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家杂文研究综述——以鲁迅为例

合集下载

论鲁迅的杂文

论鲁迅的杂文

论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伟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其杂文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本文将以《狂人日记》、《孔乙己》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篇杂文为例,从不同角度探讨鲁迅的杂文创作以及相关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狂人日记》这篇杂文。

它是鲁迅创作于1918年的作品,通过一个疯狂的主人公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虚伪。

鲁迅通过狂人的疯狂言行来批判封建礼教和旧式教育体制,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和理性。

他用夸张的语言和情节,直接指向社会现象的弊端和病态,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

这篇杂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思想深度,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成为当时社会解构的先驱。

鲁迅通过《狂人日记》将自己对旧中国的弊端和不满直接传递给读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接着,我们分析以下《孔乙己》这篇杂文。

这是鲁迅于1919年创作的作品,描写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通过对孔乙己身份、形象、命运的描绘,鲁迅试图讽刺现实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排斥。

孔乙己在小酒店跳绳表演时,被周围人指责为逼良为娼,并最终被打得卧床不起。

这个短暂的故事中包含着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深刻反思。

鲁迅通过孔乙己这个角色,让读者看到一个无助、受压迫、被剥削的弱者的形象,引起了读者对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的关注。

这篇杂文启发了人们对社会反思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促进了社会进步。

最后,我们探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杂文。

这是鲁迅于1927年写作的一篇文章,以鲜明的文字展现了当时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

鲁迅通过对中国戏曲的深入批判,呼吁人们尊重和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

他指出,在外国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发展停滞不前,成为被他人操纵的工具。

他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要害问题,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戏曲改革的建议。

这篇杂文对于当时中国文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综上所述,《狂人日记》、《孔乙己》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三篇杂文都展现了鲁迅思想家的才华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小度写范文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浅谈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模板

小度写范文鲁迅的杂文的特点 浅谈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模板

鲁迅的杂文的特点浅谈鲁迅杂文的特点|鲁迅的杂文有什么特点要特点鲁迅杂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①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②。

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

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

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

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鲁迅杂文的论辩的过程,它的达到结论的过程,常常是集中力量揭露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使问题得到异常彻底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

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①鲁迅正是擅长这种分析的高手,因此他的论辩就能制强敌于死命。

如梁实秋曾经狡称自己不知道“主子是谁”,说他不是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从阶级论的思想出发,深刻地认识走狗行为的实质,是为整个阶级效劳的,而不是为个别的资本家,所以梁实秋不知“主子是谁”的哀鸣,正是一个可以抓取的要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正是‘资本家的走狗’的活写真。

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他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反抗者的文学论鲁迅的杂文写作

反抗者的文学论鲁迅的杂文写作

反抗者的文学论鲁迅的杂文写作前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杂文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反抗者们的文学实践具有极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旨在围绕反抗者的文学探讨乃至实践,深入剖析鲁迅的杂文写作特点,为反抗者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方法。

鲁迅与反抗者“反抗者”是指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人。

鲁迅是中国反抗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杂文凝聚了大众反抗心理,反映出反抗者的基本矛盾和思想和理论领域的真实面貌。

鲁迅在杂文中,用辛辣的语言揭露社会现实的丑恶和民族遭遇的深重,呼吁人民觉醒,自力更生,共同反抗国内外反动政治力量的进攻。

而反抗者也正是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实践和创新,探索出符合本民族和本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特色,为新文化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的杂文特点独特的思想性鲁迅的杂文主要表现出其深邃的思考,他站在反抗者的立场上,对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反思。

在他的作品中,对于文化与政治、经济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方面的关系,都做出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不仅仅是在揭露社会现实的丑恶,更是在思考如何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让人类更有尊严,更具生命力。

精练的表达风格鲁迅的杂文语言极为简练,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感悟。

他用犀利的笔触,刻画出了“阴沉笼罩的社会”,呈现出了“人民生活命运的悲惨状况”。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简明有力,还极具感染力,使读者在读完鲁迅的杂文后,往往会深深地印象在心。

其实,鲁迅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这样的表达风格,也是他的思想深度所决定的。

批判的精神面貌在鲁迅的杂文作品中,通常表现出批判的思想和精神精神面貌。

他通过对各种现象和人物的剖析,以及他自身的思考和观察,在文学上对种种现象进行了压力和批判,向广大人民揭示了近代中国人类处境的尴尬和哀愁。

同时,鲁迅对自己和对母语进行了虚无主义地批判,这也反映了他与其他尊重人性价值的人们的区别。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优秀6篇

鲁迅杂文 鲁迅杂文优秀6篇

鲁迅杂文鲁迅杂文优秀6篇精选鲁迅杂文(推荐篇一暑假中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优美。

它记叙了鲁迅先生成长的经历,书中即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侧面衬托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种种恶习的强烈批判。

在《朝花夕拾》中,生动地描绘出了旧社会生活的场景。

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描写到的,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等生活场景,无不体现了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鲁迅先生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即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在鲁迅先生的童年时光中,提到最多的一个人,就是“长妈妈”。

里面说到: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姿,刻画了她质仆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

在那个浑浊、昏暗和落后的时代,人们被黑暗压制着,不知有多少爱国者起来反抗。

“范爱农”就是一个例子。

他对革命前的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和追求革命的精神,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安乐的心。

再想想我们现在安定幸福的生活,都是那些革命英雄前仆后继的结果啊!《朝花夕拾》中,描写最鲜明的人物,就数“藤野先生”了。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藤野先生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先生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鲁迅先生的一生。

