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季平均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季平均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南海海面的风场和浪场是无数渔民和航海家所熟悉的景象,也是影响人类和环境的重要力量。
因此,对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卫星遥感观测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已经成为可行的方法。
为了研究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我们采用了卫星遥感的技术,从卫星地面观测系统(GOS)获取了多普勒SAR数据,其中包括每月海面风场和浪场序列,以及气象要素信息。
要求定位准确度达到百米级,提供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使用卫星遥感观测技术获得的海面风场和浪场序列数据,我们进行了表示季节变化的分析,以研究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
结果显示,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体而言,在春季,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强度最弱,平均风速约为6m/s左右,南海海面的浪高也只有约1m左右;夏季,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强度较强,平均风速约为9m/s左右,南海海面的浪高约为2m左右;秋季,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强度也相当强,而平均风速约为9m/s左右,南海海面的浪高约为2m左右;冬季,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强度较弱,平均风速约为7m/s左右,南海海面的浪高也只有约1m左右。
此外,利用卫星遥感观测技术对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进行分析,还发现有一些季节变化规律。
具体来说,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季平均特征在北部最强,而在南部最弱;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月平均特征在深夜最强,而在白天最弱;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在夏季较强,而对其他季节影响较弱。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表明,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不仅受南海邻近的季风的影响,还受到了西北太平洋的影响,以及海湾风的影响,这些都是影响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利用卫星遥感观测技术,对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南海海面风场和浪场的季平均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受到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随笔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南海海洋环流概述 (5)2.1 南海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6)2.2 南海海洋环流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7)三、南海海气相互作用 (8)3.1 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9)3.2 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与现象 (10)四、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关联 (11)4.1 海洋环流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12)4.2 海气相互作用对海洋环流的影响 (13)五、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14)5.1 数值模拟方法与模型介绍 (16)5.2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17)六、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展望 (18)6.1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19)6.2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20)七、结论 (22)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23)7.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24)一、内容综述《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是一部深入探索南海海洋环流现象及其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学术著作。
