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面瘫后遗症治愈2例临床报道111

幼儿面瘫后遗症治愈2例临床报道111
幼儿面瘫后遗症治愈2例临床报道111

幼儿面瘫后遗症治愈2例临床报道

面瘫后遗症是指少数患者出现的双侧面神经受损瘫痪,后期出现的面肌“倒错”现象。继发于

面瘫后期的面肌痉挛、鳄鱼泪等“联动现象”,以及经过多种治疗超过2月而面肌运动功能改

善不明显的患者[1]。

面瘫多为成年人疾病,幼儿很少见。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少。但现在由于环境的污染、空调的

使用等一些原因,幼儿面瘫也偶有发生。

1、临床资料

笔者曾碰到过2例幼儿面瘫。1例为女童,一岁半发病,经正规治疗留下后遗症。来我科就

诊时已近三岁,经我科物理疗法治疗三个疗程,恢复正常;另1例幼儿为男童,6个月发病。未经正规治疗,出现“倒错”现象。

2、典型病例

谭xx,男,2岁半。无外伤史,6个月时发病。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右侧)。发病后即在当

地医院就诊半月余,略有好转。后因其它原因放弃治疗,形成面瘫后遗症。2010年12月6

日来我科就诊时已 2岁半。

2.1 查体:口眼歪斜,右眼睑闭合不力,口角歪向右侧,面部时有抽动,左右脸颊不对称,

右侧面颊明显小于左侧面颊,出现“倒错”现象。

2.2 问诊:(其母代诉)右侧咀嚼无力,不爱在右侧吃饭。诊断:面瘫后遗症。

3、治疗方法

3.1 特定电磁波(TDP),照射患部15分钟,距离以医者用手试温度,感觉温热即可。

3.2 电脑中频脉冲电治疗,选择治疗面瘫的处方号,频率10-15Hz,患侧面部治疗,时间20

分钟,10天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天。

4、效果

经治疗10天后,患儿右侧脸颊明显丰满一些,口角略正。按上述疗法,继续治疗。经治疗

4个疗程后,患儿表情肌正常,右则眼睑闭合完全,两侧脸颊对称,口角静止时无异常,大

笑时略有点歪斜。达到临床痊愈的标准。

5、体会

周围性面瘫是由茎乳突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病理改变主要是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

水肿。茎乳突及面神经管内神经髓鞘或神经纤维及轴突有不同程度变性[2]。患者多为成年人,儿童少见,尤其是幼儿(排除外伤性面瘫)。

有报道认为与病毒感染—局部微循环痉挛所致的缺血缺氧有关。也有人认为与免疫有关。

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

笔者所采用的方法:特定电磁波(TDP),照射患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促进

新陈代谢,增加肌体的抵抗力;电脑中频脉冲电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

恢复,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淋巴液回流。二法合用,相得益彰。

幼儿属于特殊群体,为娇嫩之体;由于年龄小,不懂得合作,不宜针灸;故选择柔和适宜的

治疗方法,为患儿及其家长所接受。

针灸治疗面瘫病症本科毕业论文

针灸治疗面瘫病证 摘要:目的探讨对辩证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关键词:针灸 面瘫 腧穴 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 巴 ”、 吊线风 ”),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一 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 人体的正气不足,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夹寒或者 法夹热、夹暑湿等 邪乘虚入中面部阳明、少阳等脉络,致使营卫不和,气血闭阻,筋脉失养 而致。 病因:引起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分为中枢型面神经麻 痹和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两种。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多 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引起; ②耳源性疾病,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 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 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 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 等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 种常见病、 多发病, 它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 常常伴有口水自该侧躺下。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

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 味觉障碍,外耳道疱疹等. 灸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之一,《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疾病及预防疾病的方法。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这说明艾叶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艾叶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在面部施灸需慎重,需避免对颜面五官的损伤,避免遗留对美容方便的不利因素,易于被患者接受,所以学生选取艾条温和灸法进行临床观察。古人曰: “头为诸阳之会”、“面为阳明之乡”而“阳明为多气之腑”。因此,在正常状态下,颜面部气血丰盛,但因肌肉浅薄,实非灸法所宜。但当一侧面部处于患面瘫的状态时,情况就发生了改变。经云:邪之所凑,其气比虚. ”本病绝大多数是为脉络空虚,风之邪乘虚侵袭,以致于头面部一侧的阳明、少阳经脉气血阻滞,继则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生。所以在其临床多表现有患者侧面部的板滞、麻木和阴冷的感觉,具有喜温热刺激和揉按的特征。根据“寒者温之” ,治疗当温通经脉,祛风散寒,通调面部气血为大法。因为灸法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除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功效,对于面瘫患者施以艾灸治疗能够旺盛经络

