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

合集下载

冷战后国际秩序演变与新挑战

冷战后国际秩序演变与新挑战

冷战后国际秩序演变与新挑战自二战后,国际社会的秩序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和调整中。

冷战时期,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极霸权体系主导了国际秩序,随着苏联解体和后冷战时期的到来,国际秩序逐渐向多极化转变。

但是,在新的多极化格局下,国际社会依旧面临各种新的挑战。

一、从两极霸权到多极化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分别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独立的霸权体系。

两个霸权体系之间不断的对抗和竞争导致了整个国际社会的战争与冲突。

直到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这种霸权体系延续到了90年代初。

然而,随着中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国际社会的力量平衡逐渐向多极化转变。

而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实力转移,更是意味着国际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各方面要素的不断变化和升级。

现在,国际社会逐渐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二、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冲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互动越来越紧密。

全球市场、全球资本、全球劳动力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加强。

然而,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冲突。

全球化使得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交流更为密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也日趋加重。

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崛起民族主义的浪潮,并试图通过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这种民族主义的趋势不仅会对全球化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一些地区和国家间的冲突和对抗。

三、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交流和互动平台之一。

然而,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一些大规模的网络攻击事件不断发生,这些攻击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物损失,还损害了个人的隐私和安全。

而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更是给个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网络安全威胁。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冷战后国际体系中一大批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是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巨大历史现象。

本文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在三大领域实现了巨大演进,即国际政治结构的多极化、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

国际体系的“三化”是新兴国家得以实现群体性崛起的严重前提条件。

国际政治结构的多极化促进了世界和平的稳定性。

两极对峙和霸权争夺消失,霸权国对发展中地区和国家的干涉减少,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解,使得新兴国家获得了能够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

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促进了全球发展的均衡性。

冷战期间的两大国际经济体系的隔离和对立,造就了发展中国家对中心国家的单维单向依附,使得它们在发展问题上受到很多限制。

冷战结束后,国际经济结构呈现网络状双向多维依赖结构,为一大批新兴大国崛起提供了可能。

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延展性。

冷战前,国际技术结构的封闭性和单一性,使得全球生产和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在中心发达国家。

冷战后,互联网等新的联通技术扭转了这种技术结构的不平均,全球生产链得以延展,使得新兴国家从中获得了新的竞争优势。

本文认为,国际体系的演进为新兴国家崛起提供了可能条件与物质基础,但新兴国家在崛起中如何规避“修昔底德陷阱”仍是尚在探索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国际体系还有可能重返霸权轮回的老路上去。

本文经过对作为新兴国家典型代表的“金砖国家”国际行为的研究后认为: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新兴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一,各国经济利益高度相互依存,新兴国家必须积极地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国际经贸领域中,同守成国家形成日益扩展的共同利益;其二,国际体系的演进需要新兴国家的建设性地参与,积极而又稳当地参与全球治理是新兴国家处理与守成国家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三,尽管新兴国家和守成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存在战略博弈,但构建有用的全球治理体系仍然是实现双方共赢的根源目标。

中国作为最有影响的新兴国家,尤其需要注意规避“修昔底德陷阱”。

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的演变

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的演变

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的演变
1. 殖民主义时期(15 世纪至 20 世纪初):这个时期,欧洲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统治,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国际关系主要由列强之间的竞争和争夺殖民地主导。

2.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 年至 1945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旧的国际体系的崩溃,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和破坏。

这一时期,国际组织如国际联盟和后来的联合国开始出现,以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和平。

3. 冷战时期(1945 年至 1991 年):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冷战。

这一时期的国际体系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美苏及其盟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相互对抗。

4. 后冷战时代(1991 年至今):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全球化趋势加速,经济相互依存度增加,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联合国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同时,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也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的国际体系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受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当前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下,国际体系仍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

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

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1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秦亚青摘要本文提出一个国际体系转型的分析框架,即国际体系的本体变化以体系单位性质变化为基本标志,国际体系内部变化则体现在体系结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三个要素的变化上面。

