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行为分析的中国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
《2024年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范文
《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旧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通过空间行为分析的方法,对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旨在为城市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作为典型的老旧住区,其公共活动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如空间布局不合理、设施陈旧、缺乏绿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因此,对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更新研究,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空间行为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空间行为分析方法,通过对东高地生活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观察和调查,了解居民的公共活动需求、活动规律及空间使用情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地调查:对东高地生活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空间布局、设施状况及绿化情况。
2.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居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满意度、需求及改进意见。
3. 行为观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居民的公共活动规律及空间使用情况。
四、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及问题通过空间行为分析,发现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以下问题:1. 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区域空间过于拥挤,部分区域则空置无人问津。
2. 设施陈旧:公共设施老化、破损严重,缺乏维修和更新。
3. 缺乏绿化:绿化面积不足,无法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
4. 缺乏特色: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五、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策略针对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更新策略:1. 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居民的公共活动需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使空间分布更加均衡。
2. 更新设施:对老化的公共设施进行维修和更新,提高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基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
萌芽
• 工业革命与 快速城市化 • 法德城市思 想源流
创立
• 快速城市化 • 芝加哥学派 • 欧洲城市社 会学
转型
创新
后现代
• 后现代城市 社会 • 流动空间与 信息社会
• 大都市区发展 • 城市危机与 • 文化生态学
社会运动
• 社会地区研究 • 行为主义 • 因子生态分析 • 时间地理学
• 结构主义 • 人本主义
Lanzho u
Beijin g
Hiroshi ma
Empirical studies
My personal academic path and the timegeography development in China
My time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90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theory and methodology Chai,1997,19 98
Beijing, 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3, 23(4):492-505.
• Donggen Wang, Fei Li, Yanwei Chai.Activity Spaces and Sociospatial Segregation in Beijing.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以生产空间为导向”→“以生活空间为导向” 深度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基于居民生活需求关注居民行为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
科学地认知城镇化进程中居民面临的生活空间问题
分析各城镇化阶段下、不同城市空间中的居民行为模式与
可达性差异所反映出的城市问题与社会分异
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进展
《2024年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范文
《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旧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根据居民的空间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更新改造,是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方法,对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更新进行研究,旨在为其他类似住区的改造提供参考。
二、研究区域概况东高地生活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住区。
该区域居住人口密集,公共活动空间有限,且存在设施老旧、功能单一等问题。
因此,对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更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空间行为分析空间行为分析是研究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规律,从而为空间设计提供依据。
在东高地生活区,我们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了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使用情况、活动类型、活动时间等数据。
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居民的空间行为特点及需求。
四、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策略根据空间行为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策略:1. 增加绿化空间:在住区内增加绿地、小游园等绿化空间,提高居民的休闲环境质量。
2. 完善设施功能:根据居民需求,完善公共设施的功能,如增设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
3. 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居民的活动规律,优化公共活动空间的布局,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4. 提升空间品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品质,如增加座椅、照明设施等。
五、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实践以东高地生活区的一处公共活动空间为例,我们根据空间行为分析结果,进行了更新改造。
通过增加绿化、完善设施、优化布局等措施,成功提升了该空间的品质和利用率。
居民对该空间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提高,公共活动空间的活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六、结论与展望本文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方法,对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更新进行了研究。
通过增加绿化、完善设施、优化布局等措施,成功提升了公共活动空间的品质和利用率。
基于时空行为大数据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基于时空行为大数据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数据可以被收集和分析,这为城市规划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其中,基于时空行为大数据的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该研究方向的意义、方法和应用。
一、研究意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是理解城市内的人群行为和城市结构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属性、人口分布、交通流动等数据,我们可以揭示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人们的行为模式。
而传统的调查方法往往面临成本高、样本量小等问题。
而基于时空行为大数据的研究能够更为准确地描述和量化城市内的社会空间分异,为城市规划和公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1. 数据采集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城市居民的行为数据和社交数据。
通过采集城市居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行为轨迹,例如移动手机的位置、社交媒体的签到记录等,可以获得大规模的、具有时空属性的数据。
2. 数据预处理由于大数据的复杂性和噪声,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数据清洗、去重、缺失值处理等步骤,以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时空行为分析通过时空行为模式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城市居民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行为特征。
例如,我们可以分析不同区域的人口流动性、交通状况、社交圈子等,以揭示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模式。
4. 空间统计建模借助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城市社会空间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可以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空间聚类分析等技术,揭示城市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差异等。