总之,读了《朝花夕拾》后,让我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也让我了解了那个封建,压迫,剥削的年代。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精选鲁迅杂文(推荐篇二2、走上人生的旅途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鲁迅3、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

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

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述评

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述评

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述评摘要:作为一种文体,现代意义上的杂文是从鲁迅开始的,并在鲁迅手中得到成熟。

从鲁迅生前直至当下,对杂文的评说,就未曾停止过。

特别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鲁迅杂文文体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做了大量的探讨、研究。

对于杂文文体的研究直至当下,按其自身呈现的具体风貌和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起步奠基期、滞步静寂期、阔步开拓期、稳步发展期。

笔者以这样的分期来展开对鲁迅杂文文体的研究述评。

关键词: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鲁迅的名字是与杂文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说到鲁迅,必要想到他的杂文;而说起杂文,也必要想起鲁迅。

”缺少了鲁迅的现代文学史是无法想象的,鲁迅成就了杂文,杂文也成就了鲁迅。

作为一种文体,现代意义上的杂文是在鲁迅手上开始的,并在鲁迅手中得到成熟。

鲁迅杂文创作前后共历十八年,中间有所变化和发展,总体上是一贯的。

鲁迅一生写下了七八百篇,上百万字的杂文,是小说创作的四倍,编成了十六本集子。

鲁迅的杂文几乎囊括了中国民主革命所有重大事件和历史风貌,熔铸着中国历史几千年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教训,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伟大结晶,可以说是一部卷帖浩繁的百科全书。

鲁迅这位创作杂文的巨匠以无与伦比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把中国现代杂文推向了思想和艺术的峰巅。

在鲁迅研究领域,曾引起巨大争议的,也是鲁迅的杂文。

从鲁迅生前直至当下,对杂文的评说,未曾停止过。

特别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鲁迅杂文文体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做了大量的探讨、研究。

鲁迅杂文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从文学体裁的角度为杂文这一特定的文体进行概念的界定。

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对于杂文的认识,学界历来众说纷纭,仁智互见,对于杂文文体的研究由来已久。

直至当下,已经近八十个春秋,按其自身呈现的具体风貌和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起步奠基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49年)、滞步静寂期(1949-1976年)、阔步开拓期(1977-1994年)、稳步发展期(1994-)这样四个时期。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前言范文800字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前言范文800字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前言范文800字篇一:哎呀呀,鲁迅?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提到他的杂文,我这心里就像被点燃了一把火,兴奋得不得了!你想想,他的杂文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宝剑,直直地刺向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他的文字可不是那种软绵绵的,而是充满了力量,仿佛每一个字都在呐喊,都在战斗!比如说《热风》里的那些文章,读起来真让人热血沸腾!他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毫不畏惧地指出那些不合理的现象。

这难道不厉害吗?他的杂文还像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自己的丑陋和不足。

就好像我们照镜子发现脸上有脏东西,鲁迅的文字就让我们看到社会和人心的“脏东西”,然后警醒我们去改正。

再想想,他的语言多生动啊!有时候幽默风趣,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有时候又严肃深沉,让人不由得沉思起来。

这就像我们的心情,一会儿开心,一会儿又变得沉重。

他写的那些人物,活灵活现的,就好像站在我们面前一样。

比如那个“阿Q”,是不是让我们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还有啊,他的杂文总是能引起大家的讨论和思考。

这就好比扔了一块石头到平静的湖水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鲁迅的杂文不就是这样吗?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研究,好好欣赏吗?我觉得,鲁迅的杂文就像一座宝藏,等着我们不断去挖掘,不断去发现其中的珍贵之处!篇二:哎呀,你说鲁迅的杂文?这可太有意思啦!鲁迅,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作家!他的杂文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宝剑,直直地刺向社会的各种毛病。

就比如说吧,我们在学校里,如果有同学总是欺负别人,老师肯定会站出来批评,让他改正。

鲁迅的杂文呢,就像是老师的批评,只不过他批评的不是一个同学,而是整个社会的不良现象。

他的文字有时候特别犀利,好像在大声喊:“你们这些不对的事情,赶紧改改!”有时候又特别幽默,用一种让你忍不住笑,笑完又能好好思考的方式来讲道理。

这是不是很神奇?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上组织活动,大家意见不一致,吵得不可开交。

这时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把问题说清楚,让大家明白该怎么做。

反抗者的文学——论鲁迅的杂文写作

反抗者的文学——论鲁迅的杂文写作

反抗者的文学——论鲁迅的杂文写作两个鲁迅?从1924年后半年到1926年,是鲁迅创作非常活跃的时期。

他的《彷徨》与《野草》均在这个时期完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鲁迅的杂文显示出他的独特与成熟。

还是在这个时期,鲁迅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成为令人无法回避的存在。

似乎有着两个鲁迅,一个是写作《野草》与《彷徨》的鲁迅,一个是写作杂文的鲁迅,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解释学上的断裂。

冯雪峰曾作这样的判断:我以为《野草》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和他同时写的《华盖集》及其续编的杂文有不同的特点。

《华盖集》及其续编,是鲁迅先生极其猛烈的社会战斗的记录,所表现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很健康的,这是说他反对封建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但《野草》则更多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内心矛盾的交战和痛苦的叫声,其中的思想就不能当作鲁迅先生的社会思想的代表来看,因为它表现得很隐晦,同时作为思想者着作来看,在鲁迅先生的着作里面也并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并且其中好几篇作品,无论在思想上在感情上都是个人主义的,而且阴暗的,有虚无感的,悲观而绝望的。

