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一、贯彻“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同学;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化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同学的状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同学教活。
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老师做到以下几点:1.挖掘教材。
设计好问题与习题。
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
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把握要求,把握同学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同学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熟悉、提高熟悉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熟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组织老师学纲。
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老师仔细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其次,抓住备课这一关。
给时间让老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老师集中备课。
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讨论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
如,在讨论新教材三班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讨论:“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当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把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敏捷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果。
“运用敏捷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和主动性,引导同学独立思索,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
”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
依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实行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争论沟通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足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气,进行正面教育。
少年儿童具有仿照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
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同学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思品论文范文3篇
思品论⽂范⽂3篇[思品论⽂]思品课开放——连动导学”实验我们根据⼩学⽣⼼理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育的现状,开展了为期六年的⼩学思品课“开放—— 连动导学”教改实验。
所谓“开放”,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各科相互渗透,联系学校、社会、家庭,形成育⼈⽹络。
所谓“连”,就是知识的沟通,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由⾯到体,形成知识结构,使单⼀的教学活动形成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学习、形成和发展社会性⾏为。
所谓“动”在于学⽣动起来,让枯燥的死知识“活起来”,学⽣从课堂⾛向社会实践,由被动变主动,让学⽣“活”起来。
所谓“导”,就是导⾏,按照课⽂蕴含的观点,提出合理、适度、具体、明确的⾏为要求,进⾏严格的管理和⾏为训练,对学⽣的⾏为进⾏指导。
所谓“学”,就是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动地向课本、向家庭、向社会学习⼀些基本知识,懂得⼀些浅显的道理,在道理⾏为实践中逐渐加深认识,养成良好的⾏为习惯,做到⾔⾏⼀致,提⾼⽂明素养。
⼀、实验⽬标建⽴“开放——连动导学”的教学体系。
此项实验是以“开放”为指导,以“喻理”为基础,以“导学” 为中⼼,以“⽅法”为主线,以“连动”为⼿段,以“育⼈”为⽬的。
提⾼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
教师必须为⼈师表,争取学⽣的敬重。
必须认真思考思想教育活动的阶段组织实施⼯作,增长教育才⼲。
提⾼学⽣的⽂明素养。
通过学习诱导,情感陶冶、意志锻炼,养成习惯,升华发展,使学⽣学会做⼈,从⽽提⾼学⽣的⽂明素养。
⼆、实验设计1、实验基本框架中⼼沟通(主题教育)││─连├纵向沟通─—横向沟通│学开││(系列教育)(各科渗透)││放│发展沟通(迁移扩展)│育放│课内活动│⼈─动││导社会实践2、操作⽅法以“开放”为指导,以《思想品德课》确⽴教育的中⼼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统⼀,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
教师德育论文(6篇)
教师德育论文(6篇)小学德育论文篇一1.课前找准德育渗透点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这就是语文科目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利条件,因此,要在授课前找准每一篇课文的德育渗透点,才能使渗透教育顺利进行。
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的有利条件,对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将切入点找准,从而加强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是不相同的,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寓教于情,寓教于理。
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找准德育渗透点,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才能在课堂中有目的的进行德育渗透。
以《爱如茉莉》为例,这篇文章讲述的爸爸去医院照顾生病的妈妈的故事,是对父母之间虽平淡无奇,但洁白纯洁,犹如茉莉一般的爱情的赞美。
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重点捉住一句叮咛、一个抚摸等这些细微的词语。
以此作为渗透点,让学生明白细微动作之间的爱的表现,使其联想到身边父母、朋友对自己的关爱,感受被爱,从而懂的去爱。
这样的爱与电视剧中那些低俗、泛滥的爱是不同的,让学生在课文中获得感悟,可使其情感得到升华。
2.在审题、时代背景介绍中渗透每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题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课题就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在教授课文前,先引导学生审题,从题目入手,初步了解课文,对课文形成大概的轮廓。
在对课文背景进行介绍时,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时候,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史记》在我国历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因为《史记》本身就是一部具有史学性和文学性的文章。
然后,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司马迁的写作背景,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行为进行分析,即使受到了酷刑,他也不顾个人荣辱,毅然献身于事业,这正是民族精神中,个人讲究内修的最高境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向祖国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学习,热爱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帮助其形成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同时激起其爱国主义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文(共18篇)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文(共18篇)篇1: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时期的开展正是奠定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的黄金阶段。
我们要好好重视!浅析学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摘要: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对团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加强重视,首先分析了高校团学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团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思想;教育工作;解决方案篇2: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尽兴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
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停滞不前。
2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过程内涵是复杂的,是接受者认识世界的主动行为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分析、思考与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现实的课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要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必须要重视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因素的分析。
2.1内在:需要因素。
需要是人的普遍性追求。
什么是需要,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依赖和摄取状态,是人们对某种东西缺乏时所产生的主观意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人有了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和紧张情绪,形成一种驱动力。
这种驱动力促使主体去寻找目标,表现出接受的积极性,同时去选择接受的内容。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6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篇一关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一、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元评价的特点分析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当中,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
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存在是从单向评价向多向评价的转换。
多元化评价使得评价主体增加,对于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有促进意识。
在多元化评价当中,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与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参与评价活动。
评价主体以及评价对象共同致力于评价工作,可以使评价信息得到多层次与多方面的反馈,更好地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唯一评价者,而多元化评价将教师、家长与学生进行结合,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也是一种尊重。