针灸治疗面瘫经验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b14386979.html, 针灸治疗面瘫经验分析 作者:黄丽红方桂梅 来源:《医学信息》2017年第06期 摘要: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方老师治疗面瘫在对其进行明确详细诊断之后采用针灸、电针、艾灸、中药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电针;针刺;中药;透穴 中医理论认为,面瘫属于“口喎”[1]的范畴,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一类病症,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口眼歪斜等,当人体气血不足并且受到外邪侵袭后引发面部经络疲滞、经筋纵缓不收而形成面瘫,其外邪可以是风寒、风热、寒湿、火郁、血痰等等;西医则认为该类疾病为“眼面神经麻痹”[2],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经受损而引发的病面肌瘫痪等,该类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发于青壮年,多集中于春秋两季,无明显的季节性。方老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本人随方老师学习半年余,现总结其治疗面瘫经验如下: 1 诊断 发病突然,面上下部面肌瘫痪,抬眉皱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闭目露睛流泪,提鼻不能,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口角歪向健侧,均为面瘫的主证,某些患者将出现面部、耳旁疼痛等症状,病情危急时将产生一定的听觉过敏与味觉障碍等。实际诊断时需与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相鉴别[3]。其中中枢性面瘫患者颜面上部肌肉并无瘫痪征象,出现皱眉、闭目扬眉 等情况均为正常现象;其颊肌、口轮匝肌、口开大肌等部位经常出现瘫痪现象,并以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等作为具体的临床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侧大脑皮质对颊肌产生支配作用,且双侧皮脂脑干束对面上部肌肉产生支配作用等导致的一类临床现象。但某些患者脑卒中发作时在其颊肌部位也可见上半部面肌麻痹,该类疾病属于临床上所指的偏瘫症状的表现形式之一。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病灶同侧颜面肌肉瘫痪,并使得眼睑与眼轮匝肌闭合不充分,口角下垂,抬眉受限,口角向键侧牵引等。 2 注重病因分析 西医:①急性:此类型最常见,主要是感染性疾患,如病毒感染,常见于受凉,吹风或感冒之后。各种中毒如铝砷氯仿等化学物质中毒以及某些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偶可出现急性或亚急性面神经麻痹;②慢性进行性:主要表现为起病缓、病程长、进行性发展等,以听神经瘤、腮腺肿瘤、肉瘤等为代表,并包括某些特异性传染病,如麻风性面神经炎;③反复发生型(复发型)反复发生,多发性硬化,脊髓痨等;④双侧性:双侧面神经出现周围性麻痹,以麻风、梅毒、双侧中耳炎、病毒性脑炎、脊髓前角灰质炎、重症肌无力为代表;⑤先天性:生后即发生,多为遗传发育性疾患,见于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面瘫临床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病(面神 经 炎 )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 TCD 编码: 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 ICD-10 编码: 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 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 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疾病分期 ( 1)急性期:发病 15 天以内。 ( 2)恢复期:发病 16 天至 6 个月。 (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 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 (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 风热袭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 (面神经炎)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 瘫(面神经炎) 。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 标准治疗日为W 60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 G51.802)。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 临床路径流程实 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 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 听神经瘤、 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 或各种原因导 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 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 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 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2)神经系统检查 ( 3)面肌电图( EMG ) 中医临床路径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石 2007 年)。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2004 年)。

