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
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处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丁玲深入挖掘女性心理,展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理想,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大胆地、尽情地去书写女性内心的欲望和忧虑,真实刻画了女性内心的挣扎和艰难。
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1928年。
小说发表以后,文艺界立刻做出了反应。
这部作品体现了她作为领导女性思想解放的先驱性和革命性,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度到父系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了全面向父权制度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女性只是作为从属的边缘的附带的人而存在。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
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王德威说:“谈论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及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活动,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要角。
”二、莎菲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谈到这里的女权主义思想,要首先从爱情谈起。
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莎菲女士对于爱情是积极主动的:她对苇弟的拒绝和对凌吉士的追求都是大胆而主动的。
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又展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矛盾、复杂而充满艰辛的心路历程。
茅盾曾评论说:“‘父与子’的斗争在全国各处的古老家庭里爆发,一些反抗的青年女子从‘大家庭’里跑出来,抛弃了深闺小姐的生活,到‘新思想’发源的大都市内找求她们理想的生活来了。
女性意识觉醒下的“自由”选择
女性意识觉醒下的“自由”选择作者: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1期摘; ; 要: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女权运动的鼻祖,其处女作《女宾》以弗朗索瓦兹、皮埃尔与格扎维埃尔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讲述了女主人公弗朗索瓦兹一段被异化的感情历程。
丁玲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体形式,刻画了在五四思潮影响下,知识女性冲突的思想、矛盾的情绪、痛苦的挣扎。
莎菲和弗朗索瓦兹,都在个体意识觉醒的情况下,挣脱时代束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解脱。
本文以上述两篇小说为例,通过文本分析,对主人公主体意识觉醒后作出的“自由”选择,进行解读,以期有助于女性主义的思考。
关键词:莎菲女士; ; 女宾; ; 女性意识; ; 自由一、《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女宾》中的女性主义1927年,丁玲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便“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震惊了”。
在她接下来的创作生涯中,无论是她笔下的梦珂、曾淑、节大姐,抑或是玛丽、美琳、丽嘉都带有“一种具有非常浓重的‘世纪末’的,‘近代女子’的姿态”,这些女性敢于蔑视传统的道德礼教,追求自由与爱情。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莎菲女士这一形象以独有的高度远远地超出了其他,茅盾先生曾在《女作家丁玲》中这样评价:“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叫绝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她将现哲学流派中的存在主义和性别研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女人不是先天生就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正是这句话奠定了波伏娃的女性主义基石。
《女宾》是一部以自身经历为蓝本而写成的小说,书中的女主人公弗朗索瓦兹是一个经历了从“依附”到“独立”,逐渐唤醒自我意识并作出选择的悲剧形象。
在爱情中丧失自我,沦为“他者”,波伏娃描写了当时女性可悲的生存遭遇,要想自由就必须做出选择,却无法承受选择后带来的后果。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重读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被 男性 把 玩和 消费 的对 象 。然而 , 《 莎 菲女 士的 日
记》 却 透过 莎菲 对 苇弟 的“ 爱情 观 照” , 把 中国几 千 年来沉 积 于女 性生 命 中对男 性 的仰视 变为俯 视 的
心态 , 做 了深层 次 的形象 透视 , 历 史 性 地 从 人 性 的
人 能 了解 我 ……如若 不懂 我 , 我要 那些 爱 , 那 些体 贴 做什 么 ? ” l 2 】 ( 这 种 大胆 炽 烈 、 毫无 顾 忌 的女
地流 露 出 了不 断走 向人 性 自觉 的现代 性别 意识 。
性 情感 诉 求确 实给 读者 带来 了现代 文 学 中少 有 的
人 性震 撼 。因为 一 直 以来 , 中 国文 学 史 上有 关 男 女 关 系的 范式形 态都 是 男 主女 从 , 女 性 从 来 都 是 在“ 五 四” 社会 话语 转 型的过 程 中 , 《 莎 菲女 士 的 日记 》 “ 作 为五 四新女 性 的终结 者 和大革 命 时代 女性 的开 启者 ”_ l J ( ¨ 引发 了批 评界 最 为 广泛 的
述形 式 , 融 入 作 家 渴望 爱 情 自由 、 追求个性解放、 坚守 人格 独立 的 现代 人 文 精 神 , 不 加 掩 饰 地 袒 露 了“ 五 四” 时代 的“ 莎菲 ” 在传 统与 现代 之间 痛苦 裂
变 的灵魂 , 充分 展示 了女 性“ 人” 的本质 力量 , 自然
受 苇弟 “ 盲 目的爱 ” 。追 问爱 情 , 莎 菲 总 是在 感 性 与理性 之 间审视 情感 , 强 调爱 情 的精神 诉求 , 并 强 烈 地渴 望 能被世 人所 理解 : “ 我总愿 意有 那么 一个
论《莎菲女士的日记
论《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和传统性别意识的遗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丁玲的大部分创作都涉及中国女性领域,她的创作反映了女性的生存际遇、心路历程以及她们对人生的看法。
