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 文化

合集下载

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制度,它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宗法关系,并且可以说是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宗法制的祖先精神
宗法制基于中国社会传统的家族倡导“祖先精神”,这种精神认为宗族从“宗祠”中源远流长,并向先祖发出崇敬。

“宗祠”是祭祀宗祠祖先、维护宗法关系的地方。

二、宗法制的明确规范
宗法制规定了宗族的社会角色和行为,以及宗族间的法律和礼仪关系,如宗族的称谓、宗族礼仪、宗族除名和宗族活动等。

宗族间婚姻也受到宗法制的约束,宗族间继承人和主人、宗族文化延续和繁衍等也受到宗法制的规约。

三、宗法制的传统价值
宗法制是一种传统价值体系,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国氏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它注重家庭礼仪、尊重祖先和尊重宗族名誉,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宗法制的行政管理
宗法制中的行政管理规定了宗族的管理结构,如各宗支的权利、职权、义务等。

它还规定了宗族间联系的方式,如宗族结盟、宗族会议、宗族婚嫁等。

此外,宗法制还规定了宗族的处分和宗族活动的管理等。

总之,宗法制可以说是中国古老社会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
宗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如今越来越多的宗法关系已经得到了民事法律的保护,但宗法制仍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宗法制,以便将它的古老文化传承下去。

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

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

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家族文化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社会被分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小社会,而家族关系则是围绕血缘和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

这种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宗法制度的起源和特点宗法制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氏族制度。

氏族是最早出现的原始社会形态,其特点是血统共同、家庭关系亲密、生产、生活和祭祀共同,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血缘关系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制度逐渐演变成了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制度,有自身的组织形式和法规,其核心是家族长老制,即家族长辈对家庭事务有领导权、维护家族稳定的权力。

在宗法制度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一切权利和责任都是由家族长辈传承和掌控的。

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宗法制度的存在带来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指基于宗法制度,家族成员之间建立的特殊关系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重要的一部分。

家族文化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个人的尊重和尊严。

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家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三、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体现了尊重传统、重视家庭等文化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同时,由于它们的存在和发扬,相信个人履行义务、尊重家族、维护家族利益,这一崇高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造就了中国特有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个人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魂和灵魂。

四、维护和发扬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宗法制度和家族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宗法制总结知识点

宗法制总结知识点

宗法制总结知识点一、宗法制的起源和特点宗法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社会,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产物。

在最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人们以部落为单位生活,由于资源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原始,社会关系以血缘关系为主,加之当时缺乏正式的国家法制和官僚体系,于是产生了一套以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特点主要包括:1. 血缘关系为核心。

宗法制度中,血缘关系是最具有重要性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行为准则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家族、宗族及其内部的权力分配都是建立在这种纯血统的基础上的。

2. 宗法法则为统治基础。

在宗法制度中,宗法法则是最主要的社会管理工具,所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都是以宗法法则为依据的。

宗法法则是部落长老或家族族长、宗族宗主根据传统和风俗制定的行为规范,人们必须服从。

3. 集体主义和等级分明。

在宗法制度下,集体主义思想很强,个人利益和家族、宗族的利益是一致的,个人行为都是以家族、宗族的利益为中心的。

同时,宗法制度还对社会分工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等级划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十分复杂。

4. 传统和保守。

宗法制度是建立在传统和保守的基础上的,宗法法则是根据部落、家族和宗族的传统和风俗制定,对新的事物和变化持保守的态度,一切都以维持传统为中心。

5. 地方性和封建化。

宗法制度是根植于当地的社会关系之中,与当地的土地、人口及文化传统等紧密联系,并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特征。

同时,宗法制度还具有封建性,以土地和封建的关系为依据,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分配基本上是通过土地和封建的方式来进行的。

因此,宗法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正逐渐淡出并被取代。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宗法制度已基本不存在,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已经由原始的宗法制度转变为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

但宗法制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和经验对今天的社会治理和法律制度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宗法制度的内容和运行机制1. 家族制度。

