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中国经济史专项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意义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特点、影响因素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启示
近代中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政策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实业救国”,“南张北周” (3)第一个高潮:甲午战后至一战爆发 (4)黄金时期:一战期间 (5)继续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 (6)风雨飘摇:国民党统治后期,抗战和内战 (7)有所恢复: (1949~1952)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8)和平改造:“三大改造”,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三次历史巨变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左”倾错误,八字方针,经验与教训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工作重点的转移,农村体制改革 对外开发格局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表现: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二)规律与影响 创新优化P39
中国经济史专项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主导) 制度与政策,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经营形态,发展特点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市”的发展、地位、特点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内容、目的与影响 “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国经济史》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docx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54分)1.中国在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其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B.外国商品只能行销一口C.外国商品在华市场狭小D.中国商品技术含量高2.西方列强顽固地要打开中国大门的根本目的是()A.为鸦片开拓更广阔市场B.为棉纺织品寻找销售市场C.需要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D.扩大原料供给地和工业产品销售市场3.《南京条约》条款未涉及的内容是()A.协定关税B.鸦片贸易C.片面最惠国待遇D.战争赔款4.19世纪50年代初期,清政府为搜刮民财,新辟税收项目是()A.火耗增收B.田赋加价C.捐例D.厘金5.《天朝田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A.天下田天下人同耕B.健全法制C.兴车马舟楫之利D.准富者请人雇工6.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输华商品总值先升后降,其主要原因是()A.中国开放口岸数量过少B.清政府明开实禁C.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御D.输华商品不适应中国需要7.甲午战争前西方列强在华下列行业中投资最少的是()A.金融业B.机器制造业C.航运业D.贸易8.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中国出口商品中丝茶出口比重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国际丝茶业的激烈竞争B.国际丝茶市场需求减少C,中国丝茶产量有所下降 D.中国丝茶质量急剧下降9.阻碍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是()A.缺乏政府政策支持B.国内财富积累、转移C.财富地产化D.近代工业化10.最先投资兴办中国近代工业的是()A.地主B.政府C.商人D,买办11.19世纪中叶以后,与英商怡和、太古轮船公司形成鼎足之势的中国轮船公司是()A.福州船政局B.轮船招商局C.旗昌轮船公司D.江南制造局12.在下列企业中,属于中国近代最早创办的私人资本重化工业企业是()A.广东南洋兄弟树胶公司B.上海和兴钢铁厂C.塘沽久大精盐股份有限公司D.唐山启新洋灰公司13.1911年四国银行团与清政府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攫取中国路矿权。
中国经济史考试资料
一.名词解释:1.人口相对过剩:一是人口的相对过剩,即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特定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超过一定生产方式在特定发展阶段下可以容纳的总人口数量。
宋代以前的中国的人口为相对过剩。
二是人口的绝对过剩,即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增长。
宋代以后的人口过剩为绝对过剩。
2.小农经济: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
或者说,小农经济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
3.土地买卖机制:指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商品,一种能够带来多种利益的资源商品,能够进入土地交易活动中进行交换的功能。
4.土地离散机制: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
5.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对外贸易兴起,从河西走廊经过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通向中亚、西亚以及西欧的商路开通,因为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绸,故成为丝绸之路。
6.案比:7.经济波动:指经济在长期的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的高峰、低谷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根据历史资料计算出每次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时间与频率。
8.经营地主:指地主购置牲畜农具,从事雇工经营生产方式的地主。
部分土地出租,部分土地雇工经营。
9.折租制:是以原定额的实物地租,按市价折成货币再向地主交纳的地租,是食物地租向货币地主过渡的一种形式。
10.永佃制:是将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割为两个完全独立的权利,可以分别持有和占有。
一般而言,地主不能随意撤佃,也不能收回自种,但可以出卖或转让所有权。
11.旧式富农:自己占有一部分土地,拥有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自己或家属虽参加劳动,但主要依靠雇工劳动来为其增值财富的土地经营者。
12.新式富农: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租地农场主或农业资本家,他们凭借自己手中的货币资本向地主租种土地,而后通过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投资与农业生产,获取高额利润。
1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4.北洋大臣:15..产业结构变化:动所引起的社会总体生产效率提高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流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比重的相对下降,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及劳动力比重相对上升的过程。
高校——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经济史纲要复习题名词解释:1.阶级:是现代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
2.耕作制度:又称农业经营制度,它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撂荒耕作制、轮荒耕作制、连作复种制和多熟制。
3、租佃制: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
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