全书以科学的视角,系统的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以及其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地貌、季节变化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书中还对南海海洋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南海海洋环流不仅影响海洋本身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还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在海洋对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影响,以及大气对海洋环流、海洋环境等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及机制探讨

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及机制讨论2模式设置以及模拟结果初步验证2.1模式设置和计算方法2.1.1POP模式设置本文的模拟区域为20。
s一670N,98。
E~700w;由于本文重点要研究南海海面高度变化规律,所以为在保证南海区域的水平精度的同时减少模式水平格点数,水平方向采用非均匀网格(图2.1):在区域(00N一300N,980E一1250E)内,网格距为0.250×0.250。
垂直方向共有33个层,每层深(温盐及水平流速的深度)分别为2.5,10,20,30,50,75,100,125,150,200,25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750,2000,2500,3000,3500,4000。
4500,5000,5500m。
图2,1模式水平网格分布图Fig.2.1Horizontalgriddistributionusedinmodel初始条件为海水无运动,海面无扰动,各层海水各向同性。
初始三维温盐场选用Levitus(2005)气候月平均12月份的温盐资料,经最优内插法插值到模式所需的网格点上。
表面强迫场包括风应力场、热通量场和淡水通量场。
由QSCAT提供的1999年7月到2006年7月的月均数据平均得到一个7年平均的气候态月均风场数据,再应用经验公式(Wujin,1982)求得海表面风应力场,分辨率为0.250×0.250;热通量场和淡水通量场均采用温盐恢复边界条件(HaneyR.,1971),温盐场分别用Levitu图2.2模拟得到的表层(100m)年平均水平流场分布(cm/s)annualmeailhorizontalcurrentfieldinthesurfacelayer(cm/s)Figure2.2Simulated2.2.2模拟温度与Levitus温度的垂赢结构比较图2.318.75。
区域性海洋环流数值模式研究及对南海环流与海峡流量的模拟 (1)

第22卷第4期2004年10月海 洋 科 学 进 展ADVANCES IN MARIN E SCIENCEVol.22No.4October,2004区域性海洋环流数值模式研究及对南海环流与海峡流量的模拟Ξ杨 波1,2,3,赵进平3,曹 勇3,曲 平3(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摘 要:基于MOM模式的物理框架,妥善考虑了开边界的物理过程,改造和发展了一个区域海洋数值模式。
本模式不仅可以方便地调整开边界条件,使之满足边界的特定物理条件,而且可以方便地做针对性修改,使模式更加可靠。
改进后的模式具有MOM模式物理概念明确、公式便于理解、结果便于表达的全部特点,同时克服了MOM模式边界条件不完整、程序不易调整、参数难以改变的缺点。
区域性模式比全球模式的计算速度快很多倍,可以成为区域性研究的有效工具。
将此模式应用于南海,利用Hellerman&Rosenstein气候态风应力驱动模式10a,得到与全球模式效果相当的结果。
模式模拟结果展现了南海流场的季节特征,在模式分辨率下表现出了多涡结构。
根据模拟的流场计算了南海与其它海域的水交换通量。
在年平均意义下,外海水通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南海水通过台湾海峡、民都洛海峡和卡里马塔海峡流出南海。
各海峡水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关键词:南海;环流;数值模式;水通量;开边界条件中图分类号:P73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647(2004)0420405212南海是亚洲最大的边缘海。
它是一个半封闭式的海盆,地形复杂,受季风作用明显。
南海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1~3],季风驱动的风生环流是南海总环流中的主要成分[4,5]。
国内学者徐锡桢等人[6]通过对1921-1970年6000个站次的历史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平均、动力分析,得出了南海4个季节上层和中层的平均地转环流。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讲义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讲义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是指海洋的运动与大气的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种相互作用是地球气候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气候和天气的形成和演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过程,科学家们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和预测这一现象。
本文将介绍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并提供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一、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和整理观测数据:通过收集和整理现有的海洋、大气和地球表层观测数据,获取海洋和大气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2. 建立数值模型:建立海洋和大气的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方法描述和模拟海洋和大气的运动、湍流、热量和动量交换等过程。