宗法制的概念和内容

宗法制的概念和内容

宗法制的概念和内容1. 宗法制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按照血缘关系来确定权力、财产继承的制度!就好比一个大家族,爷爷会把重要的东西留给爸爸,爸爸再留给你,这不是很清楚嘛!比如古代的皇位传承,那基本都是在皇家宗室里一代代传下去,这就是宗法制的体现呀!2. 宗法制的内容里,有个特别重要的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啥叫嫡长子呢?就是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哎呀你想想,就像一个家庭里,只有那个最正统的孩子才能继承家业一样!比如在一些大家族里,嫡长子能继承大部分的财产和地位,其他人只能靠边站,是不是感觉很残酷呢?3. 还有啊,宗法制强调家族等级秩序森严呢!每个人在家族里都有明确的位置和权利义务,这就好像一个金字塔,一层一层的分清楚呀!比如在古代的宗族里,长辈说话,晚辈就得乖乖听着,不能随便反驳,这就是等级的体现呢,你说这是不是挺严格的?4. 宗法制也把家族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大家都要维护家族的利益和荣誉,互相帮助。

这不就跟现在亲戚之间互相帮忙一样嘛!像过去一个家族要是有人发达了,那就得拉扯着其他族人一起,这不就是宗法制带来的凝聚力嘛,你能理解吧?5. 在宗法制下,祭祀祖先可是大事呀!大家都特别重视这个,因为这是和祖先联系的重要方式呢!就好比咱们过年要回老家祭祖一样。

古代的那些大家族,都有专门的祭祀仪式和场所,可隆重了,这都是宗法制的要求呀,你想不想知道有多隆重?6. 宗法制也影响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呢!你得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这些都是必须的呀!就像在家里,你得听父母的话,跟兄弟姐妹好好相处,这不是很自然的道理嘛!比如在古代,要是有人违背了宗法制要求的道德规范,那可是会被大家指责的,你说这压力大不大?7. 宗法制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呢!一个有序的家族体系,也能让整个社会更有秩序呀!这就好像积木,一块块摆好了,才不会倒。

比如在古代社会,通过宗法制把人们管住,社会也就相对稳定一些啦,这不是很有道理吗?8. 家族的名誉在宗法制里可重要啦!每个人都得为家族争光,不能抹黑呀!就像在学校里,你得为班级争荣誉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家族宗法制

中国传统文化家族宗法制
“五服”旳形式和服期
斩衰:苴绖(die)、杖、绞带、冠绳缨、菅屦(ju);三年,居倚庐,寝苫枕 块,禁酒肉歌舞房事;为官者离职守制。用于君、父、夫、长子之丧。
齐衰: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分三年执杖、一 年执杖、一年不执杖和四个月四等。用于母、妻、叔伯、弟兄等丧。
大功:布衰裳,牡麻绖,冠布缨,布带,绳屦;九个月。用于堂弟兄姐妹、 嫡儿媳、出嫁旳姐妹及女儿、非嫡孙等丧。
卿大夫 卿大夫 士 卿大夫 士
平士民
儿子 孙子 曾孙 玄孙
成吉思汗为何传位第三子?
成吉思汗新婚不久,孕否 不定旳妻子孛儿帖被蔑儿 乞族掳走,并赏赐给将领 为妾,救回后生下长子术 赤。
成吉思汗定汗位继承人时, 术赤应是首选。但次子察 合台以为,术赤是篾儿乞 人后裔,不能继位。弟兄 起了纷争。
成吉思汗觉得术赤、察合 台已生嫌隙,均不宜立, 遂传位三子窝阔台。
我国摩梭族(左)
一、先秦旳宗法社会
2、宗法制旳内容
周初宗法制旳基本原则
分尊卑 男尊女卑,长尊幼卑 别贵贱 嫡贵庶贱,宗贵别贱
天子
诸侯
宗法制旳要点
君统独尊 不得与天子、诸侯论弟兄
卿大夫
宗法制旳关键

