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合集下载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才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

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

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

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

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1、英国和美国哪个城市化更早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

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浅析西方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浅析西方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浅析西方城市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摘要】西方城市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与其历史发展进程相关联,从早期出现,历经古典时代的辉煌,到中古时期的衰落与复兴,地理大发现后的扩张,工业革命后的大规模发展。

城市是人类历史的载体,其自身的概念也在历史实际发展中不断丰富,日益复杂化。

【关键词】西方;城市;历史发展“城市化”一词最早见于巴塞罗那规划师塞尔达(Ildefonoso Cerda)1861年出版的《城市化概论》一书,经过一百多年的理论与现实的发展,城市化成为涉及多种学科的复杂概念。

从广义上讲,城市化指居住在城市、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这是在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前提下,城市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展。

世界各国的学者对城市化有过多种定义,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

目前,我国对城市化的定义如下,即“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①根据这一定义,城市化从本质上讲涵盖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变,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文明向农村的传播和渗透以及人口的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五方面的本质内涵。

我国学界对城市化的理解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情况密切相连。

1.西方城市的出现和早期发展从现有考古学、历史学证据来看,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于最早实现农业食品生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印度河峡谷、中国北方和中美洲。

这些地区保存有现存最早的城市化文明的遗迹。

早期的人类城市通常保留有城墙、街道、神庙、居民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这些功能区反映出当时人类城市所拥有的一些共性因素,如城市居民、农业生产、水文条件、防御、贸易、宗教等多种因素。

20世纪20到30年代,Sir Leonard Woolley在今伊拉克的乌尔古城的发掘中,证实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时期,该城总体呈现椭圆形,周长约为1.21千米,宽约0.8千米,可容纳35000人,泥坯城墙高度约为7.62米,厚23米。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诺瑟姆曲线是用来描述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模型,它基于经济学家西蒙·庞特雷诺斯基(Simon Kuznets)在1955年首次提出的理论,被应用于城市化研究中。

诺瑟姆曲线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标志和特征。

第一阶段:初级城市化在初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较小。

农业是经济的主导部门,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城市的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不完善。

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中心,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第二阶段:迅速城市化在迅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快速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农业仍然是经济的重要部门,但工业和服务业也开始发展壮大。

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渐完善。

城市以工业为基础,劳动力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第三阶段:中等程度城市化在中等程度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逐渐接近饱和状态,城市人口占比相对稳定。

工业和服务业持续发展壮大,农业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

城市的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劳动力从事不同的行业和职业。

第四阶段:高度城市化在高度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达到高峰,城市人口占比较高。

工业和服务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几乎完全退出经济舞台。

城市规模巨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且高度发达。

城市的经济结构多元化程度高,劳动力从事各类行业和职业。

第五阶段:后城市化在后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逐渐趋于饱和,城市人口占比开始下降。

城市的经济结构逐渐转向知识经济和创新型经济。

城市规模相对稳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经高度发达。

劳动力主要从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需要注意的是,诺瑟姆曲线仅是一种理论模型,具体的城市化进程会受到地区的不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城市化进程也可以出现阶段的跳跃和重叠,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不严格遵循诺瑟姆曲线的五个阶段。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代表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诺瑟姆曲线被广泛应用于划分不同阶段。

本文将探讨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以及它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划分根据诺瑟姆曲线,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扩张阶段和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

1. 传统农业阶段在传统农业阶段,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城市人口相对较少,并且城市化水平较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有限。

2. 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人口开始大规模增长。

这一阶段还伴随着城市化引发的问题,如住房不足、就业压力和环境污染等。

3. 城市化扩张阶段城市化扩张阶段是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期。

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这一阶段通常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大改变。

4. 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指的是经济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

城市的人口增长放缓,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

城市的发展更加注重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等因素。

二、诺瑟姆曲线的意义1.分析城市化进程通过诺瑟姆曲线的划分,可以清晰地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阶段特征。

这有助于政府和研究机构制定和调整城市化规划,以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

2.指导城市规划不同阶段的城市化对城市规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诺瑟姆曲线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优化交通网络和提升城市品质。

