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精准识别与有效防治
怎样防治和治疗黄瓜的黑星病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氟硅唑、丙环唑等,注意
交替使用,减少抗药性产生。
实施效果
有效控制病害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 控制黄瓜黑星病的蔓延和危害
。
提高产量和质量
防治黄瓜黑星病可以提高黄瓜 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经济损失 。
保障食品安全
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可以 减少农药残留,保障食品安全 。
播种前对黄瓜种子进行消 毒处理,如使用温汤浸种 等方法,以消灭种子携带 的病原菌。
喷洒药剂
在黑星病发病初期及时喷 洒杀菌剂,如多菌灵、百 菌清等,每隔7-10天喷洒 一次,连续喷洒2-3次。
生物治疗
使用生物农药
采用生物农药如农用抗生素等,对黑星病进行防 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增加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中的有 益微生物,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
THANK YOU
合理搭配氮、磷、钾肥
保证植株营养均衡,提高抗病能力。
避免过量施肥
过量施肥容易导致植株徒长,降低抗病能力。
药剂预防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如多菌灵、百菌清等,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 洒2-3次。
在药剂选择上,应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剂,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 影响。
03
黑星病的治疗方法
总结词
预防黄瓜黑星病的有效措施包括实行轮 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 时清除病残体等。
VS
详细描述
实行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降低发病几率。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可以 减少病害的发生。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 肥、浇水,及时清除杂草和病残体,可以 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此外,还可以使用 药剂防治,如喷洒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 剂,定期喷洒预防。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研究:开展生物防治研究, 寻找能够抑制黄瓜黑星病菌的生物制 剂或天敌,为防治工作提供新的选择 。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不断完善,相 信未来黄瓜黑星病的防治工作将取得 更加显著的成效,保障黄瓜产业的健 康发展。
黄瓜黑星病的症状识别
01
02
03
叶片症状
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 形的黑色斑点,周围有黄 色晕圈,严重时叶片枯黄 。
茎部症状
茎上出现黑色条斑,病斑 逐渐扩大,严重时导致茎 部腐烂。
果实症状
果实表面出现黑色斑点, 病斑凹陷,果肉变褐,影 响食用价值。
黄瓜黑星病的发病规律
• 病原菌:由真菌引起,病原菌在病残体和种子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 • 传播途径:病原菌通过气流、雨水和农事操作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
CHAPTER 02
黄瓜黑星病的预防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经过育种手段培育出的抗病性强 的黄瓜品种,能有效降低黑星病的发 生风险。
多样性种植
在农田中种植多个抗病性强的品种, 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病害蔓延的可 能性。
种子处理
种子消毒
使用专业的种子消毒剂对种子进行处理,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原菌,降低病 害的初侵染源。
黑星病的发生与传播。
CHAPTER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
黄瓜黑星病防治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早期发现与隔离。在黄瓜种植园中,一旦发现有黄瓜黑星病的疑似病例,立即对该区域进行隔离,防 止病菌扩散。同时,对病患植株进行处理,如摘除病叶、病果,并使用专用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在连 续数周的防治后,成功阻止了病菌的进一步扩散。
黄瓜黑星病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
黄瓜黑星病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
黄瓜黑星病近年来已先后在多数省份和地区发生。
为防患于未然,现将黄瓜黑星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办法简要介绍如下:
一、症状识别
黄瓜黑星病能够侵染黄瓜的叶片、茎蔓和瓜条。
叶片感病,先是在病部产生褪绿斑点,逐渐扩大后形成近圆形的黄白色病斑,病斑破碎后留有发射状的星纹形边缘。
茎蔓染病,病部呈水渍状褪绿,后形成褐色条形病斑,病斑表面易开裂,常着生有灰色霉层,最后病部腐烂,植株萎蔫。
瓜条上的病斑多凹陷,病部常有白色的胶状物流出,干硬后脱落。
二、传扬途径与发病条件
该病病原菌多埋伏于病株残体内在土壤里越冬,也可沾伏在种子上越冬。
病菌可经黄瓜植株各部位组织的伤口、气孔或表皮举行初侵染,病部产生的病原孢子借助浇灌水和蔼流举行田间的再侵染。
