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概况

合集下载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浠水实验高中高三历史组【知识整合】中外历史改革,从社会性质方面来看,可分为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三种主要类型。

(一)奴隶社会的改革:奴隶主贵族为实现富国强兵,达到某一政治目的而进行改革。

如周文王改革,使商朝属国周到武王时成为本部强国;齐国的管仲改革使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鲁国的“初税亩”促进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等。

(二)封建性质的改革:1、目的:为了建立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2、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1)商鞅变法(2)孝文帝改革3、巩固和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1)庆历新政(2)王安石变法(3)洋务运动(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目的:为了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2、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2)日本明治维新(3)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1)罗斯福新政(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目的: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1)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2)中国的改革开放(五)20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2、美国罗斯福新政;3、中国的改革开放【知识综合拓展】一、如何全面认识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法1、认识改革的本质和目的改革的本质: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从本质上讲,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

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

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

(1)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条件下的改革。

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2)整体不适应时,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等。

工业革命冲击下的改革

工业革命冲击下的改革
一个也不能掉队 一刻也不能放松
凤城高中 魏丽丽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
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 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 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规律一:理清改革的性质
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 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巩固统治的局部调整:阿里改革 、王安石变法、洋 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 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刻不容缓……
考点分析
基础梳理
考点整合
对比探究
1、掌握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正确比较历次改革的异同,并能分析其成败得失; 3、总结规律分析原因是学习和理解的重点。
考点分析
基础梳理
考点整合
对比探究
俄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背景
内容评价 性质考点来自析基础梳理考点整合
对比探究
实对比力 领导力量
具体措施
全面、行之有效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
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依据国情
顺应趋势
及时改革
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

革 ?
生产关系 生产力 调整________以适应______的发展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 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 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一、工业文明的冲击 俄国: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罗斯与西欧的差距。到了19 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 经济的。 日本:黑船事件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人们对幕府统治的不满加 剧,终于酿成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幕府统治的运动。 中国:19世纪末,欧洲强迫中国统治者接受了一系列屈辱条约· · · · · · · 极大地削弱了清朝统治者处理国内混乱的能力。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2、、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开始一.背景政治:雅典的贵族政治和债务奴隶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平民武装暴动,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权力,社会动荡不安。

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奴隶迫切要求改革,反对反对旧贵族专权,发展海外贸易。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个人:梭伦拥有丰富的知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人民拥护,适应改革的需要。

当选执政官,承担起改革的重任。

(改革的可能性)二.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三、内容五、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六、结果: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

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居农耕;建立 政权定都平城)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族歧 视政策;贵族的巧取豪夺) 5、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
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一、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性质: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2.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3.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加速 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加强户籍管理, 为收税、征兵提 供了依据;同时 加强了对百姓的 控制


奖励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 力,提高了秦国的战 斗力,使秦军成为 “虎狼之师”
建立 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为战争获胜提供 良好的经济基础


废井田, 开阡陌
摧毁了奴隶制的经济 基础,促进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壮大了地 主阶级的力量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阶级矛盾尖锐:
1、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经济、政治) 2、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
出现原因: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工商业奴隶主
出身: 平民
经济:富裕
矛盾表现:
政治:没有地位(与平民站在一起)
(三)梭伦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措 施 作 用 颁布解负令:废除一切债 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为平 经 务和债务奴隶制;规定土 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 济 地占有的最高限额 障 领 域 鼓励发展工商业,鼓励出 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口,限制进口 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发展

历史上重大改革 小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 小结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市场和资金;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②司法改革 法律上 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按等级审理的制度,建 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③地方自治改革 组织上
政治法制化
在农村成立地方自治局(村社); 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地方政治Fra bibliotek现一丝民主化气息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原因 2.改革经过 3.评价: 进步性: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顺应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 命发展的要求(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俄国 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 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农民仍于被剥削的无权地位 掠夺性——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改革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原因 2.改革经过 ①1861年“二一九法令” (解放法令、废奴令) 政治上 经济上 废除农奴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 能买卖和交换农民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
意义:
牢固确立雅典的民主体制
古代改革
【1】雅典民主制改革
一、梭伦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二、克里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制的确立与完善
1、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的确立 2、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制的完善 时间: 措施: 公元前5C
①担任高级官职的财产资格被取消,政府发放津贴,保障中下层平 民参政权利
经济方 ①实行均田制及 面 租调制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历史学习,需要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的知识较多,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一)改革的含义在含义上看,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改革的实质应该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那么,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人类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