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的小说。
主人公莎菲超前的女性自主意识与当时封建落后的社会格格不入,这种进步思想在封建势力的阻遏下带有传统性别意识残余成份,但莎菲的传统性别意识经过女性自主意识的改造而焕然一新。
莎菲同时具备女性自主意识和传统性别意识的矛盾心态,体现出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主义者在这个落后封建时代的尴尬与苦闷。
个性解放了,但社会仍未解放,丰满的理想、超前的意识在混沌愚昧的社会中无处安放,莎菲出走后无路可走,走投无路,最终酿成莎菲放弃社会并自我放逐的病态性格。
中国女性在父权意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自立,对传统性别意识耳濡目染,随着知识素养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她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萌芽,她们既从家里往外看,又从社会往家里看,因此,中国女性的觉醒是不彻底的觉醒,女性自主意识是一种反抗意识,但这种反抗具有被动性、自发性,因而这种进步思想在落后封建大环境之下注定带有传统性别意识,但她们的传统性别意识经过女性自主意识的改造而焕然一新。
1.《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莎菲是接受过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女性,为享有我生的一切,她顽强地与封建旧家庭抗争,去追寻新的生活,寻求女性的话语权,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莎菲的诞生,无疑让文艺界喷射出生命力的火花和人文主义的光芒,她体现了具有自主意识的女性追求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把握自身命运,是超于时代的人物形象,具有恒久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女性自主意识,应理解为女性作为具备思辨能力的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世界具有自己的审美认识、感受和评价,并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提到:什么是女子命运?是自由决定了她自己的命运,摆脱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摆脱了社会的压制性的约束,可以充分表达她的思想,并且把这些思想付诸行动。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整体细读
陈俐李家富内容摘要: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莎菲女士的日记》被看作是“女性的《沉沦》”,小说大胆而不加掩饰地解剖了“五四”时代“莎菲”灵魂裂变的心路历程,成功地反映出了不断走向人性自觉的现代性别意识。
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性别意识颠覆与反叛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
作为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丁玲凭着自己艰难坎坷的个人经验和对女性群体孜孜不倦的思索,为现代文学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文学视角和天地。
1928年初,丁玲作为一个“叛逆的青年女性”,“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发表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震惊了一代文艺界。
源于性别意识的颠覆与反叛,这篇被看作是“女性的《沉沦》”的小说,大胆而不加掩饰地解剖了“五四”时代“莎菲”灵魂裂变的心路历程,成功地反映出了不断走向人性自觉的现代性别意识。
一茅盾曾在《女作家丁玲》一文中这样深刻地评价莎菲:“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莎菲女士是旧礼教的叛逆者”,“莎菲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1]这无疑是切中肯絮的。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以极大的勇气,第一次如此不加掩饰地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知识女性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为中国现代文学奉献了一个五四退潮后追求个性自由和理想爱情的封建叛逆女性形象——莎菲。
莎菲是一个受五四新思潮洗礼的现代知识女性。
乘着个性解放的风潮,她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藩篱,成为出走的“娜拉”。
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莎菲蔑视男尊女卑的封建宗法观念,她不像传统女性那样被动地等待男性的垂青和爱怜。
她认为自己和男人在精神人格、社会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
因此,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她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苇弟纯洁无私地爱恋着她,但她却轻视苇弟的懦弱,缺乏男子气,又不理解她,她不爱他。
凌吉士美丽的仪表、堂堂的相貌、文雅的举止吸引着莎菲,使她癫狂,可一旦认清其貌似高贵的外表里隐藏着的是卑劣的灵魂时,她毅然拒绝了他。
《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
《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本由现代女性撰写的日记,记录了她的苦痛与灵光,展示了现代女性面临的挑战和突破。
莎菲女士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她聪明、独立、自由主义。
在这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她发现自己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
她在日记中描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如何不断努力争取公正和平等的机会。
她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时间。
她还对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这种不公正对女性的影响。
莎菲女士的日记还记录了她的日常生活,她努力平衡工作和家庭的责任。
