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知识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六单元第三课第一框屈辱的岁月课件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六单元第三课第一框屈辱的岁月课件 人教版

看图 说一说,图中审理案件的是什么人? 会审公廨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会审公廨设在哪里?是什么性质的机构?
○审理案件的是外国领事和清朝官员,受 审的是中国人。 ○会审公廨名义上是中国的司法机关,实 际上完全被外国领事把持,严重损害了中国 司法主权。
甲午战争 时间: 1894年
交战双方: 中国和日本 结果: 中国战败,双方于1895年签订 《马关条约》
你知道,林则徐是如何处理收缴的鸦片吗?
虎门 销烟
你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有何历史意义?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外 国侵略者,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 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向中国开战, 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而英国一直称 其为“通商战争”。
• 内务大臣罗素如此表明开战目的:“为商务监督 及女王陛下的臣民所忍受的暴行与虐待要求赔偿 ,为英国商人们在恐吓与暴力之下所受到的损失 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获得保证 ,使今后免受暴虐与残忍的待遇,并能够在正常 的情况之下经商”。
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表 鸦片输入(箱)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779
1820
182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830 1838 年份
林 则 徐 禁 烟
• 1839年林则徐到达广州,下 令全面禁烟。林则徐严正声 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 大臣一日不回, 誓与此事 相始终, 断无中止之理!"
么危害?
内容 割让香港岛给英 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影响 破坏领土完整 增加中国人民负担
开放五处为通商 口岸
英商的货物关税 ,须同英协商
打开了中国沿海门 户,侵犯经济主权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 权,侵犯经济主权

八年级历史第三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三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三课知识点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1. 鸦片战争的影响。

- 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得清政府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 自然灾害严重。

- 1846 - 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3. 洪秀全的个人因素。

-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多次科举不中后,受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宣传“皇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号召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1. 金田起义。

-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这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2. 永安建制。

-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

在永安,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3. 定都天京。

-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这表明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4. 北伐和西征。

- 北伐。

- 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

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

但由于孤军深入,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 西征。

- 西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天京大本营。

西征军在石达开等将领的指挥下,在鄱阳湖大败湘军水师,夺取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大部分地区,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三、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 内容。

- 它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例如,“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

- 产品分配方面,实行圣库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 评价。

- 积极性: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 局限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 内容。

八年级历史书第三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书第三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书第三课知识点八年级历史书第三课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的“礼”与“法”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对本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礼制礼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制度,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礼制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兄弟之礼、夫妻之礼、朋友之礼。

1. 君臣之礼君臣之礼是对君主和臣子之间的礼仪规范。

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忠、孝、义、仁为核心,臣子要尊重君主,为君尽忠,君主要尊重臣子,关爱臣民。

2. 父子之礼父子之礼着重强调孝道,子女要尊重父母,孝敬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国家庭文化的核心。

3. 兄弟之礼兄弟之礼是兄弟之间的礼仪规范,它强调兄弟互助、亲密无间、忠诚于家族。

4. 夫妻之礼夫妻之礼强调家庭和睦、夫妻相敬相爱、忠诚于家庭、平等协调。

5. 朋友之礼朋友之礼强调朋友之间的信任、友爱、互助、无私奉献等品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法制法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是以法律为基础、以监督为手段、以惩罚为手段的制度。

法制分为三个方面:刑法、律令制度和官制。

1. 刑法刑法是古代法制的核心,包括十三条刑律,如“斩立决”“流放”等,这些刑法规定了违法行为所要承受的种种惩罚。

2. 律令制度律令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制度,以律法、令敕、诏命等为主要内容。

它规定了官员的品级、职责等,保证了政府的稳定和有序运作。

3. 官制官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它规定了官员的等级、职称、地位以及权利和责任,它发挥着统治和管理社会的作用。

三、结语本文介绍了八年级历史书第三课所讲到的中国古代的“礼”与“法”制度,其中包括了礼制和法制。

这些制度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礼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法制是以法律为基础、以监督为手段、以惩罚为手段的制度。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制度,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三课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三课