针灸治疗面瘫的体会

针灸治疗面瘫的体会 目的探讨中医中医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住院收治的患者患者102例,全部采用针灸及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本组病例在经过1~5个疗程的治疗后,痊愈85例(83.3%),有效11例(10.8%),无效6例(5.9%),总有效率(94.1%)。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治疗面瘫较为理想,而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标签:面瘫;针灸;临床疗效 面瘫(又称为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突发性一侧口眼歪斜,患侧眼睑难以完全闭合、口角下垂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患侧面部表情运动消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和闭目、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漏气。双侧面瘫时,面部呆板无表情等。在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常用针药结合、分期治疗,疗效更为明显。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面瘫患者102例。男性67例,女性35例;年龄36~78岁;病程5d~4个月。 1.2诊断标准根据查找相关文献[1-2]和《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3]诊断周围性面瘫。大多数患者发病与病毒性感染和寒冷刺激有关。从脑桥面神经核发出直至面肌的周围神经通路任何部位受损均可引起面神经麻痹。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側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因为面瘫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所以常被人们称为”毁容病”。 1.3方法主要是将面瘫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后遗症期,根据不同时期的疾病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临床常取攒竹、鱼腰、阳白、太阳、四白、下关、牵正、颊车、地仓、颧髎、迎香、水沟、承浆等穴。再根据病情的急性期(7~10d内)、缓解期(1个月左右)以及后遗症期(2个月未痊愈者),配合解表祛风通络的中草药。阎骕等[4]以阳白四透结合刺络拔罐为主要治疗手法对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了额肌肌力影响的研究,其中阳白四透是指采用1穴4针,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方向,结果患者治疗前后额肌肌力差异具有显著性。雷红等用齐刺阳白加刺内地仓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结果40例患者均在5d内症状出现好转,首先表现为细额纹的出现。赵帅等采用攒竹穴透睛明的方

贝尔面瘫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贝尔面瘫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导读:多数患者受凉风吹袭后突然发作单侧面部偏瘫,亦有少数累及双侧。…… 若单侧面瘫者,面部两侧不对称,患侧表情动作丧失,不能蹙额、皱眉、闭眼,久之下睑外翻流泪,结膜角膜因长期外露而干燥发炎。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偏斜向健侧,以说话、发笑与做露齿动作时明显。鼓腮时漏气,不能发“波”、“坡”等爆破音,进食时液体易从口角外流。双侧面瘫时面部呆板无表情。面瘫的同时,耳部周围有疼痛,乳突部有压痛。鼓膜后部充血,但不久即消失。患侧舌前2/ 3的味觉丧失,但不久即可恢复。 贝尔面瘫的治疗原则是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充血和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急性期应注意保暖,可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常用的药物为:(1)血管扩张剂:如烟酸100mg,每日3 次,口服;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 天。(2)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针剂20mg,加入上述液体之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亦可口服强的松30mg,每日1次。(3)维生素B族类:维生素B1 20mg,每日3次,口服;同时可用维生素B12 500μg,每日3次,口服。 中医称本病为“口眼?斜”,其病机多属卫外不固,风痰中络,壅遏气血,面部络脉痹阻,故见面肌?僻、麻木、不仁诸症。治宜疏风逐痰,通络散邪。方用牵正散加味:全虫10 g,僵蚕10g,

白附子12g,蜈蚣3条,蝉蜕10g,钩藤15g,白芷15g。研为细末,每次15g,用防风煎汤送下,每日早晚各1次。若阴虚阳亢证,头目眩晕或头痛,口眼斜,腰膝酸软,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天麻12g,钩藤15g,石决明20g,桑寄生15 g,怀牛膝30g,杜仲15g,防风12g,全虫10g,僵蚕10g;水煎内服。若病程迁延日久,气虚血瘀,阻滞脉络,可以益气活血、疏风通络为治则,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当归12g,赤芍1 5g,黄芪40g,地龙10g,川芎10g,桂枝10g,秦艽15g,僵蚕10g,土元10g;水煎内服。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简单易行。可选颊车、地仓、下关、阳白、鱼腰、足三里、翳风、合谷等。急性期宜强刺激,慢性期可弱刺激。 据统计,贝尔面瘫病员如在病初起1~2周内开始恢复,则最终将完全恢复,而且全部恢复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如从第二周起经治疗后病变并无起色,其预后常较差,即使恢复也不完全。一般恢复的开始,起于额部皱纹,其后是眼睑闭合,恢复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如在三个月内无任何恢复迹象,在面神经变性前,应从速进行面神经减压术。 (责任编辑:黄彬)

