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 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中考文化常识技巧习题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人常常用帝王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等。
B.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C. “乡试”即乡一级考试,考中者均称“秀才”,其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D.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
C项错误。
乡试是古代省级的考试,考中者被称为举人。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第七名以后无固定称呼。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指“因罪贬官”,同样表示官员罢免降职意思的还有:迁、谪、除、罢、免、黜、陟。
B. 《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皇帝年号纪年,“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
C.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记”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答案】 A
【解析】【分析】A.“陟”是“提拔,奖赏”,不是表示官员罢免降职。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一代又代人。
B. 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吴用等好汉引诱对方上钩全然不露疾迹,杨志虽极精细,仍然中了计。
C. 词,又称长短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豪放词,“红城子”是词牌名,“密
州出猎”是题目。
D.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明了一年中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
“清明”“端午”都属于二十四节气。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有误,端午节不属于二十四节气。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其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 《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C.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地方特色浓郁,作者是贺敬之。
D. 《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都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皇帝的新装》是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作家伊索的代表作。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5.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
【解析】【分析】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
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对教材中出现的常识要熟记,同时要加强课外的阅读,积累常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6.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有误,年龄的称谓:垂髫:三四岁八九岁;“始龀”,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天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耄耋:80岁、90岁;期颐:100岁。
所以从小到大的排列应该是:“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成语“教学相长”“宁静致远”“三顾茅庐”分别出自《礼记》、诸葛亮的《诫子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B.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儒家经典《论语》。
C.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里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光,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D. 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并非对对方亲属的敬称。
“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考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对选项的内容要逐项审读,运用知识去辨析理解。
8.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
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 A
【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9.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一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
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 D
【解析】【分析】“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10.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乐曲的性质可以分成风、雅、颂。
“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B.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折柳”代表“惜别”,“归雁”代表“思乡”,“莲花”代表“高洁”,“菊花”代表“隐逸”。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勇敢无畏、不慕荣利的女英雄形象。
D. 《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和《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是用了皇帝的年号纪年,而《己亥杂诗》中的“己亥”用的是干支纪年。
【答案】 C
【解析】【分析】C.“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故答案为: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1.小明的国庆假期过得丰富多彩。
10月1日观看了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10月2日观看了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10月7日和爷爷登山庆祝重阳节。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在重阳节,除了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习俗外,文人墨客多有吟咏书写重阳节对联之好,为这一传统节日增添了缕缕翰墨之香。
为纪念这个节日,小明要选一副对联送给爷爷,下列对联中最合适的是()
A.天庭月华清辉千里,地上玉柱吉祥万家
B.溪河携绿赏梨蕊,山野踏青寻杏花
C.习射谈经,天高地爽;佩萸插菊,人寿花香
D.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
(2)观看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后,小明的爱国情绪高涨。
他要在同学送的小国旗上签名。
假如你是小明的同学,你会如何劝阻他?
【答案】(1)C
(2)示例:小明,你的爱国热情我能感受到,但是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在国旗上写字是违法的行为,请你不要在国旗上写字
【解析】【分析】(1)A.与中秋季有关系,B.与清明节有关系,C.与重阳节有关系,D.与端午节有关系。
故选C。
(2)本题要求劝说同学聚会时放下手机,劝说时语气要委婉,要阐明国旗的象征意义,及有关的法律和法规,语言要连贯、得体、简洁。
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如:小明,你的爱国热情我能感受到,但是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在国旗上写字是违法的行为,请你不要在国旗上写字
故答案为:⑴C
⑵示例:小明,你的爱国热情我能感受到,但是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在国旗上写字是违法的行为,请你不要在国旗上写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
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
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确。
12.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请给下面《二十四节气歌》横线选择正确的节气名。
()
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________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________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________岁底庆团圆。
A. 大暑清明大寒冬至 B. 清明大暑冬至大寒
C. 清明大暑大寒冬至
D. 清明盛夏冬至大寒
【答案】 B
【解析】【分析】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根据“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和“冬雪雪冬小大寒”可以确定选项应该为B。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要建立在能背诵二十四节气歌的基础上,并且明确的知道每个节气的名称。
1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等。
B. 李白是盛唐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C. 戏剧是综合的舞台艺术。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D. 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表述错误。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第一个节气是“立夏”。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基本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4.班级正在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天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