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扬的主要途径。
该病属一种低温、高湿土传病害。
普通当棚室温度在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时极易引起病害的发生。
种植密度过大,株间光照不足,通风不好和重茬地块易发病。
三、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选用无病茁壮的种苗举行移栽、定植,最好能与非瓜类蔬菜作物轮作。
合理密植,强化栽培管理,准时打掉植株下部的老叶、
黄叶、病叶,特殊是在灌水上要小水勤浇,严禁大水漫灌。
做好棚室的温湿度调控,为植株的茁壮生长制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准时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施1次,延续2~3次。
黄瓜黑星病防治和治疗办法
化学治疗
02
使用针对性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轮作和休耕
03
对于发病严重的地块,应进行轮作或休耕,以减少病原菌的积
累和传播。
06
案例分析
成功防治案例介绍
案例一
在山东潍坊,某黄瓜种植基地在2019年遭受了严重的黄瓜黑星病侵害。但通过采用及时的农业措施(如定期 清理病残体、加强通风和排水等)和化学药剂防治(如使用氟硅唑和苯醚甲环唑等),成功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并保证了黄瓜的产量和质量。
案例二
在吉林长春,某黄瓜种植基地在2019年由于忽视了农业措施的重要性,过度依赖化学药剂防治,导致 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根除。
对未来防治的启示
必须重视农业措施的应用,如定期 清理病残体、加强通风和排水等, 建立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
加强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如使 用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生物农药进 行防治。
科学用药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 ,如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等, 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避免
产生抗药性。
安全间隔
确保农药使用后的安全间隔期 ,避免农产品中残留农药对人
体健康的影响。
04
治疗办法
物理治疗
温汤浸种
用55℃温水浸泡种子15分钟,可杀灭种子表面 的病菌。
晒种
播种前将种子晾晒1-2天,利用阳光紫外线杀灭 种子表面的病菌。
对黄瓜病对叶片的影响最为显著。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斑点 ,随后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 斑边缘呈黄绿色,中间为灰白色至淡 褐色,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严 重时引起叶片穿孔。这不仅影响了叶 片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还 会降低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黄瓜黑星病对茎部也有一定的影响。 被害后,病斑呈椭圆形或梭形,稍凹 陷,并可纵裂成溃疡状。这种病害会 导致茎部的机械强度降低,容易折断 或倒伏,进一步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 育。
黄瓜黑星病应怎样防治和治疗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三
发病情况:该地区的黄瓜在生长过程 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黑星病,病株率 和病情指数均较高。由于该地区长期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导致病原菌 产生了抗药性,同时也对环境和人体 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生物防治措施:该地区引进了抗病性 较强的品种,并配合使用生物农药进 行防治。同时,还加强了田间管理, 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并进行了土壤 消毒处理。在生物农药方面,选用了 几种不同的生物农药进行交替使用, 并注意了使用浓度和喷洒时间等方面 的要求。
实验室检测
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以确定病原菌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
诊断注意事项
注意与其他病害的区别
黄瓜黑星病症状与其他病害相似,应注意区分。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黄瓜黑星病病情严重时会影响产量和质量,应注意及时诊断和采取防治措施。
02
黄瓜黑星病的病因和传播 途径
病因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病原菌黄瓜黑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其病原菌是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05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策略和 建议
综合防治策略
1 2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使用无病种子,对种子进 行消毒处理。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 力。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有效 防治黄瓜黑星病。
3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化学药剂,如多菌灵、甲基 托布津等,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 次。