三、应用案例1. 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通过分析城市居民的移动轨迹和出行偏好,可以为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根据人口流动模式,优化交通线路规划;基于社交网络分析,改进公共交通站点的布局。
2. 社会政策制定利用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结果,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政策,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研究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空前的城市规划需求和土地利用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变化在时空上呈现出显著的分异。
首先,从时间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解决农民工迁移、就业和住房问题上。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积扩大,土地利用模式发生变化,农村耕地被城市建设所取代。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开始重视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融合,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其次,从空间角度来看,中国不同地区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差异。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上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由于其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这些城市往往拥有更多的土地供城市建设和发展使用。
同时,一线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划上也更加成熟,注重城市布局、交通规划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较为滞后。
这些地区面临着资源有限、规划欠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挑战,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土地利用模式相对较为传统。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首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空间和产业结构。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其次,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增长的机会。
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平衡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增强城市的可持续性。
此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变化还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的规划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二、时空间行为理论及其在城市生活圈规划中的应用时空间行为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时空维度上的活动行为模式及其规律性。
在城市化背景下,这一理论为城市生活圈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时空间行为研究主要包括居民活动的时间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
时间规律揭示了人们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活动特征,而空间分布规律则反映了居民在不同地域的居住、消费、通勤等行为的分布特征。
因此,通过分析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城市生活圈。
三、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现状分析3.1 时间规律:北京作为大型都市,具有显著的“职住分离”现象。
一天之中,人们在早上从周边区域向中心城市活动集中,傍晚则出现明显的反高峰回流。
此外,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的居民在时间规律上存在差异。
3.2 空间分布规律:北京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及郊区,商业区则集中在中心城区及部分副中心区域。
此外,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四、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北京市生活圈规划策略4.1 优化居住区布局:根据居民的通勤需求和居住偏好,合理规划居住区的布局和规模,以实现职住平衡。
4.2 强化中心城区功能:中心城区应承担更多的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以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源,同时减轻周边区域的压力。
4.3 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4.4 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五、结论通过对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时空间行为理论在城市生活圈规划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布局与人们生活行为的紧密关系日益凸显。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深入探讨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
通过对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的研究,分析城市生活圈的构建,提出合理规划策略,以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二、时空间行为与城市生活圈概念界定1. 时空间行为:指个体或群体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活动分布、移动规律及行为模式。
2. 城市生活圈:以城市为中心,根据人们的时空间行为特征,划定的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空间范围。
三、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特征分析1. 日常活动时空间分布: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北京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分布,如通勤、购物、休闲等。
2. 移动规律与行为模式:分析北京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距离等,揭示其移动规律与行为模式。
四、北京市城市生活圈现状分析1. 现有生活圈层次与功能:根据时空间行为特征,分析北京市现有生活圈的层次与功能,如中心城区生活圈、郊区生活圈等。
2. 存在问题与挑战:分析现有城市生活圈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交通拥堵、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策略1. 优化交通网络:根据居民出行规律,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
2. 均衡资源配置:根据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实现资源均衡分配。
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根据不同层次的生活圈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 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结合生态保护需求,规划绿色生态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北京市城市生活圈规划实践案例分析以某一具体区域为例,分析如何基于时空间行为进行城市生活圈规划。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规划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七、结论与展望1. 结论:总结本文研究内容,强调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的重要性。
指出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均衡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绿色生态空间规划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城市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圈的规划与发展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议题。
时空间行为研究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理论工具,对于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出行模式以及空间分布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研究,旨在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时空间行为理论概述时空间行为理论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活动规律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活动具有规律性,且这种规律性对城市生活圈的规划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方式等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城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为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特征分析1. 出行时间特征:北京市居民的出行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其中通勤出行占据较大比重。
2. 出行距离特征:北京市居民的出行距离以中短距离为主,但长距离出行也占有一定比例。
3. 出行方式特征:公共交通是北京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但私家车、步行、骑行等出行方式也占据一定比例。