针灸治疗面瘫

针灸治疗面瘫 ㈠治疗 1.处方选穴 体针基本方:①阳白、四白、地仓、頬车、翳风、合谷。②备用穴:阳白、攒竹透鱼腰、地仓透頬车、太阳、颧髎、风池、足三里、内庭。随症配穴:不能皱眉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口禾髎;颏唇沟歪斜加承浆,味觉消失、舌麻加廉泉;而后痛加完骨;眼裂增大加丝竹空透瞳子髎;气滞血瘀,面瘫经久难愈加下关、听会;气血不足加足三里、三阴交。 2.选穴说明 以局部腧穴、手阳明经血为主。阳白穴为足少阳、手足阳明、百维脉之会,可疏调额部经气;以翳风、合谷祛风散害,舒经通络。地仓、四白、頬车同用,以疏导面颊经气。备用方以攒竹、地仓透穴为主,增加舒经活络作用;以风池、太阳、颧髎疏调经气;远取足三里、内庭穴以调补阳明经气。 3.操作方法 发病初期2周内取①组穴,头部腧穴针法宜较浅,合谷用泻法,同时可增加配穴。病程2周以上取②组穴,头面腧穴针刺用泻法,足三里、内庭针用补法。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4.根据病情,选用或配合下列方法 灸法:取阳白、四白、頬车、下关、风池。用隔姜灸法,每穴3壮,以有温热感为佳。每周2次,6次为1疗程。辅助用于陈旧性面瘫。

电疗:取地仓与頬车、阳白与瞳子髎。通电10~15min,用断续波,通电量以患者舒适为度,面部肌肉微微跳动为宜。适用于病程已有2周以上的治疗。 刺血拔罐:用皮肤针轻轻叩刺地仓、口禾髎、夹承浆、頬车、下关、阳白、太阳、翳风。配用小口径火罐拔吸5~10min。隔日一次。适用于难治性“面瘫”和面部有“倒错现象”。 穴位敷贴:取阳白、颧髎、下关、听宫、翳风。以蓖麻仁50g、朱砂2g研成粉,每穴贴约1×1cm,用橡皮膏固定。 ㈡相关病症 面肌痉挛 治疗要点:针刺常用穴与面瘫相同,以攒竹、四白、地仓、翳风、合谷等为主。 针刺手法较强,常用透穴,或用15~30枚毫针浅刺痉挛频发部位的皮部,但留针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0~15min,每次1~2次,抽搐减少后可以每周治疗2次。还可以在四白、下关、翳风、做隔姜灸。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阻络证 风热阻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面瘫的针灸治疗

面瘫的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那么,针灸治疗面瘫要选取哪些穴位呢? 方法/步骤 1.1 地仓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2.颊车穴 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4.阳白穴 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5.太阳穴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6.四白穴 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7.迎香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8.承浆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9.颧髎穴 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10.翳风穴 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面部神经的疾病中,面瘫的出现是最多发的了,我们在生活中多去了解到面瘫的症状表现也是很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下面的文章中了解下这方面的面瘫知识吧。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真实案例: 大风天气易引发面瘫年轻患者居多近日来,大风降温雾霾天气频频出现,生病的患者急剧增加,其中30至35岁的年轻人占到了30%—40%,而且他们的病症表现都是头痛,疑似感冒,实为面瘫。今年刚过30岁的小郑,平时身体素质很好,但前几日大风天气,出去跑业务后,就感到头后颈部酸痛,他以为是患上了感冒,过两天就会好。哪知越来越严重,最后影响了正常工作,他才来院就诊。医生却告知:他患的不是什么感冒,而是受风引发的面瘫。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延长了治疗时间。【【乾正康】】治疗面瘫远离痛苦治疗面瘫,让患者远离面瘫困扰。采用新型优质高效皮肤渗透促进剂,具有载药量大、恒定释放治疗成份等特性,药物吸收快,效力持久;药物经深层磁化处理,其与病变细胞的亲和性大增,强力渗透直达病灶迅速起效,组方