方种植黄瓜。
清洁田园
清除田园内的残枝落叶和杂草, 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的黄 瓜品种进行种植。
怎样防治黄瓜黑星病
怎样防治黄瓜黑星病一、病原及症状黄瓜黑星病的病原为真菌半知菌亚门瓜疮痂枝孢霉。
它的病状特征是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叶、茎、瓜均可受害。
幼苗发病时,子叶出现黄白色近圆形斑点,扩展后子叶烂掉,幼苗停止生长,严重时心叶枯萎,全株死亡。
稍大幼苗发病时,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
叶片发病时,叶片上产生近圆形退绿色小斑点,扩展后成直径2~3毫米黄白色圆形病斑,后期病斑边缘部产生裂纹,形成穿孔,病斑穿孔边缘呈星角状,并留有黄白色圈。
龙头发病时,整个生长点萎蔫,变褐腐烂,几天内龙头烂掉呈“秃桩”。
叶柄、瓜蔓及瓜柄发病时,出现淡黄褐色大小不等的长梭形病斑,中间开裂下陷,病部可见到白色分泌物,后变成琥珀色胶状物,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瓜条发病时。
起初产生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并有胶状物溢出,后变成琥珀色,俗称“冒油”,病斑直径2~4毫米,空气干燥时凹陷、龟裂呈疮痂状,病部组织停止生长,致使瓜条畸形,湿度大时可见天灰色霉层,瓜条一般不烂。
幼瓜、成瓜均可发病,幼瓜最易发病。
二、综合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①加强检疫,严防病害传播蔓延。
②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
抗病品种:如青杂1号、2号。
②加强栽培管理措施。
在单位面积种植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两支架之间的行距,缩小株距,这样能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降低温度。
④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或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每次250克烟熏。
喷药要均匀周到,幼嫩部分及生长点要喷到,每5~7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3~4次。
黄瓜黑星病的无公害防治和治疗技术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黄瓜黑星病概述 • 无公害防治策略 • 治疗技术 • 预防与控制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黄瓜黑星病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真菌瓜疮痂枝孢霉引起。
症状
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茎蔓和果实。叶片受害后,初期出现湿润状褪绿小斑,以后扩大成褐色或黑色斑点,并穿 孔。茎蔓受害后,初期呈暗绿色、长椭圆形、水渍状斑,以后病斑逐渐凹陷,并长出黑色霉层。果实受害后,病 斑呈暗绿色、凹陷,并长出黑色霉层。
力。
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 处理,如采用温汤浸种 等方法,以减少病原菌
的传播。
轮作倒茬
合理安排茬口,避免连 作,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和繁殖。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田园中的病残 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途径。
生物防治技术
保护天敌
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性螨类、瓢 虫等,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生物农药
选用对人和动物安全、对作物无害的 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 等,进行喷雾防治。
选择在病害发生初期或病害高峰期前 用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
药物浓度
根据病情和药物种类,确定合适的药 物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植物造成 药害。
物理治疗技术应用
温湿度控制
通过调节温室内的温湿度,创造 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光照调节
合理利用光照资源,增强植物的光 合作用,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排水防涝
在雨季要及时排水防涝,避免土壤湿度过大导致病害的发生和蔓 延。
05
总结与展望
黄瓜黑星病防治方法
黄瓜黑星病防治方法
一、病害特点:
1.叶片上出现黑色至暗褐色斑点,有时可结合成块状;
2.斑点表面会长出黑色胚孢子堆;
3.由于叶面受病害损伤,病斑部分组织坏死会呈现黄白色;
4.病菌主要通过风雨播散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
二、防治方法:
1.翻耕消毒:秋季连续翻耕两次,将深层土壤翻入上层,晾晒太阳下,或用40度左右的清水将它们浸泡4-6小时。
每4-5年更换地块种植,清
除土中的病原菌。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黄瓜喜
欢肥沃的土壤,可以在栽培前进行基础性施肥,并在生长过程中适度补充
营养。
3.种子消毒:将种子在70-80度的水中浸泡0.5-1小时,再用清水漂洗,晾干后进行播种。
4.间隔种植:黄瓜黑星病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种植能够降低
病害的扩散速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5.药剂喷雾:可选用三氯甲胺、精制增溶剂兑水后,按比例配制防治
药液并进行喷雾处理。
在病害初期用药效果较好。
