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胠箧[ 高考]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论语十则课件 48张
目标三
准确定翻译课文。感悟每则所包含的道理。
第一则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敏于 事而慎 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
安: 舒适,安逸。 有道 :有道德的人。
已:通“矣”,了。
于 :对,对于。 正:修正。
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逸, 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
有: 同“又”。 立: 自立。 不惑: 遇事不迷惑。 天命: 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和义务等。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遵从;逾,越过;矩,规矩。
先生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时能自
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时知
道了天命,六十岁时听别人的意见,七十岁时一切 随心所欲,而不超出规矩
(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相互 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 然的矛盾统一。
中国的思想家往往建有这两种思想。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目标二
了解《论语》及孔子的相关常识
孔子,名 ,字
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 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
强人。
孔子是一位旷世奇才,虽然一生颠沛游离,命
运坎坷,但他所创建的儒家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学 派的经典;他在政治思想上大力宣扬“ 仁”的学说, 提出“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以实现“ 博施 于民,而能济众 ”为最高境界。所宣扬的“ 忠孝礼
仪 ”的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中起着主导地 位,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历代封 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
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 事斯语矣。”
高二语文下学期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课件
研读文本
从《论语》《老子》看 “君子”与“圣人”
研读文本
《<论语>十则》中含有 君子、《<老子>五章》中含 有圣人的语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异 儒同道
粮店
不满社会现实
药店
自身修养 加法
积极进取
异 儒同道
自然天性 减法 XXX和谐
使命责任
超出世俗
立身处世之根本
精神失意之良方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鉴赏感悟
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
1. 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有哪些影响 2. 你知道“儒道互补”在哪些文人身上
得到体现?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孔子、孟子和老子 的主要思想主张
一、孔子:
1、提出“仁”和“礼”:
主张统治者要 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不要过度压迫 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 人也”,“仁”是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 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礼”是“仁”的 一种政治主张,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 等级之分。
粮店
不满社会现实
药店
自身修养 加法
积极进取
异 儒同道
自然天性 减法 XXX和谐
使命责任
超出世俗
立身处世之根本
精神失意之良方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 经典原文 《论语》十则
4.就然连就.嬴辟有欲公道府就而.不公正子就焉.之名______动_动____词__词____动,___,___词靠___就___,近___职___成______就_______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____副__词__,___趋__近__,__趋__向_____
5.志吾博燕雀十闻安有强知五识.鸿而,鹄志明.之于于学治志.乱哉_,__娴_动____于名词____辞词,____令,立____志志_____向,______有___名___志___词__于__,____记____忆____ 寻向所志.,遂迷 ___名__词__,__所__做__的__标__志_______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 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行文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而且教给了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 部著作,为其他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 道教的根本经典。
《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 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经典原文 1 《论语》十则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 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 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 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 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年来儒道互补,相克相融,不仅 涵养了世代中国人的灵魂,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课件: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高考]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孟子见梁惠王
文本
精研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孟子对“利”有怎样的认识?他是怎样引导梁惠王弃“利 ”言“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唬人的一种说法是我们与生俱是我们基因中携带的并非是一架正义的天平,而是一种很 快学会趋向于正确行为的能力。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平克在其所著《唤醒人性中的天使》一
书中指出,人类的基因中拥有趋向“善解人意、自制、理性和公正”的特 性。因此所谓的“天使”存在于我们的遗传天性中,但并不能直接影响人
2.对孟子“何必曰‘利’”的“利”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儒道互补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汇编精品PPT课件
3.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韩非子·初见秦》
【古文今译】 不知道就说,是不明智;知道了却不说, 是不忠诚。
【评说】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还时常发表言论,是可怜; 明明自己知道,却佯装不知,想看别人笑话,是可恨。
夯基础 一、作者名片 老子(约前580-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 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传 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 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 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函 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 厚。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 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 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三、文学常识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 也称《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 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 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 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 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答案:1.名可名 非常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皆知善 之为善 3.民利百倍 民复孝慈 盗贼无有 4.而攻坚强 者 莫之能胜
诵读第一、二章,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道.①可道.②,非.常.③道
①(
) ②(
) ③(
)
2.常有,欲以观其徼. (