常用的数值模型包括海洋环流模型(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OGCM)和大气环流模型(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AGCM)。
3. 模型初值与边界条件设置:将观测数据中获取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作为数值模型的输入,确定模拟的起始状态和边界特征。
4. 数值实验和参数调整:通过对数值模型进行实验和参数调整,模拟和重现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特征。
这一过程需要多次实验和参数调整,以提高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果验证和分析: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评估数值模拟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诊断,确定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特征和机理。
二、相关参考内容1. Modeling the Ocean Circulation: Numerical models for ocean circulat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their resolutions, 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s,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his referenc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odels used for simulating ocean circul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cean circulation and the atmosphere.2.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This reference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which are crucial in simulating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ocean. It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and parameterizations used in atmospheric models and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ir limitations and uncertainties.3.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simulate the ocean's physical processes and theirinteractions with the atmosphere. This reference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including their representation of oceanic processes, numerical methods, and parameterizations. It also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modeling ocean circulation.4.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s: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s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ocean and the atmosphere. This referenc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coupled models, including their coupling techniques, initialization methods, and parameterizations. It also discusses the role of coupled models in climate prediction and the challenges in simulating the feedbacks between the ocean and the atmosphere.5. Evaluation of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s: The evaluation of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s is essential to assess their performance and accuracy. This reference discusses the methodologies and metrics used to evaluate the simulations of ocean and atmosphere interactions, including the validation against observations and the assessment of the model's ability to reproduce known climate phenomena.以上是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讲义的相关参考内容。