自然,这种虚无和绝望的感情,同时又被鲁迅先生自己在否定着,他同自己的虚无和绝望斗争,这是在同一篇作品中都看得出来的,但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还是有些虚无和绝望,总之是矛盾,个人主义本身的矛盾。

这代表着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对鲁迅的看法:《野草》中所呈现的鲁迅这一面是有待否定的,是鲁迅对自己旧思想和旧感情的咀嚼。

鲁迅同时写作的两种文体有了新旧之分,杂文代表着他的主流方向,代表着他的未来的选择,而《野草》则代表着他思想转折时期的次要的,与他即将否定的思想与感情相关的写作。

这种解释模式自八十年代以来,被新的模式所代替。

李泽厚对鲁迅的判断与冯雪峰的观点截然相反:鲁迅尽管自1918年起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小说、随感,猛烈地抨击着旧道德旧文学,但他所呐喊的所鼓吹的所反对的,如果从思想角度说,尽管深度远超众人,但在基本思想、主张上,却与当时他的朋友和战友们大体相同,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

浅谈鲁迅杂文

浅谈鲁迅杂文

浅谈鲁迅杂文刘毅杂文是从战斗里成长起来的,战斗是杂文的生命。

——题记鲁迅特别重视杂文,正如他在美术上努力提倡木刻一样,对于杂文,他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因此他把杂文比做匕首和投枪。

一切战斗的艺术,对当时中国革命来说,是极其需要的。

鲁迅首先服从于革命的需要,并从这点出发,教导着所有的年轻的文学工作者。

杂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杂文指文艺性短评,即杂感;广义性的杂文则包括各种文体。

杂文古已有之,但是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则是由于鲁迅的倡导和实践。

当时剧烈的社会斗争,作家对现实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为人生”的文学使命感,杂文反应灵敏、灵活犀利的特点,是鲁迅倡导杂文的重要原因。

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有对旧社会和复古派的批判,对封建性的反动政权及其反动政策的猛烈抨击;有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有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有对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弱点的暴露针砭;还有歌颂新生力量和革命斗争的篇章。

从革命的需要出发,着眼于为现在而抗争的社会效果,这就使鲁迅的杂文具备了强烈的色彩,明确的目的性。

艺术家的鲁迅和革命家的鲁迅是分不开的,正是他的高度的政治热情和深厚的思想活动,赋予了他的杂文以如此动人的感染力量,成为艺术上的杰作。

鲁迅的杂文,有一部分是抒情散文。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经常借形象以抒情,鲜明的形象与真切的情思合而为一,强烈地吸引着读者,激动着读者。

如《夜颂》这样描写了黑夜和白天:“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复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攘往,就是这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是鬼脸上的雪花膏。

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

”这两幅形象,寄托着作者深刻的感触,他对比黑夜和白天,憎恶光天化日之下的“真的大黑暗”,憎恶一切人造的面具和衣裳。

鲁迅研究-浅谈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鲁迅研究-浅谈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

摘要:鲁迅作为中华民族“民族魂”的代表人物,其杂文如匕首、似投枪般的对黑暗的历史、传统、社会和人生进行着破解与嘲弄,他杂文中的讽刺性语言更是把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本文主要从其杂文中所运用的反语、夸张、仿词、比喻等方面来分折其杂文的讽刺艺术.关键词:杂文,讽刺艺术鲁迅的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其中充满了自贬、俗化、讽刺、仿词等万紫千红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讽刺是其杂文艺术的重要特征,经常与夸张,反语等结合起来,巧妙运用,深刻的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民族魂”人物为民族解放而上下求索的精神。

南朝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今天我们给它的解释是用艺术的手法对某些错误,弱点进行揭露、批评、攻击,以使大家对这些错误、弱点有更鲜明,深刻,清楚的理解认识。

所以说讽刺它是一种手法,而不是文学。

它可以是口头讽刺也可是动作讽刺,还可以笔墨讽刺。

鲁迅擅长的就是笔墨讽刺,其实讽刺是为了增加语言效果渲染气氛的。

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

”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他又说:“现在的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

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那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鲁迅的杂文以写实为基础,往往抓住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或集合并提炼某一集团论调的特点,或勾勒动物形象,或采集社会事件加以概括,进行讽刺。

一、修辞技巧(一)夸张夸张是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事,用于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

艺术地写出,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

使其特点格外突出,以达到讽刺的目的。

现代文学(鲁迅杂文详析)

现代文学(鲁迅杂文详析)

不做奴隶的时代,不做牛马的时代, 将人当人看的时代,"人"的人格不会 )
历史
(观点)
现实
(号召)
事(兑钞) 兑钞) 想(变奴隶) 变奴隶)
现象(治乱) 现象(治乱)
不满
做不成奴隶 第三样时代) 本质 (第三样时代) 做稳了奴隶 批专制, 批专制,揭奴性
(情理交融 情理交融) 情理交融
主题 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 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 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 的历史特点, 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 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 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 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 蒙昧主义; 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 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 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 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 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 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 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 情的一刻, 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 格和奴才传统. 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认真阅读原著,你会感受到鲁迅深深的爱国 情怀.鲁迅的爱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主 要表现在对我们民族自身"劣根性"的彻底 否定上.举凡奴性,惰性,愚昧,麻木,怯 懦,巧滑,中庸,投机,残忍,虚伪,吹牛, 撒谎,健忘,盲从,敷衍,偷生,自欺欺人, 粉饰太平,怯于外斗而勇于内争,用瞒和骗 造出许多奇妙的逃路,"见 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 纷纷逃亡","有权时无所不 为,失势时奴性十足",以 及求神拜佛,扶乩打拳等等, 都在他那锋利无比的解剖下 无处藏身.
鲁迅杂文议论感情化的特点
(1)在无懈可击,无可辩驳的逻辑的论证中,鲜明 地保留着感性的美感特点,将议论与叙事,描写,抒 情融为一体.把人们心灵的特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坐 标点上,加以考查,议论,揭破,不仅见其真,而且 见其深. (2)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的逻辑和动力,不 仅给人以理性的说服,而且给人以感情的感染. (3)议论而不作结论,只是用特定的艺术境界去唤 起读者对结论的相像,思考,给人以意在言外的无尽 回味.含蓄而不晦涩,概括而不抽象.它们作用于读 者的,不光是理性,还饱和着作者的感情,让人们不 仅从理性分析中而且从具体的感受中引出结论来.

