性杀瘤特点。
近年来大量体内外研究表明,共培养的DC和CIK(DC-CIK)细胞对肿瘤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DC-CIK细胞;抗肿瘤机制;肿瘤;影响免疫细胞疗法是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兼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限制性杀瘤特点。
研究显示,两者共培养后,显示出强大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部分肿瘤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 DC-CIK细胞抗肿瘤的机制目前认为DC-CIK细胞抗肿瘤机制主要如下:(1)DC-CIK细胞共培养可提高CIK细胞的增值能力。
诸多研究证明,在DC细胞与CIK 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CIK细胞的增值能力,比单独培养同源C/K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活性。
DC细胞能促进CIK细胞的增殖,提高CI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同时DC-CIK细胞共培养也能促进DC细胞的成熟。
(2)DC-CIK细胞共培养可增加细胞因子的释放量。
DC-CIK细胞共培养体系中,DC细胞表面的MHC-Ⅱ类分子(HLA-DR)、共刺激分CD40(B7-1)、CD8(B7-2)、CD86等可明显增加,同时分泌高水平的IL-2、IL-12和WN-γ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能促进C/K细胞快速增殖。
同时,DC细胞促使CIK细胞分泌IFN的时间延长,分泌量增加。
(3)细胞毒活性增强。
DC-CIK细胞共培养时,DC细胞高分泌细胞因子IL-12,可促使CIK细胞高表CD56+细胞,提高CI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抗肿瘤活性。
DC与CIK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DC与CIK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摘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已知的效能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可有效的刺激幼稚T细胞活化和诱导特异的抗原免疫反应,从而将先天和获得性免疫有机联系在一起,是免疫反应的始动者。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CIK)是由IL-2、IFN-γ和CD3单克隆抗体等诱导而成的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其溶瘤活性具有非MHC限制性。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肿瘤疫苗;免疫治疗1973年Steinman和Cohn首次发现DC,因其表面的指状突起称其为树突状细胞。
DC已被证明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APC。
它可有效的诱导静止T细胞增值和应答,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生成,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启动者和参与者[1]。
CIK细胞是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与CD3 mAb共同培养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2]。
CIK 具有T 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和N K细胞的非MHC 限制性杀瘤活性。
将具有高效杀伤活性的CIK细胞和具有强大肿瘤抗原递呈能力的DC联合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有助于解除肿瘤患者T细胞免疫无能,起到抗肿瘤作用[3]。
1 DC在抗肿瘤中的作用骨髓中的DC前体细胞释放至外周血后迁移到外周非淋巴组织,具有很强的抗原摄取能力,能有效的捕获、加工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在此过程中DC的表面标志及功能发生改变,共刺激分子CD80、CD86等表达水平增高,捕获抗原的能力降低,抗原提呈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成熟DC。
成熟DC高表达MHCⅠ、MHCⅡ类分子,分别与捕获加工的内源和外源性抗原结合形成抗原肽复合物,在DC表面表达,提呈给T细胞,共刺激分子与其配体结合,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并与T细胞受体接受的抗原第一信号共同作用,刺激T细胞活化,从而启动CTL反应和CD4+Th1反应[4]。
DC 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DC 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韩策(综述);苏海川(审校)【摘要】树突状细胞(DC)被称为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是启动、调控和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DC 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与 NK 、CTL 等细胞相互作用,执行免疫应答。
