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古典诗词,点亮地理课堂

合集下载

让古诗词在地理课堂中流淌

让古诗词在地理课堂中流淌

让古诗词在地理课堂中流淌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名诗佳句。

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不仅能学到很多的文学知识,还可以学到不少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地理知识。

下面,笔者略举数例,以供参考。

1 古诗词与气候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

夏季风从我国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使之不能到达我国腹地大西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是快行冷锋或寒潮的极好写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描写了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描写了四川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形象地说明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是四种降雨类型中对流雨的极好写照。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

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2 古诗词与地形地貌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自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

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非常复杂的地形。

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就可理解为是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青山相对出”。

而在对喀斯特地貌的描写中,唐代著名诗人卢纶的“巴路绿云出,蛮乡入洞深。

”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处于中期阶段的贵州高原地貌的极好诗句。

3 古诗词与水文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中学地理和中国诗词文化融合教学探究

中学地理和中国诗词文化融合教学探究

中学地理和中国诗词文化融合教学探究摘要: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心底最亲切最温暖的一份文化记忆。

将中国诗词文化融入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妙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形成地理思维建树、积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学地理诗词文化学科融合引言中学地理是一门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在课堂教学培育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有效性,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发展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中国诗词蕴藏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拥有着深刻的知识和精神内涵,在平时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入诗词,可以增强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产生巨大的助推效果。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过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有趣的地理学知识,加之文学本身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力,使地理教学内容富于审美情趣。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巧妙恰当地运用学生熟知的古诗词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认真剖析,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中国地势特点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一提到“江河”时常常会和方向“东”联系在一起呢?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东流入海的,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用学生熟悉的诗词导入新课,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起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尽快地进入课堂主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突破重点难点古诗词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古诗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而且古诗词字字珠玑,千锤百炼的诗句凝练着诗人对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与萌发的丰富又细腻的情感。

巧用诗词歌赋促进地理教学

巧用诗词歌赋促进地理教学

巧用诗词歌赋促进地理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诗词歌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们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琅琅上口,相传千百年。

不仅如此,很多诗词、谚语等蕴含着深刻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概括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可以为地理教学提供生动且丰富的资料。

同时,一个有文学素养的地理老师,在言行举止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激励作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如果能够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利用这些诗词歌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深入理解地理教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一名有文学素养的地理老师可以将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提升地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地理文学素养。

只要我们平时注重积累,在这两大方面体现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诗词歌赋都可以为我所用、为地理教学服务。

一、诗词歌赋与气候的联系应用案例:“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语文意境是:秋空中的阴云终日不散,飞霜的时节也迟了。

留得凋残的荷叶,让人们在夜里去听那雨打荷叶的秋声吧!完全是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境界,令人心酸而又别出心裁。

作为语文老师,我想大多只关注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意,很少会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地理学原理。

所以即使学生能参透其中的感情,我认为仍是不求甚解。

“秋阴不散”四字表明当时的天气现象是连续几天阴雨不断,“霜飞晚”则是“秋阴不散”的结果。

用地理专业术语来讲,如果夜晚阴天且云层密度大,那么大气逆辐射就较强,能较多地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大气的保温效果就强一些,所以阴天时的夜间降温速度与幅度较晴天时都要小得多,地面温度不至于很快就降到0℃以下,自然也就形成不了霜了。

“留得枯荷听雨声”则是对降雨天气的描述,因为连续的阴天不仅会延迟霜的到来,还会产生降雨。

巧用诗词欣赏 优化地理教学

巧用诗词欣赏 优化地理教学
生 探求 地 理 知 识 的 欲 望 。
来 ”唐 ・ 白 ) ( 李 ,就 可 以 引 导 学 生 理 解
为是 对流 水 侵 蚀 地 貌 的 描 绘 ,即 在 地 壳 抬 升 的情 况 下 流 水 深 切 河 谷 ,使 得 “ 山相对出” 青 。又 如 “ 巴路 绿 云 出 , 蛮 乡入 洞 深 ”唐 ・ 纶 ) 对 云 贵 高 原 喀 ( 卢 是 斯 特 地 貌 的极 好 写 照 .其描 写 方位 明

