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美的祭奠作文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祭奠》作文讲评2018.4.24

【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余秋雨【题目解析】

【审题立意】

作文题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笔墨祭》: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

英国美学家博克说过: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祭奠”是指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本则材料中,祭奠的对象一定是已经或者正在消失的美的事物和情感。因此作文材料表达的是对美的事物或情感已经或正在消逝的感伤之情。

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阐明“消逝之美”的具体内容或指明具体的领域,力求小切口。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也可从“文化”“思想”等领域入手,比如可以写书法的式微,传统手工工艺(剪纸、漆器、泥人、皮影戏等)的失落等。

【评分标准】

一、二类卷:能清楚解释“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的原因。

要有亮点呈现(题目、由头、结构、文采、现实意义、辩证思考等等)

三类卷:能写出祭奠之意、感伤之情。

四类卷:能化虚为实,选择正在或已经消失的“美的事物或情感”作为写作对象。• (若只谈美,不见消逝,建议42-45)

五类卷:没有准确表达出正在或已经消失的事物或情感的美的特质。•

六类卷:文体混乱且思想低俗。

【主要问题】

1、审题立意偏离材料:如真正的美是什么、自然美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发现美、寻找美 ----材料中关键词应照顾周全,抽取出一句完整的反映中心意思的一句话并以此为立意。

2、反弹琵琶另起炉灶,和材料的感情倾向相反或无关:不必怀念祭奠、珍惜美 ----行文中可有所涉及但不能作为重点,还应以材料表达的意思为主。

3、①错别字每个扣1分,满5分止;②每少50字扣1分;③不足300字,不超过20分;

④默写作文,不超过20分;⑤抄写试卷的阅读材料,不超过10分。⑥没有题目扣2分;

【考场作文特别提醒】

考场作文特别提醒:扣材料立意,文章引用、反复提及材料

打造一个准确有意境的标题、开头、结尾

找个合适的印子

【例文评析】

1、认真阅读每篇例文,划出美句和素材,做好圈点勾画,留下阅读痕迹。

2、为每篇文章打分(满分70),并附上评语。评语要从立意、内容、结构、语言等角度出发分析其优劣,交代清楚你打分的理由。

范文一:祭奠远去的山水之心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古人与自然山水是亲密无间的,而如今这种对自然感知敬畏的情怀却在渐行渐远,几近湮灭。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扑面而来的是草木的芬芳与天地山水的灵秀。古人与自然无时不是息息相关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似乎空气中弥漫的都是兰露菊英的美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清明天光里仰头静观飞鸟云霞,时隔千年仍能让人触及他们体察自然时那份闲逸,让人追念那隐匿在自然中的美好与诗情。将对自然的体悟写入诗作,他们的辞章被点染得蓊蓊郁郁,生气勃勃。

这种对自然的感知不仅让古人留下华美的文字,在另一方面,这是一种天人的观照,他们在与自然相看两不厌的过程里寻找到自己灵魂的栖止。“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式的理想,反映的是人最初在自然中生发出的欢欣愉悦。这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是从本质上对生命意义的张扬,徒留今人遐想这种生命律动的和谐。

元代大家倪云林《容膝斋图》传达了对山水的又一重理解:远山磅礴,一芥小斋独立。天地浩莽中个体的渺小无力呼之欲出。然而那小斋却又吞吐宇内万象,平视寥廓山水,这又是在“渺沧海之一粟”之余的生命自信。俯仰山水间,古人产生了对生命的更深层思考,展现出更宏阔的生命气象。

王开岭曾不无伤感地感慨,那个原本风物灿烂的世界正在消逝。的确,钢筋水泥肆虐的当下,自然空间在一点点被割据,我们变得日益麻木迟钝,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在淡褪

消泯。从何时起我们在旅游时只知美颜自拍却对身边好景熟视无睹?扪心自问,人类与自然的隔膜疏离让人痛心疾首。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肆意的侵占掠夺使人惊觉人的敬畏之心似乎磨灭殆尽,让人难以消受。

古人情寄山水的境界,或许只能停留在已经泛黄古旧的词句间留后人追念怀想。我们所能做的,除了祭奠古人遁入历史的山水之心,更应做的,是在心中留有一隅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尚能用以感知花开虫鸣,草长莺飞。

范文二:祭奠一脉幽香

赵子昂一幅《月夜梨花图》可谓“集气韵于点缀中,工力甚微不可学”。在夜色朦胧中,梨花暗自绽放,朱栏月色的映衬下,自有清香浮动,弥漫心间。如今,这幅画早已失传,画中一脉梨花香魂,也失踪难觅,徒留后人悼念着“朱栏白雪夜香浮”的境界,落寞祭奠。

祭奠的并非是赵子昂的《夜月梨花》,而是画中若隐若现的暗香浮动,更是花鸟画中失落的含蓄悠长的神韵之美。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的服饰西化了,我们的饮食西化了,我们的绘画艺术亦趋向于西洋的丰满充盈,而失去了传统画派的笔锋内敛,意致幽微的东方古韵。

从清代开始,这种现象便已初露端倪。如郎世宁的《桃花》图,色彩绚烂,造型美丽,然而璀璨美丽的外形却只给人第一眼的惊艳,再细看,只觉得空洞虚假,比之花瓶中的假花无异。徒有鲜亮外表,却难有生命本真的香气。对比恽南田的《碧桃园》,后者虽在似与不似之间,画面暗淡模糊,却用灰蒙蒙的色彩表现出了雾气缭绕、晨露未消的诗样意境,枝上桃花虽朴素无奇,却于平静中含有笙鼓齐鸣的香世界。香已逝,花待葬,面对这一种日渐西沉的审美趣味,怎能不感慨系之?

若仅仅是一种审美趣味,不至于令人难以消受。然而,在世人丢弃画中香韵的同时,丢弃的不亦是清高自逸的画心,不亦是对自己根部文化本源的信心。

诗言志,画写心。没有一颗高逸的心灵,何来笔下的妙意天香,恽南田的碧桃于晨雾中烂漫,淡淡的香意是他幽雅心灵的具象;八大山人的丑禽于怪石上栖息,脱俗的姿态是他孤傲品性的写照;马远的孤舟于茫茫中徘徊,无声的空白是他清寂灵魂的写真。祭奠香气中这些飘散了的人格,那些名画背后的故事,深藏的文化血脉成了烙印心中的朱砂痣,目送他远去却又无可奈何。

诚然,若是一味祭奠逝去的美好或许只会令人增添烦扰而失去未来。并不是说将新事物一味拒之门外,而是在融会贯通中,不要忘记秉持自己文化中最根本的东西,不要去丢弃那一脉神韵高逸,含蓄悠长的香之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