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长江口及近海水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研究进展

长江口及近海水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研究进展

长江口及近海水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研究进展一、概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长江口及近海区域正面临严峻的新型污染物环境挑战。

这些新型污染物具有毒性、稳定性强、难以降解等特点,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国内外学者对长江口及近海水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本文旨在概述近五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型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生态效应提供参考。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研究者们已经从各种环境样品中检测出数百种新型污染物,涵盖了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质等多种类型。

新型纳米污染物和医药活性化合物等新型污染物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这些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且对生态系统的毒性作用显著。

从地理位置分布上看,长江口和杭州湾是新型污染物在长江流域的主要汇和扩散区。

研究人员已在该区域检测到了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纳米颗粒等在内的多种新型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海洋生物产生毒性效应,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面对日益严重的新型污染物环境污染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者们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通过分析现有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对于新型污染物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型污染物研究在长江口及近海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了解这些新型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对于揭示其环境污染特征、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新型污染物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其环境行为的深入表征、风险评价方法的完善以及去除技术的创新等方面。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加强跨学科合作,从环境系统中抽取关键因子,为区域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新型污染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水体环境中的新型污染物日益受到关注。

这些新型污染物具有化学稳定性、生物难容性和高毒性等特点,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累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试论环境中的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分析

试论环境中的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分析

ECOLOGY区域治理试论环境中的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分析吉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罗浩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变化对环境中污染物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持久性有机物、消毒水副产品、药物等多种类型的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出现也对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等造成较大的威胁,具有典型性的新型有机污染物成为近年来研究开发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环境中的典型新型有机物展开分析。

关键词:有机污染物;环境介质;典型;新型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47-0115-0002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物以多种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并深入到环境的各种形态中,特别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催生新事物出现,其中所产生的新的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也更为复杂化。

在新发展条件下,对新型典型环境有机物进行研究,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推动典型新型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1]。

一、环境中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概述环境污染作为社会经济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社会进步过程中人类活动引发的,这一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从早期工业革命开始,环境污染问题就在悄然发展,并随着人类社会行为活动的不断拓展而不断恶化。

环境污染随着社会工业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更为复杂和严重的趋势,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各领域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不同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有机污染物也会有所不同,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等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2]。

环境污染物中的天然有机污染物与生物体的代谢、其他生物的化学过程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像黄曲霉毒素、草蒿脑等这些天然有机污染物都是在这些条件下产生的。

同时从近年来有关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相关研究来看,多种天然有机污染物能使动物发生肿瘤,有些天然有机污染物与其他污染物通过反应能够生成二次污染物,如横樟素、黄曲霉毒素B1能够与氧化剂通过反应后,形成具有更强致癌活性的环氧黄樟素、2,3-环氧黄曲霉毒素B1[3]。

新型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及其深度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新型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及其深度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新型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及其深度处理工艺研究进展新型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及其深度处理工艺研究进展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这些有机污染物不仅会对水体、土壤和大气造成污染,还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威胁。

传统的有机污染物处理方法往往效果有限,因此,研究开发新型的深度处理工艺对于解决有机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1. 环境中的新型有机污染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型化学物质的广泛应用,环境中不断出现新型有机污染物。

例如,聚氟代烷烃(PFASs)是一类具有多种功效的化合物,在食品包装、消防泡沫和防污剂中被广泛使用。

然而,PFASs具有高毒性和高生物积累性,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此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药物残留物等有机污染物也广泛存在于环境中。

2. 有机污染物的扩散和转化机制有机污染物通常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途径传输和扩散。

在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往往发生化学转化和生物降解等过程。

化学转化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酸碱中和等反应,而生物降解则是利用生物体如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来分解有机污染物。

三、新型有机污染物深度处理工艺研究进展1. 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类基于氧化反应的先进处理方法。

典型的高级氧化技术包括光催化氧化、电化学氧化和臭氧氧化等。

这些技术能够通过产生高活性的氧化剂,如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对有机污染物进行深度氧化,从而实现其降解和去除。

2.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酶等生物资源来降解和转化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通过调节环境条件、培养菌种和加入共代谢基质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生物降解效率。

此外,基于细胞表面展示技术的生物处理方法也被广泛研究,通过将具有特定降解能力的酶或菌株固定在载体上,提高了活性和稳定性。

3. 其他新型处理技术除了高级氧化和生物技术,还有一些其他新型处理技术用于有机污染物的深度处理。

国内外典型新兴环境污染物的进展研究

国内外典型新兴环境污染物的进展研究

D0l:10.16767/ki.10-1213/tu.2020.02.061国内外典型新兴环境污染物的进展研究王文盐城市响水生态环境局摘要:新兴污染物是指环境中新出现的、或是新近引起人们关注的一类污染物。

其中,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内分泌干扰物等因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毒性,备受关注。

在水生环境中,如果新兴污染物的浓度相对较小,它们无法通过常规水/废水处理工艺去除,从技术,经济和环境角度出发,在适当选择技术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对国内外典型新兴环境污染物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希望以此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中新兴污染物的污染现状、污染物环境行为的认识。

关键词:内分泌干扰物;新兴环境污染物;生物活性;毒性1引言已有很多文献报道了环境中新兴污染物的存在,并且它们在环境中的存在对生态系统构成了重大风险。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的标准,新兴污染物被归类为由于新发现的污染物而进入人类和动物的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尚无可用于调节其在环境中存在的准则或立法干预措施。

人类活动(例如个人护理,医疗保健和工业运营)需要使用会产生或产生废物的化学物质。

废物中的污染物通常很难降解。

因此,它们倾向于在环境中积累,最终对活生物体构成危害。

因此,这种污染物需要立法干预。

新兴污染物包括药品与个人护理用品、内分泌干扰物等。

内分泌干扰物被称为一类化学物质,具有异源生物和外源性起源,同时模仿或抑制动物和人类内分泌系统的自然作用,例如合成,分泌,转运和结合。

它们维持生物物种的稳态,繁殖,代谢,发育或行为。

各种类型的天然和合成化合物已被确定为内分泌干扰物。

但是,显示内分泌干扰物行为的化学物质的定义和范围存在很大差异。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广泛的研究证明了地下水,暴雨废水,饮用水,地表水,植物和废水中存在新兴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

