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红树林》教学设计4篇

《红树林》教学设计4篇

《红树林》教学设计4篇《红树林》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树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树林》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红树林》是北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从不同角度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

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红树林》这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

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设计思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红树林》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设疑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一)设疑导入,借助课件激发兴趣,设疑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提出:“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

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4篇

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4篇

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4篇五年级语文红树林教案1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海南岛看到的海底世界——红树林的景象。

生动地描写了涨潮、退潮、海风吹时树林的不同姿态,说明了它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并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词,理解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红树林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

教学思路在教学中,首先导入新课,从整体入手,抓住作者描写红树林的精妙文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咬字嚼句,反复品味,带领学生欣赏作品遣词造句的技巧;使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读出滋味,培养语感;并达到获取知识、感悟自然、热爱生活的目的。

一、导入课件1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课题时,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实际上呢?(交流红树资料1)二、初读1、小组合作,快速小声朗读。

注意: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同学读得好,好在哪儿;字音、句子是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准、读通。

2、交流:谁来评价一下你们小组成员的朗读?3、评价: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下的功夫都没有白费,课文中的词句都掌握了。

咱们再来一起加深一下印象。

或:看来这一课还真是难住了一些小懒虫,预习的时候动动手,翻翻字典;动动嘴,多读几遍,这些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来,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做小老师,为我们领读这些生词?课件2,领读生词。

4、预习作业里给大家留了一道思考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景观:远观、近赏;繁殖;精神)5、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练、最直观的语言说一说:你认为红树林之所以被成为“海上奇观”,究竟“奇”在哪里?(学生结合重点词句谈——美;生命力顽强)三、自学1、课件3,出示金钥匙2、刚才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到了红树林的美和生命力。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征、种类和分布情况;(2)培养学生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红树林图片,分析红树林的生态特征;(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红树林的种类和分布情况;(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红树林的保护措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2)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红树林的生态特征:(1)介绍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植被特点;(2)分析红树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红树林的种类:(1)介绍我国红树林的主要种类;(2)展示红树林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红树林。

3. 红树林的分布情况:(1)介绍我国红树林的分布区域;(2)分析红树林分布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红树林的生态特征;(2)红树林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1)红树林的生态功能;(2)红树林的保护措施。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红树林图片、相关资料。

2. 场地: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红树林风光视频,引起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对红树林了解多少?”引导学生思考。

2. 授课:(1)介绍红树林的生态特征,分析红树林的生态功能;(2)展示红树林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红树林;(3)介绍我国红树林的分布情况,分析影响分布的因素。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红树林的保护措施;(2)引导学生思考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保护建议。

5. 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红树林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红树林的生态特征、种类和分布情况。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红树林保护措施。

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对红树林生态功能的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仍需加强。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红树林的特点和生态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搜集有关红树林的相关信息。

(3)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了解红树林的特点和生态价值。

3. 通过讨论、访问等方式,搜集有关红树林的相关信息。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红树林生态价值的深入理解。

3. 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红树林图片、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思维导图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红树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红树林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红树林的美丽和神秘。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课文,加强记忆。

3. 讨论与分享:(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红树林的特点和生态价值。

(2)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

(2)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 作业布置:(1)回家后,让学生向家人分享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2)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拍摄一张图片,并写一段话描述图片中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6. 板书设计:课题:《红树林》教学内容:1. 红树林的特点2. 红树林的生态价值3. 保护红树林意识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

《红树林》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认读“疗、渴、勃勃”等生字词,理解字词在课文中的含义。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描述手法,如对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点的描绘,以及对生态价值的阐述。

4. 图片展示与讨论:展示红树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红树林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红树林”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描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3)写作练习的技巧与创意表达。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写作指导法:给予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鼓励创新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展示等的多媒体课件。

