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莎菲女士形象及其意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的成名作。塑造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莎菲女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人不愚——试析《 李尔王》 中的弄人形象
桂林工学院外语系 田瑞宏
[摘 要]《 李尔王》 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最优秀的一部。 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弄人形象。 本文通过
对这个形象的分析, 揭示了这个形象的本质和这个形象在剧中所起到的作用, 并分析了弄人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在莎
士比亚现实生活中的对应。
[关键词]弄人 《 李尔王》 莎士比亚
1.引言
弄人这一角色源于古代的寓意剧, 他的滑稽动作、 歌舞和低
级趣味的插科打诨, 吸引了广大的群众,为戏剧增添了娱乐色
彩。 而《 李尔王》 中的弄人不仅仅是一个弄人, 他对一切事物的判
断都是那样的透彻、 意味深长,在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
至有学者认为: 一旦缺少这种角色, 整部悲剧就要大为减色, 剔
除丑角将破坏剧情的和谐统一, 就象抹掉了一幅画的一层基
色[ 1]
。 莎士比亚也曾说过:“ 朋友们,……我的弄人将自始至终陪
伴有一位君主。 他不是国王消闲取乐的工具, 在主人大难临头之
际, 他是一位最可靠的挚友。 ……这位弄人的身上集中了生命之
精华。……你们将宁愿割舍哈姆雷特而不愿让这位弄人离去。 ”
2.弄人的智与忠
《 李尔王》 中的弄人是一个智者, 他以其卓越的心智、 超群的
智慧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将矛头直逼李尔的愚蠢和整个人性的
痴愚, 帮助李尔走完了从懵懂无知到心明眼亮的心理发展历程,
“ 透过他表面上的疯傻和调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人物灵魂深处
的聪慧与悲哀” 。 [ 2]
莎士比亚说:“ 真理是一条贱狗,它只好躲在
狗洞里” 。弄人非常聪明, 尽管这种聪明穿插在滑稽的言语和行
为之中, 但其折射出的智慧和理智之光已经淹没了其言语行为
的不协调, 为弄人披上圣人的裟衣。弄人对世态炎凉洞若观火:
“ 帮了一个失势的人……你就会吞下一口冷气的。 ” 对李尔日后
的处境他同样一清二楚: “ 你还比不上我, 我是一个傻瓜,你什么
都不是。 ” 在李尔王还没有认清高纳里尔和里根的本质时, 弄人
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李尔的愚昧糊涂: “ 你想你自己好端端有了一
顶王冠,却把它从中间剖成两半, 把两半全都送给人家,这不是
背了驴子过泥潭吗?” 高纳里尔的管家奥斯华德在大公主的指使
下公然对李尔不敬时, 李尔对他大打出手,这时弄人劝他说:“ 听
着, 老伯伯:多积财, 少摆阔;耳多听, 话少说;少放款, 多借债; 走
路不如骑马快; 三言之中信一语;多掷骰子少下注;莫饮酒, 莫嫖
妓; 呆在家中把门闭; 会打算的占便宜; 不会打算叹口气。 ” 弄人
劝说李尔做事要谨慎,

谦虚,不要轻信别人,又劝李尔不能生活
放纵, 目光短浅。弄人对世间的爱恨情仇似乎非常了解,他对一
切的人物世态都能清楚地看到其背后的实质,他对事物的批判
比谁都来得深刻, 他的许多对话都折射着哲学的光芒。 诸如:“ 因
为中间放了鼻子, 两旁就可以放眼睛;鼻子嗅不过来的,眼睛可
以看个明白” ,“ 因为可以把它(蜗牛)的头放在里面;它不会把它
的屋子送给它的女儿, 害得它的角也没有地方安顿。 ” [ 3]
李尔视弄人犹如玩物。弄人地位卑下, 人微言轻。弄人虽卑
微滑稽, 但一向是忠诚的典范。弄人看到李尔的遭遇,也只好暗
自忧伤, 正如一位骑士对李尔所说的:“ 自从小公主到法国去了
之后, 这傻瓜老是郁郁不乐” 。 而正是这样一个傻瓜, 如影随形地
陪伴李尔,无论李尔暴躁狂怒还是发疯哀号, 无论在茫茫荒野,
还是在凄风苦雨中。 “ 聪明的人全都飞散,只剩下傻瓜一个; 傻瓜
逃走变成混蛋,那混蛋不是我。 ” 当李尔沦为“ 一文不值的零” 时,
傻瓜却在他一败涂地里看出了希望: “ 你可以做很好的傻瓜。 ” 傻
瓜有真假之分,正如弄人所说,“ 一个傻瓜甜,一个傻瓜酸。 ” 他自
己属于前者,一个甘心当傻瓜的假傻瓜。 他明白世界上那些自以
为得计,不知道自己是傻瓜的权贵才是真的傻瓜。 后来李尔在弄
人的指引下,翻开了生命之中全新的一页。
3. 弄人在剧中的作用
弄人形象在《 李尔王》 中的作用很多, 但他的主要角色是国
王道德上的指导老师。 他教会国王: 人不能完全了解自己。 通过
弄人的形象,莎士比亚揭示了人性的伟大。 弄人帮我们认识到所
有的人都有愚蠢的时候, 揭示了人性的不完美性。 在李尔疯狂的
时候,他发现了人性的本质;他从国王的位置降到了人民大众的
位置。 他说:“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
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 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 ” 弄人准确地
评价: “ 这样寒冷的夜将把我们都变成傻子和疯子。 ” 很讽刺地,
弄人和国王开始调换位置。 这时“ 国王已经公然地降低到傻子的
层次了。 ” [ 4]
通过李尔的蜕变, 莎士比亚证明了做一个愚人能够
让一个人把问题看得更清楚。后来, 弄人消失在暴风雨里;他已
经教给李尔他所知道的一切, 尽管他陪伴李尔完成了其心灵的
蜕变,但他并不能承担起李尔的全部历史使命,最后王位还是由
爱德伽来继承。
4. 弄人的社会意义
在宫廷型传统权力格局里, 地位卑鄙的小丑却是唯一有可
能说出真话的人。 很多社会中都有小丑这个行当,作为对傲慢自
大的权力的一种平衡机制。他们既