然而,新兴污染物的常见场所是污水处理厂,它们接收来自人类活动和工业排放的废水。

这些有机污染物的迹象在市政污水处理厂和其他污染物中最为明显,这些污染物将污染物扩散到各种水源中,例如河流,水坝,湖泊和海洋。

211036542_新型污染物液晶单体的环境行为和人体暴露研究进展

211036542_新型污染物液晶单体的环境行为和人体暴露研究进展

生态毒理学报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第18卷第1期2023年2月V ol.18,No.1Feb.2023㊀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2276200);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ZXZRLJJ -202101)㊀㊀第一作者:杨倩玲(1999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污染物分析,E -mail:************************* ㊀㊀*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 -mail:**************.cnDOI:10.7524/AJE.1673-5897.20221117003杨倩玲,周婷婷,翁冀远,等.新型污染物液晶单体的环境行为和人体暴露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23,18(1):160-173Yang Q L,Zhou T T,Weng J Y ,et al.A review on environmental occurrence and human exposure of emerging liquid crystal monomers (LCMs)[J].Asi -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2023,18(1):160-173(in Chinese)新型污染物液晶单体的环境行为和人体暴露研究进展杨倩玲1,2,周婷婷1,2,翁冀远1,2,刘杨2,刘寅1,徐明1,2,赵斌1,2,高丽荣1,2 *,郑明辉1,21.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环境学院,杭州310000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收稿日期:2022-11-17㊀㊀录用日期:2022-12-30摘要:液晶单体(liquid crystal monomers,LCMs)是一类以二苯基或双环己烷作为骨干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广泛被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的液晶显示器中,其生产及使用量保持逐年增长,据推测,液晶显示器中使用的LCMs 需求量已增加到约上千吨㊂研究表明LCMs 具有持久性㊁生物蓄积性和生物毒性,是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㊂由于液晶显示器中的LCMs 没有与基材共价键合,因而在电子设备的生产㊁使用㊁处置和回收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中㊂本文主要以2018年以来发表的LC -Ms 相关文献为基础,对其理化性质㊁生产和排放㊁在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特征和环境行为以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进行了综述㊂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在沉积物㊁垃圾渗滤液㊁室内外灰尘㊁空气和生物样品如人体血液等介质中都检测到了LCMs 的存在,其中大气和灰尘中赋存浓度最高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LCMs 的未来研究应该优先关注新型LCMs 的识别和分析方法㊁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蓄积代谢规律等㊂关键词:液晶单体;理化性质;污染特征;环境行为;人体暴露文章编号:1673-5897(2023)1-160-14㊀㊀中图分类号:X171.5㊀㊀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n Environmental Occurrence and Human Exposure of Emer-ging Liquid Crystal Monomers (LCMs )Yang Qianling 1 2,Zhou Tingting 1 2,Weng Jiyuan 1 2,Liu Yang 2,Liu Yin 1,Xu Ming 1 2,Zhao Bin 1 2,Gao Lirong 1 2 *,Zheng Minghui 1 21.School of Environment,Hangzhou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Hangzhou 310000,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Received 17November 2022㊀㊀accepted 30December 2022Abstract :Liquid crystal monomers (LCMs)are a class of synthetic organic chemicals with a diphenyl or bicyclo -hexane backbone with hydrogen atoms on the phenyl rings replaced with functional groups such as bromine,chlo -rine,cyano groups,or fluorine.LCMs have been used widely in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LCDs)in electrical and e -lectronic products such as computers,mobile phones,and televisions.The rapidly developed LCD industry has also第1期杨倩玲等:新型污染物液晶单体的环境行为和人体暴露研究进展161㊀led to a continuous increase in the annual production volume for LCMs around the world.It has been estimated that demand for LCMs use in LCDs have rose to~1300t by2021.It has recently been suggested that LCM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be emerging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of the environment because they may be persis-tent,bioaccumulative,and toxic.LCMs are not covalently bonded to any of the other materials used in LCDs,so can be unintentionally released into the environment during manufacturing,use,disposal,and recycling of LCD de-vices and pose serious risks to ecology and human health.Environmental and toxicological research on LCMs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just recently been initiated,and information is deficient in many fields.In this paper, information published since2018about LCM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production,and emissions;analytical methods for accurately quantifying LCMs;LCMs concentrations,behaviors,and fates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ma-trices;and the risks posed by LCMs to humans is reviewed.Recent studie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target LCMs 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s,and most studies have involve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with target ions or ion pairs monitored.Many unknown LCMs may be overlooked using such methods because data for LCMs production volumes and use in commercial LCDs are limited.It has previously been found that E-waste dismant-ling caused large amounts of LCMs in waste LCD panels to be emitted in E-waste recycling areas.LCMs have been detected in sediment,soil,municipal landfill leachate,indoor and outdoor dust,air,and other environmental media.This indicates widespread LCMs contamination of the environment,particularly in E-waste processing areas. Most LCMs are 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so air is expected to be the main medium in which LCMs re-leased from e-products are transported to other areas.These results also provide indirect evidence that humans are exposed to LCMs in environmental media through ingestion,dermal contact,and inhalation.To date,LCMs have been detected in human tissues in only four studies,and the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bio-monitoring regarding LC-Ms in the human matrices is still scant.Fluorinated LCMs have been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LCMs in both envi-ronmental media and biota,and exhibit higher persistent,bioaccumulative,or even toxic potential than other LCMs. 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methods combining target and non-target analysis for identifying and quantifying novel LCMs.It is suggested that large-scale field research should b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LCMs migration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from E-waste recycling areas to other environmental matrices.Studies on bio-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CMs in biota should also be performed to allow the risks posed by LCMs to hu-mans to be effectively assessed.Keywords:liquid crystal monomers;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environmental behav-iors;human exposure㊀㊀液晶单体(liquid crystal monomers,LCMs)是一类具有液晶性质的人工合成化合物,常见结构如图1所示,通常以二苯基或双环己烷作为骨架结构,这与一些已被‘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禁止使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PCBs)和多溴二苯醚(PBDEs)等的骨架结构相似㊂分子的中央基团沿分子的长轴或共轭双键系统包含多个化学键,使其具有平面性和刚性㊂分子的长径比(L/D)通常>4,分子结构表现出长棒或长条形状㊂LCMs的分子末端还含有极性或可极化的官能团,如氰基㊁卤素㊁氨基和硝基等㊂根据不同的官能团,目前商用的LCMs分为3类:双苯基及其类似物(bi-phenyls and analogues,BAs)㊁氰基双苯基及其类似物(cyanobiphenyls and analogues,CBAs)以及氟化双苯基及其类似物(fluorinated biphenyls and analogues, FBAs)[1]㊂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Reinitzer首次借助偏光显微镜发现胆固醇苯甲酸酯在融化过程中出现了中间相态,1889年由德国物理学家Lehmann 将这种新的物质状态命名为 液晶 [2-3]㊂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液晶会实现液态和固态的转换,因此其同时具有液体的易流动㊁形变等机械性质和晶体的双折射等各向异性的特征,成为应用最广的平板显示材料[4],广泛应用于电脑㊁手机和电视等智能电子产品中,并在高端防伪㊁增强现实㊁智能窗,光致动器和高导热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展现出特殊应用价值[5]㊂162㊀生态毒理学报第18卷图1㊀液晶单体(LCMs)的常见结构示意图注:R表示官能团,包括氰基㊁氟原子㊁烷氧基㊁环己基㊁烷基㊁羟基㊁羧基和炔基等㊂Fig.1㊀The chemical diagram of common liquidcrystal monomers(LCMs)Note:R indicates functional groups such as cyano,fluoro,alkoxyl, cyclohexyl,alkyl,hydroxyl,carboxyl,and alkynyl groups.