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试卷A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国学: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称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学术。国学的内容异常广泛,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文学、礼俗、考据、伦理、中医、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书画、建筑、音乐等诸方面。

2、三家诗:汉代最初传《诗》的有三家,它们是齐国辕固传的《齐诗》,鲁国申培传的《鲁诗》,燕国人韩婴传的《韩诗》。三家诗都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隶书在汉代被称作今文。三家诗属于今文经学。

3、春秋三传:《春秋》因为断烂朝报、微言大义、叙事简易等原因难以理解,《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对《春秋》的解释著作。《左传》侧重史事的补充,《公羊》《谷梁》侧重字词和文言大义的阐释。因为它们都是传《春秋》的,后人称之为春秋三传。

4、四书五经:五经指的是《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五经记载了我国早期的思想文化,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5、《史记》五体:《史记》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分为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兴衰沿革。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犹如二十八宿环绕北斗。至于七十列传,那就是历史的天空上北斗、二十八宿以外的群星了。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汉字的发展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汉字是我国古代先民发明的记载工具,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字之一,殷商中期已经相当成熟。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的变化。

2、比较《史记》《汉书》的异同。

参考答案:《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班昭和马续补成,纪、传有班彪的《后传》为底本,而高祖到武帝更多用《史记》中的文字。《史记》、《汉书》,可以说各自成家。范晔认为《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后汉书·班固传赞》)司马迁因受李陵之祸,在著述《史记》时常感慨良多,所以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受诏著史,常隐藏自家观点,而以官方观点约束自己。《史记》为个性化创作,《汉书》有学者的严谨。

3、《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人人畅所欲言,毫不掩饰,形成了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期。国家统一后,意识形态得到管理,人们说话也就不那么方便了。《战国策》是动荡年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真实记录,鼓吹阴谋,毫无道德观念,赤裸裸不择手段地追求功名富贵,对一个正常社会的秩序的确是个不小的冲击。《战国策》受到儒家和独尊儒术的统治者的挞伐是可以理解的。但《战国策》的文学性太过强烈,以至于因其思想而废弃它简直有点让人舍不得。

4、礼法是怎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法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礼是规范人的举止行为的。在没有法介入的情况下,礼很容易失范。为了保证礼能够顺利实施,有时需要借助法的威严以达到效果。由此可见,礼与法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然而,在儒家典籍构筑的世界观中,礼的施行往往寄希望于良好的品行和品德。在现实面前,这种良好的愿望常常显得不堪一击。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一员,清醒地认识到礼的施行无法完全依靠“克己”来实现,于是提出了礼法并举的

思想。荀子认为,礼义和法度各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二者不可替代,都是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礼治的长处在于从人的思想深处下功夫,使人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主动地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长治久安。但礼治只靠人们的自觉遵守,不具备制裁功能,对人只能是一种软约束,如果人不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而破坏了社会秩序,礼治就会显得无能为力,因此需要法度作为补充。

5、古人是如何安排五行与四季的相配的。

参考答案:五行与四季的对应,最初采取的是一年划分不等长的五季,即:春为木,历时3个月;夏被分为两部分:夏与季夏,夏为2个月,季夏为1个月;秋为金,历时3个月,冬为水,历时3个月。这种配应法缩小了配土的时间,也影响了配火的时间。后来将四季月最后十八天来配土,也就是说配土的天数是72天,只不过这72天分布在4个季月里。这样一来,不但保留了“土制四方”和“五行莫贵于土”的思想,五行与四时的配合也大致整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