别大宗小宗 “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大宗百世不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宗五世则迁。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有嫡不立庶,无嫡论长幼。
隋杨靠士族宗兵得天下,为防士族强大威胁中央,建制压士族抬庶族。 建三省六部制,禁州郡县长官自辟僚属;废中正官,不认可士族特权; 创科举制,与按门第选官并用,平衡南北士族;镇压士族豪强旳叛乱。
唐太宗“庶化”士族
太宗接受隋教训,关注下层庶民。《氏族志》录293姓分九等:抬勋贵 庶族于士族之上;以科举制取代士族制度;以全国氏族取代小国士族。 中唐后来,为防财力集中为祸,除皇帝实施嫡传外,其别人都要分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四章宗法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四章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基本特点
以家族为中心
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强调家族 的整体利益和家族的延续,注重
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统一。
等级制度森严
宗法制下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不 同等级的家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利 和地位,等级之间的界限不可逾越 。
权力高度集中
在宗法制下,家族权力高度集中于 族长或家长手中,其他家族成员必 须服从族长或家长的权威和决策。
02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
尊卑有序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正 妻所生的长子继承家族地位、财产和 权力。这一原则确保了家族的稳定性 和权力传承的有序性。
在宗法制中,家族成员的地位和权利 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嫡庶来确定 的,尊卑有序,上下分明。
血缘关系至上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以血 缘关系为纽带,将家族成员联系在一 起,形成了严格的亲疏关系和等级制 度。
传统宗法制度中的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价值观 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维护社 会稳定和家庭和谐。
宗法制度与现代法律的协调
在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宗法制度需要与 现代法律进行协调,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和法律 的有效实施。
宗法制度与现代社会治理的结合
将传统宗法制度中的优秀元素与现代社会治理相 结合,有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得 以广泛应用和完善,成为 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工具 。
宗法制度的基本概念
宗法
宗法是指根据血缘关系的 亲疏远近来分配家族财产 、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制度 。
族谱
族谱是记录家族成员血缘 关系和家族世系的文献, 是宗法制度的重要载体。
宗庙祭祀
宗庙祭祀是宗法制度中的 重要仪式,通过祭祀先祖 来强化家族成员的认同感 和凝聚力。

西周宗法制的相关内容

西周宗法制的相关内容

西周宗法制的相关内容一、西周宗法制的起源西周宗法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族制度。

西周时期,宗法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社会管理和秩序维护的重要制度。

二、宗法制的基本特点1. 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宗法制以家族和宗族为基本单位,家族和宗族是社会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基石。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家族和宗族的血缘关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3. 以世袭为原则:宗法制以世袭为原则,权力和财产的继承由血缘关系来决定,继承权在家族和宗族内部传承。

4. 以家族牢记祖先为核心:宗法制要求家族成员牢记祖先,尊重祖先的规范和传统,传承家族的荣誉和声誉。

三、宗法制的组织形式1. 宗族组织:宗法制以宗族为组织形式,宗族是由同一血统的人组成的社会组织,宗族内部根据血缘关系划分等级和地位。

2. 宗法法律:宗法制通过宗法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宗法法律是以家族和宗族的传统和规范为基础,通过口头传统和习惯法的形式传承下来。

四、宗法制的功能和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宗法制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机制。

2. 促进家族团结:宗法制通过强调家族和宗族的血缘关系和传统,促进家族的团结和凝聚力,维护家族的利益和荣誉。

3. 保护家族财产:宗法制通过规定继承权的血缘原则,保护家族财产的传承和稳定,防止财产被外部势力侵占。

4. 传承文化传统:宗法制强调家族和宗族的传统和文化,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和保护家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五、宗法制的发展和影响宗法制在西周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社会管理和秩序维护的重要制度。

宗法制的发展对后世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和家族团结,对后来的封建制度和家族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宗法制也对后世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社会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周宗法制是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世袭为原则,以家族牢记祖先为核心的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宗法制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宗法制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h
10
2、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 分封制在政治上是“授土授民”, 在宗法上则是“别子为祖”。
h
11
分封制(授土授民):
h
12
分封的原则是由亲及疏,
h
13
诸侯内部同样严格区分嫡庶,嫡长子继 位,余子进一步分封,形成卿、大夫、 士的等级。
h
14
h
5
根据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商代的宗 法制已具雏形。
h
6
商代继承秩序:以子继父为主,以弟继 兄为辅。已区分嫡庶,
h
7
西周,宗法制臻于完善,称为典型宗法 制。
h
8
二、典型宗法制的特点:
h

9
1、嫡长子继承制 殷商时代,“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交互使用的继承制度,造成混乱。
西周吸取教训,改“大人世及以为礼” 为“父死子继”,严格区分嫡庶长幼,
“别子为祖” ——诸侯的余子可为大宗
h
17
3、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是辨别尊卑亲疏、凝聚宗族成 员的手段。
《礼记·曲礼下》:“支子不祭,祭必告于 宗子”。
h
18
宗庙祭祀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 庙、庶人无庙。
h
19
三、宗法制的影响:
家天下(家族统治)的延续,封国制度 不断。
家族制度不断。族权。
注重现实的人伦关系,导致中国文化形 成伦理型范式
h
20
思考:宗法制的影响。
h
21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 结构——宗法制
h
1
一、宗法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亲亲,温 情脉脉的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 卑长幼(尊尊,严格的等级制度),并 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不同的义务 和权利的法则。

