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
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里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
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
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
想跑,水裹住他的腿。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
可是,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
他咬上了牙,趟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
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
祥子一气跑回了家。
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
到四点多钟,黑云开始显出疲乏来,绵软无力的打着不甚红的闪。
一会儿,西边的云裂开,黑的云峰镶上金黄的边,一些白气在云下奔走;闪都到南边去,曳着几声不甚响亮的雷。
又待了一会儿,西边的云缝露出来阳光,把带着雨水的树叶照成一片金绿。
东边天上挂着一双七色的虹,两头插在黑云里,桥背顶着一块青天。
虹不久消散了,天上已没有一块黑云,洗过了的蓝空与洗过了的一切,像由黑暗里刚生出一个新的,清凉的,美丽的世界。
连大杂院里的水坑上也来了几个各色的蜻蜓。
可是,除了孩子们赤着脚追逐那些蜻蜓,杂院里的人们并顾不得欣赏这雨后的晴天。
小福子屋的后檐墙塌了一块,姐儿三个忙着把炕席揭起来,堵住窟窿,院墙塌了好几处,大家没工夫去管,只顾了收拾自己的屋里:有的台阶太矮,水已灌到屋中,大家七手八脚的拿着簸箕破碗往外淘水。
有的倒了山墙,设法去填堵。
有的屋顶漏得像个喷壶,把东西全淋湿,忙着往出搬运,放在炉旁去烤,或搁在窗台上去晒。
在正下雨的时候,大家躲在那随时可以塌倒而把他们活埋了的屋中,把命交给了老天;雨后,他们算计着,收拾着,那些损失;虽然大雨过去,一斤粮食也许落一半个铜子,可是他们的损失不是这个所能偿补的。
(1)《骆驼祥子》是谁的作品?请介绍祥子“骆驼”这一外号的由来及其深层次含义。
(2)选文最后两段分别描写雨后的美景和雨后穷人忙着收拾家用的物品,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坐车人的形象?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答案】(1)老舍(舒庆春)。
祥子的第一辆车被军阀混战中的乱兵抢走,他自己也被捉到军队里干苦活,乘着军队移动之际,他偷偷牵回三匹骆驼,卖了35块大洋,从此得了“骆驼”这一外号;
其深层含义是:他老实、健壮、坚忍,就如同骆驼一样。
(2)对比。
作者将雨后的景色写得绚丽清新,充满生机,与下文大杂院里的穷人们被大雨浇得狼狈不堪的窘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穷人生活的艰辛。
(3)性格特点:冷漠、缺乏同情心、自私。
从“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可以看出。
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内容、人物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要回忆学过的文章,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示作出正确的回答。
做好此类题,平时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有意识地积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
(2)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方法的能力。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分析。
作者将雨后的景色写得绚丽清新,充满生机,与下文大杂院里的穷人们被大雨浇得狼狈不堪的窘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穷人生活的艰辛。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点评】《骆驼祥子》是“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名著,平时要认真阅读,识记文学常识,掌握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⑧《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⑨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⑩《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⑪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⑫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1)对“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落笔点题,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B.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C.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D.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对第②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B.“不是……而是……”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C.“不是……而是……”是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D.“不是……而是……”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第③段说到“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下列对“桃园三结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诸葛亮关羽
B.刘备关羽张飞
C.刘备关云长吕布
D.关羽张飞诸葛亮
(4)根据全文文意归纳整理,下列哪项是作者都喜欢读的作品()
A.《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荡寇志》、《满江红》
B.《茶花女逸事》、《红楼梦》、国文教科书、《精忠说岳》、《声声慢》
C.《红楼梦》、国文教科书、《声声慢》、《茶花女逸事》、《满江红》
D.《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
【答案】(1)D
(2)A
(3)B
(4)D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
用在记叙文开头的句子起到如下作用: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作用的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第二段话,“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作者、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
《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指的是“刘备、关羽、张飞”。
(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作者都喜欢读的作品是:《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
【点评】(1)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正确使用词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4)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男孩: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
老人:我等儿子回来。
儿子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
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老人仍在沉思。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
(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
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
(将口袋里的枣儿放入匾子里)
老人: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也来。
老人:不骗我?
男孩:骗人是小狗。
老人:我们拉钩。
(伸手与男孩拉钩)
老人男孩:金钩钩,银钩钩,骗人是小狗。
二人开心地笑。
(1)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作者借男孩台词里的“迷路”一词,想表达什么?