这一制度自战国经秦汉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这两千多年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4、押租制:产生于明代,清代普遍流行,是明清时期租佃制的一种新类型。
地主为防止佃农拖欠地租而在出租土地时索取地租抵押金的一种租佃制度。
押租制有利于保证地主地租的实现,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佃农的移动自由。
5、永佃制:中国历史上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
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
在这种租佃制度下,永佃农有更大的人身自由,生产生活亦不受地主干涉,生产积极性更高,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6、牙行:是指古代城乡市场上,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借此抽取佣金的商行,亦指牙商的同业组织。
牙行有官牙、私牙之分。
官牙由官府指定,私牙须官府批准。
明清时期,官府对牙行态度曾几点变化,至清雍正时,牙行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7、黄册:又称“赋役黄册”,创立于洪武十四年,是朝廷为征调赋役而编制的户籍册,因上交户部的一份为黄色封面而得名。
黄册把口、田产、赋税三者合一,是国家征收赋役的根据。
8、鱼鳞册图:亦称“鱼鳞册”、“鱼鳞图”。
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册图”。
中国经济史习题
中国经济史习题一选择题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受()的制约,因而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从属地位。
A工业水平发展B手工业水平发展C农业发展水平D经济发展水平2、市场的时序结构从时间来看包括现货市场()。
A批发市场B期货市场C工业市场D农业市场3、东西方文明交往,有轨迹可录的是汉代开辟的()。
A农业之路B工业之路C丝绸之路D经济之路4、近代中国有三大铁路干线,一是京广线、二是陇海线、三是()线。
A京哈B京沪C京广D京洲5、票号是一种旧式的()票号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异地之间的商业汇总的需要。
A金融组织B货币组织C金钱组织D经济组织6、中国经济重心的东南移肇始于()。
A魏晋南北朝时期B唐宋时期7、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是()。
A商品经济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8、中国资本主我的萌芽产生于()。
A明朝中叶B清朝中叶9、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
A清朝中叶B民国初年10、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无偿没收地主土地B减租减息11、在漫长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把西方称()西方人把中国人叫做远东。
A巴西B泰西12、海关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监督进出口商品合法进出国境和征收关税的()机构。
A行政机构B管理机构13、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资金来源看;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工矿交通业包括外国资本企业、国家资本企业和()三种。
A手工业资本企业B民间资本企业14同业拆借是近现代()之间相互拆借资金“头寸”的一种融资行为。
A金融机构B交易机构15、生产三要素包括劳动能力、劳动工具和()。
A劳动方法B劳动生产对象16、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细胞;它具有生育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政治功能、休息功能、教育功能、保护功能等等,其中()是家庭活动的基础。
A经济功能B管理功能17、经济学的精髓是()问题,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人们普遍认为欲富恶贫是人之本性、求富避贫是在人的本性驱动下的行为。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目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目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相当漫长,它从最早的农耕经济逐渐转变为现代工业化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许多有趣的历史事件。
1. “商周时期,商人的地位逐渐上升”的说法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商业活动的加强,商人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上升。
商人开始构筑自己的商业网络,经营范围不断扩大,贸易规模不断增加。
2. “唐宋时期,陆上贸易发展迅速,海上贸易却相对落后”的说法是否正确?答案:错误。
在唐宋时期,伴随着沿海地区的发展,海上贸易逐渐兴起。
广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大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与东南亚和南亚的贸易相当活跃。
3. “明朝时期是农业生产的黄金时代”的说法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明朝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政策,如:开墾荒地、沿海农田的放栏制度、良种和树木培育、沿江水利建设等。
这些政策,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4.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毁灭性的”这一说法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不得不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领土、关税、商业、领事、教会等各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这些条约使得中国的经济全面被肢解和控制,使得中国的独立和自主性再次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5. “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经济腾飞”的说法是否正确?答案:正确。
改革开放政策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使得市场经济得到了完整的建立,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式引导着中国向前发展。
中国的经济表现得越来越好,国际闻名,并被许多国家视为经济发展的榜样。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充满着变数。
中国的经济既承继了传统的方式,又吸收了现代的元素,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将会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力量下,持续创造更多的经济奇迹。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xx经济史复习题一.思考题1. 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2.简析中西方古代社会结构的异同及原因(作业)3.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 、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4.为何说中国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
这种集约农业最显著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 我国在公元前2000 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
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6页文档资料
