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校园暴力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校园暴力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日本校园暴力频发,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引起日本校园暴力频发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
对此,日本政府及时进行反思,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如在教育改革中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作等。
关键词:日本校园暴力原因对策
近年来,各国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已引起各国政府和专家的高度关注。
在日本,根据一项调查显示,16%的日本学生做过欺负别人的事,35%的人被欺负过,既欺负过别人又被别人欺负的占38%,两者都没有的仅占12%[1],校园欺负问题已成为日本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经常受欺侮的孩子通常会情绪低落、感到孤独、由此引起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继而发展成逃学、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欺侮者来讲,欺侮他人很容易形成相当稳定的习惯,导致以后的暴力犯罪。
[2]
1 日本校园暴力的现象与特点
1.1当前日本校园暴力事件的现象
1986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发布《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其第一部分第二节《学校教育的荒废》对教育荒废问题作了专门论述。
报告指出:以校园暴力为主要表现的日本学校教育荒废的现象已相当严重,已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心。
综合分析发生在日本中小学的各种校园暴力事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1.1因为身体原因而遭欺负
某小学男生,由于个子矮,身体弱,总是被人欺负。
一天他放学后在公共汽车站等车,突然十几个同学围上来将他推倒在地,不停地殴打他。
旁边的同学不但没有人上前阻止,反而帮着辱骂他,有的甚至掏出手机拍摄。
后来他开始练习打棒球,身体强壮之后,就没有人再敢欺负他了。
在日本,有相当多的学生有过因为身体原因被嘲笑的经历。
长得太矮或太胖、说话结巴、穿的衣服不好看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原因。
1.1.2由于学校或老师的不作为而产生的暴力行为
2000年,一个8岁小学生因父亲是中国人而常遭欺负。
大家都不和她说话,不和她玩,还不时把她的东西藏起来,最后发展到暴力殴打。
女孩的父母向学校反映后,校方竟以“被欺负一方自有被欺负的原因”为由置之不理,女孩被迫转校,心理严重受创。
经媒体多方呼吁,学校才着手进行调查,至到2004年才正式对集体施虐事件公开道歉。
1.1.3由于反社会人格和心理病态,进而仇视社会,欺负反抗能力弱的学生的校园暴力
2001年,一名曾患精神病的男子手持利刃闯入大阪一所小学,刺死8名小学生。
1.1.4学生因受管教产生不服心理对教师实施暴力行为
2005年,大阪一名少年手持菜刀闯入曾经就读的小学,找当年教过他的一名老师寻仇。
他在运动场上刺伤1名男教师后,又刺伤办公室内两名女教师。
背部中刀的52岁男教师不治身亡,两名女教师伤势严重。
据统计,在2004学年,公立小学学生攻击老师的暴力事件增至336起,比上一年几乎增加33%[3]。
1.2当前日本校园恶性暴力事件的特点
当代日本校园暴力的特点之一:从前在校园内受欺负的原因一眼就能看出,比如说身材矮小,体力差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欺负。
欺负人的人,被欺负的人,为了什么而受到欺负,一眼就能看的出来。
但现在有些受欺负的原因是一眼看不出的,有时就是一种偏见,一种人生攻击,侮辱人的语言就是一些“你就是蟑螂!”,“你一点也不干净!”等。
更有一些学习努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成了被攻击的对象。
特点之二:校园暴力集团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一定的组织形式。
以被欺负的孩子为中心,形成类似于“金字塔”一样结构的组织。
处于塔顶的人下达指示,下面的人就负责搜索目标。
不仅如此,加害人和被害人的角色还互相转换。
据1997年日本学者森田调查研究证明:日本只有20%的校园暴力侵害行为是个体实施的;这些数据说明群殴行为是校园暴力的另一重要特征。
集体性的校园暴力行为曾经被学者证实为日本校园暴力行为的典型特征。
特点之三:随着网络和手机在校园内流行,新的“强欺弱”现象形式变得更具隐蔽性和更快速的传播性。
一些学生利用手机短信或网络邮箱对其他同学进行谩骂、羞辱甚至恐吓,还有一些学生将某同学受欺凌的画面用手机拍摄下来,并制成动画上传到网上,使受欺凌的学生在承受身体上的伤痛的同时,心灵上再度遭受打击,留下了更深的创伤。
而校方的管理松懈和处理事件时的态度暧昧又进一步助长了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不少学生小小年纪就患上了忧郁症、退学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特点之四:校园欺负对于受欺负者来说,已经成为使青少年产生不想上学,甚至自杀意念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4]。
2 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的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丰富以及越来越多女性走入社会,近年来日本出现了“少子化”的困绕,以前常见的大家庭,逐渐被只有父母和孩子的“核家庭” 取代。
由于父母都工作,与孩子的交流减少,很容易形成孤独的性格:第二,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
由于孩子少,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家教松懈。
第三,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好或父母离异,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容易孤僻、好冲动,在学校里与同学交流困难,在这种孩子身上出现欺负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2.2学校因素
这里先说说传统教育中的弊端,二战以后,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日本更加重视教育,从而滋生更加疯狂的学历主义风潮。
其实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有学历社会之称,二战后,学历主义更是日益发展,是否毕业于名校,可以决定你是否能进一流企业或公司,能否得到晋升和好的工资待遇。
在日本,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父母带着穿梭于各种补习班,就为了能进好的中学,进而为进名牌大学做准备。
教师和家长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使学生过早承受过重的学业负担,当紧张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以校园暴力的形式反映出来[5]。