体外培养的 DC 负载抗原后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通过 DC的生物学特性、DC 抗肿瘤机制、DC 疫苗等方面对 DC 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作一综述。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45)006【总页数】2页(P762-763)【关键词】肿瘤;免疫疗法;癌症疫苗;综述文献专题【作者】韩策(综述);苏海川(审校)【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一旅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学员一旅西安7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6·综述·主题词肿瘤免疫疗法癌症疫苗综述文献专题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构成了抗原呈递细胞(APC)的特殊系统,是抗微生物、肿瘤和自身抗原免疫应答时重要的启动子和调控子[1]。
DC独特的诱导和提高免疫力的特性,使其成为免疫治疗的有效工具,特别是在抗肿瘤免疫应答方面[2]。
本文就DC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 DC的生物学特征DC是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键调节器,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在DC发育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未成熟DC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是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随着外在信号的改变DC免疫效应有很强的可塑性,不同的DC亚群具有高度多样化的免疫作用。
DC亚群在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动物模型中广泛研究,DC通常在体外被分离出来,并负载肿瘤抗原,注射到同系动物中作为肿瘤疫苗[3]。
含有肿瘤裂解液或肿瘤抗原衍生的多肽或蛋白的DC被证明能产生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和抗肿瘤活性。
DC-SIGN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DC-SIGN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张莉【摘要】树突状细胞(DCs)表面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SIGN)主要分布在DCs表面,通过依赖Ca2+的碳水化合物识别区域(CRD)识别与结合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DCs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捕获,在HIV、HCV、登革热病毒(DENV)以及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等的感染和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DC-SIGN与病毒感染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3(031)008【总页数】4页(P599-602)【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病毒感染【作者】张莉【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江苏常州2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R37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据目前所知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捕获、处理和提呈抗原,参与初始T细胞激活、增殖和分化,引发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
DCs 表面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 结合非整合素(DC-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是一种Ⅱ型跨膜蛋白,属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能识别并结合富含甘露糖和LewisX碳水化合物结构的分子。
DC-SIGN可介导HIV、HCV、EV71、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利什曼原虫等病原体进入DCs,并通过诱导某些机制,影响DCs分化成熟,下调免疫应答。
由于DC-SIGN参与免疫功能的调控,研究其与病原体感染的信号通路机制,探索药物作用靶点,可为预防及治疗病原体感染提供新的途径。
树突细胞表面新发现的膜蛋白——DC—SIGN
和力远远高于 整合素。它与 I M 3 C - 的结合不依 A 赖于 整 合素 , 必需 有 c 的存在 , 但 因此将 这 种 膜
蛋 白命 名为 D -IN eSC 。 . 12 D .IN的分 布 : . CSG
人外周 血经 粒 细胞. 巨噬细 胞集 落 刺激 因子 ( M c F +自细胞介素.( , ) G .s) 4 Ⅱ 4 培育 7 天后 , 可由
C 1 DI一 型转 变 为 C I 一 D a 型 的 不成 D4 C a 表 D 4 C I 表 熟 D 。在 转变 过程 中 ,CS N的表 达水 平 不 断增 c D —I G 加 。这种 不 成熟 D c在 细胞 因 子 如肿 瘤 坏 死 因子
5 e xd B D n g /』
6 k ha i0S dI r
Ⅵ , 2 ∞叽& () 5I 57 4 :3 一 3
G Kd .T  ̄ aJ 咖 do k
Kelh l ild e
, ;9 ( j埘 一柳 2 114 :
.JM耐 Vi .9 9; 9: 一斯 m11 9 5 2
Jlf ̄ Di.9 9;8 15 1 5 ne s 1 9 1 o:7 0 7 1
7 S i i t .B ,99 9 (0 :5 一姗 le e  ̄ hY 1 19 ;3 1) 30
1 协 Hd . 幽 H ‰ Fe t