2. 红树林图片:收集红树林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与讨论。

3. 写作纸张:为学生准备写作所需的纸张和文具。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作品欣赏能力1.2 教学内容课文《红树林》的阅读与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红树林》的阅读与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价值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讨论2.2 教学难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环境保护的实际操作方法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红树林》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课文《红树林》:提供阅读材料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红树林》讲解:讲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4.2 教学活动观看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分享对课文《红树林》的理解和感受小组讨论环境保护的实际操作方法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学生讨论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估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评估5.2 教学反馈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议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红树林实地考察,增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观认识。

邀请环境保护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实际环境保护经验和案例。

6.2 教学延伸开展红树林保护主题活动,如绘画、写作、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将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搜集更多关于红树林的资料,如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制作红树林保护宣传海报,用于课堂展示和社区宣传。

7.2 教学材料提供相关书籍和文章,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深入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

《红树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红树林》;(2)理解课文《红树林》的主要内容,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品质;(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3)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红树林》;2. 生字词卡片;3. 红树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4.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红树林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红树林的兴趣;(2)教师简要介绍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3)板书课题《红树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错误;(3)学生齐读课文。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运用;(3)学生朗读生字词。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组内讨论;(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3)学生分享感悟。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理解;(2)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红树林》;2. 抄写生字词;3. 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写一篇关于保护大自然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红树林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

《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

《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树林》教案(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树林》教案1教学目标1.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抓住具体语句,感受红树林的神奇和奉献精神。

3.了解其它树林奇观。

教学流程一、借题发挥,想象激趣1.出示单元主题,回忆在这单元里领略了哪些奇观?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海南岛琼山上的奇观——红树林。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1.自由读课文,画出读不准的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读后请学生提问,检查字词。

树冠芳馨婀娜栅栏倘若抵御绚丽多姿盘根错节纵横交错贫瘠不毛3.指名分节读(5人),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边从文中找出典关键词句,完成下面的句子。

(什么样)的红树林(怎能么样)。

4.红树林在你心中留下了这样的印像?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红树林的?请同学们运用列提纲的方法给课文2—5节加小标题。

顺序: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

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三、精读主线:为什么说红树林是海上奇观?它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一)远观那是涨潮的时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浸没在海水里,露出一顶顶青翠的树冠,浮荡在海浪之中。

一会儿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

1.指名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景象?2.哪些词语表现出红树林的特点?形态:密密麻麻婀娜颜色:青翠味:芳馨3.齐读,读出想象中美景。

(二)近赏树干: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

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成一张海上的绿色之网1.这段写出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2.指名读,再齐读。

树枝:开花(三)繁殖1.啪啪的响声,胎生2.两三个月,遇到海滩照样能生长(四)精神奉献、团结、顽强四、拓展作者开篇就说:“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我留下许多绿色的梦……”我们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也有许多奇观。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红树林》。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红树林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树林的相关知识。

2.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红树林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2.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平衡,关爱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红树林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2.1理解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保护意义。

2.2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红树林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红树林。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红树林知识。

2.课文朗读与理解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2.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魅力。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讲解。

3.2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红树林的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

1.2学生分享自己预习课文《红树林》的感悟。

2.课文深入学习2.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红树林的生态功能。

2.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树林的保护现状。

3.小组合作活动3.1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保护红树林的建议。

4.课堂展示4.1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建议书,分享保护红树林的方法。

4.2教师对学生的建议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红树林这一独特的生态环境,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兴趣。

1.1.2 借助多媒体展示红树林的美丽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1.3 结合我国环保政策的背景,强调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

二、知识点讲解2.1 红树林的概念与特征:2.1.1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泥滩上的特殊森林生态系统。

2.1.2 红树林具有耐盐碱、耐水淹、根系发达等特点。

2.1.3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

2.2 红树林的生态功能:2.2.1 保护海岸线,减缓海浪侵蚀。

2.2.2 净化水质,吸收污染物。

2.2.3 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2.3 红树林的保护与利用:2.3.1 国家政策对红树林保护的重视。

2.3.2 提高公众对红树林保护的认识和参与。

2.3.3 合理开发红树林资源,如旅游、科研等。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文本:《红树林》课文3.1.1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环境、生态功能以及保护红树林的重要性。