含有营养神经的特别因子,能在短期内滋养、修复、再生面部神经。三个疗程彻底康复!冬季是面瘫的高发期,之所以年轻人频发面瘫,除了天气原因,与不规律生活,精神压力大也有较大关系。由于年轻人身体素质较好,一般面瘫不像老年人一样嘴歪眼斜,症状以头痛为主,会与初期感冒症状混淆,由此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能留下面瘫后遗症:面部痉挛,眼角、嘴角会不由自主地抽动等。因此,专家建议一旦出现不适症状,请及时治疗,不要因为工作而拖延。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小贴士】:面瘫患者的饮食禁忌10不宜 1、忌:生冷油腻刺激性食 物,不易消化,热性补药,热性食物,烟酒,浓茶,绿豆,羊、狗肉,动物内脏。 2、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粮,豆类,鱼类。如玉米,瘦肉,洋葱,山楂,海带,大枣,苦瓜,冬瓜,黄瓜,香蕉,紫茄,丝瓜,南瓜,甜瓜,桑椹等等。尤其季节转换的时候,可以多吃些韭菜、芹菜、春笋、芥菜等,既可增强体质,又可增强抗病能力。 3、勿用冷水洗脸,遇风、雨寒冷时,注意头面部保暖。 4、适当活动,加强身体煅炼,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

面瘫诊疗规范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2016年 一、概述: 面瘫(面神经炎)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等。中医称面瘫病,亦名口歪(?)、口?僻、俗称吊线风,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相合。 《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 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口?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主要是指面部脉络受损或痹阻所致以口眼?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络,或气血痹阻,或痰浊阻滞经络,筋脉松弛而发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本病好发于成年人,以单 侧患病多见。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 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 2.面痛病:面部如刀割,火灼状疼痛,不能触碰。而无口角?斜,不能闭目等症。 (二)西医鉴别诊断

针灸治疗面瘫穴位详解

针灸治疗面瘫详解 2017-3-11 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各个穴位详解: 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翳风穴: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 根据面神经解剖特点选择穴位 (1) 面神经干针灸疗法:取患侧完骨、翳风、耳垂下(耳垂与颊面皮肤交际点直下约3分,以指尖上下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所谓面瘫指面部肌肉瘫痪,该疾病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面瘫的发生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面容的改变还有精神上的摧残。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面瘫的治疗与护理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面瘫 中药内服治疗: 药物组成:牵正汤加味。白芍20 g,白芷15 g,白附子6 g,僵蚕15 g,蝉蜕15 g,炒地龙15 g,全蝎10 g,防风10 g,仙灵脾15 g,皂角12 g,川芎10 g,钩藤20 g,黄芪30 g,葛根20 g,红花10 g,蜈蚣(另包)2条。用法:上药除蜈蚣外,水煎3次兑匀分服,每日1剂。蜈蚣放瓦上焙焦,研为细末,分3次用药汤冲服。 中药外敷治疗: 马钱子粉贴敷法。马钱子粉10 g,用适量白酒调成稠糊状,放入密闭容器中备用。风湿膏剪成约1 cm×1 cm大小方块,将适量马钱子粉糊置于膏药中央,贴于阳白、太阳、颊车、牵正、下关、地仓等穴,每次3~5个穴位,稍加按压。每日按摩穴位3次,每次5分钟,以促进药物吸收。一般贴药后患者即感面部有牵扯感,感觉越强烈,治疗效果越好。7天一疗程。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卒口僻。现代医学认为,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以致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僵蚕、全蝎、白附子可祛风、活络、通经脉;配以丹参、葛根、红花可活血、化瘀、追风;佐以仙灵脾、皂角、蜈蚣有兴奋神经的作用。用防风、白芷、白附子、钩藤可祛风散寒,增加组织代谢,减轻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畅通;用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祛风;黄芪益气扶正祛风。 诸药相合,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经络得养,血脉流畅,面瘫乃愈。用马钱子粉外敷穴位可使药物直接经皮吸收,恢复面部瘫痪肌肉。使用白酒调敷,不仅中和马钱子之寒性,且能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利于药物吸收。故内服、外敷二法同用,可使经络疏通,气血调和,提高治疗效果。 面瘫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附三百祖传秘方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 【概说】面瘫是一侧或两面颊筋肉纵缓不收的一种病症。由于外观显现口眼斜,所以中医叫“口眼斜”。本病属于中风病的范畴。由于它为针灸临床常见,所以接诊的面瘫病人多是用其它方法无效才来求治于针灸,其证型较 多,诊治又较为复杂,故将本病设为专章来交流。 《灵枢·经筋》篇记载:“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耳前。其病……,卒口僻,急者 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颊移口;有热则筋弛,不胜收故僻。”对病的病因病机概括地作了记述。《医部全录》云:“凡半身不 遂者,多属于阳明经病。”明确指出无半身不遂单见口眼斜者,乃阳明经之僻。从经脉的循行和经筋的要布来看,本病多位于手阳明、足少阳、阳明之经脉及经筋。其病因除风寒外袭多见外,还有肝胆火逆,阳明热盛及热胜风动等。均与以上三经有关。因此,临床多取此三经有关腧穴施治。 本病有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类。中枢性面瘫,可因脑血管疾病和脑肿瘤所引起。本篇主要论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所致的面瘫。外伤性面瘫也在其内。 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和转归,而归纳有内寒阻络、风热侵袭、阳明 热盛、热胜风动、肝胆火逆、气血亏虚、中气不足以及瘀血阻络等证型。 我们就上述风个证型进行来讨论交流。 【辩证施治】面瘫一般起病突然,多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或两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作鼓颊、皱眉、蹙额、露齿等动作,眼睑不能闭合,迎 风流泪,额纹消失,病侧肌张力减低,口角,被牵向健侧,鼻唇沟变浅或 消失。因口轮匝肌和颊肌瘫痪,所以说话漏风,不会吹气,口角流涎,进 食常嵌在齿颊之间。少数病人初起时同侧耳内、耳后及面部先有轻度疼痛 (或热痛),多见于面神经炎;严重时还可以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 1