南海海表温度时空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

来 揭示 C DS等资 料没 有反 映 的信 息 。Xe 利 OA i等
用 T MM ( rpcl anMe sr gMi in 资料 指 R T o ia R i aui s o ) n s 出夏 季南 海 西边 界 的离 岸 流对 越 南 外 海 的冷 水 形 成 具 有 重 要 的作 用 ,形 成 “ 海 冷 丝 ” i 南 。Lu等 指 出 ,冬 季 南 向 的西 边 界 流 同样 会 影 响 南 海 海 表 温
间尺 度 上 的振荡 。早 期 ,有 些 学者利 用 南 海个 别 测 站 的表 层 水 温 ,发 现 南 海 表 层水 温 存 在 3 年 ~5 和 准 两年 周 期 的低 频 振 荡 。并 且 指 出南 海 水 温 低
的 空 间结 构 ,但 模 拟 精 度有 待 进 一 步提 高 。 随着 计 算 能力 的提 高 以及 数 值 模 式 的发 展 ,具 备 对 复 杂 真 实 的海 洋 进 行 高 精 度 的数 值 模 拟 能 力 。本 文 采 用 混 合 坐 标 H OM 海 洋 模 式 ,在 海 洋 内部 用 YC
好 的反 映一些 细微 特征 。
直是 人们 观测 、研 究和 预报 的重 点 。
南 海 海 表 温 度 最 先 引 起 人 们 注 意 的是 年 际时
数 值 模 式 作 为 研 究 南 海 总 体 特 征 的 主 要 手 段 ,早 期 受计 算 能力 和模 式 发展 的 限 制采 用 简 单 的约 化重 力模 式 ,虽然 体现 了南海海 表 温度 复杂
等 密 度 面坐 标 ,在 弱 层 结 效 应 的浅 表 层 应 用 Z坐 标 ,在 混合 强烈 的浅水 区用 跟随 地形 6坐标 ,利 ” 用 混 合 坐 标 适 合 南 海 复 杂 地 形 的优 点 对 南 海 海 表
基于数值模式的南海北部深层内潮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S e a E J  ̄ . H a i y a n g X u e b a o , 2 0 1 8 , 4 0 ( 1 ) : 1 O 一1 6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8 . 0 1 . 0 0 2
季 第一模 态 内潮 动能 密度 比夏 季低 1 5 . 5 , 但 第 二和 第 三模 态 内潮 则是 冬 季 比夏 季 高 约 2 5 . 1 和 3 3 . 2 %, 导致冬季 深层流速 的垂 向剪切大 于夏季 , 表 明冬季较 强 的高模 态 内潮 可 能是 冬季 南海 深层 强
第4 0 卷 第1 期
2 0 1 8年 1月
海
洋
学
报
v 0 L 4 0 , N o . 1
J a n u a r y 2 0 1 8
Ha i y a n g Xue b a o
张 小将 , 孙惠, 冀 承 振. 基 于 数 值模 式 的南 海 北 部 深 层 内 潮 季 节 变 化 特 征 分 析 r J ] . 海洋学报 , 2 0 1 8 , 4 0 ( 1 ) : 1 O 一1 6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用而产 生 , 并将正 压能 传播 到斜 压 场口 ] 。内潮本 身
的垂 向结 构非 常丰富 , 其水 平流场 的剪 切容 易导致 剪
切不稳定 和湍 流混合 ; 同时 , 内潮 与地 形 , 内潮之 间 以
及 内潮 与其他 海洋 动 力过 程 的相 互 作用 都 会将 内潮 的能量 向其他尺 度转移 , 从 而引起 能量 的传 递与 分配
收稿 日期 : 2 0 1 7 0 3 1 0 ; 修 订 日期 : 2 0 1 7 — 0 7 — 1 3 。
南海表层环流和热结构特征的数值模拟与影响因素分析

2 o t C iaS aB a c , tt O encA miirt n G a gh u5 0 ,C ia .S uh hn e rnh Sae cai d ns a o , u nzo 3 0 hn ) t i 1 0
Absr c t a t: Bv u i gt e Prn eo e n Mo e ,cr u ain a d te ma tucu eo h o h Ch n e sn h i c t n Oc a d l ic l to n h r lsr t r ft e S ut i a S a
a d aea etmp rtr n aii aao a u r r sd a h nt lf l . D ie y 1 iee t n v rg e eau ea ds l t d t f n ay aeu e ste iia ed ny J i i r n b 2 df rn v f
第20卷 第 2期 5 年 3月 01 1
A T S IN I R M N T R LU 自然科学版ST TS S N A S N C A C E TA U 中山大学学报 ( U IE ) A I U Y T E I A U A IM NV R I
V 1 O o2 o 5 N . .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02 — 59(01 2 03 — 5 59 67 2 1)0 — 14 0
Sm u a i n a n ue c co a y i f Cic l to n The m a i l to nd I f n e Fa t r An l ss o r u a i n a d l r l S r c u e o he S f c y r o he S u h Ch na S a t u t r ft ura e La e ft o t i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7年 3月
海 岸 工 程
COA STA L ENG1
Ma r c h, 2 O1 7
南 海 海 洋 环 流 季 节 变 化 的 数 值 模 拟 研 究
许 婷 。 , 曹 永港。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l 1 — 3 0