鲁迅研究(3)

鲁迅研究(3)
鲁迅喜欢引用野史材料作为论证的依据,在他看来, 正史” 鲁迅喜欢引用野史材料作为论证的依据,在他看来,“正史”等 家谱( 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而野史倒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 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且介亭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而野史倒 是透露历史真相的。 是透露历史真相的。
忆刘半农君》 文·忆刘半农君》) 忆刘半农君
刘 半 农
1920年刘半农参加苦雨斋聚会与钱玄同等合影 1920年刘半农参加苦雨斋聚会与钱玄同等合影
2. 成一家之言
“瞒和骗” 瞒和骗” 瞒和骗 鲁迅在评价中国古代文学叙事中“张生和莹莹的团圆”,结尾时指出: 鲁迅在评价中国古代文学叙事中“张生和莹莹的团圆” 结尾时指出: 这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 “这因为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 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 底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 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 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而中 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 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 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 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给他报应,互相欺骗” 给他报应,互相欺骗”(《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且介亭杂文·隔膜 隔膜》 做媒,表妹入抱而已。不料事实结局却不大好 做媒,表妹入抱而已。不料事实结局却不大好···(《且介亭杂文 隔膜》) 而已

杂文和随笔鲁迅5篇

杂文和随笔鲁迅5篇

杂文和随笔鲁迅5篇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 ,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鲁迅先生的杂文写作近乎无所不包,写世道.写人心.写文学,都是他写得到位.写得入理.写到精髓.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1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历年的战斗和剧烈的转变给他许多经验和感觉,经过精炼和融化之后,流露在他的笔端.这些革命传统(Revolutionarytraditions)对于我们是非常之宝贵的,尤其是在集体主义的照耀之下:第一.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第二.是〝韧〞的战斗……第三.是反自由主义……第四.是反虚伪的精神……自然,鲁迅的杂感的意义,不是这些简单的叙述所能够完全包括得了的.我们不过为着文艺战线的新的任务,特别指出杂感的价值和鲁迅在思想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我们应当同着他前进.——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_33年)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于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郁达夫《鲁迅的伟大》(_37年)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2鲁迅的文笔的特色是在哪几点呢?我所能举出的是如下的几点:第一是理论的形象化.鲁迅的文章里面,是很少抽象的议论的,他利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渊博的学艺知识,批评人事,能够替任何道理举出实际的例证,以小喻大,因著显微,又举得非常自然活泼,这是得力于〝见得多〞,〝记得牢〞,〝了解得深刻正确〞这三点的.第二是语汇的丰富和适当.鲁迅曾从章太炎学过小学,又多读古书,所以以于中国文字的理解很是正确,语汇又记得极多,所以使用起来能够多变而适宜.用成语古典能化腐朽为新奇.……现在我们要能丰富语汇,而且能适当使用,应该将现代的〝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去汲取,去练习.第三是造句的灵活.这是古文的影响和外国文的影响融合的结果.用文言而使人不觉其陈腐,用欧化句而使人不觉其生硬,新鲜而圆熟,并且音调流畅,可以朗读,所以特别有味……第四是修辞的特别.……鲁迅运用的是〝剥笋〞式,他要暴露一个问题的真相,就动手将它的外面所有的皮依次剥去,剥了一层,〝然而〞还有一层,〝不过〞这一层样子不同了,〝如果〞剥进去,那还有许多工作,〝倘〞不剥完,就不会看出真相.这样的一层层的剥进去,最后告诉你〝总之〞真相如何,这就是深刻,像田螺一样,愈绕愈深入,并不是平面上的兜圈子.最后,我要谈一谈一件很可注意的事……(鲁迅杂文)所表现的仍是集体的意志并无私人的影子的闪烁.——徐懋庸《鲁迅的杂文》(_37年)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______《论鲁迅》(_37年)杂文与与短评……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地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蔡元培《鲁迅先生全集序》(_38年)鲁迅先生独创了将诗和评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这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鲁迅先生则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朱自清《鲁迅先生的杂感》(_48年)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3第一,我们可以说,鲁迅的杂文含有很浓厚的抒情成分……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热诚,鲁迅的强烈的生命,以及他在读者心中所鼓舞起来的是一种什么力量.这和那些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的抒情,自然是毫无相似之处的.第二,我们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形象化的.他不但在杂文中告诉读者一些正确的观点,还使读者眼前立刻能浮起一些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就像我们读小说一样.譬如他说猫是〝媚态的猫〞,说狗是〝比主人还更厉害的狗〞,或是〝像猫一样的叭儿狗〞,说蚊子,则是〝吸人的血还要预先哼哼地发一大套议论〞,说苍蝇,则是〝嗡嗡地闹了半天,停下来舔一点油汗,还要拉上一点蝇矢〞.而这所谓猫,狗,苍蝇,蚊子者,实在又只是指某类人物而言.