一、名词解释:1、“选精法”2、集粹法3、“农业八字宪法”4、“生产计划三本账”5、“工商食官”6、“北范南吴”7、“三线”建设8、五小工业9、专卖制度10、“四大名镇”11、厘金制度12、“缓本急标”论13、邸店14、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5、摊派:二、简答题1、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2、新世纪经济史研究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3、经济史研究“史无定法”原则4、井田制度实施的理论依据5、井田制度的授田指导思想6、新官僚产生的主要原因7、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的主要原因8、我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9、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10、近代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11、宋代以后,我国民营手工业发展的两大主要阻力12、1914-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基本特点1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三、论述题1、井田制度破坏的主要原因2、土地集体所有制状态下的土地产权制度的残缺主要表现3、论述我国农业基本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4、中共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5、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名词解释:1、“选精法”即是从有关史料中选取一两种是最重要(或者是最典型、代表性)以此为据来概括全面。
2、集粹法则是传统经济史研究一种方法,它对于发生在一个较长时期或一个较大的地区中重大历史现象进行研究时,将与此现象相关的各种史料尽量搜寻出来,加以取舍,从中挑出若干最重要(最典型、代表性)的集中在一起,合成一个全面性的证据,然后以此为根据,勾画出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
3、“农业八字宪法”这是大跃进时期我国在农业中推行的经济措施。
由于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当时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增产措施和群众干劲,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农业八字宪法”,就是深翻改土、合理密植、工具改革和养猪积肥等“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农业八字宪法。
它起初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后来却助长农业大跃进,破坏了农业生产。
中国经济史考试题(权威)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鸦片贸易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致使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8题。
1.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直接危害是()A.银钱比价变动导致农民赋税加重B.鸦片走私影响中国海关税收C.鸦片获利丰厚导致农民弃粮种烟D.白银外流影响国家财政收入2.列强胁迫中国政府接受鸦片贸易“合法化”,实现此目的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C.《北京条约》D.《中英五口通商章程》3.《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此五口为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和()A.南京B.天津C.汉口D.宁波4.鸦片战争后外国在中国最早建成的船舶中心位于()A.上海B.宁波C.广州、香港D.福州5.《南京条约》所规定的“协定关税”税率为()A.值百抽一B.值百抽二点五C.值百抽五D.值百抽十6.外国强迫中国政府实行统一的子口税,确定子口税的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中英五口通商章程》D.《望厦条约》7.子口税是外国强迫中国政府接受的一项不平等条款,其含义是()A.洋货的内地税B.关税与内地税的合税C.土货出口关税D.洋货进口关税8.通过不平等条约确定的子口税率仅为()A.5.5% B.5.0%C.2.5% D.0.5%════════════════════════════════════════════════════════════════════自考365(-)领先的专注于自学考试的网络媒体与服务平台- 本套试题共分6页,当前页是第1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量“热钱”(剩余资本)急待寻找投资场所,中国成为外国资本投资的“乐园”。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9~12题。
9.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先后在华创办了数十家面粉厂,主要集中在上海、汉口和()A.哈尔滨B.天津C.北京D.广州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由英国转变为()A.法国B.日本C.德国D.美国11.一战后外国在华经济势力出现大改组,由原来的英、俄、德三强,变为()A.英、日、美B.英、俄、日C.俄、德、日D.德、美、日12.列强以威逼利诱和“合办”方式侵吞华资煤矿,侵吞华资煤矿最典型的是()A.抚顺煤矿B.开滦煤矿C.焦作煤矿D.德华矿务公司20世纪10—20年代,中国私人资本经济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题
中国近代经济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商品经济:概念:所谓商品经济,就是生产目的直接为市场交换而进行的一种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形态。
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两个方面。
表现:明清时期,特别是到了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主要表现在:(1)手工业生产门类增多(冶铁、缫丝、采矿、陶瓷、榨油、造纸、印刷、酿酒、制盐、造船等)。
(2)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如粮食生产有了专业化地区;商品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扩大)。
(3)商业信贷有所发展。
据张国辉:《清代钱庄、票号研究》。
我国民间金融活动中出现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
2、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被称为“最惠国待遇”。
但在近代史上,中国与外国签订的许多协定中,中方给予外方以许多优惠条款,却得不到外方给予的相应条款。
因此,这些优惠条款被称作“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缺乏平等的国际地位和权益,正处于被侵略、被奴役的状态。
3、官督商办:官督商办,就是政府出面招揽商股,以私人资本创办、管理近代企业。
十九世纪后半期洋务派民用工业的主要创办形式是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
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资金来源不同。
官督商办企业的全部投资都是私方,官方没有投资。
有些官督商办企业在创办初期虽然也有官方资金,但这部分官方资金不是投资,而属于临时垫拨性质,以后要逐年取利抵还的。
而官商合办企业则不同,官商合办企业是官方和私方都有投资。
二是管理权限不同。
官商合办企业,大权都在官方手里,私方很少权力,并且私方一般无权过问企业事务。
而官督商办企业,大权虽也主要在官方手里,但一般来说,私方的权力比官督商办企业中私方的权力要大一些。
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这两种形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一定的历史条件。
从清政府来看,当时财政困难,府库空虚,缺乏经费,急需钱用,但是又不放心私人自由开办厂矿,因此就想通过“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来利用、控制和侵吞私人资本。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是()A. 慈禧太后B. 同治帝C. 咸丰帝D. 康有为答案:D. 康有为2.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A. 改革内政B. 抵御外来侵略C. 开拓外贸D. 推行洋务答案:B. 抵御外来侵略3. 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 农业经济发展B. 工业经济发展C. 商业经济发展D. 贸易经济发展答案:A. 农业经济发展4.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 农业经济发展B. 工业经济发展C. 商业经济发展D. 贸易经济发展答案:B. 工业经济发展5.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A. 农业经济B. 工业经济C. 商业经济D. 贸易经济答案:B. 工业经济二、多选题1.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有()A. 开放港口B. 建立外交关系C. 引进外国技术D. 建立外贸关系答案:A. 开放港口 B. 建立外交关系 C. 引进外国技术 D. 建立外贸关系2.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有()A. 建立货币体系B. 建立税收制度C. 建立国有企业D. 建立外贸关系答案:A. 建立货币体系 B. 建立税收制度 C. 建立国有企业 D. 建立外贸关系三、判断题1.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外来侵略。