, 1;9 3 :9 ∞ 1( ) 1 7—2 1 I
况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 0s D N: 静息 T细胞 ; l tV感染 t
树 突细胞 ( C 对抗原 的呈递 、 D) T细胞 的增殖 , 以
胞 功能 相关 抗 原一 ( —)I -、C N-、C . 1u 1ZC I IA 2 I AM AM
HIV感染中DC-SIGN作用机理最新研究进展
HIV感染中DC-SIGN作用机理最新研究进展邹宇; 彭倩宜(湘雅三医院,长沙,410013)摘要: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呈递抗原能力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APC),它广泛分布于皮肤真皮层,黏膜固有层和血液。
DC细胞表面具有多种病原体模式识别受体(PRRs),包括C型凝集素受体(CLRs)和Toll-样受体(TLRs)超家族,CLRs介导病原体与树突状细胞的粘合和内吞,TLRs通过与病原体表面模式分子(PAMPs)的识别,激活胞内信号通路,引发炎症反应。
DC-SIGN属于CLRs超家族成员,研究表明,其可以通过DC介导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与CD4+T细胞的结合,引起CD4+T细胞的感染。
本文主要介绍DC-SIGN 与HIV结合,引发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和其引发的一系列效应,据此探究DC-SIGN在HIV 感染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DC-SIGN;HIV;Rho-GTPase;LARG[中图分类号] R392.12 [文献标识码]AThe newest research of the mechanism of DC-SIGN duringHIV infectionZou Yu; Peng Qianyi(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China) Abstraction: Dendritic cell(DC) is the most powerfu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in our body. 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dermal layer, the gut mucosa, lamina propria and the blood. The surface of DC is equiped with many kinds of PRRs, including the C-type lectin receptors(CLRs) and the Toll-like receptors(TLRs). CLRs can induce the adhesion and endocytosis of the pathogen, while TLRs can recognize the PAMPs in pathogen, triggering the inter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flammation. DC-SIGN is a member of the CLRs superfamily, and it can promote the infec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towards CD4+T cell via the DC.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ter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 and effect after the adhesion of DC-SIGN and HIV, and explore the crucial and critical role in the infection of HIV.Keyword: dendritic cell; DC-SIGN; HIV; Rho-GTPase; LARG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是1973年由美国Steinman首先发现的,其细胞形态较特殊,在成熟时会伸出许多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
DC-SIGN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nited Kingdom(J]?World J Surg,2014;38(11):2825-30. 1O 郭文斌 ,高 伟 ,刘金 涛 ,等 .纳 米碳对 乳腺癌 腋窝前 哨淋 巴结 活
design an d feasibility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rophylactic central lym ph node dissection for papillary thyro id earcino—
macJ].Thyroid,2012;22(3):237 .
谢达 飞等 DC.SIGN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第 1 1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617 ·
3 Rafaelli M ,De Crea C,Carrozza C,et a1.Combining early postoperative parathyroid hormone and serum calcium levels allows for all eficacious
谢 达 飞 袁 佩 文 (浙江 医院 普外科 ,浙 江 杭 州 310013)