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风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字、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
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
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观点、理由及结论。
(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上图专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
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
(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丰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________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________
【答案】(1)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利。
(2)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
(3)多艺多才有担当;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
⑴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观点态度。
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围绕“如何看待责任担当”这一话题摆明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即可。
⑵考查学生对名人故事的了解和概括。
从图画可以知道,两个人物是鲁庄公和曹刿,是“曹刿论战”的故事。
根据了解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⑶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要结合对联常识来分析。
首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其次,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即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第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第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围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和上联的提示拟写下联即可。
故答案为:⑴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为民谋福,为国出利。
⑵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
⑶多艺多才有担当;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
本围绕观点阐述理由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学习重积累,多运用,并不断总结活动的经验,作出简洁准确的表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要注意:上下句字数相等;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15.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
只填序号即可。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1)元宵节
上联:________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2)端午节
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________
(3)上联:________
下联:万家萧管乐中秋
(4)重阳节
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________
【答案】(1)①
(2)④
(3)③
(4)②
【解析】【分析】(1)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银花火树”指的是元宵节的烟火。
(2)写对联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角粽投江”是为了凭吊屈原,指的是端午节。
(3)对联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照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本题是中秋节相关内容的对联。
“几处”对“万家”,“笙歌”对“箫管”,“几处笙歌”对“万家箫
管”。
(4)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对联上下句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民间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插茱萸枝”是重阳节的习俗。
故答案为:⑴①;⑵④;⑶③;⑷②。
【点评】(1)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元宵节放烟花焰火的习俗和“开元夜”,确定上联是“银花火树开元夜”。
(2)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龙舟”、“角粽”、“投江祭诗魂”“屈原”等词语,确定下联“角粽投江祭诗魂”。
(3)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中秋节有赏月的习俗,确定上联是“几处笙歌留朗月”。
(4)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和节日习俗。
答题时应注意,中秋节有饮菊花酒,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可以确定下联为“避恶遍插茱萸枝”。
16.班级开展“读名著,品经典”的主题班会,你也参与其中。
(1)【观点论述】改编经典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
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
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
”对此,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并有明确的结论。
(2)【故事链接】下图与初中教材某一课的内容有关,简要复述这个故事,120字以内。
(3)【拟写对联】我国经典故事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
请根据上联,拟写出下联。
上联:悟空威震三界显神武
下联:________
【答案】(1)我认为,经典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的风韵往往尽在骨肉之中,没有肉的骨架,只是一具骷髅。
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胃口进行的快餐式改编,使得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
所以,读经典还是应返回原著。
(2)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
苦于大山的阻塞,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将山移走。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只靠愚公的力量不可能将山移走。
愚公有理有据地反驳了他,并坚定不移地移山,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就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移走了两座大山。
(3)关羽名扬四海立威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针对材料发表见解。
学生能否抓住文字中的关键点,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所以,这类题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把握关键点的能力,难点是组织准确有序的语言再表达。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符合了人们浅层次视觉化的审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文学名著的影响,加快了文学名著的普及,但名著改编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恶搞名著、任意篡改名著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
所以,读经典还是应返回原著。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首先根据对《愚公移山》的阅读积累,概括故事梗概。
愚公移山:愚公门前有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愚公要移走大山遭到智叟的嘲笑,愚公说“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总有一天会把山搬走的。
最终感动了天神,搬走了大山。
(3)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要考查对偶的修辞方法及应用。
首先,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上联:悟空威震三界显神武,根据三国战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对出下联:关羽名扬四海立威风。
故答案为:(1)我认为,经典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的风韵往往尽在骨肉之中,没有肉的骨架,只是一具骷髅。
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胃口进行的快餐式改编,使得原书的风韵已经荡然无存,呈现出来的只是改编者干瘪的文字。
所以,读经典还是应返回原著。
(2)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
苦于大山的阻塞,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将山移走。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只靠愚公的力量不可能将山移走。
愚公有理有据地反驳了他,并坚定不移地移山,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就命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移走了两座大山。
(3)关羽名扬四海立威风
【点评】(1)本题考查针对材料发表见解。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需结合材料提取主要内容信息,结合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办法和建议,内容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17.综合性学习。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首,亦是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1)请根据下面这则材料,简要概括什么是“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