针灸治疗面瘫

针灸治疗面瘫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为“口服咼斜”。春、秋两季发病较 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临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两者在发病原因和见症方面有很大区别,前者多由面神经炎所引起,后者可因脑血管病或脑肿瘤等引起,本篇仅叙述周围性面瘫。 【病因病机】 本病致病原因,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辨证治疗】 临床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继之面都表情肌瘫痪,而出现额纹消失,眼闭合不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至向健侧,食物常嵌在齿颊间,患侧不能作蹙额、皱眉、示齿、鼓腮等动作,部分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都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 味觉减退或 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称“倒错”现象。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面部穴位可采取透 刺。 处方:阳白四白攒竹下关颧髎巨髎地仓透颊车合谷足三里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平坦加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乳突部疼痛:加风池、翳风、外关。

方义:合谷、足三里以疏通阳明经气,能祛除头面之风邪;翳风、 风池、外关能祛除少阳之风邪止痛;阳白、四白、攒竹、下关、颧髎、巨髎、地仓、颊车均为局部取穴,以疏通患部之经气。 【其他疗法】 1、皮肤针 用皮肤针叩刺阳白、太阳、四白、牵正等穴,用小火罐吸拔5?10min , 隔日一次。本法适用于发病初期,或面部有板滞感觉等面瘫后遗症。 2、穴位注射 用维生素BllOOmg或B12100ug注射液注射翳风、牵正等穴,每穴 0.5-1ml,每日或隔日一次。以上穴位可交替使用。 3、穴位贴敷 将马钱子锂成粉,约1-2mi n,撒于膏药或胶布上,贴在患侧的下关穴,隔2-3 日更换一次,一般须更换4-5 次。 【附注】 1 、面神经麻痹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二咱,应注意鉴别。 2、本病初起时针刺不宜过强。 3、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面部可作按摩和热敷。 4、防止眼部感染,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每日2-3 次。 拔罐疗法浅说 俗话说“针灸拔火罐,病好一大半”。拔火罐具有脱敏、止咳 平喘、消炎、活血、散寒、增强免疫功能,恢复体力的功效。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附三百年祖传秘方