运用这一框架观察,国际体系虽然显现出许多体系自身变化的迹象,但体系的本体转型并没有出现。

国际体系内部变化是相对明显的,体系结构没有出现权力转移的拐点,但一超走弱、多强易位;国际制度在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中有效性和充分性都表现出明显不足,制度改革会朝着管理新的安全威胁的方向发展;在国际观念结构方面,国际社会的共识程度提高,对抗成分减弱,对话成分加大,但观念竞争依然存在。

关键词国际体系体系本体变化体系要素变化起始于美国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了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对国际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得冷战以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取向更加明显。

G20峰会的召开虽然是为了应对当下席卷全球的经济问题,但无论从参与方还是从议程设置和议事方式上,都显示出新的迹象。

转型中的国际体系总是处于一个延续与变化共存的状态和过程。

本文试图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国际体系自身转型是否发生,亦即体系本体变化;二是国际体系内部结构发生了哪些变革,亦即体系要素变化。

为了能够厘清这两个涉及国际体系转型的问题,我们首先根据现有理论提出一个体系自身转型和体系内部要素变化的分析框架,然后结合金融危机后国际体系的实际,探讨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化。

体系转型理论国际体系转型研究主要包括两类理论,一类是研究体系本体转型,另一类是研*秦亚青,外交学院教授(北京100037)。

2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究体系要素转型。

前者指体系本身发生变化,后者指体系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我们首先对这两类文献做一个初步的梳理,目的是整合理论阐述,提出一个可操作的分析框架,以便于对当今国际体系的转型不仅仅做出一般意义上的常识性判断,而且进行比较系统的观察和思考。

(一)体系本体转型体系,或曰系统,是指一个包括诸多单元的整体。

冷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演变

冷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演变

冷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演变冷战是二战后全球历史格局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影响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论述冷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演变。

一、政治影响1. 战略格局的重新定义:冷战期间,世界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即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两个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冷战竞争,形成了全球格局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2. 联合国的地位提升:冷战期间,联合国成为协调各国利益的重要平台。

两个超级大国除了直接对抗,还通过联合国展开了一系列间接较量和博弈。

3. 非洲、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冷战期间,非洲和亚洲多个殖民地纷纷脱离殖民统治,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

这些解放运动往往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势力范围重叠,进一步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二、军事影响1. 核武器的广泛传播: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核武器研发和军备竞赛。

这种军备竞赛导致了核武器的广泛传播,其他国家也纷纷开始研发核武器,加剧了全球的安全风险。

2. 战争形态的转变:冷战期间,战争形态经历了从传统战争到非对称战争的转变。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期间没有直接交战,但通过对抗的方式在世界各地进行了代理战争。

3. 国际军控体系的建立:冷战期间,国际社会为了遏制核武器扩散和军备竞赛,建立了一系列国际军控体系,例如《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中导条约》等。

三、经济影响1. 两个超级大国的经济崛起: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全球的两个经济大国。

两国通过一系列经济手段来争夺全球影响力,并在技术、贸易等领域展开竞争。

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峙:冷战期间,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进行了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这也导致了两种经济制度的优劣较量。

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国家主张计划经济,而资本主义阵营则倡导市场经济。

3. 发展中国家的角色:冷战期间,发展中国家成为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场所。

相互之间的援助、投资和干预方案形成了一个国际发展援助的系统。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历史变迁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历史变迁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历史变迁冷战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这场全球性的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冲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的构建。

本文将从战后世界的分裂、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经济发展和科技竞赛等多个角度探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与历史变迁。

战后世界的分裂是冷战的基石之一。

二战后,世界分为东西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两个阵营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相互对抗。

欧洲的东西方分裂最为显著,形成了著名的“铁幕”和“柏林墙”,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

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也被分裂为亲西方和亲社会主义的国家阵营,使得全球力量对比日益紧张。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主要以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为核心。