)
3.天下皆 知美之为美 ,斯恶.①已.②①(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精讲课课件
修身所要做到的“仁”所要求的克制私心私欲, 用“礼”规范言行举止
认为学习应有正确的态度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 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 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
盍:何不 憾:抱怨 敝:用破,用坏。 伐善:夸耀长处 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 安,信,怀:使安于,使信任,使怀念。之:我
从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情怀,而不 一定是消极悲观出世的。 他倡导“为而不恃”“弗居”“不争”, 是要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贡献。 他也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 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 有功而居功的行为。 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人启迪。它表明 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态。唯有这 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天真朴 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了创造能量。 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
讲述好学的态度、表现和要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踰矩。
有:通“又” 不惑:遇事不迷惑 天命:上天旨意,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 多种含义 耳顺:指听到别人的意见也能包容。 从:遵从,随 踰矩:越过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专心求学;三十岁能自 立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没有疑惑;五十岁知道 了天命;六十岁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包容;七十岁 时一切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 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 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 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 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另外,孔子立志高远,守道正直,见识通达,自然出语气质刚毅,气势 凌云,气象磅礴。例如选文中,他的弟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马 上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尽管面对的是他最为欣赏的弟子,但是由于涉及的问 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孔子还是回答得极为斩截,气势凌厉,不 容置辩。孔子的语言气势,有时是通过设问、反问达到的,如:“由!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更多的是通过排 比句式造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四 个“非……勿……”语言整齐而连绵,明确地界定了仁者待人接物的 准则,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点评君子与小人,孔子认为其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仁德,有 了仁德就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有了仁德,便能克己复礼,见义勇 为;没有仁德,则会沉浸于功利而无所不为。因此,在孔子看来,义与 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本质上是为人间大义而生存, 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如果需要用牺牲义的手段取得,那 么这样的富贵便不值得追求。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2课件
“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 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 命有后续力。“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热心于 社会公益事业的同时,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精神空间。
请用你喜欢的语言样式,写一写“儒道互补”对你的人生启 迪。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 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盟会450余次。
(一)儒道“人”与“天”的相对与互补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谢谢大家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你的梦里就不会有我的出现,我们都在不断地和 陌生人擦肩;如果人生不曾相遇,我的生命里就不会有你的片段,我们
都在细数着自己的日子。 ►当离别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我们注定分散两地,继续彼此未完的人 生,如果我说放不下,短短一个月的光景,你是否愿意相信,我的真
诚,我的执着,只源于内心深处那一份沉沉的不舍。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不 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你 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样
去爱自己。
►在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 ,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在大地毯上 ,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就出来了,原来是雪在告我们: 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2.2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回复,回归) (3)复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 (4)恶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容易) (5)易 其无以易之(改变,变换)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交换)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自主预习
1.注字音 观其徼(jiào) 为而不恃(shì) 受国之垢(gòu) 社稷(jì) 远徙(xǐ) 舟舆(yú)
合作探究
2.解多义 安其居,乐其俗(使……安适)
(1)安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兵器,军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相关链接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 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又称《道德经》)。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 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 《老子》五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 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 般无知无欲。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他说:“夫兵者,不祥之 器。”还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可以说是 他对当时动辄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劝告。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2.2《老子》五章-精选ppt课件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 “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 “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反相 成,同叫作“玄”。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 超越了人的经验世界。这一章启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 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 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老子,生卒年月不详,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 河南鹿邑)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老子曾任周王朝掌管史册典籍的官吏,后退隐。他晚年乘 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又名《老 子》),最后不知所终。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观其徼.
jiào
社稷.