[摘 要] 目的 探讨树突细胞特异 性细胞 间黏 附分子 3结合 的非整合 素 (DC·SIGN)在原发性 肝癌组 织 中的表达及 意义 。 方法 选择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 除的肝癌 组织标本 3O例及对应 的距离肝癌组织 2 cm 以上 的癌旁肝组织标本 3O例 。采用 免疫 组化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 DC.SIGN蛋 白表达 ,采用 RT-PCR检 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 DC—SIGN mRNA表 达。结果 肝癌组 织 DC SIGN光密度值高于 明显癌 旁组织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加 .05)。肝癌组织 DC-SIGN mRNA相对表达量 明显 高于癌旁组织 (P<0.05)。肝癌组织 DC—SIGN蛋 白表达 与肝癌包 膜 、TNM分期 、血清 甲胎 蛋 白(AFP)水平有关 (P<O.05),与肝 癌患者年龄 、性别 、 组织分化 、肿瘤 大小 、肝外转移 、静脉侵犯无关 (P>0.05)。肝癌组织 DC-SIGN mRNA水 平与肝癌 包膜 、肝癌 TNM分期 、血清 甲胎 蛋 白水平有关 (P<0.05),与肝癌 患者 的年 龄 、性 别 、组织分 化 、肿瘤 大小 、静 脉侵犯 无关 (P>0.05)。结论 原 发性 肝癌 组织 中 DC. SIGN表达量 升高 ,DC—SIGN表达量和肝癌的包膜是否完整及肝癌 TNM 分期 有关 。
DC-SIGNR颈区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长寿的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DC-SIGNR颈区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长寿的相关性
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DC-SIGNR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广泛存在于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免疫相关细胞上,参与了很多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病原体识别、自身免疫、癌症和炎症等。
以往研究指出,DC-SIGNR 变异可能会影响其功能,从而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近期的研究表明,DC-SIGNR的颈区多态可能与人的寿命有关。
中国的长寿现象吸引了广泛关注。
据中国老年人口数据中心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超过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3964万,居世界之首。
除了传统的饮食、生活方式、基因等影响因素外,越来越多的
研究表明,长寿与某些基因变异也有关系。
在西方人群中,多个研究表
明DC-SIGNR颈区多态与幸存时间有相关性,但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相
应研究较少。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DC-SIGNR颈区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长寿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
病例组将包括在90岁以上的中
国汉族长寿者,对照组将包括在50-70岁年龄段的健康人群。
通过直接
测序方法检测样本中相关位点的基因型,然后对比两组样本的基因型分
布情况。
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样本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和其与
长寿的相关性。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探究DC-SIGNR颈区多态与中国汉族长寿的相关性,为深入理解长寿的生物学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本研究的结果有望为制定
中国汉族老年人口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前DC细胞的研究进展情况
前DC细胞的研究进展情况IL-10,TGF,VEGF限制其成熟而发生功能缺陷。
因此,利用DC的前体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扩增DC是研究DC瘤苗的必要途径。
2.1CD34+干细胞诱导分化扩增DCCD34+干细胞可从骨髓(bome marrow,BM)、脐血(cord blood,CB)、外周血(peripheral blood,PB)分离纯化而来。
CD34+干细胞在GM-CSF和TNF-α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DC,而c-kit配体可提高DC的产量,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和PMA也是有效的DC分化扩增激活因子[5]。
Hogihara等[6]利用鼠基质(HESS-5)建立了一种新的DC培养体系,利用这种培养体系从CD34+脐血(CB)中诱导扩增出DC,未成熟及成熟的CB-DC分别具有葡聚糖摄取能力及有效的刺激异基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为了探讨由不同来源的CD34+干细胞诱导分化的DC在表型及功能上是否有差异,Servido[7]将体外诱导的CD34+BM-DC及CD34+PBSC-DC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如细胞内吞能力、混合白细胞反应、免疫表型分析等。
结果发现,与BM-DC相比较,PBSC-DC 不能摄取可溶性抗原,但是混合白细胞反应强,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更高。
他们认为,BM-DC可用来负载特异性抗原肽,而功能上比较成熟的PBSC-DC更适合应用于基因治疗。
2.2单核细胞诱导分化扩增DCGarderet等[8]总结了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扩增DC的基本过程,包括用白细胞提取法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淘选法分离单核细胞,人血清培养基(含患者自体血清或AB 血清)或无血清培养基+GM-CSF+IL-4与单核细胞共同培养。