学生在多元化评价过程中真切地接收每一位评价者的评价,可以规范其学习思想与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不仅是让学生积累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将课本上正确的思想品德以及相关行为落实到自己的实践生活当中,利用科学的知识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多元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到不同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与获取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过程以及获取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关注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中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以及面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情感倾向。
二、多元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分析1、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评价思想。
要将多元化评价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当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评价理解。
多元化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是对当代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挑战。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培养的重要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思维与学习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2、加强第二课堂的开拓,应用多元评价。
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时,教师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开拓第二课堂。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范文三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范文三篇第一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1、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适当的内容是实践活动是否必要的先决条件;适当的形式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
因此,思想道德课必须选择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
1.结合教科书中提出的行为锻炼要求。
行为锻炼是根据教科书知识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具体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结合教科书的要求,行为锻炼可以从以下两种形式开始:一种是在学校开展活动。
例如,与学校组织、学生会密切合作,从纪律、卫生、礼仪等方面,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文明礼仪从我开始、雷锋等主题创造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知和理解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充分利用学校的劳动技术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种植育种,开展废物回收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热爱劳动、节俭等方面的教育,即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创造社会成果和其他理论成果,加深化社会实践。
,珍惜来之不易的理论成果。
2.围绕学生的知识、信仰和行动之间的矛盾。
思想道德课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知识与信仰、信仰与行动之间的特殊矛盾。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观点和其他社会知识是否能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动力。
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调查、访谈、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向社会,通过疑问的消除来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例如,现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学生的印象中就是单干,各家搞各家的活,各人挣各人的钱,先富起来的人怎么会去带动后富的呢?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访问几家先富起来的典型,比如烟叶种植专业大户。
学生通过访问就会明白:该专业大户的成功使周围的人感觉到种烟有利可图,而且烟叶的栽培、管理、采摘、烘烤又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技术上没有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人也会去种植烟叶,进而从中获益。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3篇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论文3篇第一篇政治社会化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其内涵非常丰富,简单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公民政治化的过程,是公民接受政治思想、政治文明与践行政治行为的过程[2]。
从功能视角来讲,一方面能够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增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与其他公共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推动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良性开展,加快国家政治建设,推动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开展。
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在于关心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思维的养成,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将其培育为合格的公民。
政治社会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法治修养养成的相关性主要呈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方面,政治社会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提供了极佳的视角与契机,为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教育提供了诸多平台,如: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政治经济文化开展的新常态等;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是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不仅需要国家和_的努力,比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法治教育,进行公共政治活动、升旗仪式,开展党建活动等等;而且还需要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努力,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局部,对其进行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教育与实践训练就是引领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审视国内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场域,存在大学生自主自觉意识不强、养成教育的内容与项目不宽泛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养成,制约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健康开展。
1.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素养养成的自主自觉意识不够强。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论文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论文众所周知,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初中阶段的教学应该把思想品德学科放在教学的首位,而现状却不容乐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论文篇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新时期,新要求,对于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纯粹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因此,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真正的促进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现状;环境;方法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47-01众所周知,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初中阶段的教学应该把思想品德学科放在教学的首位,而现状却不容乐观。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应该正视目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加大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调动激情,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有阵深刻的看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正视目前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方能加以重视改变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是目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制约着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
很多教师不予重视,在此,作为一名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了两点原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社会的因素。
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不良风气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发展。
现代社会有两个强势的组织类型,一个是官僚机构,一个是商业机构,这两种机构对待道德的态度是一致的,即摆脱道德的束缚,消除道德压力,使自身置身道德之外。
在学校我们会向学生传播有关职业道德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正面的,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但是一旦学生进入职业领域,他们就不得不为组织规则所束缚。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篇1 1.巧用教材,引领学生叩开生活之门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好教材,“推开那扇门”,走进学生的生活。
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编排的“我们的校园”主题活动。
教材用半个页面呈现了一组校园生活场景,有教师办公室、医务室、门房、厕所、饮水处、大队部、图书室。
一旁的小兔贝贝说着:试着和同学一起找自己学校里的这些地方。
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
