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情况的汇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情况的汇报

一、关于农村金融发展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金融服务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中央就农村金融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围绕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农业农村贷款难有所缓解,但农村金融组织发育滞后,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农村贷款难问题仍是基层干部和农民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需要有关方面继续共同努力。

(一)农业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许多阶段性特征,对金融的需求与传统小农经济已经呈现

出质的不同。

1.发展规模种养的信贷需求。2010年全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2.4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3亿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相适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业规模经营、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与传统小规模农户几千元的信贷需求相比,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量很大,往往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随着规模化种养户快速增长,其资金需求数量也快速增加,信贷资金缺口急剧加大。

2.发展设施农业的信贷需求。设施农业主要是利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养殖畜舍、水产网箱等技术发展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是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但设施农业资金投入很大,如常见的钢管大棚,每平方米造价在25元左右,每亩成本超过1.6万元;普通海淡水网箱造价为2000元/个,深水网箱造价高达10万元/个;建一个5000平米的养鸭场至少需要20多万元。这么大额的资金需求很难依靠农业自身积累来满足,有赖于金融部门提供信贷支持。

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需求。到2010年底,全国农

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6万家,入社农户约2800万。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资金需求持续增加,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需求主体。合作社的资金需求实际上是将分散的普通农户资金需求集中了起来,对合作社放贷实际上也是在间接向农户放贷。但是目前以合作社为主体的贷款还很少,主要是因为合作社注册资金少,缺少房屋等固定资产作抵押,也很难找到有实力的农业企业为其担保,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放贷标准。

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目前全国有25万个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07亿户。除少数大型龙头企业资金实力较强,管理规范,效益稳定,具有较好的偿还能力,贷款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外,大量的中小企业自身积累少,缺少可抵押资产,资金需求缺口还很大。据陕西省产业化办调查,该省银行、信用社贷款投放额度与龙头企业资金需求之间的缺口在110亿元以上,企业收购资金贷款只能解决三分之一。重庆市70%以上的乡镇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原因,资金缺口在50%左右。

(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取得进展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中央要求,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1.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到2009年末,全国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为12.7万个,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65.7%。随着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不断出现。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09家,其中开业395家,筹建114家。全国新设立“只贷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2451家。消除“零金融机构乡镇”工作不断推进。截至2010年11月末,全国有30个省份实现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有10个省份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比2009年6月末减少服务空白乡镇732个,机构空白乡镇579个。

2.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2008年,人民银行、银监会选取中部六省和东北三省部分有基础的县(市),开展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2010年,此项试点推向全国。各金融机构开展了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公司

+基地+农户”、“公司+专业组织+农户”等多种方式在内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截至2010年10月末,全国共有192家银行开通了农民工特色银行卡服务,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交易2833.07万笔,金额350.92亿元。

3.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多元化产权模式逐步形成,支农服务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顺利完成,以“‘三农’金融事业部制”为支撑的专业化经营管理体系开始发挥作用,探索了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宽。邮政储蓄银行县域机构网点不断完善,涉农信贷业务有所增加。

4.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建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全国1300多万农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信用档案,逐步扩大征信系统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在农村地区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截至2010年末,全国大部分县(市、区)开展了农村信用档案建设,建立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共为1.34亿个农

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定了8300多万个信用农户,7400多万个农户获得了信贷支持。

在各项改革措施的作用下,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有所增长。截至201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11.7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1%,比2007年末增长92.4%。其中农村贷款余额98017.4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83.3%;农村贷款中农户贷款余额为26043.3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12644.8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22.13%。

(三)农村金融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尽管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有所进展,但与强劲的农业农村信贷需求相比,农村金融供给的增长速度显得相对缓慢。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这几年申请小额贷款比以前容易了,但是银行网点还是太少、手续还比较复杂,申请大额贷款很困难,扩大生产规模、搞点新技术新设备都缺少资金,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

1.金融机构缺乏支农动力。农业是高风险型的弱质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利润率低的特点。而且我国农业以小

规模家庭经营为主,组织化水平不高。25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亿农户,都是潜在的金融需求主体,金融机构与之打交道必然面临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充分等难题。趋利是资金的天性,“嫌贫爱富”是金融业共同特征,在无法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普遍缺乏支农动力,在设立营业网点、创新产品服务等方面进展缓慢,农村难以形成金融机构有效竞争格局。

2.金融机构不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虽经多次变革,但真正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仍未建立。一是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2010年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3.87万亿元,占其贷款余额的65.6%,占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32.9%,发挥着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但受邮政储蓄等机构竞争的影响,农信社组织资金能力有限,直接影响了放款数量的扩大。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不足。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例,即使全部实现了规划目标,到2011年末全国农村资金互助社达到171家,平均下来约17个县、200个乡、3300多个村才有一家。三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