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奠定了后世中国几千年的宗家根本,明确了财产继承(地位,钱财等),和规定了家族成员的权利和地位,和明确了各个家族直接的关系。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扩展资料:宗法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宗法制实际上是以种群为区分的缺乏自我存在意识的团体,这是一种原始的组织结构,但就是这种原始的结构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如果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就不难发现诸多所谓“中国特色”现象的精神根源。

中华文化君、臣、父、子,看似经纬万端无非就是一个“德”字,而这种“德”就始自于宗法制。

宗法制习惯依托于道德去组织和管理族群,因为他们发现在对族群的管理中法律显然过于迂腐和呆板,但往往在道德的干预下,许多事情的处理不但能变得高效,而且更灵活且具备相当的延续性。

因此社会成本最低的“道德”成为了宗族制度的首选管理方式。

现代社会我们观察生活,依然不难找到这种道德标志和体系,“尊老爱幼”,看似民族美德,其实与“君臣父子”并无二致,而“君臣”与“尊老”也并无二致。

现代社会虽然已经废除了帝制,上下级之间的尊卑关系也不是那么的牢靠,但父子与尊老的道德关系依然牢固,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道德价值,其实其内在逻辑与君臣之尊卑无异。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中国古代宗法制是指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社会制度和家族组织形态。

宗法制基于家族和亲属关系,构建了一套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法律体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宗法制主要发展了两个方面,分别是家族制度和世系管理。

首先,宗法制中的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它由共同血统或姻亲关系的成员组成。

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秩序。

家族的权力主要由家长和族长来管理和调节。

家族成员认同家族的利益高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家族成员之间有一种亲密的羁系感。

家族制度起到了社会秩序的维护、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财产和权力的沿袭等重要作用。

其次,宗法制中的世系管理是古代中国家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系是指人们通过血缘关系串联起来的长久传承的谱系。

世系管理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

族长负责管理族谱和族谱的维护,以确保血脉的纯正和秩序的延续。

世系以祖先或宗祠为核心,通过世代相传来维护家族的尊严和地位。

世系管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家族制度的重要依托,也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之一。

宗法制除了家族制度和世系管理,还涉及到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司法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和约束。

在宗法制的婚姻制度中,一夫多妻和姻亲制度是两个重要的特点。

一夫多妻制度最早起源于古代的部落社会,后来发展成为宗法社会的普遍现象。

在宗法制下,男性拥有娶妻的权利,而女性则被要求顺从从属地地位。

姻亲制度则是以血缘和姻亲关系为基础,通过婚姻关系来维系族群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继承制度也是宗法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宗法制的原则,家族的财产和权力应当由家族成员,尤其是长子或族长的后裔来继承。

家族成员之间的继承关系是非常严格和有序的,并且有着很强的血脉联系。

继承制度在宗法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家族成员之间权力与地位的继承方式,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保证。

最后,在宗法制的司法制度中,家族成员之间的纠纷和矛盾一般由家族长老或族长来进行调解和裁决。

浅谈中国宗法制文化

浅谈中国宗法制文化

浅谈中国宗法制文化宗法制是血缘的家族权和国家政权合一的产物,是贵族等级制同政权等级制相结合的结果。

血缘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一种社会关系,又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所以了解中国宗法制文化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产生的社会条件:氏族社会是人类最初的社会共同体。

在由氏族社会转变成国家的过程中,血缘关系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中西方发展的方向不同,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在欧洲由氏族社会转变成国家的过程中,血缘关系已逐渐趋于分解,个人占有财产的独立性,分解了氏族的血缘关系,在个人私有制的关系上建立起了西方国家.而在中国私人占有财产的独立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独立的私人土地所有是极少的例外现象,土地为氏族贵族专有,使得氏族贵族即掌握国家政权,又控制土地和财产,他们利用原本存在的血缘关系进行统治,氏族贵族成了具有双重身份的人物,天子同时又是天下的共主,血缘的家族权力和地域国家政权的合并成就了中国的宗法制度。

另外,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经济生活,使得中华民族很早出现定居生活,形成安土重迁的心理,一个宗族长期生息在一个地方,世代繁衍,为了自助,自卫,血缘关系纽带很自然地把他们联络在一起,长此久往,形成了宗族自治体,出现了辈分,嫡庶,长幼,主从的等级秩序,使血缘关系得到加强和巩固,在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转变过程中都不能不受其影响,可以这么说,直至今天,中国的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些影响的残余。