中医针灸治疗面瘫 【概说】面瘫就是一侧或两面颊筋肉纵缓不收的一种病症。由于外观显现口眼斜,所以中医叫“口眼斜”。本病属于中风病的范畴。由于它为针灸临床常见,所以接诊的面瘫病人多就是用其它方法无效才来求治于针灸,其证型较多,诊治又较为复杂,故将本病设为专章来交流。 《灵枢·经筋》篇记载:“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耳前。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颊移口;有热则筋弛,不胜收故僻。”对病的病因病机概括地作了记述。《医部全录》云:“凡半身不遂者,多属于阳明经病。” 明确指出无半身不遂单见口眼斜者,乃阳明经之僻。从经脉的循行与经筋的要布来瞧,本病多位于手阳明、足少阳、阳明之经脉及经筋。其病因除风寒外袭多见外,还有肝胆火逆,阳明热盛及热胜风动等。均与以上三经有关。因此,临床多取此三经有关腧穴施治。 本病有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两类。中枢性面瘫,可因脑血管疾病与脑肿瘤所引起。本篇主要论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炎所致的面瘫。外伤性面瘫也在其内。 根据临床表现、病情变化与转归,而归纳有内寒阻络、风热侵袭、阳明热盛、热胜风动、肝胆火逆、气血亏虚、中气不足以及瘀血阻络等证型。我们就上述风个证型进行来讨论交流。 【辩证施治】面瘫一般起病突然,多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或两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作鼓颊、皱眉、蹙额、露齿等动作,眼睑不能闭合,迎风流泪,额纹消失,病侧肌张力减低,口角,被牵向健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因口轮匝肌与颊肌瘫痪,所以说话漏风,不会吹气,口角流涎,进食常嵌在齿颊之间。少数病人初起时同侧耳内、耳后及面部先有轻度疼痛(或热痛),多见于面神经炎;严重时还可以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或听觉过敏等。 或病程延长,恢复较慢,患侧面肌痉挛而嘴角反向向病侧,称为“倒错现象”,

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

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各个穴位详解: 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

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翳风穴: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 根据面神经解剖特点选择穴位 (1)面神经干针灸疗法:取患侧完骨、翳风、耳垂下(耳垂与颊面皮肤交际点直下约3分,以指尖上下刮动有一直径约3mm且使患者有酸胀感者之绳状物即为面神经干)。病程在半月(2周)以内者灸法为主,采用温和灸,每次10~20分钟,日2次。病程在半月以上者,以针法为主,每次用上穴一穴,交替使用。耳垂下穴斜刺时,只捻转,不提插,留针20分钟。 (2)面神经定位诊断法选穴:此法按面神经损害部位定位后选用不同穴位处方。①核上性面瘫(中枢性):本证中医多见于中风病,而不做面瘫病诊断,面瘫症状只见口无眼斜,或伴偏瘫及外展神经受损等。针刺此型面瘫,选兑端透巨,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大迎、翳风、合谷;同时,应用头针顶颞前斜线下2/5(即面运动区),取患部对侧。面部各穴平补平泻,头针留针30分钟,其间运针两次,再次0.5分钟,捻转左右各2周,100转。②乳突孔以下至末稍部位损害:本证只见单纯周围性面瘫,此时选兑端透巨,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大迎,阳白透鱼腰,攒竹透丝竹空,四白透承泣,翳风,合谷。③