另一种方法就是从脐血单核细胞诱导扩增DC [9],培养条件与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DC相同。
比较这些CB黏附细胞来源的DC (CB-DC)和PB黏附细胞来源的DC (PB-DC)的表型和功能后发现,第7天的CB-DC表达较低水平的CD80, CD1a, CD83和CMRF-44,但刺激异基因脐血淋巴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与PB-DC相似,成熟前摄取吞噬FITC葡聚糖的能力也与PB-DC相当。
树突状细胞与几种纤维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与几种纤维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熊焰;郭华;李挺
【期刊名称】《诊断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08(15)4
【摘要】树突状细胞(DC)与巨噬细胞同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主要执行抗原呈递功能的组织细胞,虽然广泛分布于全身,但由其来源的肿瘤却很少。
DC起源于骨髓干细胞,因此其肿瘤也归入淋巴造血系统。
已知DC来源的肿瘤包括,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肉瘤、指状DC肿瘤/肉瘤、滤泡DC肿瘤/肉瘤以及未定类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几种纤维性肿瘤也与DC关系密切。
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和几种DC相关纤维性肿瘤的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总页数】3页(P330-332)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纤维性肿瘤;肿瘤来源
【作者】熊焰;郭华;李挺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
【相关文献】
1.中药多糖抗肿瘤作用与树突状细胞关系研究进展 [J], 高林林;吴晓英
2.树突状细胞及胃肠激素与肿瘤三者关系间的研究进展 [J], 叶序卷;姚兰;贾钰铭
3.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肿瘤杀伤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马锡慧;高钰
4.树突状细胞与乙肝慢性化的关系及树突状细胞疫苗相关研究进展 [J], 陈姝;兰英华;李用国
5.树突状细胞/肿瘤细胞融合疫苗抗肿瘤免疫研究进展 [J], 邓勇军;戎铁华;夏建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C-SIGN蛋白表达及其生物活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DC-SIGN蛋白表达及其生物活性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DC-SIGN是一种重要的转移因子,在机体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DC-SIGN在细胞黏附、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DC-SIGN的生物学机制和生理功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目旨在探究DC-SIGN蛋白表达及其生物活性,以推进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二、研究内容1. DC-SIGN蛋白表达本研究将通过重组技术,构建DC-SIGN全长蛋白,进而制备相应的表达载体。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将该表达载体导入到细胞内,通过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其表达水平及纯度。
2. DC-SIGN生物活性分析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DC-SIGN受体细胞,通过共刺激LPS和DC-SIGN特异性配体,观察DC-SIGN与其配体间的信号转导及其生物学功能。
并进一步探究DC-SIGN在其它相关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三、研究方法1. DC-SIGN蛋白表达:利用PCR扩增DC-SIGN基因,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上,导入到细胞中,通过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其表达情况。
2. DC-SIGN生物活性分析: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受体细胞,刺激其与LPS,并共加入DC-SIGN特异性配体,观察其信号转导以及生物学功能。
四、预期结果及意义1. DC-SIGN蛋白表达情况:获得DC-SIGN表达载体后,将其导入到细胞中,通过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其表达情况。
从而揭示其在生物学和生理学调节中的作用和机制。
2. DC-SIGN生物活性分析:深入研究DC-SIGN与其特异性配体之间的信号转导以及生物学功能,分析其在机体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等方面的作用及机制。
