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名词解释

一、十八大报告名词解释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2、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两个“百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面对资源约束趋近、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5、两个“翻一番”: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6、“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7、“三型”政党: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8、四个“更加自觉”:一是‚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三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四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9、“八个坚持”: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0、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党章》知识100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党章》知识100题一、必答题部分1、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在北京开幕。
2、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而奋斗。
3、()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4、()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5、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6、十八大报告指出:()是社会主义生命。
7、()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8、()是兴国之魂。
9、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为重点。
10、()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11、()是民生之本。
12、()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13、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4、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必须坚持()和()的基本国策。
15、中国奉行()国防政策。
16、十八大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间是()。
17、党的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把()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8、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型、()型、()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要求。
19、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贯穿其中。
20、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
21、党的最重要的纪律是()。
22、《党章》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
23、党的反腐倡廉的战略方针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
24、()是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担负着全面领导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政治责任。
25、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
26、党员受到撤消党内职务处分,()年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职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1(试题及答案)

A. B.A. B.A. B.A. B.A. B.A. B.A. B.A. B.A. B.A. B.1.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A.孟子学院B.孔子学院C.老子学院D.墨子学院自己得分:2.0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A.人民当家作主B.协商民主C.基层民主D.人民民主自己得分:2.03.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加快培育参与和()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A.监督B.指导C.监控D.引领自己得分:2.04.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A.村屯B.城区C.小城市D.乡镇自己得分:2.05.建立农村()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A.要素流动交易B.产权流转交易C.特色产品交易D.资源产品交易自己得分:2.06.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A.领导示范B.带头表率C.先锋模范D.总揽全局自己得分:2.07.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
A.城乡单元结构B.城乡多元结构C.城乡二元结构D.城乡多维结构自己得分:2.08.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和小A.学校B.医院C.城市D.图书馆自己得分:2.09.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A.商业保险B.住房保险C.交通保险D.养老保险自己得分:2.010.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应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机构,实行管人管A.管理B.监督C.协调D.监察自己得分:2.011.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A.干预B.定价C.管理D.监管自己得分:2.01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 ),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A.政社分开B.政企分开C.政事分开D.企事分开自己得分:2.01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A.基本社会制度B.基本民族制度C.基本政治制度D.基本经济制度自己得分:2.014.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 )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8大时事政治

拓展知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本世纪头二十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 是什么?——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解决主要矛 盾/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据) 3、怎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源形 势。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 8、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 2020年(建党100年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 9、我们的共同理想(奋斗目标宏伟目标、社 会理想)是—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之 际),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10.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时间:21世纪头20年,即2020年 (2)奋斗目标(具体内容):我们要集中力 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 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最关键的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 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时政背景:2012年11月8——14日,中 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 奋斗》的报告。会议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 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 出五位一体发展思路;推进生态建设,建设美 丽中国。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具有重 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方 向与蓝图。习近平当选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十八大报告十大新亮点

十八大报告十大新亮点一、“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
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次飞跃成果实现了三次与时俱进,一是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是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三是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是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四个自觉”,即: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王金南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和大局,系统阐释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美丽中国建设总体要求,深刻认清面临的基本形势,全方位协同发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是对未来中长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领性要求。
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需要首先回答什么是美丽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美丽中国、怎样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特征、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
关于内涵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美丽中国建设要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让人民在优美自然生态环境中享受极大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要让自然生态在现代化人类社会治理体系下,更加宁静、和谐、美丽。
十八大重要知识点