3.1.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1.3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红树林保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掌握红树林的概念、特征和生态功能。

4.1.2 了解红树林的保护政策和利用方式。

4.1.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自然的情感。

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阅读、讨论、调查等方法,深入探究红树林的相关知识。

4.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3 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4.3 情感态度价值观:4.3.1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树立环保意识。

4.3.2 培养学生关爱红树林、关爱家园的情感。

4.3.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保护红树林贡献力量。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掌握红树林的概念、特征和生态功能。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红树林》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红树林》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红树林》教课设计三篇篇一教课目的:⑴认识并正确、标准地书写本课的 5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奇异漂亮伟大,感觉祖国河山的壮丽。

⑶培育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课难点:以纲要的形式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课方法:洋思模式课时安排:两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⑴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余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⑵那么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习题,生齐读课习题)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⑴学生自由朗诵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畅。

⑵检查读词及课文的状况。

⑶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⑷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要点局部。

1.指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要点练习朗诵和复述:经过学习,你能谈谈你喜欢红树林的原由吗?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谈谈你的感觉。

(合时板书)4.指导朗诵:齐读四、总结概括全文⑴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⑵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觉是什么。

五、部署作业⑴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⑵课外阅读第二课时一、整体掌握⑴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诵描述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⑵联合课文,谈谈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商讨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何?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述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纲要。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板书设计:红树林奇异漂亮贡献篇二教材分析:本文从远看红树林、近看红树林,红树林的生殖,红树林的精神这几个方面介绍了海南琼山的海上奇景——红树林。

教课目的:学会本课 3 个生字,理解新词;联系上下文说出“贫乏、灿烂多姿、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

指引学生读懂课文,认识红树林的精神。

经过学习,领悟红树林的奇异壮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红树林》电教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红树林》电教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红树林》电教教学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5《红树林》电教教学设计(精选14篇)《红树林》电教教学设计篇1[教材解说]《红树林》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文章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海南琼山的海上奇观——红树林。

被收录在“奇观”单元更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赞叹,文中景象或幽静、或壮丽、或优美、或神奇无不给学生带来震撼和享受。

另外,课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是一篇写景的佳作,值得学生从中积累语言借鉴写作方法。

[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出现的三个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进行精读、充分感受红树林的各个特点以及红树林的精神。

4、通过列题纲训练,学习作者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3、利用多媒体课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设计思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是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

一是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文;二是组织学生自主感悟文本。

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对象分析]红树林对于贵州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特殊的森林植物群落,我国仅在南方少数省区的沿海有所分布。

红树林这种植物群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海湾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但五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初步学会了通过翻阅家庭藏书、到图书馆查找、向他人咨询、上英特网查录等多种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了解红树林的相关资料。

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都非常有限。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红树林》教学案例(王彩琴)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红树林》教学案例(王彩琴)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红树林》教学案例(王彩琴)第一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红树林》教学案例(王彩琴)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红树林》教学案例教学背景:《红树林》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文章,这篇散文为读者描绘了海面上的奇观。

文章第一段“大海里”“梦幻般的”两个词语概括了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是全文的核心。

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从红树林的外观、红树林的深处、红树林的繁殖和红树林的根这四个方面围绕“大海里”“梦幻般的”描绘了红树林的奇观。

教学片断: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红树林吗?也许有些同学见过,但不确定它是不是红树林,现在请你们翻开书品读课文,对照一下你们见过的红树林是不是像课文中描写的那样。

生:品读课文。

师:好,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见到过的红树林的样子?生1:是个大花园。

生2:是个世外桃园。

师:你们说的真好。

看,这些图片正如你们所说,现在谁能看着图书来细细地观察红树林并用优美的词语描述红树林呢?生1:一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

生2:红树林的树冠是青翠的。

生3: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

师:真棒,这些优美的词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

师:此时此刻是在哪里看到的红树林呢?生:站在海南岛琼山上所看到的。

师:那红树林在什么地方呢?生1:在海水里。

生2:在海浪之中。

生3:在海滩上。

师:现在能体会到作者是从哪个方位来写红树林的吗?生:站在远处。

师:非常好,既然是在远处看红树林,这一段描写的是红树林的什么景象呢?生:红树林的外观。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下一张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1: 红树纵横交错。