美国与苏联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还通过军事力量和外交手段对抗彼此。

两国在军备竞赛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导致全球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核武器威胁成为冷战的重要特征,曾一度形成“互不侵犯的平衡”局面。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进行了多次代理战争,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等。

这些战争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还对战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

经济发展和科技竞赛也是冷战时期的重要变革。

冷战时期,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他的资本主义模式成为全球范围内崛起的其他国家追随的目标。

苏联则在军事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尤其在太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种科技竞赛不仅推动了全球科技水平的提高,也对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冷战还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到底选择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困境,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和动荡。

然而,冷战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革。

冷战时期,随着美苏两大阵营的势力对比,其他国家纷纷设法保持中立,寻求国际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情况加强了一些小国家的独立意识,并推动了一系列跨国合作组织的建立,如联合国、北约等。

浅论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

浅论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

浅论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作者:谢璇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23期摘要: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格局进入调整阶段。

本文通过分析国际体系的概念,阐述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以及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复杂性,最后指出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取向。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and the world pattern enters the stage of adjustme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continu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after the Cold War and the complexity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are expounded. In the end, the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of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pointed out.关键词:国际体系;体系本体;转型;变革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ystem;system ontology;transformation;change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91-020 引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的新阶段。

①在此背景下,国际体系变革的进程呈现出加快发展的特点。

国内学者认为,国际体系怎样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向更为公正、合理、包容和有序的方向发展,是保障21世纪世界政治实现长治久安的迫切问题。

冷战和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和战略

冷战和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和战略

冷战和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和战略冷战是20世纪的最大主题之一,是一段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战略竞赛和政治对抗。

这个全球性的冲突塑造了整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对世界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成为了两大超级大国,彼此之间进行着残酷的政治和经济竞争。

在这个时期,维持国际秩序和地区平衡的主要方式是核威慑和军备竞赛。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全球性的战略、政治和文化对抗。

这个过程中,各个阵营之间的对抗日益激烈,局势越来越紧张。

在冷战期间,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愈发激烈。

西方阵营的领导者美国一直试图通过自身的全球领导力来控制整个世界秩序。

而苏联也在努力扩大其影响力和控制范围,同时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力量。

冷战期间的核军备竞赛和军事对抗给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威胁和风险。

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领导人,开始推行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

其目的是改善苏联经济状况,增强国内稳定性,并与西方国家加强合作。

此外,戈尔巴乔夫还试图通过核裁军来解决冷战的战略矛盾。

这些改革极大地改变了苏联的政治和经济面貌,也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国际战略格局。

在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然而,这个时代并没有像许多人预想的那样充满和平与安定。

在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各国之间的互动模式发生了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新兴大国的竞争和挑战。

直到今天,国际政治和战略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从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到全球化等各种问题,都需要各国政治家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合作和互相理解是维护全球和平与繁荣的关键因素。

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广泛而深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和平稳的国际政治和战略格局。

此外,在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也开始向着多边主义的方向发展。

各国之间开始建立更多的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以解决全球性问题。

国际政治:冷战与国际关系演变

国际政治:冷战与国际关系演变

国际政治:冷战与国际关系演变冷战的背景与起因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出现的一场长期而对抗性的竞争和紧张关系。

其起因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当时苏联推动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化,并试图扩张其影响力,引发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担忧。

冷战的时间段和主要事件冷战从1947年到1991年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期间出现了许多重要事件。

其中包括: - 杜鲁门宣布“杜鲁门主义”以应对苏联的扩张 - 西柏林封锁事件- 古巴导弹危机 - 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冷战下的国际关系体系演变在冷战期间,全球分为两个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角逐。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国际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 非对齐运动的兴起:一些国家选择摆脱两个阵营的控制,追求独立和不结盟。

2. 欧洲一体化:西欧国家为了实现经济和政治上的互利合作,逐渐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3. 美苏关系的缓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苏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缓和的迹象,并签署了一些军控条约。

