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方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上)第一节:西方城市的起源分析1)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2)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一、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柴尔德根据西亚、埃及和古代欧洲的考古学资料,提出了社会发展史上存在一次"城市革命"。
他提出了城市出现的十项标准:(1)最初的城市较过去任何聚落均为广大,其人口亦较稠密.(2)城市人口的构成和功能与前迥异,包括不从事农业、畜牧、渔捞或采集以取得食物的其它阶层-专门化的工匠、运输工人、商人、官吏与僧侣。
(3)直接生产者必须向神或神权下的国王缴纳赋税,以产生剩余财富的集中。
(4)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不但标志产生与前此村落之异,而且作为社会剩余财富的象征。
(5)僧侣、官吏和军事首长形成统治阶级,从事计划、组织等劳心活动。
下层阶级从事劳力。
(6)财富的经营迫使文字的发明。
(7)文字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科学的产生-算学、几何学、天文学。
(8)由剩余财富所供养的其它专家从事美术的新活动,其美术的概念化与复杂化构成各城市中心美术之差异。
(9)剩余财富更用于外来商品之输入,造成贸易的发达。
(10)由于原料能够输入,同时受到以居住地位(非亲族地位)为基础的国家的保护,专门化的工匠成为城市政治构成的下层成员。
从西方城市的城市和发展来看,柴尔德的结论无疑是极有价值的。
西方现代都市的组织形式和都市文化均发端于古希腊的"城邦"。
二、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大多数人对"城邦"的认识和了解来源于古希腊。
希腊之成为希腊,自然须追溯到小亚细亚出现希腊城邦的时代。
大约在西元前9世纪,所谓希腊历史的黑暗时代已近结束,希腊人接受了两河文化的影响,包括字母、贸易方式,甚至城邦制度-而在两河流域,从事商业的城邦及原始民主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
所以城邦制度并不产生于古希腊,而一直为我们所不熟悉的,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产生背景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浅析西方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浅析西方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摘要】西方城市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与其历史发展进程相关联,从早期出现,历经古典时代的辉煌,到中古时期的衰落与复兴,地理大发现后的扩张,工业革命后的大规模发展。
城市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自身的概念也在历史实际发展中不断丰富,日益复杂化。
【关键词】西方;城市;历史发展“城市化”一词最早见于巴塞罗那规划师塞尔达(Ildefonoso Cerda)1861年出版的《城市化概论》一书,经过一百多年的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城市化成为涉及多种学科的复杂概念。
从广义上讲,城市化指居住在城市、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这是在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前提下,城市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展。
世界各国的学者对城市化有过多种定义,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
目前,我国对城市化的定义如下,即“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根据这一定义,城市化从本质上讲涵盖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和渗透以及人口的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五方面的本质内涵。
我国学界对城市化的理解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情况密切相连。
1.西方城市的出现和早期发展从现有考古学、历史学证据来看,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于最早实现农业食品生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印度河峡谷、中国北方和中美洲。
这些地区保存有现存最早的城市化文明的遗迹。
早期的人类城市通常保留有城墙、街道、神庙、居民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这些功能区反映出当时人类城市所拥有的一些共性因素,如城市居民、农业生产、水文条件、防御、贸易、宗教等多种因素。
20世纪20到30年代,Sir Leonard Woolley在今伊拉克的乌尔古城的发掘中,证实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时期,该城总体呈现椭圆形,周长约为1.21千米,宽约0.8千米,可容纳35000人,泥坯城墙高度约为7.62米,厚23米。
刘易斯·芒福德和他的《城市发展史》

作者: 宋俊岭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62-65页
主题词: 城市发展史;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国家;二十世纪;芒福德;学术思想;
纽约;历史时代;希腊
摘要: <正> 刘易斯·芒福德是西方城市科学界、也是社会科学界的一位久负盛誉的学者。
芒福德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关心人类命运。
他从资本主义社会营垒内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尖锐批判,是二十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中一大批智慧而热忱的先进分子之一,是以学术创作活动为武器捍卫人类进步事业的战士。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年10月1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长岛的符拉兴镇。