3.辅助经济发展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了解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三、诺瑟姆曲线的局限性尽管诺瑟姆曲线为城市化划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但它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第三节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社会学: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他意 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 织中去,还意味着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 式的不断强大。 人口学: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 程。 经济学: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 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 地理学:城市的向外围扩展,面积不断增大。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 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 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 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 地理扩散过程。
1.2.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剩余贡献 农业生产里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 和成长的前提. 工业化推进 工业化的集聚要求促成了资本、人力、资源和技 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的高度组合,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 发展,并进而启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比较利益推动 城市化发生的规模与速度受到城乡间比较利益 差异的引导和制约。 制度变迁促进 制度变迁对城市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 地加速或滞缓作用。 市场机制导向 市场能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在市 场力的作用下,城市化的进程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推进。 城乡规划调控 以城乡规划为主导的系列手段和调控机制,充 分发挥城乡规划对于城市化进程有序健康发展的综合调控作用
(1)城市化启动阶段(1949—1957),这一阶段处于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城市化有了很显著的提高。 (2)城市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违背客 观规律的城市化大起大落时期。 (3)城市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十年动乱, 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城市人口萎缩,城市化水平下降。 (4)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随着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 策,城市化水平有了整工业革命开始,大约持续到二战结 束。其显著的特征是人口与产业从乡村向城市的集聚。 2、郊区化阶段 1950年以后,由于特大城市的环境恶化,加上汽 车、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原因,社会富裕阶层为了改善生活水平而 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而迁往郊区。 3、逆城市化阶段 1970年以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不仅中心市 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想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 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4、再城市化阶段 1980年带至今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三个阶段以 后,积极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开发市中心衰落区,改善城市环境和提 升城市功能,逐步吸引了一些年轻专业人员的停留和老龄人口由郊区 化向城市的回流。

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上海世博会以及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上海区域发展史:(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

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中关于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的款,迫使上海地方官员,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在中国变相攫取并建立了最早的租界。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①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洋务派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和洋务派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②方举赞在上海创办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昌机器厂,最终被英商开办的上海耶松船厂吞并。

③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表明近代铁路的起步(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一战期间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

②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从1919年6月初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

③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④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它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⑤1927年春,北伐军进驻上海。

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失败,第三次在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⑥1927年4月12日,在蒋介石指使下,反动武装在上海进行血腥大屠杀,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抗日战争时期: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②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5)过渡时期:1956年,以荣毅仁等知名企业家为代表的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探索和“文革”时期: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西方城市化

西方城市化

二、英国地区的城市化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英国城 市化的主要因素丌仁仁是工业革命,还包括农副 业革命、商业革命。正是这一组因素奠定了英国 城市化的基础。英国早期城市化以自由放仸为特 征,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城市化有许的国家。我们在 研究英国城市历史时,也毫丌例外地发现了英国 城市化对世界城市化历史迚程的贡献。如英国第 一个制定了“城市规划法”,第一个建立了“田 园城市”,第一个实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即“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第一个建设了“卫 星城”,第一个实现了郊匙城市化等。从这点意 义上说,英国似乎成了世界城市化的一个试验基 地,城市化的新思想和新计划得以在英国迚行实 践和论证。英国的城市化是在一种毫无先例的情 况下迚行的,这就使得英国学术界和城市规划工 作者能大胆地设想、创造、试验。在这一过程中 由亍缺乏对别国经验的借鉴和考虑,所以,更夗 的是对自己历史总结和反思,对自己行为的修正 和完善。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特别快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平均人口增长率 赸过4%。 1950年,世界上只有纽约和伦敦两座城市的总人口达到 800万以上,到1970年,达到这一规模的城市增加到11座,其中就有5 座属亍发展中国家。在 1994年中期,全球共有22座总人口赸过800万 的大城市,其中16座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世界上20个最大城市中, 发达国家仁占9个,而发展中国家的已升至16个。联合国估计,到 2015年,全球该规模的大城市将会达到33座,而仁亚洲就会占22座。 目前世界15座最大城市中分别有11座在亚洲地匙,两座在拉丁美洲和 加勒比海地匙,一座在非洲地匙,只有一座在北美洲。例如,在1960 年-19130年的20年间,曼谷人口从213万增至515 万。在这20年中, 伊朗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由1个增至6个,印度由11个增至36个。在 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发展中国家从1950年的24个增至1985年 的147个,而发达国家仁由51个增至 126个,前者的发展速度明显高 亍后者。根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人口的20%,集中在世界各国 的78个,人口赸过400万以上的大城市,而这78个大城市中有一夗半 在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从1950年到2030年,发达国家的 城市人口将由4.46亿增加到10.15亿,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由 3.04亿增加到40.2亿,二者分别增加2.28倍和13.49倍。因此发展中 国家城市人口增加速度较快,进进的赸过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 随着迚一步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地匙差异将丌断缩 小

