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丁玲与《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丁玲4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翌年便随母亲移居常德,她是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的。丁玲的母亲余曼贞(1878—1953),是一位坚忍刚强、勤奋豁达的女性,丁玲说:“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是最好的教育”。有这么一个坚强而新式的母亲,为丁玲日后接受“五四”运动的洗礼接受新思潮开辟了道路。丁玲从小在新式学校就读,最让人佩服的是丁玲未满18周岁就和同学跑到上海求学,这在当时的社会上是少有的,况且还是个女孩子。1922年初,丁玲和同学王剑虹奔赴上海,到达上海后她先就读于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19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4年,丁玲离开上海到北京,在这座古都结识了青年诗人胡也频,1925年丁玲与胡也频结婚。丁玲的创作是从1927年开始的,她的第一部小说是《梦珂》。1928年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刊登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了文坛的热烈反应,丁玲被人们所关注。此外,丁玲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终于在党的帮助下,于1936年9月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从以上简略的丁玲成长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丁玲是一位在五四新思潮的洗礼下成长的新时期的女性,由于母亲的缘故丁玲虽没有封建家庭的束缚,但是她积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为求学不畏艰苦背井离乡,这都是让我们钦佩的。一般来说作家的创作内容大多是作家熟悉的生活方式和作家所熟悉的人物,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就是一个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成长的新女性。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在文坛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应。。《莎菲女士的日记》描写“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是细腻大胆、感情饱满的人物心理刻画典型。其主角追求而无出路,伤感、自恋、颓唐的“时代病”体现在其身上,包括病态的反抗,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批判性。《莎菲女士的日记》主要是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寄居在北京的女主人莎菲34天的心境,但是这34天并不是连贯的,日记从12月24日,写到翌年3月28日,时断时续,且年代不详。日记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人:善良痴情而懦弱的苇第,帅气迷人的纨绔子弟凌吉士,莎菲与他们在感情上有纠葛。莎菲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新女性,她独身一人在北京求学,而且还患有肺病,加之她内

心又如此敏感让读者对她产生深深的同情心。但丁玲的这篇作品并不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同情心而写的,这部作品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赏析时它具有深刻的意义。丁玲创作这部作品时是1928年,正是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五四运动时期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尤其是妇女。五四时期的妇女开始挣脱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束缚,逐渐的做起了自己的主人。她们开始同男性一样上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甚至有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自杀的。但是由于中国的女性自古以来依靠着男性而活着,依靠家庭而活着,虽然解放了妇女的思想,但是妇女的生存问题根本上没得到解决。因此有了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著名的演讲“娜拉出走之后”,鲁迅先生为民主革命时期狂热的妇女解放运动做了冷静的分析,认为,在全社会尚不认同女性独立,尚不承认女性地位的大环境下,女性出走,脱离家庭,很可能只有两个下场——回归或者堕落。五四运动退潮时期很多人的思想上开始感到苦闷,尤其是妇女们,接受新思想解放了自己的思想,反抗封建的东西之后这些新女性们该何去何从呢?丁玲自己也说“我固执地要在自由的天地中飞翔,从生活实践中寻找自己的道路”。但“自己的道路”是什么,在哪里?丁玲本人似乎也不很清楚。莎菲就是一个在五四运动退潮时期的叛逆而又苦闷的知识女性,也就是说莎菲就是一个这个时代创造出来的人物,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某些方面的东西,这也是这篇小说能够引起文坛热烈的反应的一方面的原因。

小说是以日记体形式写的,因此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女主人的所思所想,能够感受到那种心理的苦闷和内心斗争的痛苦。莎菲的性格我们可以从她的那些内心的独白中挖掘出来。首先莎菲是一个孤独而倔强的的人,小说一开篇就写到了她的孤寂。在一个刮风的日子,莎菲一个人在公寓里百无聊赖,“一个人能呆呆的坐着,等时间的过去吗?我是每天都在等着,挨着,只想这冬天快点过去;天气一暖和,我咳嗽总可好些,那时候,要回南便回南,要进学校便进学校,但这冬天可太长了。”“象一个老年人耐心着消磨时间。”莎菲一个人在公寓里生着病,身边有没有什么人可以倾诉,心理更感到孤寂,她一面讨厌窗外走廊上传来的住客们喊伙计的声音,一面在没有这些声音时又感到可怕的孤寂,“没有一些声息时,又会感到寂沉沉的可怕。”一个人的时候莎菲感到苦闷与窒息,可是别人来了她又不会把自己的高兴流露出来。“吃过午饭,苇弟便来了,我一听到那特有的急遽的皮鞋声从走廊的那端传来时,我的心似乎便从一种窒息中透出一口气来感到舒适。但我却不会表示,所以当苇弟进来时,我只默默的望着他。”其次,莎菲是也是一个骄纵任性的女子,她明知韦弟是爱着她的,却时常捉弄他,甚至对于韦弟的眼泪她却感到快意,“看到他哭了,我却快意起来,并且说“请珍重点你的眼泪吧,不要以为姊姊象别的女人一样脆弱得受不起一颗眼

泪……”“还要哭,请你转家去哭,我看见眼泪就讨厌……”和朋友去看电影中途却抛下自己请的朋友自己一个人回来。莎菲并不是一个讨人厌的女子,她身上集合了多种性格,有好的也有坏的。她虽骄纵任性,乃至是怪癖,但是她也有其可爱的一面有其可贵的一面。莎菲可爱的一面在于对待感情毫不含糊,她没有滥情,她渴望能理解她而爱她的人,她说“我总愿意有那末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对于韦弟的爱,她总是感到愧疚,她并不玩弄韦弟的感情,虽然时常会捉弄他,但是捉弄完她自己心理却会感到惭愧、后悔。她为了让韦弟死心把自己的日记都拿给韦弟看。让他知道他之在她心里“是怎样的无希望”,进而了解她“是如何凉薄的反反复复不足爱的女人”。莎菲常常真诚地为苇弟祝福祈祷,“愿有那么一个真诚纯洁的女郎去饱领苇弟的爱,并填实苇弟所感到的空虚。”“我将替她愿望那世界上最可爱、最美的女人”。对于自己爱的凌吉士,她也不是盲目的爱,她主动了解他,当渐渐的知道凌吉士是一个可鄙的人,莎菲的内心很是痛苦,她一面热烈的爱着这个南洋人,而一面又因为这个人的品行而苦恼。莎菲的可爱和可贵就在此,她没有放任自己的感情,她极力挣扎,她是个懂得自爱的人,所以她才不允许自己爱着凌吉士,她不愿自己堕落。这对于当下的年轻人可谓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莎菲的可贵还在于她勇敢追求爱,但这爱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一种建立在理解之上的高尚的爱。莎菲身上还有颓废的一面,她虽热爱生命,但是由于客观环境以及自身的主观原因,她有种悲观的宿命观,小说最后写到“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莎菲时常怀疑自己,她内心的那些斗争其实是她同自身同环境的斗争,但是在这场斗争中莎菲总是输,她无力改变周围,所以她想逃离。“我不愿留在北京,西山更不愿去了,我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我生命的余剩。”这就是莎菲!一个时而温情、时而骄横、时而自尊、时而自卑、时而冷静、时而狂放、时而抑制、时而渲泄、时而像哲人、时而像疯子的矛盾生灵!她既是多侧面的,又是非常鲜明的。

丁玲笔下的莎菲是那么的饱满,莎菲这个形象已经铭刻在众读者的脑海里,相信这个不朽之作将依然能够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闪闪发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