答案:正确2.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农业经济。
答案:错误。
中国经济史复习
一、列举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列举中国古代气候起落的特点(1)我国历史上气温变化经历了四起四落(1分)——经过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分)(2)四个起伏的特点是: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步变冷,(1分)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寒冷期却逐步变长,寒冷程度越来越强(1分)2、列举中国古代的四大自然灾害。
气候灾害、(1分)地质灾害、(1分)生物灾害、(1分)病疫灾害。
(1分)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古代人口增长的四个台阶(1)从夏代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第一级台阶。
(1分)(2)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二级台阶。
(1分)(3)两宋时期,我国人口发展迈上第三级台阶。
(1分)(4)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的第四级台阶。
(1分)2、多子多福观念“多子多福”的格言实际上省略了其中关键的追求财富的欲望,(1分)准确的表达应当是:多子一多劳动力、多财富一多福。
(1分)相应地,由于终生在家庭中劳动的是男子,女子长成后要出嫁到另一家去劳动,所以与“多子多福”相伴的是“重男轻女”观念。
(1分)古人把重男轻女的原因说成是为了传宗接代,是为了祖宗牌位前的香火,实际上是为了活着的家人们的烟火。
追求生存和财富的动机被罩上了一层“孝”的面纱。
(1分)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回答:(1)综合材料所述反映了那种何时、哪种土地制度?(2分)战国时期(1分)授田制(1分)(2)这种土地制度的授田标准是多少?实际授田存在什么问题?(2分)授田标准是一夫百亩。
(1分)这一百亩是国家制定征税数量的标准亩积,并非实授亩积。
(1分)(3)这种土地制度的特征是什么?(6分)土地国有;(1分)严密户籍;(1分)计户(人)授田;(1分)完整田界;(1分)国家剥削;(1分)干预生产。
(1分)2、请回答: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两个传统金融组织?分别概述这两个传统金融组织在近代的经营状况。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选精法”2、集粹法3、“农业八字宪法”4、“生产计划三本账”5、“工商食官”6、“北范南吴”7、“三线”建设8、五小工业9、专卖制度10、“四大名镇”11、厘金制度12、“缓本急标”论13、邸店14、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5、摊派:二、简答题1、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2、新世纪经济史研究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3、经济史研究“史无定法”原则4、井田制度实施的理论依据5、井田制度的授田指导思想6、新官僚产生的主要原因7、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的主要原因8、我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9、近代农业经济发展特点10、近代中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11、宋代以后,我国民营手工业发展的两大主要阻力12、1914-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基本特点13、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三、论述题1、井田制度破坏的主要原因2、土地集体所有制状态下的土地产权制度的残缺主要表现3、论述我国农业基本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4、中共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5、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名词解释:1、“选精法”即是从有关史料中选取一两种是最重要(或者是最典型、代表性)以此为据来概括全面。
2、集粹法则是传统经济史研究一种方法,它对于发生在一个较长时期或一个较大的地区中重大历史现象进行研究时,将与此现象相关的各种史料尽量搜寻出来,加以取舍,从中挑出若干最重要(最典型、代表性)的集中在一起,合成一个全面性的证据,然后以此为根据,勾画出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貌。
3、“农业八字宪法”这是大跃进时期我国在农业中推行的经济措施。
由于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当时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增产措施和群众干劲,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农业八字宪法”,就是深翻改土、合理密植、工具改革和养猪积肥等“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农业八字宪法。
它起初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是,后来却助长农业大跃进,破坏了农业生产。
【百分题库合集】中国经济史试题题库
[单选]从“工商食官”到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的丧失,这段历史应在()A.商周到宋元B.西周到明朝C.秦朝到清朝D.汉朝到元朝参考答案:C[单选]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的“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后果是()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了商品销售市场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D.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参考答案:C[单选]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放经丝,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
这种现象主要说明()A.当时手工工场已普遍开设B.行会对丝织业生产进行垄断C.帐房就是手工工场主D.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参考答案:D[单选]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段引文说明()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参考答案:D[单选]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参考答案:D[单选]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②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③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④荷兰、倭寇的入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参考答案:A[单选]封建统治者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或政策是()A.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B.西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C.唐代限制经商时间、地域D.明清给予商人贩盐权利参考答案:C[问答]简述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经营方式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1)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此后,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题.修订版doc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两套)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屯田制屯田制指由曹操建立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的一种制度。
