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归类

合集下载

复习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复习

复习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复习

复习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复习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球自然过程中,由地理、气象、水文等因素引发或造成的灾害性事件。

这些灾害事件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对地理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地理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点进行复习。

第一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分类地理自然灾害一般分为四大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生物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暴雨、台风、龙卷风、干旱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山洪、冰雪灾害等;生物灾害则包括疫病、虫灾、鼠患等。

每一类灾害都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第二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原因地理自然灾害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球内部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岩溶地貌等;人类活动因素包括过度开发、环境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地理自然灾害的发生。

第三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影响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首先,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灾害会导致生产生活秩序的紊乱,破坏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此外,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影响,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害水源和土壤等。

第四部分:地理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地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预防。

首先,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提高社会应急能力。

其次,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此外,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规范土地利用,减少灾害风险。

同时,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我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自然灾害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地理自然灾害的分类、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点进行复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的性质和特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高考地理常见自然灾害与基础成因归纳

高考地理常见自然灾害与基础成因归纳

高考地理常见自然灾害与基础成因归纳在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了解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为大家归纳一下高考地理中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它们的基础成因。

一、气象灾害1、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气旋性涡旋。

其形成的基础成因主要包括:广阔的高温洋面,为台风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合适的地转偏向力,有助于气旋的形成和维持;较弱的垂直风切变,使得台风能够保持完整的结构。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常常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破坏。

2、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

其形成的基础成因在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堆积,当冷空气势力足够强大,并且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就会向南侵袭。

寒潮常常导致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农业、交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暴雨洪涝暴雨洪涝的形成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

充足的水汽供应是前提条件,比如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或者大面积的水域;强烈的上升运动,如锋面活动、气旋活动、地形抬升等,促使水汽凝结成云致雨;持续的降水时间和较大的降水强度,使得地表径流无法及时排出,从而引发洪涝灾害。

4、干旱干旱的基础成因主要包括长时间的降水稀少,可能是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水汽输送不畅;高温天气,增加了水分的蒸发;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破坏了植被,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能力。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

其基础成因在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当板块之间发生挤压、拉伸或者错动时,积累的能量超过岩石的承受限度,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的危害巨大,会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2、滑坡滑坡的形成与地形、地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陡峭的山坡地形为滑坡提供了势能;软弱的岩层或者地质结构面,降低了山体的稳定性;大量的降水或者地下水活动,增加了山体的重量和下滑力;人类的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堆载等,破坏了山体的平衡,从而引发滑坡灾害。

中学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学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学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以下是中学地理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总结:
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

- 自然灾害可以分为气候灾害、地震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等几大类。

2. 气候灾害
- 气候灾害是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包括暴雨、干旱、飓风等。

- 暴雨可引发洪涝灾害,导致低洼地区积水,破坏农作物和房屋。

- 干旱会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 飓风是强烈的气旋风暴,会带来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3. 地震灾害
- 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自然现象。

- 地震灾害会直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毁坏等,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海啸等。

- 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应进行地震预测和防护措施。

4. 水文灾害
- 水文灾害是由水体引发的灾害,包括洪水、干旱等。

- 洪水主要由于降雨过多、地表径流过大等原因引发。

- 干旱指的是长期缺水,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现象。

5. 地质灾害
- 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表层因重力作用产生滑动,造成土方工程损坏、房屋倒塌等。

- 泥石流是由于山体积雨引发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冲击河道,破坏沿岸建筑和农田。

- 崩塌是指山坡或高边坡上的部分岩石和土壤发生摧毁性溃缩现象。

以上是中学地理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点概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系统中的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通过科学手段进行防治和减灾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系统内部或外部的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现象。

-自然灾害按照其产生原因和性质可分为地震、洪水、风暴、干旱、火山喷发、地质滑坡、冰雪灾害等。

2.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地球自转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自然灾害的分布受到地理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灾害在地球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和频率。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自然灾害能够改变地理环境,形成新的地貌地形。

5.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预测和预警:通过科学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并通过预警系统传达给公众。

-减灾和控制:通过修建抗灾工程、调整土地利用和规划、合理开发资源等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救援和恢复:对受灾地区的人口提供紧急救助,恢复受损基础设施和疏散人群。