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国际交流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栏目编辑/王 雷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叶齐茂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市遍地开花,小城镇遍布全国各地。

正因如此,德国的人口流动的方式和流向呈分散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

这一切对德国各省、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发展,对防止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或畸型发展及缩小城乡、贫富之差别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德国19世纪中叶开始的城市化痕迹至今依稀可见,形成了今日德国城市的基本框架。

一、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德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1840年,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德国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

尽管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经济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有些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例如,柏林人口17.2万人、汉堡13万人、科隆5万人左右、慕尼黑3万人。

它们都是德国城市化的基础, 有一定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有比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

同期,德国的小城市也有发展,分布比较广。

第二阶段:1840—1871年,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因为德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中的工业部门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例如鲁尔、莱因地区的新兴工业区、柏林地区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地呈现出城市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

同时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铁路线向外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也迅速增加。

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人口增加更突出。

第三阶段:1871年,这一时期,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各联邦城市经济也蓬勃发展,人口迅猛增加,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10万。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分析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分析

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比较分析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和区域的城市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探讨其差异性和共性,并对未来城市化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国内外城市化历程比较1.国外城市化历程在西方国家,工业化是引领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

在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新兴工业城市如伦敦、巴黎、纽约、芝加哥等随着工业化进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社会结构更加多样化。

2.国内城市化历程我国城市化进程则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人民公社建设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城市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面积和建筑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城市人口持续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迈进,全国市镇化率逐年提高,和国外的城市化进程相比,在速度上更快。

二、国内外城市化差异原因分析1.文化因素西方国家更注重自由的个人价值观,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则更加强调集体意识。

因此,西方城市更加强调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优势。

而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2.政策因素在国外,城市化进程注重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政府的投入也更多,市场机制更加发达,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多是由政府主导的,尽管政府的支持导致了经济迅速增长和资本市场繁荣,但也存在着城市扩张过快、环境恶化等问题。

3.发展方式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通过协同效应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城市成为各种资源的集中地。

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扩张过快,很多城市建设的不够合理、不必要和低效,也没有吸引到足够的外资和人才。

西方国家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西方国家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 90年代以来,再城市化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已经达到成熟的城市化水平。城市规划的发展、服务业的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的完善、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尤其受到石油价格持续攀升而导致的出行成本大幅增加,使得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从城市郊区重新回到中心城区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于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人口重返较大城市及中心城区的现象,这一时期被称为“再城市化阶段”。随着中心城区的复兴,中心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紧张。因此,发达国家加强了对交通需求管理的深入研究,用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霍华德等人的田园城市理论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此外,城市规划的许多理念在此阶段被大量采用,西方国家对城市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市场化的产业分工使得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城市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们也就更愿意回到中心城区来。
第二阶段: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
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60%。因此,西方国家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到 90年代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逆转,郊区开始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195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有64%住在市区,而到了1990年,这一数字却还不到 39%,人口与产业分布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特征非常明显。同时,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就业百分比从85%降至52%,制造业则从 67%降至45%。同样的人口与产业分布情况,也出现在欧洲的各个发达国家。
西方国家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文一章 第一阶段:18来自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 拿 大 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精选文档】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精选文档】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一、城市化城市化,也叫城镇化、都市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工业化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二、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或称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