农 吁
巧用 诗词欣 赏
优化 地理教学
李之 安
( 南省 宁远 县 第 二 中 学 ) 湖


诗 词 导 人 , 发 兴 趣 激
苍 , 茫 芒 , 鼠跑 过 露 脊 梁 ” 过 渡 到 野 老 , 我 国 目前 草 场利 用 存 在 的 问题 。通 过
对 比 . 生 清 楚 的 认 识 到 我 国西 北 地 学 区 过 去 是林 草 丰茂 、 荣 富 庶 的地 方 , 繁
岩 浆 活 动 等 内力 作 用 ,也 有 风 化 、 侵 蚀、 运、 积、 搬 沉 固结 成 岩 等 外 力 作 用 。
如 “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孤 帆 一 片 日边 两
引 入 新 课 是 课 堂 教 学 的 起 步 环 节 . 有 酝 酿 情 绪 、 发 兴 趣 、 导 思 具 激 引 路 、 明 主 题 等 作 用 。 导 入 新 课 的 创 点 新 设 计 是 教 师 抓 住 学 生 注 意 力 的 关 键 , 语 的 设 计 是 否 新 颖 别 致 、 动 导 生 形 象 . 直 接 影 响 课 堂 结 构 的 优 化 和 将 教 学 效 率 。利 用 诗 词 导 入 新 课 , 以 可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地 理 的 兴 趣 和 激 发 学

融入古诗名句的地理教学方法-模板

融入古诗名句的地理教学方法-模板

融入古诗名句的地理教学方法一、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1.引入新课教师上新课时如果导入一两句古诗词,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心理和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愿望。

例如,在讲“冷锋”时,引导学生背诵“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然后分析指出,诗人的茅草屋在恶劣的天气状况下被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于是设问: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样的天气现象?学生立刻处于思考中,接着便开始学习新课。

2.解读课文教师在剖析课文时,恰当穿插引用古典诗词能启迪学生思维,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很多人都会背,这句话点出了历史上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一望无垠景象,与近现代草场退化及荒漠化蔓延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3.小结归纳教师用古典诗词作课堂小结,可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结束教学,收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效。

在讲到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时,用这首诗作课堂小结:“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流水的侵蚀与沉积作用。

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水流向右偏转,致河流一侧接受河流的侵蚀,而另一侧流速慢,接受河流的泥沙沉积。

4.渗透情感古典诗词的应用具实用价值,可以克服陈旧而单调的教学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地理教学服务,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地理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突出,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诗词把学生引入意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好其中的地理知识。

例如,讲荔枝对热量的要求高时,引用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既向学生说明荔枝产于热带、亚热带的地理事实,又对封建帝王唐玄宗为博取杨贵妃的欢心所做之事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

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

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多诗词、歌赋、谚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蕴含着地理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我经常引用,学生听后特别喜欢且印象深刻,这些诗句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无疑对完成教学目标大有帮助。

关键词:诗词、天气、气候、地理教学、激发兴趣我们生活在地理的时空里,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把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既是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地理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地理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学习兴趣,觉得学习不再是意见枯燥的事情。

地理课堂中我常对学生说,我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秀才不出门,晓知天下事”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多诗词、歌赋、谚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蕴含着地理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我经常引用,学生听后特别喜欢且印象深刻,学生一方面觉得地理与文学还有联系,原来学科还有相通性。

另一方面觉得地理老师真了不起,怎么知道这么多的东西,对老师的敬佩之心也油然而生,学生也就更喜欢上地理课了。

1、在讲述七年级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47页活动1题区别天气与气候。

我补充了以下诗句让学生先读,“东边日出西边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窗含西岭千秋雪”、“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些诗句朗朗上口,学生读的兴起,我再进一步追问,这些诗句里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纷纷发言,七嘴八舌中问题就解决啦。