冷战结束与后果冷战结束可以追溯到1991年苏联解体。

这意味着社会主义阵营崩溃,资本主义阵营取得了胜利。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 经济全球化: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剧,国际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 多极世界秩序: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等在国际舞台上崛起,形成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 恐怖主义威胁:恐怖主义活动扩散至全球范围,对国际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总结:冷战与国际关系演变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阶段。

这场长期对抗塑造了全球政治格局,孕育了许多国际机构和条约。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中国有何机遇和挑战自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已经让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两大阵营不再对恃,因为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苏联的解体,使得原来的两极对立的“一极”——苏联突然消失,这就使得两极中的一极不再存在,使得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关系中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后崩溃。

这些国际格局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而且美苏两国本来是相互制约和左右国际社会的,一极不复存在后,便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

但是,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世界得以维护的可能性增长了,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两大主题的这一基本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但是在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以及和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经济利益以及其它冲突依然是存在的,而且局部地区的战争也依然存在。

而且在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之后一个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也就是说当前的世界格局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次的国际格局和以往是不同的,过去世界格局往往是通过战争来划分和成为既成事实的,那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用武力手段实现的,而现在没有硝烟的格局,则比以往有了更多复杂的趋势。

在冷战之后,已经有不少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长,欧盟、日本等国迅速崛起和发展,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实力也有了较大增长,同时各个国家的民族主义势力也开始抬头和发展,这些情况都使得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多元化的倾向。

但是,总体上看,对于一个并没有在自己的国土上经历战争,而且是发了战争大财的美国来说,目前在国际社会还没有哪个大国和集团能够在经济、军事实力上能和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相抗衡,他国和地区集团,仍然不能成为国际社会的决定力量,而现在最有可能和美国对抗的欧洲也难以承担这种责任,更何况当下的世界格局依然是处在过渡性的转换时期,所以美国的超级大国的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

虽然美国第一大国的事实不能改变,但是也不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

冷战之后有几个变化最明显的几个国家,包括力争主导欧洲事务并分享世界领导权的欧洲联盟、决心恢复世界强国地位的俄罗斯、努力成为政治大国的日本、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中国。

冷战以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冷战以后国际秩序的变化

冷战以后国际秩序的变化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步骤回答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的变化,并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

第一步:冷战的结束随着苏联的解体和柏林墙的倒塌,冷战于1991年宣告结束。

长达数十年的敌对关系和阵营对峙消失,给国际秩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

[冷战结束的背景]第二步:美国的主导地位随着冷战结束,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的主导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巩固,这给国际秩序的演变带来了重大影响。

[美国在冷战后国际秩序中的地位]第三步:多极化和多边主义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趋向于多极化,世界上涌现出新的大国势力。

欧洲、东亚和南亚等地区的国家都在争夺自己的地区影响力,这使得国际秩序更加多元化。

同时,多边主义得到了强化,国家之间通过多个国际组织和机制进行合作和协商。

[多极化和多边主义的影响] 第四步:全球化的推动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愈演愈烈。

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不断加深。

国际贸易、投资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使得国际秩序变得全球化,这也给各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对国际秩序的改变]第五步:新的安全挑战冷战结束后,世界面临新的安全挑战。

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环境问题等,开始凸显。

这些问题跨越国界,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新的安全挑战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第六步:地区冲突和种族纷争冷战结束后,许多地区上的冲突和种族纷争爆发,例如巴尔干半岛、非洲和中东地区。

这些冲突挑战了国际秩序的稳定性和和平性,也为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

[地区冲突和种族纷争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第七步:经济转型和发展差距冷战结束后,许多国家面临经济转型和发展差距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和减少贫困,而发达国家则面临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压力。

经济转型和发展差距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转型和发展差距的挑战]第八步:新兴大国和崛起的力量随着冷战结束,新兴大国和崛起的力量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冷战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全球化