该研究结果对于DC-SIGN在其它相关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发现在免疫调节中阐明调控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C—SIGN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摘要: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endritic cell specific 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3 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是一种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属于C型凝集素超分子家族。
DC-SIGN不仅能与细胞间黏附分子-2(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2 ,1-CAM-2)和细胞间黏附分子-3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ICAM-3)等结合,还能识别HIV、登革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从而参与了这些病原体的感染过程,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近年来,有学者发现DC-SIGN还与肿瘤的发生、免疫、易感性有关,也因此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对DC-SIGN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相关肿瘤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促进其诊疗进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IGN);肿瘤;研究进展属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种异构的骨髓来源细胞,其通过表达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区分并特异地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从而参与到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中[1]。
DCs表达的PRR主要有Toll样受体(TLR)、NOD样受体(NLR)和C型凝集素受体(CLR),其中具有Ca2+依赖性的CLR是一种能识别多聚糖抗原的模式识别受体[2J。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一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3 grab-bing non-integrin,DC -SIGN,也称CD209)就是DCs上特异的C型凝集素受体[3]。
DC-SIGN和其他CLR -样,能识别多种病原体,包括HIV-1、HCV、巨细胞病毒、曼氏血吸虫、结核杆菌等[4]。
DC-SIGN在这些病原体的感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感染性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DC-SIGN不仅与感染性疾病相关,还与肿瘤的发生、免疫及易感性有关。
在设计DC靶向性疫苗时,DC-SIGN亦有可能作为一个特异性的受体靶点应用于抗肿瘤的治疗。
因此,对DC-SIGN与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相关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其临床诊疗奠定基础。
本文将就DC-SIGN与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DC-SIGN的结构及分布DC-SIGN是包含有404个氨基酸的Ⅱ型跨膜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4 kD 可分为3个不同的部分[5,61。
1)胞质区:该区共有40个氨基酸残基,主要包括3个内化基序,一个二亮氨酸(Leu-Leu)基序,一个EEE (Glu-Glu-Glu)簇以及一个不完全的免疫受体酪氨酸基序(ITAM)[5]。
3个基序分别负责胞质区内吞噬、转导、配体分子胞内运输等相关功能信号的接收;2)跨膜区:该区由18个氨基酸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蛋白锚定于细胞膜上,参与DC-SIGN的定位;3)胞质外区:该区域可分为两个部分,即颈结构域和碳水化合物识别域(carbohy-drale-recognition domain,CRD),颈结构域连接跨膜区与CRD,也叫铰链区[6] 。
铰链区含多个重复序列,每个重复序列由2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
铰链区可以形成α螺旋结构,这个结构与DC-SIGN四聚体的稳定性紧密相关。
CRD也称为凝集素区,具有Ca2+依赖性。
它的表面有两个环状突起结构,形成两个Ca2+结合位点,其中一个Ca2+位点具有稳定作用,另一个Ca2位点则具有协助CRD结合碳水化合物类配体的作用。
DC-SIGN可以利用CRD的这些结构特点来识别特定的抗原[6J。
DC-SIGN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和淋巴器官的DCs上。
例如,皮肤真皮层、直肠、宫颈、脾脏的DCs上可见DC-SIGN的表达[7]。
除了在DCs上表达外,在胎盘的巨噬细胞、Hofbauer细胞以及肺部的巨噬细胞等细胞上也有DC-SIGN 的表达[8]。
2 DC-SIGN的基本功能DC-SIGN作为DC表面上的一种受体,在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DC-SIGN 可以与主要表达于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上的细胞间黏附分子-2(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2,ICAM-2)相互作用,在趋化因子(如:IL-8,MIP-1)的刺激下,使DCs从血液迁移到外周或淋巴结并触发免疫应答,从而参与局部炎症反应[0]。