6.适时修剪:病株上的病斑的部分应及时修剪,减少病害的扩散。
修
剪后的茎叶可以深埋或焚烧,禁止用作肥料。
三、其他注意事项:
1.定期清理:定期清理田间的杂草、植株残余物,减少病害的滋生环境。
2.保持通风:黄瓜生长适宜的温度应在20-25度之间,湿度应保持在60-80%。
及时开窗透气,保持通风。
3.关注抗病品种:黄瓜黑星病的抗病品种是预防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4.严格检疫:引进新苗时,要经过严格检疫,避免将病害传入种植区域。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属于检疫对象,主要危害叶、茎和果实。
前期病叶有圆形污斑,后期形成带黄色晕圈的星形孔洞。
发病初期茎有深绿色椭圆形斑点,有水浸,后期凹陷开裂。
湿的时候有黑霉层,卷须和生长点(龙头)腐烂。
发病初期,有深绿色凹陷性结痂,有时有棕黄色果冻状。
预防措施:
1.黄瓜心得后,准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焚烧或深埋。
同时喷洒消毒剂对土壤举行消毒,协作喷洒新型高脂膜增加药效,从而大大提升了农药有效成分的通过率。
2.引种苗木时强化植物检疫,采取3年以上轮作;增进无土育苗或床土消毒,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新高脂膜举行消毒,播种前对种子举行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种半小时。
3.强化田间管理,提升植物抗病性,应合理施肥(特殊是氮肥),提升透光强度,准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温度,生长久适时喷施王华3号,抑制新梢生长,增进花芽分化;蕾期、幼果期、膨大果期喷施壮瓜地灵,可增厚果蒂,提升圆座果率,增进果实发育,无畸形、落果,提升优质商品率,增产增收。
4.准时控制。
按照植保要求,每亩可使用45%百菌清烟剂250克,预防黄瓜黑星病的发生;发病初期可喷洒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和新高脂膜800倍液举行防治。
黄瓜黑星病的识别与防治
黄瓜黑星病的识别与防治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种子带病传播的检疫性病害,其危害大,损失重。
黄瓜从苗期到生长后期均可感病,幼苗子叶上病斑近圆形,最后整叶干枯,幼嫩的茎染病后初呈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凹陷、龟裂,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黑色霉层。
生长点或卷须感病,呈现褐色腐烂,卷须和生长点腐烂,形成秃桩。
上部叶片初为深绿色近圆形斑点,穿孔后边缘不整齐且有黄色晕圈。
病害也侵染花,花瓣上有黑色霉点,干枯后成为小黑斑。
瓜条感病时先流胶,后凹陷,潮湿时生出黑色霉层,病斑部停止生长,使瓜向一边弯曲,形成棱形或长形疮痂斑,表面可生黑色霉层。
防治方法:
1.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
2.选用抗病品种,如青杂1号、2号,津春1号,中农13号、11号、7号等。
3.种子处理。
用55~60℃水恒温浸种15分钟,或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冲洗干净后再催芽,或用种子量0.3%的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4.加强管理。
定植后至结瓜期要控制浇水,及时通风。
降低棚内湿度,保持温度白天28~30℃,夜间15℃,相对湿度低于90%。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施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67平方米施药液60公斤,隔7~10天一次,连续3~4次。
无公害黄瓜的黑星病
结合农业、物理、生物等多种方法, 探索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
THANKS
感谢观看
01
02
03
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黄瓜的生长情况 ,及时发现并防治病虫害 ,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 治相结合的方法。
生长调节
根据黄瓜生长情况,合理 使用生长调节剂,促进生 长和发育。
采收管理
按照标准采收黄瓜,避免 机械损伤和腐烂,保证产 品质量和安全。
03
黑星病的识别与诊断
黑星病的病症表现
叶片受害
初期呈水渍状暗绿色小斑 点,后期扩大为近圆形或 多角形病斑,病斑周围常 有黄晕。
以菌治菌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 长和繁殖,如使用木霉菌等。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
• 发病症状:无公害黄瓜的黑星病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茎蔓和果实,其典型症状包括病部出现水渍状小斑点, 并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呈褐色或黑色,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
• 病原菌:该病由真菌瓜枝孢菌侵染所致,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 。
03 气候条件
选择气候适宜、温暖湿润、通风良好的环境进行 种植。
种植技术的管理
01 种子选择
选择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黄瓜品种。
02 播种技术
采用合理的播种技术,如穴播或条播,确保种子 萌发和生长良好。
03 施肥管理
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添加氮、磷、钾 等化学肥料。
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黑星病的分布与危害
01 黑星病在国内外均有分布,尤其在保护地黄瓜栽 培中较为严重。
02 植株的各个部位均可受害,以瓜条为主,严重时 叶片、茎蔓和果实均可受害。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