理论学习:十八大报告要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2012 年 11 月 8 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1.建成小康【报告原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要点解读】: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2.两个翻番【报告原文】: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要点解读】: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到那时,全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水平将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将明显提高,教育现代化将基本实现,农民工子女将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城乡就业将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将会缩小,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将大幅减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将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将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3.两个“五位一体” 【报告原文】:(第一个五位一体)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解读(下) 答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解读(下)第1部分:判断题(共10题,共20.0分; 默认单题0.0分)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
(2.0分)正确错误2、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党建目标要求是建设改革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0分)正确错误3、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其主要政策措施有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2.0分)正确错误4、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新目标、新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分) 得分:正确错误5、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而且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目标要求,使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在奋斗目标上完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
(2.0分)正确错误6、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鲜明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十项基本要求。
(2.0分)正确错误7、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分)正确错误8、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布局。
(2.0分) 得正确错误9、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原则是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2.0分)正确错误10、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
?(2.0分)正确错误第2部分:单选题(共20题,共40.0分; 默认单题0.0分)1、党的十八大报告一开篇就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2.0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是:文明是社会高度发展的标志,生态是自然状态美好的标志,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则是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实现中国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努力打造美丽中国,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建设美丽中国,不是一句简单美丽的口号,而是有深刻丰富的内涵。
美丽中国,是山青水秀人美的中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中国。
“美丽中国”的提出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唤,创新了国家发展的愿景。
富强中国与美丽中国相互映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的舞台,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让人们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一刻都离不开资源支撑和环境保证,否则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必须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不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牢固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旧式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外延最简洁最鲜明的概括,标志着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和重大进步。
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0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深入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理论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基本国策提出以后,生态文明再次成了全国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焦点。
1.1什么是生态文明要想真正的推进生态文明,首先必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2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形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泉源就是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文明智慧。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经验是形成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国际渊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环境公害事件的频繁发生,引发人类对传统工业化道路弊端的警醒。
一些关注环保的人士不断的提出自己的见解,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中揭示了伤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伤害人类自身的事实,提出人和自然是共存共荣的问题。
联合国于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与环境会议”,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它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示了人类共同保护坏境的新篇章。
政治题,18大首提建设美丽中国,对经济发展要求

13.(27)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美丽中国”,
(l)描述材料一反映的信息。
(6分)
表1表明:我国人均CO2排放量随人均CDP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内人均CO2排放量下降拐点很难出现。
(2分)表2表明:“六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逐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
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对环保产业的发展力度的发展力度明显加大。
(1分)图1表明:2013年1月12日,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堪忧,近半城市空气质量严重污染。
(1分)表1表2和图1表明: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但至2013年,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
(2分)
2)请你谈谈建设“美丽中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12分)
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分)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有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分)
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私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建设资源节约刑环境友好型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2分)
④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保护环境、绿色消费(2分)
⑤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2分)
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分)。
十八大的18个关键词

十八大的18个关键词十八大的18个关键词1 科学发展【摘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出处】《十八大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解读】十八大代表、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这是十八大报告理论创新最突出的贡献。
同时,对科学发展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要求。
2 收入翻番【摘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出处】《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解读】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期,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
3 生态文明【摘录】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出处】《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解读】十八大代表、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
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顺应民生的需要。
4 海洋强国【摘录】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出处】《十八大报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读】十八大代表、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战略意义,这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十八大知识竞赛题库

十八大知识竞赛题库第一部分:十八大相关知识1.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14日在北京召开,代表人数为2270名。
2.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3.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的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5.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别是: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
6.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决定任命: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范长龙、许其亮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三方面内容。
10.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要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11.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党要坚定的“三个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12.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那些新的要求?答: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报告精要■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十八大的标志和历史性贡献。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贯穿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是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和“三大自信”首次提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
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八项必须坚持”首次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要牢牢把握的“八项必须坚持”,并强调要“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居民收入“倍增”目标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协商民主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并强调“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这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
■美丽中国首次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
■纯洁性建设在十七大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纯洁性建设”,要求“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廉洁政治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建设廉洁政治”概念,并强调“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两个一百年”鲜明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个要点

党的十八大精神的18个要点党的十八大精神;可以概括为18个要点: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一:举什么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二:走什么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三: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四:朝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五:拿什么样的最新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七: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八大精神要点之九: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十八大精神要点之十:24字新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精神要点十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不断改善民生..十八大精神要点十二: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十八大精神要点十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精神要点十四: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十八大精神要点十五: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进祖国统一十八大精神要点十六: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十八大精神要点十七: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十八大精神要点十八: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
18项核心制度