㊀㊀过去10年间,电子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大量应用于工业及日常生活等领域,对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长㊂而电子产品的寿命周期较短,一般为3~8年[6],这导致大量电子产品中的LCDs成为电子垃圾㊂LCMs作为LCDs中的重要组分,很容易在电子设备的生产㊁使用㊁处置和回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中㊂2018年,有研究基于EPI(Estima-tion Programs Interface)suite软件估算了LCMs的物化参数,结果表明LCMs进入环境后具有水平不一的持久性㊁生物积累性和生物毒性[7],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㊂因此LCMs被认为是环境中的一类新型有机污染物,引起了更多环境保护工作者对该类新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㊁环境行为及暴露风险的关注㊂目前关于LCM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型液晶单体的合成制备和性能研究,对于其在环境中的污染特征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数据较为缺乏㊂因此,亟待对这类新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㊁环境行为以及健康风险开展研究㊂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LCMs的理化性质研究,在灰尘㊁大气㊁渗滤液㊁沉积物和土壤等不同介质中的分析方法,污染特征㊁环境行为和人体的暴露水平,以期为LCMs的污染控制以及健康风险的评估提供依据㊂1㊀液晶单体概述(Overview of LCMs)1.1㊀液晶单体的理化性质液晶单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其环境行为,现有研究表明LCMs具有持久性㊁生物富集性和长距离迁移性㊂由于缺乏对LCMs组成的研究,当前没有合适的方法来评估此类化学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大多数学者选择使用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US EPA)和美国SRC公司(Syracuse Research Corporation)联合开发的EPI suite软件[7-9],利用软件模型估算市场上生产应用的多种LCMs的物化参数,结果表明LC-Ms的辛醇-水分配系数(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s,log Kow)范围大致为4.34~13.17[9],与传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BDEs(5.88~12.1)[10]和PCBs (4.40~9.56)[11]的范围相当,水溶性低,具有生物富集性,在水体和土壤等介质中都具有较长的半衰期(t1/2),超过一半的LCMs在水中t1/2,w>60d,表现出持久性和长距离迁移性㊂最近一项研究应用EPI suite估算了14938个有机化学物质包括log Kow在内的物化参数,将4个LCMs筛选为具有较高生物蓄积潜力的优先级化合物,分别为2-(3,4-二氟苯基)-5-丙基嘧啶㊁4 -溴-2 ,3,4,5-四氟-1,1 :4 ,1 -三苯基和4-乙基-4 -碘-1,1 -联苯和2-(3-溴-4-甲氧基苯基)-4, 6-双(三氯甲基)-1,3,5-三嗪)[12]㊂除上述的模型推算外,Zhu等[13]首次使用经典的摇瓶法确定了39个LCMs的Kow实验值,结果表明LCMs的Kow值主要取决于其特定结构,39种LCMs的log Kow范围为4.94~7.62㊂与使用软件估算的结果相比发现,含有2个苯环或环己烷的LC-Ms,其log Kow实验值和估算值通常具有可比性,但是随着LCMs结构上的苯环或环己烷的数量增加,模型估算值与实验值偏差较大㊂同样地,Feng等[14]用气相色谱保留时间的方法测定了21个LCMs的辛醇-空气分配系数(octanol-air partition coefficients,log Koa),范围为7.60~13.13,此结果与通过软件模型所得估算值相近,基于该实验结果构建了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估算162个具有与目标LCMs相同元素组成和相似结构的LCMs的log Koa 值在7.25~15.72㊂无论是使用模型估算还是实验得出的结果都表明LCMs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性和高度亲脂性,倾向于在水环境中的生物体脂肪组织中积累,现有研究在野生水生动物体内[15]和斑马鱼体内[16]检测到LCMs的存在,证实了LCMs的富集性㊂此外,由于氟具有极大的电负性,能形成性质稳定的C F键,相比于BAs和CBAs,FBAs具有更强的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这与此前文献报道的卤代化合第1期杨倩玲等:新型污染物液晶单体的环境行为和人体暴露研究进展163㊀物通常具有更强的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结论一致[17]㊂在液晶分子中引入氟原子,虽然可以优化液晶材料的性质[18-19],但也可能增加了LCMs 的环境风险,因此,要重视卤化LCMs 污染特征和环境行为的研究㊂市场上主要的LCMs 制造商Merck 公司声称他们所生产的大多数LCMs 都不会产生生物毒性[20],但早期毒性研究数据表明,低剂量LCMs 暴露会引起鱼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内的4种主要酶的氧化应激反应[20],少数LCMs 还会对多种细菌产生毒性,减弱细菌生存能力[21]㊂体内毒性研究通过将鸡胚胎干细胞暴露于智能手机中的LCMs 混合物后,观察到鸡胚胎干细胞中的多种基因表达发生改变[8],这与其他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所引起的毒害作用类似,如二噁英类物质和阻燃剂等㊂此外,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ECHA)的数据表明,一些LCMs 经动物测试可能会引起生殖毒性和皮肤刺激,并且会通过长时间或重复的暴露损害器官㊂目前尚没有任何关于长期接触LCMs 人群致癌性的实验研究,Feng 等[22]使用线上平台的4个模型预测了16个LCMs 的致癌性,结果表明其中12个LCMs 具有致癌性㊂近年来,还有相关研究报道称一些LCMs 在大气中的转化产物也展现出比原始LCMs 更强的生物毒性[23-25],因此今后的研究中不能忽视LCMs 代谢或转化产物的毒性和暴露评估㊂1.2㊀液晶单体的生产和释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LCDs 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迅速增长,包括电视㊁板电脑㊁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等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智能电子产品[26],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㊂根据IHS Markit 的最新数据,2018年,全球LCDs 的产量高达1.98亿m 2,并且仍以高速率逐年增长㊂为了满足不同的性能需求,通常会以10~25种LCMs 形成混合物应用于LCDs 中[27],每一个液晶面板中大约含有0.6mg ㊃cm -2的LCMs [20]㊂Statista 数据库公开的数据显示,到2021年LCDs 中使用的LCMs 需求量已增加到约1300t ㊂在LCDs 的生产过程中,只是简单使用环氧树脂将LCMs 密封在偏振片之间,并不与任何基材进行化学键合[22],LCMs 容易在电子设备的生产㊁使用㊁处置和回收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挥发释放到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图2)㊂图2㊀LCMs 在不同介质中的环境行为概念示意图Fig.2㊀Conceptual schematic diagram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LCMs in different media164㊀生态毒理学报第18卷㊀㊀我国是全球液晶显示屏最主要的生产国[8],根据Statista的数据显示,2020年的产能份额为56%,预计2023年将达到69%㊂电子产品短暂的生命周期增长了对液晶面板的需求,导致越来越多废弃的液晶面板成为电子垃圾,对我国电子垃圾处理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㊂据统计,2016年的全球电子垃圾已经达到4470万t,且每年仍然以其他固体垃圾3倍的增长率增长[28]㊂2020年,废旧LCDs的总面积经估算约达到550万m2[29]㊂这些废旧的液晶面板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汞㊁镉㊁铅㊁阻燃剂和LCMs等有害化学物质[30-33],具有潜在环境危害性㊂在2002年,欧盟已将LCDs列为高风险物质,并且要求单独处理面积>100cm2的LCDs[34]㊂在中国,根据‘废弃的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污染控制技术政策“要求,也需要分别拆除和处理>100cm2的LCDs面板[33]㊂除有害物质外,液晶显示面板中还含有有价值的材料,例如金属铟㊁塑料和玻璃,可以通过合理的处置方式回收并重复利用[35-37]㊂目前针对废弃液晶显示面板的普遍处理方式包括热解㊁焚化或垃圾填埋场处置[33,38]㊂由于LCDs中LCMs含量较低,回收LC-Ms技术较为复杂,经济效益低,故一般电子垃圾回收时主要回收玻璃基板㊁塑料和金属铟等有经济价值的材料,回收过程不规范的操作和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都会释放LCMs到环境中㊂1.3㊀液晶单体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入不同侧链和官能团,目前人工合成了成千上万种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各异的LCMs,这些化合物结构相似,种类繁多,在分析时,由于环境基质的复杂性和大量共存物干扰,使得定性和定量识别LCMs较困难㊂其次,与应用广泛的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卤代阻燃剂和有机磷阻燃剂相比,LCMs 的生产和使用时长较短,且仅限于应用在电子产品中,因此其在环境样品中的浓度低于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㊂本文汇总了不同基质中的LCMs分析所采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和仪器分析方法(表1和表2),以期为深入开展LCMs研究提供参考,从中选择到合适的方法进行应用或找到优化方向进行方法改进㊂对于含有复杂基质的样品,首要任务是根据不同样品特征,选择适宜的提取及净化技术,以去除杂质干扰,满足仪器分析进样要求㊂由于LCMs物化性质与PCBs相似,LCMs的前处理过程可以借鉴PCBs㊂常用的提取技术有索氏提取(Soxhlet extrac-tion,SE)㊁液液萃取法(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㊁固相萃取法(solid-phase extraction,SPE)㊁超声提取(ultrasonic extraction,UE)㊁加速溶剂提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ASE)等[39],净化技术有凝胶渗透色谱法(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㊁吸附柱色谱法(in-house 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和皂化处理(saponification)等[40-41]㊂现有研究对于大气中LCMs的前处理方法一般采用索氏提取和柱层析色谱法净化㊂在一项对LCMs在大气中气固分配原理的研究[42]中,使用聚氨酯泡沫(PUF)富集气相中的LCMs,用玻璃纤维滤膜(GFFs)收集颗粒相,再分别以二氯甲烷/正己烷(3ʒ1,VʒV)为溶剂进行索式提取,时长24h,通过装填有弗罗里硅土和无水硫酸钠的多层吸附色谱柱进行净化,该方法检出限为0.27 ~8.93pg㊃m-3㊂仅有的一项针对渗滤液中LCMs的研究,使用超声协助液液萃取法(ultrasonic-assisted LLE,ULLE),有效提高了萃取效率,经皂化处理后通过多层硅胶-弗罗里硅土复合柱实现二次净化,加标回收率达到81.3%~104.6%㊂针对血清样品,现有研究采用以HLB为填料的SPE法,使用正己烷/丙酮混合物(1ʒ1,VʒV)进行洗脱,LCMs的检出限范围达到0.02~3.75ng㊃mL-1[43]㊂相比于气态和液态样品,半固态以及固态样品的基质较为复杂,提取方法普遍选择UE法和ASE法,这2种方法都具备快速且有机溶剂使用量少的特点,净化方法则往往需多种方法联合使用㊂如Su等[8]首次对室内灰尘样品中33种LCMs进行了研究,其前处理流程选择ASE提取,经过GPC和SPE共2次净化,LCMs的检出限范围为0.002~6.708ng㊃mL-1㊂Cheng等[44]和Zhang等[45]仅使用了超声提取对不同环境灰尘样品进行处理,回收率分别为93.2%~96.8%和91.8%~123%,而Zhu等[46]对灰尘样品进行超声提取后,再通过弗罗里硅土柱进行净化,LCMs检出限范围为0.41~11.9ng㊃g-1,回收率范围为80%~ 119%㊂Su等[11]首次建立了沉积物样品中LCMs的分析方法,使用ASE法提取土壤中的LCMs,使用GPC进行初步净化,再经氧化铝㊁硅胶和无水硫酸钠复合柱二次净化,回收率为83.7%~125.1%,有效去除了基质干扰,但该方法较费时㊂Tao等[47]对沉积物样品使用超声提取,有效缩短了提取时间,并以C18柱为滤芯的SPE法进行净化,实现了低背景噪音,平均回收率达到(82.3ʃ2.5)%㊂针对基质复杂的土壤样品,Li等[48]以二氯甲烷为溶剂进行超声提取,并经过GPC净化,检出限为2.93~901pg㊃g-1㊂第1期杨倩玲等:新型污染物液晶单体的环境行为和人体暴露研究进展165㊀表1㊀大气和灰尘中L C M s 的分析方法和赋存浓度T a b l e 1㊀A n a l y t i c a l m e t h o d s a n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o f L C M s i n a i r a n d d u s t s a m p l e s样品S a m p l e 样品来源S o u r c e提取方法E x t r a c t i o nm e t h o d净化方法C l e a n -u pm e t h o d 仪器方法I n s t r u m e n t a l m e t h o d 浓度范围/(n g ㊃g -1)(以干质量计)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r a n g e /(n g ㊃g -1)(B a s e d o n d r y m a s s )被测L C M s A n a l y t e s 回收率/%R e c o v e r y /%方法检出限M e t h o d d e t e c t i o n l i m i t 相对标准偏差(R S D )/%R e l a t i v e s t a n d a r d d e v i a t i o n (R S D )/%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 大气A t m o s p h e r eL C D 拆解室内I n s i d e o f L C Dd i s m a n t l i n g w o r k s h o pL C D 拆解室外O u t s i d e o f L C Dd i s m a n t l i n g w o r k s h o p索式提取S o x h l e te x t r a c t i o n 层析柱:弗罗里硅土㊁无水硫酸钠C o l u m n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F l o r i s i l ,a n h y d r o u ss o d i u m s u l f a t eG C -E I -Q q Q -M S /M SL C M s :68800~385000p g ㊃m -3L C M s :15000~43400p g ㊃m -393L C M s 78~1150.27~8.93p g ㊃m -33~11[42]灰尘D u s t住宅室内I n d o o rA S E G P C ;S i S P E G C -E I -Q q Q -M S /M S L C M s :0.13~221333L C M s41.3~178.50.002~6.708n g ㊃m L -1N A [8]住宅室内I n d o o rG C -O r b i t r a p M S1-m e t h o x y -4-(4-p r o p y l c y c l o h e x y l )c y c l o h e x a n e :68.6~158613L C M sN A N A N A [50]L C D 拆解车间L C D d i s m a n t l i n g w o r k s h o p 超声提取U l t r a s o n i c e x t r a c t i o nG C -E I -M S L C M s :21600~35400055L C M s 93.2~96.80.051~2.58n g ㊃g -11.1~6.9[44]非L C D 电子垃圾拆解车间N o n -L C D E -w a s t ed i s m a n t l i n g w o r k s h o pL C M s :4720~38300电子垃圾回收厂室外O u t s i d e o f E -w a s t er e c y c l i n g s i t eL C M s :3450~15300166㊀生态毒理学报第18卷续表1样品S a m p l e 样品来源S o u r c e提取方法E x t r a c t i o nm e t h o d净化方法C l e a n -u pm e t h o d 仪器方法I n s t r u m e n t a l m e t h o d 浓度范围/(n g ㊃g -1)(以干质量计)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r a n g e /(n g ㊃g -1)(B a s e d o n d r y m a s s )被测L C M s A n a l y t e s 回收率/%R e c o v e r y /%方法检出限M e t h o d d e t e c t i o n l i m i t 相对标准偏差(R S D )/%R e l a t i v e s t a n d a r d d e v i a t i o n (R S D )/%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 灰尘D u s t住宅室内I n d o o rL C M s :54~1050住宅室内I n d o o r超声提取U l t r a s o n i c e x t r a c t i o nA P G C -M S /M S L C M s :17.3~52960L C M s 91.8~1230.005~2.195n g ㊃g -1<24[45]住宅室外O u t d o o rL C M s :N D ~441网吧室内I n d o o r o f c y b e r c a f e sL C M s :4.40~2540手机维修店内I n d o o r o f p h o n er e p a i r s t o r eL C M s :2.37~991L C D 拆解室L C D d i s m a n t l i n g w o r k s h o p超声提取U l t r a s o n i ce x t r a c t i o n弗罗里硅土柱F l o r i s i l c o l u n mG C -E I -Q q Q -M S /M SF B A s :225~976000B A s :29.8~26900046LC M s80~1190.41~11.9n g ㊃g -14~10[46]非L C D 电子垃圾拆解室N o n -L C D E -w a s t ed i s m a n t l i n g w o r k s h o pF B A s :292~18500B A s :45.3~3210注:L C D 表示液晶显示器;A S E 表示加速溶剂萃取;G P C 表示凝胶渗透色谱法;S P E 表示固相萃取法;E I 表示电子轰击源;A P G C 表示大气压气相色谱质谱电离源;F B A s 表式氟化双苯基及其类似物;B A s 表示双苯基及其类似物;N D 表示未检出;N A 表示无可用数据㊂N o t e :L C D s t a n d s f o r l i q u i d c r y s t a l d i g i t a l ;A S E s t a n d s f o r a c c e l e r a t e d s o l v e n t e x t r a c t i o n ;G P C s t a n d s f o r g e l p e r m e a t i o n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S P E s t a n d s f o r s o l i d -p h a s e e x t r a c t i o n ;E I s t a n d s f o r e l e c t r o n i o n i z a t i o ns o u r c e ;A P G C s t a n d s f o r a t m o s p h e r i c p r e s s u r e G C s o u r c e ;F B A s s t a n d s f o r f l u o r i n a t e d b i p h e n y l s a n d a n a l o g u e s ;B A s s t a n d s f o r b i p h e n y l s a n d a n a l o g u e s ;N D m e a n s n o t d e t e c t e d ;N A m e a n s n o t a v a i l a b l e .第1期杨倩玲等:新型污染物液晶单体的环境行为和人体暴露研究进展167㊀表2㊀渗滤液、沉积物和土壤中L C M s 的分析方法和赋存浓度T a b l e 2㊀A n a l y t i c a l m e t h o d s a n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o f L C M s i n l e a c h a t e ,s e d i m e n t a n d s o i l s a m p l e s样品S a m p l e 样品来源S o u r c e提取方法E x t r a c t i o nm e t h o d净化方法C l e a n -u pm e t h o d 仪器方法I n s t r u m e n t a l m e t h o d 浓度范围/(n g ㊃g -1)(以干质量计)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r a n g e /(n g ㊃g -1)(B a s e d o n d r y m a s s )被测L C M s A n a l y t e s 回收率/%R e c o v e r y /%方法检出限M e t h o dd e t e c t i o n l i m i t R S D /%文献R e f e r e n c e渗滤液L e a c h a t e香港城市垃圾填埋场H o n g K o n g m u n i c i p a ll a n d f i l l l e a c h a t e深圳城市垃圾填埋场S h e n z h e n m u n i c i p a ll a n d f i l l l e a c h a t eU L L E 皂化处理;层析柱:弗罗里硅土㊁二氧化硅㊁铜粉㊁无水硫酸钠S a p o n i f i c a t i o n ;C o l u m n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F l o r i s i l ,s i l i c a ,c o p p e r p o w d e r ,a n h y d r o u s s o d i u m s u l f a t eG C -M S L C M s :1120L C M s :40939L C M s 81.3~104.60.03~0.18n g ㊃m L -13.0~18.5[49]沉积物S e d i m e n tL C D 制造厂河域L a k e s o r r i v e r s i nL C D m a n u f a c t u r e s太湖T a i h u L a k e电子垃圾回收厂河域L a k e s o r r i v e r s i nE -w a s t e r e c y c l i n g s i t e s珠江三角洲P e a r l R i v e r D e l t aA S EG P C ;层析柱:二氧化硅㊁氧化铝㊁无水硫酸钠;C 18S P EG C -E I -Q q Q -M S /M S超声提取U l t r a s o n i c e x t r a c t i o nG P C ;C o l u m n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S i l i c a ,a l u m i n u mo x i d e ,a n h y d r o u ss o d i u m s u l f a t e ;C 18S P EG C -Q E x a c t i v eO b i t r a p -M S /M S L C M s :0.032~554L C M s :0.033~0.193L C M s :N D ~3.10L C M s :0.9~31.139L C M s 83.7~125.10.01~0.94n g ㊃m L -10~10.9[11]39L C M s 82.3ʃ2.50.001~0.5n g ㊃g -10.6~15.6[47]土壤S o i l农业区A g r i c u l t u r a l z o n e 超声提取U l t r a s o n i c e x t r a c t i o nG P C G C -E I -Q q Q -M S /M SL C M s :N D ~25039L C M s 80.0~147.52.93~901p g ㊃g -111.4~17.3风景区S c e n i c z o n eL C M s :N D ~1.71工业区I n d u s t r i a l z o n eL C M s :N D ~8.73商业区C o m m e r c i a l z o n eL C M s :N D ~24.0住宅区R e s i d e n t i a l z o n eL C M s :N D ~7.65[48]注:U L L E 表示超声协助液液萃取法㊂N o t e :U L L E s t a n d s f o r u l t r a s o n i c -a s s i s t e d l i q u i d -l i q u i d e x t r a c t i o n .168㊀生态毒理学报第18卷㊀㊀针对LCMs标准溶液,目前的研究多使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电子轰击源(electron ionization source,EI)质谱仪联用技术(GC-QqQ-MS/MS)进行测定,在多重反应监测模式下,对不同介质中的LC-Ms进行靶向定量分析㊂如Su等[11]使用GC-QqQ-MS/MS,采用EI源对沉积物中的LCMs进行定量分析,定量限为0.01~0.94ng㊃mL-1㊂针对沉积物样品的一项研究中[47],选择了气相色谱Q-Exactive混合四极杆轨道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GC-Q Exactive Obitrap-MS/MS),电子源选择EI源,使用全扫描模式,检出限可达到0.001~0.5ng㊃mL-1㊂除EI源外,也有研究使用大气压气相色谱质谱电离源(atmos-pheric pressure GC source,APGC)与串联质谱联用(APGC-MS/MS)对灰尘样品中LCMs进行分析,其定量限为0.01~6.064ng㊃g-1[45]㊂此外,使用GC-MS 对渗滤液样品中的LCMs进行仪器分析时定量限比使用GC-MS/MS高1个数量级左右[44,49],说明使用GC-MS灵敏度低于GC-MS/MS㊂现有研究对近100种LCMs目标化合物在环境样品中赋存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由于各类LCDs中使用的LCMs混合物信息通常是商业机密,且目前已识别的具有商用标准品的LCMs种类有限,无法包含当前生产使用的所有LCMs,借助可疑物和非靶向筛查可识别㊁确认及量化环境中更多在主流电子产品中经常使用,但还未被识别的新型LCMs㊂由于高分辨质谱仪(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RMS)具有高质量谱分辨率㊁宽质量范围和高质量精度等特点,能快速鉴别大量化合物,是目前非靶向筛查的主要分析平台㊂基于HRMS建立的可疑物筛查通过将样品的质谱特征诸如准确质量误差㊁同位素拟合㊁保留时间和碎片信息等与可疑物数据库进行比较,识别新型LCMs,Cheng等[44]基于先前的研究建立了包含362种LCMs的理论数据库,使用GC-Q Exactive Obitrap-MS/MS进行可疑物筛查,识别出常用手机和电脑LCDs中45种LCMs,其中12种LCMs为此前未被报道过的新型LCMs㊂Su等[9]根据已发表的文献和专利建立了包含1173种LCMs的数据库,使用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QT-OF-MS)对沉积物样品进行可疑物筛查,识别出26种LCMs候选物(具有43种可能结构),由于缺乏标准品,该研究通过参考具有相似保留时间的标准化合物,使用外标法实现了可疑LCMs的半定量㊂随后Li等[48]同样利用该数据库,使用GC-QTOF-MS 对土壤样品进行可疑物筛查,初步鉴定51个LCMs 候选物㊂通过可疑物筛查识别到的新型LCMs种类繁多,大多以环己基苯㊁双环己基苯㊁联苯㊁三联苯或双环己基联苯作为骨架结构,并在其中穿插着各种各样的桥键(如C C ,N CH 和 COO 等)和官能团(如 CH, F等)以满足不同LCDs的功能需求㊂2㊀环境中液晶单体的污染特征(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CMs in environment)LCMs没有与LCDs中的基材共价键合,很容易在LCDs的制造㊁使用㊁处置和回收过程中无意进入到环境中,对不同环境介质造成污染,其中电子垃圾拆解活动被认为是LCMs的重要释放源,大气传输是其从电子垃圾拆解厂传输到周围环境的主要传输介质㊂现有研究在沉积物[9,11,47]㊁垃圾渗滤液[49]㊁室内外灰尘[8,44-46,50-51]㊁空气[42],人体血液[43]和生物组织[15]等介质中检测到了LCMs的存在,检出类别主要以FBAs和BAs为主,且灰尘和大气中赋存浓度最高㊂关于LCMs在不同介质中污染特征及环境行为的研究年限较短,目前仅有不到10篇关于灰尘和大气中的研究报道(表1),而关于沉积物㊁土壤和渗滤液中的研究报道仅5篇(表2)㊂2.1㊀灰尘和大气相对于其他环境介质,目前关于灰尘中LCMs 的研究较多,在国内外室内灰尘中都检测到了LC-Ms的存在,普遍认为LCDs是室内灰尘中LCMs的主要来源[51],大分子量和低挥发性的LCMs倾向于在设备屏幕表层积累并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进入室内㊂Su等[8]首次在中国室内灰尘中检测到LCMs, 33种目标LCMs总浓度范围为0.13~2213ng㊃g-1 (以干质量计,下同)㊂Dubocq等[50]在瑞典室内采集的灰尘中检测到了13种LCMs的存在,其中1-甲氧基-4-(4-丙基环己基)环己烷(MOPB)的检出率高达70%,浓度范围为68.6~1586ng㊃g-1,与国内检测浓度水平相当[10]㊂不同室内环境灰尘中的LCMs浓度水平及组成也有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不同室内环境中使用电子产品的种类和频率不同导致的㊂Su 等[8]测得实验楼内33种LCMs的平均浓度为374 ng㊃g-1,显著高于餐厅内LCMs平均浓度3.64ng㊃g-1㊂由于气体与颗粒物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室内环境的清洁频率,室内外环境条件(光照㊁湿度和气象条件等)的差异而导致LCMs发生降解和转化的行为不同,室内灰尘中LCMs浓度普遍高于室外灰。

