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课件)传染病伤寒和细菌性痢疾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A、起病急骤 B、大便检查有无炎性成份 C、高热、昏迷、抽搐 D、早期休克 E、呼吸衰竭
2021/8/17
47
臭
稀水样或水样便
大便镜 检
大量WBC,RBC PC,及巨嗜细胞
RBC为主,可 见滋养体或包
囊
悬滴可见 穿梭样菌
见少量白细胞
可有少量白细胞
流行情 况
可流行或散发
多为散发 暴发流行 突然集体发病 散发或流行
病原学 痢疾杆菌
2021/8/17
阿米巴原虫 霍乱弧菌 相应致病菌
相应病毒
34
治疗
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
腹痛腹泻、恶心 呕吐、伴畏寒低 热、头痛、肌痛
体温
多明显高 低热/不发热 常不发热 多有发热
正常或低热
脱水
+~ ++
不明显
++++
++
+~+++
里急后 重
+++ ~ ++++
(-)~(+)
(-)
(+)
(-)
大便性 状
粘液脓血,量少 暗红色果酱样, 水样便, ,每日10-数十次 量多,有腥臭 米泔样
多为水样或血 水样,可有恶
粘膜弥漫性炎症改变
粘 膜 大 多 正 常 ,可 见 破 坏 性
改变
临床特 点
菌痢
阿米巴痢疾
霍乱
细菌性食物中 毒
病毒性胃肠炎
潜伏期 数小时-7天
1-2周
1-3日 多为数小时
1~10天
起病情 况
先腹腹畏为痛寒甚腹发重)泻, 里热(左急,下后后(先后右腹畏下痛寒腹腹发为泻热甚,)先无泻腹后痛吐,腹心可痛呕有腹吐畏泻 明 寒、显发恶,热
2021/8/17
47
臭
稀水样或水样便
大便镜 检
大量WBC,RBC PC,及巨嗜细胞
RBC为主,可 见滋养体或包
囊
悬滴可见 穿梭样菌
见少量白细胞
可有少量白细胞
流行情 况
可流行或散发
多为散发 暴发流行 突然集体发病 散发或流行
病原学 痢疾杆菌
2021/8/17
阿米巴原虫 霍乱弧菌 相应致病菌
相应病毒
34
治疗
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
腹痛腹泻、恶心 呕吐、伴畏寒低 热、头痛、肌痛
体温
多明显高 低热/不发热 常不发热 多有发热
正常或低热
脱水
+~ ++
不明显
++++
++
+~+++
里急后 重
+++ ~ ++++
(-)~(+)
(-)
(+)
(-)
大便性 状
粘液脓血,量少 暗红色果酱样, 水样便, ,每日10-数十次 量多,有腥臭 米泔样
多为水样或血 水样,可有恶
粘膜弥漫性炎症改变
粘 膜 大 多 正 常 ,可 见 破 坏 性
改变
临床特 点
菌痢
阿米巴痢疾
霍乱
细菌性食物中 毒
病毒性胃肠炎
潜伏期 数小时-7天
1-2周
1-3日 多为数小时
1~10天
起病情 况
先腹腹畏为痛寒甚腹发重)泻, 里热(左急,下后后(先后右腹畏下痛寒腹腹发为泻热甚,)先无泻腹后痛吐,腹心可痛呕有腹吐畏泻 明 寒、显发恶,热
伤寒菌痢PPT课件
➢中西医学对伤寒的概念并不相同,不可 混淆
-
3
教学大纲
伤寒病因、发病机制、 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
考研大纲
伤寒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各
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
发症和结局
-
4
概述
➢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主要病变: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 ➢ 特征病变:伤寒小结,以回肠淋巴组织的改
期
(
10 天
被巨噬细胞吞噬, 经胸导管进入血 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液,引起菌血症
左
右
血液中的病菌很快被全身单核吞噬细
)
胞系统吞噬-,
致肝、脾、淋巴结肿大 18
发病机制
繁殖的病菌及其释放的内
病 毒素再次大量进入血液
程
第 一
败血症和毒血症
周
血 培 养
呈现全身中毒性 症状和病理改变
第一次 变态反应
,
(+)
型脑炎、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 禽流感、钩端螺旋体病、疟疾、伤 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 吸虫病等。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
-
9
病因
➢伤寒杆菌:
沙门氏菌属、G-。
➢致病抗原:
✓菌体抗原O
✓鞭毛抗原H
✓表面抗原Vi
➢致病因素:内毒素
-
10
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
➢ 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临床上可 用于血清凝集试验来辅助诊断。
-
36
病理变化
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
✓ 回肠下段邻近的肠系膜淋巴结常明显肿 大;
✓ 镜下见淋巴窦扩大,充满大量吞噬活跃的 巨噬细胞,并有伤寒小结形成,常见灶性 坏死。
传染病伤寒菌痢护理学PPT课件
力, 很少再感染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口→胃→小肠
肠壁淋巴组织
在巨噬细胞中繁殖 经胸导管入血→菌血症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潜伏期 肝、脾、淋巴结肿大 菌血症期 10天
细菌再次大量入血
败血症、毒血症
胆囊 回肠
肠伤寒
经口感染伤寒杆菌
I.伤寒杆菌侵入肠壁淋 巴组织并在其中繁殖, 持续2周,无症状
II.伤寒杆菌入血:先 致菌血症,无症状(潜 伏期);进而败血症、 毒血症,MPS增生,抗 体形成
(2)脾: 中度肿大,约为正常的2~3倍,切面混 浊,暗红色,质软。镜下见巨噬细胞弥漫 性增生,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形成。
(3)肝: 肝肿大,质软。肝细胞呈高度浊肿,并 有散在、边界较清的伤寒肉芽肿形成。 肝细胞发生灶性坏死。
(4)骨髓:巨噬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 骨髓中的巨噬细胞摄取病菌较多,存在时 间较长,故骨髓培养阳性率可高达90%。
小灶性坏死 多灶性坏死,并逐步融合扩大
坏死组织失去正常光泽, 色灰白, 或被胆汁染成黄绿色
(3)溃疡期(3W)
坏死相互融合 坏死组织溶解 坏死粘膜脱落
溃疡形成
肠伤寒性溃疡
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边缘稍隆起,底部高低不平 一般较深,如侵及血管,
可引起严重出血。
髓样肿胀期(第1周)
坏死期(第2周)
临床特点
病因
病原体:伤寒杆菌 内毒素:主要致病因素