18项核心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18项核心制度,这些制度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这18项核心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党的领导制度。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地位,是国家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的最根本的制度安排,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
三、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安排,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本形式。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组织中的具体体现,是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和拓宽基层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
六、依法治国制度。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体系。
七、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性国家制度,是实行依法行政和加强行政监督的重要制度。
八、城乡融合发展制度。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创新。
九、生态文明制度。
生态文明制度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性国家制度安排。
十、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性国家制度。
十一、科技创新制度。
科技创新制度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
十二、文化制度。
文化制度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国家制度。
十三、卫生健康制度。
卫生健康制度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的制度安排。
十四、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安排。
十六、精神文明建设制度。
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全面解读1

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全面解读“十八大”报告中有29次提到生态,12次提到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分别只有12处和两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并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目标。
那么,何为生态文明呢?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次响亮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使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大大“升格”。
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升华,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化。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建设也不是平行的,生态文明是神态,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需要将神融入形,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的内涵从过去只注意生物生态、污染生态上升到科学前沿的人类生态、社会生态,上升到生产关系、消费行为、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的高度,上升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穿针引线、合纵连横的高度。
这也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更加深刻的结果。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
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
“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
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12.27•【文号】•【施行日期】2023.12.27•【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2023年12月27日)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时代新征程开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新征程上,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二、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96分)

B.错误
自己得分:0.0
2.“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
A.正确
B.错误
自己得分:2.0
3.中国将继续高举和谐、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A.正确
B.错误
自己得分:0.0
4.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A.依法治国
B.民主治国
C.以德治国
自己得分:2.0
8.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A.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B.科技创新发展
C.教育发展
自己得分:2.0
9.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A.正确
B.错误
自己得分:2.0
4.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A.文化开放
B.文化自主
C.文化自觉
自己得分:2.0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新世纪新阶段阶段性特征
B.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C.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D.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如何建设美丽

