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治疗常用穴位

合集下载

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穴组探析

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穴组探析
( ) 眼睑 闭合不全 :按 作用部位 不同可 以分成治疗 上 2
交会穴 ,颧骼 透迎 香可祛 风镇 痉 ,清热消 肿 。下关 为足 阳
明 、少 阳之 交会穴 ,下关透颧 则可消肿止痛 ,聪耳通络 。
眼睑 下垂和 下 眼睑 上举 无力两 组 。针对上 眼睑 下垂取 攒竹
( ) 他:“ 4其 翳风者 ,手足少 阳之会”(针灸 甲乙 经) , 《 ) )
用的一种新 的特 殊刺法 。它是用卧针沿 皮刺 或直立深刺 ,让
毫针 从一穴 刺入 ,使针 尖到达 另一 穴的部位 ,达 到一针 二
穴 或 一 针 多 穴 的 目的 …。
( ) 口角歪斜 ( 3 鼻唇沟变 浅 ) :足阳 明经行于面部 ,为
多 气 多 血 之 经 ,故 取 阳 明经 穴 承 泣 、 四 白、地 仓 、颊 车 、下

26 ・ 0 7
翳风透 完骨可 有聪耳 通窍 ,散 内泄 热之意 ,可 以缓 解部分 患者初期 时耳 后疼痛 症状 。并 且 翳风 穴下 深层 有面神 经千
从颈乳孔 穿 出,直接 刺激 面神 经干 ,增 强面神 经肌 肉的兴 奋性 ,改 善局部 血液 循环 和营 养代谢 ,使 临床 症状得 以缓 解 。合 谷为手 阳明经 的原穴 ,云谷 穴为位 于手 阳明经 的
沟及 任脉 承浆 ,以疏 通面部 经气 、散瘀 通经活 络 ,使 气血 顺畅 、营 卫调和 、肌肉经筋得 以濡 养 ,颊筋 自利而僻得 愈。
其 中以颊 车透 地仓 或地 仓透 颊车 在 临床 使用 最广 泛 , 疗效 被临床 医家所 认可 。地 仓为手 、足 阳 明、跷脉之 交会 穴 ,可祛风止 痛 ,舒筋 活络。颊车 可祛 风清热 ,开关通络 。 现 代 医学研究 证 明 ,地仓 在 口轮匝肌 中 ,深层 有颊肌 ,布 有面 神 经颊支 ;颊车 在咬 肌 中,布有面 神 经分支 及咬肌 神 经 ,通过 强刺 激以上 两穴 ,可 以改善 面部血 液循环 ,减 轻 面部 组织 水肿 ,促进面 神 经功能 的恢 复。 四 白透迎香 ,地仓 可沟 通手 、足 阳 明经气血 ,具有 祛 风活 络 ,通经止 痛之效 。水 沟透地 仓 则可醒神 开窍 、清 热 熄风 、舒筋 活络 。太 阳透下 关可清 肝 明 目,通 络止 痛 。地 仓透 承浆可 生津 敛液 、舒筋 活络 。颧露 为手少 阳 、太 阳之

面瘫治疗相关穴位PPT课件

面瘫治疗相关穴位PPT课件
• 主治:口眼歪斜,颊 肿,齿痛,口噤不语。
25
大迎
• 大迎 在下颌角前1寸 3分,当咬肌附着部前 缘。
• 主治:口噤,颊肿, 齿痛。
26
太阳
• 太阳 在眉梢与目外 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 陷中。
• 主治:头痛,牙痛, 目赤肿痛,面瘫。
27
颧髎
• 颧髎;目外眦直下, 颧骨下缘凹陷处。
• 主治:口眼歪斜、眼 睑瞤(shun)动、齿 痛、三叉神经痛等局 部病证。
• 主治:膝痛,下肢不遂,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 泄泻,便秘,痢疾,水肿, 咳喘痰多,乳痈,头晕, 耳鸣,心悸,癫狂,中风, 疳积,体虚赢瘦。为保健 要穴。
11
承浆
• 承浆 在颌唇沟的中 央,当下唇下陷中。
• 主治:口眼歪斜,面 肿,龈肿,齿痛,流 涎,癫狂。
12
人中
• 人中 在人中沟上中 1/3处。
22
听会
• 听会 在耳屏切迹 前方,下颌骨髁状突 后缘,张口有孔。
• 主治:耳聋,耳鸣, 齿痛,口眼歪斜,下 颌关节脱臼。
23
下关
• 下关 在颧弓与下颌 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 主治:齿痛,耳鸣, 耳聋,口眼歪斜,牙 关开合不利。
24
颊车
• 颊车 在下颌角前上 方一横指凹陷中,咬 紧牙齿时,当咬肌的 最高隆起处。
• 主治:视物不明,流 泪,口眼歪斜。
16
鱼腰
• 鱼腰 在眉毛的中点。 •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
下垂,眉棱骨痛。
17
丝竹空
• 丝竹空 在眉梢的凹 陷中。
• 主治:头痛,目眩, 目赤痛,齿痛,癫痫。
18
印堂
• 印堂 在两眉连线的 中点。