用诗词辅助地理教学,营造“诗意”的地理课堂

用诗词辅助地理教学,营造“诗意”的地理课堂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一、在导入新课时应用古诗词在地理课利用古典诗词设计新课导言,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也能创造出美的意境,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进入学习新课的角色。

如在讲授“天气与气候”一节时,引导学生背诵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然后分析指出,诗人将南方春景隐喻北国冬景的奇妙意境。

当同学们在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千树万树的梨花的意境中想象驰骋时,再设问:“诗中描写的是天气还是气候?”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思维集中起来,开始思考古诗里的这种地理知识,接着便开始学新的知识。

用这样的方法,既可以达成知识的迁移,又可以营造良好的意境气氛,吸引同学们快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二、在剖析课文时结合古诗词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它不仅有高的艺术成就,而且里面还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在讲授课文的时候也可以穿插恰当的古典诗句来讲解地理知识,这样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诗词阅读,将一些古典诗词中所涉及的地理知识以及效果较好的例子,现与大家分享,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古诗词与气温气候:在 “天气与气候”这部分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课前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与天气有关的古诗句,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并分析,课堂上学生们兴致非常高,踊跃展示,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是古诗文与地理的巧妙融合,还把学生的学习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延伸到网上,阅览室,图书馆,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古诗文与地形: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

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

在古诗中也有许多形象化的诗句体现这种特点,例如:(1)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了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国古典诗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中国古典诗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中国古典诗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贝愉雯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初中地理;应用实例一、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实例1: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纬度位置对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如描写立冬这一节气的诗句,可以反映南北方气候的差异。

立冬的时间通常为农历的九月或十月,此时南北方气候有怎样的差异呢?大诗人李白在《立冬》写到“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诗仙都“懒写”诗了,为什么呢?因为已经冷得笔墨都冻住了,需要生炉取暖温酒了。

不过喝了酒身子暖和了之后,大诗人便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别致的六言诗,他醉眼看花月,恍惚间还以为这满眼白茫茫的月光是雪花。

这显然是我国北方的立冬。

而南宋诗人李洪曾在广西当过官,留下一首《鹧鸪天》,则描写了立冬前后的华南风景。

诗句写到“十月南闽未有霜,蕉林蔗圃郁相望。

压枝橄榄浑如画,透甲香橙半弄黄。

”此时的华南,橙黄蕉绿,俨然一幅夏秋时节的丰收景象。

立冬前后,一南一北的两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景观。

究其原因,是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的表面,就会造成太阳高度的不同,太阳辐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总体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气温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加图)实例2:初唐诗人张敬忠在《边词》中写道“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五原的春天姗姗来迟,已经是仲春二月了,但这里却连垂杨都尚未吐叶挂丝。

当下五原县“河畔冰开”的时候,长安的花都已经落了。

为什么长安与五原的物候如此不同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地方在哪里。

诗中的“五原”,据有关学者考证,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

那是因为两地的气候因所在的纬度位置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们知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最强。

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高度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使太阳辐射强度也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从而导致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

巧用古诗,使地理课堂别开生面

巧用古诗,使地理课堂别开生面

巧用古诗,使地理课堂别开生面地理学科既不像语文具有完整性和故事性,也不像数理化具有逻辑性,环环相扣。

地理既有整体性,又有独立性,既集中又分散,在学习讲解时困难较多,学生容易形成枯燥乏味之势。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从而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效益呢?我发现一些古诗、俗语和地理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适当引用一些,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别开生面,妙趣横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一、巧用古诗导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一开始就像磁铁般被吸引。

如,在学习影响气候因素之一海拔时,学习到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会逐渐下降,引用“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和白居易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学习到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时,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由于气温的差异,导致不同的景观,从而导入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容易接受。

二、巧用古诗、俗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乐于接受的是感兴趣的事物。

如,教学区域地理——东北地区时,引用俗语“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可是如今的北大荒已经成为我国的“北大仓”。

通过这些语言“调料”将枯燥的知识加工成可口的美味佳肴。

三、巧用古诗进行知识的过渡“过渡”即课堂情景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的衔接,过渡必须自然贴切,表现在教学的关键点上。