6.不同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地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能力。

-洪水:修建防洪堤坝、河道疏浚和抢险救援设备的建设。

-风暴: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风能力,提高风暴预测和预警系统的精度。

-干旱:建设水库和水利灌溉系统,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火山喷发:建立火山监测系统,制定疏散和救援方案。

-地质滑坡:合理规划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修筑坡面支护结构。

-冰雪灾害:修筑防雪墙、开展除冰和积雪清理工作。

7.国际合作与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通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合作和交流进行综合防治。

-各国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组织机构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

以上是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一些知识点,主要涵盖了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成因、分布特点,以及自然灾害的防治原则和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方法。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在地理学科中,自然灾害与防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地理高考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指地壳发生的振动,它是地球地壳动力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1. 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处。

其中,构造地震是指地球板块相互碰撞、相互滑移或相互远离等活动导致的地震。

而火山地震则是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引起的地震。

2. 地震烈度与震级地震的烈度是指地震在特定地点产生的破坏程度,一般采用罗马数字表示。

而地震的震级则是指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3. 地震防治措施地震灾害的防治包括预测、减灾和抗震建筑等方面。

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地震监测设备和科学手段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而抗震建筑是指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和材料,增加建筑的抗震能力。

二、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或水文条件不利等原因导致的河流或湖泊水位急剧上升,超过警戒水位,从而引发的灾害。

洪涝灾害常常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的危险。

1. 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有降雨量过大、水源集中等。

降雨量过大是指降雨量超过当地土壤的渗透能力和河流的排水能力。

水源集中是指河底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来水量大等原因。

2. 洪涝灾害的防治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治理水文条件、改善水土保持、建设排涝设施等措施。

治理水文条件是指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修复和改造,调节河道形态和水位,增加水的排洪能力。

改善水土保持则是指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的抗洪能力。

三、台风灾害台风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灾害,它会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影响。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专题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专题知识梳理

自然灾难学问梳理一、自然灾难的类型有:1.天文灾难:①电离层扰动,给通信、导航、定位带来影响;②导致气候异样,危及人类的安康;③高能粒子会对在空间运行的航天器及对宇航员产生辐射损伤。

2.气象灾难〔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干旱、浓雾及沙尘暴;暴雨洪涝、台风、燥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等〕、3.地质灾难〔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4.海洋灾难〔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5.生物灾难〔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

二、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1.加强教化培训,进步公众环保意识和防、抗、救灾的实力;2. 加强灾难探讨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3.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难管理;4.实行必要的避防措施和抗灾工程措施〔因详细灾难定〕;5. 加强生态建立;6. .加强灾难保险工作。

三、主要的自然灾难:1、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凹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

★最主要缘由: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50毫米〕①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台风〕、锋面〔江淮准静止锋〕等,②水汽充分,气流剧烈上升,③持续时间长其余的有:凌汛〔冬半年〕、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

我国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因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亚洲旱涝灾难比较频繁。

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潮湿的地区,,我国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峻,易发生洪涝的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

★影响洪涝的因素自然缘由:①地形:低平或低洼②降水:A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更大〔或降水多且集中〕;B水汽充分,剧烈上升;〔强度大〕C持续时间长③水系特征:A向心状〔刚果河〕、羽状〔淮河〕、扇形〔海河〕、树枝状〔长江〕B支流多,同时来水。

C流域面积广〔河网稠密、河汊纵横〕D河道弯曲、淤塞E入海口少〔漏斗型海湾,风暴潮及海水顶托〕④水文特征:A汛期〔集中于季、较长〕B凌汛〔中国限于黄河上游的河套段、下游山东境内〕⑤植被:覆盖率低人为缘由:上游:破坏植被〔滥伐森林、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加重。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普及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普及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知识普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作为高中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灾害防治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地理中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领域。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暴雨和洪涝往往会导致河水泛滥、城市内涝,给交通和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严重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干旱则会使农作物缺水干枯,影响粮食产量和人们的生活用水。

台风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能吹倒房屋、破坏基础设施。

寒潮则会带来大幅降温,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其释放的能量巨大,可能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

滑坡和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山区,是在重力作用下,山体土石的滑落和流动,它们能够摧毁道路、掩埋村庄。