四、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策略1. 优化交通网络:根据居民的出行时间、距离和方式,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2. 均衡资源配置:根据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合理配置城市资源,如教育、医疗、商业等,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3. 构建多层次生活圈:根据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方式,构建多层次的生活圈,包括居住圈、工作圈、休闲圈等,以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需求。
4. 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便捷性和舒适度,吸引更多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五、北京市生活圈规划实践案例以北京市某新区为例,通过时空间行为分析,发现该区域居民的出行以中短距离为主,且公共交通是主要出行方式。
因此,在该区域的规划中,重点优化了交通网络,提高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同时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分析研究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时空特征日趋复杂。
对城市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时空分析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理解,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提供科学依据。
1. 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的时空演变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的时空演变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城市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规律。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口和经济活动逐渐向城市核心区集聚。
同时,城市郊区也出现了增长,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辐射状结构。
此外,随着城市内部功能的转型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城市边缘区域日益扩大,形成了明显的中心与边缘差异。
2. 城市扩张的空间格局城市扩张是城市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扩张的空间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等。
例如,城市自然条件的差异、政府的规划政策以及土地供应与需求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对城市扩张的方向和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城市扩张的时空分析,可以发现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3.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演化城市功能区是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与演化既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也受到政府的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和文化区等,都是城市功能区的常见类型。
通过对城市功能区的时空分析,可以揭示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4. 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除了前述提到的城市扩张和功能区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对城市空间分布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政策等,都会影响城市空间分布的形态和特征。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建议。
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研究与规划应用
居民时空间行为分析:家庭类型与时空行为
家庭战略、劳动的性别分工与行为模式
核心家庭
雇佣类家庭
扩展家庭 (塔娜,柴彦威,2015)
居民时空间行为分析:时
典
空间行为视角的社区分异
型 政
策
性
住
房
典 型 商 品 房
典 型 单 位 社 区
(塔娜,柴彦威,2015)
居民时空间行为分析:时空间行为视角的社区分异
城市不同匙位类型社匙各类活劢的时空特征中心城区近郊区购物空间休闲空间自家空空间远郊区北京居民时空间行为调查2007年2010年2012年全市域范围的不同类型社匙城市近郊综合组团典型郊匙巨型研究案例分布时间样本量调查范围调查形式调查内容2004年113老年人纸质活动日志调查访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属性24小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记录2005年1028消费者纸质问卷调查居民消费行为2007年1119全市域纸质活动日志调查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两天的活动日志2010年100郊区巨型居住位置感知设备互动式调查网站面对面及电话访谈相结合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一周的活动日志及gps轨迹2012年709上地清河地区位置感知设备互动式调查网站面对面及电话访谈相结合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一周的活动日志及gps轨迹北京居民时空间行为调查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分析与生活空间模式总结时空路径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匙叠置分析模式总结生活圈识别生活圈层级结构及解读居住小区社区生活圈基础生活圈通勤生活圈扩展生活圈生活圈层级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功能尺度由居住小区及附属设施构成突破传统居住小区边界短时多次行为居多时间节律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如散步锻炼就餐买菜由若干社区生活圈及其共用公共服务设施构成时间节律性提高以13日为活动发生周期满足购物休闲需求通常依托大型购物设施以居民的通勤距离为尺度不同的居住区位呈现不同的空间尺度和形态
基于时空分析的城市发展预测研究
基于时空分析的城市发展预测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如何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城市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于时空分析的城市发展预测研究,希望能够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一、时空分析的概念和方法时空分析是地理学和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分析,揭示出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
在城市发展预测中,时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把握城市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时空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
通过收集城市的历史数据,比如人口数量、经济指标、土地利用等,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利用这些模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无法考虑到一些非线性的因素和突发事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
GIS可以将地理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整合,通过空间分析工具,可以对城市的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考虑到空间的因素,比如交通网络、自然环境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但是也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的技术支持。
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在进行城市发展预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经济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经济的繁荣和增长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产业结构、就业机会、投资环境等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因素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文化传统等。
环境因素对城市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
在进行城市发展预测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城市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时空动态评估机制的城市规划方案研究
但 能 够对城 市规 划 的优 缺点 进行 检视 , 还 能 够完善 城 市基 础设 施 的建 设 , 对 城 市的 可持 续发展 具有 积极 的促进 作 用 。 关键 词 : 城 市规 划 ; 时空动 态评 价 ; 可持 续发展 中图分 类 号 :T U 9 8 4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1 0 6 9 ( 2 0 1 7) 0 4 — 1 1 6 — 2
制。 两者 综合 起来 就是 对 整个 城 市进行 科 学合理 规 划 的动态 政府 驱 动力 影 响 , 市 场影 响城 市扩 展 机制 也逐 渐增 加 。 , 能够更 好 的提 升城 市规 划 工作 的整 体水 平 。 除 了上 述 的分 析 以外 , 从 城市 规 划 的时 间动 态评 价 中可 以 了解 到 , 毕 节 市在 进 行 城 市规 划 时 , 城 市规 划 的 吸 引力 中
评 价结 果 。 而 怎样 识别 城 市扩 展驱 动力 的 时间 和空 间维 度特 助 于城 市 规 划 工作 者 能够 清 晰 人 事 城 市规 划 期 间 的 空 间异
异 性 ,还需 要 负责 城市 规划 的相 关 工作 人员 进 行认 真 分析 , 质性 , 通 常而 言 , 城 市 规划 空间 动 态评 估 和 时 间动 态 评估 存 为 实施 城市 规划 的 时空 动态 评价 工作 打 下 良好 的基础 。
市 扩展 的驱 动力 随 着时 间 的推移 也 在不 断发 生 变化 。 而且 ,