二、历史的演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巩固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最早出现是于分封制相辅而行。

在商国时代,以宗法制为核心,分封制相辅形成了一整套统治秩序。

在全国,天子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同宗贵族的最高家长,是大宗,同姓的诸侯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

卿大士在本宗族各个分支中也处大宗地位,士是小宗。

大宗有权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的调度,对大宗尽各种义务。

宗位有嫡长子继承,次子受分封,宗法制实际上是区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职位和权利,财产和分配的制度,是实行分封制的依据。

第五章--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第五章--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小宗五世则迁,自高、曾、祖、祢、本人共五
代,到本人的儿子时,就可以只祭祀到“本人”
的曾祖(儿子的高祖),不再祭祀本人的高祖。
这就是五世则迁。
别子
大宗 庶子1(高)

小宗 庶子2(曾)
: : 小宗 庶子3(祖)
:: :
小宗 庶子4(祢)
: : : :小宗 庶子5(本人)
22
.
嫡长子=宗子
嫡长子被认为是继承始祖的,称为宗子。 宗子作为本宗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宗 人尊奉的对象,他有着许多特权。
别子:除嫡长子之外的众庶子,有别于~。
继别:谓继承别子位置的后代,就是别子的嫡长子孙。
继祢:祢,指宗法制度下死去并在宗庙中立了神主牌位的 父亲。继祢是指继承别子诸弟的后代子孙
15
.
小宗
其同母弟与庶兄弟封为诸侯,是为“小宗”。每 世的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诸侯的, 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封为卿大夫,是为 “小宗”。每世的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父位为第 二代卿大夫,奉始祖为“大宗”,他的诸弟为 “士”,是“小宗”。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 诸子为庶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其本国为 大宗。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但在其本族为大宗。 可见,凡大宗必是始祖的嫡系子孙,而小宗则或 宗其高祖、或宗其曾祖、或宗其祖、或宗其父, 而对于大宗则都为庶。
33
.
今北京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是 明清的太庙,右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的社 稷坛,还有祈年殿、天坛、地坛、日坛、 月坛,都是明清皇帝祭祖的地方。
中国传统的宗庙祭祀制度不仅世代相传, 影响到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宗族意识,而且 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日本人、新加坡人、香港人也很讲究祭祖。 大户人家现在仍然设堂室祭祖。近几年港 台人到陕西黄陵县皇帝陵祭祖。

简述宗法制内涵及内容

简述宗法制内涵及内容

简述宗法制内涵及内容
宗法制是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制度,主要是以家族或家庭为基础,利用血缘、姻亲等关系,规定家族内成员互相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其内涵和内容包括:
1.家族权力和家族责任。

家族长辈和族人都有家族的权力和责任,维护家族荣誉,保护家族成员权益。

2.宗族秩序和宗族观念。

成员必须遵守宗族规矩和秩序,维护家族规矩和家族观念。

3.血缘连接和婚姻制度。

家族成员之间由血缘和婚姻关系所连接,婚姻制度必须遵循家族传统、血缘分根和阶层差异。

4.宗法等级和传承制度。

宗法制内设有等级制度,不同的地位和权力受宗法传统和宗法规定的制约。

5.家族经济和宗族财产。

家族成员共同拥有家族经济和宗族财产,共同维护家族财富和利益。

6.宗族精神和祭祀信仰。

家族成员有共同的宗族精神和祭祀信仰,传承祖先文化和家族历史。

总之,宗法制是一种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强调家族关系、血缘关系、宗族传统和祭祀信仰,规定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维系家族秩序和联结。

论宗法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宗法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宗法制作为历史上的一大制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区分高低贵贱,从好的一方面来说,宗法制维系了一个家族的紧密关系;从不好的一面来说,宗法制是不平等的,它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先从好的一方面讲起。

首先,宗法制的形成让社会也形成了重视家庭家族的传统。

一个宗族由许多分支组成,分支们相互依存,共同支持着一个家族的繁荣,同时也维护了家族的和睦稳定。

比如说中华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一个充满孝道的家族一定是一个和谐的家族。

其次,周朝血缘分封制的发展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周朝的分封制使一些偏远地区的分封侯向中原靠拢,这也加速了古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播和交融,最后形成一个大体统一的中华文化。

再者,血缘宗法制让中华民族团结起来。

古代的自然经济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但是它比较薄弱,但是若以家庭或宗族为单位,协同劳作,便大大增加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演变,到现在,中国不同于国外的个人主义,中国是一个民族团结、注重集体主义的国家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再从坏的方面来讲,血缘宗法制将人分出了贵贱尊卑。