(2)在前面,老人曾饶有兴致地提议和男孩一起学猫叫、学狗爬、过家家,没能得到响应,为什么现在男孩提出相同的建议,老人却没反应?
(3)分析老人所说的“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这句台词的象征意义。
(4)怎样理解老人跟男孩拉钩这一行为?
【答案】(1)表达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的迷失、对情感的迷失、对人生的迷失。
(2)因为此前的话题谈到了老人的儿子,尤其是男孩的一句“迷路了吧”,触痛了老人的心,所以他此时因为盼望儿子归来而没有兴致去做那些事。
(3)这句台词表面的意思是老人担心男孩走了就不会再来了,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含意:“巧克力”象征着一种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都市生活的象征,老人的话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4)老人与男孩拉钩这一细节展现了男孩的天真善良和老人对男孩的疼爱。
老人与男孩在一起时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于是他们约定男孩还会回来看他。
拉钩这一行为正是他们渴望亲情的真实体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戏剧语言的潜台词理解。
(1)“迷路”原指找不到回家的路,迷失了方向。
在此潜在的意思是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的、情感、人生的迷失。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考考生要联系上下文作答。
老人无反应是因为话题谈到老人的儿子,触痛了老人的心。
(3)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理解,要领会其潜台词的含义,表现的是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4)细节描写展现男孩的天真善良,两人的拉钩动作正是对亲情的渴望。
故答案为:⑴表达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的迷失、对情感的迷失、对人生的迷失。
⑵因为此前的话题谈到了老人的儿子,尤其是男孩的一句“迷路了吧”,触痛了老人的心,所以他此时因为盼望儿子归来而没有兴致去做那些事。
⑶这句台词表面的意思是老人担心男孩走了就不会再来了,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含意:“巧克力”象征着一种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都市生活的象征,老人的话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⑷老人与男孩拉钩这一细节展现了男孩的天真善良和老人对男孩的疼爱。
老人与男孩在一起时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于是他们约定男孩还会回来看他。
拉钩这一行为正是他们渴望亲情的真实体现。
【点评】⑴潜台词的理解,考生要学会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潜在的意思。
⑵考生要联系上下文,感悟老人的心境,把握老人的心理。
⑶考生要首先知道象征的含义,联系文本内容,理解“巧克力”象征现代都市生活。
⑷考生要熟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圣栎胭脂虫
五月,我耐心地观察朝阳的圣栎树或绿橡树的细枝,再去走访一些叫灌栎的植物。
我将会在圣栎上发现一些黑得发亮、像小豌豆般的小虫,它就是胭脂虫,一种比较奇怪的昆虫。
它真的是昆虫吗?没有听说过这种东西的人,根本想不到它是一种昆虫,而会把它当成一种浆果,一种黑色的醋栗。
尤其是用牙一咬,小球就会爆开,流出略带苦味的甜汁,就更容易让人把它当成果子了。
这种味道不错的果子是一种动物,肯定地说,这是一种昆虫。
我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对它的头、胸、腹和腿。
它根本就没有头,也没有胸、腹和腿,它就像是一颗大珍珠,和
用煤玉做的普通珍珠别无二致,像光滑的象牙那么平滑。
它的底部与树枝接触,显得有些扁平,虽然没有它的背部那么光滑,但依然是光秃秃的一片。
胭脂虫似乎并不需要什么支撑,它们好像天生就是粘在树上的。
小球接触树枝的那一面,我发现一条宽宽的凹纹,它占据了多半个圆面。
在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就像扣眼似的。
就是通过这个唯一的裂口,胭脂虫才得以与外面接触。
这条裂缝有多种用途,首先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
我摘了几枝有胭脂虫的圣栎树枝,并将树枝的截断面浸泡在水里,以此来使树枝保鲜。
不久,我就看到有一种无色的透明黏液从裂口处渗出来,两天之后,黏液便积成了一个跟胭脂虫肚子同样大小的水滴,当水滴足够重了,它就滴了下来。
接着,第二个水滴又很快地形成,泉眼就这样不断地滴出水来。
我用小手指蘸了一点儿,味道真是棒极了,就如同蜜一般。
要是我们能大量饲养这种昆虫的话,那我们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宝贵的糖厂,随时都可以收获它们的富裕产品。