她不仅需要在职场中证明自己,还需要在家庭中承担照顾孩子和家务的责任。
她感到无奈地记录了自己的辛劳和疲惫,同时也思考如何实现性别平等,让男女共同分担家庭责任。
除了记录她的苦痛和挑战,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描述了她的灵光。
她意识到女性的力量和价值,并表达了对女性权益的热情和决心。
她在日记中分享了她通过参与女性组织和行动来推动改变的经历和故事。
她坚信通过团结和行动,女性可以获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实现她们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本深情的书,通过女性的视角和经历,展示了现代女性面临的挑战和突破。
这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坚韧,同时也呼吁社会对女性权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世界中,女性需要互相支持和团结,共同为实现平等和公正而奋斗。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摘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女性意识觉醒,作者通过对莎菲的形象塑造对女性自身命运进行了探索性的创作。
突破禁区表达女性“性”解放的诉求,颠覆了传统的两性观。
除此之外更升华到追求“灵与肉”统一的爱情观。
【关键字】丁玲莎菲灵与肉统一女性解放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制度,父权思想的浸透,使中国女性遭受了无情蹂躏与痛苦折磨。
这种两性的不平等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它是“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于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1]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而女性被压制在从属于男性的边缘状态。
至到“五四”时期,在思想解放的大浪潮下,女性主义创作应运而生,展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号召女性挣脱封建枷锁追求自由解放。
张爱玲、丁玲、冰心、苏青、庐隐、萧红、凌淑华、冯沅君等一大批女作家,以自身经历出发,状写女性的现实遭遇,发出前所未有的女性之声。
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
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她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谈及中国女作家女性主义创作,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2]的丁玲,深入挖掘女性心理,用独特的文本叙事方式展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惊艳现当代文坛。
它以独白日记体的表述方式大胆泼辣的笔调描绘了女性心理历程,书写女性心理的欲望和苦闷,真实的刻画了女性心理的挣扎与艰难。
一、通过表达女性“性”解放的诉求颠覆传统两性关系独白日记体的文体把女主人公“莎菲”的心理活动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加保留的展现了“莎菲”的内心情欲。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一篇: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杨碧雅处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丁玲深入挖掘女性心理,展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理想,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大胆地、尽情地去书写女性内心的欲望和忧虑,真实刻画了女性内心的挣扎和艰难。
丁玲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体现了她作为领导女性思想解放的先驱性和革命性,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度到父系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了全面向父权制度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女性只是作为从属的边缘的附带的人而存在。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
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王德威说:“谈论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及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活动,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要角。
”二、莎菲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又展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矛盾、复杂而充满艰辛的心路历程。
茅盾曾评论说:“‘父与子’的斗争在全国各处的古老家庭里爆发,一些反抗的青年女子从‘大家庭’里跑出来,抛弃了深闺小姐的生活,到‘新思想’发源的大都市内找求她们理想的生活来了。
”这“理想的生活”其实就是莎菲的理想主义的爱情。
丁玲就是在这种潜在的、表层的女性外境遇下,以独特的日记体的形式,深刻展现出莎菲渴望灵与肉结合的理想爱情但又最终落空的心路历程。
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有感
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有感
莎菲女士的日记诞生于五四运动那个时代,透露出与旧时代不同的思想。
主角莎菲就是一个绽放着女性主权的光芒的角色,她敢于追求爱情,袒露天性,大胆的思想突破了封建的礼教。
这与当时的新思想不谋而合,从莎菲的世界我们可以窥探到那个时代的色彩。
作者以日记的形式,描绘了莎菲对情感的幻想和对性的大胆猜想。
她对爱她的苇弟坦白她的感情,她也羞辱爱她的苇弟,她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她恋上了凌吉士,对他产生性幻想,又对于移情别恋的行为愧疚;她不满于家人对她无条件的信任,她的思想中又充满着愤世嫉俗,这样的莎菲充满着矛盾的色彩,充满着封建与新时代的矛盾。
女性们既任然受着封建礼教的蚕食,又深受新思想的洗礼,反应着在五四运动中,发育不完全的寻求解放的生命体的扭曲状态,通过莎菲向我们展示了一切。
而在作者丁玲的现实生活中也前后经历过四段爱情,可以看到她身上女性不断的到解放寻求解放的色彩,这和她塑造的莎菲非常相似,似乎莎菲和她融为一体。
本文既是写莎菲又何尝不是在剖析着作者自己呢?