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三课1. 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成功击败了黄河流域的洪水,并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夏朝的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一带。

夏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君主为核心的封建制度,君主分封了许多贵族,让他们统治自己的地区。

夏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还有手工业和商业。

夏朝使用了青铜器,这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代表。

夏朝还发明了甲骨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夏朝的文化主要以祭祀和礼仪为主,它对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发扬光大的王朝,它使用了青铜器,并且在贸易和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商朝的政治制度仍然是封建制度,君主掌握着最高权力,但是权力逐渐向贵族集团转移。

商朝的国都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商朝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代表,青铜器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之中。

商朝发明了甲骨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对后来的文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朝也以商代、甲骨文著称于世,尤以甲骨卜辞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对历史民俗、宗教以及远古社会风貌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3.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共有15个君主。

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文王,他在发动了西周商朝之战后从商朝手中夺取了国家的政权,标志着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时期的国都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东周时期的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周朝的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制度为核心的分封制度,它把国家划分成许多封地,封地有动、伯、子等多个等级,作为王的亲戚、功臣和贵族的赏赐。

这种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秦朝。

周朝发明了礼乐制度,这是古代中国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笔记History Lesson 3 in Grade 8 covers the topic of "The Feudal Society in Medieval China," which is a fascinat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这个时期的中国历史讲述了中世纪中国的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时期。

One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is period was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of society, with the emperor at the top and peasants at the bottom.这个时期的一个关键特点是社会的等级结构,皇帝在顶端,农民在底部。

This structure defined the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each social class, creating a stable yet rigid society. 这种结构定义了每个社会阶层的角色和责任,创造了一个稳定但僵化的社会。

While the emperor held ultimate power, he relied on a bureaucracy of officials to govern the vast empire. 虽然皇帝拥有最高权力,但他依赖官僚机构来统治广阔的帝国。

This system allowed for more efficient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but also led to corruption and abuses of power. 这种体制促进了更有效的治理和管理,但也导致了腐败和权力滥用。

Another aspect of feudal society in medieval China was the importance of land ownership and agriculture. 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另一个方面是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土地改革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土地改革课件

—(—48)刘0 巩少固奇政《权关的于需土要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迎喜来儿70土 逃改居后深第山一多个年丰,收头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
同时60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
4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
那么50,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实在什么时期。
人口
1实9行5400地—主19减52租年减底息,农民交租交息
“ 耕 者愿 有望 其: 田 ”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2 年底实现了。
毛泽东说:”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革命 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解决了农民问题,就是解决了 中国革命问题。
那么,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实在什么时期。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底)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大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
结论:土地改革标志着我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彻 底完成,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最彻底的社会变革。
(三)学习探究三: 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 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 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 —毛泽东
“1950年辽宁金县经土改后现状是:梅家村的农民,昼 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全部种上了花生 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 年增长了26.9%
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探究四: 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学习探究三: 土地改革的意义
导入新课
歌剧《白毛女》讲述 了这样一个故事:
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 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 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 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 传说为“白毛仙姑”。八 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 霸,喜儿获得翻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

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要点1.目的(原因):(1)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为满足广大农民想要获得()的要求,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2.时间:()— ()年。

3.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规定:废除()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4.过程:1950年起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同时分给()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5.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制度,消灭了()阶级;(2) ()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3) ()了新生的人民政权;(4)解放了农村(),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难点释疑1.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1)相同点:土地都归私人所有。

(2)不同点:①土地占有者不同:前者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后者农民占有土地;②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不同:前者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后者是地主阶级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③产品分配不同:前者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后者农民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3)无论是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还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都属于私有,这两种所有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剥削。

2.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经济上翻了身,新中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同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3.区分三个易混点:①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过关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 “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

最新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其中新在:⑴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的自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⑵中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⑶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⑷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等。

2、新中国成立给我们的启示: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抗争最终取得的,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永不屈服、敢于抗争的民族。

