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是一出在美国上演六、七十年,又漫延到其它西方国家,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心理闹剧,剧名叫“多重人格症”,起始时间大约在1890年代前后。
讲这个故事前,先说几句和故事有关的题外话,这是理解此故事的必须。
现在我们说“每个人都有多面性”——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没有人会觉得有问题,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个特异现象——本来嘛,人都可能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和个性,比如很多小孩子在家好说好动,到了外面却不敢说话;有的男人在外面像个绅士,回家却打老婆。看新闻报道时往往会发现,重大枪击案的凶手,邻居在描述他们时,总是说他平时看起来温文尔雅,不多言,不像凶手。
这些现象,依我们的常识及社会心理学都可以解释,因为人是复杂的,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面貌。事实是,人基本上都有性格上的多面性和内心冲突,只是不同的人程度不同而已。大多数人在这方面能取得基本的和谐一致,少数人表现出巨大差异,有时像天使,有时像魔鬼。孤立地看后一类人,他们身上的极端表现确实令人匪夷所思,但追究一下他们的童年经历,总会发现精神受虐迹象(注意,是“精神受虐”,可能包含肉体受虐,也可能不包含。)
说到精神受虐,请原谅,在这里还需要再简单补充一点心理学常识:为什么童年精神受虐的人在成年后会出现人格分裂。
就像自然为一粒种子早已设定好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秩序一样,自然也为人的心理设定了正常生长秩序。一粒种子的生长潜能必须在适度的阳光雨露下才能正常进行,若遇到旱、涝、冰雹等就无法正常完成生长;人也一样,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或被寄养、父母早亡,或父母冷漠、严厉、粗暴等,生命没有得到爱、自由、尊重等这些必须的雨露阳光,心理秩序就会被打乱,不能正常展开,出现诸多逆生长和扭曲,成年后就会表现出逻辑思维混乱,价值观不成熟,往往怯懦、自闭和脾气暴躁等特征兼而有之——不幸福的童年把他变成一个内心严重不和谐的人,而人类自我基因保存的本能又要求其必须具有融入群体的能力,必须实现社会化,于是他内里的不和谐与社会化过程中必须表达的要求开始互相纠缠,内心冲突不断,表现出较严重的“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很多人,这些人不但自身经常处于痛苦纠结中,也常常给周围人带来不痛快,给大家制造麻烦。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遇到这种人,往往只会归因为“他就这样,性格不稳定”,仿佛他天生聋哑一样。美国在18、19世纪是经济和政治迅速上升期,文化迷茫和精神迷乱也是其显著特征,神经官能症成为高发病,介于神经病和正常人之间的人格分裂问题,一直让人感到棘手。很多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看不到此类心理和童年遭遇的因果关系,试图改善这些人的状况时,往往着眼于孤立的治疗——直到现在,精神治疗和一百多年前比起来,也没有本质性的飞跃和改变,因为它无法将治疗延伸进一个人的过往生活,而且很多医生也没有这样的追溯能力。
人是何等丰富的生物,“意识”这种既找不到血管又找不到细胞的东西,人类只能观察到它如何表达,无法控制它的发生。一个人的意识一旦形成了,再靠人力或药物来改善,非常困难,正如蒸好的馒头很难改成包子一样。面对如何统一患者的分裂人格这个经久未决的难题,心理学家的思维偏向了去发现一块关于人的“新大陆”,以新的发现来解决老问题。犹如在长宽高的三维空间找不到路,有的人会设想存在着一个“四维空间”一样。在一个靠发现新大陆起家的国家,发现、探索和创新是其显著的特征。为人格分裂问题寻找一个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解释,似乎也是件自然发生的事情。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想象力,关于人的意识、精神等方面,他们创作出了不少令人惊讶的作品,有小说有电影。尤其好莱坞电影,依其介质在表现力方面的特殊性,再加上超凡的想象力,围绕神秘的大脑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故事。比如《盗梦空间》,看完后,会让人产生幻觉,觉得现实与梦境真的能打通……这是后话,按下不表,书归正传,回到“多重人格”上来。
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观看这出闹剧。
1887年,一个叫波荣的传教士从罗德岛一家银行取了500多美元现金,突然失踪,遍寻不见,报纸上登寻人启示亦无果。与此同时,另一个城市出现了一个名叫布朗的人,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只是看到他租了个小店,进点货,做起了小生意。两个月后,布朗突然对外求助,说他叫波荣,半夜突然被什么声音惊醒,惊恐地发现自己不知置身何处,对两个月以来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他能回忆起来的最后一件事是到银行取了500多块钱。后经过其家人辩认,他确实就是失踪两个月的波荣。波荣事件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有心理学家对其进行研究,使用当时流行的催眠术对其进行催眠后,波荣变回成了布朗,能讲出来这两个月间“布朗先生”的一些生活细节,醒来后,就又成了波荣,和布朗毫无关系。心理学家们对此十分感兴趣,试图解释波荣为何在那两个月中变成布朗,不过到头来一无所获。后来即使波荣再被催眠,对“布朗”的记忆也越来越淡,一年之中就完全忘记了布朗这回事,完全成了波荣。
“布朗”消失了,但这件事的影响才开始,它实在太有意思,太有吸引力了。千古常识
告诉我们,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波荣事件却显示,一个人有可能是两个人。心理学家对此给出的猜测是,很可能波荣体内包含着两个互不相干的人格,即他的一个肉身由两个意识各自独立的人共同寄居,只不过“波荣”长期统治着躯体,“布朗”只在那两个月不知何故出现,暂时地站到了前面——这样的解释挑战了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此前人们关于人的多面性、不可思议性就一直有探讨和猜测,如哲学家休谟为此提出了“知觉束”理论,认为自我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一组意识组成,身体只是把这一组意识捆到一起而已。由于解释上的牵强,没有形成影响。现在,心理学家、医生、包括哲学家等好多人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到这里似乎有了合理解释,于是人格分裂症被诊断为一种与个性成长无关的、与生俱来的、不知何由的特殊症状,开始流传,人们管这种症状叫“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后来改名为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也译成“解离症”)。
当然,波荣事件也有其它解释,有的人认为他是癫痫发作,因为该病会让人的意识在一段时间缺失;也有人认为波荣在造假,“布朗”不过是他为自己的不辞而别编造的托辞;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人类不能认识的通灵现象,是灵魂附体的一种……种种解释,不一而足。但在当时心理学大发展的大环境下,“多重人格”这样看起来很科学的解释占了上风。
这件事本身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天知道波荣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即使全部陈述都是真实的,这种事情的发生必定极其稀少,几乎可以被视作一个传奇,并没有公共意义。但对这件事的解释却被扩展开来,媒体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这样的报道总是能抓眼球,借助报纸,“多重人格”概念很快得到传播。此后,此类报告开始不断出现,19世纪后期的五十多年间形成高峰。尽管情况和波荣事件差别很大,但都被归入同一类病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