《2024年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范文

《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机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新型有机污染物因其难以降解、生物累积性和潜在的生态毒性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及当前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二、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定义与分类新型有机污染物是指近年来新出现或新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潜在的生态毒性。

这些污染物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质、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等。

三、研究方法针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生态风险评估和模拟实验等。

其中,环境监测用于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化学分析用于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来源;生态风险评估用于评估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模拟实验则用于探究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物降解机制。

四、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近年来,关于POP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环境行为、生态毒性和降解机制等方面。

研究表明,POPs具有长期滞留性、远距离迁移能力和高毒性,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针对POPs的治理,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修复技术,如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

2. 内分泌干扰物质内分泌干扰物质是一类能够干扰生物体内激素系统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潜在的危害。

研究表明,内分泌干扰物质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和空气中,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检测方法、来源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估等方面。

3. 药品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PPCPs是一类在人类生活和医疗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如抗生素、避孕药等。

这些物质通过污水处理厂等途径进入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针对PPCPs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转化和生态风险等方面。

PFOS_PFOA环境污染行为与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PFOS_PFOA环境污染行为与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PFOS ΠPFOA 环境污染行为与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周启星1,2,胡献刚1(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1;2.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陆地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016)摘要: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 )和全氟辛酸(PFOA )是一类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近年来发现在环境系统中日益广泛分布,并在生物体内蓄积或发生致毒效应.本文首先从PFOS ΠPFOA 在环境中的污染及其水平、在野生动物体内的暴露、对人体的暴露以及污染与暴露变化趋势等4个方面,分析了PFOS ΠPFOA 最新的环境污染与生物暴露情况;从PFOS ΠPFOA 在大气环境中的转运转化过程、在污水污泥中转运转化过程以及在生物体内的蓄积、代谢转化与降解过程等3个方面,阐述了PFOS ΠPFOA 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还概述了最近几年在PFOS ΠPFOA 所导致的生态效应及其可能的机理研究进展.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了今后在PFOS ΠPFOA 污染生态学方面的研究重点.关键词:PFOS;PFOA ;环境污染;暴露水平;生态毒理效应;污染生态学中图分类号:X17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23301(2007)1022153210收稿日期:2007203206;修订日期:2007204209基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资助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2572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4C B418503)作者简介:周启星(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生态毒理学、污染生态修复和污染控制生态化学等,E 2mail :Zhouqx @R esearching Progresses in E 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havior ,Toxic E 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PFOS ΠPFOAZH OU Qi 2xing1,2,H U X ian 2gang1(1.C 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kai University ,T ianjin 300071,China ; 2.K ey Laboratory of T errestrial Ecological Process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China )Abstract :I t has been validated that per 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 )and per fluorooctanoic acid (PFOA )can be considered as emerging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increasing distribution of PFOS ΠPFOA in environmental systems ,and accumulation and toxic effects of PFOS ΠPFOA in living organisms.Th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biological exposure of PFOS ΠPFOA were firstly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pollution levels ,exposure to wild animals ,exposure to human bodies ,and changing trends in pollution and exposure.Secondly,m ovement and trans formation behaviors of PFOS ΠPFOA in environment were expound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transport and trans formation processes in air environment ,wastewater and sewage sludge ,and their accumulation ,metabology and degradation processes in living organisms.S ome recent im portant advances in ecological effects of PFOS ΠPFOA and their possible mechanisms were summarized.Finally ,the future em phases of research on pollution ecology of PFOS ΠPFOA were tentatively suggested.K ey w ords :PFOS;PFO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xposure level ;ecotoxicological effect ;pollution ecology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ei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 )和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 )是重要的全氟化表面活性剂,具有疏水疏油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工业用品和消费产品,包括防火薄膜、地板上光剂、香波,同时在地毯、制革、造纸和纺织等领域作为表面保护材料[1].PFOA [CF 3(CF 2)7C OOH]不仅代表全氟辛酸本身,还代表其主要的盐类.PFOS 和PFOA 是引起环境污染的重要全氟化合物(PFCs )[2~5].全氟化合物普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因为氟具有最大的电负性(-410),使得碳氟键具有强极性,并且是自然界中键能最大的共价键之一(键能大约460k J Πm ol )[6].广泛的调查研究表明,这2类物质在野生动物和人的血清、肝脏、肌肉和卵等组织器官中普遍存在,不仅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存在,而且在偏远的山区以及极地如北极也广泛存在,不仅职业人群暴露而且非职业人群也存在暴露,具有全球性普遍存在特性[7,8].PFOS 和PFOA 被认为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存在蓄积性和蓄积效应,且不易降解,半衰期很长.实验室研究表明,这类物质在一定的剂量下引起生物体体重降低、肝组织增重、肺泡壁变厚、线粒体受损、基因诱导、幼体死亡率增加以及容易感染疾病致死等不良生物学效应[9~13].本文就环境中PFOS ΠPFOA 的污染第28卷第10期2007年10月环 境 科 学E NVIRONME NT A L SCIE NCEV ol.28,N o.10Oct.,2007与生物暴露水平,以及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引起的生态毒性效应及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和探讨,并对今后研究重点进行展望.1 环境污染与暴露水平111 对环境的污染及其水平尽管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介质中PFOSΠPFOA 的污染水平不同,但可以肯定它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随着检测仪器的不断改进,检出限的不断降低,在越来越多的环境介质中发现了PFOSΠPFOA的存在.近年来,水体的PFOS和PFOA污染日益受到关注.Saito等[14]利用LCΠMSΠMS技术,测定了日本不同地区142个地表水样品中的PFOS浓度.结果表明,河流样品(n=)的几何平均值是2137ngΠL,中值是1168ngΠL,变化范围是013157~157ngΠL;海岸水样品(n=16)几何平均值是1152ngΠL,中值是1121 ngΠL,变化范围是012~2512ngΠL.同时测定结果表明,2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河流中PFOS的浓度较高,分别是13510ngΠL(Jinzu)和157ngΠL(T ama). Hansen等[15]测定某一氟制造厂附近的田纳西州河河水中PFOS和PFOA浓度,检测到低浓度(μgΠL级) PFOS的存在,而且在氟化合物制造设备下游地区检测到该氟化合物浓度的增加,说明来自制造业的影响是河流中有机氟化合物的一个可能污染源,为阐明氟化合物随地理位置的分布和氟化合物生产设备对环境中氟化合物贡献水平提供了证据.Simcik 等[16]的研究表明,偏远和城市地表水中PFOS的浓度分别为:检出限(LDD)以下~112ngΠL和214~47 ngΠL,偏远和城市地表水中PFOA浓度分别为0114~0166ngΠL和0145~19ngΠL.H oude等[17]对海水中的PFOS和PFOA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研究的海水中PFCs的浓度范围为<1~12ngΠL.金一和等[18]调查了中国部分城市自来水、海水和远离人类活动地区的水体中PFOS的污染情况,结果发现其浓度大多数低于110ngΠL,而易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的水体中PFOS浓度为1150~4416ngΠL.长江三峡库区江水和武汉地区地表水中均广泛存在着PFOS和PFOA污染,个别地区水样中PFOS含量大于几十ngΠL,PFOA含量甚至高达111ngΠL和298 ngΠL[19].张倩等[20]利用SPEΠHP LCΠMS联用法测定长江入海口处徐六泾段PFOA的平均浓度达46188 ngΠL,而PFOS未检出;黄浦江段PFOA和PFOS的平均浓度分别是1594183ngΠL和20146ngΠL.最近的研究还揭示,污水处理厂的排水已成为PFOS和PFOA进入天然水体等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Sinclair等[21]的研究表明,在污水处理厂出水中PFOA的浓度高达58~1050ngΠL,PFOS的浓度则为3~68ngΠL.Boulanger等[22]的研究也表明,污水处理厂出水的PFOS和PFOA浓度分别为(26±210) ngΠL和(22±211)ngΠL.室内外空气中PFOS和PFOA的污染也不容忽视.M oriwaki等[23]用真空吸尘器收集了日本家庭室内的空气,并对其中的PFOS和PFOA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浓度范围分别依次是69~3700ngΠg 和11~2500ngΠg.由此认为,吸附在空气尘土表面的PFOS和PFOA,是人体暴露PFOS和PFOA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雨水是反映室外大气状况的一个特征指标,雨水的污染水平能及时反映大气污染的状况.Loewen等[24]利用LCΠMSΠMS技术,分析了加拿大温尼伯湖和马尼托巴湖地区的雨水,结果发现PFOS 平均浓度为0159ngΠL,而没有检测到PFC As的存在.Scott等[25]对北美地区9个地点的降水样品进行了采样分析,其中位于加拿大3个偏远地区PFOA 浓度最低(<011~611ngΠL),在美国东北部的3个采样点和加拿大南部城市2个采样点的浓度较高,美国东部的特拉华州浓度最高(平均达85ngΠL,范围为016~89ngΠL).与水体和大气中PFOS和PFOA污染检测相比,河流与浅海沉积物、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家庭污水污泥等固体介质中这些污染物浓度及分布的研究相对滞后.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固体介质中没有PFOS和PFOA的污染.例如,H oude等[17]的研究表明,海洋沉积物中PFCs的污染水平为<0101~014ngΠg.郭睿等[26]利用高效液相Π四极杆2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分析活性污泥中的PFOS和PFOA,其含量范围为180~818μgΠg.112 在野生动物体内的暴露水平有关PFOS和PFOA在生物体内暴露水平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研究较多的是肝脏、血液、血浆、血清、肾、脾、卵、鲸脂、肌肉、子宫和脑等,并研究了污染物浓度与年龄、性别和种间等暴露的关系.有研究证实,在北美和欧洲的北极圈取样的北极熊肝脏组织中的4种多氯联苯同源体(PC Bs,180, 153,138,99)浓度与PFOS的浓度有很好相关性(r2=0182,0171,0169,0155)[27].部分研究还表明,在南半球一些生物体内可检测到低浓度的PFOS和PFOA 的存在,可以说明这2种污染物的全球分布[28].4512环 境 科 学28卷K annan等[5]调查了美国21种食鱼鸟类中161个肝脏、肾、血液和卵黄样品,结果表明,血清中PFOS的平均浓度达3~34ngΠm L,在肝脏中的最高浓度达1780ngΠg.这说明在偏远地区海洋上的鸟类体内也存在PFOS,表明这一物质的广泛分布.他们还对采集于佛罗里达、加利福尼亚海岸、阿拉斯加、北极和加拿大15种海洋哺乳动物247个组织样品进行分析,结果也表明,PFOS在全球已广泛分布,包括在一些偏远地区也有存在,尤其在肝脏和血液中的最高浓度可达1520ngΠg和475ngΠm L,但没有发现与年龄有相关性[29].然而,PFOS和PFOA只在一定的部位能够检测到,这表明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不是均匀的[30].Blake等[4]调查了荷兰海豹肝脏、肾、鲸脂和脾组织中的长链PFC As和短链PFAs以及PF BS和PF BA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在所有的样品中PFOS为主要化合物,但是各组织间差别很大.K eller等[31]分析了美国东南部海岸2种幼年龟血浆中的PFOS和PFOA浓度,其中PFOS分别为1110ngΠm L和3914ngΠm L,PFOA浓度为3120 ngΠm L和3157ngΠm L,PFCs在幼龟体内的生物蓄积受到种类、年龄和栖息地的影响.K annan等[32]对美国水貂和水獭肝脏进行了研究,表明PFOS、FOS A (C8F17S O2NH2)、PFHxS(C6F13S O-3)和PFOA的最高浓度分别依次为5140ngΠg、590ngΠg、39ngΠg和27 ngΠg,在貂肝脏中的氟化合物浓度与年龄或性别没有差别,水貂肝脏中PFOS和PFHxS或PFOA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FOS A的浓度与PFOS的浓度呈正相关,在水貂肝脏中的脂肪含量和PFOS的浓度没有明显的关联.他们还对韩国和日本的水鸟肝脏组织进行了检测,其中95%样品中的浓度高于10 ngΠg,最高的PFOS和PFOA浓度分别是650ngΠg和215ngΠg,没有发现在水鸟体内存在浓度与性别或年龄的关系[33].