如,学习黄河的发源地和注入海洋时,引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过渡到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

“海”过渡到黄河最终流入渤海;在学习我国地;晒高东低时,引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滚滚长江东逝水”,巧妙的过渡到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在学习长江三蛱和巫山时,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和“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说明长江这一段水急浪高,落差极大,水能资源丰富,适宜修建大型水电站,顺便介绍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兴建情况和“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蛱出平湖”等我国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气魄。

诗词与地理课堂

诗词与地理课堂

让诗词歌赋浸润地理课堂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今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引用,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诗词歌赋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诗词诗词琅琅上口意境深远,借助诗词可丰富和深化地理教学内容。

如讲地球大小和运动时,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揭示出赤道的周长和地球自转的周期;讲地球面貌时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讲天气时引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突出天气时刻变化的特点;讲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处不胜寒”说明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讲东南亚时引用“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说明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友谊深厚的邻居关系,以及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讲我国地势时引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突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讲长江时引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把三峡的湍湍急流,秀丽风光,描述得淋漓尽致;在讲《北方地区》时引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出我国北方冬季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自然景色;讲新疆沙漠景观时可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琅琅上口的诗词,被适时地运用到地理课堂中,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欲望。

二、歌曲歌曲不仅以生动的歌词给人强烈的感染,更以优美的旋律熏陶人的心灵。

学习亚洲时,一曲《亚洲雄风》让学生领略了亚洲高低悬殊的地形、“象热血流”的河流,“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的丰富物产和“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的好客人民;学习青藏地区时,一曲《青藏高原》把学生带到山川相连,冰川广布的青藏地区;学习亚洲时,学习台湾时,一曲《阿里山的姑娘》把学生带到“姑娘美如水少年壮如山,高山长青,涧水长蓝,碧水围着青山转”的秀丽台湾;讲南亚时,一曲学生熟悉的《敢问路在何方》,一路高歌把学生带向天涯——南亚地区;讲内蒙古大草原时,一曲《天堂》把学生带到“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洁白的羊群”的天堂——美丽的草原;讲中国疆域时,一曲《歌唱祖国》让学生深深地感到祖国的伟大和身为华夏儿女的骄傲;讲中国民族时,一曲《爱我中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学习中国河流时,播放《我的中国心》《长江之歌》、《黄河颂》等歌曲,雄浑豪迈的旋律激起学生的无限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巧妙运用古诗词 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

巧妙运用古诗词 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

巧妙运用古诗词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地理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

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

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首先它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使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别时容易见时难”,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次它使人养成了简洁凝练的做事风格。

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陈毅《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第三,有些诗词能激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激情,如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古诗词对学习初中地理帮助很大,可为丰富的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因为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背景材料。

这些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对将来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还会影响你的历史学习。

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研究历史,精通地理知识。

本文就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该引用哪些古诗文作一简单介绍。

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位置。

如讲地形时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山东泰山,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是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顺便提及我国的几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时介绍我国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时;用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沧海是指渤海。

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应当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颜喀拉山脉。

讲气候时,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春天悄悄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同时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一个界线区。

巧借古典诗词,点亮地理课堂

巧借古典诗词,点亮地理课堂

巧借古典诗词,点亮地理课堂发表时间:2016-12-05T14:00:45.67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9月作者:董琚涛[导读]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更是如此,有时借一句趣话,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用一句诗词导入,就会立刻激活课堂。

商河弘德中学山东济南 251699 摘要: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将古诗词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探求地理知识过程中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而且可以将地理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

关键词:地理教学;古典诗词;中学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

不仅如此,很多诗词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熏陶感情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更是如此,有时借一句趣话,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用一句诗词导入,就会立刻激活课堂。

(1)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提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

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

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讲中国气候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