3、海洋灾害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等。

风暴潮是由强风引起的海平面异常升高,会淹没沿海地区。

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等引发的巨浪,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二、自然灾害的成因1、自然因素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与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地球的板块运动是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的发生;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则会影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过度开垦、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增加了滑坡、泥石流的风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地面硬化,雨水难以渗透,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

三、自然灾害的危害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例如,地震、台风、洪水等灾害可能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损坏,从而使人们失去生命。

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农作物受损、房屋倒塌、基础设施破坏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修复和重建。

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

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

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高三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主要涉及到地震、火山、台风、洪水、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防范措施。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2.断层活动: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内力作用,产生断裂,形成断层。

断层一侧的岩层受到挤压,另一侧受到拉伸,当积累的能量超过岩石承受能力时,岩石突然断裂,释放出能量,引起地面震动。

3.人员伤亡:地震发生时,强烈的震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4.财产损失:地震会导致房屋、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5.次生灾害: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防范措施1.建筑抗震: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地震预警:通过地震预警系统,提前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为人们争取逃生时间。

3.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教授防震知识,加强地震应急演练。

火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强烈释放方式。

火山喷发时,岩浆、火山灰、碎屑物和有害气体等从火山口喷出,对周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1.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多发生在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的活跃地带,如环太平洋火山带。

2.地壳运动:地壳内部的岩浆上升,积聚在地面以下,形成岩浆库。

当岩浆库压力超过地壳承受能力时,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

3.人员伤亡: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火山灰和气体等会对附近居民造成严重伤害。

4.环境污染:火山喷发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火山灰对大气、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自然灾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在高考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占据了重要的比重。

掌握相关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我们对于环境变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一、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按照引发原因和发生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三大类。

其中,气象灾害包括暴风雨、冰雹、龙卷风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生物灾害包括疾病传播、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自然灾害的形成主要与自然界的地理环境和作用有关。

比如,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洪水是由降雨量超过地表排水能力引起的。

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灾害事件的发生。

三、自然灾害的危害与防范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对于灾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的了解尤为重要。

对于气象灾害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提前预警、搭建防护设施等手段来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方面,可以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地质监测和预警等措施来降低危害程度。

在生物灾害的防范方面,可以通过提高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意识、加强疫情监测等来减少疾病的传播。

四、自然灾害的影响与对策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如,地震会造成建筑倒塌、人员伤亡等;洪水会导致农作物受灾、道路交通中断等。

针对这些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比如,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加强抗震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抵抗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加强灾后恢复能力和灾害风险评估等。

五、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尽管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些人类活动却加剧了自然灾害的频发和严重程度。

比如,过度的土地开发使得地质灾害更容易发生;过量的排放导致气候变化,进而引发了更频繁的气象灾害。

因此,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减少自然灾害和降低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六、国际合作与应急响应自然灾害不受国界限制,因此在灾害面前,国际合作和应急响应显得尤为重要。

高一地理知识点:自然灾害

高一地理知识点:自然灾害

高一地理知识点:自然灾害简介自然灾害是指由于地球自然环境变化,如地震、风暴、洪水等造成的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破坏。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因此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变化和保护自身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一地理课程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地壳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导致地表的震动。

地震是一种群体行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地震的强度可以用烈度和震级来衡量。

地震的破坏性主要取决于震源的深度、震中的距离以及地震波的传播方式。

地震有多种类别,如火山地震、板块内地震和板块间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或岩浆活动引起的地震,主要集中在火山口附近;板块内地震是发生在大陆板块或海洋板块内部的地震;而板块间地震则是两个不同板块边界发生的地震。

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它可以引发楼房倒塌、桥梁断裂、设施损坏等后果。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建造抗震建筑、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等。

风暴风暴是指大气环流系统在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发生的强风和强降水现象。

风暴可以分为热带风暴、台风、龙卷风等不同类型。

热带风暴是在热带或亚热带海域中形成的中心低气压区域,伴随着强风和大量降水。

热带风暴通常会发展成为台风,它们具有旋转天气系统,风力强劲,伴随着暴雨和大浪。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具有很强的风力和降水能力。