不过,还是让别人尽情去开发吧。
别人是谁呢?它们就是耐心的收获者——蚂蚁。
与蚜虫相比,胭脂虫可是慷慨多了,蚂蚁们总会蜂拥而至。
蚜虫对自己的精美食物可是小气得很,你需要长时间在它那胖胖的肚子上搔痒,才能从它们的触角尖上得到一小口糖浆。
胭脂虫可就大方得多,无论何时,无论是谁,只要你想喝它的蜜糖,它就让你喝个痛快。
就这样,胭脂虫无私地将自己的美味赠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六月份马上过去,糖浆最近不往外渗出了,蚂蚁们也就不到这里来采集了。
一切都表明胭脂虫的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可是,从它的表面看不到任何的异常,仍然和往常一样,是一个乌黑发亮的小球。
我拿一把小刀,将这个乌黑的小球与肥大底座相对的顶盖用力破开。
小球里是白色和红色混合成的干粉。
放在放大镜下,所见的情景真是令人震惊。
干粉在骚动,它活了。
如此多的数目要想数清楚,那可是骇人听闻的。
白色的是尚未孵化的卵,六月底,这样的卵已为数不多。
其他颜色的干粉是活动的小昆虫,它们呈浅棕红色或橘黄色。
其中又以白色素最多,那是一堆蜕下的卵壳。
小球被一层横隔膜隔成上下两层。
这层隔膜是由干燥的雌胭脂虫的尸骨组成。
胭脂虫自身的东西并不多,只有一层容易破碎的皮。
除此之外,盒子里的东西都是属于卵的。
幼儿居住的上层,比底层要好。
当出发的日子来到,由卵孵出的小胭脂虫从下层很容易出去,因为底下有一扇门。
那扇门就是那个扣眼形的裂口,它是敞开的,而且总是敞开得很大。
可是,要是从上层出去,小胭脂虫该怎么做呢?小胭脂虫绝对不可能将那层膜挖破的,因为它太虚弱、太瘦小。
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天窗位于隔膜正中央。
下层的居民可以直接从扣眼形的门出去,而上层的居民可以从圆形的天窗下来。
胭脂虫母亲想得真是无比周到。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文中圣栎胭脂虫的外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文章写蚂蚁采集糖浆时,为什么还要提到蚜虫?
(3)文章说圣栎胭脂虫与树枝接触处的裂缝“有多种用途”,请你概括出裂缝的两种用途。
【答案】(1)圣栎胭脂虫外表光滑,像一个黑色小圆球,与树枝接触的底部略显扁平,有一条宽宽的凹纹,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
(2)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①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②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昆虫记》的阅读理解能力。
(1)从文章前几段的第一句话对圣栎胭脂虫外形的介绍中概括特点即可。
(2)文中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裂缝的两种用途: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故答案为:(1)圣栎胭脂虫外表光滑,像一个黑色小圆球,与树枝接触的底部略显扁平,有一条宽宽的凹纹,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
(2)写蚜虫是为了与胭脂虫形成对比,突出胭脂虫的慷慨、大方。
(3)①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②它是孵出的小胭脂虫从母体出去的出口。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知道《昆虫记》是一部科普名著。
(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如:小球接触树枝的那一面,我发现一条宽宽的凹纹。
(2)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手法,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本文对比对象是蚜虫。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主要说明对象,全面了解文章内容,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简单概括即可。
找到关键词句,如:“那扇门就是那个扣眼形的裂口”等等。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土地
韩静霆①
①我是北方的黑土捏成的,土性浇铸在我的灵魂之中了。
②我生于黑土,长于黑土。
童年,我用黑土捏出我的天使:人,马,牛,羊,鸡,狗。
我和黑土造就的这些众生厮守,说话,说梦。
我用黑土制成能吹奏抑抑扬扬、呜呜咽咽曲调的埙。
我的埙就是我的唇舌,我生命的延长,我灵魂的独白。
我是黑土的上帝,黑土也是我的上帝。
③26年前我孑然一身进关,闯荡京华。
我住在前门箭楼下的小客栈里,柔和湿滑的京腔在议论我:这个北方的小牛犊子。
哦,是的。
牛犊子,北方,我。
我走出北方黑色的漠野,什么也没带——不不,我带走了一样东西,永生永世不可抛弃也无法抛弃,就是我的土性。
④每次返乡,黑土地总是极尽柔情待我。
当我的两脚插在浸了油似的黑土地里,即便是大旱时节,湿漉漉的地气也冲得脚心痒苏苏的,我的两足张开十个“根须”吸吮着水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