说到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则是:〝大大小小无数的人肉筵席,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喊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这人肉筵席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这一些,都是具体的形象创造,而且都是把握了一切现象中的本质和具体表现,较之只说空话,自然又完全不同.鲁迅的杂文是诗的,是政论的,又因为他的文字之深刻与含蓄而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强力,所以我们百读不厌,我们每次读它,都感到那种热辣辣的鼓舞,而绝不会象(像)普通议论文尤其是普通政论那样使人觉得枯燥无味.至于他的杂文之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了我们的时代,这一功绩,也不是一般的论文所可企及的.——李广田《鲁迅的杂文》(_46年)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鲁迅的写作杂文,倾注了他的最热烈.最真挚.也最鲜明的政治感情.……对于中国人民的全部热爱和对于人民敌人的全部憎恨.鲁迅为我们留下了六百多篇.共一百万字的杂文,约略分一下类,这里面就有政论.文论,有杂感.短评,有书信,有日记,有序.跋,有抒情散文,有读书随笔,有社会生活的速写,也有从各种报纸摘录下来的〝集锦〞式的东西,等等.这些文章,或直砭时弊,触目惊心;或援古证今,发人深省;或深情委婉,或怒发冲冠,仇恨刻骨;有的精微畅朗,有的隐晦曲折,有的字省句,有的博喻酿采.读鲁迅的杂文,真如身入名山,觉峰恋谷壑,草木泉石,莫不争奇竞秀,使人目不暇接.人民读了它,斗志昂扬,敌人读了它,气丧胆寒.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4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鲁迅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的这个特色……使他的杂文获得更多读者的爱好,更其重要的是,将具有更大的战斗的力量.善于运用比喻,是鲁迅杂文在语言艺术上一个很大的特点.无论是敷陈事理,抒写情怀,或者是描画事物,勾勒形象,他的贴切.生动的比喻,总是那么联翩络绎而来,既为文章增加了瑰奇动人的风采,又给读者以深刻难忘的印象;特别是与论敌斗争的时候,他往往通过巧妙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事实的实质,揭露敌人的本相,使他们只是望风披靡,无可争辩.鲁迅善于运用比喻,亦复擅长运用对比.他写暗夜,也写光明,在光明的对比之下,暗夜就更见其沉黑;他写正人义士,也写奸回小人,在奸回小人的反衬之下,正人义士就显得大义凛然;他写一个人早期的光荣事迹,也写他的晚节不终,这样就更显出了事物的是非和善恶的区别.鲁迅的杂文,很多地方运用了偶句.它们的对仗是工稳的,音节是响亮的,间杂在散行的文字当中,不惟和谐自然,而且气机流畅,做文章显得有变化,有波澜,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刘绶松《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_61年)针砭时弊,论证古今,释愤抒情,嬉笑怒骂,内容之丰满,笔法之多样,都是前所末有的.就其深度和广度看,像这样的杂文,我以为可以看作一代〝诗史〞.鲁迅的杂文,有锋利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有生动的历史记事,有形象的历史人物,也有深刻的历史经验的总结.鲁迅杂文之所以成为〝诗史〞,也因为他在艺术上突出地运用了史笔,最善于生动形象地引据事实,表达自己的是非爱憎.指陈时弊,论证古今,都是以事实为根据,不是〝徒枉空言〞,所以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明力.这种写法,最能〝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也最能〝撕去旧社会的假面.〞鲁迅论证古今,还有时采取漫谈历史知识的方式,貌似知识小品,其实也仍然是揭露现实.不仅是史笔,而且是史笔中的曲笔.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5鲁迅论证古今,抨击现实,有时还采取考证历史的形式,这是一种新型的杂文形式.鲁迅的杂文常常是充溢着情感的,有悲喜,有愤怒,有歌哭,抒情的成分极重.史笔,加上诗情,这就形成了鲁迅杂文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郭预衡《鲁迅杂文——一代诗史》《坟》虽然编成时间在后,但在鲁迅作品中位置却是最前,实际上已成为鲁迅作品的理论起点.在鲁迅晚年手定的各种著述目录中,《坟》均为第一书,位置在《呐喊》前,可见受重视的程度.《坟》之为〝坟〞,有埋葬过去之意.惟有封严封死过去,较高的能量才会自然积聚,在一定时机喷发而出.由《坟》而至《呐喊》(及《热风》)则由死而生……而由《呐喊》至《坟》,内在逻辑就分散了.在鲁迅编成《坟》时,正是他思想和文体的过渡时期,完成了过渡,开创了新局.……杂文通过《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的衔接,从前期过渡到了后期.……而完成了过渡以后,出现了后期杂文的灿烂大观.——张文江《论〈坟〉和鲁迅作品的格局》(_94年)。

文献综述-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学生姓名:刘晓燕学号:110105011专业:对外汉语2013 年11月鲁迅小说国民性研究综述前言鲁迅作为一名封建斗士,他笔下的国民性一直是热议的话题。

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鲁迅笔下的国民性进行探究,想从中找出国民性内在的涵义,并指出其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学界就鲁迅小说中国民性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并试图从中找寻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今后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方向。

一鲁迅生平简介鲁迅(1881~1936年),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翻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弱小民族文学。

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彻底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的性质,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21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阿 Q正传》。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

先后参与主编了《莽原》《语丝》等文艺期刊。

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

二鲁迅国民性的研究状况关于国民性的定位问题,陈鸣树认为:在研究鲁迅国民性问题的思想时,首先要确定国民性的实质是什么。

国民性就是民族性,它是一个大于阶级性的概念。

是指不同阶级处于同一民族因而形成的某些思想行为、风俗习惯、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共同的东西。