很显然,教材直接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通过“找一找”等教学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小学生尽快熟悉学校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
小伙伴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校园里各处地点。
试着想一想,教学真的就这样圆满结束了吗我们都知道,当上这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厕所等与他们校园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早已知道了。
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与提升到底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体现得充分吗其实,仅仅找到这些地方还不是教材所要传递给我们的完整的意思。
对照《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是“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的具体要求。
在教材中,图画、照片等是教材主要的“语言”形式,其实教材所要表达的还有很多“言外之意”。
如果说图画、照片等呈现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场景是教材所要表达的显而易见的意思的话,那么探究“言外之意”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
像教材中所呈现的那紧闭着的写着“男女”的厕所大门一样,刚入学的孩子知道厕所在哪里固然重要,但一年级的新生会上厕所吗有谁推开那扇门指导他们会用、用好厕所里的设施呢这就是一个盲区——学生生活中急需指导与关心的关键所在。
当我们“推开那扇门”,进入孩子们的天地时,会发现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天地,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在那里有很好的体现。
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通用16篇) - 其他范文
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通用16篇)-其他范文篇1: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论文一、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和父母平等沟通》一课时,教师会讲到跨越代沟的相关方法。
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课堂上,我给他们播放了电影《小孩不笨》中父母和孩子因误会而争吵的片段:父母因孩子售卖游戏卡赚钱责备孩子,与孩子进行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孩子哭诉说是想赚钱买父母好好陪他一天才售卖自己的游戏卡。
通过这次交流,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得到了父母的谅解。
父母重新审视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父母与孩子得以平等沟通,相处得也更加融洽。
通过此例,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平等沟通、有话好好说是跨越代沟的良方。
在很多知识的教学中,只靠讲道理是远远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师必须把实现和维护学生的具体需要渗透在教学中,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思品课程的教学肩负着培养与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的责任。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慢慢对身边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对很多问题与社会现象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
然而,在这个时期,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构建,对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生在认知上还会存在偏差。
思品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更正学生观念上的这种偏差,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与启发来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构建。
在教学《行为与后果》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些开放性的研讨话题。
例如,让学生尝试讨论面对病重的妻子和家里已无钱买药这一事实时,是选择偷药救妻子还是选择坚决遵守和法律不偷药呢?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行为选择将会有不同的后果,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人不能因为要满足自身需要就触犯和法律,和法律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只有人人学法、遵法、用法、守法,才能保障自身权益,维护国家利益。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篇一】【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
教师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当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定要表扬,若有不对切记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思考的理由,这样容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
快乐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功去做、去想,细心留意身边的一些生活案例,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记录,并进行加工处理。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于明确经营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是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第一、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论文三篇
思想品德论文三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课堂中如何提高时间活动的实效性目标设置上,要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和感悟与传统品德课不同的是,品德与生活课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更加凸显了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和生成性,强调让学生在生活性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最终生成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达到培养基本道德观、人生观以及形成良好品性的目的。
这样的目标设置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设置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谋而合的,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内容安排上,强调应来自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世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人心,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改进,输入了许多生动活泼、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更是倡导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使得品德教学逐渐走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死胡同。
所以,教师一定要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给学生最真切的情感体验。
采取手段上,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要唤醒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其在回忆、感受中重新链接与生活世界的桥梁,情景的创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老师可以借助于创设情景的手段,借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并导入活动主题的目的。
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要扣紧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正反两方辩论、小组合作、情境表演、以身示范等。
让学生易为接受的同时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评价方式上,趋向于发展性评价老师们更要注重考虑到每个个性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强调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指向性作用,尝试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自信、自强、豁达等良好心理品质,因而,评价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一节课中,老师的评价方式除了显性的言语评价之外,还有更多隐性的非言语评价,如老师用赞许、鼓励的眼神专注的倾听学生的回答或给学生一个热情的拥抱等。
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也敢于说真话、表真情,学生与教师的心灵在对话中生成同感,形成共鸣,教学就有效。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精选7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篇1摘要:本文笔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一,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道德情感,完成教育。
第二,在生活与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运用说服的方法使生明白道理,多次反复地说服,形成良好品德。
第四,学校家庭互相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生活与活动说服家校沟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师德沐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6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6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6篇第一篇:品德教育扎根在小学英语课堂一、营造良好德育环境,耳濡目染熏陶学生心灵良好的德育环境绝非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之美,更需要内涵之美,具体体现在教学环境美,师生交流中流露出的情感美等。
如学习氛围、生活气氛的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处,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使他们感受心灵的熏陶。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要通过语言、表情不断给学生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的思想。
二、挖掘教材德育因子,不失时机渗透品德教育在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中,尤为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方面的素材可谓蕴含在各个单元。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德育因子,将其适当放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以良好心灵的升华。