冷战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全球化

冷战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全球化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政治、军事和经济对抗的终结。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和竞争让整个世界陷入了紧张的局势,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上还是在经济上,冷战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迅速崛起并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全球化为各国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挑战,也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冷战的结束冷战是指二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和竞争。

从1947年到1991年,冷战持续了将近四十年之久。

冷战期间,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主要由两个大国之间的博弈和对抗所主导。

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通过意识形态、军事实力和经济援助等方式对抗,并试图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利益推广到世界各地。

然而,冷战期间也存在着一些紧张的局势和对抗事件,比如古巴导弹危机等。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合作的增加,冷战逐渐走向了尾声。

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全球化的兴起冷战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全球化是指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和环境领域中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政治全球化也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合作空间,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比如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等。

文化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人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然而,全球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大了贫富差距,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不稳定。

文化全球化使得一些国家面临文化传统的冲击和文化多样性的威胁。

全球化还带来了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如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公平等,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三、新时代的全球化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兴起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

新时代的全球化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的空间更加广阔。

冷战的结束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冷战的结束与世界格局的变化

冷战的结束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特定时期,是以美国和苏联为核心的两大阵营之间的长期对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战终于在1991年画上了句号。

冷战的结束不仅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本文将就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变化作一简要探讨。

一、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重构1.1. 国际关系模式的多元化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模式从以美苏为代表的双极化格局转变为多元化趋势。

更多国家纷纷崛起,独立自主地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使得全球各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平衡,取得更大的话语权。

1.2. 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合作成为主流趋势。

各国更多地倾向于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解决争端,而非以冲突和对抗为主要手段。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特别是在贸易、科技领域等。

这使得国际关系呈现出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态势。

1.3. 国家安全观的转变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观念发生重大转变。

从过去几乎全部以军事手段对抗为主的国家安全观念,逐渐转向以维护人民福祉为核心的综合安全观。

国际社会日益重视非传统安全领域,如环境保护、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

这种转变使国家安全观朝着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2.1. 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其综合实力在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的世界秩序,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然而,随着其他国家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逐渐受到挑战。

2.2. 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崛起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成为当时国际社会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这导致原苏联领土分裂为15个独立国家,并从此退出世界强国之列。

与此同时,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核武器遗产,重新崛起为一个重要国际大国。

俄罗斯通过自身的经济、军事和外交实力,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重新分布,国际关系逐渐向多极化的趋势发展。

在这一趋势中,不再由少数几个超级大国主导全球事务,而是涌现出更多的全球重要参与者。

本文将探讨冷战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特征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一、原因分析1. 冷战结构的解体:冷战时期,世界被划分为两个阵营,即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阵营在全球范围内失去了严密的结构和统一的领导,多极化的格局开始浮现。

2.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推动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贸易、投资、技术转移等活动的频繁发生,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依赖,也为多极化提供了条件。

3.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世界舞台上涌现出新的重要参与者。

这些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实力不断增强,主动参与全球事务,推动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二、多极化格局的特征1. 多个中心的崛起:除传统的超级大国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欧盟、印度等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形成了多个参与全球事务的中心。

2. 实力均衡的竞争:在多极化的格局中,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力量相对均衡,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方面主导全球事务。

这种竞争的格局使各国更加注重提升自身实力和影响力。

3. 多边合作的加强:为了应对全球性挑战,多极化格局下的国家更加重视多边合作机制,如联合国、世贸组织等。

各国通过协商、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强权政策。

三、多极化格局的影响1. 促进和平稳定:多极化格局削弱了单一大国的控制能力,防止了霸权主义的滋生,从而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全球的和平稳定。

2. 推动经济发展:多极化格局下,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更加广泛深入。

各国通过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形式,在相互依赖中实现共同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3. 增加全球治理的难度:多极化格局下,各国意见的多样性和力量的平衡使全球治理变得更加复杂。

冷战后的世界:新时期的国际关系

冷战后的世界:新时期的国际关系

冷战后的世界:新时期的国际关系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新时期,全球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全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国际秩序的改变、区域合作的加强以及全球治理的转型等方面,探讨冷战后新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新时期下的国际秩序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明显减弱,同时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带来了新的力量平衡。