自1840年以来,各阶层的爱国人士都进行了救国救民的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54”“28”代表的含义?“54”指的是当时的五十四个民族(也有种说法是代表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五十四个单位);“28”指的是1921年党成立到1949年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⑴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⑵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⑶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等。

5、西藏和平解放给我们的启示:显示了新中国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决不允许出现分裂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现象。

西藏和平解放表明了党和政府时刻注意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6、新时期促进西藏发展的措施: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党和政府在西藏地区先后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西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⑶国家实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政策,派大批干部援藏;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修建了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鼓励和发展西藏地区工业。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抗美援朝战争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抗美援朝战争

二、抗美援朝
1、开始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跨国鸭绿江, 开赴朝鲜战场,司令员是彭德怀
2、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1950、10—1951、6)
志愿军连续发动 五次大规模战役, 五战五捷,把美 侵略军赶回“三 八线”附近。
中朝军队共歼敌23万余人
2、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五战五捷) 第一次战役的时间、战略战术、 战果
天。谈判时断时续,激烈斗
争。每当在谈判桌上达不到
目的的时候,联合国军就在
战场上搞军事冒险,1952年
10月,美国又片面中断谈判,
向上甘岭阵地发起大规模进
攻,但又以惨痛失败而告终。
最后1953年7月27日上午10
时,朝、中、联三国在板门
上甘岭战役
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第二阶段:边打边谈
1.美军的阴谋:
——毛泽东
国内人民踊跃支援前线,
捐款飞机大炮,广大青年 学生还积极报名参加志愿 军,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 伟大爱国运动。
全 国
捐献款
55650亿 元

献 款
可买飞 机
3710架
这是截至1952年5月全国人民捐献的 款项,此数为旧人民币金额,折合新 人民币为5.5650亿元。
参踊 加跃 志报 愿名 军
边进
纪念日)
1950.12 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 收复平壤及三八线以北绝
力各个歼灭
大部分地区,迫使“联合国
军”转入战略防御,扭转了
朝鲜战局
1950.12 阵地防御和运动反击紧 成功地将战线稳定在三八
--1951.6 密结合,顽强抗敌
线附近
第五次
第二阶段(1951、7—1953、7) 边打边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 制度》不能 实现的原因 是什么?
下则彼彼的 领 经 可 根袖 本理 济 能田移处荒想 生 实们 无,彼荒处社 活 现绘 法丰丰,。制 实会 的 的荒处则的 图 。的 施相,移渴 案平 ,绝通以此分 违望,对,赈丰。实土背平此此处太际地了均和社平上主处荒,天是社会义荒处以国不会发,,。赈 展规律—。—《天朝田亩制度》

天王(洪秀全)


东王(杨秀清)
王:南王 北王 西王 翼王
冯云山 韦昌辉 萧朝贵 石达开
人物扫描
人物扫描
洪秀全与 “拜上帝教”
出身农家, 苦读诗书
四次乡试, 次次落榜
希望 失望
仇视孔子, 毁弃孔学
痛恨
创立组织, 传教宣传
梦想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二、定都天京
5、发展:1852年永安突围北上, 先后围困_桂__林__、_长__沙__,攻克
1、原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 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宣传发动:1843年创立“__拜__上__帝__教_ ”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洪秀全 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 建号_太_平__天__国__,起义军称_“_太__平__军”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前期领导核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_进_一__步__打__开__中__国__市__场__,__扩__大__权__益__。 英__法__联__军_(军队)火烧__圆__明__园___。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趁火打劫的是俄___国_
(国家)割占150多万平方公里,是 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学习目标】1.记住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间、任务及其主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

2.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3.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问题探究法、导 学 过 程方法导引【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自主检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时间:______年。

总路线、总任务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_________,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_。

特点: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53-1957。

重要任务: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_______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影响:初步建立起独立的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典型人物:______________,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制定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2)意义:是中国人们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时间:1953年-1956年。