[1]王瑶先生在纪念鲁迅诞生100周年大会时发表专文《谈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中进一步阐明:所谓改造国民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一方面是肯定和发扬国民性的某些优点,虽然他对国民性问题认识的深度和侧重点前后期有所不同,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无论前期或后期都是存在的。

读书报告浅谈鲁迅杂文(共5篇)

读书报告浅谈鲁迅杂文(共5篇)

读书报告浅谈鲁迅杂文(共5篇)第一篇:读书报告浅谈鲁迅杂文浅谈鲁迅杂文在中国近代作家中,我最喜欢,而且最敬佩的就是鲁迅。

也许是因为小学初中高中学了太多有关鲁迅的文章,以致对鲁迅的文章有很大的兴趣。

亦或者因为自己喜欢历史,看了太多民国时期的历史书籍,因而对鲁迅的作品有很高的评价。

不管如何,总之从小学到现在大学,我一直都又看鲁迅的文章,毕竟是它伴随着我的成长。

细细想下,从小学到高中真的学过不少鲁迅的文章。

我现在依旧还记得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藤野先生》、《社戏》、《雪》、《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等等,还有一些未能列出。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这些相信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

上了大学,我没想到还会看鲁迅的文章。

在图书馆我找到了一本《鲁迅人上笔记》,本书分别列出了鲁迅在不同方面的文章。

有童年印迹,游学岁月,学运风潮,两地情书,文字生涯,纸上刀光和辞别人生。

因为鲁迅的文章太多,因此本次读书报告,我只能选一些文章,浅谈自己的观点。

首先从《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这一篇文章开始,这篇文章是鲁迅晚期的作品。

我看书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了解书中所写的历史背景,再根据那时的历史背景看书。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那是社会对中国前景普遍处于悲观状态,散发着中国无力收复东三省,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等等的言论。

这时鲁迅站出来驳斥这种言论。

文章相当短,可谓是惜墨如金。

首先,鲁迅摆出对方的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后来就不自夸了,将希望寄托于国联(注: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20年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到了现在,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却改为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从这三个论据,似乎可以得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这个论点。

然而,鲁迅就据此来反驳对方。

中国人先是信“地”、信“物”,后来又信“国联”,这些并不是自信的表现,只能算是“他信力”。

对国联绝望之后,便将“他信力”也失去了。

文学家鲁迅杂文欣赏

文学家鲁迅杂文欣赏

文学家鲁迅杂文欣赏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

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

流产与断种近来对青年的创作,忽然降下一个“流产”的恶温,哄然应和的就有一大群。

我现在相信,发明这话的是没有什么恶意的,不过偶尔说一说,应和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世事本来大概就这样。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喷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知识高起而眼光远大的先生们开导我们:生下来的倘不是圣贤,豪杰,天才,就不要生,写出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变成极乐世界,或者,至少能给我(!)有更多的好处,就万万不要动!……那么,他是保守派么?据说,并不然的。

他正是革命家。

惟独他有公平,正当,稳健,圆满,平和,毫无流弊的改革法,现下正在研究室里研究着哩,——只是还没有研究好。

什么时候研究好呢?答曰:没有准儿。

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

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是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到能够飞跑时再下地。

因为她知道,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岁也还是不会走路的。

古来就这样,所谓读书人,对于后起者却反而专用彰明脚著的或改头换面的禁烟,近来自然客气些,有谁出来,大抵会遇见学士文人们挡驾:且住,请坐。

接着说谈道理了;调查,研究,推敲,修养,……结果是老死在原地方,否则,便得到“捣乱”的称号。

我也曾有如现在的青年一样,向已死和未死的导师们问过应走的路。

他们都说:不可向东,或西,或南,或北。

但不说应该向东或西,或南,或北。

我终于发他们心底里蕴蓄了;不过是一个“不走”而已。

坐看而等待平安,等待前进,倘能,那自然是很好的;但可虑的是老死而所等待的却终于不至;不生育,不流产而等待一个英伟的宁馨儿,那自然也很可喜的,但可虑的是终于什么也没有。

鲁迅的杂文风格与社会批判

鲁迅的杂文风格与社会批判

鲁迅的杂文风格与社会批判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其独特的杂文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杂文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社会批判。

一、鲁迅的杂文风格1. 多样丰富的体裁结构鲁迅的杂文作品涵盖了多种体裁,如散文、小品、评论、杂剧等,这种多样性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广泛的表现力。

无论是温文尔雅的散文,还是刻画生动的小品,都能通过不同的文体特点来呈现其思想和观点。

2. 锐利的观察力和嘲讽的笔调鲁迅善于用锐利的观察力剖析社会现象,他对社会中的不公和不义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批判。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以嘲讽的笔调对社会中的种种荒谬进行揭示,以此启发人们思考和反思。

3. 简练而有力的文字表达鲁迅的语言简洁而有力,他善于用犀利的笔触点出问题的本质。

他的文字不啰嗦,不繁琐,通过简洁明了的语句,直击问题的核心。

这种写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易于阅读和理解。

二、鲁迅的社会批判1. 批判封建社会和旧文化鲁迅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中,他通过对封建礼教、伦理道德和旧文化的批判,揭示了封建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和不公。

他运用文学的形式,以鲜明的笔触将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揭示于世,引发了人们对旧制度的深思。

2. 批判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鲁迅对中国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教育不应该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表明,这种世袭式的选拔制度是对人才潜力的一种浪费。