这与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有区别。

具体含义:从程度上看,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革命是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一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这些方面的彻底变更。

从性质上看,改革有奴隶主阶级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

当然,革命也包括这些。

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走向激化,社会相对动荡。

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

从根本目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

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高考必备: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

高考必备:古今中外的重要改革

成功原因: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 实力较强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 ③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积极影响:①改变了封建落后状态,走上了发 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 亚洲近代唯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 ③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 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 消极影响: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推行 军国主义,给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二、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
1、洋务运动
背景:①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 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本质上是维护封 建统治的不同道路)。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 防,培养人才。 破产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破产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极 力阻挠;洋务派力量分散、有限;没有根本 改变封建制度。 教训:地主阶级改革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 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 发展。
3.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 转变
⑴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 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 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 搬政治斗争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 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化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 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战国时期的变法 (1)商鞅变法 背景:①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②新兴地 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 主阶级统治。 主要内容: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②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③奖励军功,按功受爵;④“燔诗书而明法 令”;⑤统一度量衡;⑥废分封,行县制;⑦废除井田制。 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影响: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 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 集权制度,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严刑峻法和文化高 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潮流(根本原因),②最高统治者 支持,③措施得当。

历史上重大改革教案—梭伦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教案—梭伦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1.含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完全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4.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5.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具有多样性)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6.改革的认识和启示①改革的必要性。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变法措施主要是
A ( )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C.因农田水利法 D.改革科举制度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 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
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 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
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 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 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中外改革
[例2] (2016·全国乙卷)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
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 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 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 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
,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
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
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
பைடு நூலகம்影响。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 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应最大限度 地挖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的 特点,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 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 固定服役期限等。第(2)问,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要考虑改 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 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3年中考专题复习泾河中心初中九年级历史备课组专题综述:何为“改革”,一般意义而言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中外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在。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使国家变得更加和谐有力。

本专题旨在通过回顾中外重大改革,探究改革成功的经验与作用,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古今中国重大改革】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忽必烈改制4、洋务运动5、戊戌变法6、土地改革7、改革开放【世界重大改革】1、日本大化改新2、俄国农奴制改革3、日本明治维新4、美国罗斯福新政5、新经济政策6、斯大林模式7、戈尔巴乔夫改革古今中外改革的历史事件很多,让我们试着给它们分类,如按性质相同,哪些历史改革是一类?1、地主阶级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洋务运动2、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俄国农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罗斯福新政3、无产阶级领导的改革列宁新经济政策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专题摘要:一、中国古代史的改革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加快的私田的开垦;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变法运动。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内容及作用: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瓦解奴隶制经济,发展封建经济;②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③奖励军功——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④推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⑤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行法治;⑥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流通。

意义: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内容: ①“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义:____________ 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否定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 意义:___________ ③“信徒皆为祭司” 追求地位平等 意义:______ ④建立廉俭教会 满足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意义:_______________ ⑤建立民族教会 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 意义:_________________ 的政治要求 _____
影响: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二、过程 ⒈(德国)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⒉(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信奉“因信称义” 思想核心:“先定论” ⑴内容 建立民主教会 建立廉俭教会 更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⑵特点 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制共和国
请思考:英国宗教改革运动有何独特之处及影响? 英国宗教改革运动的特点: ①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新教内容: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 影响 : ①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 会产生。 ②由于英国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很不彻底,英 国随即出现了倾向于卡尔文教的更加激进的思潮, 要求进一步清除天主教残余,又被称作清教运动。 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二、过程 ⒈(德国)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⒉(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 信奉“因信称义” 思想核心:“先定论” ⑴内容 建立民主教会 建立廉俭教会
核心内容——“先定论”
主张:
⒈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 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 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 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 注定贫穷困苦。 ⒉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 以祈祷没有意义。 ⒈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⒉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资 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改革 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   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是否一定成功?
1.前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力)
2.关键——掌握政权/人民支持
3.其他因素——
肯定/否定一次改革/革命的标准是?
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改革什么时候才算结束?
社会在不断发展,改革也在不断前进……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
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
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
2、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
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
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
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
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
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2、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阿里改革)
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正确措施
(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
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
(2)反对势力的强大。