台风通常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如拔起树木、摧毁建筑物、引发洪水等。

台风可以通过监测和预警来减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龙卷风是一种旋转风暴,具有非常强大的风速。

它们往往出现在强对流天气状况下,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龙卷风通常发生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但风力极强,能摧毁房屋和破坏植被。

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或海洋中水位超过一定程度的自然灾害。

洪水通常是由于降雨量过大超过地表的排水能力而引起的。

洪水的危害包括淹没低洼区域、冲垮河岸和损坏建筑物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自然灾害及防御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自然灾害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时不时就会给我们带来困扰和损失。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我们会学习到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相应的防御措施。

了解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应对可能面临的危险,还能增强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一、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由于暴雨、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使得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灾害。

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自然因素,比如短时间内的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等。

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被侵占等。

洪涝灾害的危害巨大。

它会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影响交通和通信;还可能引发疫病的传播,威胁人们的健康。

那如何防御洪涝灾害呢?首先,我们要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雨情和水情。

对于河流流域,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比如修建水库、加固堤坝等,提高防洪能力。

在城市中,要完善排水系统,避免积水。

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二)干旱灾害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的灾害。

造成干旱的原因包括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

在气候方面,某些地区常年降水稀少,容易发生干旱。

而人类不合理的用水、过度开垦等行为也会加剧干旱的程度。

干旱的危害不容小觑。

它会使农作物减产,造成粮食短缺;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还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破坏生态平衡。

防御干旱灾害,需要我们采取多种措施。

比如,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修建水利工程,进行跨区域调水;调整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等。

(三)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形成于广阔的热带洋面,那里温度高、水汽充足。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就容易形成台风。

台风的破坏力极强。

狂风能吹倒建筑物、折断树木;暴雨可能引发洪涝灾害;风暴潮则会冲毁海堤,淹没沿海地区。

高一地理灾难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地理灾难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地理灾难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灾害是指在地球表面上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风暴等。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地理灾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不仅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造成影响,而且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是对高一地理灾难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断裂释放的能量造成的地壳震动。

以下是地震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1. 地震的产生:地震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地壳运动、构造活动等。

地震带、地震波等也是地震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2. 地震测定:地震测定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表的传播和到达时间来确定地震的发生位置和震级大小。

常用的地震测定方法包括三角测量法和地震台网。

3. 地震破坏:地震对建筑物和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是严重的。

在地震预防和减灾方面,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灾害管理都是重要措施。

二、洪水洪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降雨量超过地表径流的能力,导致水流超过河道和湖泊的泛滥。

以下是洪水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1. 洪水形成的原因:降雨量、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等都会影响洪水的形成。

洪水的形成过程包括洪水形成阶段、洪水水位、淹没区域等。

2. 洪水的影响:洪水对于造成农田退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洪水的预防和防御是非常重要的。

3. 洪水管理:洪水管理包括治理河道、建设堤防和修建洪水抗灾设施等措施。

三、风暴风暴是指强烈的气旋风系统,如台风、龙卷风等。

以下是风暴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1. 风暴的形成:风暴形成的条件主要有高温高湿、水温适宜等。

台风、龙卷风等都是风暴的一种。

2. 风暴的预测和监测:利用气象雷达、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可以对风暴进行预测和监测。

这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非常重要。

3. 风暴的影响:风暴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交通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风暴的研究和了解是非常有意义的。

初中地理灾难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就到这里了。

通过学习这些地理灾害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化和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高中地理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地理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四章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定义
自然灾害又称自然灾害性灾难,是指由天文、地质、大气、水文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等方面的损失的现象。

2.自然灾害的分类
(1)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
(2)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
(3)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干旱、泥石流等。

3.我国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方面:我国是地震、喀斯特、泉奥等灾害分布最集中、破坏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气象灾害方面:我国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雪灾、寒潮、旱灾等。

(3)水文灾害方面:我国也是世界上水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较为严重。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经济方面: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2)社会方面:影响社会稳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3)生态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5.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1)预测方法:重点是对天气、地震等方面进行预测。

(2)防范措施: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别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
洪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七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
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解读地理是高考科目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其中自然灾害是地理学科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了解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对于高考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进行解读,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