我想在那样一个新思想开始传播的年代,女性仍然受困于社会的封建中,即使接受了新兴的思想,仍会在世人的目
光中受到牵绊,不过对于旧时代的女性而言这已经是一种进步,她们用她们的挣扎推动着时代的前进!。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XXX摘要: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创作涉及中国女性生活的领域,如她早期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就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女性抗争意识和对女性在社会中处境的忧虑。
本文从女性的尴尬处境及莎菲的抗争两方面分析这篇丁玲的早期作品。
关键词:莎菲、凌吉士、女权主义、婚姻、抗争《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由三十四篇日记组成,其中二十四篇都和凌吉士相关,且多数都以莎菲女士和他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
就小说的主线结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看似散乱的日记书写是有一个中心的,那就是莎菲女士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
前三篇没有涉及到凌吉士,是交待了一下莎菲女士的状况;接着,凌吉士开始介入莎菲女士的生活;最后一篇日记是莎菲女士要结束和凌吉士的关系。
在这一系列的爱情描述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问题是莎菲女士对凌吉士先是追求然后拒绝的态度的急剧转变。
我认为在这样的急剧转变并不是出自莎菲内心,其中还隐含着丁玲对当时乃至现代女性在社会处境的忧虑。
显然莎菲对凌吉士是一见钟情的:“我为要强迫地拒绝引诱,不敢把眼睛抬平去一望那可爱慕的壁炉的一角。
两只不知羞惭的破烂拖鞋,也闭着我不准走到桌前的灯光处。
我气我自己:怎么会那样拘束,不会调皮的应对?平日看不起别人的交际,今天才知道自己是显得又呆、又傻气。
唉,他一定以为我是一个乡下才出来的姑娘了。
”之后莎菲开始主动接近凌吉士,故意搬到和凌吉士家很近的地方。
在和凌吉士交往渐深时,莎菲又发现了起肮脏的灵魂:“他除了不满于他父亲未曾给他过多的钱以外,便什么都可使他在一夜不会做梦的睡觉;如有,便只是嫌北京好看的女人太少,有时也会厌腻起游戏园,戏场,电影院,公园来……唉,我能说什么呢?”于是莎菲决定拒绝他。
可是莎菲无法背叛自己的感情,就在这样的纠缠中莎菲在最后把凌吉士赶出门外,独自漂流。
我们都明白日记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得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摘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女性意识觉醒,作者通过对莎菲的形象塑造对女性自身命运进行了探索性的创作。
突破禁区表达女性“性”解放的诉求,颠覆了传统的两性观。
除此之外更升华到追求“灵与肉”统一的爱情观。
【关键字】丁玲莎菲灵与肉统一女性解放从女性主义角度看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制度,父权思想的浸透,使中国女性遭受了无情蹂躏与痛苦折磨。
这种两性的不平等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它是“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于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1]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而女性被压制在从属于男性的边缘状态。
至到“五四”时期,在思想解放的大浪潮下,女性主义创作应运而生,展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号召女性挣脱封建枷锁追求自由解放。
张爱玲、丁玲、冰心、苏青、庐隐、萧红、凌淑华、冯沅君等一大批女作家,以自身经历出发,状写女性的现实遭遇,发出前所未有的女性之声。
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
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她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谈及中国女作家女性主义创作,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2]的丁玲,深入挖掘女性心理,用独特的文本叙事方式展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惊艳现当代文坛。
它以独白日记体的表述方式大胆泼辣的笔调描绘了女性心理历程,书写女性心理的欲望和苦闷,真实的刻画了女性心理的挣扎与艰难。
一、通过表达女性“性”解放的诉求颠覆传统两性关系独白日记体的文体把女主人公“莎菲”的心理活动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不加保留的展现了“莎菲”的内心情欲。
莎菲女士的日记、剖析
这个时期不管是“女性文学”也好,还是“女性文学研究”也好, 都是试图改变“女性”在各种文字表述、话语表述中的无性别差异状 态,进而从文化层面上使女性的性别差异正当化,从而使女性真正的 成为自己。
了 • 左翼革命文学创作,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左翼文学 • 运动,丁玲的伴侣和战友、共产党员胡也频被杀害。面对严酷的白色恐怖,丁玲勇敢 • 地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文