jì
加点字 受国之垢. 舟舆.读 Nhomakorabea gòu yú
2.解多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相当于“夫”,无义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连词,因此
故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名词,老朋友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形容词,原来的
君安与项伯有故 名词,交情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形容词,容易 易 其无以易之 动词,改变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欲以观其妙. “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微妙的地方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 甘.其食 “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 美.其服 “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 安.其居 “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
金版学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儒道互补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胠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21515
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 “利”。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将仁义用在治国、 内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 必然属于这个施行“仁义”的国家,所谓的“利”自然 随之而来了。
第三十三页,共63页。
2.《胠箧》一文具有强烈的刺世指向意义。庄子不 满所处的社会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 者为诸侯”的现象,认为“圣”和“智”是惑乱天下的 主要原因,因而庄子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摒弃社 会的文明和进步,要求回到“至德之世”,这表现了庄 子社会观和政治观消极颓废的一面。其具体内容可概括 如下:
第十五页,共63页。
《庄子》在公元 3 世纪到 5 世纪的魏晋时期产生重大影响, 它和《周易》《老子》一起并称“三玄”。
第十六页,共63页。
四、识记字音
叟.( ) 庶.人( ) 万乘.( )
弑.君( ) 胠.箧.( ) 缄.縢.( )
扃. ( ) 罔.罟.( ) 耒.耨.( )
阖.( ) 苌弘肔.( ) 掊.击( )
第十四页,共63页。
2.《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 后学的著作集。共 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 7 篇为庄子所作,外篇 15 篇和杂篇 11 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 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 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郭沫 若曾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 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 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孟子见梁惠王》 1.孟子反对梁惠王求“利”。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首先,应当承认孟子的观点在当时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具有合理性:一方面与孟子所宣扬的“仁政”主张 密切相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教学设计
《儒道互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论语》《老子》比较儒道思想的异同。
2.通过中国古代文人的著作思想理解儒道互补对人生的积极意义3.引导学生追寻、传承儒道文化,并能运用儒道互补的方法论来指引人生。
教学重点:了解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儒道互补的人生意义教学难点:1.理解儒道互补2古为今用,引导学生传承儒道文化教学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从《论语》《老子》中看儒道思想及互补。
开讲之前,我给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节选。
在这个举世瞩目的时刻,中国将向世界展示什么内容呢?请看大屏幕:屏幕播放奥运会开幕式录像节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阵阵呐喊,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胸怀;太极拳表演的一招一式,展示了道家的“无极”境界。
千百年来,儒道两家互动、互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
今天,让我们以《论语》《老子》为依据,认识构成中华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探讨“儒道互补”这个专题。
二从《论语》《老子》中看儒道思想的异同1.儒道思想“异”的方面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今天我们就选取“君子和圣人”这个角度,来看儒道互补,借以窥斑见豹。
教师:请大家打开书,将《论语》十则含有君子、《老子》五章中含有圣人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找到的内容教师:从这三则、两章中看,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标注在每则的相应位置上)学生:学生代表发言师生互相补充,概括《论语》中“君子”和《老子》中“圣人”的特点。
教师小结: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为、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为、无欲、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2. 儒道思想“同”的方面教师:孔子、老子为什么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那么我们就先要看看孔子、老子生活在怎样的时代?大屏幕打出背景,一学生朗读: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23份)7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从“颜渊问仁”一则中,你对“仁”有怎样的认识?在主张张扬 个性的今天,你认为“克己复礼”还值得提倡吗? 提示:在孔子看来,“仁”是一个具有动态标准的道德理想。孔子 曾对不同的学生问“仁”,学生给予了不同的回答。这则明显是对 颜渊而言的,强调“仁”要求克制私心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 的言行举止,强调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孔子强调用“礼”来约束 “自身”的言行,以达到“复礼”的目的,这在主张张扬个性的今 天,似乎不切合实际,但是提倡约束自己、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依然 有其积极的意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谈《论语》的语言特色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也需“文质彬彬”,《论 语》中有许多深刻的道理,且语言往往通俗明白,平易畅达,言简意 赅,意味深长,既富哲理,又很形象。《论语》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 性高度统一,是中华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篇章。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5.分古今 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古义:一旦,表假设。今义:一天) .. 6.明句式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介词结构后置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判断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 介词结构后置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7.积名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 为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 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论语· 雍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论语· 述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二单元儒道互补1《论语》十则XXX龚德国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二单元儒道互补1《论语》十则XXX龚德国第周星期第节课题《论语》十则课型新授教知识与技能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1.积累敏、就、正、踰、诲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和于、而、焉、之、者、为等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
2.学会找出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或者工具书找出适当的词义项,然后会通顺翻译。
3.研究XXX不断努力、安贫乐道、克己复礼的处世态度。