城 市规 划 的 时空 动态 评价 包 括 两部 分 内容 , 一个 是 以 时 政府 和 市场 在城 市扩 展 中起 到 的作用 也 随之发 生 了改 变 。 具 间为评 价标 准 的评 价机 制 , 另 一个 是 以空 间为标 准 的评 价 机 体 的表 现就 是 时间 的加 深 , 在 很 大程 度上 减 小 了城市 扩 展 中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圈的规划与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基于时空间行为的研究方法,探讨城市生活圈的规划策略,旨在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城市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人口密集、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对城市生活圈进行科学规划,对于缓解城市压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了解居民的出行规律和需求,为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三、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居民的出行数据,包括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目的等,以揭示居民的出行规律和需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此方法对北京市的居民出行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北京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
四、北京市时空间行为分析通过对北京市居民出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北京市居民的出行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
在时间上,早晚高峰期的出行需求较大,而在夜间和节假日期间,出行需求相对较低。
在空间上,中心城区的出行密度较高,而郊区和新城的出行密度相对较低。
此外,不同年龄段、职业和收入水平的居民在出行需求和出行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五、城市生活圈规划策略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城市生活圈规划策略:1. 优化交通网络:加强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之间的交通联系,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捷性,减少私家车出行,缓解交通拥堵。
2. 均衡资源配置:在郊区和新城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减少居民跨区域出行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3. 打造宜居社区:在社区层面,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减少长距离出行。
4. 引导绿色出行:鼓励居民采用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六、案例分析——以北京市某区域为例以北京市某区域为例,我们结合时空间行为分析结果,对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具体实施。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深港跨界生活圈研究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深港跨界生活圈研究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标 (5)1.4 研究方法 (5)2. 文献综述 (7)2.1 深港跨界发展研究 (8)2.2 时空间行为研究 (9)2.3 生活圈构建研究 (11)3.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12)3.1 研究区域选择 (13)3.1.1 深圳和香港城市概述 (14)3.1.2 深港跨界重要区域划分 (15)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17)3.2.1 行业数据 (18)3.2.2 人口数据 (19)3.2.3 移动大数据及时空行为挖掘 (20)4. 深港跨界生活圈时空行为特征 (22)4.1 深港居民时空活动模式 (23)4.2 深港跨界生活圈互动空间 (25)4.2.1 交通网络分析 (26)4.2.2 店铺分布和消费聚集 (27)4.2.3 文化休闲设施分布 (28)4.3 深港跨界生活圈功能定位 (29)4.3.1 对比分析 (30)4.3.2 深港跨界生活圈独特功能识别 (32)5. 深港跨界生活圈发展趋势和展望 (33)5.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34)5.1.1 交通一体化 (35)5.1.2 生活方式融合 (37)5.1.3 数字化与智能化 (38)5.2 对政府规划和政策建议 (39)5.2.1 空间格局构建 (40)5.2.2 基础设施建设 (41)5.2.3 生活服务支持 (42)6. 结论与展望 (44)1. 内容概览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时空行为的新型深港跨界生活圈,在深度港澳合作、区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深港两地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凸显。
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圈”概念已不再满足蓬勃发展的跨区域经济和生活需求。
研究将从时空行为角度出发,深入分析深港居民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文化交流等多重维度互动,探索出一个基于共同生活时空的跨界生活圈原型。
研究将利用多源数据,包括人口流动数据、交通大数据、消费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等,构建深港居民时空行为网络模型。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生活圈的规划与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时空间行为研究在城市生活圈规划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城市居民的时空行为模式进行研究,能够更有效地规划和组织城市生活圈。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对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研究。
二、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特点分析(一)居民时空间行为特征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独特的时空间行为特征。
在时间上,由于工作、生活节奏较快,居民的出行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特征;在空间上,由于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不同区域的居民活动分布差异较大。
(二)活动时空间分布特征北京市居民的活动时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职业、年龄、教育等。
在时间上,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在空间上,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各类功能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思路(一)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在规划城市生活圈时,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时空间行为需求,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高城市生活圈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二)强化时空联系通过加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提高交通效率,缩短居民出行时间,强化时空联系,使城市生活圈内的各功能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构建多层次生活圈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居民需求,构建多层次的生活圈体系,包括居住区生活圈、社区生活圈、城区生活圈等,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北京市城市生活圈规划实践与思考(一)规划实践近年来,北京市在城市生活圈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在交通规划方面,通过建设地铁、公交等交通设施,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在居住区规划方面,注重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环境。
(二)问题与思考尽管北京市在城市生活圈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交通拥堵、城市功能区布局不合理等。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圈的规划与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时空间行为理论为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基于时空间行为的视角,对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研究,旨在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时空间行为理论概述时空间行为理论是指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行为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该理论认为,城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基于时空间行为理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出行需求、活动规律和空间分布等特点。
三、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特征分析北京市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其时空间行为特征具有代表性。
首先,北京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旺盛,涉及到工作、生活、娱乐等多个方面。
其次,北京市居民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人口密集,郊区人口稀少。
此外,北京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受到政策、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变化性。
四、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策略针对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城市生活圈规划策略:1. 优化交通网络: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网络覆盖率和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 均衡空间布局:通过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分区,实现城市空间的均衡发展。
3. 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4. 推进智慧城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人性化。