高中毕业后,从1912年至1918年先后就。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案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 (P11)历史解释学业质量水平2的描述为:“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等,并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地理、语文、艺术等知识加以联系……”(P42)本课之主题“城市化”也是一个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是进行跨学科教学的绝佳课例,但历史课必须立足学科本色,与地理课有所区别。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普通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
从单元的立意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材编排以时序发展为轴,前后叙述了人类的居住形式和环境的演变,第11课反映近代以来伴随工业革命后集中出现的城市化现象以及随之带来的变化。
本课教材编排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迅速腾飞,人、财、物不断积聚的结果。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成为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
城市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出现了无法避免的城市病问题,提示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生活层面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尽量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来组织教学。
鉴于这块内容在高一地理课上已经学过,为避免重复,教师尽量选择近代以来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城市化的图片、文字、视频等,以增加本课的历史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成松散状,广州、深圳 与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高,佛山、东莞次之。 从经济隶属度分析,广州与珠三角各市的经济联系较强, 辐射强度高,深圳虽是核心城市,比较而言,对周边的 城市的影响力有限。后者主要是外向型经济,以大出大 进的加工贸易见长,与香港的联系较为密切。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农转非”政策
“过低城市 化”的出现
城市建设方针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和“离土不离乡”
957 960 965 970 978 986 993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各时期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
400 350 300(假) 化”与户口
城市化”
管制等政策
益紧张.饥荒开始出现。国 重点建设、
家开始制止农村劳动力进 稳步前进
入城市。1959年2月4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制止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指
示》……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的政策因素
“一五”期间,广州“被撇在一边”。 “内地的一些中等城市作为工业中心发 展得到优先考虑”。“商业是资本主义 的,而工业则是社会主义的……广州的 每个人都希望广州成为新的工业中心”。 时任书记陶铸没有强调广州悠久的商业 中心和广州作为商业中心的重要性。市 长朱光所也指出“因为广州是国防前线 的沿海城市,它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 点”。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二、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公元五世纪至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公元9世纪初,巴黎、伊斯坦布尔、威尼斯、那不勒斯、热那亚(查理曼帝国建立) 公元10世纪末,制度变革(农奴)刺激了欧洲城市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发展,促成“自治市”、“自由城市” 的产生
西方经济发展史的归纳总结

西方经济发展史的归纳总结在西方经济发展史上,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对西方经济发展史进行归纳总结,以展示其演变过程和对全球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古典时期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农业与手工业是西方经济的主要支柱。
城市和城邦形成,贸易与商业活动有所发展。
古代希腊城邦的繁荣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扩张为希腊文明带来了巨大繁荣。
罗马帝国时期,该地区继续经济发展。
罗马帝国推动了一体化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系统,同时修建了大量的公共工程,如大型建筑、道路和港口,促进了贸易和商业的繁荣。
然而,罗马帝国后期的几次危机导致了经济下滑和社会动荡。
二、封建时期中世纪时期,西方经济的重心由城市逐渐转移到农村,并且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
封建时期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农业,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颇受天候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领主和农民之间建立了农业生产关系,封建领主通过征税和农业生产来维持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三、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标志着西方经济的转折点。