这虽然在近代社会渐渐消失,但还是存在的。

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重男亲女仍然存在。

除此外,血缘分封制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为重心的分封制度,它极大束缚了个人的个性,压制了一个人的自由,这导致中国人会有无形的顺重心理。

而且出现了人们对当官和权利的追捧,比如说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成千上万的人报名考试,几百个人竞争一个工作岗位。

宗法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大,对于文化的传承,我们要支持;对于文化不好的方面,我们也要严加重视,避免好坏全收。

宗法制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

宗法制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

宗法制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1. 宗法制呀,就像是家族里的一套规则手册!比如说在古代,皇位的传承大多就是按照宗法制来的呢,嫡长子拥有优先继承权,这就确保了权力能在家族里稳定延续,你说这重要不重要?2. 宗法制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很特别的存在呢!就好比一个大拼图里的关键一块,像民间的家族祠堂,不也是宗法制的一种体现吗,大家在那里祭祀祖先,遵循着特定的规矩,多有意思呀!3. 宗法制啊,那可是维系家族的纽带哟!想象一下,一个大家庭里,因为宗法制,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就像大树的枝干一样,各有其位,多神奇呀!比如红楼梦里面的贾家,不就是有着严格的宗法制嘛!4. 宗法制呀,简直就是中国文化的一块基石呢!它就如同一个指挥棒,指挥着家族的运转,像古代的世袭制,不正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嘛,你能说它不重要吗?5. 宗法制啊,可是有着深远影响的呢!可以类比成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滋养着中国文化。

像一些传统的祭祖仪式,不就是宗法制留下来的吗,多有意义呀!6. 宗法制,这可是个厉害的东西哟!它像一个神秘的密码,解锁着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

比如在家族财产分配上,宗法制的规则可起了大作用呢,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呀?7. 宗法制呀,就好像是一个隐藏的力量呢!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像过去的家族群居,不就是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形成的嘛,这多值得研究呀!8. 宗法制啊,那可是不能小瞧的呢!它好比是一个无声的导演,导演着家族的故事。

就拿古代的家族辈分来说,那就是宗法制的体现呀,是不是很特别?9. 宗法制,绝对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亮点呀!可以想象成是一座坚固的城堡,守护着家族的传承。

像一些老字号的传承,不也和宗法制有点关系嘛,多神奇呀!10. 宗法制啊,那真的是太重要啦!它就像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一样。

看看那些古老的家族族谱,不就是宗法制的产物嘛,你能不惊叹它的影响力吗?我的观点结论是:宗法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等级制度等诸多方面,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内容我国古代宗法制是指古代中国社会基于家族与亲属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法律制度。

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后来的法律体系也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代宗法制的内容。

一、宗法制的起源与发展宗法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以家族为单位的大家庭中,家族的长老和家族的族长负责家族内部事务的管理和调解。

随着社会发展,部落和氏族的结构逐渐形成,宗法制度开始出现。

宗法制在先秦时期逐渐发展成熟。

《尚书》中记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历史故事中,就有许多关于家族、宗法制的内容。

这些故事中描述了王权和家族权力的关系,以及家族制度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法制逐渐成为统治阶级对于平民百姓控制的一种手段。

在秦汉时期,宗法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法律制度的一部分,并且在后来的历史中一直被沿用和继承。

二、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宗法制的核心特征是以家族和亲属关系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一套法律制度。

具体特征如下:1.血缘至上:在宗法制度中,血缘关系是最重要的依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主要基于自己的血缘关系。

家族内部的继承权、财产权、婚姻等事宜都以血缘为依据,而非个人意愿。

2.家族结构:宗法制度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家族成员之间有着明确的地位和角色,主要包括族长、宗法长老、族人等。

族长拥有权力,可以管理家族内部的事务,解决纠纷和争议。

3.族规和族训: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规和族训,作为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

族规和族训包括家族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等,族人必须遵守。

4.祭祀仪式:宗法制度中,祭祀仪式被视为十分重要的一环。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来维系家族的血脉传承和社会秩序,祖先被视为家族的保护神和权威代表。

三、宗法制对社会的影响古代宗法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维护家族秩序:宗法制度使家族内部具有严格的等级和秩序,保持了家族社会的稳定。

