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2.观察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实例,如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等,分析它们的成像原理,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观察报告。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凸透镜成像实验,验证成像规律。要求:实验方案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和实验结论。下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4.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7.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4.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
3.教师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物理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学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完成教材第85页的习题1、2、3,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a.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科学技术领域有哪些应用?
b.如何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拓展阅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凸透镜成像在光学仪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科普文章。
作业要求:
1.作业须按时完成,字迹清晰,书写规范。
2.观察报告和科普文章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切勿照搬照抄。
2.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针对不同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用具: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2. 引导学生思考: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3. 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

2. 介绍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实像、虚像、放大、缩小。

3.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u、像距v、焦距f之间的关系,即1/f = 1/v + 1/u。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2. 实验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确保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

(2)调整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观察成像情况,记录物距u、像距v。

(3)改变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重复步骤(2),记录多组数据。

3.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物距u与像距v的关系图,观察规律。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距v、焦距f之间的关系。

2. 强调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

2. 收集生活中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实例,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

3. 课后作业的设计,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2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凸透镜和光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3.实验演示,总结规律
教师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理论讲解,巩固知识
-第6题:运用凸透镜成像公式,计算给定物距或像距时的成像情况,并分析结果。
-第7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4.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公式。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首先,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次,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其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最后,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像距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巩固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5.案例分析,学以致用
提供一些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梳理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展示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等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像原理和应用。
(3)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讲授环节:教师在学生实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讲授,阐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数学表达。
3.教学媒体和资源:
(2)邀请光学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参观,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创意实验,如制作简易望远镜、放大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性学习,如设计实验探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凸透镜成像是指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另一侧形成的像。它包括实像和虚像,并且根据物距和像距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凸透镜成像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4)科普文章:如《科学美国人》的“凸透镜成像:从放大镜到望远镜”等,帮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5)历史背景资料:介绍凸透镜的发展历史,如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在凸透镜研究方面的贡献。
2.拓展建议:
(1)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凸透镜成像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医学影像、光纤通信等,并制作PPT进行分享。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从而培养其科学方法素养。
在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分析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提高其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师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让学生独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活动:认真作答,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同学讨论,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和数学表达式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2.重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
难点:实验中的观察技巧和精确测量,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合理分析。
3.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运用物理思维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等日常用品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采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利用实验教具,现场演示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成像规律的变化。
1.完成课本第89页后的习题1、2、3,其中涉及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成像规律的应用。请同学们认真作答,并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理解正确。
2.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凸透镜成像在照相机、投影仪等设备中的应用,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请将思考结果以简短报告的形式提交,字数不限,旨在培养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3)结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推导凸透镜成像公式。通过数学推导,让学生理解成像规律背后的原理,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对光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从实验中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生活实例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异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并进行讲解。

5.拓展(5分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这些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3、比较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实验数据的特点,从中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养成严谨认真的品质,认识科学的本质;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意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乐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引入】设置情境,提出疑问
课前学习任务: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像呢?用放大镜观察最远的桌子,发现此时会出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观察近一些的光源,会出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离刻度很近时却会出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这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五】通过讲解u>2f时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请学生根据示例绘制出u=2f、f<u<2f、u=f、u<f情况下的光路图,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学习任务六】解决疑问,理解原理
在拍班级集体照时,发现两边的同学没有完全入镜,要怎么调整才能拍到所有人呢?
根据物远像近像会变小的规律,我们可以拿着照相机远离班级集体,这样就能拍到所有人。
(3)组装实验器材:
第一步,从左到右依次摆放光源、凸透镜和光屏;
第二步,为了使像能够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我们还需要调节使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学习任务二】如何进行实验?
(1)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2)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学习任务三】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思维】
1、会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证,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绘制出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是理解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重点是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为了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我准备了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实验器材。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例如用一个凸透镜观察远处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到成像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凸透镜能够成像?成像的规律是什么?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然后,我会进行课堂小结,概括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强调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课后,我会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我还会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光学仪器、摄影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方式的选择: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这是本节课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希望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