五、北京市城市生活圈规划实践以北京市为例,城市生活圈规划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时空间行为理论,制定符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的城市生活圈规划方案。
2. 实施交通优化:通过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组织等方式,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3. 均衡空间布局:通过调整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土地利用等方式,实现城市空间的均衡发展。
时空行为视角下休闲生活圈体系规划
㊀第21卷㊀第3期2023年6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1㊀No 3Jun 2023时空行为视角下休闲生活圈体系规划∗沈㊀洁1㊀姜信羽1㊀章㊀晴2㊀金云峰1ꎬ31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㊀上海㊀2000922㊀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㊀上海㊀2000003㊀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㊀上海㊀200092㊀收稿日期:2022-12-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78480)㊀第一作者:沈洁(1985-)ꎬ女ꎬ副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设计与理论㊁设计研究方法论㊁风景园林价值㊀㊀㊀㊀㊀㊀与绩效评价ꎮE-mail:Jieshen@tongji edu cn㊀通信作者:金云峰(1961-)ꎬ男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㊁公园城市与景观治理有㊀㊀㊀㊀㊀㊀机更新㊁绿地系统与休闲生活圈规划㊁自然保护地与风景旅游㊁中外园林与现代景观ꎮE-mail:jinyf79@163 com摘要:为从全时㊁全域㊁全设施角度构建公平㊁精细的休闲生活圈体系ꎬ文章以上海市嘉定新城为例ꎬ在休闲需求理论㊁时间地理学的指导下ꎬ基于休闲时间可用性和休闲设施可达性之间的匹配度ꎬ以时间㊁空间㊁设施和地方性4个规划要素构建日常㊁扩展㊁机会3级圈层体系ꎬ并利用POI数据和网络分析法刻画各级各类休闲设施的服务范围以分析其使用的可达性和便利度ꎮ结果表明ꎬ路网密度㊁交通供给㊁设施布局影响休闲设施可达性㊁休闲出行便利度以及休闲供给公平性ꎬ进而造成休闲服务水平差异ꎮ据此ꎬ从交通路网优化㊁设施配置调整㊁功能节点联动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ꎬ以期为城市公共休闲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供参考ꎮ关键词:休闲生活圈ꎻ时间地理学ꎻ网络分析法ꎻPOI数据DOI:10.12169/zgcsly.2022.12.27.0002LeisureLifeCirclePlanningfromthePerspectiveofSpatio ̄TemporalBehaviourShenJie1㊀JiangXinyu1㊀ZhangQing2㊀JinYunfeng1ꎬ3(1 College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ꎬTongjiUniversityꎬShanghai200092ꎬChinaꎻ2 AECOMEnvironmentalPlanningandDesign(Shanghai)Co.ꎬLtd.ꎬShanghai200000ꎬChinaꎻ3 KeyLaboratoryofShanghaiUrbanRenewalandSpatialOptimizationTechnologyꎬShanghai200092ꎬChina)Abstract:Inordertobuildafairandsophisticatedsystemofleisurelifecirclefromthefull ̄timeꎬwhole ̄areaandall ̄facilityperspectivesꎬthispapertakesJiadingNewTowninShanghaiasacaseandadoptstheleisuredemandtheoryandtimegeographyꎬtooutlinea3 ̄levelleisurelifecircleincludingdailyꎬexpansionalandcasualcircleswith4planningelementsoftimeꎬspaceꎬfacilityandendemicityꎬbasedonthematchingdegreebetweentheavailabilityofleisuretimeandtheaccessibilityofleisurefacility.POIdataandnetworkanalysisarethenusedtodefinetheserviceareasofthefacilitiesatallhierarchiesfordemonstratingtheiraccessibilityandconvenience.Theresultsshowthatroaddensityꎬtrafficsupplyandfacilitylayoutaffecttheaccessibilityofleisurefacilitiesꎬtheconvenienceofleisuretravelꎬandthefairnessofleisuresupplyꎬwhicharethefactorstothedifferencesinleisureservices.Inthissenseꎬoptimizationstrategiesareproposedintermsoftrafficroadnetworkoptimizationꎬfacilityconfigurationadjustmentandfunctionalnodelinkageꎬsoastoprovideareferenceforpublicleisure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cities.Keywords:leisurelifecircleꎻtimegeographyꎻnetworkanalysisꎻPOIdata㊀第3期㊀沈㊀洁㊀姜信羽㊀章㊀晴ꎬ等:时空行为视角下休闲生活圈体系规划㊀㊀㊀㊀根据国际经验ꎬ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即步入休闲时代ꎬ此时城市基础设施㊁居民消费方式㊁经济功能和产业结构等逐渐转向休闲化[1]ꎮ我国城市休闲化先后经历从个体到整体的发展过程[2]ꎮ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ꎬ以北京㊁上海等少数大城市为代表的个体城市休闲化揭开我国休闲时代发展序幕ꎮ21世纪初ꎬ长三角及珠三角区域发展综合型旅游推动城市社会特征转向显著休闲ꎮ2008年ꎬ人均GDP跃升至3000美元标志着我国整体步入休闲时代ꎮ休闲产业规模化㊁新休假制度促进居民休闲生活常态化ꎬ然而这一时期我国城市休闲化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ꎮ2019年ꎬ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ꎬ城市休闲化进入新阶段:休闲活动逐渐由时空间 量 的需求转向 质 的提升ꎬ与此同时休闲公共服务体系供给公平性和配置完善度瓶颈日益凸显ꎮ为优化休闲环境ꎬ国家发改委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 2030年)»[3]ꎬ提出以社区为中心打造 休闲生活圈 ꎮ基于此ꎬ本研究尝试探索一条休闲生活圈体系专项规划路径以响应«纲要»部署并推动以人为本的城市休闲化进程ꎮ当前国内外关于城市休闲生活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类ꎮ一是依托日常的生活圈规划ꎮKnap等[4]基于社会公平性提出在15min骑行范围配置商业㊁游憩㊁文化㊁体育等休闲设施ꎻWeng等[5]㊁Ratti等[6]㊁李沛霖[7]研究城市不同区域㊁不同人口结构社区的休闲设施供给差异ꎬ从去中心化角度构建城市多中心㊁多层级休闲生活圈体系ꎻ柴彦威等[8]㊁Liu等[9]将休闲作为高级生活需求以周为单位刻画扩展生活圈ꎮ二是针对某一类休闲活动进行具体规划ꎮ朱晓东等[10]㊁Kim等[11]聚焦设施可达性和人群集聚模式构建城市运动休闲圈ꎻAltuntas等[12]基于休闲经济的关联效应规划区域旅游生活圈ꎻ刘旭东[13]针对节假日家庭户外休闲划定区域专项型和城市综合型游憩空间ꎮ综上所述ꎬ区别于以必要性活动为主导的日常生活圈建设ꎬ休闲生活圈规划是满足居民更高层次需求的有效手段ꎮ然而ꎬ当前的研究仍主要聚焦单一结构或类型的休闲生活圈规划ꎬ忽略新时期居民休闲需求的多样化㊁多层次特征ꎬ同时圈层间缺乏互动耦合ꎬ不利于科学均衡㊁以人为本的休闲城市建设ꎮ因此ꎬ亟需从全时㊁全域㊁全设施角度针对现状规划缺口构建公平㊁精细的休闲生活圈体系ꎮ休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出于某种特定动机的自主选择行为或状态ꎬ其存在形式具备时空特征[14]ꎮ本文以上海嘉定新城为例ꎬ利用时间㊁空间㊁设施和地方性刻画各类休闲行为的时空路径ꎬ构建日常㊁扩展㊁机会休闲生活圈ꎬ并借助POI(pointofinterest)数据和网络分析法量化休闲设施服务水平ꎬ提出对应优化策略ꎬ旨在从时空配置视角为休闲规划实践提供决策依据ꎮ1㊀研究区概况嘉定新城是上海西北重要门户ꎬ东至横沥河 城市开发边界 绿意路 浏翔公路ꎬ南至蕰藻浜ꎬ西至嘉松北路ꎬ北至城市开发边界ꎬ面积159 5km2ꎬ规划人口约110万人ꎬ未来将以商业商务㊁公共服务和文化休闲为主导打造长三角具辐射带动作用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15]ꎮ«嘉定新城 十四五 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明确 衔接区域交通网络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㊁打造示范公园城市 新一轮发展主攻方向ꎬ制定 到2025年ꎬ30min实现内部通勤ꎬ60min衔接国际级枢纽ꎻ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5min步行覆盖85%以上ꎻ公园绿地半径500m服务覆盖90%以上 等建设指标[16]ꎮ因此ꎬ以嘉定新城为例研究休闲生活圈体系专项规划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ꎮ2㊀研究方法2 1㊀基于休闲行为产生落实机制的规划要素识别㊀㊀休闲需求与发展不平衡时ꎬ刺激休闲动机产生ꎬ在休闲制约的影响下协调形成休闲决策ꎬ最终由休闲目标引导实现休闲行为[17]ꎮ各类休闲行为在时空维度具象化耦合构成多级圈层体系(图1)ꎮ休闲生活圈规划是对休闲行为的时空配置ꎬ因此作为行为载体的时间㊁空间㊁设施等要素是实际规划对象[18]ꎮ梳理相关研究[19-24]得到休闲生活圈体系规划指标(表1)ꎮ57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图1㊀休闲生活圈体系形成路径表1㊀休闲生活圈体系规划指标[19-24]要素层指标层㊀㊀㊀㊀定义㊀㊀㊀研究方法时间出行时间实现休闲行为前的路程时间成本为各类交通方式指定适宜的出行时间休闲频次单位时间内休闲行为发生的数量多以每日/每周/节假日作为频次分类空间区域范围休闲行为在空间层面的分布范围在特定出行时间内借助某种交通方式刻画等时圈设施㊀需求强度㊀休闲设施被使用的频次和需求量㊀对使用人群进行问卷调查ꎻ依据城市用地类型判断休闲设施需求ꎻ依据服务人口数量判断休闲设施需求可达性行为者利用休闲设施的便利程度计算休闲设施服务在特定出行时间内的覆盖范围等级休闲设施的规模类别㊁服务水平多以社区级/区级/市级进行等级划分地方性地方特色服务于特定人群的设施配置特征依据地方产业/人群特征/本土文化进行体系规划2 1 1㊀时间1)出行时间ꎮ由于体力条件㊁运输能力等差异ꎬ各类常用交通的适宜出行时间分别为:步行和自行车15min㊁常规公交和地铁30min㊁私家车60min甚至更久(表2)ꎮ2)休闲频次ꎮ休闲行为的发生依赖于除日常必要性活动以外剩余的时空间窗口ꎬ通常集中在日常非工作时间及非工作日ꎬ对应日常㊁周末㊁节假日休闲[26]ꎮ表2㊀休闲出行方式及适宜出行时间[25]出行方式平均速度/(km h-1)出行距离/km出行时间/min步行4~4 51 515自行车12~16415常规公交16~202~1030地铁30~408~1430私家车40~60 ȡ60㊀㊀注: 表示由于私家车出行灵活ꎬ其出行距离具有较大不确定性ꎮ2 1 2㊀空间不同层次休闲行为的空间分布以特定出行方式刻画等时圈作为规划标准[19]:步行15min㊁规模约5~8km2为社区生活圈ꎻ公共交通30~60min㊁规模约60~150km2为区级生活圈ꎻ私家车60min及以上㊁规模约200km2为城市生活圈ꎮ2 