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声赋》全文;(2)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文中描绘的秋声及其意境;(2)学会通过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知和热爱;(2)引导学生领悟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2)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秋声赋》全文;(2)作者欧阳修的简介;(3)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4)针对文中难点内容的解释和示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秋声赋》;(2)查找作者欧阳修的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3)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秋声赋》,提问学生对“秋声”的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

3. 翻译课文:(1)学生互译课文,解决字词难题;(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解释难点内容;(3)学生记录重点字词和难点解释。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教师强调课后背诵课文和复习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秋声赋》;2.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秋声赋》教案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教学目标】1、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比如本单元中学习的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板书题目)。

二、相关知识回忆与补充1、赋:回忆“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定义和特点。

(可以结合学过的《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以及导学练内容提问一两个同学)2、欧阳修:回忆有关作者欧阳修的文学常识,请学生读一下课下注释,并作适当补充。

3、补充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三、研读课文探究一:本文写作手法,通过文章的具体讲解来感知文章化虚为实,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秋声的好处和作用第一段: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整篇文章进行了预习,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着重来探究几个问题,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题目内容让一个学生阅读大家思考)1、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同学们感觉无处下手,那我们首先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秋声”的语句,再加以分析。

(让学生分组找出具体语句)明确:文章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2、很好,找的很准确具体。

秋声赋教学案[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教学案[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教教案 [苏教版必修四 ]《秋声赋》教案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掌握要点词语。

2、学习本文描摹抽象事物的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文题知识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暮年号六一居士。

幼年丧父,家境贫穷,念书勤苦,宋仁宗天圣八年( 1030)中进士,后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草拟诏令)。

后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颖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暮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朝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弘扬唐朝古文运动传统,被公以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代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欧阳修为人刚直,敢于直言,但他的一世千辛万苦,宦海升沉 20 多年, 20 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0 岁再度因参加“庆历新政”被贬滁州; 48 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告,几乎出知同州。

他原来体弱多病,40 岁就鹤发萧疏了。

固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从头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感觉心力交瘁,所在这篇53 岁时写成的《秋声赋》表露出了这类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3、赋: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重视于经过全力描述光景抒发生者的主观感情。

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三、文本研习(读·品·想·议)1、作者是怎样描摹秋声的?2、经过叹息秋声,作者抒发了什么感触?四、学致使用请模仿本文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从“春之声 /夏之声 /冬之声”任选一个加以描摹。

五、课下作业:概括整理,落实文言基础(要点实、虚词,要点语句)六、知识链接★ 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声赋》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与哀愁,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2)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秋声赋》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秋天来抒发人生感悟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秋声赋》文本;2. 作者欧阳修的相关资料;3. 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标注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查阅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教师总结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秋天的感悟和体验;(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3)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秋游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秋天的美好。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做好相关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拓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秋声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秋声赋》必修四教案

《秋声赋》必修四教案

《秋声赋》必修四教案第一篇:《秋声赋》必修四教案《秋声赋》教案【教学目标】1、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比如本单元中学习的登高(唐?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雨霖铃(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板书题目)。

二、相关知识回忆与补充1、赋:回忆“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定义和特点。

(可以结合学过的《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以及导学练内容提问一两个同学)2、欧阳修:回忆有关作者欧阳修的文学常识,请学生读一下课下注释,并作适当补充。

3、补充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三、研读课文探究一:本文写作手法,通过文章的具体讲解来感知文章化虚为实,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秋声的好处和作用第一段: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整篇文章进行了预习,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意思。

这节课我们着重来探究几个问题,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题目内容让一个学生阅读大家思考)1、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同学们感觉无处下手,那我们首先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秋声”的语句,再加以分析。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意境。

(3)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声赋》。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和季节变化,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2)领略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分析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秋天的氛围。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悟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柳宗元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秋声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讲解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5. 朗读与默写(1)学生齐读《秋声赋》,感受语言的美妙。

(2)学生默写《秋声赋》中的精彩片段。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写一篇关于《秋声赋》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深入解读《秋声赋》,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作者的生活感悟。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声赋教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声赋教案苏教版必修4

秋声赋总体设计教材概述《秋声赋》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散文代表作之一。

把此文与第一专题的“经世济民”板块作对比,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

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

接着,用多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然后,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寻根溯源,探究秋声所以形成的缘由,并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委婉地表露了自己的心绪。

在写法上,本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

教学时应以体味作者复杂的人生感悟为重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理解文本的主旨。

必须指出的是,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在传授时不须讳言。

思路方法设计思路:首先要扫除阅读上的障碍,作为一篇时文(赋),学生不借助工具书而想读懂它的确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本;然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旨,挖掘文本中存在的语文因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进一步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刘禹锡同题文以及南宋末词人蒋捷《声声慢·秋声》词,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CAI课件,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3遍,做好背诵的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学习作者描摹抽象事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渲染环境气氛的技巧。

2.《秋声赋》是赋体散文,语言简约抽象,学生借助注释粗通其意,通过分组讨论弄懂文章;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在层次,进而把握文本主旨。

最后进行比较阅读。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必修四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8