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多极化的时代。

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言:“我们无法继续按照冷战时期的方式思考,而是要适应和加以利用全球变化带来的机遇。

” 新的国际秩序需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区域合作的加强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区域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诸如欧盟、东盟、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区域组织的崛起推动了地区内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

例如,欧盟的成立加强了欧洲国家之间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共同安全和经济繁荣。

而东盟的发展则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了一个共同合作的平台,促进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区域合作的加强对于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球治理的转型全球治理作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冷战后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转型。

新时期的全球治理呈现出多边主义和公平正义的特点,国际关系治理机制更加民主化。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和操作,使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及纠纷解决机制更加透明和公平。

联合国在和平与安全、人权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国际秩序。

四、全球性挑战的应对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全球性挑战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威胁、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都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协调。

各国需要共同应对,共同制定应对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所言:“目前的挑战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合作。

”五、新时期的国际关系展望尽管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面临着诸多既有挑战,但也有许多新的机遇和希望。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演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并列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之间形成了尽管没有爆发全面战争但却持续了近五十年的对抗和压力。

然而,在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急剧下降,而美国则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依靠其军事、经济和文化实力占领着国际事务的制高点,对其他大国影响力更加深远。

二、多极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多极化趋势也逐渐显现。

除美国外,欧洲、日本、中国、印度、俄罗斯等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得到显著提高的大国相继崛起,世界格局从过去的双极化逐渐向多极化演变。

在这种多极化格局下,各大国只能通过协作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而不能仅依赖于代表自己的单一国家来解决问题。

三、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加速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加速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和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形成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信息革命则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便捷、广泛,大大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这种加速的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对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更加高涨。

四、重心从政治转向经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问题,各国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相继调整其国家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日益重要,已成为各国战略的重心。

各国开始注重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寻求经济上的合作和共赢,以此来保证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综上所述,冷战结束后,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下,世界进入了多极化、加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在这种时代中,各国只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以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共同进步。

二战后冷战局势下的国际关系变化

二战后冷战局势下的国际关系变化

二战后冷战局势下的国际关系变化冷战是指二战结束后,苏联与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之间的对抗,持续了整整几十年。

这一时期,世界上的力量对立进一步加深,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冷战局势下的国际关系变化,从不同层面来分析这段历史。

首先,经济领域的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了两个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美国及其盟友组成了资本主义阵营,而苏联则领导社会主义阵营。

这种分裂导致了两个阵营之间的贸易壁垒和经济隔离,国际经济合作受到了限制。

然而,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跨国公司开始在不同阵营之间展开经济活动。

国际贸易逐渐复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冷战对经济的冲击。

其次,安全领域的国际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冷战时期,核武器在国际安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和苏联在核武器的研发上展开了激烈竞争,形成了核威慑的格局。

这导致了世界各地的冲突和战争都可能引发核战争的恐慌。

然而,在冷战后期,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削减核武器的努力,核军备竞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是,核武器仍然是国际安全的重要问题,国家间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

第三,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多边主义开始蓬勃发展。

二战后,国际社会意识到单边主义和冲突的破坏性,开始追求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的多边合作。

1945年,联合国成立,成为国际事务解决与协调的重要平台。

同时,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也相继涌现。

这些多边机构和合作框架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推动了全球合作与发展。

此外,冷战结束后,东欧剧变引发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重组。

东欧剧变使得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转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东欧诸国逐渐摆脱了苏联的控制,寻求与西方国家建立联系。

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重大变革,从冷战时期的分裂变得更加统一。

欧盟的成立进一步加深了欧洲国家之间的联系,也为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之,二战后冷战局势下的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冷战的结束与新世纪的全球化

冷战的结束与新世纪的全球化

冷战的结束与新世纪的全球化随着二战结束后的纷争和怀疑,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这个时期持续了几十年。