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的格局,大规模的工厂代替了手工业,带来了工人阶级的兴起。
工业革命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发展,为贸易和商业创造了更多便利。
四、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逐渐成为西方经济的主导模式。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通过竞争和供求的调节来推动经济发展。
19世纪的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进一步推动了西方经济的发展,并使其对世界各地的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影响。
五、现代经济时期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迎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在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经济迅速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促进了贸易自由化,跨国公司的兴起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形成。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数字化和服务化。
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以及不断演进的货币体系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融合和繁荣。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2)

中外城市地理学发展简析【摘要】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
西方发展史由于战争等原因欧洲的城市地理学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之后则主要依靠飞速崛起的美国来进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直到二战结束部分西欧学者又继续开始了他们的研究。
由于我们国家在1949年以前大部分时间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城市地理研究。
中国近代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中基础较为薄弱的科学之一,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始于20世纪,其间随着整个人文地理学的沉浮经历坎坷。
【关键字】地理学分支中外城市阶段城市地理的发展简史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水平制约着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两者具有大体相应的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城市地理学作为相对后起的分支,对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中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总体把握(1)描述性的地名词典阶段(20 世纪以前)西方最早的区域地理的代表作斯特拉菩(Strabo,B.C.63-24)的十七卷《地理学》就对城市有较系统的描述。
同时代中国西汉史马迁的《史记。
货殖列传》也对全国 16 个州的 25 个重要城市做了描述。
记叙城市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人口、商业、物产等,15 世纪地理大发现后,不过是描述的城市更多,记叙的内容更广,对贸易和地理位置更重视。
这时,城市地理是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尚未独立出来。
属于古代地理学的阶段----描述。
(2)自然位置论阶段(20 世纪前 20 年)西方经过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在 19 世纪上半叶经德国的洪堡( A. Humboldt,1769-1859)和李戴尔(K.Ritter,1779-1859)科学地总结古代地理学后,开始进入探讨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转折。
19 世纪后半叶确立了近代地理学。
20 世纪早期人文地理异常繁荣,城市地理开始形成。
代表人物迪肯森的《城镇位置》主张“让我们永远放弃把城镇、物产和名胜作为互不联系的事实加以罗列的学问,而要对分布和自然位置的逻辑结果有一般的但是综合的了解”。
西方城市发展史重点6.19

起源:尼罗河流域成就: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高地,水源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3.最早运用棋盘式道路4.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
2.卡洪城(Kahun)3.底比斯城(Thebes)4.阿玛纳城(Ei-Amarna)起源: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成就:1.地方特色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形式。
2.建筑的全方位防御。
3.主权和神权的统一,城市公共中心的出现。
4.城市建设中体现宇宙的观念,城市与宇宙观的结合。
5.能够建造大型的建筑群,(综合性,大体量)典型城市:1.乌尔城(Ur)2.巴比伦(Babylon)和新巴比伦城(新巴比伦有非常著名的空中花园)。
Harappa)。
起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城市:郑州商城和殷墟Troy)、迈锡尼(Mycenae)期。
其中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6.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特征:(1)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以棋盘式道路网布置,并开始研究功能分区,以地域性形成的聚落到城市在希波战争中被破坏。