化 • “围剿”,发展革命文艺做了大量工作。为此,丁玲遭到国民党特务绑架。后来在党
中国的女权主义
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 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 标,在争取和男性平等与互利互助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特性存在,展示 女性对男性在生理上、社会角色上的优势方面和弱势方面,注重发挥女子的独特 优势,规避女子的弱势方面,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 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 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其基本原则包括女性的存在自尊自爱自重、自信自立自强, 爱情家庭生活中同男性的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社会生活中与男性分工协作、优 势互补、互相尊敬、 互不侵犯等。
在中国对女性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时期。那个时候太平天国的统 治纲领中就存在着明显的男女平等意识,如规定女子和男子一样有受教育的权力, 可以分土地,可以“天足”。如果太平天国运动不被绞亡,也许中国女性的命运会大 不一样。
《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
《莎菲女士的日记》:现代女性的苦痛与灵光《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代表着现代女性独立自主和奋斗的作品。
这本日记记录了一个名叫莎菲的女性的生活和苦痛。
莎菲生活在一个封建的家庭中,她的性别使她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没有地位。
在家中,她被视为附属品,需要依赖男性的照顾和保护。
在社会上,她被看作是一名妇女,只能被当作家庭主妇,没有自己的职业和独立经济地位。
封建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莎菲感到很难逃脱自己的命运。
她常常为自己的生活困境而感到痛苦和沮丧,她坦率并有力地表达了她的不满和思考。
她清楚地认识到她所经历的不公平和精神折磨,但她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相反,她积极地探索着自己的未来。
莎菲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她希望能够独立地工作,获得经济独立,并追求自己的理想。
虽然她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压力,但她仍然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方向。
她意识到,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应该轻易地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她相信自己有实现理想和走出困境的力量。
在莎菲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代女性的苦痛和灵光。
她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抨击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公和压迫。
她提出了自己的生活理念,坚信自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成功。
通过莎菲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女性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以及她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但在这些困难之中,现代女性仍然要勇敢的探索未来,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
总之,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代表了现代女性独立自主和奋斗的作品。
莎菲尽管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和困难,但她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坚定地生活着。
这个作品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女性的尊严和力量,也激发了我们的思考和行动,让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现代女性的追求。
女性主义批判解读莎菲日记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论文题目:女性批判主义解读《莎菲女士日记》院系:文学院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高松朝学号:2012213271女性批判主义解读《莎菲女士日记》摘要:起源于19 世纪中期美国的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与运动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后造就了一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和翻译家。