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屯田制的实施,使长期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以恢复并稳定了下来。
失去土地的农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也被开垦,政府积存了大量的粮食。
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加快了统一北方的进程。
2、交子交子,是发行于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
“交子”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3.《氾胜之书》氾胜之著,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
区种法(即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4.均田制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
始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初唐时均沿此制。
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5.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代中叶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
初名条编,又名类编法、明编法、总编法等。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目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目1、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原始经济:奴隶制经济:封建自然经济:①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为了拯救清王朝,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发起了洋务运动,所办企业官商结合,最终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破产标志,洋务经济是封建社会下的一种官商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十分稀少;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民族工商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发展起来的。
它是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内与封建主义勾结,对外依赖帝国主义,它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基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毒瘤,它的发展,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的进步。
新民主主义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它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经济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混合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个体农业经济、私营工商业等。
它在旧中国的整个经济中占的比重小,却代表着中国前进的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它在全国占主导地位,最终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
2、夏商周时期的工商政策及其变化工商食官制度: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
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
变化:国家垄断加强;商王朝设有“工官”管理手工业者及其生产,有一定的编制。
生产以族为单位且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3、春秋时期各国对土地赋税制度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
一是“均地分力”,二是“与之分货”。
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即“均地分力”;在“均地分力”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即“与之分货”。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目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目1、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原始经济:奴隶制经济:封建自然经济:①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为了拯救清王朝,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发起了洋务运动,所办企业官商结合,最终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破产标志,洋务经济是封建社会下的一种官商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带,广大西部和内陆十分稀少;民族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民族工商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发展起来的。
它是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内与封建主义勾结,对外依赖帝国主义,它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基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毒瘤,它的发展,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的进步。
新民主主义经济: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它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经济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混合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个体农业经济、私营工商业等。
它在旧中国的整个经济中占的比重小,却代表着中国前进的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它在全国占主导地位,最终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
2、夏商周时期的工商政策及其变化工商食官制度: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
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
变化:国家垄断加强;商王朝设有“工官”管理手工业者及其生产,有一定的编制。
生产以族为单位且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3、春秋时期各国对土地赋税制度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
一是“均地分力”,二是“与之分货”。
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即“均地分力”;在“均地分力”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即“与之分货”。
2023电大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2023电大中国经济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
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个朝代实行过均田制?