菌体抗原O 鞭毛抗原H 表面抗原Vi
血清凝集实验 (肥达反应, Widal reaction)
发现带菌者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病菌随粪便和尿排出 体外,污染水和食物,经口/消化道感染。 苍蝇为主要传播媒介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口→胃→小肠
肠壁淋巴组织
在巨噬细胞中繁殖 经胸导管入血→菌血症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潜伏期 肝、脾、淋巴结肿大 菌血症期 10天
细菌再次大量入血
败血症、毒血症
胆囊 回肠
肠伤寒
经口感染伤寒杆菌
I.伤寒杆菌侵入肠壁淋 巴组织并在其中繁殖, 持续2周,无症状
II.伤寒杆菌入血:先 致菌血症,无症状(潜 伏期);进而败血症、 毒血症,MPS增生,抗 体形成
(2)脾: 中度肿大,约为正常的2~3倍,切面混 浊,暗红色,质软。镜下见巨噬细胞弥漫 性增生,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形成。
(3)肝: 肝肿大,质软。肝细胞呈高度浊肿,并 有散在、边界较清的伤寒肉芽肿形成。 肝细胞发生灶性坏死。
(4)骨髓:巨噬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形成。 骨髓中的巨噬细胞摄取病菌较多,存在时 间较长,故骨髓培养阳性率可高达90%。
小灶性坏死 多灶性坏死,并逐步融合扩大
坏死组织失去正常光泽, 色灰白, 或被胆汁染成黄绿色
(3)溃疡期(3W)
坏死相互融合 坏死组织溶解 坏死粘膜脱落
溃疡形成
肠伤寒性溃疡
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边缘稍隆起,底部高低不平 一般较深,如侵及血管,
可引起严重出血。
髓样肿胀期(第1周)
坏死期(第2周)
临床特点
病因
病原体:伤寒杆菌 内毒素:主要致病因素
菌体抗原O 鞭毛抗原H 表面抗原Vi
血清凝集实验 (肥达反应, Widal reaction)
发现带菌者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病菌随粪便和尿排出 体外,污染水和食物,经口/消化道感染。 苍蝇为主要传播媒介
(2024年)《传染病》PPT课件图文
2024/3/26
18
虫媒及动物源性传染病
2024/3/26
流行性乙型脑炎
01
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
咬传播,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疟疾
02
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表现为周
期性寒战、高热、出汗等。
狂犬病
03
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播
2024/3/26
17
血液及性传播疾病
乙型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 播,表现为乏力、头晕、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
丙型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表现为乏力 、纳差、肝区不适等。
艾滋病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严重免疫缺陷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 传播和母婴传播,表现为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等。
、皮肤斑丘疹等。
2024/3/26
16
消化道传染病
1 2
细菌性痢疾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 物或水传播,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 黏液脓血便等。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 物或水传播,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肝脾 肿大、玫瑰疹等。
甲型肝炎
3
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通过 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肝区疼痛等。
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 、适当锻炼,增强身体免 疫力。
2024/3/26
21
社区防控措施
加强社区管理
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做好人 员排查、登记和管理工作。
伤寒、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29
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病变特点: 起病急骤 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肠道病变和症状轻微
①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后数小时即可出现中 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②病原菌常为毒力较低的福氏或宋内氏痢疾杆菌, 发病机制尚待阐明。
30
小结
病原体: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好发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 病变特征:病变肠段粘膜面有灰白色糠皮样假膜覆盖。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玫瑰疹的发生原因:伤寒杆菌栓塞了皮肤毛细血管 或伤寒杆菌及其毒素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玫瑰疹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溃疡期 发病的第3周。由于小坏死灶互相融合、溶解、 脱落而形成溃疡。 溃疡特点:外形与淋巴小结的分布及形态一致, 呈圆或椭圆形,溃疡的长径与肠管纵轴平行, 此为伤寒溃疡的特点。
临床表现与坏死期大致相同。
2
传染源: 伤寒患者或带菌者 传染途径:细菌随粪、尿排出,污染食品、饮用