丁玲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具有女性意识,最早认识到女性命运,树立自觉性别眼光的作家。
笔者认为,丁玲在其早期创作的日记体裁的小说《莎菲女士日记》中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反叛与觉醒的。
文本中的莎菲是具有代表意义的。
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
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解读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中隐含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心理爱情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通常以18 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度到父系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了全面向父权制度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女性只是作为从属的边缘的附带的人而存在。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
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王德威说:“谈论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及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活动,丁玲是不可或缺的要角。
”二、莎菲女士日记中的主人公莎菲形象莎菲女士日记中的莎菲绝不是一个通常人们指责的玩弄异性的泛爱主义者,而是一个敢于藐视传统性爱观念,真诚求爱但顾虑重重,耽于幻想但怯于行动的恋爱理想主义者。
对于苇弟,她身怀友情,没有一点爱情的杂质,但是,单纯的苇弟却误把这种感情当做了爱。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丁玲小说《莎菲女士日记》及其英译本的语言风格
作者: 濮海燕
作者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出版物刊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3-125页
主题词: 女性主义;心理描写;译文
摘要:起源于19世纪中期美国的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与运动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后造就了一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和翻译家。
丁玲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具有女性意识,最早认识到女性命运,树立自觉性别眼光的作家。
笔者认为,丁玲在其早期创作的日记体裁的小说《莎菲女士日记》中所透露出的大胆的女性意识主要是借助于她创作的语言风格。
本文从原作及其英译本的语言风格角度入手列举原作与译作的若干例子来解读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中隐含的女性主义意识。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精选多篇)【共11页】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很喜欢《莎菲女士的日记》,虽然几个朋友都觉得它又枯燥又纠结,神经兮兮。
而我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着看着,竟不知道莎菲是莎菲,是丁玲,还是另一个自己。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这是一个病榻上的女人,渴望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
她把最内心的情感包扎起来,让亦真亦幻的痛苦与快乐、落寞与激情吞噬着自己。
她渴望拥抱这个世界,却又踌躇不前;她渴望追求真爱,却又不愿妥协。
一本日记,记录了她所有的心事,将这个女人最私密的情感展露无遗。
莎菲是个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代表。
个性张扬的典型,形象出众。
而我仿佛也进入了那个世界,充满了渴望,强烈的压抑感充斥着空气,等待下一秒的爆发。
可事实是我在下一个世纪,无法轮回。
只能在那油墨香中找寻迷失的方向。
不知道莎菲是否真的存在,或许是虚构的人物。
全篇采用日记体裁,描写了主人公莎菲在养病期间的内心独白,和以女性的视角看得的人间百态。
主人公是莎菲,围绕在莎菲身边的每一个角色都衬托出其的抑郁,纠结的形象。
忧与爱交错的重现,交杂着内心的求知欲。
在一个身患疾病的女子身上体现得比较突出。
有些先进思想的人总喜欢安静的地方,而常常又渴求在热闹中升华。
莎菲的体弱多病更让她觉得性情烦躁,即使有苇弟,有朋友的时时家访,也觉得事事不顺。
孤僻的闷常常笼罩在心头,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格格不入造就了她的性格:思想的抗拒,卑微的低头,在事前的鄙夷。