据T aniyasu等[34]研究报道,来自日本鱼血液和肝脏的78个样品中均发现PFOS的存在.另据Bossi等[8]研究报道,在格陵兰的16个鱼类、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肝脏样品中有13个样品以及法罗群岛的所有样品,其浓度均高于10ngΠg.Van de Vijver等[35]也发现,31个黑海海豚个体组织中PFOS 存在的主要形式是全氟烷基表面活性剂(PFAS),占90%;肝脏和肾中PFOS的浓度最高,分别依次为(327±351)ngΠg和(147±262)ngΠg;肌肉和脑中的浓度次之,分别为(41±50)ngΠg和(24±23)ngΠg;鲸脂中的浓度较低,为(18±8)ngΠg.而且,在性别和年龄上没有发现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除了欧美、日本一些发达国家外,近年来中国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对中国6省红熊猫和大熊猫血清中PFOS和PFOA的存在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体和红熊猫体内的PFOS浓度变化分别为0180~73180μgΠL和0176~19100μgΠL, PFOA浓度变化分别为0133~8120μgΠL和0132~1156μgΠL,但是没有观察到PFOS和PFOA浓度与年龄、性别有关系[36].还有人对来自广东省广州市和浙江省舟山市包括软体动物、螃蟹、小虾、牡蛎、蚌和蛤等27个海洋样品进行了研究,测得其浓度范围为013~1319ngΠg,并且在虾体内检测到最高浓度[37].综上所述,PFOS和PFOA在野生动物体内已广泛存在.随地理区域的不同,浓度发生较大变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生物.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野生生物体内PFOS和PFOA的浓度与年龄、性别关系不明显,而部分全氟化合物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113 对人体的暴露水平以往研究表明,由于血液中的污染物浓度与人体内的浓度存在很好的相关性,而且采集人的血样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血液就成了一个很好的人类暴露的检测指标.为了准确评价PFOS和PFOA 对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需要检测非职业人员的暴露水平.Olsen等[7]研究了职业暴露(氟化物生产厂, n=126)与非职业暴露(胶片厂,n=60)的浓度区别,采用临床化学和血液学实验,检测职业暴露人群血清中这2种污染物的浓度,结果表明,PFOS和PFOA的浓度几何平均值分别为01941mgΠL和01899 mgΠL,比非职业人群暴露高1个数量级,说明氟化物制造厂是其主要污染源.Olsen等[38]检测了来自美国6个红十字会血液收集中心645个捐献的成人血清样品,结果发现男性血清PFOS浓度的几何平均值为3718μgΠL(95%置信区间为3515~4013μgΠL),要高于女性(几何平均值为3113μgΠL,95%置信区间为30103~3413μgΠL),但是年龄与PFOS浓度相关性不明显.Midasch等[39]调查了德国的非抽烟人群血浆中PFOS和PFOA的浓度,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浓度高,年龄没有重要影响,PFOS和PFOA有很好的相关性.金一和等[40]调查了沈阳的男女血清中PFOS浓度几何均数分别为40173μgΠL和45146μgΠL,血清中PFOS浓度与年龄无关,且高于美国人和日本人血清中的浓度水平.由于PFOS和PFOA普遍存在,需要进一步考虑污染源、新陈代谢、代谢动力学和对健康的影响.为了评价污染物对人体的暴露,有必要研究不同亲代551210期周启星等:PFOSΠPFOA环境污染行为与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之间浓度关系,尤其是母体与婴儿之间关系.有研究[41]结果表明,母体中的PFOS浓度变化范围是419~1716ngΠm L,但是胎儿体内的浓度变化范围是116~513ngΠm L;PFOA只在部分母体内检测到,变化范围是<015~213ngΠm L.母体内的浓度与脐带血中的浓度有很好的相关性(r2=01876).但是,没有发现母体、脐带血中的PFOS浓度和年龄、出生体重、甲状腺刺激性荷尔蒙、游离甲状腺素的相互关系.S o 等[42]的研究显示,人的母乳中PFOS浓度范围为45~360ngΠL,PFOA浓度范围为47~210ngΠL,PFCs的各类化合物在统计学上具有相关性.也就是说,人体暴露PFCs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这说明了母乳可能是婴儿PFOS暴露的途径之一.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例如正常人群与敏感人群的区别,亚急性与慢性的区别剂量,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与最低可见有害作用水平的差别、实验数据的不充分等.K arrman等[43]研究了澳大利亚2002~2003年城市和农村人群血清中PFOS的浓度.结果显示,随年龄的增长,PFOS浓度也增长.在某些年龄段中,男性体内PFOS、PFOA和PFHxS浓度比女性体内高.这些结果与欧洲和亚洲报道的人血清中的浓度相当或更高,比美国报道的浓度低.全氟羧酸阴离子(PFC As)的人体暴露可能来自不同的途径:直接(工业产品)或间接(有机氟化物前体的降解)(如图1所示).De Silva等[44]调查了人血液中PFC As的结构同分异构体,分析了血液中PFC As挥发性衍生物,结果发现PFOA是PFC A的主要存在形式(平均414 ngΠg),血液血清中异构体主要(平均98%)由线性异构体组成,是全氟烃基化合物输入的直接结果;支状异构体是含氟聚合物工业产品生产遗留的结果. Calafat等[45]研究了不同种族人群的暴露情况,认为存在着种族的不同,可能与基因、饮食状况等有关.如果要更好地确定有机氟产品对人体污染暴露的影响,需要测定有机氟产品向环境中的释放水平.研究表明,在炊具不粘锅膜的生产过程中残留的PFOA 没有完全去除,这些表面残留在正常的烹饪温度下可能加热以气态形式挥发[46].我国也零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对中国8省9市的85个人体的整个血液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FOS是主要的PFCs存在形式,其中最高浓度(7912ngΠm L)出现在沈阳,最低浓度(3172 ngΠm L)出现在江苏;没有发现PFOA、PFOS、PFOS A和PFHxS的存在水平与年龄有相关关系,但是发现男性中PFOS和PFHxS浓度较高,女性中PFUnDA浓度较高;PFHxS浓度与PFOS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PFNA、PFDA和PFUnDA浓度与PFOA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114 污染与暴露变化趋势仅研究局部地区PFOSΠPFOA的当前暴露是不够的,需要研究它们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及其趋势.H olmstrom等[47]对波罗的海海鸽卵中PFOS和PFOA 在35a间(1968~2003年)污染浓度变化的趋势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发现PFOS从1986年的25 ngΠg增加到2003年的614ngΠg,回归分析表明其每年增长7%~11%,在1997年出现最高浓度,1997~2002年为下降趋势,但是与PFOS的使用被逐渐淘汰关系不太明显(2000年开始逐步淘汰使用PFOS),可能是因为食物2鱼体内浓度的增加,而产生PFOS 在鸟类体内的增加,尽管鸟类卵中的PFOS浓度与食物中的浓度关系需进一步阐述.Bossi等[48]对格陵兰东部和西部海豹肝脏样品中PFOS在1986~2003年的年间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空间分布有较大的不同,在东格陵兰地区PFOS浓度较高,回归分析表明PFOS、PFDA和PFUnA中值浓度有增加的图1 全氟羧酸阴离子(PFCAs)的人体暴露可能的不同途径Fig.1 Different pathways of PFCAs exposed to human bodies趋势.Smithwick等[49]研究显示,从1972~2002年,北极熊肝脏组织中PFOS和PFC As(9~11个碳链)浓度以指数方式增长,全氟壬酸每(316±019)a增长1倍,PFOS每(1311±410)a增长1倍,残留的全氟烃酸化物(PFAs)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同时表明,其中北极熊肝脏组织中PFOS浓度的翻倍,基本上与20世纪90年代全氟辛烷磺酸基氟化物产品翻倍相一致.6512环 境 科 学28卷2 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211 大气环境中转运转化过程一般认为,PFOSΠPFOA进入大气环境有2种途径[44]:含氟化合物的降解,PFOSΠPFOA直接排放到大气环境中.进入大气环境的PFOSΠPFOA,不易降解,可远距离进行迁移或转运,并随干湿沉降到达地面,或进入水体,或进入土壤.Wallington等[50]首次用三维地球大气化学模型研究、描述n2C8F17CH2CH2OH降解为PFOS和其他全氟羧酸化合物(PFC As)的过程.Loewen等[24]对加拿大温尼伯湖和马尼托巴湖地区大气环境中PFOS 的转运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推测大气中FT OHs(CnF2n+1CH2CH2OH)可能通过氧化和湿沉降转化为FT C As(C n F2n+1CH2C OOH,n=6,8,10)和氟调聚物不饱和羧酸FT UC As(CnF2n CHC OOH,n=6,8,10),之后FT C As可降解为PFOS.Verreault等[51]也认为,大气中氟调聚物FT OHs可氧化为FT C As和FT UC As,FT OHs在大气中去处的一个可能途径是氧化和湿沉降转化为PFOS.一些研究指出,低纬度地区大气中的N2乙基全氟辛烷磺酸氨基乙醇化合物(N2E tFOSE)和N2乙基全氟辛烷磺酸氨基乙酸盐基化合物(N2E tFOS A)是形成PFOS和全氟羧酸化合物(PFC As)的前体物质[52,53].Martin等[54]利用烟雾室实验证实了大气中的全氟辛烷磺酸氨化合物[C8F17 S O2N(R1)(R2)]可以通过大气转运、氧化为PFC A和PFOS的可能性,并导致偏远地区的污染,并认为全氟化物挥发性前体物质可通过大气转运扩散到遥远的地区,然后沉降为不挥发性全氟化合物,这个过程导致对生物体的污染.Simcik等[55]的研究发现,随着离非大气污染源距离的增加,PFH pAΠPFOA浓度增加.因此,他们认为PFH pAΠPFOA可以作为大气中PFCs沉降为地表水的“示踪”指标.一般来说,城市的这个指标是015~019,偏远地区这个指标为6~16.根据这个指标,可知密歇根湖的PFCs污染途径主要是非大气途径,主要污染源为废水处理厂排出的废水.大气中挥发性全氟化合物沉降到湖泊的表面使这个指标升高,但是这个指标的微小变化需进一步研究.212 污水污泥中转运转化过程在水环境中,现在广泛研究的是PFOSΠPFOA的前体化合物降解为PFOSΠPFOA的途径,以及这些化合物进入水环境后在水生生物体内的蓄积,没有发现PFOSΠPFOA在水环境中降解的报道.最近有研究[21]认为,污水处理厂作为PASs进入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途径,PFOA和PFOS在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存在,其浓度分别为58~1050ngΠL和3~68ngΠL.在污水及污泥中,PFOA浓度有所降低, PFDA和PFUnDA浓度有所升高,表明了长链PFC As 优先分离,说明传统的废水处理并没有除去PASs. Wang等[56]也发现,在废水处理厂,微生物对FT OHs 降解没有发生α2氧化,对14C2822FT OH全氟碳键有脱氟和矿化作用,形成较短碳链的代谢物.Boulanger 等[22]则认为,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能够形成部分PFOS和PFOA,但是与污水中原有PFOS和PFOA的残留相比,通过生物代谢产生的PFOS和PFOA,并不是其主要的污染源.Wang等[57]对好氧条件下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污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氟烷基酸化合物如全氟辛酸只占到转化产物的一小部分,822调聚物B乙醇(822T BA)存在多种降解途径,不是单一的β2氧化或其它酶催化反应.另据报道,生活污水及污泥中全氟磺酸乙基氨(N2E tFOS AA)和全氟磺酸甲基氨(N2MeFOS AA)可能通过生物降解,转化为PFOS[48].进入水环境中的PFOS和PFOA易于被沉积物所吸附,从而影响其随水迁移.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是主要的影响全氟化合物吸附沉积物特性的参数,表明了其疏水性的重要性.PFOS和PFOA在固体介质上吸附,但这种吸附随溶液[Ca2+]增加而增加,随pH降低而增加,表明静电作用起着重要作用,碳链的长度作为主要的结构特点影响吸附,这些数据可以用来模拟这类污染物的环境归宿[58].贾成霞等[59]分析认为,沉积物中的有机碳与PFO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量成正相关,并且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pH 升高对PFOS在沉积物中吸附量有增加的趋势,在中性条件下吸附量最小.213 在生物体内的蓄积、代谢转化与降解过程PFOS和PFOA可以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高的营养级生物体内蓄积.Boulanger等[52]的研究表明,在人口稠密地区和工业地区中的水生动物体内PFOS浓度比偏远海洋地区浓度高,以鱼类为食动物,例如水貂和秃鹰体内的浓度比它们食物中的浓度要高.因此,他们认为,PFOS可通过食物链在高的营养级蓄积.Verreault等[51]对挪威北极海鸥血浆、肝脏、脑和卵中PFAS的积累特性进行了研究,表明PFOS是PFAS的主要形式,最高浓度(4811~349 ngΠg)出现在血浆中,然后是肝脏≈卵>脑,并在体751210期周启星等:PFOSΠPFOA环境污染行为与毒性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内存在潜在蓄积作用.Nakata等[6]研究表明,通过海岸食物链发生PFOS生物浓缩,在潮汐滩地的生物体和沉积物中PFOA是主要PFCs,水相是PFCs主要聚集场所之一,这与非极性有机污染物不同.研究表明,雄雌鼠血浆中的浓度与空气中的浓度成比例,但是雌鼠血浆中的PFOS的消除速度比雄鼠快,雌性小鼠血浆生物半衰期大约3h,雄鼠血浆生物半衰期大约1d.可见,吸入PFOS的代谢动力学与口腔填食的代谢动力学相似,鼠通过吸入途径暴露在1mgΠm3、10mgΠm3、25mgΠm3约相当于通过口腔填食途径暴露的013mgΠkg、110mgΠkg、210 mgΠkg[60].加利福尼亚海岸80个成年雌性水獭肝脏组织样品,PFOS和PFOA浓度范围分别是<1~884 ngΠg和<5~147ngΠg,从1992~1998年PFOS呈现增长趋势,2002年以后出现降低趋势[61].3~5周的年龄段的小鼠,随年龄增长体内浓度减少,但是在30d以后这种趋势发生变化[62].全氟辛烷磺酸氨的氮被取代后降解为PFOS,会导致PFOS在环境中积累.N2乙基2N2(22羟乙基化)全氟辛烷磺酸氨(N2E tFOSE)是PFOS的主要前体,存在几种假定的生物代谢途径,包括肝脏微粒体、胞液和肝脏薄片的代谢,微粒体加强NADPH催化N2 E tFOSE,进行氮上的脱乙基化,产生N2(22羟乙)基化全氟辛烷磺酸氨,再通过N2脱烷基化降解转化为FOS A,FOS A在肝脏薄片中生物转化为PFOS,雄鼠的P4502C11和P4503A2以及人的P4502C19和3A4Π5催化N2脱烷基化反应[63].检测大西洋海豚血浆中8种PFAs,PFOS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在海豚血浆中检测到FT UC As(氟调物不饱和羧酸),怀疑能降解为FC As[64].T omy等[65]对彩虹鳟鱼孵卵期肝脏微粒体中N2E tPFOS A的生物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染毒后的彩虹鳟鱼肝脏中PFOS和PFOS A量随着孵卵期而增加,N2E tPFOS A转换为PFOS可能有3种途径:①伴随砜基转化为磺酸盐的脱乙基氨化作用,N2E tPFOS A直接转化为PFOS;②通过脱乙基化作用,E tPFOS A转化为PFOS A,然后脱氨基形成PFOS;③N2E tPFOS A的直接水解.3 生态效应及其可能的机理311 PFOSPFOS可引起生物各个层次的效应,包括动物繁殖与生育能力的降低,影响胎儿的晚期发育,基因表达的改变,酶活性的干扰、影响线粒体功能、细胞膜结构的破坏、肝组织受损、甲状腺功能的改变、肝的增大和死亡率增加等.Luebker等[13]通过每天018mgΠkg的PFOS和更高剂量PFOS的污染暴露,结果表明小鼠分娩时间缩短,每天116mgΠkg和210mgΠkg PFOS污染暴露剂量组下生育能力降低,新生体成活率的降低与脂质、葡萄糖利用、甲状腺激素降低的关系不明显,分娩时间的长短与生育能力的降低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子宫暴露PFOS影响胎儿的晚期发育以及死亡率.他们还认为,小鼠子宫暴露PFOS导致了出生后幼崽死亡率增加,出生前后添加的PFOS与观察到的幼体毒性效应(睁眼时间推迟、下平面翻正、空中翻正、羽毛展开出现不同程度的延迟)有关[66].范铁欧等[67]研究表明,PFOS对大鼠精子形成和成熟过程有损伤作用,PFOS染毒使大鼠体重和睾丸重量下降,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X)、山梨醇脱氢酶(S DH)的活性显著降低,精子畸形率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升高,精子活动率降低.李莹等[68]研究表明PFOS可以引起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谷氨酸含量的升高.G rasty等[12]利用基因组U34A基因芯片确定受PFOS感染的小鼠肝组织瘤细胞产生的基因表达的改变,诱导的基因主要为脂肪、酸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s及荷尔蒙调节基因.由于PFOS与内生的脂肪酸结构相似,可以认为基因表达的改变是由PFOS 过氧化物酶体对脂肪酸蛋白的氧化作用所致. K arrman等[43]采用DNA序列的微阵列技术对PFOS 污染暴露肺部进行组织学鉴定,结果显示肺泡壁变厚,小气道增加,磷脂浓度和分子光谱学受到影响,地塞米松(肺表面活性剂)或视黄基脂与PFOS联合给药没有产生肺泡分化作用,表明小鼠因PFOS的污染暴露所导致的呼吸困难和死亡不是由于肺的不成熟造成的.王昕等[69]认为,随着PFOS浓度的增高,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变圆、部分细胞不再贴壁、细胞骨架微管解聚细胞形态变圆,微管逐渐向细胞核周围聚集,表明高浓度PFOS 可导致大鼠脑损伤,出现偏瘫的体症.小鼠亚慢性毒性实验则表明,其血清中葡萄糖浓度降低,雄性小鼠肝脏的棕榈酰氧化酶活性和雌性小鼠的丙胺酸转氨酶活性的提高,血清中胆固醇浓度的降低,肝重量的增加,尿氮增加.T ao等[28]对北美洲山齿鹑和野鸭的PFOS急性和慢性暴露危害进行了观测与评估,评价的毒物学终点包括致死、生长、食物消耗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生殖终点包括卵产生、生育能力、孵化能力以及幼体8512环 境 科 学28卷。