(2)建筑艺术的价值降低,不是平民的建筑,而是为贵族所建。
(3)新的城市中心是广场,广场规整、划一。
(4)共和制城邦国解体,形成奴隶制国家,建筑可以以其自身体系与高度突出自己。
7.阐述希波丹姆规划模式(Hippodamus planning model )。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从秩序美的角度出发,采用几何形状,以棋盘路为城市的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在后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
该模式通常把城市分为3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米利都(Miletus)和普林南(Priene)均是按照希波丹姆斯的风格进行规划设计的城市。
8. 绘制雅典(Athens)卫城的平面图,并说明其建设特点。
雅典卫城建设特点:(1)选址:位于雅典城中心的相对独立的山岗上,高于地面70m,视觉及景观上都能控制全城。
外国城市发展史

一.古埃及的城市发展(一)古代埃及社会文化背景:(二)古埃及城市的特点:1,城市一般沿尼罗河布置;2.有同意的规划,形制较方整;3.有简单的功能分区,贵族区,宫殿区和贫民区。
(三)古埃及典型城市举例:古代埃及典型城市有:1.孟菲斯城:最早的城市,都城。
2.卡洪城:古埃及典型的城市布局。
3.底比斯城:都城。
例:卡洪城(十二王朝时期)有简单的功能分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两部分用围墙隔开,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对比。
规划较方正,有统一规划,是运用大量人力在短时间内建设的城市,贵族的宅院平面是从临街的一个门进,经过道到庭院,房门开向庭院,主房及院都在中轴线上,这种类型的平面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布局。
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发展(一)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美索不达米亚位于亚洲西南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
(二)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1.比较有名的城市:乌尔,亚述城,巴比伦城。
2.城市的特点:(1)城市形制多是不规则的。
如乌尔,亚述城,反映了其发展成长的过程。
(2)城市多建于河边高地上,两河流域地理造成。
(3)城内主要建筑为宗教建筑,帝王宫殿和观象台。
(4)城市有明显的防御作用。
(5)城市中有部分铺砌街道及导水管,下水道等公共设施,据说巴比伦空中花园灌溉用水,是人工架空水槽从幼发拉底河引水入城。
(三)典型城市举例1.乌尔:(1)建于公元前2200年,是两河流域最古老城市之一。
(2)城市特点:A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卵形。
B城市由中间城寨和外城组成。
C城市防御作用明显。
城市内外城,外城,内成都用围墙围起来,外城为一些农耕地和居民点,当时生活和农业是密不可分的。
2.新巴比伦城:(1)建于公元前7世纪末,面积88平方千米,人口50—60万人,平面略近长方形,横跨幼发拉底河两岸,有两道城墙,9个城门。
(2)城市特点:A城略近长方形,布置不太规整。
B城市防御作用明显,两道城墙和护城河包围。
C市中心布置在主要干道和河流之间。
读《城市发展史》:变迁的艺术

读《城市发展史》:变迁的艺术作者:姚瑶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5期摘 ; 要:文章通过对芒福德著作《城市发展史》的阅读,总结分析出自原始部落时期开始,城市是怎样一步步形成规模的,并通过与现今城市发展状态的对比,透析出有价值的城市发展机经。
关键词:城市发展;职业导向;城墙;城市孕育过程中图分类号:K0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5-0069-01芒福德在目睹人们逐渐受技术指使,城市过分向外扩张蔓延的现实后,不禁悲观的提出了城市毁灭这一说,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城市的诞生,发展和灭亡绝大部分取决于人类的思想变化。
这样说可能会有点唯心,但作者的文字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对于城市从初始萌芽阶段到现今发展过度的理性陈述,还从人类情感,宗教元素和哲学道理上对这样的循环发展做出了合理的分析和阐释,他向我们展示的,并不是严肃官方的经济政治历史,而是真正的,富有生机的城市孕育过程。
作者很早就提出了“史后人类”这一概念,来讽刺人们在自己发动的各种自动化力量下俯首称臣,最终丧失情感,从而沦为科技的奴隶。
这些行为都在破坏一个城市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在使一个秩序良好,关系密切的生活社区分崩离析。
作者认为,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与人之间相对默契而亲密的相处就已然出现,因为人类具有的动物性特征决定了我们群居,以及复杂技术衍生的惯性。
群居导致群体的形成,再催生出城市的诞生。
以往从历史或政治教科书上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更多的是陈述城市的诞生是几个城邦或群体自发的结合,或者是强大的群体将周边弱者吞并再形成更庞大的社会系统这样的事实,却未有作者这样“那么这样的城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分析。
这又涉及到了宗教的力量,确切的说,是远古时期人类对于不可知力量和死亡的敬畏,以及在物质生活充足的情况下,逐渐流露出的对于精神生活的渴望——渴望交流和情感寄托,从而促成了一个能够吸引四面八方的人的场所的形成——因为封闭型空间具有强大的威慑和感召力量。
中西方城市建设的

图3-4 《考工记》所绘王城图
图3-5
《永乐大典》所绘周王城图
春秋战国 淹城 位于江苏武进的淹城可能是春秋时期淹国的国都。 它最大的特色是有三重围墙,城墙外环有护城河。三重城墙由 内到外分别为子城、内城和外城,只有西北角有桥可出入,护 城河以独木舟作为交通工具。 淹国国都及淹城遗址(图3-6) 淹国独木舟(图3-7)
图3-26
北宋汴梁城
图3-27 《清明上河图》局部
大都城
(图3-28)。
元大都在规划时有意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的 原则,如方形的平面、棋盘格的道路系统、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的布局。但在实际建设中,主持者又根据地形 和实际需要,采用了街巷制和沿街设市。 而整个规划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 系进行漕运,使南方物资能通过水路进入城内,维持了 大都的经济命脉。