4.背诵《论语十则》。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第一课时一.导入感动历史人物颁奖词中华文化的先驱:XXX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二.认识先贤XXX,名丘,字XXX,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三.《论语》简介宋代有名的宰相XXX曾经对XXXXXX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XXX定天下,以半部XXX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1、《论语》是一部记录XXX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20篇,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
是儒家典型著作之一。
南宋时,XXX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2、常识扩展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人教)高中选修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相关读物(语文)
能够使自己的立论建立在更加坚实的说理基础上,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 不远千里而来,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
2.《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 后学的著作集。共 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 7 篇为庄子所作,外篇 15 篇和杂篇 11 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 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 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郭沫 若曾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 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 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亦 将 有 以 利吾国乎?” 将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
也不必见“利”就一味地加以反对,以为求“利”就 不高尚。其实,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 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我们追求“利”就是合理的、 可行的,同时也是对社会有益的。国家也应当追求“利”, 只要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只要谋“利”为民,造福百 姓,给人民大众带来福祉,就是值得赞赏与支持的。
答案:1.亦有“仁义”而已矣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 3.敬人者 人恒敬之 4.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5.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6.唇竭则齿寒 圣人生而大盗起 7.丘夷而渊实 8. 窃国者为诸侯 9.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0.大盗乃止 小盗不起
1.《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着重阐述了孟子先“仁义”而后“利”的政治思想和策 略。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讲“利”,他只是扩大了“利” 的内涵,扩大了“利”的效用。他的治国之道,有着长 远的打算,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 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节选) 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
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 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
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 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 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 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 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 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
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
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 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
庄子持竿不顾。好一个“不顾”!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 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愿意用死来换取“留骨而
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庄子曰:“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
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
提示:本篇的宗旨是宣扬任性无为的政治理想,反对用仁义礼法来束缚人
性。文章首先以防盗贼为例,说明防盗的手段是为盗贼方便而设,再以田
成子窃得齐国,连同治国的“圣知之法”一起盗去,所以能够安然无事, 得出“圣人之法”是为窃国者方便而设。又进而指出,圣人提出的治理天
下的办法,善人、恶人都可以用,善人用来做好事,恶人用来做恶事,而
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幻化无方,意出尘外,
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 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
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
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天下恶人多,善人少,故而这套办法对天下人来说害多利少,应当打碎。 再次,指出当今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皆为大盗所窃,变成维护他们私利的工
具,以至出现“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局面。
因此,只有绝圣弃知,摒弃一切文明成果,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 状况,重新回到玄同混沌的时代。
提示:庄子的学说并不是愚民,而是庄子太爱民。他目睹了当
时社会的混乱,喊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
所说的“圣智”和现代意义的“圣智”概念的内涵不同。庄子 的“圣”指的是儒家学派推崇的周公、管仲这些“治世圣人” 所用的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仁义道德、圣治法度。“智”指的 是无用于天下的奇巧淫技,是人们张扬的所谓长处,是瞽旷善 听之耳,是离朱善视之目,是对儒家所维护的统治政治思想的 批判,并不是要求社会倒退,百姓愚昧。
2.庄子的学说是不是愚民?他所说的“圣智”与现代意义的 “圣智”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绝圣弃知”是庄子在《胠箧》中提出的一个响亮的口号,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绝圣弃知”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 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 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 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 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
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只是,有谁看
第二单元
胠
儒道互补
箧
文本
精研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胠箧》的主旨是什么?文章围绕这一主旨是怎样展开论 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在《胠箧》中,庄子言辞激烈地批判“圣知之法而为大盗守”,提 出“圣人生而大盗起”,“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要求人
们要“绝圣弃知”。其实,庄子提倡的“绝圣弃知”,并不是否认道德、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 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 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 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 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大概 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 “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 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文化、艺术和器物制作而希望人们闭目塞听,也并不希望人们回到愚昧无 知的野蛮时代,因为庄子目睹了人类离开了原始社会以后,精神文明和物
质文明都被统治者所盗用,成为他们追求、争夺的对象和欺骗、压迫的工
具,污染、破坏、迷惑了自然本性,所以才会说出“世俗之所谓至知者, 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这样激愤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