面瘫针灸治疗的穴位选择

面瘫针灸治疗的穴位选择

面瘫针灸治疗的穴位选择周围性面部神经麻痹,简称“面瘫”,在临床医学上较为常见,属于面部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针灸治疗法拥有悠久的历史,且治疗效果较为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很多医疗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面瘫出现的原因和其部位有较大联系,又因为面部常年暴露在外,不像其他穴位能够被很好保护,因此面部更容易受到冷空气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气血不足、脉络空虚的人群来说,患上面瘫的可能性更大。

除此之外,面部分布着手、足阳明经,以及手、足少阳经,当患者脉络空虚时更容易出现口眼歪斜。

以下是导致出现面瘫的几点原因。

(1)热毒侵袭:咽喉炎、牙龈炎、牙疼等症状会对患者面部神经造成较大影响,平时应该做好口腔、面部护理,避免出现各种炎症;(2)情绪不稳定:临床上还有因为情绪波动过大、情绪激动、生气等引起的面瘫病例;(3)外感六淫邪气:这是面瘫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初春、深秋等季节的发病率较高,患者大多都有面部受凉的经历,在老年人、婴儿或抵抗力较差、免疫力不强的人群中较为多见;(4)外伤:患者面部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导致面部骨骼、神经受到损伤;(5)肿瘤:肿瘤或切除肿瘤都可能引起面瘫症状;(6)外科手术、颅底骨折、神经毒性药物的注射都可能导致面部瘫痪。

2.面瘫针灸如何选穴2.1风痰阻络型患者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面部时常会有麻木肿胀的感觉,头部昏沉,全身无力,有胸闷、胸痛的现象,风痰相结为病容易流窜经髓,患者经络受到阻碍,造成面部神经麻痹。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主穴选取阳白、地仓、合谷等穴位;配穴选择曲池、内庭、丰隆等穴位。

2.2肝风内动型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眼突然歪斜,患者头晕目眩、头重脚轻,容易跌倒。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主穴选取鱼腰、四白、昆仑、合谷等穴位;配穴选择风池、太溪、行间等穴位。

2.3肝气郁结型以口眼歪斜、精神刺激为主要症状,患者面部脉络不和,除了面部的各种症状之外,患者还容易出现情绪上的问题,例如悲伤欲哭、时常叹息等,这都会加重口眼歪斜的病情。

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48例

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48例
特 色 疗 法 中国民间 法 疗
T R P T Y M t2 1, o 2 o3 I : 垒 U O A H o. 0 2 V l 0N . 垒
颊地 透 巨髂 。②远端 配穴 : 双侧 足 三里 、 合谷 、 膈俞 。面
肌 痉挛 者加 后溪 透 劳 宫 。根 据 病 情 各 组 穴位 可交 替 使
果 , 报道 如下 。 现

术 后 面部应 尽 量 免 受 风 寒 , 合 以手 按 摩 揉 搓 面 配
部 , 以提 高疗 效 , 者 两 手 掌 相 合 , 力 摩 掌 5 1 可 患 着 ~ 0 次, 当手 掌觉 热时 , 以同侧手 掌小 鱼 际按置 于眉 头处 , 按
攒 竹 、 白、 阳、 阳 太 下关 、 颊车 、 地仓 、 承泣 , 自上 而下到 眉
1 O年 以上 1例 , 临床 治 愈 l例 , 床 基本 治 愈 0例 , 临 好
露 齿或 笑 时 口角 更加歪 向健 侧 , 口哨时气 流 向患侧 口 吹 角窜出, 进餐 食物 时食 物 易 滞 留于病 侧 齿 颊 之 间 , 数 少 病 人初 起有 耳后 及面 部疼 痛 , 重 时还 可 出现 患侧舌 前 严
本治 愈 7例 , 转 3例 , 效 0例 。 好 无
典 型 病 例
护 针 眼 1 2天 即 可 。 ~
也不 在少 数 。如果 面神 经 麻 痹 患者 经 过 6个 月治 疗 后 仍 留下后 遗症 , 可称 为顽 固性 面瘫 , 表现 为 眼睑下垂 , 口 角歪 斜 , 面部肌 肉萎缩 或 痉 挛 , 临 床 顽症 之 一 。笔 者 是 应用 穴位 埋线 治疗顽 固性 面 瘫 4 8例 , 得 了 良好 的效 取
步 , 外 观或作 微笑 时 出现较 明显 的体 征 ; 效 : 但 无 经治 疗 后症 状体 征无 好转 。 治疗 结果 : 程 0 5 1年 2 病 .~ 2例 , 临床 治愈 1 8例 , 临床 基本 治愈 3例 , 转 1 , 好 例 无效 0例 ; 程 1 病 ~2年 1 5例 , 临床 治 愈 1 2例 , 临床 基 本 治 愈 2例 , 转 1例 , 好 无效 0例 ; 病程 3 5年 8例 , ~ 临床 治 愈 6例 , 临床 基 本 治愈 1 , 例 好转 1例 , 效 0例 ; 程 6 1 无 病 ~ O年 2例 , 临 床治 愈 1例 , 临床基 本 治愈 1例 , 转 0例 , 好 无效 0例 ;