如,学习动物这个单元的时候,如:dog,cat等,我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学生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人类对动物不友好,一方面会导致动物濒临灭绝,物种逐渐减少,同时,也是在毁坏我们共同的家园,既培养了学生爱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关爱世间万物,呵护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渗透德育,不留痕迹滋养学生品德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瞄准时机,巧妙地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收到润物无声、不留痕迹的效果。
否则,生硬的灌输、牵强附会的生拉硬扯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弱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效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四、组织丰富多彩活动,春风化雨塑造学生心灵德育教育,重在感化熏陶,一味地说教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遭致学生思想上的反感。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巧于设计,精于谋划,通过一些学生情感上乐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内化为思想上的认识。
如通过课余的单词拼读、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总之,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正确恰当的方法,将德育渗透与英语教学巧妙融合起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长此以往,美好的品德必然犹如雨露,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成长为自信、健康、向上的合格人才。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六篇【篇一】【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
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的教学气氛,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
教师要淡化授予者、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强化服务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当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定要表扬,若有不对切记不要轻易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阐述自己思考的理由,这样容易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和取得成果的喜悦。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
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
快乐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功去做、去想,细心留意身边的一些生活案例,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记录,并进行加工处理。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于明确经营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是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第一、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5篇)
思想道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道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一)终身学习的理念荀子是我国推崇终身学习理念的第一人,他认为学习就应当是人的终身任务。
由于人的本性是恶的,因此,只能通过自己不断且持续的学习,才能够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假如人不能够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学习,就无法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只有当人在进行广博的学问学习时,才有可能会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样就可以更好地避开消失错误行为。
这就是说,人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善的学问积累过程。
人在学习善的学问时,更是应当对德行进行磨炼,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当然,荀子强调了终身学习中的广博学习方法,这样就可以解决人见识粗浅鄙陋的问题,从而有可能做到举一反三,不仅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圈,同时还可以让一个国家稳定、社会安定。
(二)良好的外部环境荀子在继承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强调了外在环境对于人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的深刻影响。
应当说,这是荀子在我国思想史上的一大贡献。
他所指的环境并不是一般的生活环境,而是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等多种因素的社会大环境。
荀子认为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对于人的思想道德伦理有着不容小觑的巨大影响。
那些所谓的君子并非拥有天生的才智,而是凭借外在的一些有利条件,擅长学习各种有益的学问,提高自己的才能与品性。
因此,荀子认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都是人为养成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积累得到的。
正所谓积善成德,人从根本上说是环境的产物。
由此说来,人应当选择好的居住环境,并与德行高尚的人同行,这样有利于获得正面的影响。
二、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重视社会实践环节荀子在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提出了知行结合的先进理念。
他认为熟悉或理论的正确与否应当经过实践来进行检验。
这种知行结合的思想对于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具有乐观的指导意义。
德育论文(通用5篇)
德育论文(通用5篇)德育论文(通用5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德育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德育论文篇1摘要: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
小学教师的品德修养尤为重要,小学教师应从“斜事做起,牢记学校无大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教诲。
小学教师的师德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师德意识和修养。
关键词:刍议;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
”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
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
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
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
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
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
二、理解是热爱学生的基础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
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15篇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15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1摘要:思想品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思想品德教学效果令人担忧。
如何将课程所提倡的品德标准真正化身为农村学生自身的行动,提高农村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农村思想品德课的新思路、新途径,是同仁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农村;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品德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
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滑坡等现象。
本人认为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推进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开拓创新要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有能吸引学生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品质,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唯书唯上,迷信权威。
用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独到性的见解,不走老路而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努力开拓自己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二、遵循规律,注重实效依据新课改理念,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品德课要从学科特点出发,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以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品德认知和践行水平。
教学中应贯彻以下原则:1.“实事求是”,即要求一切从学校、学生、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认知实际,因材施教,发对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
基于这种认识,我对所带班级的学生做了认真的分析考察并进行了分类。
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分别为三类学生有区别地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1)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求其在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把基本理论知识转变为能力和觉悟,并整合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优化教学效果(2)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要着力狠抓基本知识,注重在基本知识过关和基本训练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记忆,无需求深求精;(3)对于学困生,则要根据其能力基础实际适当降低要求,全心全力抓好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强调从基本考点知识内容入手,力求学有所获,当堂复习,当堂巩固,提高课堂实效。
德育论文(优秀范文5篇)
德育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德育论文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
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第二篇:德育论文浅谈儿童的学校德育内容摘要俗话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在学生的学校德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为促进人的德性成长和发展而存在。