3. 批判社会的黑暗与愚昧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涉及社会的黑暗与愚昧,他通过对社会人群的真实描摹让人们看到了那些被掩盖的丑陋面。

他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的疾苦,揭示了社会不公和黑暗的一面,希望唤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改变。

三、鲁迅杂文的影响鲁迅的杂文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后来的文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激发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怀疑和批判,同时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杂文研究综述摘要:鲁迅先生一生创作最多的就是杂文,这些杂文可以看作是时代的战斗记录,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选择对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从而深入了解鲁迅先生杂文作品的概念、语言特征与价值意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鲁迅;杂文;思想艺术;价值内涵;现实意义杂文是一种运用其短小的篇幅与锋利的语言,直接迅速地反应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体,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杂文世界中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从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起,鲁迅共书写有十数本杂文书籍,总字数达到了80万字。

一、鲁迅对“杂文”的情感认知在创作的不同阶段,鲁迅自身对于“杂文”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这直接影响了其杂文创作,也作用于其思想与情感的融入,促进了杂文在创作水准上的提高。

学者吴怀志在《鲁迅的杂文概念考辨》[1]中指出,鲁迅初期将自己创作的杂文称为“杂感”,记述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杂乱心绪与情感;而随着鲁迅在创作思想上的深刻以及对杂类问题研究的复杂性,鲁迅也开始使用“杂文”这一称呼。

而鲁迅先生自己本身就较为反感“小品文”,认为其是一种没有骨力、缺乏思想力量的创作。

具文奎在《深刻、形象、曲折:鲁迅的杂文观》[2]认为,虽然鲁迅曾经批判过自己的杂文写作,但是从根本上鲁迅对于杂文这种文体还是极为钟爱的。

鲁迅认为自己的杂文并不是“小品文”这种“小摆设”,而是做到了“言之有物”,和“现在贴切”,且具有一定的生动性,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征鲁迅的杂文创作蕴含了其强烈的思想倾向,他将自己深刻的思想和体悟凝练于杂文之中,引起了“文学革命”乃至“思想革命”。

其杂文中蕴含的思想艺术实际上集中体现了其价值观和对社会和人世的认知,我国许多学者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这类分析主要集中在对鲁迅杂文讽刺艺术的探究和其思想艺术“战斗性”的研究上面:(一)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讽刺性是鲁迅杂文的突出特点,在杂文创作的过程中,鲁迅无时无刻不在用讽刺的语言来增强杂文的表达效果,这种通过大量讽刺性的语言对社会和现实进行批判,体现了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和社会反思性。

施友佃在《试论鲁迅杂文创作的表现艺术》[3]中重点分析了鲁迅在杂文语言上的诙谐幽默,认为鲁迅运用丰富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通过语言的尖锐泼辣与锋芒毕露进行了生动的讽刺。

例如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就批判了反动统治阶级以及各种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

另外,学者认为:鲁迅的讽刺绝不是油腔滑调,而是通过讽刺和幽默表现出自己的人生态度,也将自己的满腔革命热情和崇高理想关注在讽刺幽默中。

例如在《言论自由的界限》中,鲁迅就故意将新月社文人尊称为“诸君子”,赞扬文人们的“聪明”、党国的“高明”,实际上却涵盖了嘲笑贬斥之意。

迟蕊在《论鲁迅杂文语言之“老辣”》[4]中提出鲁迅的杂文语言具有准确、简洁、生动、机智、幽默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其通过尖锐的笔锋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痛快淋漓。

在鲁迅的杂文作品中,他首先十分善于运用典故来对社会世俗进行抨击。

学者认为鲁迅语言的老辣讽刺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

徐桂梅在《鲁迅小说语言中的“日语元素”解析》[5]中不仅分析了鲁迅在小说中善用一些外来语来表现其讽刺性,在杂文中也会通过“日语元素”来进行嘲笑讽刺。

常见的就有“人间性”,鲁迅借用这一日语来指涉人性,避免了行文上的纠缠与含混,更凸显了鲁迅在讽刺艺术表现上的精悍有力。

(一)鲁迅杂文思想的“战斗性”唐弢在《论鲁迅思想的发展—从鲁迅杂文谈他的思想演变》[6]中提到了鲁迅杂文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性,他认为,这种思想性不仅体现在其对社会变革和人性的深入反思上,也体现在其对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之上。

毛泽东称赞他:“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1在鲁迅的杂文创作过程中,从最初的《狂人日记》到1930年以后针对“新月派’、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4,p699“民族主义文艺”等的论证所创作的一系列杂文,可以看出鲁迅的认识实现了从现实主义思想到无产主义思想的飞跃,他开始将无产文学作为杂文创作的一个基本目标,以杂文为武器,为“戈”,为“匕”,投入于无产阶级革命之中。

当然,在这种革命性的同时,他的杂文创作也表现了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寻求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的解放。

林如稷在《鲁迅杂文的思想与艺术特点》[7]一文中将鲁迅杂文所蕴含的思想概括为五个特性,分别为“时代性与战斗性”、“严肃性”、“深刻性”、“独特性”与“隽峭性”,其中又以“时代性与战斗性”最具有代表性。

他提出,鲁迅的杂文创作是将我国传统的议论文体与抒情文体中最富有生命力和攻击性的部分,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将社会斗争的目的与思想启发的祈愿融入文学创作之中。

同时,他的杂文内容又绝大多数取材于社会现实,力图表现时代真实的一面,激起民众的抗争精神,这是鲁迅杂文最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