1 3㊀设施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将休闲设施按其所在的城市用地类别划分为公共服务㊁商业服务和绿地广场设施[27]ꎮ一般而言ꎬ需求强度越强㊁可达性越高的设施等级较低ꎬ大量分布于社区集中地ꎻ反之等级较高的设施主要在城市范围散点式分布ꎻ介于两者之间的设施则作为过渡与链接多分布于城市区域中心[28]ꎮ结合高德«POI分类码表»构建3类休闲设施社区级㊁区级和市级规划序列(表3)ꎮ2 1 4㊀地方性休闲生活圈规划的对象是行为与空间相互作用的城市生活ꎬ因此地方产业㊁人群结构㊁本土文化等是影响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ꎮ67㊀第3期㊀沈㊀洁㊀姜信羽㊀章㊀晴ꎬ等:时空行为视角下休闲生活圈体系规划㊀㊀表3㊀休闲生活圈体系设施分类分级目录设施㊀㊀POI码㊀㊀类目社区级公共服务080000ꎻ080100ꎻ080103~080105ꎻ080108ꎻ080114ꎻ080110~080112ꎻ080117~080118ꎻ120304ꎻ140800ꎻ200000~200100各类球场㊁健身中心/户外设施㊁游泳馆㊁文化宫㊁社区中心㊁报亭商业服务050000ꎻ050400ꎻ050100~050123ꎻ050200~050217ꎻ050300~050311ꎻ050500~050504ꎻ050600ꎻ050700ꎻ050800ꎻ050900ꎻ060000ꎻ060800ꎻ060100~060102ꎻ060200~060202ꎻ060300~060308ꎻ060400~060415ꎻ060703~060706ꎻ060900~060907ꎻ061000~061001ꎻ061100~061104ꎻ061200~061214ꎻ061300~061302ꎻ061400~061401ꎻ070000ꎻ070100ꎻ071100ꎻ071300ꎻ071400ꎻ072101ꎻ071800~071801ꎻ072000~072001ꎻ080102ꎻ080107ꎻ080113ꎻ080119ꎻ080300~080308ꎻ100000ꎻ100100ꎻ100104~100105ꎻ100200~100201中餐厅㊁外国餐厅㊁快餐厅㊁咖啡厅㊁茶艺/冷饮店㊁糕饼/甜品店㊁便利店㊁超市/商场㊁家电电子卖场㊁文体用品店㊁服装鞋帽店㊁特色商业街㊁生活服务/娱乐休闲/住宿服务场所绿地广场110100~110101社区公园/广场区级公共服务080101ꎻ140000ꎻ110204~110207ꎻ140100~140500运动场馆㊁会展中心㊁宗教场所㊁博物馆㊁展览馆㊁美术馆㊁图书馆商业服务060500~060502ꎻ060600~060606ꎻ060700~060702ꎻ080500~080501ꎻ080505ꎻ100103ꎻ080600~080603花鸟鱼虫/花卉宠物/家居建材/综合商品市场㊁电影院㊁游乐场绿地广场080502~080504ꎻ070306ꎻ110209垂钓园㊁采摘园㊁区级公园/广场㊁露营地市级公共服务110104ꎻ150100ꎻ140600ꎻ140700ꎻ150104~150105ꎻ190600水族馆天文/科技馆㊁标志建筑商业服务010600ꎻ060103ꎻ080106ꎻ080109ꎻ080115~080116ꎻ080200~080202ꎻ080400~080401ꎻ100101~100102高级俱乐部/运动场所/免税店/宾馆酒店/度假区绿地广场110102~110106ꎻ110200~110203ꎻ110208ꎻ110210ꎻ110000动植物园㊁城市公园/广场㊁景点㊀㊀注:居住用地中小规模附属绿地和文化体育设施补充到对应设施分类中ꎮ2 2㊀基于休闲活动时空路径分布圈层体系构建㊀㊀时间地理学视角下ꎬ各规划要素基于时间可用性和设施可达性之间的匹配度排列组合ꎬ协调落实各类休闲行为并耦合形成圈层体系[29]ꎮ目前相关研究多以休闲时间利用[26]㊁区位空间规划[30]㊁日常生活统筹[8]等作为圈层划分标准ꎮ本研究依据休闲需求与动机㊁休闲设施规划序列以及休闲行为时空集成特征ꎬ综合前人研究构建日常㊁扩展㊁机会3级休闲生活圈体系(表4)ꎮ表4㊀基于时空路径分布的3级休闲生活圈体系休闲需求休闲动机休闲时间休闲空间休闲设施休闲圈层低级需求康体保健休闲娱乐日常15min步行15min骑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商业服务设施社区绿地广场设施日常休闲生活圈(基本+基础休闲)周末30~60min公共交通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区级绿地广场设施扩展休闲生活圈(主要休闲)高级需求社交发展成就认同节假日60~90min私家车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市级商业服务设施市级绿地广场设施机会休闲生活圈(偶发休闲)㊀㊀注:表格所列休闲设施具体参见表3ꎮ2 2 1㊀日常休闲生活圈日常休闲生活圈是指满足邻里尺度的日常休闲ꎮ由于闲暇时间限制ꎬ这类活动发生频率高㊁持续时间短ꎬ通常集中在15min步行或骑行范围ꎮ1)基本休闲生活圈:15min步行可达ꎮ以居住地为中心形成的社区级休闲空间ꎬ配备社区中心㊁便利店㊁社区公园等设施ꎮ该类设施一般数量较多㊁规模较小㊁可达性较高ꎬ依据步行时间可细分为5㊁10㊁15minꎮ2)基础休闲生活圈:15min骑行可达ꎮ服务于多个社区组团的街道级休闲空间ꎬ配备文化宫㊁商场㊁游园等设施ꎬ日常需求强度较高ꎮ2 2 2㊀扩展休闲生活圈针对周末集中的闲暇时间ꎬ以各类科教场馆㊁综合市场㊁区级公园等设施承载居民主要的休闲生活ꎬ休闲活动范围扩展至区及周边城镇ꎬ适宜的出行时间为30~60min公共交通ꎮ2 2 3㊀机会休闲生活圈针对休闲时间多且连续的节假日ꎬ在市域范围为偶发性休闲配置公共与商业服务㊁绿地广场77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设施ꎮ作为城市群综合节点ꎬ市级设施一般数量较少㊁规模较大㊁服务范围较广㊁可达性较低ꎬ因此以私家车出行60~90min为标准划定等时圈ꎮ2 3㊀基于POI数据和网络分析的规划决策制定2 3 1㊀数据来源与处理研究数据包括新城路网数据(来源:OpenStreetMap)㊁行政区划数据(来源:规划云)㊁POI数据(来源:高德地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ꎮ路网数据按5种出行方式筛选分类ꎬ拓扑检查后构建网络数据集ꎻPOI数据表征设施信息ꎬ参照表3目录爬取ꎬ清理后得到嘉定新城休闲POI数据总计8663条(表5)ꎮ图片来源:作者改绘自«上海市嘉定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 2035年)»ꎮ图2㊀嘉定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表5㊀嘉定新城休闲设施数量及服务范围划定圈层类别设施等级公共服务设施(POI)数量/个商业服务设施(POI)数量/个绿地广场设施(POI)数量/个服务范围(可达性)基本休闲生活圈社区级102819513415min步行基础休闲生活圈㊀40653015min骑行扩展休闲生活圈区级㊀39152130~60min公共交通机会休闲生活圈市级㊀561160~90min私家车㊀㊀注:社区级休闲设施的具体配置依据基本和基础2类休闲生活圈进一步细分ꎮ2 3 2㊀休闲生活圈刻画考虑居民的实际出行情况ꎬ研究选用网络分析法计算休闲设施服务区ꎮ首先按5种交通方式的平均出行速度对相应路网分类赋值并设置连通属性ꎬ构建以出行时间为成本的网络数据集ꎻ然后基于特定时间中断创建服务区ꎻ最后加载POI数据位置求解得到各类各级休闲生活圈ꎮ2 3 3㊀规划应对与决策根据现状休闲生活圈体系存在的服务缺口ꎬ结合上位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决策ꎮ3㊀结果与分析3 1㊀日常休闲生活圈3 1 1㊀基本休闲生活圈图3~5表明ꎬ社区级设施随社区集中地分布ꎬ其服务区与居住用地高度重合:新城中部及东㊁南部面状覆盖ꎬ北部和西北点状扩散ꎻ新城北部及东南产业园区集中ꎬ西部多基本农田和郊野公园ꎬ设施配置和服务覆盖显著稀疏ꎮ商业服务设施密度远高于其他两类ꎬ因此三者的服务覆盖率和便利度相去甚远ꎮ具体而言ꎬ公共服务在社区间覆盖不平衡ꎬ除嘉定镇街道ꎬ其他街道部分社区存在明显空缺ꎮ绿地广场服务在新城外围普遍覆盖不足ꎬ一方面由于局部路网相对稀疏或连通性差ꎬ如南部马陆镇西南组团ꎻ另一方面孤立式分布的社区绿地间缺乏连接ꎬ无法形成绿网ꎬ如西北部零散居住区ꎮ3 1 2㊀基础休闲生活圈图6~8表明:基础休闲服务在新城中㊁东㊁南部主要居住片区覆盖较好ꎻ西北部散点式布局的小规模居住组团由于缺乏相关休闲设施造成服务空白ꎻ南部规划边界路网连通不良阻断生活圈覆盖ꎮ87㊀第3期㊀沈㊀洁㊀姜信羽㊀章㊀晴ꎬ等:时空行为视角下休闲生活圈体系规划㊀㊀图3㊀基本休闲公共服务覆盖图4㊀基本休闲商业服务覆盖图5㊀基本休闲绿地广场覆盖图6㊀基础休闲公共服务覆盖图7㊀基础休闲商业服务覆盖图8㊀基础休闲绿地广场覆盖㊀㊀具体而言ꎬ商业服务设施便利度最高ꎻ公共服务和绿地广场设施密度小且分布不均ꎬ因此其服务区多表现为由设施点向周围同心圆式扩散的组团ꎬ组团间存在服务缺口ꎬ尤其新城中㊁西部之间ꎮ3 2㊀扩展休闲生活圈图9~11表明:扩展休闲生活圈30min基本覆盖新城并辐射邻近镇ꎬ主要的服务缺口位于西北角公交不通达区域ꎻ60min向中心城延伸趋势强烈ꎬ而对宝山㊁青浦邻近城区和昆山㊁太仓近沪城市辐射明显不足ꎬ推测是连接新城与中心城的地铁11号线极大地提升了出行效率ꎮ3 3㊀机会休闲生活圈图12~14表明ꎬ3类设施在市域尺度的辐射能力差异并不显著:60min车行覆盖本市及苏州市大部分地块ꎻ90min车行基本覆盖全市(除崇明区)并惠及南通㊁无锡㊁嘉兴等邻近城市ꎬ服务人群和能级更趋多元和综合ꎮ4㊀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ꎬ路网密度㊁交通供给和设施配置影响休闲服务水平ꎬ据此提出以下优化策略:1)交通路网优化ꎮ社区层面ꎬ选点补充建设路网㊁提升慢行系统通畅性以扩大休闲服务覆盖ꎻ区域层面ꎬ加快完善公交线路㊁普及地铁等快捷交通ꎬ同时建设综合型交通枢纽以增强辐射周边城区ꎻ市域层面ꎬ建立快速畅达的新城内外路网体系以高效连接长三角城市群ꎬ从而促进城市休闲化ꎮ图9㊀扩展休闲公共服务覆盖图10㊀扩展休闲商业服务覆盖图11㊀扩展休闲绿地广场覆盖97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图12㊀机会休闲公共服务覆盖图13㊀机会休闲商业服务覆盖图14㊀机会休闲绿地广场覆盖㊀㊀2)设施配置完善ꎮ社区层面ꎬ结合未来居住用地向新城中部及南部整合趋势ꎬ预留充足的弹性空间以供基础休闲设施建设ꎬ并根据现状设施配置缺口侧重公共服务和绿地广场设施的补充ꎻ对于休闲服务覆盖不足或类型单一区域以按需增设和功能置换的方式提高休闲供给ꎬ特别是组团衔接区和边缘居民点ꎮ区域层面ꎬ针对局部休闲设施分布零散或服务品质较低的问题ꎬ利用沿江发展轴和沪宁发展轴优化设施布局并激活区域节点ꎬ进而提高休闲服务效能ꎮ市域层面ꎬ规划建设环城市休闲度假带以响应国民旅游休闲发展要求ꎮ3)综合节点联动ꎮ社区层面ꎬ新城西部社区充分利用嘉北郊野公园和上海国际赛车场的独特资源提升休闲水平ꎻ相邻社区的设施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开放共享ꎬ推动形成休闲服务网络ꎬ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实现休闲供给公平性ꎮ区域层面ꎬ以嘉定老城历史风貌区㊁远香湖中央活动区及农林复合区为主导ꎬ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ꎬ以点带面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休闲生态ꎮ市域层面ꎬ立足长三角综合性节点的城市定位ꎬ深入挖掘 国际汽车智慧城 的产业特色ꎬ初步构建具示范作用的机会休闲生活圈以引领周边城市群的休闲发展ꎮ综上ꎬ本研究突破社区尺度对城市空间和用地功能进行再界定和再链接ꎬ聚焦休闲生活补充并扩展基础生存需求占据主导的日常生活圈ꎻ各级休闲活动的分类配置有别于日常必要活动的时空分布稳定性ꎬ以 地方性 和 共享性 破除生活圈同质化壁垒ꎮ5㊀结论与讨论5 1㊀结论日常休闲生活圈由于区域间设施配置不平衡㊁路网连通性差异导致中心化现象显著ꎻ扩展休闲生活圈由于局部地区公交网络覆盖不足㊁全域地铁建设匮乏等问题对周边城镇辐射较弱ꎻ机会休闲生活圈立足长三角城市群示范空间的定位ꎬ亟需提升各类休闲设施服务能级并完善建设运营ꎮ各级圈层中3类休闲设施的服务水平高低不一ꎬ商业设施具有布局和密度优势ꎬ其日常休闲覆盖程度明显好于其他两类ꎬ但随着圈域尺度增大ꎬ异质性逐渐减小ꎮ5 2㊀讨论当前城市生活圈规划多从日常生活出发统筹各类活动ꎬ强调时空划分和设施可达性ꎬ较少关注活动类型差异[8]ꎮ不同活动的目标效能㊁发生频率㊁时空分布等截然不同ꎬ一规多用的策略难以实现各类城市资源的精准配置ꎮ研究基于休闲需求层次类别和休闲行为时空路径构建社区级㊁区级㊁市级休闲生活圈ꎬ在时空划分和功能配置上与日常生活圈耦合互通[8ꎬ26ꎬ30]ꎬ这表明该体系在衔接现状规划的基础上具有实践可行性ꎮ具体而言ꎬ相比聚焦特定休闲活动[10-13]和某类闲暇时间[26]的生活圈刻画ꎬ本文构建的生活圈体系不仅囊括公共服务㊁商业服务㊁绿地广场全类目休闲设施ꎬ而且涵盖日常㊁周末㊁节假日全时段休闲活动ꎬ以多元休闲选择提供全面㊁精细㊁高效的规划保障ꎮ然而ꎬ在具体实践中ꎬ规划的服务对象并非单一人群ꎮ行为者的年龄㊁性别㊁职业㊁社会地位等差异导致其休闲需求㊁休闲制约㊁休闲选择㊁休闲质量等大相径庭[18ꎬ31]ꎬ这就要求休闲生活圈规划区别应对ꎮ例如ꎬ老年人休闲易受体力限制ꎻ女性休闲选择普遍少于男性等ꎮ本研究未对服务人群进行分类ꎬ统一标准式规划决策缺乏精准度与高效率ꎬ如何为目标人群定制化构建完善的休闲服务系统仍需因地制宜的深入研究ꎮ08㊀第3期㊀沈㊀洁㊀姜信羽㊀章㊀晴ꎬ等:时空行为视角下休闲生活圈体系规划㊀㊀参考文献[1]楼嘉军ꎬ李丽梅ꎬ徐爱萍ꎬ等.