如何建设美丽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是:文明是社会高度发展的标志,生态是自然状态美好的标志,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则是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实现中国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努力打造美丽中国,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建设美丽中国,不是一句简单美丽的口号,而是有深刻丰富的内涵。
美丽中国,是山青水秀人美的中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中国。
“美丽中国”的提出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唤,创新了国家发展的愿景。
富强中国与美丽中国相互映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进行经济社会活动的舞台,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让人们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一刻都离不开资源支撑和环境保证,否则一切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必须坚持走生态文明之路,不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牢固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旧式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外延最简洁最鲜明的概括,标志着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和重大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美丽中国我将从以下三点和大家讨论:第一,回顾十八大相关要点。
第二,决策亮点的三新。
第三,面临问题及建议。
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美丽中国”……随着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词语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一、新高度.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专门用了二十分之一的篇幅,在第八个大问题中全面阐述了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非常非常多的新提法。
美丽中国、珍爱自然,总书记在报告中把生态文明放在这么高的位置,说出了担负着重要使命的环境工作者所有人的心声。
从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继承创新、科学发展的过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二、新概念什么是生态产品?单就提法本身,许多人就会觉得很新颖。
对于生态产品的内涵、定义,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没有人会否认,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这些都是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这一新提法反映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绿色食品,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会在周末赶到郊区农村呼吸清新的空气。
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绿色发展是增加更多绿色投资,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当然,这些生态资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满足现代人生存需求、留给子孙后代的生态产品。
三、新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这个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上的新名词,这个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新目标,让大家津津乐道、兴奋不已。
许多代表、专家认为,美丽中国将是构成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就必须守住“绿水青山”。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每一个中国人无比向往、充满期待每一个党员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现实状况不容乐观⒈生态理念:从“环境保护”到“美丽中国”我国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任务艰巨,提出“人定胜天”“向自然界开战”等口号。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保护提上议程,我国于1973年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与深入,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生态与环境问题更为凸显,1983年我国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
上世纪90年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我国也深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大则正式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奋斗目标之一。
这是在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扬弃旧的工业文明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升到治国理念的高度。
“美丽中国”是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统一,是十八大强调的“生态文明”与习近平提出的“美好生活”的统一,是国家“五位一体”实际发展与人民集体感受的统一。
“美丽中国”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从“人定胜天”到“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时代趋势,体现了人民呼声,凝结了民族与集体的智慧,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⒉建设现状:融入社会建设水平低,各地参差不齐我国环保部门从1994年起开始制定《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此后,生态示范工作逐步展开。
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环保部于2008年制定颁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要求建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支撑、环境安全、道德文化体系。
全国已有海南、吉林等15个省(区、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生态县(市、区),1559个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取得不少成绩和经验。
但是,总的来说,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环节,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水平较低,“融入”路径尚不清晰。
同时,人们对美丽中国建设现状还不完全满意,对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与期待值显著提高,美丽中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由于我国东西部以及各区域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水平与地理条件的差异,美丽中国建设出现了东西部之间、省市之间整体水平差距大,各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⒊建设前景:任重而道远“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严峻。
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难以改变,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日益加剧。
人们不断向地球及后代子孙索要资源,以“吃老本”的方式透支生态环境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
目前中国生态已亮起红灯,环境进一步恶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尤为严重。
2008年至20 11年四年废水排放总量持续走高,2011年全国200个城市地下水质监测结果显示,“较差—极差”级别比例达55%,15.2%的监测点水质比一年前差。
2011年上半年,90%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约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近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潍坊地下深井排污”和“请市长下河游泳”等事件都反映了民众对我国水资源污染的担忧。
同时,《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2011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比2010年增加3.5%。
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
城镇化建设加剧了生态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57%。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城市建设加快,能源消费扩大,机动车使用量剧增,产生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多种“城市病”。
原本美丽的乡村也成为污染重地。
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和水污染。
专业人士称,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都流入土壤和水体造成环境污染了。
养殖业也成为部分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2010年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184万吨和65万吨,占全国氨氮排放总量的45%和25%。
生态文明建设投入不足,生态改善力度不够。
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5712亿元,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农业、林业、水利等农林水事务支出仅为11903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9.47%;节能环保支出为2932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2.33%。
2010年至2012年,我国公共财政对节能环保的支出逐年增加,但比重逐年下降,从2.7%下降到2.33%。
同时,国家在生态技术研究、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仍需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来自生态方面的舆论压力日益增加,国外媒体日益关注中国的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信息,如建设项目环评报告公开的舆论要求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决心。
深层问题亟须重视⒊国民缺乏“生态生产观、生态消费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
但是,目前“美丽中国,人人有责”的责任意识普遍缺失,制约着“美丽中国”建设。
个人价值观中的利益诉求、利己诉求过重,公益心淡薄,使得人们在生产、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个人方便,而非他人、集体、社会的长期利益,出现了农民“自己的菜不打药,打药就打商品菜”,市民“一边堵车骂雾霾,一边开车造雾霾”的社会现象。
被邀下河游泳的温州瑞安市环保局局长就曾表示,河流污染的主要因素是生活垃圾。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享乐主义价值观和炫耀式消费行为在国民中滋生。
一些人通过炫耀性消费博得社会艳羡,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社会上的奢侈浪费之风有扩散的迹象。
若不及时制止,人们的利己型生活观将加剧人们需求无限性与生态系统供给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势必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威胁,成为影响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对策与建议当前,建设“美丽中国”重在选好关键点,抓好着力点,解决好突出问题,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力争5年左右取得美丽中国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⒈构建绿色GDP与生态GEP结合的干部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建议有关部门逐步构建“绿色转向,分类评估”的干部综合考评指标体系,根据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对资源状况、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而不同的指标间可以等量转换,便于统一评估绩效。
一方面完善绿色GDP干部指标考核体系,将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从GDP中扣除。
一方面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简称GEP)考评指标体系,把生态系统产生的效益总值纳入到生产总值中。
⒉逐步健全生态文明法制体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法规立法的指导思想,完善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例如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工业、机动车辆、居民生活等污染物排放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提出更加严厉的防治措施,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⒊加大财政投入与政策支撑力度合理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投入。
重点支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将发展资源循环产业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层面。
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土地节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
重点支持建立“美丽中国”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责任原则,建立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农村的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