然而,冷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而是引发了新世纪全球化的浪潮。

本文将探讨冷战的结束对全球化的影响,并分析新世纪全球化的特征和影响。

一、冷战的结束冷战是指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敌对状态。

然而,随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冷战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东西方两个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缓和。

冷战的结束不仅改变了国际局势,还为新世纪全球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二、新世纪全球化的特征1.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冷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内的畅通贸易和资本流动变得容易起来。

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增长。

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更加紧密。

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并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化的多元化新世纪全球化将不同文化传统融合在一起,促使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同时,全球化也给予了人们更多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机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

3.政治和安全的挑战全球化带来了政治和安全的挑战,国际社会面临着全球问题的共同应对。

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和贫困等问题超出了单个国家的范围,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三、新世纪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繁荣全球化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繁荣。

不同国家之间的市场和资源相互依存,形成了复杂而庞大的产业链。

全球市场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同时,全球合作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2.社会变革全球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信息和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同时,全球化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富裕和贫困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3.文化冲击全球化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产生了冲击。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与变革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与变革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与变革二战结束后,世界秩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战后国际体系的塑造,特别是由美国主导的发展,为国际和平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演变,以及新兴超级大国的崛起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一、战后多边主义的崛起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认识到合作和相互依赖的重要性,多边主义得到广泛推崇。

于是,联合国成立,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通过成立安全理事会,建立了防止战争爆发和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此外,各个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设立,也标志着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入。

二、冷战对国际秩序的挑战二战后,世界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竞争舞台,形成了冷战格局。

这导致国际秩序面临严重挑战。

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和军备竞赛,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性。

国际社会分裂为东西方两大阵营,相互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紧张矛盾,如古巴导弹危机和柏林墙的建立。

三、全球化对国际秩序的影响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使得国际秩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贸易自由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加速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国际经济秩序逐渐由西方主导转向全球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和印度。

这些新兴经济体成为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参与者,并通过组织如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来推动全球治理的改革。

四、新兴超级大国的崛起二战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崛起为超级大国,在国际秩序形成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打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将全球供应链变为其自身的利益体系。

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在不同领域迅速崛起,如印度在软件服务领域的发展。

五、国际秩序的挑战与调整新兴超级大国的崛起对国际秩序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国际规则和制度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这些新的力量。

此外,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威胁,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国际合作和协商变得尤为重要,以维护全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摘要: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格局进入调整阶段。

本文通过分析国际体系的概念,阐述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以及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复杂性,最后指出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取向。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and the world pattern enters the stage of adjustme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continu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after the cold war and the complexity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are expounded. in the end, the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of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s pointed out.关键词:国际体系;体系本体;转型;变革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ystem;system ontology;transformation;change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91-020 引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的新阶段。

①在此背景下,国际体系变革的进程呈现出加快发展的特点。

国内学者认为,国际体系怎样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向更为公正、合理、包容和有序的方向发展,是保障21世纪世界政治实现长治久安的迫切问题。

②1 国际体系的概念辨析“国际体系”的概念并非由来已久。

在“国际体系”概念之前,就国际关系学实际从事的研究而言,“国际间”(interstate)或是更老的“国家体系”在某种情形下可能是一种更为精确的描述。

③英国学者巴里·布赞(barry buzan)和理查德·利特尔(richard little)认为,“国际体系思想对于把国际关系强化为一个独立领域的研究是必要的”,“国际体系思想能够使我们在世界史学家的著作与国际关系学的社会科学理论之间架起跨学科的桥梁”。

④行为主义学派以辛格(singer)为代表。

他强调,必须从盛行的对个别国家——分析的单位层次的专注中摆脱出来,转向一种对这些关系聚合图景的结构——分析的体系层次。

⑤华尔兹有关“国际体系”的推断深受微观经济学的影响,认为国际体系拥有一个约束各个国家行为的独立结构。

⑥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中诠释:“国际体系是国际主要力量配置构成及这种力量互动关系的组合体”。