这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

所谓的郊区指中心城市行政边界以外的邻接地域,主要是城市化地区核心以外的城市边缘。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

郊区化包括三种外迁:一是人口外迁,主要是因城市中心的巨大人口压力,以及这一压力对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引发的。

二是工业外迁,主要原因在于市中心以外有大面积的价格低廉的土地,以及能更好地与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相互配置。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时期。

早期城市因生产力水平不高,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那时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

早期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

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

二是工业社会时期。

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点是亚非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

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是近代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

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9.2%。

三是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

因为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这一切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发展中国家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

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①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

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度集聚。

②郊区城市化阶段。

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征是,在工商业继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中心市区。

③逆城市化阶段。

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进,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出现人口净减少。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城市化的特征有哪些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城市化的特征有哪些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城市化的特征有哪些(1)初始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3)稳定阶段: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扩展资料城市化的特征1.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一工业化经济及远距离物流交换模式形成的通胀危机,采用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绝通胀危机而形成的新的无通胀危机的城市,是其第一特征;2.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缺少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形成的能源危机,采用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绝能源危机而形成的新的无能源危机的城市,是其第二特征;3.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掠夺与人类共生的生物质资源,超出了人类的预期,城市随经济利益的驱使而无限扩大,掠夺了大量的可生产粮食的土地资源,使粮食形成了新的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消除通胀危机、能源危机另外消除了粮食危机而形成的无粮食危机的城市为其第三特征;4.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牺牲了人类生存质量使养老和就业发生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农事很好的解决了就业和养老问题而形成无养老就业危机的城市为其第四特征;5.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燃烧化石能源形成的单一工业经济而形成的人类无法在生存的气候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很好的解决了气候危害而形成无气候危机的城市为其第五特征;6.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对水的无限制使用而形成的无水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用水是原有城市水消耗的百分之一,从而解决由水消费而引起的水资源危机而形成的无水资源危机的城市为其第六特征。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学校:天水师范学院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班级:09级地理科学学号:*********姓名:付东华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化发展出现阶段性。

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国家再城市化、郊区化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①集中趋向的城市化阶段。

该阶段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形成高度集聚。

②郊区城市化阶段。

这个时期城市化的特征是,在工商业继续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中心集中的同时,郊区人口增长超过了中心市区。

③逆城市化阶段。

在郊区城市化继续发展的同进,中心市区显现衰落景象,出现人口净减少。

④再城市化阶段。

中心市区经济复兴,人口出现重新回升。

1、再城市化由于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发展 ,使得西方国家大城市中心区日益衰落 ,出现商业萎缩、失业严重、贫困加剧、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对整个城市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引起了政府当局的高度关注.为了振兴城市中心区 ,从 1970 年代末开始 ,西方发达国家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在 CBD周围适当增加一些高质量住宅 ,以吸引人口回城居住和工作 ,使城市人口重新出现增长 ,称之为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1978 年 3 月 ,美国总统卡特发布了全面城市化政策 ,其目标是阻止城市中心区的继续衰退 ,使其能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这项政策共有5 个具体目标:(1)振兴与发展城市经济;(2)扩大中心区的就业机会;(3)稳定和加强城市税收政策;(4)消除城市内部种族歧视;(5)保护城市环境等.在英国 ,复兴大城市中心区始终是政府关注的一件大事.为此 ,政府在城市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调整 ,把注意力和资金分配从城市外围转向市中心区 , 对内城从控制和指导发展转为鼓励发展 , 并重视发挥社区精神 , 动员社会积极性 , 努力改变衰退造成的恶果.1987 年英国政府颂布了“内城法”,其核心思想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开发和恢复旧城的活力创造条件 ,尽量满足企业建厂要求 ,以增加就业机会.此外 ,英国政府还采取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以及在市中心重点安排一些事务所大楼等措施.在政府的扶持下 ,发达国家大城市经济重现活力 ,中心区恢复昔日的繁荣 ,吸引了大量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 ,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 ,城市人口出现再度增长.1980 年代 ,美国东北部的大城市如纽约、波士顿、费城等由于金融、保险、房地产和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 ,不仅扭转了人口下降的趋势 ,而且使人口有了较快的增长.1980 年—1990 年 ,纽约市人口增长了 3.1%, 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由于各类公司总部和生产服务业的不断聚集 ,成为全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1975 年—1977 年 ,全美有 300 万人从郊区返回到市中心居住 ,1980 年代中期后回流速度更快.英国大伦敦的人口在连续 30 多年下降后 ,也于1985 年重新恢复增长 ,出现再城市化现象.2、郊区化发达国家郊区化本质是郊区城市化及至农业地带的城市化,从普遍的发展规律看,“郊区化”往往与城市中心地区发展变化,甚至是直接与城市中心区的某种衰落有关。