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阶段。

2.我的疑惑:学生自主写出自己的疑惑,各小组组长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疑惑,把这些疑惑传递给老师,老师一并把有意义的疑惑呈现给所有同学。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PPT课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PPT课件
1956年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 了公私合营的高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途径是以加工
订货为主逐步过渡到公私合营,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代之以社会主义全名所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 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
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
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 从私有制 公有制
结合示意图,说一说第一个五年 计划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1956年7月, 第一汽车厂 生产的第一 批解放牌汽 车
1956 年,第一 种国产喷 气式歼击 机试制成 功。
1957年10 月25日,武汉 长江大桥建成 通车。通车典 礼上,数百辆 汽车驶过公路 桥面。
1.18亿户
96.3
1.0742亿户
87.8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党引导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立手工业合作社,把集体所有制 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
参加手工业合作社人数 占手工业者总数(%) 603.9万人 91.7
3、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当今,国民经济五年计 划一词经常见诸报端,它 最早出现于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4.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 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 次历史性巨变,从此中国 进入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B、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政治: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地主阶 级和资产阶级消亡。 法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经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 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基本建立 起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笔记一、土地改革(1950 - 1952年底)1. 土地改革的原因。

-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 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 - 80%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 - 30%的土地。

这种情况导致广大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

-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

- 时间:1950年。

- 内容。

-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 意义。

- 它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保证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3. 土地改革的开展及结果。

- 开展。

-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 结果。

-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 土地改革的意义。

- 对农民。

-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对农业生产。

- 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笔记一、课程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频繁,同时也是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期。

二、重点知识点政治变革: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纷纷崛起,出现了多个强大的诸侯国,如齐、晋、楚、秦等。

这些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频繁进行战争。

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通过吞并弱小国家,逐渐形成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

经济变革: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封建经济逐渐兴起。

商业和手工业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开始兴起,商业交换频繁。

文化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纷纷涌现,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变革:这个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士人阶层逐渐崛起,他们有的成为诸侯国的谋士,有的成为学者,对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民间文化也开始兴起,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广泛流传。

三、课堂思考与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对后世有何影响?同学们普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奠定了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统一,同时也为后来的秦朝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对后世有何启示?同学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表明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需要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这种文化交流有利于创新和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使我们对这个时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笔记1. 背景介绍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影响的运动。

1849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太平军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太平军秉承“平等、共产”的原则,迅速壮大,并曾一度攻占了南京。

在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被认为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 内容总结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深远,它对我国社会和政治造成了重大影响,也为我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借鉴。

3. 个人理解我个人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积极向上的历史运动。

尽管最终失败了,但太平天国运动仍然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太平天国运动所倡导的平等共产理念,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4. 深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源于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状。

农民遭受着压迫和剥削,他们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积极响应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号召。

太平天国军以农民为主力,士兵们在战斗中充满了对正义的渴望。

5. 总结回顾通过这节历史课的学习,我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太平天国运动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并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我希望以后能够继续深入了解我国近现代史,探索更多有意义的历史事件,为我未来的学习和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尝试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

希望通过总结和回顾的方式,可以帮助你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我个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和观点也在文中有所体现。

希望本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请随时与我联系。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运动。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深远,它对我国社会和政治造成了重大影响,也为我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借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堂笔记【基本情况】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措施——土地改革,介绍了土地改革的背景、目标和实施过程。

同时讲述了土地改革胜利的经验及意义。

【教学重点】1. 背景和目标2. 实施过程3. 胜利经验及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课堂笔记】一、背景和目标1.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解决土地问题是实现农村民主化和人民民主的重要任务。

2. 解决土地问题两个方面:一是“耕者有其田”,二是发展生产。

3. 土地改革的目标是:解放农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实施过程1. 理论准备(1)毛泽东在土地革命中得出的“敌我矛盾依然存在”的基本原则。

(2)以“马列主义普遍原理”指导土地改革。

2. 土地改革的主要措施有:(1)宣传教育在农村选举的代表大会上,由党员领导,向广大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动员、宣传教育工作,发动群众参加土地改革,提高群众觉悟,增强群众的组织力。

(2)确定调查范围在调查范围内,团结将要分田的贫苦群众,组织反对地主的斗争,发动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