2. 实验探究的过程: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这个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成像规律。

3. 小组讨论:我安排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这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他们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4. 课堂小结:我在课堂进行小结,概括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强调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这个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后作业和反思:我布置了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现象,并在课后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节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探索知识,发展自己的潜能。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幼儿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具体化,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蜡烛、白板、直尺、光屏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凸透镜、一张白纸、一支笔。

活动过程:一、情境导入(5分钟)1. 讲述一个关于凸透镜的小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二、观察与探索(10分钟)1. 分发凸透镜,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凸透镜的特点。

2. 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记录下来。

3. 小组讨论:凸透镜是如何影响光线的传播的?三、动手实践(10分钟)1. 分发白纸和笔,让幼儿在白纸上画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

2. 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提问:你们认为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的方式,使幼儿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让他们学会了团队协作和沟通。

然而,在课后反思中,我发现部分幼儿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不够深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复习课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思维碰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设想五:技术融合,丰富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演示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引入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习效率。
6.设想六:课后拓展,促进深度学习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你们说得很好。凸透镜成像规律不仅在物理学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你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些练习,进一步巩固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同时,我建议你们观察周围的事物,寻找凸透镜成像的实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布置开放性作业,如研究凸透镜成像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撰写研究报告。
-开展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别指导,确保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日常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图片,如放大镜、照相机、摄像机等,引发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好奇心和兴趣。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设备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它们都利用了一种我们学过的光学元件——凸透镜。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如果大家在做题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要担心,我会及时给予指导。"
3.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
"我注意到,有些同学在计算像距时出现了错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成像公式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5章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5章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探究方法。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难点:经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并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新课导入】1.实验导入让各小组学生利用小组桌子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观察其看到了什么不断增加放大镜与字之间的距离,又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一起了解凸透镜成像会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吧。

2.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为什么同样是凸透镜,成像会有这样的不同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的原因。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物距和像距教师讲解:认识物距(u)和像距(v)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探究点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当凸透镜作为照相机镜头、投影仪镜头、放大镜来使用时,所成的像大小、正倒立各不相同,所成的像大小、正倒立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关。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1)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凸透镜。

(2)实验注意事项①为了让像成在光屏的上都,应使蜡烛的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②成虚像时,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人眼应该在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3)实验记录表物距/cm 像的性质像距/cm 物与像的位置关系(同侧或异侧)虚实大小正倒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上都,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为止。

(4)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5)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烛焰的像为止。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设计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注意:此操作的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得的像呈现在光屏中央,便于观察与比较像与物体的关系)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移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上不能成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像的正倒,填入表格.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物距范围内要取两组以上的物距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偶然因素,使实验结论更具有一般性.学生们认真做实验,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生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如图甲)生2: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如图乙)生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如图丙)生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5: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如图丁)生6: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7: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板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进行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多媒体课件)(1)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总结如下表所示:(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巧记方法: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实像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同侧正,物远像远像变大.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由此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1: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像距比物距大.生2: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比像距大.生3: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了凸透镜成像的条件.板书:1.当u>v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当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课堂延展: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出现的状况(1)分析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有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是什么原因?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发言,提出各种猜想.教师总结:光屏上不能得到烛焰像的原因大致有4种:①若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会呈现在光屏的上或下方. ②若2f>u>f,但很靠近1倍焦距时,成的像很大,像距也很大,光屏移动的距离不够,可能承接不到像.③若u<f,烛焰成虚像时,只能透过透镜用眼睛直接观察,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④若u=f,烛焰在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成平行光,不成像,在光屏上也不可能承接到像.(2)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探究名称:探究不完整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提出问题:凸透镜不完整时,成像情况怎么样?猜想与假设:可能只能得到部分像,也可能得到仍完整的像,但亮度减弱.。