推拿按摩治面瘫,面瘫推拿手法

推拿按摩治面瘫,面瘫推拿手法

推拿按摩治面瘫,面瘫推拿手法
优风寒感冒是一年四季都比较常见的疾病,常因为起居不慎、抵抗力下降而发病,风寒感冒时可出现乏力体酸、头痛无汗、鼻塞咳嗽、打喷嚏等不适症状,这新症状往往可通过按摩以下穴位得到很好的治疗和缓解。

曲池穴位置: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腧穴之一,风寒感冒时通过按揉曲池穴、谷穴、外关穴,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作用,主治感冒发热等症。

风池穴位置: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风池穴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通过此项此穴可以壮阳益气,可以散风寒,止头项疼痛。

合谷穴位置:别名虎口。

属手阳明大肠经。

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按摩刺激合谷穴可以起到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的作用,拿捏此处可以缓解风寒感冒头痛、发热等不适症状。

迎香穴位置: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迎香穴善通鼻窍,风寒感冒经常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按揉此处可得到缓解。

足三里位置: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足三里为人体保健之要穴,可以燥化脾湿,生发胃气,能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大椎穴位置: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颈椎一共七节,当你低下头左右转动脖颈时,上面六节颈椎都跟着转动只有第七颈椎是不动的,这个不动的颈椎棘突下就是大椎穴。

颈部的大椎穴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通过刺激穴位能够振奋人气阳气,股邪外出,常可以用于治疗感冒等症。

面瘫穴位治疗

面瘫穴位治疗

1、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颈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2、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着;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3、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4、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5、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6、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7、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一般向地仓穴透刺;8、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9、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寸,斜刺或沿皮刺寸;10、翳风穴: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四白穴:位于人美观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穴位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持鄙人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处所便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针灸推拿配以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瘫即,有和两种,本文所述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加之起居不慎,乘虚入侵脉络,致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歪斜,病因以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风邪与痰瘀相杂; 治疗方法 1.3.1 针灸治疗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可使肌纤维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加速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恢复2;治则:祛风通络,取穴:、、、透、风池、下关、、,每次选3或4穴,加减法:眼睑不能闭合,露眼流泪者加、鱼腰、,透鱼腰;耳后痛者加;味觉减退者加濂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患侧抽动,留针20 min,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在针刺的同时可加用电针,频率为60次/min,时间一般为15 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可以进行下个疗程; 推拿按摩一般宜在发病后3天开始进行,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头枕部垫一薄枕,患者坐于床头椅子上,一手固定其头部,另一手用指掌摩揉法施术于颜面部3~5次,然后以手指的掌面和肌从额正中线开始向外至双侧太阳穴,再向前下至颊部掌揉至下颌,手法宜轻,放松于耳部,施术2~3 min,然后用中指指腹点按于太阳、阳明、攒竹、迎香、颊车、地仓、约3~4 min;以一指推法施于对侧风池、翳风及颈项部,约3 min,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度,再拿1 min,用拿法施术对侧合谷约1 min,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次约20~30 min; 中药治疗因本病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其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病之标;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祛风化痰常选、、、蜈蚣、防风、、葛根、、、白附子、等药;活血通络宜用当归、、、、地龙、、、红花、等药;补虚益气宜选黄芪、、、白术等;临证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有所侧重,或以祛风化痰为主,兼以活血益气,或以为主,兼以祛风化痰补虚,或以补虚扶正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祛风;又根据病邪性质不同,偏寒者予以散寒,偏热者予以清热;热重者,肝郁者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方案治疗体针之一一取穴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配穴:合谷、内庭;二治法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显效107例%,有效5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8;电针一取穴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寸处;二治法每次选2~3个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3~4穴;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15天应用效果较好;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电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共治疗948例,痊愈率为~%,总有效率为~%;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18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5;穴位敷贴一取穴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二治法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克,白胡椒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治疗时,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1次,穴位轮换;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1个,酌加配穴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天一换,穴位轮用;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2~3厘米,厚厘米;先令患者以%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10~20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阳等穴;敷后12~24小时取下;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4小时左右停止;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三疗效评价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869例,痊愈668例%,显效111例%,有效6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15~18;针罐一取穴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二治法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三疗效评价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83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有效率达到100%19;温针一取穴主穴:下关;配穴:颊车、地仓、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二治法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轮用;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下关穴温针,也可用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10次,停针3~5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1次;三疗效观察共观察237例,结果痊愈196例%,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20~22;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一取穴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禾髎、鱼腰;配穴:翳风、合谷;二治法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针刺,提插结合捻转手法持续1分钟后,即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刺激15~20分钟;取针后,用红外线灯照射,灯与皮肤距离为31~40厘米左右,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为防止红外线损伤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纱布数层将患者双眼盖住;在照射过程中,要调整灯距,以免灼伤皮肤;亦可电针后,留针照射;照射完毕出针,再按摩10~15分钟;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再作下一疗程;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观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间23~25;综合法一取穴主穴:分3组;1、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二治法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共治682例,痊愈339例%,显效188例%,有效98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26~28;刺血一取穴主穴:为口腔内粘膜刺区,共三个;后区:患侧大臼齿对侧;中区:串侧小臼齿对侧;前区:患侧上下犬齿对侧;二治法每次可选定一个刺区;上部病变较重者取后区,中部病变较重者取中区,下部病变较重者取前区;如病程短者,可探寻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区或硬结处;治疗时,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针如无铍针可用手术刀代替在选好之刺区,对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长~厘米,深~厘米小儿酌减;然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按摩挤压,并以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直至血色鲜红为止;术后以5%盐水棉块蘸少许白糖敷贴刺血处;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禁用本法;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248例,结果痊愈828例,显效247例,有效16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29;苇管器灸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患侧耳道口;二治法先应制作苇管器这一灸具;施灸时,令病人取卧位,将纯艾制成半个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以耳部感到温热为宜,一般皮肤温度约升高2~3℃,每次灸3~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51例,结果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20;体针之二一取穴主穴: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地仓、颧髎透夹承浆、颊车透颧髎、下关透颧髎;二治法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取相应长度的毫针,以15度夹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预定穴区;透剌完毕,以食、拇指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转,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剌相反方向进行快速、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3分钟左右,每隔10分钟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与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 ,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取针;第一个月隔日针1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1 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1 次,一般须治三个月;。