资助项 目: 中央 级 公 益 性 科 研 院 所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金 资 助项 目— — 南 中 国海 及 其 附近 海 域 中尺 度 多 因 素 海 洋环 流数 值 模 拟 关 键 技 术研究 ( Tk s l 5 0 2 1 O ) ; 国家 海 洋 局 南 海 维 权 技 术 与 应 用 重 点 实验 室开 放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 南 海 风 暴 潮 动 力 过 程 中风 一 浪一 流 耦 合 数值模拟研究( S C S 1 6 0 6 ) ; 国 家重 点研 发 计 划 课 题 — — 珠 江 河 V I 与河 网演变机制 及治理研究一 多维 时空尺度 动力一 泥 沙一 地 貌 过 程模拟 研 究 及 长 周 期 演 变 预 测 ( 2 0 1 6 YF C 0 4 0 2 6 0 3 ) 和 珠江河 1 2 1 与 河 网 多 目 标 治 理 技 术 方 案 及 水 沙 调 控 措 施 研 究 ( 2 0 1 6 YF C 0 4 0 2 6 0 5 )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波 浪 破 碎 作 用 下 气 泡 演 化 机 理 与 输 运 规 律 研 究 ( 5 1 5 0 9 0 2 3 ) ; 水 利 工 程 仿 真 与 安 全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开 放 基 金 资 助 项 目一 沙 脊 沙 波 及 路 由 海 床 稳定 性 研 究 ( HE S S 1 4 0 1 )
中图分类号 : P 7 3 1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2 — 3 6 8 2 ( 2 0 1 7 ) 0 1 - 0 0 6 2 — 1 0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 3 6 8 2 . 2 0 1 7 . 0 1 . 0 0 7
南海 总 面积 约 3 5 6 ×1 0 k m。 , 是 西 太 平 洋 面积 最 大 的边 缘 海 , 地形 从 四周 向 中央 加 深 , 平 均 水 深 超 过
1 0 0 0 m, 最 大水 深可 达 5 3 7 7 m。南 海被 大 陆和 岛屿环 抱 , 使 其成 为半 封 闭海 盆 , 通过 多个 海 峡 与外 界 大洋
( 1 . 交 通 运 输 部 天 津 水 运 工 程 科 学 研 究 所 工 程 泥 沙 交 通 行 业 重点 实验 室 , 天津 3 0 0 4 5 6 ; 2 . 天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院, 天津 3 0 0 0 7 2 )
3 . 国 家 海 洋 局 南 海 调 查 技 术 中心 水 文 气 象 室 , 广东 广州 5 1 0 3 0 0 )
摘 要 : 基于 P OM ( P r i n c e t o n O c e a n Mo d e 1 ) 海洋模 式, 对 南 海 不 同 深 度 环 流 的 季 节 性 变 化 进 行 了数 值 模 拟 研 究。 模拟结果表 明: 南 海表 层 和 上 层 环 流 受季 风 影 响 , 在 夏季西南季风驱动下 , 南 海 表 层 环 流 在 南 部 呈 现 强 反 气 旋 式结 构, 在 南 海 北 部 则 是 一 个 弱 的气 旋 环 流 ; 在 冬季东北季风 驱动 下, 南海表层 环流结构 呈气旋 式 , 并 且 明 显 加 强 了 沿 越 南 沿 岸 向南 流 动 的 西边 界 流 ; 春 季 和 秋 季 为 南 海 季风 的 转换 期 , 其对应 的环流特 征也 处于冬季 环流 与夏季环 流 的过 渡 流 型 , 流 速 与冬 季 和 夏 季 相 比较 弱 。 南 海 2 0 0 m 层 环 流 的季 节 变 化 与表 层 相 似 。在 5 0 0与 1 0 0 0 m层, 则出 现 许 多处 中尺 度 漩 涡 , 流 场 也 变得 较 为 紊 乱 。 关键词 : P OM 模 式 ; 南海 环 流 ; 垂 向结 构 ; 季风
相通, 比如 : 巴士 海峡 、 巴林 塘 海峡 、 巴布 延海 峡 、 民都 洛海 峡 、 巴拉 巴克海 峡 、 马六 甲海峡 等 。
南 海处 于东 南亚 季风 核心 区域 , 不 同季 节其 风 向变化 明显 , 属典 型 的季风 性气候 l _ 】 ] 。南海 表层洋 流运 动
方 向与 风 向有很 大关 系 , 例如 : 冬季 以东 北季 风 为主 , 洋流 也 呈从 东 北 向西 南方 向运 动 , 反之 , 以西 南 季 风为 主 的夏 季 , 其 洋 流运 动方 向则 与冬 季相 反 , 主要 流 向东 北 向。春 、 秋 为季 风 转 换期 , 风 向 多变 , 风力 较 弱 , 因 此, 春、 秋 季 节南 海环 流特 征不 如冬 、 夏 季 明显 l 2 ] 。
外, 南海 环 流运 动机 制也 与其 自身 的地 貌特 征 、 海 水密 度梯 度 等 因素 息息 相关 。 关 于南 海海 洋环 流 的研究 一直 是近 3 0 a来 国 内外 海洋 学者 研究 的热 点 之一 , 并 取得 了大量 成 果 , 例如:
韩 玉康 等 结 合 高 度 计 和 S OD A( S i mp l e Oc e a n Da t a As s i mi l a t i o n ) 再 分 析 资料 , 利 用 改 进 的 挪 威 版 HYC OM( Th e HYb r i d C o o r d i n a t e Oc e a n Mo d e 1 ) 海洋 模式 对南 海 的 中尺 度 涡现 象开 展 了数 值模 拟 研究 , 揭 示 了南 海 中尺度 涡 的结 构特 征 、 能量 以及 与背 景 场 的 相互 作 用 。在 南海 环 流 动 力机 制 研 究方 面 ,张 晶等 ]
南 海复 杂 环流体 系 的驱动 机 制主要 受 控于东 南亚 季风 气候 , 其次 , 南 海通 过各 海峡 通道 与外 界大 洋产 生 的水体 交换 运动 也会 对 环流产 生 重要影 响 j , 例如 : 黑潮( 又 称 日本 暖 流 , 属 于 太平 洋 赤 道洋 流 的北分 支 ) 就 对 南海 北部 海域 的环 流形 态产 生 了重要 影 响 ; 南 海深 层环 流 主 要受 吕宋海 峡 深层 水 入 侵驱 动 影 响 。除 此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