古今中外的改革

古今中外的改革

专题: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基础知识】一、古代重要的改革1、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为相进行改革。

影响:使齐国国力强盛,奠定了齐桓公首先称霸的条件。

2、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

内容:土地私有,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影响:使秦的国力骤增,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内容: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影响: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4、日本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影响:。

5、西欧的改革。

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使西欧最终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19世纪60——90年代的三、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19世纪末戊戌变法。

作用:。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允许,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提倡“”,努力发展教育。

作用: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国家。

4、罗斯福新政:中心措施是,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四、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

内容: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大力发展。

它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最主要探索。

影响: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1954年至1964年期间,改革。

影响: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最终失败。

1985年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国家的改革:初期取得一定成效,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后来又引起国内经济形式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

4、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点梳理】【总结启示】(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制定方针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

08
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
09
意义。
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
罗斯福新政:
的恢复和发展。
3
1921年苏俄在列宁领导下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
2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02
03
04
05
06
01
内容:首先: 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演讲者: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中国现代史改革:
改革开放
中国古代史改革:
中国近代史改革:
管仲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01
02
03
04
05
世界古代史改革:
背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
内容: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影响:齐国国富兵强。后来齐桓公成为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05
改革的启示: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 实践活动。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回答有关改革的如下问题: (1)下面四位伟大人物,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是 。 A B C D (2)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事件是 ;开辟了 道路,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 (3)历史上有许多改革不是补偏救弊的局部调整,而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全面变革, 例如世界近代史上的 。有些改革同时又是思想解放运动,例如中国近代史 上的 。 (4)20世纪以来的三次重要改革:美国: 苏俄 中国 : (5)如果你们班准备编辑以“改革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历史手抄报,让你完成其中 “感悟改革”的栏目,请结合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留给人们的启示,把你感受最深的写 出来,完成这一栏目。(要求:不得摘抄本题中已有的结论;感受至少写出两条,不 少于150字) (6)今年是中国建国60周年,结合中外史上的重大改革,你认为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应 如何进行?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经典整理)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经典整理)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经典整理)第一篇: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经典整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一)改革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1)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阻碍(不适应)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商鞅变法:秦国旧的奴隶制;孝文帝改革:鲜卑旧制;俄国1861年改革:落后的封建农奴制戊戌变法: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明治维新:幕藩就体制(2)社会危机(内忧外患)内忧:财政危机、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或民族矛盾尖锐(3)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商鞅: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由分裂走向统一;孝文帝:黄河流域统一、民族融合;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俄国改革: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趋势。

(4)思想条件:改革着或支持者的革新意识(商鞅:百家争鸣,法家的改革思想;孝文帝:冯太后、孝文帝接受汉化思想文化;俄国:赫尔岑等人的反对农奴制、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戊戌变法:康梁的维新思想;明治维新: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思想等。

(5)主观条件:改革家掌权,统治者支持、厉行改革。

(商鞅、秦孝公;冯太后、孝文帝;王安石、宋神宗;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倒幕派和明治天皇;康梁维新派和光绪帝)(二)改革内容(措施)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三)改革结果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总结

★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措施是否正确有效、策略与用人是否得当。 、措施是否正确有效、策略与用人是否得当。 3、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的对比情况。 、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的对比情况。 4、是否危害人民的利益。 、是否危害人民的利益。 5、改革者的才干、意志与方法。 、改革者的才干、意志与方法。 6、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7、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
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分类 奴隶制性质的改革:雅典梭伦改革、 1、奴隶制性质的改革:雅典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 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和我国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 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和我国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2、封建性质的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促进社会转型:日本大化改新、 1)确立封建制度,促进社会转型:日本大化改新、 战国魏文侯变法和商鞅变法。 战国魏文侯变法和商鞅变法。 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3)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 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忽必烈改制。 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忽必烈改制。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 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的改革: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清末的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清末的戊戌变法。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的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评