⑦华尔兹认为,促使弱小国家倾向于寻求对大国的平衡,而非采取一味地追随大国的政策。

⑧尽管如此,在论及“国际体系”转变时,华尔兹却将存在于国家结构之内的东西视为体系变化的根源。

⑨1992年建构主义学派提出了结构不同于新现实主义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结构,与新现实主义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结构所强调的物质力量分配截然不同。

⑩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强调有关“国际体系”的理论,注重分析体系结构和体系单位之间的关系,行为体只有具备身份和利益之后才能采取与之相称的行动。

{11}以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和以布尔(bull)为代表的英国学派把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不同方法论结合起来是没有什么困难。

{12}2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转型中的国际体系总是处于一个延续与变化共存的状态和过程。

{13}首先,从体系的本体来看,后冷战时代的国际体系显然不同于两极格局之下东西方对峙的国际体系。

对此,国内学者评价道,冷战结束开启了国际体系转型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非战争的、相对和平的。

{14}其次,后冷战时代国际体系要素的层次性和边界正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发生改变。

冷战结束初期,出现了美国主导下、相对平等的“七国集团”(即g7,后将俄罗斯纳入组成g8)。

体系的老成员和新成员间的利益博弈矛盾增大,在某个方面达成全球一致和共识的难度也在增大。

{15}最后,与冷战时期国际体系的“互动”和体系结构相比,冷战后国际体系的“互动”和体系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复杂性国际体系中的延续与变革共存意味着现实国际体系充满着异常丰富的复杂性。

{16}冷战后的国际体系既有冷战时期国际体系的延续,又有不同于冷战时期国际体系的变化。

从国际体系转型与变革来看,当前国际体系均存在着延续和变革,并呈现出显著的复杂性。

国际体系中出现国家集团、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不可忽视的要素。

从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国际体系的关系来看,以国际关系理论衡量与确定现实中的国际体系是人类寻求确定性的体现。

这些国际关系理论多是人们在历史发展和国际关系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在衡量当前国际体系的时候极为容易犯了简化主义的错误。

4 结语: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取向西方学者感叹:“在过去几十年里,整个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经济神话惊叹不已,并对之产生了浓厚兴趣。

”{17}然而,中国在把握现存国际体系主流的同时,也必须抓住当代国际体系的发展方向,格局的“多极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国际秩序的公正与公平应成为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中的最终追求,成为中国寻求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扩大与发达国家来往的同时,中国应继续坚持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为中国对外政策基本立足点的一贯方针。

注释:①杨洁篪.《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2009年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载《求是杂志》,2010年第1期,第57页.②苏长和.《走中国的国际体系建设道路》,载《当代世界》,2012年第2期,第8页.③[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刘德斌主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④同上书,第33页.⑤[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第31-32页.⑥同上书,第33页.⑦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addison-wesley press,1979,pp.71-72.⑧stephen m. wal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no.110, special edition:frontiers of knowledge, spring 1998, p.31.⑨[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第34-35页.⑩微观经济学意义上的结构是物质力量的分配(distribution of capabilities),其构成是国家的物质性实力,是完全意义上的物质性结构。

see 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addison-wesley press,1979,pp.79-101.{11}[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译者前言第20页.{12}[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第37页.{13}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载《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第1页.{14}赵广成等.《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析论》,载《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8期,第32页.{15}傅梦孜.《国际秩序走向何方?》,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1期,第10页.{16}金灿荣等.《延续与变革中的国际体系探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第123页.{17}john gordon iv, robert w. button, etc., domestic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iran: implications for u.s. navy strategy planning,rand corporation,2008, p.46. rand corporation, 2006, summary, p.xvii.参考文献:[1]john gordon iv, robert w. button, etc., domestic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iran: implications for u.s. navy strategy planning, rand corporation, 2008. [2]kenneth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addison-wesley press, 1979.[3]stephen m. wal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no.110, special edition:frontiers of knowledge, spring 1998.[4][英]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