水等或以苍蝇为媒污染食品经口入消化道而感染 好发人群: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患者多见。 好发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两季最多。病
后可获得比较稳固的免疫力,很少再感染。
3
病理变化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 征的急性增生性炎。 病变主要分布在肠道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 肝、脾和骨髓等处。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特点是在病灶内一 般不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原体:痢疾杆菌 分 类:福氏,宋内氏,鲍氏,志贺氏菌 主要致病因素: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
20
传染源: 菌痢患者或带菌者 传染途径:细菌随粪排出后,可直接或以苍蝇为
媒介经口传染 好发人群:以儿童及青壮年患者多见。 好发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两季最多。
3、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病变特点: 起病急骤 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肠道病变和症状轻微
①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后数小时即可出现中 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②病原菌常为毒力较低的福氏或宋内氏痢疾杆菌, 发病机制尚待阐明。
30
小结
病原体: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好发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 病变特征:病变肠段粘膜面有灰白色糠皮样假膜覆盖。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玫瑰疹的发生原因:伤寒杆菌栓塞了皮肤毛细血管 或伤寒杆菌及其毒素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玫瑰疹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溃疡期 发病的第3周。由于小坏死灶互相融合、溶解、 脱落而形成溃疡。 溃疡特点:外形与淋巴小结的分布及形态一致, 呈圆或椭圆形,溃疡的长径与肠管纵轴平行, 此为伤寒溃疡的特点。
临床表现与坏死期大致相同。
2
传染源: 伤寒患者或带菌者 传染途径:细菌随粪、尿排出,污染食品、饮用
水等或以苍蝇为媒污染食品经口入消化道而感染 好发人群: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患者多见。 好发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两季最多。病
后可获得比较稳固的免疫力,很少再感染。
3
病理变化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 征的急性增生性炎。 病变主要分布在肠道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 肝、脾和骨髓等处。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特点是在病灶内一 般不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原体:痢疾杆菌 分 类:福氏,宋内氏,鲍氏,志贺氏菌 主要致病因素: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
20
传染源: 菌痢患者或带菌者 传染途径:细菌随粪排出后,可直接或以苍蝇为
媒介经口传染 好发人群:以儿童及青壮年患者多见。 好发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两季最多。
传染病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解质紊乱 少数出现心、肾功能不全
26
中毒型
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突起畏寒高热,病势凶险
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肠道症状较轻
盐水灌肠或肛门拭子
镜检
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
27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中毒型中较多见的一型。 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面色灰白、肢冷、指甲发白、皮肤出现花 斑、发绀;心率快,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测 不出,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的症状及意识 障碍
--生活规律 --饮食易消化吸收,忌生冷、刺激 --积极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及肠道寄生虫病
49
慢性菌疾
2.病原治疗
--应积极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合
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可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疗程须长, 须重复1~3个疗程。
--亦可应用药物保留灌肠疗法 0.3%黄连素液、5%大蒜素液或磺胺嘧啶银悬液
临床诊断 粪便培养: (+) 确诊
37
诊断类型
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 、或稀便,伴有急后重症状,难以确定其他原因腹 泻者
临床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及菌痢之临床表现, 且便常规镜检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 见红细胞、吞噬细胞,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
确诊病例:符合临床诊断病例要求,且便培养志贺 菌属阳性者