语文必修四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8

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版块三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7一、教学内容分析《秋声赋》是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作品,其中对秋声的描绘,可谓古代散文中的经典。

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作者将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具体可感的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并从不同角度鉴赏文本,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鉴赏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新课改后的高中学生,渴望表现的欲望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很强烈,但对文言文,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感兴趣,学习只停留在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上,背诵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题,至于感悟鉴赏方面,更为薄弱。

三、设计思想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提高鉴赏能力。

本文总的教学原则是,以读为主,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②学习欧阳修将无形的秋声转化为种种可见的视觉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①初读整体感知,通过词语的解释,古今异义及活用的归类,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②悟读研习文本,理解文意。

③议读理清文清的思路,讨论文章所蕴涵的情感。

④赏读多角度鉴赏文本,提高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热爱生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点点滴滴独特的审美感悟。

②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

联系背景,辩证看待其思想中消极的内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①学习用多种比喻描摹无形的秋声的手法。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感叹。

教学难点①多角度鉴赏文本。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前人在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屏显)“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欧如澜,既欧阳修散文“起伏而多致”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欧阳修的散文《秋声赋》,具体感受其散文“如澜”的风格。

(二)初读感知课文1、给生字词注音,扫除朗读障碍。

《秋声赋》教学设计(公开课)

《秋声赋》教学设计(公开课)

《秋声赋》教学设计(公开课)2014.2.28【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苏教版必修四,抒写的是作者在经历了一些磨难之后的深刻感悟,但以“秋声”为寄情之物。

因此,本文的教学就先从对秋声的描绘讲起,从感受作者的情感入手,去体会本文即景抒情的特征;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对今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性,教学中要逐层深入,带领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对事物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但他们的年龄、阅历与作者相差甚大,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会有较大的难度,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和方法:一、反复诵读与品读。

读为心声,读是学习语言的一扇窗口,更是生发情感的一剂良方,能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

感知课文需要诵读,理解文本需要品读。

读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文言文尤其如此。

二、自主学习。

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文言知识比较简单易懂,这就可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比如找出每一段的知识点。

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

三、探究合作学习。

针对重点的值得探讨的问题,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时也落实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估计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需要老师的点拨。

)四、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进行课堂探究的时候,不是处处得意、事事顺利,在紧要处,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给以适当的点拨。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五、丰富的多媒体资源。

文字仅能从视觉上影响学生,而且比较单一。

如果利用好多媒体,课堂步骤会比较清晰,课堂重点、难点、问题探讨也会比较直观。

再加之以适当的图片,会多角度、全方位的给学生大的冲击和影响。

六、适当地进行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从关注文本到关注欧阳修的人生,进而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目标设计】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三《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秋声赋》最新同步教案《秋声赋》教案2【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描写等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采用多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过程设计】:[导入]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的一篇散文《秋声赋》,对于欧阳修,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应当还记得其中的一些名句。

(学生背出其中的一些句子)作为北宋文坛第一人,欧阳修的“诗、词、散文俱为一时之冠”,尤其是他的散文“极善摹景状物,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你看他把并不怎么出色的滁州山水写得那么有声有色、多彩多姿,令人神往。

他的这篇《秋声赋》后人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古文观止》的编者清代的吴楚材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

”(投影)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他笔下的“秋天的声响”,是如何的“形色宛然,变态百出”的。

[诵读]一个学生读课文,教师和学生点评字词读音与断句。

[问题1]本文的题目是“秋声赋”,顾名思义,就是写“秋天的声响”的,那么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秋天的声音?(学生读出)“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分析]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的意思明确:起初好像是细雨微风,突然发也奔腾砰湃的声音,好像是深夜里波涛惊响,又好像是狂风暴雨猛烈袭来,碰到别的物体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好像是金属碰撞发出的声音,又像是奔袭敌营的军队,听不到指挥的号令,只听到人的“沙沙”的脚步声和马蹄的“得得”声。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录音,看看你描述的像不像。

(播放视频)是不是描写的“宛然在目”?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像细雨微风、像波涛夜惊、像狂风暴雨、像金属相击、像军队奔袭,连用了五个比喻来描写写出了秋声的忽快忽慢、忽强忽弱、忽大忽小、忽隐忽显,算不算是变化多端呢?可见吴楚材他们的评价一点也不过份啊。

秋声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秋声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秋声赋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吴艳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品味本赋的语言特点,体味作者历尽沧桑之后透悟的淡泊的心境。

2 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把握如何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品味本赋的语言特点,体味作者历尽沧桑之后透悟的淡泊的心境。

教学难点:把握如何把抽象无形的东西写得具体可感课型:讲读结合,研讨为主,品味为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二课时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记得我们学习《长亭送别》的时候欣赏到这样的句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最,总是离人泪”,同时也提及它化用于范仲淹的《苏幕遮》,当时我们要求大家去查,下面我们检查一下,看看哪位同学真得去查了?(学生背诵,师总结)。

其实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还有很多,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齐背)。

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二、自由朗读课文: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1、齐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答:第一、二段。