土壤环境中新污染物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壤环境中新污染物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土壤环境中新污染物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水平的不断进步,环境中新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危害正逐步显现,新污染物的治理也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土壤环境;污染物;治理引言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如尾矿堆积、废气废水、重金属累积、农药以及空气污染等都会损坏土壤的生态环境,如何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1土壤污染的种类1.1有机物有机物污染也是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当下随着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缺乏合理性。

而农药和化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过量的有机物进入土壤中没有被农作物吸收而造成土壤污染。

除此之外,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染物排入土壤中也会造成土壤污染。

当前我国重工业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工厂附近出现了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给工厂周围的土地造成巨大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土地的重复利用。

1.2放射性元素相较于其他污染来说,放射性元素污染对人体的伤害更为明显,虽然当下放射性元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各国都不断加大对核反应堆的应用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核反应堆相对来说较为节能高效,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发生核泄漏问题,会给周围居民的生活以及身体健康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其中日本的福岛核辐射问题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而一旦土壤被放射性元素所污染,核辐射的衰减可能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土壤的再次使用。

2土壤环境中新污染物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展望2.1微生物在镉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镉是一种有毒重金属,且具有流动迁移性强的特点。

工业废物的排放、大气沉降、污水灌溉以及长期施用磷肥等活动都导致了自然界中镉的积累。

《2024年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范文

《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机污染物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来源。

新型有机污染物因其难以降解、生物累积性及潜在的生态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深入研究与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与特性新型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等。

这些污染物具有以下特性:难降解、生物累积性、远距离迁移能力、生态毒性和潜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性。

其中,一些新型有机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1. 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例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分析技术为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准确检测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光谱技术、电化学技术等也在新型有机污染物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先进的技术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和速度,为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溯源、监测和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形成机制与来源的研究针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形成机制与来源,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新型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城市污水和家庭用品的使用等。

其中,一些新型有机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已成为研究热点。

这些研究有助于了解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为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3. 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其中,吸附、膜分离、光催化等物理化学方法在去除新型有机污染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微生物降解、植物修复等生物方法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些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减排和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最近几年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新型有机污染物由于其复杂性和潜在的危害性,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污染源、污染物的种类、分布及环境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现有的治理和监测技术。

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新型有机污染物;污染源;环境行为;治理技术;监测技术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有机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传统的有机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磷和硫等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发现了新型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结构和性质上与传统有机污染物有所不同,具有更高的毒性和环境稳定性。

本文旨在综述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源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放、大气沉降和农药、医药等废弃物的排放。

其中,工业废水是新型有机污染物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溶剂、催化剂、催化剂残渣等有机物,通过废水排放到环境中,对水环境构成威胁。

农药和医药等废弃物也是新型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这些化合物在农田灌溉和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通过排放和渗漏进入水源、土壤、空气等环境介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风险。

二、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与分布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药物残留物、塑料添加剂等。

这些污染物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种环境行为,使其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变得十分复杂。

例如,挥发性有机物可以通过大气传输进入水体,并在水体中进行生物降解和吸附。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较高的环境稳定性,易积累在食物链的高级生物体中,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潜在威胁。

药物残留物作为新型有机污染物的一类,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和活性,具有多种环境行为。

《2024年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范文

《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机污染物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来源。

新型有机污染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就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及当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定义与分类新型有机污染物是指近年来新出现或新发现的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及远距离迁移能力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质、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等。

根据其来源和性质,新型有机污染物可分为以下几类:工业污染物、农业污染物、生活污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等。

三、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方法针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研究者们发展了多种研究方法。

包括但不限于:1. 化学分析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质谱技术等对新型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 生物学方法:通过生物标志物、生态风险评估等方法研究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3. 计算机模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行为等进行模拟预测。

四、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研究领域方面,研究者们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生态风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研究成果方面,一些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形成机制和迁移转化途径逐渐被揭示,为污染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体来说,关于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来源,研究者们发现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水是主要的来源。

针对这些来源,研究者们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工业废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活污水处理等。

在迁移转化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模拟手段,揭示了新型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途径和机制。

例如,某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中的长距离迁移和沉积过程,以及在土壤和水体中的吸附和降解过程等。

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导致了塑料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其中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作为塑料废弃物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它们可以来源于塑料制品的破碎、磨损,也可以来源于轮胎、合成纺织品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由于其微小的粒径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微塑料很容易进入环境并广泛分布在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

微塑料因其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特点,可以作为有机污染物的载体,从而对环境造成潜在的风险。

近年来,关于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逐渐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分析微塑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机制、影响因素及环境风险,以期为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和污染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介绍了微塑料的来源、分类及其环境分布,然后重点综述了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影响因素及环境风险。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文期望通过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微塑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微塑料的来源与分布微塑料的来源广泛,主要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

初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粒径就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如个人护理产品中的塑料微珠、工业研磨介质等。

次生微塑料则是由大型塑料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破碎而成的。

这些过程包括塑料的磨损、光解、氧化、微生物降解等。

轮胎、合成纺织品、船舶涂料等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释放大量的次生微塑料。

微塑料的分布范围广泛,从陆地到海洋,从淡水到咸水,几乎无处不在。

在城市环境中,微塑料主要来源于轮胎、涂料、塑料包装等磨损产生的碎片。

在农业环境中,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塑料农膜的降解也会产生大量的微塑料。

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研究

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研究

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难题。

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研究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一、新型污染物的定义及类型新型污染物是指近年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有着独特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的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分布范围广、数量多;2.毒性较强、残留时间长;3.不易降解、难以消除。

常见的新型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元素、药品、农药、塑料等。

二、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新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其环境行为,因此研究其环境行为对于了解其生态效应至关重要。

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存在的形式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其环境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迁移转化。

新型污染物可以通过空气、水和土壤等介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最终影响到生物体的健康。

2.毒性特征。

新型污染物的毒性特征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累积和非累积毒性、生殖毒性等多种形式。

因此,对于新型污染物的毒性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

3.降解转化。

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消失的速度非常缓慢,因此需要研究其降解机制和降解产物。

这有助于开发新型的净化技术和制定针对这些污染物的降解标准。

三、新型污染物的生态效应研究新型污染物的生态效应涉及到环境生态系统中的机理和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毒性。

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会累积在生物体内,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生态连锁。

新型污染物的毒性会对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产生影响,造成生态连锁的损害。

3.物种多样性。

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大量存在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

4.生境质量。

新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中的土地、水和空气等各个方面的质量造成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四、新型污染物的防治策略针对新型污染物,需要采取合理的防治策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安全。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规范的控制标准。

针对新型污染物,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标准,对其排放量和浓度进行管控。

《2024年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范文

《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机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新型有机污染物(NOPs)的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具有难降解、生物累积性及潜在的生态毒性等特点,因此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成为了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综述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种类、来源、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等方面。

二、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与来源新型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个人护理品、药品、农药、染料、内分泌干扰物等。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城市污水、农业活动、家庭使用等。

其中,个人护理品和药品的排放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成为了新型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包括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

这些污染物在环境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难降解性,能够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长时间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此外,新型有机污染物还可能发生光解、水解、生物降解等化学反应,改变其性质和毒性。

四、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pH值等)、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性质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来减少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

首先,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处理和排放管理,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其次,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率,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确保达标排放。

此外,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活动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贡献。

同时,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教育,引导消费者合理使用个人护理品和药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排放。

五、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近年来,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和生物活性,揭示了其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机制。

同时,针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高级氧化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吸附材料等。

有机磷酸酯(OPEs)的环境污染特征、毒性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OPEs)的环境污染特征、毒性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有机磷酸酯(OPEs)的环境污染特征、毒性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有机磷酸酯(OPEs)的环境污染特征、毒性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引言:有机磷酸酯(OPEs)是一类重要的有机污染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OPEs的环境污染特征、毒性以及分析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OPEs的环境污染特征:(一)源头:OPEs主要来源于化学工业、家庭和农业等活动中使用的塑料助剂。

它们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涂料、胶粘剂等产品中,以提高其阻燃性能。

(二)污染程度和分布:OPEs已被广泛检测到的环境介质包括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体等。

研究发现,OPEs在水体中的浓度通常较高,土壤中次之,而大气中的浓度较低。

二、OPEs的毒性影响:(一)对人类的影响:OPEs在人体内可通过食物、水和空气进入,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研究表明,OPEs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存在诱发肿瘤的风险。

(二)对环境的影响:OPEs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危害主要包括直接毒性和间接影响。

它们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并累积到食物链中的高层次生物体内。

三、OPEs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一)传统分析方法:传统的OPEs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

这些方法准确度高,但需要复杂的前处理步骤和昂贵的设备。

(二)新兴分析方法:为了提高OPEs的分析效率和准确度,科研人员不断开发新的分析方法。

近年来,免疫化学分析、生物传感器和基于气体传感器的方法备受关注,具有快速、高灵敏度和低成本等优点。

结论:有机磷酸酯(OPEs)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其高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加强对OPEs的监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检测OPEs的效率和准确度得以提高,为OPEs的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谢谢观看
三、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人体 负荷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虽然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人体负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面临 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POPs的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提高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需加强POP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学研究,为 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需采取综合措施降低POPs的 生产、使用和排放,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2、POPs的健康风险评估
POP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广泛证实。长期暴露于POPs可导致免疫系统、 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多方面的损害。我国研究者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调查,评 估了POPs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居民的POPs暴露水平已 达到或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限值,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POPs的暴露水平。
3、降解和转化机制的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是研究的重点之 一。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能够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和酶类。 这些发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替代品的研究:为了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使用和排放,科学家们积极 开展替代品的研究。例如,新型的环保型材料、替代化学品等都得到了广泛的 研究和应用。这些替代品能够替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从而降低其对环境和人 类健康的危害。
4、新型光谱技术
近年来,一些新型光谱技术也被应用于POPs的分析。例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谱(FTIR)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等。这些光谱技术具有无损、快速 和非破坏性等优点,可以提供POPs的结构和化学信息。通过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可以进一步提高POPs的分析效率和准确度。
三、结论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在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方法包括改进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免疫分析法和新 型光谱技术等。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POP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 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更高效、 更环保的POPs分析方法,以适应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

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这些污染物具有来源广泛、性质复杂、难以降解等特点,传统的污染治理方法往往难以有效应对。

开展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探索其产生机理、迁移转化规律及治理技术,对于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新型有机污染物开展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关注污染物的来源和分布,还深入探讨了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以及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同时,针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生物降解、高级氧化、吸附分离等多种方法。

尽管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例如,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使得治理难度加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影响了治理效果现有治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之处。

本文旨在综述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来源、性质、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治理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新型有机污染物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定义与分类新型有机污染物,也被称为新兴污染物或新污染物,是指那些新近被关注并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风险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通常源于工业、农业、医疗和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包括药品、个人护理产品、塑料添加剂、橡胶制品等。

这些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排放和积累对人类健康及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新型有机污染物的分类可以根据其来源、性质和生态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

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工业有机污染物、农业有机污染物、生活有机污染物等。

根据化学性质,可以分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EDCs)、抗生素、微塑料等。

这些分类方式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特性,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新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

新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

新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模式,而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除了传统的污染源,现代社会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污染物,如微塑料、气溶胶和药物等,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

一、微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 5mm 的塑料颗粒,包括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微粉尘、消费品中的微球形塑料、洗涤衣物时产生的纤维等。

这些微塑料不易被生物降解,会在海洋、土壤和空气中存在很长时间,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危害。

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中的累积量越来越多,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陆地上,微塑料对植物和土壤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微塑料还会进入人类体内,产生潜在的健康风险。

二、气溶胶对环境的影响气溶胶是指把固体或液体颗粒悬浮在气体中的微小颗粒,包括尘埃、烟雾、空气污染微粒等。

气溶胶具有很高的活性和表面反应性,能够影响大气中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

研究表明,气溶胶在大气中的存在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大气中的气溶胶对能见度和空气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的健康产生危害。