针灸治疗面瘫穴位详解

针灸治疗面瘫穴位详解

针灸治疗面瘫详解2017-3-11 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

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

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各个穴位详解: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

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

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

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

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简易的面瘫自我按摩治疗方法

简易的面瘫自我按摩治疗方法

简易的面瘫自我按摩治疗方法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类疾病。

那么应该如何自我按摩治疗面瘫,可分为哪几个步骤?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面瘫的最佳按摩方法。

面瘫的最佳按摩技巧1、双手拂面:四指并拢,两手掌自下颏沿鼻两侧向上推至额部,再从额分推至太阳穴,沿面颊推至下颏。

用力要轻柔,共推8次。

2、捏患侧额部:用手的拇指、食指捏患侧的额部,从眉头至眉梢捏8次。

3、推擦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联线中点向后一横指处。

用手掌的掌根,自患侧太阳穴向耳尖上方推擦,共推擦32次。

4、揉按四白穴:位于瞳孔直下一横指半处。

用食指顺时针与逆时针揉按四白穴,各揉按16次。

5、推擦地仓穴:地仓穴位于嘴角旁一横指处。

用手掌的掌根自患侧的地仓穴,向耳根部推擦32次。

6、揉按医风穴:医风穴位于耳垂后凹陷中。

用手的食指顺时针与逆时针揉按医风穴,各揉按16次。

中医治疗面瘫的方法1、病久虚中挟实,重在养血通络面瘫发生在2个月以上,属于正虚邪实,病人除具面瘫主证外、还出现动辄乏力、自汗、耳鸣、胃纳不佳等气血不足之证。

治疗则宜疏通经络、补益气血,选炙淮山、黄芪、苡仁、赤芍、丝瓜络、石菖蒲、川芎、葛根、丹参、白芍。

若面部肌肉萎缩,皮肤麻木较甚者,可加20克当归,6克红花;若眼睑闭合无力者,可重用30克黄芪,并加升麻、党参各10克。

2、初起风邪客络,治宜祛风解毒。

面瘫多发生在春秋之季,可见口眼歪斜、耳鸣、头晕、面肌不收,部分欢呼着还可出现典型的剧烈疼痛、皮损红赤、耳后疱疹。

面瘫的发生因为感受风寒邪毒,上犯头面,致使气血郁滞、经络阻痹。

面瘫发生较快,符合“风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所以在起病初期,应当祛风解毒,佐以通络牵正。

选荆芥、蔓荆子、防风、海风藤、丝瓜络、地龙、蜈蚣、白芥子、伸筋草、全蝎、野菊。

若伴耳后疱疹疼痛,则可加板细辛、蓝根、白芷、连翘。

3、中期活血通络、气血瘀滞。

当面瘫发生半月后,病机常转归为气滞血瘀、经脉痹阻,病人面肌萎缩无力、面部麻木不仁;甲皱微循环弯曲度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部分管腔痉挛或狭小。

董氏针灸处方之【面瘫】

董氏针灸处方之【面瘫】

董氏针灸处方之【面瘫】面瘫又叫: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面瘫·处方】【三泉,灵骨,侧三里、侧下三里,三重,木斗木留,患处点刺放血】临床上健侧取穴,单侧扎针,一天扎一次。