生2:树干弯弯曲曲,是褐红色的,盘根错节。

生3:树干有的高有的低。

生4:树枝上盛开着红的、白的花朵。

师:啊,真是幽静而神奇的仙境,令人陶醉。

此时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来描写红树林的呢?生:红树林深处。

师:作者乘着小船悠然地在红树林深处陶醉,是作者从近处描写红树林。

但突然,啪啪的响声打断了作者的思绪,原来是小红树降生了。

《红树林》教案范文

《红树林》教案范文

《红树林》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点、物种组成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环境;(2)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红树林中的生物适应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红树林的生态特点:(1)介绍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周期及其与其他生态系统的差异;(2)分析红树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红树林的物种组成:(1)介绍红树林中的常见植物、动物及其特点;(2)分析红树林中生物的适应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红树林;(2)提问:“你们对红树林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点;(2)分组进行调查,了解当地红树林的分布情况。

3. 课堂讲解:(1)讲解红树林的生态特点、物种组成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2)分析红树林中的生物适应性。

4. 实践操作:(1)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红树林的生态环境;(2)开展实验,探究红树林中的生物适应性。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红树林的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红树林的基本概念、生态特点、物种组成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 学生对红树林保护意识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2. 实地考察、实验器材;3. 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的平台。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组织学生收集关于红树林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安排实地考察的时间和地点。

2. 教学阶段: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红树林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红树林。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

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红树林》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作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红树林的兴趣。

(2)运用问题引导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红树林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特点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红树林的作用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红树林的美丽景色,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 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红树林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4.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亲身体验红树林的生长环境。

5.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红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红树林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引导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红树林的特点及其作用。

4. 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5. 板书设计课文《红树林》教案范文【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红树林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生字词。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名称:《红树林》教案二、学科领域:小学语文三、年级:四年级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红树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六、教学重点:1. 课文《红树林》的正确朗读。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七、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八、教学准备:1. 课文《红树林》的文本。

2. 红树林的相关图片、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红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2. 学生自读课文《红树林》,感受课文描绘的画面。

3. 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4.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5. 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4.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十、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等。

4. 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学生对保护红树林的建议和实际行动,评价他们的环保意识。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

《红树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定义、特点和生态环境;(2)培养学生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生物特征;(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2)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红树林的定义、特点和生态环境;(2)红树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PPT等;2. 学具:笔记本、画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红树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知道红树林是什么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树林的定义、特点和生态环境;(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3. 课堂讲解:(1)讲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生物特征;(2)强调红树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措施;(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1)让学生谈谈对红树林保护的认识;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学生是否掌握了红树林的基本知识;(2)学生对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

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2)课堂讨论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

3.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红树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2)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行为。

4.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红树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红树林》教案范文

《红树林》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红树林》课时安排:45分钟年级学科: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基本概念、生长环境和生态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红树林的基本概念。

2. 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和生态特点。

教学难点:1. 红树林的生态特点和保护意义。

2.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红树林样品或模型。

3. 观察记录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红树林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红树林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探究红树林的基本概念:介绍红树林的定义、分布区域和生长环境。

通过实物展示或模型演示,让学生了解红树林的植被特点。

3. 了解红树林的生态特点:讲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构成、生物多样性及其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红树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 分析红树林的保护意义:阐述红树林在生态保护、海岸线防护等方面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红树林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5. 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分组观察红树林样品或模型,填写观察记录表。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和思考。

总结红树林的特点和保护意义,强调环保意识。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红树林的基本概念、生长环境和生态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红树林保护意义的认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包括观察、讨论等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红树林,进行户外考察。

2. 开展红树林保护主题活动,如植树造林、环保宣传等。

3.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红树林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方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树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
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

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

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

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

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

)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

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
精读。

)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

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

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

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

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

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