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红遍了大江南北,节目中五个孩子的行为举止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同时也看到了孩子们的道德教育做得十分到位,也使得很多父母重视了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德育受重视程度。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学校德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
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启蒙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中,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关键词:学校德育首位主体可行性可持续性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曾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学校教育应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德育要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个体的道德品质相统一。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育人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型教学转向师生合作型的发展性教学。
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大大推进了课改的深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课堂环境的变化。
(一)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也许这是古代的教师职能。
作为现代的教师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适应新课改和学生发展的新的师生关系。
通过一年多的课改实践,我觉得新课程要求教师头脑中要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意识,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教,关键还要考虑让学生如何学,要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
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环境改变的基础和推动力。
我们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这样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而应在课堂上是“学长”,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在课下,是朋友,彼此交流思想,谈学习,谈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生活,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课改教学实践,我逐步转变了思想,在上每一节课前,都认真研读教材,找出重点,哪些是需要师生课前共同准备和收集的内容,我与学生一样认真去做。
在学习《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时,我精心设计了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我如何引导,应做些什么,学生该做些什么。
所以在课堂上我只是引导者,是导演。
而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由地展现他们的才能,自由地讨论。
让学生学会欣赏,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创新探索的热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多,我也感受颇深。
在课改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在课堂上,师生必须是平等的,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作为教师要蹲下去看学生,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赢得学生。
作为政治老师更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生活圈内的事和日常行为表现,知道学生喜欢看什么书,他们都谈论些什么话题等等,并力求走进他们的心里,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中“一切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之要求。
(二)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
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阅读、探索、思考、观察、实践、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培养高尚道德和体
验丰富人生的环境。
例如,在学习《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中,一重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前对教师的访谈,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教师;二重目标是让学生在整理与教师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过程中,体会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真诚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
三重目标是让学生在爱教师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赞美教师,并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真正让学生达到“我知我师,我爱我师”。
这三重目标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
通过各种方式使目标达成,但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每一个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其体验也不尽相同。
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心里想着学生,适应学生的发展是设定一切目标的依据,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远见的。
(三)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德国一位教授在考察完中国基础教育时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的教师真能讲,中国的学生真能考!”这也许是对中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好概括。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沉闷、死寂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
恩格斯说过,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给思维的“活”提供了条件,学生得到了解放,教材变得开放,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开放了。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和控制,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
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他们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质疑、指正和批评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拥有被尊重的权利等等。
给予学生这些自由和权利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除了一本课本外,就是一大堆练习,其他什么也没有了。
现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还可以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之目的,同时鼓励学生的质疑。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灵动、活泼多样。
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
实施过程中需要灵活、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
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而应鼓励师生在互动、合作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灵活发挥,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例如在讲授《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时,一学生提出“现在信息、多媒体发展如此迅速,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种所需的知识,是不是就不需要教师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兴趣,也使教师出乎意料。
作为教师须具有应变能力,于是,我就顺着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出“同学们,这个问题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那么,就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吧。
接着,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
的学生认为以后不再需要老师;有的学生认为无论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多少,永远需要老师”。
并且都阐述了各自的理由。
不管怎样,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离不开教师,因为教师的“育人”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通过学生们对这个意外问题的激烈讨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体会到应更加爱自己的老师。
出现这一问题是教师始料未及的,但教师的随机应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使课堂灵动起来,得到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
新课程的“教学时空”变得延伸开放,突破了传统教学封闭、狭小、限于书本的樊篱;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各个方面,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仅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社会生活这部“活”的无字书。
例如在学习《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前,我布置了一项“对教师的访谈”的任务,通过访谈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工作中的教师,还对教师的日常生活及其他方面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因此,学生会更加理解教师的工作,加深师生间的感情。
另外,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新课程课堂的灵动与鲜活,不仅表现在内容、形式、情境上的“活”,还表现在学生对知识吸收、经验形成、创新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精神升华、个性发展的“活”上。
(四)营造师生合作互学的良好氛围
新的课程、新的教材不仅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对教师来说也是新的。
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放下老师的“无所不能”的架子,在课堂上,以一种虚心好学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地进行问题探究。
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学识水平,而且也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