【穴位位置图】【面瘫·案例分享】1.【面瘫】患者。

针刺:驷马,三重,三泉,侧三里,灵骨,侧三里。

好转9成。

2.男,48岁。

吹空调受风邪致【右部面瘫】,口歪眼斜,右手抖动。

针刺:健侧三顶,三泉,上三黄,侧三里,侧下三里,木斗,木留,健侧腕顺,上三黄,肾关,火主,火硬,耳尖及痛点刺血。

痊愈。

3.女。

【面瘫】,口歪眼邪。

针刺:灵骨,大白,手解,三泉,侧三里,侧下三里,驷马,四花,三重,病位舌下放血。

三次好转7成。

4.女。

【右侧面瘫】,右侧眼睛不能闭合,鼓腮嘴角漏。

针刺:健侧三重,侧三里,侧下三里,三泉,足驷马,灵骨,大白,患侧痛点刺血拔罐。

两次见效,眼睛能闭合,喝水嘴角不漏水。

5.男,40岁。

【面瘫三个月】,多处治疗无效。

针刺:灵骨,大白,重魁,三泉,侧三里,侧下三里,三重,木斗,木留。

一个月基本痊愈。

6.【面瘫】。

针刺:肩六,灵骨,大白,重魁,侧三里,侧下三里,木斗,木留。

7次基本痊愈。

7.晨起【左脸木讷】,类似面瘫,原因不明。

针刺:木穴,二角明,土水,肩六,灵六,驷马,三泉,三重,木斗,木留。

针下脸部开始发热,50分钟症状完全消失。

8. 【面瘫】。

针刺:三泉,三重,驷马,肝灵,木斗,木留,火主,火硬,水通,水金。

基本恢复正常,治疗中。

9.女,77岁。

【7岁面瘫至今】,面部歪斜严重。

针刺:三泉,上三黄,下三皇,三重,火主,火硬,侧下三里,腕顺,灵骨,大白。

10分钟,一次明显好转。

10.分享一下刚治疗了一个【中风面瘫】的女患者,嘴角说话漏风,喝水漏水,取穴肩六,三泉, 三重,侧三里侧下三里,木斗留,患侧火主硬牵引。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仅限借鉴)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仅限借鉴)

面瘫的穴位注射疗法面瘫通常是指一侧面神经周围性损害,引起该侧面肌瘫痪。

本病中医古代称之为“口僻”、“口眼歪斜”、“歪嘴风”。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一取穴:合谷、下关、地仓、太阳、阳间、颊车、颧髎、外关。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次选4个穴,每个穴位注射0.5ml,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二取穴:患侧瞳子髎、地仓、颊车、下关及对侧合谷穴。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1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1ml。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瞳子髎、地仓、颊车取斜刺法,下关、合谷直刺。

每周2次,6次为1个疗程。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三取穴:患侧地仓、颊车、牵正、阳白、太阳及健侧合谷穴轮流。

用药:复方牵正注射液(当归、全虫、白附子、僵蚕、蜈蚣)。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日1次,每次3穴,每穴位注射0.6ml。

面瘫穴位注射疗法四取穴:臼间穴(位于口腔内上下大臼齿间的后壁黏膜处)。

用药:维生素B12注射液2ml,并据症加用:患侧乳突后自发性疼痛或压痛者发作期加入山茛菪碱注射液10mg,静止期加入加兰他敏注射液1~2mg;面肌抽搐连动者加入辅酶A100U。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针尖与耳垂平行,于“臼间”穴处刺入,深约1寸,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145期-面三针(面瘫针法调治总要)

145期-面三针(面瘫针法调治总要)

145期-面三针(面瘫针法调治总要)面三针(面瘫针法调治总要):"面三针"透刺为主治疗面神经麻痹鳄鱼泪,流口水攒竹、鱼腰四白、阳白局部取穴,疏调局部经地仓透颊车气,温经散寒。

翳风──祛风散寒合谷、昆仑──循经远取,通经活络。

随证配穴:1、早期风火盛:风池、太冲、耳尖放血2、风寒:风池3、眼睑闭合不全:睛明4、人中沟歪斜:人中5、鼻唇沟变浅:迎香6、颏唇沟歪斜:承浆7、后期体虚:灸大椎、足三里、脾俞、百会8、倒错现象:补健侧,泻患侧,双侧针刺,以浅刺为主。

点穴中医里的综合概述:中医贵在变通,老祖宗留下的方法穴位经络,都做了很好的模范,参照和医案。

这些古籍为我们以后的经络发展提供道路,指明方向。

我们要活学活用,不要沉古。

吧更多的东西变为自己的,理解吸收消化掌握。

中医治病原本就是那么简单,大道至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不适,只需要你懂得养生,知道几个穴位就可以轻松解决身边人和自己的健康问题。

岁月抹不去经典,中医五千年文化铸就了医学奇迹,从古代疗养生息,到现在疑难杂症,中医国粹无时无刻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感谢你聆听中医经络奥秘,让我们了解经络,学习经络,使用经络。