2023-11-07CATALOGUE目录•概述•症状识别•诊断技术•防治方法•防治实践•防治效果评估01概述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黄瓜、西葫芦等葫芦科植物。
症状特点:叶片上出现小型褐色病斑,后期病斑扩大并伴随黄色晕圈,严重时叶片布满锈色病斑,导致叶片枯死。
果实染病后,出现暗绿色小斑点,后期扩大并伴随流胶现象,导致果实畸形、易脱落。
定义与特点主要病原菌为C l a d o s p o r i u m cucumerinum。
病原菌传播途径环境条件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
低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棚室黄瓜尤其容易发生黑星病。
03发病原因与流行因素0201提高产量和品质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显著降低黄瓜黑星病的发病率和损失,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减少农药使用选择抗病品种和使用生物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
防治意义02症状识别叶片上产生小型圆形或不规则的黄化斑点,直径为1-5毫米,边缘多褪色成黄白色,斑点逐渐扩大,不久变成褐色并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片症状幼瓜受害时,先产生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小斑点,斑点上产生黑色小粒点,稍凹陷。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大呈椭圆形或长梭形,褐色,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导致果实畸形。
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黑色霉层。
果实症状•茎蔓受害时,产生暗绿色椭圆形或梭形小斑,大小3-10毫米,斑上生有黑色小粒点,严重时病斑扩大并连接成片,致使瓜蔓枯死。
茎蔓症状03诊断技术在黄瓜生长期间,观察植株的症状,如叶片出现黄化、畸形、长出黑色霉层等。
观察症状了解田间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判断是否有利于黑星病的发病。
注意环境条件土壤质地、pH值等也会影响黑星病的发病,需要检查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检查土壤田间诊断采集病叶或病株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以便确诊。
黄瓜黑星病如何防治
2023-11-07
目 录
• 黄瓜黑星病概述 • 防治方法 • 防治效果评估 • 结论与展望
01
黄瓜黑星病概述
病害特征及危害
病害特征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其病原菌为Cladosporium cucumerinum。病菌主要侵染黄瓜的叶片、茎蔓 和果实,导致叶片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黄白色病斑,茎蔓上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果实上则出现凹陷的疮 痂。
量等指标,以评估防治效果。
果实病情指数
02
记录黄瓜果实的病情指数,包括病斑面积、病斑数量等指标,
以评估防治效果。
生物统计学方法
03
采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如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等,对防
治效果进行评估。
影响防治效果的因素
药剂选择
选择对黄瓜黑星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 的药剂,并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
避免产生抗药性。
危害
黄瓜黑星病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病株率可达100%,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绝产。此外,黑星病还能传播 其他病害,加重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发病条件与传播途径
发病条件
黄瓜黑星病的发病条件包括湿度高、温度低、光照不足等。 当湿度高于90%,温度在18-25℃之间时,有利于病原菌的 繁殖和侵染。此外,连作、氮肥过多、植株长势弱等情况下 也容易发病。
培育无病壮苗
在干净的土壤上培育无病壮苗,尽 量减少移栽时的人为操作,避免病 害传播。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 低湿度,改善生长环境,增强植株 的抗病能力。
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集中销 毁,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化学防治
预防为主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用 药,选用针对性的药剂进行 预防和控制。
黄瓜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黄瓜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由于黄瓜在低温下对黑星病病菌的抗性弱,在冷凉高湿时发生这种病比较多。
黑星病病菌主要侵染黄瓜的生长点,小叶上出现暗绿色的水浸状斑点,扩大后成褐色,破裂成星状小孔。
病情严重时,瓜蔓停止伸长,黄瓜瓜条流胶,病斑褐色,稍下陷,星状开裂,瓜条上着生黑褐色的霉,幼果向有病斑的方向弯曲。
防治黑星病主要有两点需要农民朋友注意:首先要注意给种子和支架消毒,黑星病病菌会附着在茎叶和卷须上,或者残留在支架上,但是附于种子上成为这种病菌的传染源。
所以在防治方法上,一定要对种子做好消毒工作,用55℃温汤浸种15分钟。
在定植前10天,还要对棚室消毒,可以用硫磺粉拌锯末,点燃熏棚灭菌。