日本学者小泽辉智经过调查后论述道:“一些学生为了发泄或者规避考试所带来的烦恼而可能对弱者实施‘暴力’游戏行为。
”
2.3社会因素
第一,战后日本确立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家发展目标,一直奉行经济优先的价值取向。
上世纪7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到80年代,已经处于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
日本社会这种片面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的后果早在70年代末期就已显现。
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校园暴力、欺负、拒绝上学、家庭内暴力等青少年不良行为随之出现。
第二,在日本,集体恶意虐待、欺辱某个人获得快感,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在校园里常见,在成人社会也存在。
通常遭受大家欺辱是新加入者或与身体有缺陷的弱者。
社会学家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日本社会的村落意识。
第三,电影或电视剧镜头暴力太多。
报刊、电视台等媒体为赚取利润,以夸大、煽情的方式来处理。
而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的暗示和影响。
比如说部分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暴行仅仅是突然想起了某个电视剧的场景。
3 日本政府采取的对策措施
日本政府为预防校园暴力,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对策措施。
第一,削减课程内容,增加学生的课余时间。
基于学历社会引起学生只重视考试和分数,学生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直接原因的认识,日本文部省一直致力于削减课程内容,2002年真正实现中小学生的双休日;削减了学习内容的20%,与50年代比,内容削减了近50%。
但也有学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或减少校园暴力上,该措施效果不是很明显,反而引出了另一个后果,就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的问题。
他们认为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考试竞争,而在于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
真正应该改革的目标不仅仅是考试制度,更重要的是体制的改革。
第
二,日本保守派立法者呼吁改革,要在学校加强纪律和道德教育。
并呼吁加强政府,加强与学校和家庭的沟通。
1996年,日本开始实施《学社融合推进计划》,以学校为核心,与家庭和社区合作构建教育网络,以抵制有害环境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6]。
学校加强对学生进行针对避免校园暴力等生活技能的培训。
从最后的效果来说,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构建的防控体系是对付校园暴力是一种很有效的干预措施。
目前日本的一些地方教委已经开始行动,如福岛县教委开始向县内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中发放“防止欺负核对表”,要求学校要彻底保护那些被欺负的学生,并且要让学生们认识到校方的这种态度。
福岛县教委认为正是因为有些教师缺乏这种态度,欺负才会发生。
而学生应该学会处理矛盾冲突、改善人际关系、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利用求助方式等避免校园欺负的技巧,从而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日本小学暴力事件成上升趋势[J]. 思想理论教育,2006(3).
[2]骆方,孟庆茂. 孩子的欺侮行为探秘[J]. 百科知识,2001(5).
[3]日本青少年犯罪激增[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5).
[4]创价学会教育部.欺负人的孩子和被欺负的孩子[M]. 东京: 第三文明社,1985.
[5]岛原健三. 统一化教育的弊端—日本近代教育的缺陷[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1(1).
[6]张宛.日本学校教育荒废的现状成因和对策[J].原创地带,2005(3).
(上接21页)
2.5帮助学生克服会话心理障碍,培养学习兴趣
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对会话课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互动式教学,创造积极的课堂。
例如:在上课之前适当做些“暖身”,如:通过游戏教学方
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如在进行数字教学时让学生比赛说数
字短语:(一生之中),(奉献我的一生),
(即使过了三千年),(我也会爱你),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同时,开展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举办韩语角活动、韩语歌曲比赛、韩语话剧表演等,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克服会话的焦虑心理,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多角度、深层次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会话能力,是评判学生外语能力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一门语言的最终目标。
因此,作为一名韩语会话教师,应该根据会话课程的要求和目标,运用多种与韩国文化相结合教学资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第一课堂,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学生思维。
同时,丰富第二课堂,开展与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对会话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去感受、去发掘韩语的魅力,这样就能逐步克服口语表达的焦虑心理,实现了提高学生韩语表达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朴正实,王海军. 韩国语专业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3).
[2]夏宏钟,王金容.浅析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现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3).
[3]马淑香. 语言现象中积淀的韩国人的文化思想[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4]陈春荣.外语教育重在培养兴趣[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3).
[5]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6]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