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研究报告(2020)[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ꎬ2021. [2]唐方方.关于«2019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的分析[J].产业创新研究ꎬ2020(2):37-40.[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 2030年)[R].2022.[4]KNAPEꎬULAKMBꎬGEURSKTꎬetal.AcompositeX ̄minutecitycyclingaccessibilitymetricanditsroleinassessingspatialandsocioeconomicinequalities:acasestudyinUtrechtꎬtheNetherlands[J].JournalofUrbanMobilityꎬ2023ꎬ3:100043. [5]WENGMꎬDINGNꎬLIJꎬetal.The15 ̄minutewalkableneighborhoods:measurementꎬsocialinequalitiesandimplicationsforbuildinghealthycommunitiesinurbanChina[J].JournalofTransportandHealthꎬ2019ꎬ13:259-273.[6]RATTICꎬFLORIDAR.The15 ̄minutecitymeetshumanneedsbutleavesdesireswanting.Here swhy[EB/OL].(2021-11-11) [2022-12-27].http://senseable.mit.edu/papers/pdf/20211110_RattiFlorida_fifteenminute_WorldEconomic.pdf.[7]李沛霖.伦敦都市圈生活功能建设经验及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ꎬ2021(21):59-62. [8]柴彦威ꎬ李春江.城市生活圈规划:从研究到实践[J].城市规划ꎬ2019ꎬ43(5):9-16ꎬ60.[9]LIUTBꎬCHAIYW.Dailylifecirclereconstruction:ascheme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inurbanChina[J].HabitatInternationalꎬ2015ꎬ50:250-260.[10]朱晓东ꎬ颜景昕ꎬ卢青ꎬ等.上海市日常体育生活圈的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研究[J].人文地理ꎬ2015ꎬ30(1):84-89. [11]KIMHꎬHINOKꎬASAMIYꎬetal.Neighborhoodeffectof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urbanfacilitiesonolderadults participationinhobbyandsportsgroups[J].Citiesꎬ2022ꎬ131:103903.[12]ALTUNTASFꎬALTUNTASSꎬDERELIT.Socialnetworkanalysisoftourismdata:acasestudyofquarantinedecisionsinCOVID ̄19pandemic[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DataInsightsꎬ2022ꎬ2(2):100108.[13]刘旭东.基于家庭户外休闲活动特征的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ꎬ2020.[14]KELLYJR.Leisureidentitiesandinteractions[M].5thed.London:TaylorandFrancisꎬ2019.[15]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ꎬ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嘉定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 2035年) [R].2019.[16]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嘉定新城 十四五 规划建设行动方案[R].2021.[17]SREENNꎬTANDONAꎬJABEENFꎬetal.Theinterplayofpersonalitytraitsandmotivationinleisuretraveldecision ̄makingduringthepandemic[J].TourismManagementPerspectivesꎬ2023ꎬ46:101095.[18]张凌菲ꎬ徐煜辉ꎬ付而康ꎬ等.国内外城市绿地游憩制约研究进展与启示[J].风景园林ꎬ2021ꎬ28(3):62-68.[19]李萌.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 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规划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ꎬ2017(1):111-118.[20]WUHYꎬWANGLXꎬZHANGZHꎬetal.Analysisandoptimizationof15 ̄minutecommunitylifecirclebasedonsupplyanddemandmatching:acasestudyofShanghai[J].PlosOneꎬ2021ꎬ16(8):e0256904.[21]白梅ꎬ刘洋ꎬ张金江ꎬ等.基于POI数据的社区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研究:以邯郸市中心区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22ꎬ24(2):131-137. [22]YUENJWMꎬCHANGKKPꎬWONGFKYꎬetal.InfluenceofurbangreenspaceandfacilityaccessibilityonexerciseandhealthydietinHongKo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ꎬ2019ꎬ16(9):1514. [23]LUMꎬDIABE.Understandingthedeterminantsofx ̄minutecitypolicies:areviewoftheNorthAmericanandAustraliancities planningdocuments[J].JournalofUrbanMobilityꎬ2023ꎬ3:100040.[24]金云峰ꎬ邹可人ꎬ陈栋菲ꎬ等.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0ꎬ18(3):13-18. [25]宫明.基于出行效益的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ꎬ2016.[26]宋铁男.基于生活圈的沈阳市民运动休闲行为倾向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ꎬ2014ꎬ(6):36-38.[2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 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ꎬ2011.[28]柳英华ꎬ白光润.城市娱乐休闲设施的空间结构特征:以上海市为例[J].人文地理ꎬ2006(5):6-9.[29]KOBAYASHIA.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humangeography[M].2nded.Netherlands:Elsevierꎬ2019.[30]陈渝.游憩制约与规划的应对:以苏州为例[J].南方建筑ꎬ2016(6):88-93.[31]张冉ꎬ舒平.休闲锻炼视角下既有住区绿地空间适宜性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ꎬ2019ꎬ17(5):63-68.18。
城市时空变化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研究
城市时空变化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的时空结构也在发生着不断的演变。
如何适应城市时空变化的趋势,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规划,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中必须探究的问题。
一、城市时空结构的演变城市的时空结构是由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和城市交通组成的。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时空结构不断地发生着演变。
城市的形态从简单的城镇模式逐渐演变为多中心、复合型和网络型的城市形态,这种多元、复杂的城市形态使得城市的功能不断地演化和升级。
城市的功能是由人们所需的单一功能向多元需求、多重功能转变,城市中的主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科研区等不再单一存在,而是相互联通、相互渗透。
城市交通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由人类自行交通逐渐被公共交通取代,并发展出地铁、轻轨、环线公交等多种交通模式来适应城市化的需求。
二、城市时空变化的影响城市时空结构的演变不仅带来了城市形态、功能和交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对城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城市时空结构的变化加速了城市中心向城市周边迁移的过程,推动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规模的增大。
其次,城市时空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城市经济形态的升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时空变化还会对城市的环境、居住条件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影响。
城市时空结构的变化使得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加,而公共设施建设、房屋租售等问题也随之产生。
城市交通堵塞、房价高、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凸显出了城市规划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创新城市规划是应对城市时空变化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城市时空结构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应有所创新和变革,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城市规划必须从单纯的土地利用进行管理,向智慧、可持续、集约的城市发展目标转型。
城市规划还应关注人类发展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将人类需求放在首位,适应人口结构、职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同时,城市规划还应关注文化、历史、环境等方面,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保障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基于时空动态评估机制的城市规划方案研究