其次,农民朋友遇到这种病症时,可以利用药剂进行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剂3000倍液,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福晴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进行防治,其中世高的效果比较好。
- 1 -。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和治疗办法
要点二
土壤养分
缺乏有机肥和微量元素可能增加植物对病原菌的易感 性。
栽培管理
种植密度
过密的种植使植物间通风不畅,湿度增大, 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
植物健康状况
植物营养不足,长势弱,易受病原菌侵染。
灌溉方式
漫灌或喷灌时,水流可能将病原菌带到其他 植物上,造成病害扩散。
前茬作物
前茬作物为瓜类蔬菜,可能残留病原菌,加 重病害的发生。
细菌性病害的特性:细菌性病害可以通过雨水、风、昆虫等传播,而且往往在作物生长中后期加重病 情。
气候因素
降雨和湿度
高湿度和频繁的降雨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从而加重病害。
温度
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5℃,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土壤环境
要点一
土壤类型和质地
粘土和低洼地容易积水,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 。
使用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如枯草芽孢杆菌等,能够 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
THANKS
感病原因 • 防治方法 • 治疗办法 • 防治和治疗建议
01
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茎和果实,是由真菌引 起的。
症状
初期表现为叶片出现黄白色病斑,后期病斑逐渐扩大,形成黑色霉层,严重时 会导致叶片穿孔和枯萎。果实受害后,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并逐渐长出黑 色霉层,严重影响黄瓜的品质和产量。
04
治疗办法
物理治疗
温汤浸种
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 70℃温水浸种10分钟,可杀灭
种子上携带的病菌。
晒种
在播种前选择晴朗天气晒种2-3天 ,可提高种子的活力和抗病能力。
种子消毒
大棚黄瓜黑腥病的防治
大棚黄瓜黑腥病的防治汇报人:日期:•黑腥病症状及危害•黑腥病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黑腥病防治方法目录•黑腥病防治案例分析•黑腥病防治建议与展望黑腥病症状及危害01黄瓜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或黑色小斑点,边缘不明显,叶脉和叶柄上有时有褐色斑点。
叶片症状茎部症状果实症状黄瓜茎部或茎基部出现纵裂或溃疡,有时沿茎纵向扩展,导致病株死亡。
黄瓜果实上出现凹陷的褐色或黑色病斑,严重时病斑连片,导致果实畸形、开裂。
030201黑腥病症状识别黑腥病会导致黄瓜植株生长缓慢、叶片枯萎、果实畸形,进而导致产量下降。
产量下降黑腥病会导致黄瓜品质变差,病斑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口感,降低其商品价值。
品质下降黑腥病病原菌容易传播,可以在大棚内迅速蔓延,对黄瓜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传播速度快黑腥病的危害黑腥病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02黑腥病病菌可以通过空气中的气流进行传播,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传播速度更快。
空气传播如果灌溉水受到污染,含有黑腥病病菌,那么病菌会随着水流传播到其他植株,造成病害的蔓延。
灌溉水传播某些昆虫如蚜虫、粉虱等可以携带黑腥病病菌,通过昆虫的迁徙活动将病菌传播到其他大棚。
昆虫传播传播途径大棚内温度高、湿度大、光照不足等条件有利于黑腥病的发生和蔓延。
高温高湿环境土壤中缺乏必要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会影响黄瓜的生长和抗病能力。
土壤肥力不足连续种植黄瓜会导致土壤中病菌积累,增加黑腥病的发生概率。
连作重茬大棚内通风不良,湿度过高,会加速黑腥病的蔓延。
通风不良发病条件黑腥病防治方法03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种植环境,选择适合的、抗病能力强的黄瓜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种子消毒培育壮苗与非瓜类作物进行轮作,以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播种前用温汤浸种或药剂处理种子,以消灭种子表面的病菌。
采用营养钵或穴盘育苗,加强苗期管理,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
农业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每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
预防为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黄瓜黑星病的症状防治方法
汇报人:日期:•黄瓜黑星病的症状•黄瓜黑星病的病原•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方法目•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评估•黄瓜黑星病的防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录01黄瓜黑星病的症状叶柄、瓜蔓或幼瓜上出现暗绿色、稍凹陷的斑点,表面有灰黑色霉层。
病株叶片变黄,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
叶片出现黄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并伴有黄褐色边缘,病斑直径2-4毫米。