2、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齐读)。

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波涛夜惊;赴故之兵。

3、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生可能答)秋之状问: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答: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

师: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容、气、意问:秋之意是什么?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答: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分析《秋声赋》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声赋》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提升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2)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提升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分析《秋声赋》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合作探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朗读与表达法:引导学生朗读《秋声赋》,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秋声赋》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秋天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

(2)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美好。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句式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分析《秋声赋》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朗读与表达(1)学生朗读《秋声赋》,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表达自己对《秋声赋》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写一篇关于《秋声赋》的读后感。

7. 板书设计《秋声赋》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声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要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和运用语言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体会秋天的美好与哀愁。

(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懂得珍惜时光,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声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要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秋声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感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并解释重要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和解释练习。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个人感悟,谈谈对课文《秋声赋》的情感体会。

(2)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文《秋声赋》的朗读和背诵。

2. 选择一篇课后阅读文章,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

3. 结合课文《秋声赋》,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感悟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秋声赋》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能力。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秋声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师激趣导入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

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

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二、讨论学习内容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

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

“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

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

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

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

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

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秋声赋》说课稿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秋声赋》说课稿

《秋声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秋声赋》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文以气为主”版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千百年来引起后人无数共鸣。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情感的丰富内涵(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散文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 *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 *研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

4)能从哲学、美学层面了解古人创作的一般规律。

(三)说教法1.教学方法①〈1〉诵读感悟法文言文教学贵在多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经典散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法通过与《登高》等诗词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文的艺术特色。

④.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学法指导:意象意境感情(四)说教学程序1、复习引入:① 创设情境、感性认识:依次展示欧阳文忠公像、欧阳修行书、元代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今人《秋声赋》图轴。

② 温故而知新:讲解诵读提示,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2、3、4自然段,重点点评结尾段的朗读技巧。

2、介绍学习目标:文、质、哲“万能三角”文章学习法。

解析“万能三角”:师介绍什么是“文”,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质、哲”,明确基本概念。

《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秋声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声赋》背景和作者以及对南朝文学发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2. 细读本文,根据文本理解其中的比喻、典故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能够理解秋天的情感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秋天的美,开展学生感性思考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秋声赋》的背景、审美客观性及个人体验的仔细分析,如果他们能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文本的主题和特点;同时,也能够切实掌握散文诗的写作技巧和审美理念,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展现个人的语感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即讲解、解读、组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探讨背景首先,进行背景讲解,了解《秋声赋》的背景和作者背景,以及南朝文学的影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秋声赋》成为南朝文学珍品。

2. 分析文本分析《秋声赋》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读文本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3. 学习审美观和价值观结合相关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走出传统文化的限制,积极创作自己的作品。

4. 在课堂上体验秋天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性质浓郁的食物、温暖的茶以及蜡烛等,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秋天。

而后,设计讨论话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感性思考和创造力,自由地表达他们对“秋色”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5.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秋色”资讯,选择其中一条信息,并运用场景模拟的方式,向同学们和老师讲述以及分享。

六、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性进行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展示出来本课设计以宋人王安石的《秋声赋》为蓝本,旨在通过对经典文学的细读和探究,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传统文化,以文化底蕴为基础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语文秋声赋教案苏教版必修4一、导入课文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

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

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

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

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二、自由朗读课文下面我们先从头至尾把文章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三、研读课文1-2小节先一起回答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1-2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秋声先一起把这一段齐读一遍找找看,在这一段中哪些词是描写秋天的?谁给我解释一下“如赴敌之兵”这些词写出了秋声的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写出秋声的这些特点的?比喻本体是秋声,喻体是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这一段从表达方法上看又可分为两部分哪两部分?从“秋之为状---余烈”是描写,后面是议论从字面上看第一部分是写秋之状,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色容气意这四个字里面又体现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秋之意是什么?神韵由形到神的过程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我们先来翻译一下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什么样的特点?悲下面把“摧败”翻译一下注意“气”应该怎么理解----肃杀古代杀人犯处斩,大都放在秋季,称之为秋后处斩。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遍小结:第一段写秋之声,突出其悲的特点,第二段写秋之声,交代悲切的原因,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那么第三段写的又是什么呢?朗读下面听我把这一段翻译一遍先看写的是什么--议人生发表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叹?感叹为追逐一时的功名,而落得心力交瘁,华发早生。

联系一下欧阳修的生平从“百忧 --------星星”再齐读一遍板书: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 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

”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六研读课文第三小节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文章第三小节。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

”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

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

讨论三分钟,然后告诉我你的观点和理由。

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都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不想听听我的看法呢?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投影: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 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

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

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文章开头,作者简捷直人地描画了一幅生动的图景:欧阳修晚上正在读书,被一种奇特的声音所搅动。

这简捷的开头,实际上并不简单,灯下夜读,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也可以说,作者正处于一处凝神的状态中。

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

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接下来,是作者对秋声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首先,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然后,是对秋气的议论。

“丰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对比,通过对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施加强大威力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议论又进一步展开。

“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

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j,。

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

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

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

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

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秋风未起时,绿草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

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

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

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

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

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

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

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