人们遵守族规,遵循家族的传统,维护了家族的尊严和权威。

宗法制的概念

宗法制的概念

1.宗法制的概念是什么?答: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宗法制度对我国社会演变的影响:一、宗法制导致中国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所谓父系单系指的是血缘集团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西周的家庭关系与宗法制度密切联系,突出地表现为“父权统制,男尊女卑”的观念及夫妻不平等.宗法理论及宗法社会有“出妇”之道,汉代统治者为加强家庭中丈夫的统治地位,还制造了“夫为妻纲”的理论,汉儒又总结了“妇女七出”,这七条都是因为违反了宗法原则.妇女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礼记·郊特牲》言:“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从政治权利方面体现,则是不允许母系成员染指且也不传给女性的后代,因此,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被看作不正统,遭到满朝官吏的非议,史家的谴责,但在欧洲、印度,女皇、女王是很普遍的. 二、宗法制造成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宗法制明显体现宗族森严.封建社会,宗族主要以家族方式体现,家族长盛不衰的依据有祠堂、家谱、族权.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排位,对祖先的崇拜,是我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对祖先的祭祀是最重要、最严肃、最重的礼制,“礼有五论,莫重于祭”.祠堂也是宗族的祭场所,还是向宗族成员灌输家规、族规的场所,所以祠堂起强化家族意识、维系家族团结,在精神上起到训导家族尊宗的作用.家谱是家庭的档案、经典、家族法规,主要起到止战乱、流动所导致的血缘关系的紊乱,防止家族瓦解的用,还是解决家族纠纷,惩戒不孝子孙的文字依据.家族度长盛不衰的最主要标志是族权,族权对中国历史影响非深,成为套在中国人民脖子上的四个枷锁之一.族权对中历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族权在宣传封建伦理,执行封礼法上有独特的功能.族权凭借自己的血缘宗法制的特点,比政权赤裸裸的灌输显得更加有效更容易起到管摄天下人心的作用.(2)族权在强制执行封建礼法方面,其威力往往在地方官员之上.因为族长与家族成员有着血缘关系,所以他们比官吏更贴近家族成员,他们可以对家族成员毫无顾忌地施加教化,甚至对违规的成员实行处罚.(3)族权在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方面,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职能.如:农民发动起义时,族权就起到补充政权的功能.东汉末年的部曲,清朝的团练、乡兵就是族权维护封建统治的表现.(4)族权以血缘亲属关系掩盖阶级关系的优势,有效地粉饰封建政权阶级压迫的本质.如从东汉末到南北朝这段历史,中国出现了四分五裂的状态,这种状态显然与族权的强大有密切的关联:社会上出现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宗主、壁主等族权组织形式,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自治的乡土社会,就像古代所言“山高皇帝远,村落犹一国”. 三、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 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何谓家国同构?即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说不论国家或家族、家庭,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国同构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尊,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至大.所以,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即“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周易·家天下》).而君主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新唐书·礼三本》).对此,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所以,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因此,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直接导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的统一,这就是忠、孝同义,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中国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

简述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简述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简述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由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祧,掌握家族权力,以维护家族的延续和繁荣。

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随着夏、商、周代的发展而逐渐形成。

在宗法制下,家族的等级和世袭权力被严格规定,族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族人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

同时,宗法制强调家族内部的和谐稳定,以维护家族的整体利益。

除了嫡长子继承制外,宗法制还包括族谱制度、族田制度、族产制度等内容。

族谱制度是为了追溯家族的历史渊源,记录家族成员的生平和事迹,以便于传承家族文化和传统。

族田制度是为了保障家族的经济基础,包括土地、房产等产业,以确保家族的生存和发展。

族产制度是为了规范家族内部的经济活动,包括财产的分配、继承和管理,以维护家族内部的公平和正义。

在宗法制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深受其影响。

在政治上,宗法制成为王朝权力传承的基础,历代帝王都强调“家天下”的理念,将国家权力牢牢掌握在家族手中。

在经济上,宗法制保障了家族的经济利益,使得土地、财富等资源得以集中传承。

在文化上,宗法制弘扬了家族文化和传统,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推进,宗法制的影响逐渐减弱。

现代社会的发展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宗法制的家族本位观念逐渐被淡化。

同时,随着城市化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家族成员的离散程度越来越高,家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也逐渐下降。

尽管如此,宗法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仍然在当今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法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家族、亲属关系的社会制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宗法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宗法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法制将家族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形成了世袭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家族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政治地位。

这种政治组织方式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特征,即家族集权和君主专制。

这种政治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持续到现代,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