叶片上的病斑逐渐扩大,形成直径10-15毫米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病斑周围出现黄晕,中央呈灰白色,后期破裂穿孔。
叶柄、瓜蔓和幼瓜上的斑点逐渐扩大,形成暗绿色、稍凹陷的椭圆形斑。
病斑表面密生灰黑色霉层,后期产生多个小黑点。
01020304叶片上多个病斑融合成片,导致叶片干枯。
瓜条上的病斑凹陷,并伴随着流胶现象。
病斑表面密生灰黑色霉层,后期产生多个小黑点。
02黄瓜黑星病的病原瓜类黑星病菌(Xanthomonascampestris pv. cucurbitae)病原物细菌界,变形菌门,假单胞菌科,黑星菌属分类地位病原介绍种子带菌风雨传播农事操作病原菌可随风雨进行近距离传播带菌的农具、手、衣物等可进行人为传播0302 01病原的传播途径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土壤中富含有机质、氮肥较多、pH 值偏酸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存黄瓜、西葫芦、南瓜等瓜类作物是黑星病的寄主植物病原的生存环境寄主植物土壤03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方法根据种植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保持田间通风透光,控制湿度,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源。
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无病基质和营养土育苗,防止苗期感染黑星病。
培育壮苗与非瓜类作物进行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病原菌积累和传播。
轮作倒茬喷洒药剂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药剂,如氟硅唑、醚菌酯、腈菌唑等,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
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黄瓜黑星病无公害防治技术
防治方法选择
无公害农药
优先选择无公害农药,如生物农药、 低毒农药等,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 危害。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黄 瓜黑星病,如使用拮抗微生物、抗菌 蛋白等。
农业防治
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轮作、 深耕、施肥等,提高黄瓜的抗病能力 ,减少病害的发生。
防治效果评估
定期监测
对防治措施进行定期监测,记录 病害发生情况、防治效果等数据
精准农业技术
利用遥感、GIS等技术,实现黄瓜黑星病的精准监 测和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防治策略的优化与改进
综合防治策略
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结合起来,形成综 合防治体系。
科学用药策略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同时推广低毒、低残留 农药。
区域联动防治策略
加强地区间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共同应对黄瓜黑星病 。
增加成本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 力和财力进行防治。
02
黄瓜黑星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黑星病抗性较强的品种进 行种植,是预防黑星病发生的基
础。
轮作换茬
合理安排茬口,避免连作,特别是 与葫芦科蔬菜连作,可以降低黑星 病的发生率。
种子处理
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 时,然后洗净晾干播种,以减少菌 源。
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提高
宣传教育
01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黄瓜黑星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提高公众的
认知度和防治意识。
社会监督
02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黄瓜黑星病的防治工作,加强对防治工作的
监督和评估。
黄瓜黑星病和西红柿溃疡病的识别与防治和治疗
2023-11-07•黄瓜黑星病识别•西红柿溃疡病识别•黄瓜黑星病防治目录•西红柿溃疡病防治•黄瓜黑星病治疗•西红柿溃疡病治疗01黄瓜黑星病识别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斑点,随后扩大为直径2-3毫米的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黄绿色,后期变为褐色。
症状表现叶片茎蔓上产生水渍状椭圆形斑点,后期变为褐色,稍凹陷,当病斑绕茎蔓1周时,造成上半段枯死。
茎蔓瓜条上产生暗绿色圆形斑点,后期变为黄褐色,病斑处溢出黄褐色胶状物。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
瓜条温度湿度光照湿度是发病的关键因素,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
光照不足,植株生长弱,抗病性差,容易感病。
03发生条件02 01适宜温度为18-25℃,高湿有利于发病。
识别要点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后期变为褐色。
茎蔓上产生水渍状椭圆形斑点,稍凹陷,当病斑绕茎蔓1周时,造成上半段枯死。
瓜条上产生暗绿色圆形斑点,后期变为黄褐色,病斑处溢出黄褐色胶状物。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
01020302西红柿溃疡病识别西红柿溃疡病会导致叶片出现黄色斑点或条斑,严重时叶片会枯死。
叶片黄化溃疡病会导致茎部出现开裂或溃疡,病变部位会流出菌脓。
茎部病变果实受害后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斑,中心突起,边缘开裂。