• 古希腊是古典文化的先驱,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化 在宗教、思想、艺术、建筑、城市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 平,它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史与城市史。
• 希腊前期 城市主体建筑都位于高山上以突 出其重要地位 而 希腊化时期则可以在平地 上以其本身的体量和高度来展现 • 罗马城市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 群与建筑群 但是城市总体布局比较凌乱
2、汉代 长安城 汉高祖在秦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 “长乐宫”,拉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后历经汉惠帝、汉武帝 历代帝王的修建,最终形成了以长乐、未央、桂宫、北宫、明光 宫五组宫殿为主,其间夹杂居民里坊、衙署、仓库等附属建筑的 格局。 西汉都城长安平面示意图(图3-13)
汉长安城外还设有类似卫星城的陵邑,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 的城市群 。 洛阳城 汉魏洛阳城(图3-14) 仿汉建筑(图3-15)
(完整版)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城市发展史》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著,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
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
对学城市规划的我们,无论在理论学习上还是思想都上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城市的演变过程-—起源、发展、蔓延一、城市的起源“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
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能包括有机界和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
这正是芒福德编写此书的目的。
“远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城市了“。
这源于古人类对死去同类的敬重心里,他们需要寻求比实际生活需要更有力的促使古人要寻找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连续的聚落。
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抚慰他们的灵魂。
所以为什么在去一个大城市的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陵墓是就可以理解了。
而促使城市形成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岩洞,被认为是最早的空间,不仅是居住地也是艺术和礼俗活动发生的地方.而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协同作用便促使了最初城市的形成。
芒德福说“城市首先是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
村落的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城市或者说人类聚落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把一些非居住着引导此地。
如罗马,耶路撒冷等古城仍然是并且继续追求这写原始目的的。
总之城市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而不像乡村那种较为固定,内向,并敌对的对待外来事物。
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以狩猎为主的具有强攻击型的社会结构,而新时期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的城市起源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而城市作为一种包容的有磁性的容器,使城市中生发各种活动,使城市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西方城市规划发展历史

建立城市卫生制度,设立卫生机 构,改善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 公共设施,提高城市居民卫生水
平。
交通改革
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电车 等,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同时 ,改善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提高 交通效率。
住房改革
政府通过建设公共住房、提供住房 补贴等方式,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 条件。同时,加强住房市场监管, 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
宏大建筑与公共设施
城市水系规划
古罗马人精通水利工程,城市规划中 常考虑水系布局,如罗马的水道和公 共浴场。
古罗马城市以宏大的公共建筑和设施 著称,如罗马斗兽场、万神庙等。
中世纪欧洲城市规划
防御性城堡与城墙
01
中世纪欧洲城市多围绕防御性城堡和城墙建设,以保障居民安
全。
有机生长与自发秩序
02
中世纪城市往往呈现有机生长的特点,街道布局不规则,但具
改造措施
巴黎改造以豪斯曼男爵为主导,通过拆除狭窄街道、拓宽道路、建 设林荫大道、铺设地下管线等措施,改善了城市交通和卫生状况。
影响
巴黎改造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其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目标 ,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和交通疏导的规划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格兰新城镇建设