此外,宗法制对中国古代文化价值观念的构建与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法制强调家族的血缘关系和亲属的纽带,注重家族的稳定和延续。

这种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了中国人对家庭的看法、对亲情、敬老、孝道等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与传承。

宗法制也对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了婚姻的团结性与亲情的重要性。

宗法制还在中国古代教育与知识传承方面产生了影响。

在宗法制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家族意识极强,重视家族成员的教育和培养。

家族长辈将家族的知识、文化价值观念传授给后代,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宗法制促使了中国古代学校与教育机构的形成,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宗法制让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教育和知识传承更加关注家族的延续、家族的荣誉。

宗法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教育与知识传承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宗法制已经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逐渐减少影响,但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

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宗法制的性质与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022060 张永猛简述西周宗法制关于宗法制度的理论,明确见于载籍的,为《礼记·丧服小记》和《大传》中所记的几条,兹录《大传》所载如下: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的说法,可以作为对宗法制度的解释:所谓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

周王自称为“天子”、即上天的儿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

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嫡长子的兄弟们则受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对周王而言处于小宗的地位。

诸侯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兄弟们再分封为卿大夫,又为各封国的小宗,而卿大夫在其本宗族的各个分支中则又处于大宗的地位。

诸侯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兄弟们再分封宗法制度的原始形式,就是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以父权家长制大家庭为基础的氏族和宗族组织的制度。

对于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商朝前期实行父死子继与兄终弟继二者并存的继承制度。

到商朝晚期,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牢牢确立。

西周确立宗法制度,严格确定了嫡长子的继承权,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各级领主的领地和身份只能由正妻(或称嫡妻)所生长子继承。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相对于嫡长子是小宗。

在财产方面,其余庶子也只能由嫡长子分给,而无所谓“权”。

至于女子,自然也说不上继承“权”,只不过,为了贵族的体面和联络感情,大多给予女子可观的嫁妆,但这同样只是出于父兄的赐与,而不是女子的法定权利。

宗法制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

宗法制旨在通过划分宗族等级来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为此从宗族的角度对“大宗”和“小宗”做了明确的规定。

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对卿大夫而言又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封建内对士而言又成为大宗。

各大宗均称作“宗子”,掌握祭祀与财产,代表贵族统治人民。

大宗与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

虽然宗法制适应于同姓宗族内部,但异姓贵族往往与同姓贵族之间有婚姻关系,因而宗法制对异姓贵族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在宗法制度之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隶属。

这种情况反映在政治上即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

宗法制在各个社会等级之间划分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各级贵族各安其分,并必须尊奉他们的共同祖先。

由于周天子是直接继承祖宗事业的人,因此,他们在尊奉祖先的同时,也要尊奉周天子。

显然,宗法制把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

因而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然而宗法制亦有其消极意义。

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随着家族的延续,周王与诸侯之间血缘关系逐渐淡化,诸侯对周王不再忠心。

宗法制逐渐丧失了它以血缘纽带维系各阶层的作用,反而由于王室和各诸侯国在是否坚持宗法制观念和继承规则的斗争中内乱不断,造成了大宗衰落、小宗崛起的现象,例如,晋国后期的六卿专权、三家分晋。

而以宗法制为血缘支撑的分封制将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诸侯势力过强也威胁着周王室的统治,造成了西周后期和东周时期的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兼并的分裂局面。

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形成了中华民族“万事孝为先”“不忘宗族”的传统美德。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也极易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然而宗法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以及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不同姓氏与不同宗族间的明显阻截与划分,形成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也不利于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西周的宗法制度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状况而建立的,它的建立对于加强周天子以至各级奴隶主贵族的专制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亦有其消极作用,是造成之后诸侯争霸分裂局面的重要原因。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

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

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钱穆先生说: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值,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

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

认为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更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

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

注重和合,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

(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

庄子提倡“与天为一”,《庄子•达生》云:“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抛弃世事,忘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

《周易•文言》明确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

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谶纬神学体系。

《春秋繁露•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在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趋成熟、精致、完善。

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题;《正蒙•诚明》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

中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则提出“天人相应”的命题,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与天地如一。

天人同构,人体的小宇宙与天地的大宇宙相对应。

书中列举了诸如“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等等。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其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有人指出,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

这表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

“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3)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他的“五美”之说实际上也是讲中庸:“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论语•尧曰》)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面对现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

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

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协和万邦是和合文化的又一实践。

“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传统道德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