他可以随时随地给你提供调理,不仅可以快速缓解病情,还可以治疗和防病与未然,在建国初期,提倡一根银针走天下,更是何时何地的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中医治病在精,在简单不在复杂,即使再复杂的病,也要从简单开始治疗起,因为越复杂的病,病人身体越虚,好像一个国家到处都是战乱,你一下想天下太平是不可能的、只有局部消灭,点滴汇成大河才可达到平稳治愈。

点穴治病,取穴少,不伤元气,节约体能,可以让患者快速恢复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欢迎你学习张氏金手臂中医点穴,学习中医穴位神奇的治病原理!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就是因为有了中医,在古代任何的瘟疫,疾病都可以灭掉一个国家或民族,但在中国有了中医,瘟疫,疾病就不能肆虐。

有的朋友突发了脑溢血或心梗的时候,羊角风或突发昏厥的时候只需要点几个穴位即可缓解,如人中,十宣穴或耳尖耳垂刺血调治,不仅可以缓解病情还可以为去医院的路上争取宝贵时间,也不会给个人健康留下的遗憾。

经外奇穴—牵正(主治口眼歪斜)

经外奇穴—牵正(主治口眼歪斜)
因风寒袭表引起的面瘫在正规治疗的同时配合居家背部拔罐艾灸牵正翳风穴会加速恢复
经外奇穴—牵正(主治口眼歪斜)
和耳垂中点相平,在耳垂前0.5寸—1寸,在这个范围内,寻找结节或敏感点,就是该穴。
主治口眼歪斜,口疮,口臭,下牙痛等。
现在天气炎热,出汗多,多开空调疗的同时,配合居家背部拔罐 ,艾灸牵正、翳风穴,会加速恢复。平日也可以按摩牵正穴。
注:
翳风穴在耳垂后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取穴。
在耳垂的后上方,可以摸到的隆起,就是乳突。

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瘫的特效穴、董氏奇穴

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瘫的特效穴、董氏奇穴

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瘫的特效穴、董氏奇穴
【定位】:
1.侧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旁开1.5寸。

即足三里穴旁开1.5寸处。

2.侧下三里穴:位于侧三里穴直下2寸处。

【针刺手法】:局部消毒之后,选取1.5寸长的针,垂直于皮肤直刺1.0寸。

强调一下,这两个穴位的取穴原则是交叉取穴,即取健侧的侧三里穴和侧下三里穴。

【功能主治】:凡是人体侧面部的疾病,如侧头面部、侧胸部以及侧腹部的疾病,都可以用这俩个穴位来治疗,所以主治范围还是相当的广泛。

通常用这两个穴位来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瘫、牙痛等病。

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配合胃经的中脘穴,采取深针久留,一般留针40分钟~1小时左右。

效果还是不错的。

董氏奇穴治疗面瘫

董氏奇穴治疗面瘫

董氏奇穴治疗面瘫
一、主穴:
侧三里、侧下三里(侧三里:足三里外开1.5寸,腓骨前缘.下三里:侧三里直下2寸,腓骨前缘.上二穴皆在胆经上.)
杨老师有时也善用足三里、上巨墟、下巨墟
二、配穴:
1、患侧迎香、地仓轻浅刺,为牵引针。

2、患侧医风深刺不留针,自然针法,引导气机。

3、伴流泪者,加木穴有佳效。

三、针法:
1、动气针法:先针主穴,后取牵引穴。

主穴行针得气的同时或留针期间,令患者不断做鼓腮闭眼动作。

2、刺血针法:主张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最宜刺血,有利于面神经炎症消退。

另外,久治不愈的面瘫更宜刺血(久病必瘀、久病入络)。

刺血部位:
(1)患侧面颊内咬合线处见青黑色瘀络刺血;
(2)耳后完骨穴周围,找瘀络刺血,亦可拔罐。

每周刺血2次。

不小心患了面瘫,试试灸这个穴位!黄帝内经:其治宜微针

不小心患了面瘫,试试灸这个穴位!黄帝内经:其治宜微针

北方六月份的气候开始转暖,但后半夜还是挺凉的,要是晚上睡觉贪凉不关窗户,就容易受风而出现面瘫。

中医将面瘫又称为“吊线风”,是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口眼向一侧斜的病证,就像有人用一根线拽着病人的嘴角,很影响病人的形象。

这个病一般发病比较急,而且任何季节都可能出现,任何人都可能得。

记得一年六月的早上,我出门正要去医院出诊,正好跟同楼的一个小伙子打了个照面。

我一看,呦,这个小伙子左边脸歪了。

我就问他:“小李,你晚上开窗睡觉啦?”他回答道:“可不是嘛,石老!我最近工作特别忙,晚上总要干到后半夜。

这不,昨天晚上实在太累,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没想到早上起来上厕所,一照镜子发现脸歪了。