一、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力量造成的灾害性事件,包括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洪水、干旱、台风、暴雨、雪灾等多种形式。

按照其发生的地理范围可将自然灾害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两大类。

1.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地球的构造、构造运动和地表过程引起的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潜能的释放造成的地面震动现象,是地质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火山喷发是指火山口喷发火山岩浆、火山灰、火山气体等物质所产生的现象。

滑坡指地面上的土层、岩石或冰雪等沿倾斜面相对于坡面顶部失去平衡而发生的快速下滑。

泥石流是一种由高山、山间或冰川融水等引起的冲击巨大的含有大量泥沙的流体流动。

2.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由各种气象要素引起的灾害,包括台风、暴雨、雪灾、干旱等。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一种强大的气象系统,具有强风、大雨、暴潮等特点。

暴雨是指降水过程中雨量较大,降水量达到一定程度的降水现象。

雪灾是由于大范围下雪或冰雪天气造成的灾害,包括大雪、暴雪等。

干旱是指在长期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条件下,地区内水分供给短缺的气象过程。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1.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常常导致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农田损毁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类造成伤害,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火山气体和岩浆,对周边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洪水和泥石流会冲毁植被,破坏土地资源。

暴雨和干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自然灾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自然灾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力量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给人类生活和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的事件。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自然灾害的分类、成因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种类的自然灾害。

根据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的不同作用,自然灾害可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两大类。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地面塌陷等;气象灾害则包括台风、洪水、干旱等。

对于每一类自然灾害,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的。

地壳在地球上漂浮着,由许多块状的岩石板块组成。

当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运动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破坏等灾害,并可能引发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

火山爆发是地球表层岩浆喷发的结果。

岩浆是由地球内部的熔岩、蒸汽和气体组成的。

当岩浆通过地壳裂缝或火山喷口喷出时,就会形成火山爆发。

火山爆发会造成火山灰、熔岩流动等灾害,并对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地面塌陷是地下岩层发生沉降或坍塌的现象。

当地面下的地下水或地下岩层发生变化时,地面就有可能发生塌陷。

地面塌陷会造成建筑物倾斜、地面下陷等灾害,并影响地下水的循环和供应。

在气象灾害方面,台风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具有强风和暴雨带的气象现象。

台风由于温暖的海洋表面蒸发所产生的热量,与地球自转的协同作用形成。

台风会造成强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等灾害,并且有可能引发洪水、倒塌等次生灾害。

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或河流、湖泊水位上升而引发的自然灾害。

洪水会淹没低洼地区和沿岸地区,破坏房屋和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干旱是一种长期缺乏降雨的气象现象。

干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造成饮水困难和食物缺乏。

自然灾害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自然灾害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火山爆发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灰烬,对大气和水质造成污染。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自然灾害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了解和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对于应对考试以及提高地理综合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高考地理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

一、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是由于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或河流排水不畅导致的河水泛滥现象。

形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包括持续的强降水、流域地形地貌、河道弯曲狭窄、水系支流众多、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等。

洪涝灾害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道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有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2、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气象灾害。

干旱的形成与气候类型、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全球范围内,干旱多发的地区有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澳大利亚中部、中亚等。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还可能引发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等次生灾害。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台风的形成需要具备广阔的高温洋面、充足的水汽和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等条件。

台风通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台风频繁登陆的地区,每年的夏秋季节是台风活动的高峰期。

台风带来的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旱情,但强风暴雨也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深秋、冬季和初春时节。

寒潮的源地通常是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等地,当冷空气迅速南下时,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都有较大影响,可能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牲畜死亡、道路结冰等问题。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导致地面震动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板块运动、地质构造、断层活动等因素有关。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一、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入海口少,泄洪能力差。

(2)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积,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③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如水库蓄水能力不足等。

2、分布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东部等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和村庄,破坏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

(2)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引发疫情,影响人类健康。

4、防御措施(1)工程措施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

②修建水库,调节径流,削减洪峰。

③开辟分洪区,滞蓄洪水。

(2)非工程措施①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②建立健全防洪法规,加强洪泛区管理。

③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二)干旱灾害1、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地形:地势高,水汽难以到达。

③土壤:土质疏松,保水能力差。

(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加。

②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③水污染严重,导致可利用水资源减少。

2、分布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危害(1)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业生产。