A. 南北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A
2.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哪个朝代发行的?
A. 元朝
B. 唐朝
C. 北宋
D. 秦朝
答案:A
3. 以下哪个不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
A. 赋税重
B. 地主深厚的阶级基础
C. 经济危机
D. 政治压迫
答案:B
二、简答题
1. 简述唐朝的盐铁专卖制度?
答:唐朝的盐铁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盐、铁实行专卖制,禁止
私人制作和交易。
通过盐铁专卖制度的实行,唐朝政府能够掌握大
量的资源,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和加强对民间经济的控制。
2. 简述明朝的海禁政策?
答:明朝的海禁政策是指国家禁止中国商人经营对外贸易,限
制海上贸易往来。
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境内商品流失和国家矿
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然而,海禁政策也使得明
朝商业和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三、论述题
1. 论述中国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
答:中国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包括: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地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食利思想的根深蒂固;靠农支农的经济体系。
中国封建经济的核心是土地制度,掌握土地就掌握了生产资料。
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经济体系比较封闭,经济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一.思考题1.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2.简析中西方古代社会结构的异同及原因(作业)3. 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4.为何说中国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
这种集约农业最显著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
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汉、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4)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中国传统农业持久的生命力和巨大优势就在于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其成就主要表现在(1)中国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驯化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良品种,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栽培植物的重要发源地和食物品种资源最富有的国家。
(2)中国传统农业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创造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在人多地少的中国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因而很早就选择了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世界上土地利用率较高的国家之一。
(3)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成就还突出体现在粮食亩产量和投入产出比上升。
此外,中国传统农业还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编著了大量的农书,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农业典籍最丰富的国家。
5.中国古代国家对精耕细作农业的调节机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调节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
1、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集中,造成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不均衡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2、措施:(1)实行“限田”和“均田”等政策。
(2)迁徙富豪。
(3)制定限制商人占有土地的政策。
(4)通过一系列财政经济改革。
第二,修筑各种防旱抗洪的水利灌溉设施。
1、原因:小农家族经济的脆弱性,没有能力修建灌溉用渠道和抗洪排涝的水利工程。
国家则可利用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兴修水利工程。
2、实例:都江堰、国渠、灵渠、白渠等。
3、设置官署:司空(汉)、水衡都尉()、放水部(西晋)、水部郎中(唐)第三,提倡、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等,以促进农业生产。
第四,赈灾救荒。
措施:(1)直接赈济。
(2)派官吏到救灾区组织民众抗灾自救。
(3)荒后减免赋税。
(4)建立各种仓储制度。
6.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变化趋势?1.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在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进入交换领域,开始商品化。
特别自唐宋始,土地买卖更是合法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2.土地兼并机制指各种社会财富不断地产化、土地占有不断集中化。
土地兼并早在汉时代就已产生,这种兼并土地的经济活动几千年来始终没有终止。
3.土地离散机制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土地离散机制是使我国传统社会一直未能出现稳定的产的重要原因。
7.试述中国古代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传统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1)依附农租佃制,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权限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
(2)分成租契约租佃制,这是一种经济强制关系,佃农基本上拜托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还处于半分离状态。
(3)定额租契约租佃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
这三种租佃制对佃农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具有封建性。
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8.试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发展阶段】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手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丝制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2、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的规模扩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