让诗词文化走进高中地理课堂

让诗词文化走进高中地理课堂
一 一
备好 的一 组 诗 句 :百 川 东 到海 , 日复 西 归 。 ”滚 滚 长江 东 逝 “ 何 “ 水 。” 问 君 能有 几 多 愁 , 似 一江 春 水 向 东 流 。 “ 江东 去 , “ 恰 ”大 浪 淘尽 。 然 后 问 :这 些 诗 句 都 蕴含 着 怎 样 的地 理 知 识 ?” 生 们 ” “ 学 迅速 说 出我 国许 多河 流 是 向东 流 人 海 的 , 我顺 势 引导 :俗 话 说 “ 水 往 低 处 流 , 国地 势 有 什 么 样 的特 点 ? 学生 们 说 出 我 国地 势 我 ” 的特 点 为 西 高东 低 。 继 续 追 问 :我 国地 势 除 了西 高 东低 的特 我 “ 点外 , 有 什 么 特 点 呢 ? 样 的特 点 又有 什 么 样 的地 理 意 义 ? 还 这 下 面我 们 共 同来 学 习 这 一 节 内容 。” 样 自然导 人 到这 一 节 , 这 同 时激 发 了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养 了 学 生分 析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培
二 、 词 引 用 。 深 理解 诗 加
例 如 , 《 球 运 动 》 分 的 教学 中 , 生 已掌 握 了基 础 知 在 地 部 学 识 .我 实 施 了这 样 的活 动 :展 示 毛 泽 东 诗 词 : 坐 地 日行 八 万 “ 里 , 天 遥 看 一 千河 。 ” 巡 出示 探 究 问 题 :请 同学 们 分 析 诗 词 中 “ 包 含 的地 理 意 义 ? ” 学们 经过 小组 内激 烈 的讨 论 , 快 得 出 同 很 答 案 :坐 地 日行 ” 含 着地 球 A转 的地 理 意 义 ;八 万里 ” 含 “ 包 “ 包 了地 球 的最 大 周 长— — 赤 道 约 为4 万 米 的地 理 意 义 ; 词说 诗 明 了地 球 自转 一 周 所 行 的蹄 “ l ” 含着 地 球 天 空 中 巡 火 包

诗词助兴地理教学

诗词助兴地理教学

2016年11月18日EDUCATION EDUCATION新论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反映出四时的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体现了夏季风对植被的影响。

提出质疑,培养分析能力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诗歌中会出现不少科学性的错误,把这些错误提取出来让学生加以分析,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点、增强学生分析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讲《水圈与水循环》时,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入,当分析完水循环一节的知识点后,可以再次回到这首诗上,追问学生,这首诗歌描述的地理现象是否准确?为什么?同学们结合刚刚学过的知识点,并通过讨论,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但是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再次回到黄河中去,它们与黄河共同组成了海陆间循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讲地球公转运动时,再次引用毛主席诗词,问学生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坐着不动就可以日行八万里?学生通过学习自转运动,自然会想到是赤道附近。

然后再追问,在赤道上坐着不动一天只能行八万里吗?这下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为什么?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解释,地球除了自转外,还带着人类以每秒30千米的速度绕太阳公转,折合成一天近260万千米。

因此“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话又是不科学的。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学科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门理科,而诗词则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理教学中引入诗词,可以在理科教学中渗入人文科学,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锻炼学生把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展示地理教师的知识素养,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能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特征。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学)诗词助兴地理教学“一场秋雨一场寒”,是由于冷锋过境,冷气团代替暖气团,气温下降的缘故。

教学中穿插诗词在教学中穿插诗词,可以改变地理教学的平淡无奇,活跃课堂的气氛。

巧借诗词名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巧借诗词名句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纷, 路上行人欲 断 魂”和赵 师秀 的 “ 黄梅
趣, 还 能 激 发 学 生 的探 究 精神 , 更 深 刻
地 理 解所 学 的地 理 知 识 。同 时, 又 可 以
中的地 理 寓意 , 因为不 是所 有 的诗 词 都
有地 理 知识 的体 现 , 也 不是 所有 的地 理
不断 地 提 高教 师 自身 的业 务水平 和工作
诗词 名句 有选 择 地运 用 到课 堂 上 , 不但 能够 活跃 课 堂气 氛 , 提高 学生 学 习的兴
第二, 教 师应 有 充分 的准 备。教 师
平 时备课 时应 多 留意 一些 诗 词 名句 , 并 深 刻地 去理 解这 些诗 词 的意 思 , 探究 其
致雨 。 又如, 岑参 的名句 “ 忽如一 夜春风 来, 千树 万树 梨 花 开 ”描 述 的是 冷 锋 过 境 时所 带来 的降 雪 , 树 枝 上 的雪 就像 盛 开 的梨 花 一样 。 杜牧的 “ 清 明时 节雨 纷
拔 高度 的增 加 气温 降低 , 从而 使 山地 的
“ 春”比平原 来得 晚。