果实受害症状表现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这是导致西红柿溃疡病的主要病原菌。
细菌性斑疹病菌:这种病原菌会导致西红柿细菌性斑疹病,与溃疡病症状相似。
病原菌识别要点症状识别观察叶片、茎部和果实的病变情况,溃疡斑的颜色、形状和大小等。
病原菌鉴定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病原菌种类,以制定准确的防治方案。
与其他病害区分注意与西红柿细菌性斑疹病等其他病害进行区分。
03黄瓜黑星病防治农业防治轮作与非瓜类作物进行轮作,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保持田间卫生;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种植前种子消毒使用55℃温水浸泡种子10分钟,或使用2%福尔马林溶液浸泡20分钟,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瓜黑星病
袁培祥
黄瓜黑星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为害广泛,难以铲除,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质量,减产可达50%以上,直至绝产。
【田间症状】
叶片发病症状
生长点被害症状
生长点严重被害症状
果实被害初期症状
果实病害中期症状
黄瓜黑星病在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以植株幼嫩部分如嫩叶、嫩茎和幼果受害最重。
幼苗染病,起初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后子叶腐烂,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
嫩叶染病,初在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病斑,边缘呈星纹状,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形成边缘有黄晕的星星状孔洞。
嫩茎染病,初为水渍状暗绿色菱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灰黑色霉层。
生长点染病时,心叶枯萎,形成秃桩。
卷须染病则变褐腐烂。
幼瓜和成瓜染病。
起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物(俗称“冒油”),凝结成块。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
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黑色霉层。
空气干燥时龟裂。
【病原特征】
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 et Arthur,称瓜疮痂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菌丝灰绿色,具分隔。
分生孢子
梗由菌丝分化而成,单生或丛生,褐色或淡褐色,顶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单枝,顶生分生孢子。
分生卵形、不规则形、褐色或橄榄绿色,单或串生,单胞、双胞,少数3胞。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附着在病株残体上,在田间、土壤、棚架中越冬,成为翌年侵染源,也可以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成为近距离传播的主要来源。
主要靠雨水、气流和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
病菌从叶片、果实、茎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在棚室内的潜育期一般3~10天,在露地为9~10天。
黄瓜黑星病发病与栽培条件和栽培品种关系密切。
该病菌在相对湿度93%以上,日均温在15~30℃之间较易产生分生孢子,并要求有水滴和营养。
因此,当棚内最低温度在10℃以上,下午18:00 时到次日10:00时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0%,且棚项及植株叶面结露时,该病容易发生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加强检疫,未发病地区应严禁从疫区调入带菌种子,制种单位应注意从无病种株上采种,防止病害传播蔓延。
(2)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津春系列、中农13号、吉杂2号等高抗黑星病品种。
中农7号等保护地栽培品种对黑星病的抗性也较强。
此外,农大14、长春密刺对黑星病也有一定的抗性。
(3)种子消毒,可用55~60℃温水浸种15分钟,或50%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0分钟后冲净催芽。
直播时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多菌灵拌种,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设施消毒,定植前用烟雾剂熏蒸棚室(此时棚室内无蔬菜),杀死棚内残留病菌。
生产上常用硫磺熏蒸消毒,每100立方米空间用硫磺0.25千克、锯未0. 5千克混合后分几堆点燃熏蒸1夜。
(5)加强管理黑星病属低温高湿病害,早春大棚及冬季温室经常发生,加强田间管理,栽培时应注意种植密度,升高棚室温度,采取地膜覆盖及滴灌等节水技术,及时放风,以降低棚内湿度,缩短叶片表面结露时间,可以控制黑星病的发生。
2、化学防治
黑星病的防治重点是及时,一旦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拔除,及时喷药防治,如果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机,病害得到进一步蔓延,就会给防治带来困难。
发病初期,可选用40%氟硅唑乳油3000倍液,50%嘧菌酯干悬浮剂3000倍液,20%腈菌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60g/L嘧菌酯百菌清悬浮剂800倍液等药剂,兑水喷雾,视病情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