新城镇建设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格兰城市化进程加速,新兴工业 城市迅速崛起。
01
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和规 划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 ,强调与环境的和谐共 生。
02
倡导“形式追随功能” 的理念,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流线设计。
03
城市规划中重视公共空 间的营造和社区参与, 强调城市的多样性和包 容性。
04
在建筑材料和技术方面 不断创新,推动城市规 划与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何学宜1 何俊澈21.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00;2.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一、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时代背景(一)商业复兴在11世纪,红十字军东征运动打破了东方、非洲与西欧之间的阻隔。
紧接着的12、13世纪,蒙古帝国的建立使亚欧大陆联系更加紧密,东西方贸易通道的开辟带动了欧洲的贸易发展和商业繁荣,一些经济学家甚至把这一时期的商业繁荣成为一场革命——商业复兴革命。
虽然商业复兴往往映射的是长途贸易的兴旺,但是如果一片村落或是一片地域,只是做着简单交易的长途贸易时,这片地域很难转变为城市。
只有当地区间的长途贸易与地方的经济生产纳入同一个交换经济体系的时候,城市复兴才能伴随着商业的复兴出现。
当欧洲的混乱战争在8世纪末期陆续终止时,西欧与东方之间的商业贸易也逐渐开始恢复,伴随着中西方商品的不断流通,不但使商业中心城市陆续出现,同时也将城市生活广泛散播于贸易线路的周边地区,一旦这些商业人口、城市聚集立于稳定的状态,商业对城市发展起的作用便会愈加凸显。
(二)农业发展11-13世纪期间商业复兴运动还使人们的视线投转到了新的方向——农业。
至10世纪,西欧的农业生产力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农业生产工具上,主要有以下进步:在农业生产制度上,三田制推广,使农村每个农民的农业生产量可以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
而在农业可用耕地面积上,可以说11-13世纪时期西欧的人们将极大的精力花在扩展耕地上。
在九世纪的时候,纵观德国的林区和耕地区,大部分还处于荒芜状态,但到了11、12世纪时,原先荒芜的地方大多已变为了耕地。
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言:“在贸易复兴之前,总需要有剩余的农产品和剩余人口。
否则何来交换的商品?”的确,富余的农产品、稳定的交易市场都极大的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自然又进一步促进刘农业的发展,由此也不难看出农业对于中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三)人口增长10-13世纪期间,商业繁荣复兴,农业拓展升级,这些变化带来的是人口的飞速增长。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
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使城市发展进入一个 崭新的时代。 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一 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煤田和沿海地区)形 成城市密集区域。 如英国的兰开夏地区,德国的鲁尔地区,美国 大西洋沿岸地区和五大湖地区都形成城市密集 区域。
欧洲“自由城市”的形成
欧洲新城市发展的核心是“自治市”或称“自 由城市”、“帝国城市”。实际上以城市为中 心、管辖有周围农村的一种政体。与古希腊城 邦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封建制度下的共和政体。 12—13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 那亚、德意志的汉堡、不来梅、卢卑克、克隆 等都属于这样的城市国家。 至今,汉堡、不来梅仍拥有庞大的自由港区。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20世纪上半叶,城市化仅出现在先进的工业国 家,并未在世界范围内铺开。1900年时,城镇人 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只有英、澳、德三国。 1940年增加到十几个,大部分为发达的工业国。 二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从50年代到 7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发展迅速,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 这一切都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中世纪欧洲城市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1、以城市为单元,结成政治性同盟。如汉萨同盟。 最多时参加城市达160多个。 2、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城市国家、自由城市、帝国 城市等政治客体,说明城市在地区政治经济中的地 位,也是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3、城市规模较小,但城市商业比较繁荣。
现代国家出现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二、古希腊城市文明:
古代希腊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 上诸岛、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 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古代希腊 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此后希腊境内 形成200多个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巴 达和雅典。
古希腊时期城市布局:
大多数希腊城市都环以城墙(唯一例外的是斯巴 达)。城市正中或附近地区是一个中心广场,这个广 场一般都是天然的高地,如古希腊的卫城。广场上有 宗教建筑物、中心市场和公共设施(如浴池和王宫)。 市中心附的,政治和宗教首脑的居住地散布在宽阔的 林荫道两侧,他们的房屋面向内庭院,外墙无窗,门 开向内庭院。在这些富人住宅之间或背后直到城墙的 地带是其他等级的住处。他们的住宅很小,挤在弯曲 狭窄的小巷里。 城墙之外居住着下等人。人们认为他们令人厌恶, 肮脏不堪,不配住在城内。这些人是外国人、妓女和 从事不干净工作的人,如制革匠、整尸者。农民也住 在城外,他们耕种富人的土地。
古希腊城市是早期城市的典型,其特点是: ①大多数座落在有利于农业、防御和贸易的地方; ②大都有城墙环绕; ③宗教在城市布局和社会结构方面占主导的位; ④大都有中心广场,这个广场一般都是天然的高地, 广场四周是宗教和政府的建筑物; ⑤从中心广场放射出宽阔的林荫道,在市中心的林 荫道两侧居中信着富人; ⑥从富人住宅的周围一直延伸到城墙的地带是其他 等级人居住的地方,他们的住宅很小,挤在弯曲狭 窄的小巷里; ⑦商人和工匠住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这里称为市; ⑧城市统治其周围的农业土地、从农民那里取得粮 食,作为回报,城市保护农民不受侵犯。
3、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
随着资本的扩张,世界政治经 济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城市 体系也逐步形成。由于资本主义 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中 心地位,使它们的城市在世界城 市体系中也处于垄断中心的地位。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刘易斯·芒福德和他的《城市发展史》

刘易斯·芒福德和他的《城市发展史》/cn/critique2005-7-29 12:48:15来源:中国房地产报作者:宋俊岭[美] 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2月第一版定价:98.00元ISBN7-112-06973-4目录刘易斯·芒福德的主要作品中文第一版序言原序中文第一版译者序言中文第二版译者序言第一章圣地,村庄,要塞第二章城市的逐步形成第三章先古的形式和典范第四章古代城市的本质第五章城邦的出现第六章市民与理想城市第七章希腊化时期的专制主义与都市状况第八章大城市变为死亡之城第九章修道院与社区第十章中世纪的城市状况与城市规划第十一章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第十二章巴洛克的权力结构第十三章宫廷,广场和首都第十四章商业的扩张和城市的解体第十五章19世纪工业技术的天堂:焦炭城第十六章郊区及其前途第十七章特大城市的神话第十八章回顾与展望刘易斯·芒福德的巨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 and its prospects)久被奉为城市科学高级学者必修的经典论著,1989年翻译出版后立即销售一空。
许多读者热切希望再版,今已再次校订完毕,即将由建工出版社出版。
刘易斯·芒福德是西方知识界一位久负盛誉的学者,1895年10月19日出生于纽约长岛的符拉兴镇,1990年元月29日在纽约州达琪郡的阿米尼亚村的家中平安去世,享年95岁。
芒福德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极其关注人类命运和文明的未来质量。
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刚度过灯红酒绿的20年代,许多迹象表明社会进程可能进入萧条。
就在这个时刻,已入“而立”之年的芒福德,以积极干预现制度的誓言开始了自己人文科学理论的研究生涯。
此后的60多年里,他撰写了近千篇论文,30多部专著,对城市、人工环境和历史文明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两届美国总统都曾经为他颁发过大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步与完善的,从 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到三国,南北朝,又经隋唐,宋元到明清。从最初 的比较简单的城市规划体系,慢慢的发展、进步到现在具有我国文化 特色、文化底蕴与活力的城市规划体系。 • 西方随着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最早一批城市的兴起,到中世纪城市 的进一步发展,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的兴起,迎来了城市发展的崭 新时期,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 • 1 都城的选址都临水,灵活的用水; • 2 城市规划的布局艺术讲究方整和对称 • 3 强调和突出园林建设; • 4 城市建设能较好的结合地形; • 5 重视色彩和装饰; • 6 建筑取材多以木材为主
唐 . 长安
• 1 选址:南对终南山近子午谷,北 临渭水、东有灞河 二水和汉代漕渠 遗迹,城西一片草原,北西部较高 是龙首原,东南部伸入曲江池及较 大欺负的丘陵区。 2 城市性质:隋唐都城,集政治, 军事,商业等为一体的综合城市; 3 城市规模:据宋敏求《长安志》 记载隋唐初建规模:外廓城东西18 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周围67 里。 4 城制:A 三层城 B 轴线 C 大体布 局(里坊制;东西市;)D 道路线: 大系统构成严整的方格网,大街东 西11条,南北14条; E 市政:城 内有东西二市;水系布置合理,绿 化良好;
卫星城市是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
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的城市或工人镇,只有居住建筑,没有生活服务 设施;是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建议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大 城市圈住,限制往外发展,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受到一连串的 “卫星”城镇。 出自1922《卫星城市的建设》 城市的核心地区伦敦市,仍保持着自中世纪起就划分的界限。然而, 最晚自十九世纪起,“伦敦”这个名称同时也代表围绕着伦敦市开发 的周遭地区。这些卫星城市构成了伦敦的都会区和大伦敦区。第三代 卫星城市实质上是完全独立的新城,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建造的特 点是:城市规模比第一、第二代卫星城扩大,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 共交通及福利设施。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 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 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港口指伦敦塔桥至泰晤士河河口之 间的地区。