面瘫的治疗方法有几种

面瘫的治疗方法有几种 面瘫给人们的身心双重伤害,引起了很多人士的关注。面瘫的诱发原因很多,因此治疗手段也是不一的,因此选择一种正确的治疗面瘫方法是对患者最好的帮助。面瘫的治疗手段不是一概而论的,应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情的情况,然后再采用具体的响应治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常用的治疗面瘫的方法有什么。 1、针灸按摩 选取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下关、合谷等穴位针刺治疗,但应注意刺激强度,以局部不出现发僵发紧感为宜,以免影响面瘫的恢复,甚至导致面肌痉挛。同时配合点揉手法,对于改善局部的木僵感,促进面瘫恢复有一定帮助,而且不易导致面肌痉挛。 2、按摩治疗 此种疗法多为辅助的面瘫治疗方法,目的是改善面瘫患者面部的血液循环,兴奋其麻痹的面部表情肌。用手掌和热毛巾在颌面部自下而上地推揉患侧肌肉,每日推揉3~4次,每次推揉10分钟。 3、物理疗法 急性期可以在耳后茎乳突孔附近进行热敷、红外线照射,或短波照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或缓解局部疼痛症状。 4、功能锻炼 早期的面部表情肌功能锻炼对于缩短疗程有重要意义。尽早进行皱眉、抬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的训练,每日进行数次,每次数分钟。 5、中药方剂治疗 中药味苦,很多患者不习惯,但良药苦口。白芍100克,知母15克,蝉蜕12克,炙甘草30克,夜交藤24克,朱砂2克(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 6、抗生素类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面瘫西医治疗主张早期应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改善血循环的药物。但是如果过多的应用抗生素的话,可能会产生很多副作用和反作用,使面瘫患者免疫力下降、恢复缓慢、肥肿难分、水钠潴留等症状的出现。 7、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是针对面瘫晚期时的治疗,外科治疗可以分为动力性治疗和静态治疗。 (1)静态治疗主要是将阔筋膜成条状移植于面部,动态治疗下,患侧不能随健侧运动,静态下,双侧面部表情对称。 (2)动态治疗一般分为2期,一期为从病人的患侧小腿取下的神经和健侧面神经吻合,移植神经末梢置于患侧,之后半年到一年后,神经可从健侧长入患侧后,在开始实施第二期的手术,即移植带血管神经的肌肉,选择的肌肉可以为背阔肌、股直肌、股薄肌多囊肝,在治疗三个月到一年后,动态和静态都可以达到双侧表情的对称。但是,这些治疗方法,有可能会造成这些肌肉的损伤、出血、纤维化及炎性反应。 温馨提示:生活中患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这是减小面瘫危害的一个重要方法,面瘫病人要避免过度劳累,避免空调、电风扇直吹身体,感到有点凉了就要调整风向或关掉电器。自我练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对着镜子做皱眉、抬额、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每次练习2~3分钟,每日练习2~3次。先用手掌自患侧外眼角向耳上方平推50~100次,再用手掌自患侧口角向外耳道方向平推50~100次,每日1--2次。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b14386979.html,/mt/2013/1206/149552.html

面瘫的治疗

面瘫的治疗 1. 面神经炎我喜欢用的处方如下: 1.强的松30毫克,每日一次. 2.ATP20毫克,每日3次. 3.地巴唑20毫克,每日3次. 4.维生素B12两支肌注,每日一次. 5,维生素B1一支肌注,每日一次.-----------------------------------------面神经炎的治疗: 面神经炎的治疗,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 (一)激素治疗:强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连续7-10天。(二)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用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滴1/d,连续7~10天,亦可加用脱水利尿剂。 (三)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的应用:维生素B150-100mg,维生素B12100μg,胞二磷胆碱250mg,辅酶Q105-10mg等,肌注1/d. (四)理疗: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直流电碘离子导入,以促进炎症消散。亦可用晶体管脉冲治疗机刺激面神经干,以防止面肌萎缩,减轻瘫痪侧肌受健侧肌的过度牵引。 (五)针刺治疗:取翳风、听会、太阳、地仓、下关、颊车、并配曲池、合谷等。 (六)血管扩张剂及颈交感神经节阻滞:可选用妥拉苏林25mg或烟酸100mg,口服,3/d或患侧颈星状神经节阻滞,1/d,连续7-10日。 恢复期除上述治疗外,可口服vitB1、vitB8各10-20mg,3/d;地巴唑10-20mg,3/d.亦可用加兰他敏2.5-5mg,肌注,1/d,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 此外,保护暴露的角膜,防止发生结、角膜炎,可采用眼罩,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等方法。对长期不恢复者可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面神经减压术,或者行神经移植治疗,一般取腓肠神经或邻近的耳大神经,连带血管肌肉,移植至面神经分支,一般报道有效率约60%左右。 2、面神经炎的预后及预防: 增强体质,寒冷季节注意颜面及耳后部位保暖、避免头朝风口窗隙久坐或睡眠,以防发病或复发。 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是否及时和得当。贝尔面瘫约80%的病例可在2~3mo内恢复。轻症病例多无神经变性,经2—3wk后即开始恢复.于1—2mo内可痊愈;约85%病例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神经部分变性者,需3—6mo恢复,更严重者恢复缓慢或不恢复。 6个月以上未见恢复者则预后较差,有的可遗有面肌痉挛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现为病侧鼻唇沟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侧,眼裂变小,易将健侧误为病侧;后者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紧张时症状更明显,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工作。少数病侧还可出现“鳄泪征”即进食时病侧眼流泪,可能为面神经修复过程中神经纤维再生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