时节家 家雨 , 青草池塘 处处洼”描述 了我 国华南 、江淮 地 区在 准静止 锋 的控制 下
阴雨绵 绵的天气 。 ( 三) 以诗 词名 句体 现 生活 中的地理 现 象。“ 学 习生活 中的地理 , 学 习有用 的
中的方式 ( 一)以诗 词 名句导入 新 课 。好 的开
始 是 成 功 的一 半 ,用 诗 词 名 句 作 导 语 可 以给 学 生 创 造 优 美 的 意 境 , 激 发 学
00 71 — 01
信手拈来, 可 引起 学 生 的共 鸣。地 理 教 师 不能 为了运 用专 门去找 一些 生僻 的诗 词, 学 生本身 就对 这些 诗 词毫 无 印象 或 者 印象 不深 刻 , 即使 在课 堂 上教 师讲 得

诗与远方——巧用中国诗词助力初中地理教学

诗与远方——巧用中国诗词助力初中地理教学

诗与远方——巧用中国诗词助力初中地理教学发布时间:2022-05-05T07:07:31.26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2期作者:王玉春[导读]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王玉春青岛市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语言凝练、意境高远、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古诗词,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优美的古诗词中感悟地理知识,从而使整个地理课堂有情有趣、有声有色,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引用诗词激情导入于漪曾说过:“在课堂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人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了。

”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导人新课,不仅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燃学生学习新课的激情,而且学生在感受诗词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的过程中,人文修养也得以提升例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可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

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配图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人大海的,教师再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 。

再如,讲地球自转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毛主席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北京坐地一天真的能行八万里吗? 比八万里多还是少呢? 为什么?今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地球的自转》。

这样导入学习,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用诗词增加地理课堂活力

巧用诗词增加地理课堂活力
课程篇

i l
巧 用诗 词 增 加 地 理 课 堂 活力
王 书 光
( 山 东省 莘县 实验 高中) 摘 要: 我国古代的诗词 中有 许多反映或蕴含着地理 知识的 内容 , 在教学 的适 当环 节巧妙运用诗词 , 不仅会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
趣, 而且会增加教师的授课魅力 , 起到意想不到 的效果。
阴晴圆缺 , 此 事古难全” 中的“ 阴晴 圆缺 ” 指就是 : 月相 变化规律 。
地球运动是较 为抽象 的一部分 内容 , 除 了在知识 的处理上讲
究策略外 , 在过 渡细节上 也要 注意牵引学生的思路。我在讲解到
四季 和五 带这部分时 , 引用的是李 白的《 日出入行 》 中的“ 谁 挥鞭
七、 在 地 理 兴趣 活 动 中 , 设 置有 关 诗 词 的 游戏
是地球运动使然 的结果 。在讲述 自然带 的水平地域 分布规律 时 ,
可运 用“ 从‘ 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草低 见牛羊 ’ 的内蒙古大草 原 , 经过 ‘ 浅草 才能没马蹄 ’ 的荒漠草原 , 来到 ‘ 一川碎石 大如斗 , 风沙 茫茫大如天 ’ 的西北荒漠” 。 此二例用功巧妙 , 不显 山不露水 , 但觉 “ 峰回路转 ” , 自然贴切 , 浑然一体 。
诗词 的运用和课 堂内容的影 响是 相互 的, 引用诗词可以丰富 课 堂 内容 , 帮 助学 生理解学 生内容 ; 反过来 , 我们可 以用所学 的知 识来解释诗词 中所蕴涵的地理意义。借助丰富的祖 国诗词文化 ,
巧妙结合我们 的授 课环节 , 不仅增 加我们授课 的艺术性 , 而且在
很大程度 上会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参 考 文献 :
为了给学生西北 地区大 陆性 气候温差 大的特点 以形象 的印 象, 我们可以引用 “ 早穿棉袄午穿纱 , 围着火炉吃西瓜 ” 的谚语 。 在 学习天气的相关 内容 时 , 引用 刘禹锡 的《 竹枝 词》 “ 杨 柳青青江水