基于时空动态评估机制的城市规划方案研究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也成为当前政府和人民比较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
而在实施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时空动态评价又是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主要因素。
通过建立健全时空动态评价机制,不但能够对城市规划的优缺点进行检视,还能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标签:城市规划;时空动态评价;可持续发展0 引言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体现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上下各个城市都加快了城市扩张的速度,而城市扩张需要做好城市规划的工作,所以各地政府都对此引起了重视,积极开展城市建设规划工作,采用时空动态评价机制完善城市规划中的不足,并对城市规划实施工作进行指导,以便于更好的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发展。
建立健全时空动态评价机制,不但能够对城市规划的优缺点进行检视,还能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城市规划实施中的时空动态评价概述城市规划的时空动态评价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以时间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机制,另一个是以空间为标准的评价机制。
两者综合起来就是对整个城市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的动态评价机制。
而运用时空动态评价机制实施城市规划,能够更好的提升城市规划工作的整体水平。
在城市规划的空间动态评价方面,因为局限于对城市规划实施效果的描述,不仅对城市规划在内的空间扩展影响因素分析没有涉及到,而且也没有涉及到对城市规划空间控制成效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对比分析都没有涉及到。
所以,在实际的城市规划空间动态评价上,还需要相关人员认真识别城市规划在城市扩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对城市规划中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对比,做出客观详细的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结果。
而怎样识别城市扩展驱动力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特异性,还需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认真分析,为实施城市规划的时空动态评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城市规划的时间动态评价以毕节市为例,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二零一五年之间,毕节市共实施了两次城市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个体的“人”及其移动性 行为理论与方法的重要性陡增 从大数据到城市生活空间:新的城市空间规划思路
移动服务
为微观个体的生活空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数据基础
城市研究与规划的行为转向
自然社会与经济影响
城市区域 活动空间
休闲空间
工作空间 居住空间
购物空间
城市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
城市土地利用
同仁园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前海北沿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望京花园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回龙观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方舟苑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当代城市家园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北京郊区的生活空间
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活动空间
(申悦,2013;许晓霞,颜亚宁,2010)
北京城市社区生活圈识别
北京城市社区生活圈识别
北京城市社区生活圈研究
郊区商品房居民的通勤空间
政策性住房居住区居民的通勤空间
北京城市购物行为空间
内城居民的购物空间
交道口社区
郊区居民的购物空间
同仁园社区
前海北沿社区
三里河社区
望京花园社区
方舟苑社区
回龙观社区
当代城市家园社区
北京城市休闲行为空间
内城居民的休闲空间
交道口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郊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三里河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
神经网络分析 出处:Schönfelder & Samaga, 2003
城市生活空间的测度 (申悦,2014)
一日置信椭圆叠加
一日最小凸多边形叠加
1公里缓冲区
核密度分析法
七日置信椭圆
七日最小凸多边形
3公里缓冲区
不 同 尺 度 的 城 市 生 活 空 间 研 究
城市生活空间的不同理解
日本的城市生活圈规划
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研究
兰州城市生活圈
(半径1.5km的圈代表了低级生活圈的范围 半径4km的范围代表了高级生活圈的范围)
资料来源:柴彦威,1996.
袁家冬教授的日常生活圈划分
日常生活圈的概念:
城市居民各种日常活动、如居住、就业 、教育、购物、医疗、游憩、通勤等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是一 个城市的实质性城市化地域
日常生活圈的三圈层结构 :
基本生活圈:指满足城市居民居住、教育、医疗、购物等最基本生活需要的行为范围,用步行或自行车 辅助就能到达的距离范围,一般这个范围在相当于城市的建成区。
基础生活圈:指满足城市居民就业、游憩、对外交通等需要的行为范围,通常需要乘公交车、地铁等才 能到达的距离范围,一般这个范围涉及到城市外围的城乡接合部。
城市生活圈理想模式:近郊区
城市生活圈理想模式:远郊区
问题与展望
研究层面
时空行为模式挖掘与解读 从行为空间到社会空间 家庭联合行为
规划层面
城市生活空间规划体系 城市生活圈规划--城市社会规划 社区生活圈规划—城市社区规划
数据与方法层面
手机数据的时空密度 网络签到数据与虚拟行为空间
划定 1994年台湾国土综合开发计划 • 根据居民活动频次划分为20个生活圈。
1979年编制的综合开发计划: 35个生活圈
(辛晚教.台澎金马文化1生9活94圈年及台文湾化展国演土设综施规合划开[J发].城计市发划展研究,1995)
北京城市通勤行为空间
内城老旧居住区居民的通勤空间
单位居住区居民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勤空间
机会生活圈:以满足城市居民不经常的某种需要为主而形成的行为范围,基本生活圈的交通方式主要由 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组成,公共交通则由公交专线、轻轨等构成,一般这个范围涉及到城市的近郊地区。
(袁家冬,2005)
王德教授等的仙桃市域生活圈划分
(朱查松,王德等,2010)
台湾的生活圈规划
1979年编制的综合开发计划: • 以一日至一周生活活动的中心为地方中心 • 共计规划35个生活圈 • 对每一城市每日、每周、每季与每年的服务范围做了
城市研究
• 基于汇总方法与“千人指标”,缺少对微观个体的关注 • 偏重实体空间,轻视行为空间、生活空间
城市规划
• 城市层面:偏重生产空间,轻视生活空间;偏重空间规划,轻视时间规划 • 社区层面:偏重设施规划,轻视社区生活规划
城市管理
• 缺少动态性 • 缺少直接面向居民日常生活的服务
信息化的机遇:大数据+移动服务
生活圈的相关概念 资料来源:田边健一、渡边良雄,1985.
岩手县的日常生活圈划分
三鹰市日常生活圈研究
日本的城市生活圈规划
• 1965年—从广域生活圈到 城市日常生活圈
• 1969年--广域市町村圈:一日生活圈 • 1972年--生活圈三层次:居住区
定住区 定居圈 • 1985年--东京生活圈:“一极集中” “多心多核” • 1999年--东京都外围生活圈
内容 中国城市研究与规划的行为转向 城市生活空间的概念与测度 城市生活空间与生活圈的研究及其规划实践 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的城市生活圈界定与理论构建 问题与展望
中国城市研究与规划的新背景
人本化
社会转型:重视社会建设、关注生活质量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紧凑、完整、便捷
信息化
• 以居住地为中心 • 活动强度的空间差异性 • 空间特征长期稳定 • 多尺度,圈层化
城市生活空间的测度
多边形 出处:Fan and Khattak, 2007
标准椭圆 出处:Newsome and Walcott et al. , 1998
城市生活空间的测度
密度差值 出处:Schönfelder & Samaga, 2003
东京生活圈的结构调整方案 资料来源:日本的国土开发计划
韩国的城市生活空间规划
韩国的城市生活圈规划
首尔城市生活圈规划
木洞新区生活圈规划:
20 个小生活圈(组团、服务半径200~300m) 10 个中生活圈(小区、人口1~2 万、小学 和邻里中心服务半径400~800m、邻里) 3 个大生活圈(居住区)
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的城市生活圈界定与理论构建
日常活动
中 心 城 区
基础生活圈
理想模式
近 郊 区
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的城市生活圈界定与理论构建
就业活动
中 心 城 区
通勤生活圈
理想模式
近 郊 区
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的城市生活圈界定与理论构建
购物休闲活动
中 心 城 区
近 郊 区
扩展生活圈
理想模式
城市生活圈理想模式:中心城区
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大数据与城乡治理”研讨会 中国·广州
基于时空间行为分析的 中国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
柴彦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教授 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
chyw@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居民时空行为分析关键技术与智慧出行服务应用示范”(2012BAJ05B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合作基金项目:城市居民时空间行为的中美比较研究(41228001)。
ICT使用、移动性增加 大数据与个人行为:实时、交互、行为关联
1978—2010年: 中国经济转型 2010—2050年: 中国社会转型
城市规划转型
生产空间导向→生活空间导向 关注宏观发展→关注社区建设 将居民视为均质整体→关注群体间差异性,从居民需求出发
传统城市研究与规划的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城市空间
城市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研究与规划的行为论框架
个人属性因素 显示偏好调查
空间行为
假设偏好调查 理想的行为空间
偏好 (preference) 制约 (constrain)
需求(demand) 引导(supply)
社会经济等因素 经济、制度
城市空间 建构、规划
理想的城市空间
城市生活空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