莎菲是一个真诚的女人,她爱她的朋友毓芳和云霖,也在乎童年时关系最的朋友,以至于每每见到与其极其相似的剑如,她也会那么介意当初为何不回应她寄出的八封长信。
她气得只想哭却纵声而笑,她痛恨过去,痛恨自己不可追悔的无赖行为。
她是一个爱面子的女人。
面对苇弟的求爱,她从不欺骗和玩弄他,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她毅然地拒绝了苇弟,却又总是将苇弟弄哭自己却很得意。
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
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内容摘要:丁玲早期作品特别关注知识女性的命运及其精神世界的矛盾,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最具代表性。
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
长期以来,莎菲形象备受评论界关注,且颇多争议,但其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其实莎菲女士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形象,她既有现代自由主义精神的皮相,又有封建时代思想观念的遗痕。
无论把她当作反封建的斗士还是把她当作个人主义野心家都只是认识上的错位和误读。
因而全面认识莎菲女士的原生相就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关键字:《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形象叛逆者极端的女权主义者自恋情结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四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大.丁玲还在孩提时期就通过具有新女性意识的母亲接受了妇女运动的思想,并在读书求学期间积极投身于妇女解放的活动。
这使她1927年在落寞悲郁中开始小说创作时,一开始就显示出关注女性命运的特色,并始终以女性的视角、笔触去发掘那些艰难地行走在解放之旅的女性内心最隐秘、最富激情的内涵。
其中,以《莎菲女士的日记》最具代表性。
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
长期以来,莎菲形象备受评论界关注,且颇多争议,但其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莎菲女士的性格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一、戴着枷锁的叛逆者梁云老师曾经说过:“《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现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宣言书。
”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评价莎菲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莎菲是一个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至上的女青年。
她因为失落在个人追求的涡流中,对生活感到悲观,以致于她的思想显得懦弱、空虚。
然而,她尽管在肺病中挣扎,仿佛自暴自弃,却又是一个心地善良、富有理性的知识女性。
莎菲渴望纯洁的爱情,要求“享有我生的一切。
”可是,她又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里不会任她去求得她所要的来满足她的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
XXX
摘要: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创作涉及中国女性生活的领域,如她早期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就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女性抗争意识和对女性在社会中处境的忧虑。
本文从女性的尴尬处境及莎菲的抗争两方面分析这篇丁玲的早期作品。
关键词:莎菲、凌吉士、女权主义、婚姻、抗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由三十四篇日记组成,其中二十四篇都和凌吉士相关,且多数都以莎菲女士和他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
就小说的主线结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看似散乱的日记书写是有一个中心的,那就是莎菲女士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
前三篇没有涉及到凌吉士,是交待了一下莎菲女士的状况;接着,凌吉士开始介入莎菲女士的生活;最后一篇日记是莎菲女士要结束和凌吉士的关系。
在这一系列的爱情描述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问题是莎菲女士对凌吉士先是追求然后拒绝的态度的急剧转变。
我认为在这样的急剧转变并不是出自莎菲内心,其中还隐含着丁玲对当时乃至现代女性在社会处境的忧虑。
显然莎菲对凌吉士是一见钟情的:“我为要强迫地拒绝引诱,不敢把眼睛抬平去一望那可爱慕的壁炉的一角。
两只不知羞惭的破烂拖鞋,也闭着我不准走到桌前的灯光处。
我气我自己:怎么会那样拘束,不会调皮的应对?平日看不起别人的交际,今天才知道自己是显得又呆、又傻气。