历史上的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上的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热烈欢迎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2015年3月26日星期四9 时9分18秒
1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
规律性总结
2015年3月26日星期四9 时9分18秒 2
改革:
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
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
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5年3月26日星期四9 时9分18秒
3
• 一.改革的分类 二.改革的实质 三.改革的原因(背景) 及相应目的 四.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及认识 五.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B.②③④ D.①③④
23
• 3.“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的暴 动。我认为,我们要农民同土地割裂就会点燃俄 国。”在当时看来,“我”能做的应是( ) B • • • • A.解放农奴 ,不给土地 B.解放农奴,并可赎买土地 C. 强化农奴制巩固统治 D.开办工厂发展工商业
2015年3月26日星期四9 时9分18秒
C.③④ D.①④
2015年3月26日星期四9 时9分18秒
D
27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 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 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 ,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 (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 ——摘自《商君书》
•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 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 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 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 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 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具有浓厚的军事性与封建性 D、缺乏民主传统
7、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 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 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 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措施是否正确有效、策略与用人是否得当。 3、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的对比情况。 4、是否危害人民的利益。 5、改革者的才干、意志与方法。 6、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7、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
★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必然产物。 2、革除社会弊端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 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4、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将遭到旧势力的反对,充满 着尖锐的斗争。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A、大化改新 C、王安石变法 B、1861年改革 D、孝文帝改革
5、阿里在抵御了英法殖民侵略的同时,认识 到“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具体表 现是( )
①创办近代工厂 ②改革行政制度 ③实行开放政策 ④大力发展海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俄国日本均通过自上而下改革方式走上发 展资本主义道路,从根本是因为俄、日两 国( )
★注意此改革与彼改 革的比较,加强横向 联系。
异同点的比较往往从背景、 目的、内容、性质、特点、 结果、影响等方面入手。
四、改革原因、内容、作用之间的关系
(1)改革原因起决定作用: 一般情况下,改革是由生 产力的发展引起的,所以根本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因素 (必然性),然后是政治方面的因素,统治者要变革 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要性)。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 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而四海之在,万民之众,同 甘共苦,先忧后乐,若理一人,上下一心,君民一体,尚何 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 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 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三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 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 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三、学习改革史基本思路——改革 一般要掌握哪些要素?
1、背景(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环境) 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 3、作用(进步作用、消极作用) 4、性质 5、特点 6、成败及原因 7、改革带来的启示 8、评价(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改革家)
★改革背景(目的)的归纳 1、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 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以促 进生产力发展) 2、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 (缓和矛盾、挽救危机) 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 ★改革措施一般围绕背景(目的)展开。 ★改革的作用、性质、特点是由改革的 内容所决定的。
一、明确改革史的学习目标
1、了解九大改革的历史背景、进程和影响; 2、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 复杂性与多样性; 3、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 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 伟大意义; 4、初步总结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
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分类 1、奴隶制性质的改革:雅典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 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和我国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 2、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促进社会转型:日本大化改新、 战国魏文侯变法和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 3)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 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忽必烈改制。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清末的戊戌变法。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分析产生差异的 根本原因。 2)材料三的观点同材料二相比有何变化?结合必修 史内容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
参考答案:
1)同:设议院,行君民共体;异:后者还主张 开国会,行三权鼎立之制。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环 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愿望更加强 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学说进一步传播。 2)变化: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 张以君权变法。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民族资 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 裂;康有为变法方法改变,主张依靠没有实 权的皇帝变革。
(2)三者之间的关系:
原因 (决定) 措施 (决定) 作用
主要原因 (决定) 核心措施 (决定) 重要作用
五、学习改革史的基本方法
1.要抓住生产力这一标准和文明史观。 2.要结合必修史所学知识。 3.抓住改革的时代特征。 4.一分为二的分析历史上的改革。 5.认识改革的价值,学习改革者的精神。 6.认识人类史上的改革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对重大改革的评价 评价标准: 尽管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评
价标准只有一个,即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然 评价思路: 后再看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积极性),又在多大程度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要 求(局限性)。
评价方法:
立场分析法——改革的性质和在历史上的地位 辩证分析法(一分为二) ——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
3、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 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4、“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 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 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 )
六、课堂练习
1、梭伦颁布“解负令”的目的在于(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促进雅典城邦发展 C、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D、实现公民真正平等

2、财产世袭特权垄断 政权的局面 B、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 议政的途径 C、为下层平民参政议政开辟了道路 D、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