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

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

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一、古诗词与气候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很多,例如: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也可用来说明天气短时、范围小的特点。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

”: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

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用古典诗词改善中学地理教学语言的应用研究

用古典诗词改善中学地理教学语言的应用研究

用古典诗词改善中学地理教学语言的应用研究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下面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高中语文诗词课外教学的目的,一方面就是培育学生的文学学识,另一方面更是使学生体悟诗词中所彰显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精确把握住诗词的主题思想。

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存有必要鼓励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介绍诗词的内涵。

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率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做为教师,必须擅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二者切合,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

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

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创设情境也可以就是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为学生诗词自学营造氛围,使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住诗词意象。

例如在《春夜别友人》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音乐播出男生吟诵的《春夜别友人》,体会音乐表达的离婚在即为的迷人心绪和喧闹状态,体会作者看著友人前往古道,隐隐忧伤胸中坑口的往昔。

二、角色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可以使用分后角色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在认知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叙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体会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住诗词所传输的情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借古典诗词,点亮地理课堂
发表时间:2016-12-05T14:00:45.67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9月作者:董琚涛[导读]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更是如此,有时借一句趣话,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用一句诗词导入,就会立刻激活课堂。

商河弘德中学山东济南 251699 摘要: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将古诗词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探求地理知识过程中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而且可以将地理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

关键词:地理教学;古典诗词;中学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

不仅如此,很多诗词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熏陶感情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更是如此,有时借一句趣话,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用一句诗词导入,就会立刻激活课堂。

(1)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
然后提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

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

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讲中国气候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

那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
这样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

我国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显著的地区为非季风区,玉门关正好位于非季风区,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3)在讲到台湾这一课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了国民党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兵退台湾后写的一首诗《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我引导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首诗,点燃了同学们盼望两岸统一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达到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二、引用诗词,理解知识,深化知识
古典诗词中蕴含地理知识的比比皆是,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恰当的加以应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在讲到我国农业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时,引用诗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的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2)在讲到海拔高度影响气温时,引用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而在高山古寺之中,桃花才开始盛开,这主要是平原与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山顶气温远远低于山脚气温。

通过这两句诗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及海拔高低引起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这些地理知识。

三、利用诗词,巧设问题,引起兴趣
(1)在讲到黄河的发源地时,引用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提问学生:这里的“天上”和“海”各指什么?
(2)在初一上册讲到《多变的天气》一节时,引用诗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提问学生这些诗词描绘的是天气还是气候?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枯燥。

(3)在讲到气温变化特点时引用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让学生思考这句谚语找那个包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描述的是我国哪些地区的特点?
(4)在讲解东南亚地势与地形的时候,引用陈毅的“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

提问学生这句诗句说明了东南亚中南半岛怎样的地形与地势特点?这些诗句的引用,不但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所学,而且对伟人文化知识的渊博肃然起敬。

(5)在讲到我国的国土辽阔,地理差异大时,引用一些诗词,让学生判断分别描述的是哪个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
北方地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南方地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西北地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内蒙古高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川》总之,古典诗词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让学生鉴赏诗词,在鉴赏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世事洞明皆学问”,诗词之中有地理,地理之中有诗词。

实践证明,让作为文化瑰宝的诗词为我地理所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对地理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将古诗词这一丰厚的文化遗产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探求地理知识过程中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而且可以将地理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

在地理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从而培养科学素质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优秀人才。

这也是地理教育所应达到的最高境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