唉,他一定以为我是一个乡下才出来的姑娘了。
”之后莎菲开始主动接近凌吉士,故意搬到和凌吉士家很近的地方。
在和凌吉士交往渐深时,莎菲又发现了起肮脏的灵魂:“他除了不满于他父亲未曾给他过多的钱以外,便什么都可使他在一夜不会做梦的睡觉;如有,便只是嫌北京好看的女人太少,有时也会厌腻起游戏园,戏场,电影院,公园来……唉,我能说什么呢?”于是莎菲决定拒绝他。
可是莎菲无法背叛自己的感情,就在这样的纠缠中莎菲在最后把凌吉士赶出门外,独自漂流。
我们都明白日记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得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
关于凌吉士的形象或许没有莎菲写得如此糟糕,我们可以从毓芳在觉察到莎菲和凌吉士之间的不正常后的告诫里面略窥一二:“莎菲,我觉得你太不老实,自然你不是有意,你可太不留心你的眼波了。
你要知道,凌吉士他们比不得在上海同我们玩耍的那群孩子,他们很少机会同女人接近,受不起一点好意的,你不要令他将来感到失望和痛苦。
我知道,你哪里会爱他呢?”而且莎菲自己也曾在日记里写到:“他听后却受窘了,不好意思的在含含糊糊的回答,于是我向心里说,这还不是一个坏蛋呢,那样高大的一个男人却还会红脸?”这样一个在帮女生补习时听到女生暗暗表示的话语都会脸红的纯情男人显然不是莎菲后面所描述的那样:“是拿金钱在妓院中,去挥霍而得来的一时肉感的享受,和坐在软软的沙发上,拥着香喷喷的肉体,抽着烟卷,同朋友们任意谈笑,还把左腿叠压在右膝上;不高兴时,便拉倒,回到家里老婆那里去。
”
那么莎菲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日记中欺骗自己,对自己实行自我催眠呢?我认为在整个事件中蕴姊的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莎菲和凌吉士在一月一号认识,一月四号莎菲便搬家到凌吉士附近,一月十二号两人关系便已密切,但是,接下来,蕴姊的信改变了这一切。
一月十六号,蕴姊写信给莎菲,诉说自己爱情的消失,
生命的无意义,这封信显然给莎菲沉重的打击,她为此自残,住进医院,三月四
号方才出院,三月九号和凌吉士关系还好,之后蕴姊死了,而在三月十三号突然
就说起了凌吉士可怜的肮脏思想。
小说中没有正面出现蕴姊这个人,但是,从莎
菲的回忆来看,她们应该是在一起生活过,后来,蕴姊找了一个爱人,随爱人走了,结婚了,但小说之后写道:“她信里说:‘我的生命,我的爱,都于我无益了……’……从她的信中,我可以揣想得出她婚后的生活,虽说她未肯明明地表
白出来。
神为什么要去捉弄这些在爱中的人儿?蕴姊是最神经质,最热情的人,
自然她更受不住那渐渐的冷淡,那遮饰不住的虚情……”后来就是蕴姊死了,莎
菲写道:“假使她不被神捉弄般的去爱上那苍白脸色的男人,她一定不会死的这
样快。
”这样,莎菲就把蕴姊之死和爱情、结婚联系起来了。
这不免让莎菲重新
思考她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
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中国女子是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的,在莎菲的描
述中蕴姊显然是当时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
然而当她因为爱情进入的婚姻时,由
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也导致蕴姊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导致她对生活
失望,郁郁而终。
在当时那样的中国环境中,婚姻必然地充当了把女子重新禁锢
的工具,而这也是丁玲想要表达的忧虑。
因此,莎菲才会拒绝凌吉士的爱,才会
如此惧怕婚姻!
然而莎菲的抗争不仅仅表现在她拒绝凌吉士的爱,还表现在她对苇弟的态度上。
作为莎菲的追求者,苇弟是全心全意爱着莎菲的。
他对莎菲的照顾无微不至,
对莎菲的戏弄心甘情愿。
但莎菲却一直拒绝他,只是把他当成是好姐妹般的存在,
这无疑是对苇弟的巨大打击。
面对苇弟如此,莎菲的心中还是有些愧疚的,因此
才会说“我祝祷世人不要像我一样,忽略了蔑视了那可贵的真诚而把自己陷到那
不可拔的渺茫的悲境里,我更愿有那末一个真诚纯洁的女郎去饱领苇弟的爱,并
填实苇弟所感得的空虚啊!”即使如此,她依然拒绝了苇弟的爱,这不失为是一
种对男权的报复,对几千年来男人无情得抛弃女人的报复。
莎菲拒绝苇弟和凌吉士,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
正是由于这种拒绝,
莎菲证明了自己的独立地位,向整个男权社会发起了挑战的宣言。
她企图夺取在
爱情中的主导权来摆脱男性的主导地位,企图用拒绝来冲破男权社会给女性设置
的家庭牢笼。
而莎菲对于苇弟的折磨完全是男性对于女性施虐的变相罢了! 捡起
男性统治女性的这一套把戏,莎菲企图同样地以女性的优越、以自身为筹码来颠
覆男权打倒男权,她要推翻男性王朝,自己来当王。
但她最终失败了,还把自己
的心也搭了进去。
在她拒绝的两个男人中并没有真正成熟的,他们都或多或少的
带着一些女性气质,根本不能代表整个男权社会。
而企图以女权来打倒男权似乎
又陷入男权的暴力、强权逻辑圈套中,以一种扭曲来取代另一种扭曲,这显然不
是正确的道路。
以平等自视的身份, 与真正的强大的男性并肩平等地站立, 莎菲们当在共
同的更广阔的时代空间、社会生存空间中去抗争, 去证明自己。
而这, 正是丁玲
以后所走的路,而这条路还有很长的一段没有走完,需要我们继续向前。
参考资料:
[1]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白浩,一个男权者的偏见——我看《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拯救与自救[J]
[4]刘宏志,在追求与拒绝之间———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