西方工业城市的产生背景
• • • • (1)人口的急剧增加 (2)资本主义国家财富的积聚 (3)贵族的流动 (4)城市城堡的变化
英国 . 伦敦
伦敦在二战后的改建方案中 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 合城市的概念,制订了比较 科学的 “调查----分析----规 划方案”规划方法,其总的 规划特点为: ①降低了居住密度; ②开拓了开敞的城市空间; ③引入了绿化空间; ④实施多中心分散;
德国 . 柏林 现代大都市的城市问题 : 1. 城市人口问题
中国 . 上海
2. 城市生态问题
日本 . 大阪
中国 . 广州
3. 城市交通问题 5.旧城改造问题
4. 城市住房问题 6. 城市就业问题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中西方城市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和权衡,城
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信仰的背景下,仅仅是一个展现的大舞台。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盲目的西化,正在成为一个西化的现代 大都市和更加贫困与传统的都市复合体。在这里,难以言表的贫困、
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和建造。
西方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规划
• 特点: 1 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 2 城市建设中存在严格的隔离和明显的差异 3 引进了外国的建筑形式 4 表现出强烈的现代资本主义沉思的特征 5 规划手法、规划制图与中国传统的完全不同
西方城市发展
• 近代西方城市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是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而引起 的。产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经济领域和城市规划结构的巨大变革,以及 出现城市化的进程,即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进程;城市化是随 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并且工业化进一步推动着城市化。
美国 . 纽约
• 纽约,全球最大的城市
巴西 . 里约热内卢
里约有一千多万人口, 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 每天都在为鸡毛蒜皮的小 事大动干戈,却从不发生 宗教或种族纷争。在这里, 极端贫穷和过度奢华肩并 肩地存在着,贫民窟堂而 皇之地盘踞在本该是富人 聚集的半山腰上,身无分 文的流浪汉与腰缠万贯的 富翁并排躺在科帕卡巴纳 海滩上分享海浪、阳光和 沙滩。在里约,你可以在 城市里找到森林,也可以 在乡村找到高楼大厦;人 们不停地抱怨、示威,但 是街头欢快的桑巴舞却从 未停过;市长们来来去去, 却无法改变这个城市。里 约是无法用一个词来形容 的,因为总是可以在这里 找出它的反义词。
古城.平遥
• 平遥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型。
古城.北京
中国西周时成为周朝的 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 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 国首都——中都。自元代 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 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 行大规模扩建,清朝在延续 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 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 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如今的北京,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原汁原味的“老北京” 已经被后现代的文明悄然 取代„„
肮脏和疾病与巨大的财富和特权共生
。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并无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也无这方面的论著,但政治制度很 完善,有一套规划建设的制度。风水,阴阳五行等概念也逐渐系统化, 两者结合起来也形成一些规划思想,有一些是封建、迷信的糟粕,也有有些是 城市规划建设的经念总结,是优秀的规划手法的汇总;有些是反映古代 高度文化及与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密切关系的建筑空间艺术的思想;有些 是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图,也有一些是城市发展中客观规律与经念的积累。
•
•
•
今 . 西安
• • • • • • • • • • • • • • • • • • 西安,古时为“长安”。 西安是由她丰厚的历史文化 累积而成的,它继承和保存 了自隋唐以来的许多建筑文 化及其遗存:宏大的城市格 局、雄伟的城墙;传统建筑 深远的檐口、玲珑的花窗…… 依托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 优势,西安已经规划建设了 古城墙的修复连接;钟鼓楼 广场;南大街改造;西大街 改造;北大街拓宽改造;许 多历史街区,如德福巷、骡 马市、民乐园、顺城巷、柏 树林、粉巷、七贤庄等的改 造和曲江新区、大明宫国家 遗址公园等各具特色的文化 产业板块和产业园区.
被占城市.青岛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 东口,原是一荒僻的渔村。德 占时期,按其侵略方针,城市 建设上以军事据点和贸易港口 为重点;日占时期,着重于经 济侵略,偏重与工业及交通的 建设 。 德区居住建筑,多是19世纪末 德国花园住宅的形式,建筑密 度低,绿化多,建筑标准高, 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日占时 期,出现大量的日本式小住宅, 注重实用功能,平面立面简单。 青岛在城市面貌上充分反映出 殖民地色彩。建筑完全是按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