是低人一等令人不屑一顾的
玩物或弃物,又是洞悉人性、 勘破玄机的世俗英雄
。他们利用自
身的滑稽、 愚蠢或者疯癫作为护身符,说出那些其他人不敢或不
愿说出来的真话。 因此,他们的真话往往能够让掌握权力的人保
持清醒, 不至于因为自身的傲慢和周围人的奉迎犯下那些无法
挽回的大错。
聪明的主人以取笑愚蠢的弄人为乐, 而弄人以助兴逗乐为
生,位卑言轻。 弄人的传统服饰是班驳的彩衣(mot ley)和古怪的
鸡头帽( coxcomb)。他们无权无势、 倍受压迫, 不惜牺牲自己的
尊严来换取果腹之食。 弄人有其机智聪明的一面,一方面为了给
贵族逗趣,另一方面, 他们的幽默必须适时适度、 恰到好处,方能
博得主人一笑而不至于冒犯主人。弄人察言观色, 小心谨慎,否
则就会有被嘲弄、 鞭打甚至被赶出宫去的危险。 弄人提心吊胆地
度日,不仅要时时刻刻谨防鞭子,还要强颜欢笑, 戏谑逗乐,无法
保持正常的心境。而如此境遇下的逗趣, 即便有其睿智之处,却
因其迎合权贵之意而显出些许滑稽, 甚至于无聊。 弄人助兴逗乐
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并不能总说真话。
5. 弄人是莎士比亚本人的写照
在演员只被看作是助兴逗乐之人的社会, (下转第 443 页)
— 441 —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二、 尊重文化差异,表达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载体。 思维和语言之间存
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东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也会影响英、 汉
语的表达方式。 翻译的本质就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 在翻译过
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译入语民族的思维特点,以符合译入语的表
达习惯。
东西方文化对方位的表示各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 对“ 四方” 的惯用表达为“ 东南西北” “ 东西南
北” 。英国人却习惯说“ Four car dinal points: Nort h, South, Ea st
and West” 。 中国人以“ 南” 为主,有“ 南面为王,北面为朝” ,“ 南为
尊, 北为卑” 的传统。 “ 皇帝的龙椅向南摆放,天下衙门朝南开; 南
来北往, 从南到北” 等说法都代表了这一现象。西方人则以“ 北”
为定位方向。汉语中的“ 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 英语表示为
“ sout heast、 nor theast、 sout hwest and nor thwest” 。若将汉语“ 南
屋” 译为“ a r oom with a southern exposure” 就不符合英语的表
达方式, 正确的译法是“ a r oom with a nor thern exposure” 。
不同的民族, 观察某种事物的角度和方向有时是极其不同
的。 如中国人比较讲谦让,大家在一起总是要礼让一番,常说“ 你
先请!” 而英国人则说“ After you” 。汉语用“ 先” , 英语用“ 后” 这