您说这可咋整,去公司他们不得笑话我啊?”我笑了,说:“都面瘫了,还想去单位啊!你赶紧跟我去医院吧,我给你治一治。

现在好治,因为风邪客络,病邪还在浅表,要是拖几天,络脉失养,筋肉挛缩,就不好治啦。

你总不想脸歪一辈子吧?”小李一听,忙道:“石老,您可别吓唬我。

我跟您去医院,您快给我治治吧!”到了医院,我仔细检查了一下他的脸,发现左侧的面部肌肉弛缓无力,嘴角下垂,流口水;左侧的眼睛比较大,不能完全闭合,而且流眼泪;左半边的额头皱纹和鼻唇沟变浅了,不能做皱眉、露齿的动作。

我又看了看他的舌头,舌体色淡,舌苔薄白,应该是受了风寒。

于是,我判断他的面瘫是因为过度疲劳导致身体正气不足,加上晚上受了风寒,邪毒上犯头面,最后使得经络阻痹、气血瘀滞,故而发病。

知道了病的来由,就可以对症施治了。

我提出要给小李针刺,没想到他说自己最怕扎针、吃药,不配合。

我问他:“你怕不怕热?”他说:“不怕。

”我就说:“《黄帝内经》上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说法,既然你不能接受扎针、吃药,那就试试艾灸吧。

于是我教小李用温和灸的方法灸左侧的翳风穴,每天2次,每次30分钟。

翳风穴的位置很好找,就在耳垂后面的凹陷处,一摸就能摸到。

翳风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有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疏通瘀滞的经脉,把歪了的口眼拉回来。

面瘫治疗常用穴位

面瘫治疗常用穴位

面瘫治疗常用穴位面瘫手法治疗常用穴位阳白取穴与定位: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位于面部。

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位于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寸处。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T皮下组织T枕额肌额腹。

阳白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额骨)。

皮肤由额神经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双重分布。

百会取穴与定位:正坐或俯伏在后发际中点上寸或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寸。

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T皮下组织T帽状腱膜T腱膜下疏松组织。

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印堂取法与定位: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解剖位置:印堂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

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

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睛明取穴与定位:位于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解剖位置:皮肤T皮下组织T眼轮匝肌T上泪小管上方T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

皮肤由三叉神经眼支的滑车上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内血管有内眦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其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睑内侧韧带使睑板固定于眶缘上。

营养眼球外结构的动脉来自眼动脉的终末支之一的额动脉。

鱼腰取穴与定位: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解剖位置:鱼腰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和枕额肌额腹。

分布有眶上神经外侧支面神经的分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外侧支。

太阳取穴与定位: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T皮下组织T眼轮匝肌T颞筋膜T颞肌。

布有颧面神经颧颞神经和面神经的颞支并有颧眶动、静脉通过。

四白取穴与定位: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T皮下组织T眼轮匝肌、提上唇肌T 眶下孔或上颔骨。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面瘫穴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面瘫穴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面瘫穴
平衡针灸之面瘫穴
【功能】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促进神经修复,消炎止痛。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

【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如下图
【局部解剖】布有斜方肌和颈浅动静脉及锁骨上间神经。

【取穴原则】面瘫,乳突炎以交叉取穴为主,胆囊炎以同侧取穴。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

【针感】放射性针感向颈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胀。

【特点】以针刺锁骨上间动静脉出现得震感为宜。

【按语】曾用于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特定穴。

越是发病时间短,治疗效果更加。

对发病2小时以内者,一针治愈率可达70%。

发病时间长,效果越差。

治疗期间应减少寒冷刺激,忌食鱼虾蟹,及辛辣之物。

此穴因为位于肺尖部,为了安全,临床多以鼻炎穴,牙痛穴,明目穴代替。

可以不用面瘫穴。

【歌诀】面瘫肩中交叉点,乳突痉挛和面瘫。

交叉取穴锁神经,对侧压痛腮腺炎(1寸毫针,针尖向颈部方向成45度角斜刺0.5-1寸)。

【整理】好运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瘫手法治疗
常用穴位
阳白
取穴与定位:取穴时患者一般 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 阳白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 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位于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 上1寸处。 解剖位置: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枕额肌额腹。 阳白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 额肌、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 骨膜(额骨)。皮肤由额神经 的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双重 分布。

迎香

取穴与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 旁开,当鼻唇沟中取穴。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提上唇肌[1]。 迎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 提上唇肌。皮肤由上颌神经的 眶下神经分布。有面动、静脉 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 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 皮下组织内有面神经的分支和 面动脉的鼻外侧动脉经过。针 由皮肤、皮下筋膜而达提上唇 肌,该肌由面神经的颊支支配。
印堂
取法与定位:印堂穴 位于面部,两眉头连 线中点即是 。 解剖位置:印堂穴下 有皮肤、皮下组织和 降眉间肌。皮肤由额 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 布。肌肉由面神经的 颞支支配,血液供应 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 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 同名静脉。

睛明
取穴与定位:位于面部,目内 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 解剖位置:皮肤→皮下组织→ 眼轮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 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 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 与筛骨眶板之间。皮肤由三叉 神经眼支的滑车上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内血管有内眦动、静 脉的分支或属支。其深层由致 密结缔组织形成的睑内侧韧带, 使睑板固定于眶缘上。营养眼 球外结构的动脉来自眼动脉的 终末支之一的额动脉。
地仓