李昌涉在《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中着重关注了其杂文中反复出现的“鲁迅精神”。

他认为,这种精神就是“鲁迅在长期的斗争中, 通过自己的深切体验和深入思考, 曾经形成了一系列相当稳定的关于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同时, 也通过反复的斗争锻炼, 形成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精神气质和情操。

”2他有别于林如稷,将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色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鲜明的是非观念和爱僧、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

但与之相似的是,他同样认为斗争精神亦是鲁迅杂文思想的内核所在,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原本意图好似是讲述因革命党人因放过秋瑾的加害者而反送了自己的性命一事,抨击当地的“愚民”,但又在其后看似无意的附了一句:“从这一点看来, 生长在中国可为模范的名城里的杨荫愉女士租陈西谨先生, 真是洪福齐天。

”这种看似随意的调侃表面上是为了抨击价值观相异的人民的“敌人”,实际上体现了鲁迅时刻不忘斗争精神,奉行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意志。

三、鲁迅杂文中蕴含的教育思想研究鲁迅杂文中有一部分内容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关于儿童教育的思考与研究。

事实上,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创建者,鲁迅对儿童问题非常重视,并将自己的对传统教2李昌陟.《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育的反思和解读,以及一些教育思想融入进杂文创作之中。

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这方面问题,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论证:吴川,张雷在《浅析鲁迅杂文中的儿童教育问题》中富有开创性的提出了鲁迅先生对教育的新解:他们认为,首先鲁迅的杂文对传统教育模式中出现的一些误区,比如对“玩物丧志”观念进行了否定。

鲁迅认为,玩耍是提升儿童智力的有效途径,又如对中国式教育一些沉珂弊病深入的批判,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中,他对教科书的机械内容判了“死刑”,认为这种僵化的模式只能教出“唯唯诺诺的人”。

其次,鲁迅还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即所谓“爱”的教育,即使并没有获得推广,但这种教育思想的进步性不容置喙,这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理论界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李祝萍在《简论鲁迅杂文中的儿童书写》一文中提出,鲁迅杂文中蕴含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存在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的。

五四时期,鲁迅作为他者,以童年受教育的经历,对儿童“人之子”的身份含义进行了解析。

但当其成为父亲时,他的教育思想因为现实经验的营销发生了转变,首先对就是教育进行了抨击,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从而延伸到理想教育模式的构建。

鲁迅杂文中对儿童问题的见解对现世具有很大价值。

四、鲁迅杂文的价值内涵与现实意义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杂文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透过当时的社会现象来揭示真实,因此其杂文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价值内涵,对于现今杂文作品的创作以及社会现实的反思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鲁迅先生杂文创作的价值内涵与现实意义,本文对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进行了总结归纳:(一)鲁迅杂文的价值内涵李运抟在《鲁迅国民性批判与当代国民叙事》[8]中提出鲁迅先生在杂文等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充分认识到了国民“惟上而是”的奴化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深层的奴性。

因此,鲁迅先生的杂文作品饱含了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种对民族的反思。

鲁迅通过简短的篇幅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透彻的理解,其反思超越了个体,这在《灯下漫笔》、《阿Q 正传》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吴康在《鲁迅杂文的生存论意义》[9]中认为鲁迅在杂文中分析了自己所处的存在境遇,突出了“时代的眉目”。

在杂文中,鲁迅先生从一个文人的视角描绘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情绪与意志。

因此,从鲁迅杂文中可以看到他所谓知人论世的真正含义,还原了尊孔读经、“友邦人士”等假面具的原本相貌。

另外,学者还认为通过杂文能够从不同的生命时刻感受到鲁迅其人,对于加深对鲁迅本人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李怡在《不仅是“匕首”,不仅是“投枪”》[10]中将鲁迅先生的杂文以1927年为界,分为了前期杂文与后期杂文,其中前期杂文(主要被收入于《热风》、《坟》、《华盖集》等)揭露了走狗文人的无耻嘴脸,反映了一个伟大的革命民主注意展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后期的杂文主要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等,这些杂文作品全面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其深意表现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抨击,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投降卖国政策;对于国民党文化“围剿”行为的批判,并且讽刺反对各种错误和反动的文艺思想,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革命文学的发展;对半殖民地各种现象的鞭挞与批判以及在后期对于人民群众、无产阶级政党的歌颂。

李志瑾在《鲁迅杂文战斗意识的表现形态及历史成因》[11]中从战斗意识表现形态的角度出发,认为:“鲁迅杂文鲜明地表现出了对旧体制、旧思维的批判意识”,“有力地体现出了敢于同黑暗势力抗衡的斗争精神”,“真实地反映出了进步文人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文化围剿’的历史内容”。

不仅如此,学者还对鲁迅先生战斗意识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这种意识与鲁迅所成长的环境、个人的发展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鲁迅杂文的现实意义鲁迅杂文创作虽然扎根于当时的社会实际,但是其艺术性的创作手法与开拓性的视角仍然对当今杂文的创作书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姚泽卿在《鲁迅文学作品的当代教育价值研究》[12]中突出了鲁迅作品中的启蒙思想,认为鲁迅在杂文作品中突出了我国当时社会在思想上的落后与愚昧,揭示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这种启蒙价值在我国当代社会发展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学者还联系当代社会指出,虽然目前“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像鲁迅作品描写的那样落后,但国民劣根性并没有彻底改正”。

因此针对当前社会的道德问题,必须要从鲁迅杂文中提取勇敢精神,发扬鲁迅的“揭丑”精神,通过欣赏鲁迅的杂文作品来看到自身的愚昧无知,学会批判自己、改正自己,这样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