诺瑟姆曲线三个阶段

诺瑟姆曲线三个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将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期,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化速度比较缓慢;第二阶段是中期,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加速发展;最后一个阶段是后期,城市化水平超过70%,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我国现处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但城市化水平、速度区域差异巨大。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题。

(1)最能体现我国当前城市化水平总体分布特征的是
[ ] A.东高西低
B.南高北低
C.东南高西北低
D.地高南低
(2)1990-2006年下列省级行政区城市化速度及2006年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正确的是
[ ] A.辽宁:城市化速度快,后期阶段
B.新疆:城市化速度慢,初期阶段
C.台湾:城市化速度快,中期阶段
D.北京:城市化速度慢,后期阶段
答案:1.A; 2.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周跃辉
2013-1-28 14:35:00 来源:学习时报 2013-01-28 第02版:当代世界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
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

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

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

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

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
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60%。

一方面由于非均衡发展带来的以“城市病”为特征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经济在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的条件下,迅速向大城市的郊区和周边中小城市延伸,城市的产业活动也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

因此,西方国家出现了20世纪50年代到 90年代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逆转,郊区开始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

195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有64%住在市区,而到了1990年,这一数字却还不到 39%,人口与产业分布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特征非常明显。

同时,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就业百分比从85%降至52%,制造业则从 67%降至45%。

同样的人口与产业分布情况,也出现在欧洲的各个发达国家。

在这一时期,由于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将城市郊区与城市中心连为一体,优美的环境则成为吸引大量西方国家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到郊区来居住的另一主要因素。

当然,由于城市郊区分散的地区基本上还隶属于大城市,虽然其起到了一定的人口分散作用,但城市中心区的基础设施压力仍然很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各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大规模轨道交通的建设阶段。

中心城区的衰落,也使得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考虑如何制定适当的政策,吸引居民重新回到城区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再城市化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已经达到成熟的城市化水平。

在此阶段,一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村人口流入大城市的压力不复存在;另一方面,“逆城市化”的现象使得城市中心区相对衰落,这时西方国家的城市政策重点开始由建设新城市转向中心城区的复兴。

城市规划的发展、服务业的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的完善、环境
治理水平的提高、尤其受到石油价格持续攀升而导致的出行成本大幅增加,使得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从城市郊区重新回到中心城区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于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人口重返较大城市及中心城区的现象,这一时期被称为“再城市化阶段”。

随着中心城区的复兴,中心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紧张。

因此,发达国家加强了对交通需求管理的深入研究,用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霍华德(EbenezerHow-ard)等人的田园城市理论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此外,城市规划的许多理念在此阶段被大量采用,西方国家对城市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市场化的产业分工使得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城市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们也就更愿意回到中心城区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曾提出,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一是中国的城镇化,二是美国的高科技。

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未来十年的城镇化必将成为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方面。

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西方国家三百年的城市化演变历程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从城市的起源到工业城市化、从逆城市化到再城市化,都表明城市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
(Ray.M.Northam)将西方国家的城市化率演进轨迹总结为“S型城市化过程曲线”。

当然,只有清晰地认识城市化的演变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