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字来表达了同一个意义。
类似的现象还表现在时间的先后概念上。英语中用“ back
(后)” 指过去的
时间,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dates back
to over 5, 000 yea rs ago(中华文化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 ;
用“ forward(前)” 指未来的时间, Forwar d planning hasn’ t been
made yet(还没有定出未来的计划)。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中文用
“ 前” 表示过去的时间, 用“ 后” 表示未来的时间。 唐朝文学家陈子
昂在《 登幽州台歌》 中的诗句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中的“ 前” 指过去, “ 后” 指未来。
汉 语 中 的 “ 九 五 折” , 英 美 人 却 常 说 “ a five per cent
discount” 。 汉语着眼于打折后的实际付款比例, 英语则着眼于折
扣比例, 这种不同的视角往往导致英语、 汉语对同一思维内容采
用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英文表达方式的不同还强烈地反映在句子结构上。
英语句子重“ 形合” , 往往用词形变化、 连接词、 介词、 定语从
句和独立主格结构等表示成分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 句子的外
形很严谨。汉语句子则注重“ 意合” , 由于没有词形变化、 定语从
句和独立主格结构, 连词和介词的使用也远比英语少, 通常用隐
性连贯方式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 使得汉语句子外形比较松散。
英汉互译时, 要时刻注重这种差别,提高译文的表述质量。如:
Since it has been decided, let’ s start now。
决定了就开始吧。
If you have never tasted the bitter ness of gall, how can you
know t he sweetness of honey?
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
The sky, now overcast and sullen, so changed fr om the ear -
ly afternoon, a nd the steady insistent r ain could not disturb the
soft quietude of the valley; the rain and t he r ivulet mingled
with one anot her , and the liquid not e of the black bir d fell up
the damp air in harmony wit h them both。
此刻, 天空乌云密布, 阴沉沉的, 和下午一二点的时候不大
一样,雨很耐心地下着, 山谷却静寂如旧, 不受惊扰;雨无声无息
地融入溪流,黑鹂流畅的啁啾在湿润的空谷中回响,和雨声彼此
应和。
英语句子的重心在前, 汉语句子的重心在后。
在多数情况下,英语和汉语的叙事和推理顺序是相反的。 西
方人较重分析,英语句子一般先表述最重要的信息,再用各种短
语、 从句来加以进一步的说明;东方人较重综合, 通过逻辑语序,
横向铺叙,层层推进后得出结论。例:
“ Spr ing has so much mor e than speech in its unfolding
flower s and leaves, and t he cour sing of its streams, and in its
sweet r estless seeking! ( John Galswor thy, The Apple T ree )” 春
花含苞欲放,绿叶缓缓舒

展,溪水潺潺流淌, 欢乐的春天,涌动着
无限的追求和希望,这一切难以用语言来倾诉。
由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
着重点也不尽
相同,形成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如果译者能掌握
并灵活应用这种差异, 就可能把文章译得通顺又符合各自的语
言表达习惯。
早在一八九四年,《 马氏通文》 的作者马建忠在他写的《 拟投
翻译书院议》 中就提出了“ 善译” 的三大要求。 其中之一为: “ 译者
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 熟知彼此之异同” 。 当今,随着全球经
济、 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不可挡。翻译作为多
文化交流的桥梁,它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更是文化信
息的传递过程。忽略了中英文化特色, 译文就失去了灵魂,也不
会有高水准的理解质量和表达效果。译者只有认真学习并尊重
各种不同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翻译中的文化传真。
参考文献
[ 1]毛荣贵《 翻译技巧新编》上海外文出版社
[ 2]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3]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4]范仲英《 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上接第 441页)莎士比亚不得不在舞台上靠出卖自己的智慧以
谋生计, 自己的灵魂“ 被职业所玷污” 。“ 戏剧作家就和朝廷中插
科打诨的小丑一样, 人们以蔑视的眼光看待他们, 而他们正是利
用这个蔑视才能畅所欲言。 ” [ 4]
莎士比亚深深体味演员的辛酸,
以至于他将自己比做一个弄人。 他曾如此感叹: “ 唉, 我却曾经常
东奔西跑,扮作斑衣的小丑供众人赏玩, 违背我的意志,把至宝
贱卖掉。 ” [5]
在伊丽莎白时期一个戏班子寻求庇护人是一种时
尚, 也是一种必须。 莎士比亚所在的“ 宫内大臣剧团” 既受宫内大
臣的庇护, 后来该剧团又得到国王的庇护,成为王家剧团。莎士
比亚本身也得到扫桑普顿伯爵的庇护。彼此地位的相近决定了
弄人与莎士比亚在体味人世艰辛、 依附于庇护人、 同情劳动人
民、 揭露社会罪恶、 鞭挞世间不公正之事等方面具有许多共性。
可以说从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的影子: 出身寒微、 家
贫、 伯爵的清客、 剧团和本人受“ 国王供奉” 、 表面的风光等。
6.结论
愚人不愚,他们逃出尘世的纷扰, 精神放逸, 是真和美的化
身。其形象鲜明、 个性独特、 心灵淡漠,具有超然物外的品格,是
人性试金石、 讽刺批评家和嘲弄代言人。
参考文献
[ 1]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悲剧》 [M]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
社, 1992.
[ 2]易红霞.《 诱人的傻瓜——莎剧中的职业小丑》 [ M]

.北
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 3]莎士比亚. 《 李尔王》 [M] . 梁实秋译. 北京: 中国广播电
视出版社, 2001.
[ 4]陈传才, 周文柏.《 文学理论新编》 [ M] .北京: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1999.
[ 5]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全集[ M] .朱生豪译.北京: 人民文
学出版社, 1994.
— 443 —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