(2)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

(3)引发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生态问题。

4、防御措施(1)农业方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培育耐旱作物品种。

(2)工业方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

(3)生活方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倡导节约用水。

(三)台风灾害1、形成原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由于强烈的大气涡旋形成台风。

2、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

3、危害(1)狂风:摧毁建筑物、电力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冲毁道路和桥梁。

(3)风暴潮:破坏沿海地区的海堤、港口和养殖场。

高三地理自然灾难知识点

高三地理自然灾难知识点

高三地理自然灾难知识点自然灾难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突发事件,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现象。

地理学科将常见的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

下面将重点介绍地理高考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一、气象灾害1. 暴雨灾害:指短时间内雨量大于平均雨量所引发的灾害。

暴雨会导致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2. 台风灾害:台风是在海洋上形成的一种强热带气旋,其伴随的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现象造成了重大灾害损失。

3. 干旱灾害:由于长时间缺水引起的自然灾害。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歉收,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二、水文灾害1. 洪水灾害: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或海洋等水体的水位超过河床、水库坝顶或岸堤高程,引发的大范围涝灾。

洪水是水文灾害中最为普遍和严重的一种。

2. 旱灾:旱灾常常是由于长时间的干旱造成,造成水资源紧缺、农作物严重减产。

3. 冰雪灾害:包括雪灾、冰冻灾害等,主要由于严寒天气、降雪或冰冻导致的交通受阻、农作物受害等问题。

三、地质灾害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抖动现象,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大量泥沙混合着水流动起来的一种地质灾害,常发生在山区,破坏力巨大。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岩层的溶解、沉降或开采等原因,导致地表发生下沉或塌陷的一种地质灾害。

四、生物灾害1. 蝗灾:蝗灾是指大量蝗虫大面积迁飞并大规模繁殖,导致农作物被吃光的严重灾害。

2. 病虫灾害:农作物受到虫害或病害的侵袭,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歉收,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3. 海洋灾害:包括海啸、赤潮等,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总结:地理灾害是地球自身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也是人与自然的一场严峻考验。

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能够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损失。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的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能够让大家对于自然灾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应对能力,确保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态问题
命题模式:(1)分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2)治理措施:具体措施、注意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内涵
答题技巧:(1)从题目给的材料中挖掘信息,由问题找对策;
(2)参考典型案例;
(3)结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治理的措施:
(1)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2)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
(3)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
(4)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
(5)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6)控制人口数量。

治理的意义:
(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
(2),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
(3)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1)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2)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3)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
(4)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
(5)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6)控制人口数量。

治理意义:
(1)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3)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1)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2)修建水库;(3)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4)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
(5)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6)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7)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8)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季大量的积雪融水缓解了旱情)
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
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风力大,蒸发强等因素有关。

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地形低洼;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大气降水少,蒸发强。

(2)人为原因: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
(1)引淡淋盐;(2)井排井灌;(3)生物措施;(4)农田覆盖;
(5)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1)气温高;(2)静水;(3)静风;(4)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
a.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b.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c.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6、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三、自然灾害
命题模式:(1)分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2)减灾防灾措施:
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其他措施(参考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
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等。

1、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
c.台风的影响;
d.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e.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
g.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h.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
a.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并导致汛期水量增大,更易发生洪涝灾害。

b.围湖造田;
治理措施:
a.修建水利工程;
b.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c.开挖入海河道(淮河);
d.修建分洪区;
e.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
f.退耕还湖;
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 h.实行防洪保险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a.快行冷锋天气影响;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春季大风日数多;
d.蒸发强
e.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或虽然在板块上,但地处板块内部小板块交界处。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a.震级大,破坏性大;
b.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
c.浅源地震;
d.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
e.诱发了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a.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b.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e.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f.加强国际合作等。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a.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b.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c.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减轻灾害的措施:
a.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b.恢复地表植被,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c.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等。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洪涝、风暴潮等水文灾害
1.洪涝
(1)两种类型:洪水和涝渍
(2)成因和多发地区
(3)危害
2.风暴潮
(1)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
)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2)北纬20°一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三、中国的水文灾害
1.洪水灾害
(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