DC-SIGN还可以与T细胞上的配体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3(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ICAM-3)结合[1 0]。
两者的特异性结合能够让T细胞与受体有效的衔接,使DC与T细胞膜接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触发DC与幼稚T细胞发生作用,协助T细胞的激活。
DC-SIGN除了上述功能外,还具有捕获抗原的功能。
能被DC-SIGN捕获的抗原大多数是具有高甘露糖-N聚糖结构或岩藻糖Lewis多糖结构的致病微生物㈣。
这些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病毒(HIV-1、HCV、SARS-CoV、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埃博拉病毒、登革病毒、沙拉病毒等)、细菌(肺结核分枝杆菌、肾脏钩端螺旋体、幽门螺旋杆菌等)、真菌(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等)以及一些寄生虫(利什曼虫、曼氏血吸虫等),见表1[12,13]。
一般情况下,当DC表面存在相关抗原时,DC-SIGN 胞质区的Leu -Leu基序会接收到有关信号,促使DC-SIGN与可溶性的配体结合,诱导抗原快速从细胞表面被内化。
接着DC-SIGN的EEE簇转导分选信号或溶酶体靶向信号,使DC-SIGN与配体形成的复合物靶向晚期内含体或者溶酶体。
经过晚期内含体或者溶酶体的处理后,配体复合物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I,MHC I)或MHCⅡ结合,并被提呈到T 细胞,实现对抗原的加工提呈[14] 。
但是有的病原体如HIV-1等可以通过与DC-SIGN的结合藏匿到非溶酶体的酸性小囊泡内逃避降解;或者是像结核分枝杆菌通过细胞壁上含有的阿拉伯脂甘露糖(ManLAM)与DC-SIGN特异性结合,诱导分泌相关免疫抑制因子(如:IL-10)抑制DCs的成熟,以扰乱加工提呈过程,进而逃脱免疫监视并利用DCs的迁移能力加深对宿主细胞的感染[15,16] 。
3 DC-SIGN与肿瘤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DC-SIGN与肿瘤的发生、肿瘤免疫以及肿瘤的易感性等有关。
3.1 DC-SIGN与结直肠癌的研究Shun Lu等通过病例对照实验发现DC-SIGN位于启动子区域的rs2287886和3’非翻译区的rs7248637这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有关[18]。
van Gisbergen等的研究认为在结直肠癌中,与肿瘤细胞接触的是未成熟的DCs而不是成熟的DCs。
DC-SIGN 能够通过识别结直肠癌肿瘤细胞上表达的胚癌抗原(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分子的岩藻糖Lewis寡糖Lewisx和LewjsY结构介导未成熟DCs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19]。
相比之下,DC—SIGN不与正常的直肠上皮细胞上含Lewisx和Lewisy抗原较少的的CEA结合。
同样,Motohiro Nonaka等在利用人结直肠癌细胞SW1116细胞系与DCs相互作用时发现DC-SIGN能够与肿瘤相关的CEA及CEA相关细胞黏附分子-l(CEA-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l.CEA-CAM-1)结合[20]。
而且,当将单核细胞来源的DCs(monocyte-derived DCs,MoDCs)与SW1116细胞系共培养时,脂多糖(LPS)介导的免疫抑制分子(如IL-6和IL-10的)分泌增加。
加入DC-SIGN的抗体后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
很明显,LPS诱导的MoDCs的成熟受到与SW1116细胞系共培养产生的上清的抑制。
因此Motohiro Nonaka等认为结直肠癌通过肿瘤相关CEA上的Lewis(Le)聚糖配体与DC-SIGN特异性结合来影响DCs的功能及幼稚T细胞向Thl的分化,从而削弱宿主体内的抗肿瘤反应。
这一结果表明在肿瘤免疫中,由于DC-SIGN 介导而造成的DCs功能障碍可能是一种逃避免疫监视的主要机制。
Motohiro Non-aka等还证明了肿瘤标记物Mac -2结合蛋白(Mac-2_binding protein,Mac-2-BP)在结直肠癌的一些细胞系有所表达且是DC-SIGN的配体[21]。
他们发现Mac-2-BP在原发性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尤为突出,相比其他分型的结直肠癌,Mac -2-BP与DC-SIGN的结合更具特异性。
这启发我们对于某些病人可以用Mac-2-BP代替CEA作为潜在的肿瘤标记物,或者是建立DC-SIGN-Mac-2BP/CEA相互作用的模型。
这种模型的建立不仅有利于阐明生理学功能和分子机制,也许还能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和新型诊断提供有理论基础的新途径。
3.2 DC-SIGN与卡波济氏肉瘤的研究卡波济氏肉瘤是一种缓慢进展的恶性多发色素性血管肉瘤,因为其与AIDS 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受到了广泛关注[22]。
目前有研究认为DC-SIGN与卡波济氏肉瘤的发生及免疫逃逸有关。
Rap-pocciolo等的研究表明DC-SIGN是卡波济氏肉瘤主要病原体人类8型疱疹病毒(human herpe-sivirus-8,HHV-8)感染髓系DCs和巨噬细胞所必需的受体[23]。
HHV-8感染DCs后能够下调DC-SIGN的表达,从而降低内化作用的活性和抑制抗原对CD8+T细胞的刺激。
这暗示着DC-SIGN可能在由HHV-8感染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和瘤形成中起到了门户作用。
还有研究发现HHV-8能够通过DC-SIGN感染活化的B淋巴细胞。
来自外周血和扁桃体的活化B淋巴细胞在被HHV-8感染后,其表面的DC-SIGN表达增加[24] 。
DC-SIGN将介导HHV-8有效地感染B淋巴细胞或被内化进入B淋巴细胞进行复制,进而有利于卡波济氏肉瘤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