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采茶戏在容县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采茶戏在容县的情况”
发表时间:2019-09-22T00:39:58.8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作者:潘泉
[导读]
容县文化馆广西玉林 537500
容县采茶戏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剧。采茶戏源远流长,若从清康熙的《容县志》所载算起,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了。据1983年松山乡大水村72岁的刘继唐口述:其曾祖父在讲家史时谈到:清康熙年间(即公元1723-1735年),有梁用芹采茶戏班上演高军保戏,班主梁用芹又名烂风柜,因专演杂脚和技艺高超而闻名乡里。这是目前容县发现最早和记述最详细的采茶戏班。其后相继出现了“合群乐采茶戏班”和“祝艳采茶戏班”等多个采茶戏班,直至1956年由县文化馆组织的农村文艺辅队,请覃伟堂老艺人到文化馆当辅导老师,和
新文艺工作者合作,移植了一批彩调剧目,如《地保贪财》、《王三打鸟》、《龙女与汉鹏》等,到各地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容县采茶戏队遍及全县各乡村。据1981年县文化部门统计,全县共有“演出许可证”的剧队就有347个,4260多个队员,共上演了285个剧目。由于种种原因,现只剩下由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剧队20个,还在坚持到各地演出。其主要经济来源是观众或发起者打赏给戏班的报酬。
主要唱腔是用本地的山歌、民间小调等。如“四平腔调”、“牛娘”、“牛歌”、“木偶”、“十二月采茶”、其它杂曲等唱腔,共有一百二十多首,常用的有50多首。唱腔根据剧情人物的喜怒哀乐的需要来用,而所上演的剧目又是群众较熟悉的古传,唱词多是七言韵句,五言韵句,比兴丰富,多用民间双关语、歇后语等,形象生动,情挚意贴,易于群众记忆、吟唱,同时用本地土白话演唱,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深受群众欢迎。特别是唱提纲戏,能根据群众喜爱的古传或传说等爱好来点戏,剧队能按群众所点的古传或传说,不用编成剧本,而是由本队的编导来讲戏安排人物角色,演员即按戏中的角色去边编边唱边演,而唱词大多是群众所熟悉的民间语言(即噱头),如“八字煲汤你命水好”、“日头出在对面岭,吉星高照你门庭”等。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深受群众的欢迎。
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根据史料的相关记载,在清康年间,容县是一个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采茶戏随着经济的交流从赣南传入到容县。当时容县金属冶炼、陶瓷制品都具备比较高的技术。
对于何时从何种途径传入,现在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桂南采茶戏于明末从江西赣南直接传入桂南,博白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中记述:桂南采茶戏于明末(1628 年前后)从赣南传入博白,当地人称之为“唱竹马”,后来发展成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也有人称其“吁都呀”。
二说桂南采茶戏于清乾隆年间从赣南经粤北传入玉林,再流传至钦州、南宁等地。
三说清乾嘉以后,桂南采茶戏随福建、广东北部南迁的客家人带入桂东南和桂南地区。因福建和广东北部的采茶戏也是由赣南传入的,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
采茶戏中的服装一般都是以古代的官服,乞丐服,皇帝服,平民服等为主,和许多民间戏剧一样,会根据剧情里面的需要换上不同的服装。一个是为了符合戏剧里面的情节,同时也是为了能够让采茶更加形象。上演的故事多半是古代的内容为主。因此,不同的角色扮演就会用到不同的服装。比如,有的官服上面,一般会有一些细小的图案。如太阳,意思就是一种吉星高照的意蕴。穿上这个戏服,所扮演的角色一定是一个大官。大官的出现,向观众预示着,剧情中就会有恶人遭殃,遇到贵人之解。只有特定的剧情需要,才会穿上这戏服,因此这戏服一般在采茶戏中出现比较少。第二种就是官服上面有海水的图案。这就是一些判官的戏服,海水意指心境明如水,廉洁清白,这样的戏服就比较多,一般一个芝麻官或是更大的官衔上面都有。采茶戏当中,当好人遇到了不公的遭遇时候,就会有官人的帮助,替天行道,典型的古传有《包青天》等戏剧。还有一种就是有”鹤”的图案,这也是官服,只是一些小官,专管民间的小事,没有什么大权。在采茶戏当中,只是透露“他是比民之上的人物”这么一个信息。这样的服装图案,更能体现出古代的官衔制度,同时也是采茶戏中经常出现的。最后一种服装就是平民装饰了。一般是以粉红色和黄色为主的,也有黑色和蓝色,共四种颜色的服装。一般女角是穿粉红和金黄色,男角穿蓝色和黑色。这样的分配,显得更加淳朴,不会产生太多花花绿绿的视觉效果,这也正是采茶戏中体现的一种重要部分,也是其重要特色之一,不追求华丽,只追求艺术的最本质个性。
根据相关的统计整理,采茶戏的主要传承人有清康熙年间的梁用芹,第25代的清末民初的覃少青-罗洪文,解放初的覃伟堂,80-90年代的刘玉中,90年代至今的夏锦汉、潘超、黄恒贤等等。采茶戏传入容县后与容县的本地白话(属粤语)相结合,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演唱风格。
桂南采茶戏在容县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清康熙年间,采茶戏从赣南传入容县,采茶戏主要在茶场、茶园、茶山这些劳动场合传唱。演唱的曲目主要是山歌、小调。慢慢的与民间民俗相结合。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梁用芹。这个时期主要以推广和表演为主。
二、解放初期,容县成立了专业的文工团。培养了大量的采茶演员。根据容县志的记载,全县在上世纪50年代末形成了一个小高潮。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又形成一个小高潮。这个时期主要以传承和表演为主。
容县采茶戏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小戏。是以古传为主,以人扮演各种人物角色。采茶戏的角色主要为生、旦、丑、杂、末五大类。表演程式:以需为主,虚实相生,以表演作为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在生活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模拟出来的舞蹈化身段。并着各种朝代服饰,并用各种道具和简单布景,主要唱腔以四平腔及采茶小调等各种民间曲调为主,语言以地方土话,多采用民间语言(即噱头),比兴丰富,通俗易懂,为七言韵句,一般以四句一过门,过门用器乐伴奏或锣古伴奏。每演一场戏一般都有戏引,采茶戏中出演的第一个节目《开台戏》,《开台戏》是为请天上的神仙下凡来保佑当晚演出得安宁,所以音乐庄重、纯朴,唱词也是有关拜神的内容。其次是主场戏。为了表现不同劳动生活场景、不同人物情绪及内容,桂南采茶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母曲重新组合派生出了一系列变体曲调,如四平腔、牛哥调等120多种调,中间还穿插着各种小调。
精要选编
目前,容县有杨梅镇鸿运采茶队、杨梅镇容桂剧队、杨梅镇民剧队、杨梅镇桂阳剧队、六王镇龙头村采茶队、黎村镇民剧队、灵山采茶队、十里镇容北剧团、石头镇宝山曲艺团、容州采茶剧团、容州镇东洋采茶队、容县侨乡剧团、都峤采茶剧队等采茶团队约20个。根据《容县志》相关记载,以及实地采访采茶戏演员,在容县演唱的采茶戏主要可分为以下的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