(3)调查研究对土地的亩均产量,使用量、土地生产力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为土地分配提供科学的依据。

(4)逐级分析从比较基层的村庄开始,按照逐级扩大、逐级深入、逐级推进的方法,开始实施土地改革。

(5)土地分配对贫苦农民和中农的土地进行“耕者有其田”的分配,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进行公共所有化。

(6)交流措施对地主的土地进行收回、公有化,实现土地改革。

三、胜利经验及意义1. 土地改革取得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2. 土地改革引起广泛的社会动员,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增强了人民的信心。

3.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思考探究】1. 你对这节课学到的土地改革的背景、目标和实施过程有何深刻体会?2. 举一个例子说明土地改革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作用?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土地改革的意义?。

八年级历史第三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三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三课知识点八年级历史的第三课,主要涉及到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

分别是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

在这些封建王朝中,每个王朝都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下面我们来逐一了解。

周朝(公元前1046-256)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建王朝,主要是由周公旦带领商朝贵族建立起来的。

其政治制度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基础的,周王朝前期最显著的成就是三代的统一,后期则是分封制的瓦解。

经济方面则以农业为主,出现了许多古典文化名著,比如《周易》、《论语》等。

秦朝(公元前221-20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开国皇帝是秦始皇。

他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制定了许多法律制度和标准化政策,如一律采用小篆书法,一律使用统一的货币等。

其工业和商业也有所发展,但是却采取苛政主义,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和剥削。

汉朝(公元前206-220)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自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极大的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和《汉书》。

此外,汉朝还发明了造纸术和指南针等许多物品。

三国(220-280)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主要是由魏、蜀、吴三个政权所掌握。

这一时期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农业,政治则以各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为主。

其中,曹操为魏国的奠基人,孙权统一了南方,刘备则代表着中原政权。

两晋(265-420)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混乱期,主要由东晋和西晋组成。

政治方面虽然落后,但文化方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比如陆机所著的《陶渊明集》和陶渊明所著的《桃花源记》等。

南北朝(420-589)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主要是由南朝的宋、齐、梁、陈等政权掌握南方,北朝的北魏、西魏、东魏、北周等政权掌握北方。

这一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缓慢,政治乱象丛生。

隋朝(581-618)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暂封建王朝,被称为“开国大治”。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业方面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土地改革。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了解土地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

此外,学生对于政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意义及其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学生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影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境,引出土地改革这一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政策角度分析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土地改革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3课 土地改革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3课  土地改革
材料四:
1949—1952年全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粮食 11318.0 13212.5 14368.5 16391.5
棉花 44.4 69.2 103.1 130.4
油料 256.4 267.2 362.0 419.3
黄花麻 3.7 7.9 25.0 30.6
图片历史
知识讲解
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异同
项目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所有权
地主占有大多数土地
农民占有土地
分配形式 劳动成果大部分归地主所有 劳动成果归农民所有
相同点
均为土地私有制
知识讲解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材料一: 在广大农村,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 的土地所有制……使被压迫的农民翻身成为农村的主人,完全掌握了 农村政权,巩固了农村中的人民民主专政。农民说得好:“过去头顶 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
知识讲解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
时间:1950—1952年底
地点:新解放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具体做法: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
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 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 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由富征农收的富上农多述余财的产土的地多和余财部产改为其保他护富财农产经不济予没收。
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 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
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 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知识点
1、武昌起义
(重新播放视频最后一小段,请学生注意一句话:“武昌起义成功了,而此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

”并补充当时同盟会高层如宋教仁、黄兴等都不在国内。

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小细节所折射
的历史大问题,也就是中华民国从建立之初就没有一个强有力掌控
政局的核心,组织涣散,各派势力缠绕纠结,为以后丢失革命果实
买下了隐患。


2、中华民国成立
师:成立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
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
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

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
史现象。

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
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师:前面我们通过一个历史小细节发现了新政府存在的巨大隐患,果然出现了问题。

(ppt展示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

师:看课本P39动脑筋,思考
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37页“自由
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
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
了胜利果实。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课后作业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