人教版八上物理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物理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是实像与虚像的判断、成像大小的变化、成像距离的变化等。
2.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设备的工作原理。
3.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包括正确使用凸透镜、光屏、蜡烛等实验器材,以及观察、分析和归纳实验现象。
4.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凸透镜.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知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清晰的认识。
人教版八上物理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和像距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实像和虚像的判断、成像大小的变化、成像距离的变化等。
3.培养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设备的原理。
a.布置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知识进行创新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b.推荐相关阅读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光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等设备是如何工作的吗?它们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凸透镜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
4.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现代光学技术中有哪些重要应用?这些应用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要求用文字进行描述,锻炼同学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3篇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2. 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能够使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a. 凸透镜的定义和结构特点;b. 凸透镜的分类:双凸透镜和凸面镜;c.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a.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b. 物高和像高的关系;c. 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a. 绘制光线追迹图;b. 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特点和分类(10分钟)- 通过展示凸透镜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和形状;- 解释凸透镜的定义和分类,强调双凸透镜和凸面镜的特点和区别;- 讲解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结合图示进行说明。

Step 2: 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5分钟)- 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高和像高的关系、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 示意图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Step 3: 解决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20分钟)- 通过示范和实例演练,教学如何绘制凸透镜的光线追迹图;-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计算物距、像距、焦距等。

Step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 点评练习题,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供额外练习题,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熟练使用。

Step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问和回答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问题;- 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正确的回答和积极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 凸透镜实物或图片;- 包含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练习题。

课堂作业: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提交解题过程和答案。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例如使用凸透镜进行放大实验等。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能准确测量物距、像距。
2.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对应的应用。
科学思维
1.在组装器材寻找清晰的像的过程中,体会综合分析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
2.在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体会建立标准,以标准作为参照,对现象规律进行描述的思想。
3.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正立的像和倒立的像的分界点在哪里?
4.观察分界点,能跟哪个物理量建立联系呢?
过渡:前面学过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5.请同学们以焦距f作为参照距离,描述物距和像距以及相应的成像特点。小组之间互相讨论。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的核心内容。这一节不仅是对学生已学过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的深入理解和延伸,更是学习后续章节如《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连接了光学基础知识,还为学生后续探究光学现象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过程,提升了基于事实和证据进行推理归纳、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经历自主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体会收集证据的重要性,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物理对于理解日常生活现象的指导意义,增强利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利用实验、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3.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凸透镜能够成像?凸透镜成像有哪些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光的折射现象,引出凸透镜的定义和特点。
2.结合教材,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等,并通过图像、表格等形式进行直观展示。
3.教师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成像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出物体与像的距离。
2.学会使用凸透镜进行实际成像实验,观察并分析成像特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能够通过图像、表格等形式,整理并呈现凸透镜成像规律,提高信息整理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和练习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凸透镜成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了解物距和像距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物距下成像的特点。

具体内容包括: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掌握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物距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物距、像距的关系。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凸透镜2. 光屏3. 物体(如蜡烛)4. 刻度尺5. 实验报告册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凸透镜,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凸透镜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光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讲解: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会聚在一点上,形成实像。

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物距和像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具体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

三、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一个凸透镜、光屏、物体(如蜡烛)、刻度尺等实验器材。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测量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和观察。

五、应用拓展:1. 学生根据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放大镜的原理、照相机的成像等。

2.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板书设计:1.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3.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应用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放大镜的原理。

2. 请用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习,了解凸透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蜡烛、凸透镜、光屏应在同一直线上、且在同一水平高度)
4、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地方,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5、把蜡烛移近到距凸透镜大于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4)。

6、继续把蜡烛移近到距凸透镜小于焦距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

定义: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表示;焦距用“f”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像距”用“v”表示
四、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它可以在光屏上显现出来,可使照相机底片感光;
虚像: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它不能在光屏上显示,也不能使照相机的底片感光。

学生实验
展示,演示,讨论小结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1.全效学习。

作业批阅反馈: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必须手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