3、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
【发展特征】1、手工部门不断增加2、技术不断进步;劳动分工不断发展3、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工场手工业的出现4、手工业分布随经济中心逐渐南移5、官营私营手工业并存9.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商业中心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一过程,三国南朝始见征兆,唐后期加快发展,到宋代乃告完成。
2、城市之后,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专业市集,新兴市镇。
3、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加,行业细分,民用农副手工产品的地位提升。
4、商业开始时局限于流通领域,到传统社会末期逐渐与生产过程结合,如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等。
10. 试述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制度及其对其时商业发展的影响1【专卖制度】指某些重要的工商业部门禁止私人经营,而由政府垄断。
主要有盐、铁、酒、茶等专卖政策。
早期阶段可能抑制奴隶主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政权。
其最终结果是造成生产萎缩,人民的需求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日趋下降,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应不断减少。
【均输平准法】(1)均输法规定郡国应缴贡物,按照正常市价,折为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
这些产品是商人们一向贩运出境的物品,郡国只要就地交给均输官就行了。
均输官像过去的商人那样将这些商品运往需要该种物品的其他地方去销售。
这样一来就把贡品商品化了,政府不必再加一文钱就可以从土特产的辗转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民营商业的贩运贸易却部分的被官府取代了。
随着均输法的全国推行,活跃了地区间的各种物资的交流;大大扩充了财政收入;私人批发商的贩运贸易则受到很大的限制。
(2)平准法由官府来吞吐物资,平抑物价。
使物价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11.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中央集权王朝的传统政策。
古代社会,商人一直受到压迫,商业在这种政策下曲折发展,同时,这一政策也成为中央集权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不能顺利发展的原因之一。
12.试述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为主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大致分为人丁为本和地产为本两个阶段。
【人丁为本阶段】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有限且不稳定,国家必然对劳动者人身的直接控制来控制社会资源、获得财政收入。
【地产为本阶段】唐中期均田制度名存实亡,逃避赋役,地主兼并等原因,不少农民远离故土,四处流散,没有固定的产籍,严重冲击了赋役征收,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以地产为本获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开始了,其标志是两税法的实施。
以后基本保持不变。
随着农业生产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力役和人头税直逐渐被摊入土地,从控制人丁为主演变为控制地产为主。
13.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主要可以归纳为:军事支出,皇室支出,官俸支出,公共工程建设,社会救济支出,文化教育支出等。
1.军事支出通常包括养兵费,军事装备费,国防费以及战争经费四部分,占历代财政支出之大宗。
2.皇室费用占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财政支出的仪的显著特点3.俸禄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支出。
4.公共工程建设支出包括筑城铺路,兴修水利,疏浚河流等。
5.中国是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对于遭受天灾人祸的百姓实施救济,是国家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社会救济费用也在财政支出中占有一定比重6.重视教育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办学经费由国家承担。
14.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和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特点?制度变迁:【战国汉】金钱并行货币制度汉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黄金一般只作为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储藏手段,流通手段专用铜钱。
【晋南北朝隋唐】钱帛兼用制度由于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虽然铜钱流通,但各种实物充当交换媒介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各类实物中,绵帛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地位最为突出,绢帛充当货币是与商品经济落后情况下的简单交换相适应的。
【宋至明初】钱钞共存制度纸币是在信用汇兑和“交引”等有价证券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发达,货币状况与商品流通的矛盾尤其尖锐,于是出现了纸币,铜钱为辅币。
【明中期至清】银钱咸通制度随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国大量输入;明中期后,排挤纸币、取代铜钱成为主要流通手段,从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后期以为主,以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
清代市场对于货币制度的需求极大,但国家对于货币制度的供给严重落后、清末,各地开始依照外国银元铸造银币,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点:(一)货币形态多样、货币职能分散多元(二)货币铸造流通地域性显著(三)货币制度与政治、财政状况密切关联15.试述中国古代几次巨大经济波动及其成因?1、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1)汉到三国时期的三次巨大经济波动,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西汉末年的农民战争和三国间的战争等共有三次大的破坏,在此后的和平时期,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2)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波动,此期间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3)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反复波动,这期间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期。
(4)宋代到元末的经济动荡,宋代采取的制度措施,经济呈现出兴旺的局面,元末又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