此外,气溶胶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三、药物对环境的影响药物类污染物是指人类和动物排泄物中含有的药物残留物和药物加工污染物等。

这些药物不易被生物降解,进入水环境后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研究表明,水体中的药物类污染物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能力。

此外,由于人们长期饮用含有药物类污染物的水,这些药物残留物也有可能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

四、防治新型污染物的措施为了减少和控制新型污染物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监测和评估。

建立相关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新型污染物的排放和影响,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2、加强技术创新。

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新型的环保技术和材料,如微生物技术等,减少新型污染物的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2氯化石蜡
有研究表明,SCCPs可以在生物体内富集,但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与转化鲜有报道。 SCCPs主要分布在动物的脂肪组织中;其在鱼体内的半衰期与碳链长度、氯原子数呈正相 关关系。
由于CPs分析检测技术的限制,CPs的生物代谢转化与富集仍处于初始阶段,需要进 一步深入探讨。
4.7.3有机磷酸酯
4.7阻燃剂及氯化石蜡
4.7.1多溴联苯醚
多溴联苯醚在结构上与多氯联苯类似,但PBDEs在生物中的富集特征与PCBs存在非 常明显的差别。PCBs工业品品种虽多,但每种工业品组成差异巨大,在生物体内PCBs大 致表现为较一致的单体组成特征。PBDEs的工业品品种少,但主要组成单体也相对较少。 在生物体内,随采样的区域、物种的不同,PBDEs在生物体内的单体组成模式往往存在 较大的差别,同时,水生、陆生生物的富集与方法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3.4对羟基苯钾酸酯
对羟基苯加酸酯的挥发性比较低,基本不会从水环境中以挥发的方式溢出。在酸溶液中, parabens较稳定;在碱性溶液中,会水解;在强碱溶液中能够水解为对应的酸根。所以,在水环境 中水解也不是对羟基苯加酸酯去除的主要方式。在水环境中,降解途径主要是微生物降解;在好氧 条件下能够被微生物快速降解,缺氧条件下仅有部分的parabens能够被水解,且速率很慢。
4.4对羟基苯加酸酯
人体中对羟基苯甲酸酯代谢的研究报道很少,主要还是集中在动物实验中。实验发 现,对羟基苯加酸酯可经肠道和皮肤迅速吸收,经体液循环达到目标器官。在器官和组织 水解酶的作用下,代谢为水溶性较好的对羟基苯甲酸及葡萄糖醛酸、氨基乙酸、硫磺酸的 结合物。其含量依次递减,并随尿液迅速排出体外。对羟基苯加酸酯及代谢物在体内均无 积蓄性。
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讲解:马源甫
3 典型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3.1 全氟化合物
P FA S s ( 全 / 多 氟 烷 基 化 合 物 ) 是 一 种 离 子 型 化 合 物 , 关 于 其 如 何 进 行 全 球 迁 移 至 今 是 一 个 有 争 议 的 话 题 。 目前,有两种假说:(1)半挥发性的全氟前提物进入大气会进行长距离迁移,在光照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 转化生成PFCAs(全氟羧酸)或PFSAs(磺酸);(2)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PFCAs和PFSAs由于水溶性较强, 能 够 随 着 洋 流 进 行 全 球 迁 移 。 P FA S s 碳 链 长 度 的 不 同 造 成 理 化 性 质 差 异 较 大 , 长 链 的 P FA S s 较 易 吸 附 到 灰 尘 、 土壤等固体介质上,迁移性差;短链的能够在大气和水体等介质中有更强的迁移性。
目前,关于氟调醇的厌氧降解的研究较少,与好氧微生物降解相比,厌氧降解的周 期长,且降解为全氟羧酸的转化A 在 鱼 体 内 的 生 物 累 计 因 子 ( B A F ) 为 1 . 7 ~ 1 8 2 , 与 典 型 持 久 性 有 机 污 染 物 相 比 并 没 有 显 著 的 生 物 类 累 积 性 。 B PA 的 B A F 值 较 低 , 这 主 要 是 其 较 低 的 辛 醇 / 水 分 配 系 数 (logKow:3.32~3.40)。根据标准,当一种化学物的logKow>4.02时,其可能具有明显的 生 物 累 计 性 。 因 此 , 理 论 上 这 些 双 酚 类 似 物 可 能 具 有 比 B PA 更 强 的 生 物 降 解 性 。
其 他 双 酚 类 似 物 会 以 和 B PA 类 似 的 方 式 排 放 到 水 环 境 中 , 但 只 有 极 少 数 研 究 针 对 其 他 双 酚 类 似 物 , 且 主 要是对其环境水平的报道。
3.3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由于NPEOs 在环境中广泛分布,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环境中主 要受吸附和降解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NPEOs吸附行为的深入理解,更多的研究集中于 其降解。研究表明NPEOs的生物降解主要有两种途径:(1)在厌氧条件下,以减少乙酰基为目的; (2)在有氧条件下,主要发生末端醇羟基的氧化。同时,缺氧能够促进NPEOs的降解。除了生物 降解,一些研究者也报道了NPEOs在紫外线,H2O2等条件下能发生光降解,从而降低其生态风险。
在实验动物体内,parabens的水解产物能够进一步羟基化生成3,4-对羟基苯甲酸。在水环 境中,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和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也会被检测出,且代谢物的浓度要高度母 体酯的浓度。
3.5 人工甜味剂
常见的人工甜味剂中,甜蜜素、糖精、阿斯巴甜的性质较不稳定,而安赛蜜、纽甜等具有较 强的热稳定性。大气的环境中,已发现部分的人工甜味剂。由于人工甜味剂是极性化合物,部分可 电离,在环境中以阴离子形态存在,具有很高的水溶性和较低的蒸气压。另外,人工甜味剂还可能 结合到颗粒物上,以扬尘形式进入大气,在大气迁移,再随干湿沉降回到地表。
5 展望
化学工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祉,但是在化学品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的不当行 为,使化学品成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所以,人们始终在寻求发挥化学品益处并降低其 危害的最佳平衡点。一些新型化学品是传统污染物的代替品,但是在投放使用之前,虽然 已经做了大量的风险评估,但其环境行为与风险旺旺认知不全,在使用几年乃至几十年后 发现问题,再用新的化学品代替。虽然目前对于多数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分布、迁移转 化以及生物效应等方面已有研究进展,但是总体上人类对新型污染物环境行为的认识仍有 待加强。特别是新型污染物的化学性质有别于传统污染物,很多环境行为难于用传统的环 境科学理论解释,对于新型污染物环境行为的深入研究,必将推动环境科学学科向纵深发 展。而对于其在人体中暴露水平、代谢途径和健康效应的研究还很缺乏,借助组学等新兴 手段,必将推动环境学科交叉前沿方向的进步。
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对人工甜味剂的去除效果具有一定差异。絮凝剂、加氯处理以及微生物 处理等去除能力都有差异。人工甜味剂在水环境中的光降解研究有一定的报道,在土壤介质中的迁 移降解却鲜有报导。
3.6苯并杂环化合物
苯丙三唑并不能被常规的污水处理流程去除,导致其向环境水体中释放,该过程长期不利影 响被不断的报导。最新的研究表明,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中均能检出苯并三唑。有学者发现,人工湿 地中苯丙三唑的去除率高于传统处理工艺,这主要是因为湿地条件下有光降解以及植物吸收作用。
已经有研究显示,OPEs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在淡水鱼、海水鱼、家禽、鸟蛋中都 有OPEs或其代谢物检出。对于OPEs的生物放大目前研究较少,且呈现处相互矛盾的结果。 由于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理化性质的差异,以及不同生物体的富集、代谢能力的差异, OPEs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与放大仍需大量的野外观测和实验室模拟研究来探索与证实。
4.5人工甜味剂
人工甜味剂由于具有较高的水溶性和较低的辛醇/水分配系数,难以被水生生物富集。 人工甜味剂在生物体内几乎不被代谢转化。
4.6苯并杂环化合物
近年来,苯并三唑在生物体内代谢转化逐渐引发关注。通过仪器检测,苯并三唑在植 物体内两种主要的代谢转化途径如下:葡萄糖途径及氨基酸途径。后者产物化学结构同植 物生长素类似,具有生物活性。
3.2双酚类化合物
B PA ( 双 酚 A ) 在 环 境 中 的 行 为 主 要 取 决 于 其 本 身 的 性 质 以 及 环 境 条 件 。 释 放 到 水 环 境 中 的 B PA 除 了 与 水体混合外,还经历悬浮物、沉积物或污泥的吸附、生物降解、光降解等过程。地表水中广泛存在这能够降解 B PA 的 细 菌 , 细 菌 的 数 量 、 温 度 对 生 物 降 解 均 有 影 响 , 不 同 菌 种 降 解 途 径 不 同 。 对 B PA 的 吸 附 规 律 可 由 非 线 性 Freundlich 吸附等温线描述。BPA的降解过程主要包括光降解和生物降解。其中光降解主要指光分解和光氧化 过程。生物降解包含微生物降解、真菌及其降解酶降解。
苯并噻唑类物质难以被生物降解,所以苯并噻唑降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方面。
3.7阻燃剂与短链氯化石蜡
3.7.1PBDEs
大量的研究表明多溴联苯(PBDEs)具有长距离迁移能力,大气干湿沉降和温度变化是影响 其迁移的重要因素。由于PBDEs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低溴PBDEs容易挥发到空气中,随大气迁 移。不仅如此,由于PBDEs的亲脂性很强,被吸附后就很难被解吸出来,沉积物在一定程度上起 到了净化的作用,尤其是八至十溴的PBDEs。当沉积物/水界面体系的条件改变,PBDEs就可能被 解吸,造成二次污染。PBDEs在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受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有机质的类型以及 温度影响。
光解和生物降解是PBDEs在空气、水、土壤、沉积物和室内尘埃等环境介质中转化的两种主 要途径,哪种途径占主导与PBDEs所处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3.7.2氯化石蜡(CPs)
氯化石蜡在我国的研究是最活跃的。由于研究的技术、方法等不同,给科学评估氯化石蜡的环 境行为造成潜在的不确定性。目前,CPs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土壤、大气、沉积物和生物体中。 出大气外,土壤、沉积物中中等链长CPs浓度水平通常高于短链CPs(SCCPs)
尽 管 其 他 双 酚 类 似 物 被 认 为 比 B PA 稳 定 且 毒 性 小 , 但 有 研 究 表 明 这 些 类 似 物 也 存 在 有 害影响,如雌性激素毒性、细胞毒性等。
4.3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由于NPEOs很容易通过废水排放到水环境中,因而水生生物的存在对其行为和归趋 具有一定影响。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许多学者都在不同的植物、生物体等体内做了大量的 实验。
有关CPs的转化研究相对缺乏,尤其是光降解等非生物转化。
4 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代谢及效应
4.1全氟化合物
全氟前体物除了发生光降解外,另一条主要的转化途径是在微生物等生物的作用下 发 生 生 物 转 化 。 研 究 P FA S s 的 生 物 转 化 主 要 在 两 大 类 化 合 物 上 : 氟 调 醇 为 基 础 和 磺 酰 胺 为 基础的化合物。其中8:2FTOHs(中性前体物氟调醇)和6:2FTOHs微生物降解转化研 究较多。研究发现氟调醇的半衰期较短,在不同介质中降解路径和降解产率稍有差异,这 主要和不同介质中微生物的种类差异有关。通过比较发现,氟调醇转化为全氟羧酸的产率 由高到低依次是土壤、沉积物、污泥和纯菌株。另外,不同碳链长度的 氟调醇微生物降 解的效率也不同,其中碳链越短其被微生物转化的相对量就越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 于两点(1)链越长,位阻效应越小,生物有效性越小;(2)链越长水溶性越小,越易被 土壤等固体介质吸附,从而降低生物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