取穴与定位:正坐或仰卧,眼向前平 视,于瞳孔垂线与口角水平线之交点 处取穴。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 织→口轮匝肌→降口角肌[1]。 地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 肌、笑肌和颊肌、咬肌。有面动、静 脉。分布着面神经分支,眶下神经分 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皮肤由上、 下颌神经的分支双重支配。因针横向 外刺,所以针由皮肤经皮下组织,穿 口角外侧的口轮匝肌,该部肌质则由 降口角肌、颊肌、提上唇肌、提上唇 鼻肌的纤维交错。在面神经外侧,针 行经笑肌和颊肌之间,再入咬肌。以 上表情肌由面神经的分支支配,而咬 肌则由下颌神经的咬肌神经支配。
翳风

取穴与定位:翳风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 角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 翳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耳后动、 静脉,颈外静脉。分布着耳大神经,深层为面 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颈外 (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行, 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膜汇 入锁骨下静脉。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称为 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 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达腮 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四白
取穴与定位:四白在面部,瞳孔 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 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 眶下孔或上颔骨[1]。 四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 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或上 颌骨。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 动、静脉。分布着面神经分支, 正当眶下神经处。皮肤由上颌神 经的眶下神经分布。针由皮肤、 皮下组织经眼轮匝肌和提上唇肌, 深进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及 孔、管内的眶下神经、动脉和静 脉。针沿管下壁,可至近眶下壁 后部结构。所经表情肌由面神经 的颧支和颊支支配。
风池


取穴与定位: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 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 肌和乳突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 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 风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项筋膜、头夹肌、 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皮肤 由颈丛的枕小神经分布。项筋膜包绕项部浅、 深层肌。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项筋膜浅层, 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入浅层的头夹肌, 继进深层竖脊肌中的头最长肌和头半棘肌。项 肌均由颈神经后支支配。第二颈神经后支可分 为内外侧支。外侧支参与支配项肌,内侧支为 皮支,称枕大神经。该神经由枕动、静脉伴行, 在项筋膜的深面上行,约于上项线水平处,穿 斜方肌附着点及项筋膜浅层,分支至颅后部的 皮肤。
合谷(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


取穴与定位:简便取法:①拇、食指并 拢,于最高点取之。②以一手拇指指关 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 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是穴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1]。 合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 背侧肌、拇收肌。有手背静脉网。分布 着桡神经浅支。皮肤由桡神经支的指背 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桡神经浅支 及其分支和背静脉网桡侧部。针经上述 结构以后,再入第1骨间背侧肌,在手背 静脉网和掌深动脉内侧达拇收肌。以上 二肌由尺神经支配。

鱼腰
取穴与定位:穴在瞳孔 直上,眉毛中 解剖位置:鱼腰穴下有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 匝肌和枕额肌额腹。分 布有眶上神经外侧支, 面神经的分支和眶上动、 静脉的外侧支。

太阳
取穴与定位:太阳在 颞部,当眉梢与目外 眦之间,向后约一横 指的凹陷处。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 轮匝肌→颞筋膜→颞 肌。 布有颧面神经,颧颞 神经和面神经的颞支; 并有颧眶动、静脉位:正坐或俯伏,在 后发际中点上7寸;或与两耳 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 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定穴。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 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 疏松组织。 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 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 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 动、静脉吻合网。
颊车


取穴与定位: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 一横指(中指)。即沿下颌角角平分线上 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 按之有凹陷处。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咬肌。 颊车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咬肌。有咬 肌动脉。分布着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 神经。皮肤由下颌神经的下牙糟神经的末 支-颏神经分布,该神经与面神经的下颌 缘支相交通。针由皮肤经皮下组织,穿咬 肌表面的深筋膜进入该肌。营养咬肌的动 脉由上颌动脉分出的咬肌动脉,支配该肌 的神经则由下颌神经发出的咬肌神经。

•下关
取穴与定位:位于面部,下颌骨髁状突之 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处, 闭口取穴 解剖位置: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腮腺→咬肌与颞骨颧突之间→翼外肌。 布有面神经颧支及耳颞神经分支。并有面 横动、静脉通过,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 下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 颞下窝。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 在皮下组织内,有横行于腺体实质内的血 管主要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神 经及其神经丛。针经腮腺后,穿过颞肌腱 入颞下窝。该窝内,深居有三叉神经运动 纤维形成神经支配的翼内、外肌。围绕该 二肌由面深部的静脉形成静脉丛,通过该 丛的静脉或属支,沟通颅内和面部静脉的 吻合。因此,面部有感染的患者,不易采 用此穴。

人中
取穴与定位:人中为 人体部位名,指鼻下 方、唇上方的皮肤纵 沟,当人中沟的上1/3 与中1/3交点处 解剖位置:皮肤→皮 下组织→口轮匝肌。 布有面神经颊支,眶 下神经分支;上唇动、 静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