侵袭力:菌毛。细菌吸附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 继而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8
病原学--致病力
目前认为其与霍乱肠毒素不同,志贺菌毒素不激 活腺苷酸环化酶,渗液出现的晚且蛋白质含量较 高。而霍乱肠毒素主要通过启动腺苷酸环化酶引 起分泌亢进,早期出现渗液
与其侵袭过程有关系,侵入上皮细胞后在细胞内 繁殖可播散到临近细胞,毒素作用引起细胞死亡
26
中毒型
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突起畏寒高热,病势凶险
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肠道症状较轻
盐水灌肠或肛门拭子
镜检
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
27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中毒型中较多见的一型。 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面色灰白、肢冷、指甲发白、皮肤出现花 斑、发绀;心率快,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测 不出,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的症状及意识 障碍
--生活规律 --饮食易消化吸收,忌生冷、刺激 --积极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及肠道寄生虫病
49
慢性菌疾
2.病原治疗
--应积极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合
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可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疗程须长, 须重复1~3个疗程。
--亦可应用药物保留灌肠疗法 0.3%黄连素液、5%大蒜素液或磺胺嘧啶银悬液
临床诊断 粪便培养: (+) 确诊
37
诊断类型
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 、或稀便,伴有急后重症状,难以确定其他原因腹 泻者
临床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及菌痢之临床表现, 且便常规镜检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 见红细胞、吞噬细胞,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
确诊病例:符合临床诊断病例要求,且便培养志贺 菌属阳性者
侵袭力:菌毛。细菌吸附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 继而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8
病原学--致病力
目前认为其与霍乱肠毒素不同,志贺菌毒素不激 活腺苷酸环化酶,渗液出现的晚且蛋白质含量较 高。而霍乱肠毒素主要通过启动腺苷酸环化酶引 起分泌亢进,早期出现渗液
与其侵袭过程有关系,侵入上皮细胞后在细胞内 繁殖可播散到临近细胞,毒素作用引起细胞死亡
《细菌性痢疾》ppt课件16页PPT
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兼性厌氧,但最适宜需 氧生长。
分为4群和40个血清型,各型无交叉免疫,可反复感染。 抵抗力弱,加热66℃10分钟可被杀死,对酸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志贺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但在污染及瓜果、蔬 菜上可存活10-20天。
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但A群志贺菌还能产生强烈外毒素:具细胞 毒性、神经毒性、肠毒性作用,引起严重症状。
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3.易感性:普遍易感、有短暂的免疫力,不同菌群及血清型无交叉保护性 免疫,易反复感染
4.流行特征: 终年散发,具有季节性,一般5月开始上升,8-9月达高峰, 10月以后减少。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
•细菌数量 •致病力 •人体抵抗力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管
大部分被胃酸杀死 少量细菌进入肠道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特征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WBC 轻到中度升高 2.粪便镜检:脓细胞(WBC)、RBC、 3.粪便细菌培养:确诊依据,送检标本必须新鲜, 早期多次送检可提高培养阳性率
治疗-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 消化道隔离 注意饮食 卧床休息 2.抗菌治疗 喹诺酮类:目前较理想的药物、 孕妇、儿童不宜应用 其他:匹美西林、头孢曲松 黄连素 3.对症治疗 补液 降温 止痛等
预防
防治措施:政府行为方面,要搞好食品卫生,保证饮水卫生,作 好疫情报告,出现疫情后,立即找出并控制传染源,禁止患者或 带菌者从事餐饮业和保育工作,限制大型聚餐活动.
个人卫生方面,喝开水不喝生水,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 筷及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随地大便;吃熟食不吃凉拌菜, 剩饭菜要加热后吃;做到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得病后 要及时就医治疗.
秋季常见传染病预防常识PPT
传播途径
空气
短距离飞沫
接触呼吸道分 泌物
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
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 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 肉、关节酸痛不适等
06
PART SIX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
室内自然通风、保持空气流动
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1
2
3
1
可有效降低室 内空气中微生
物的数量
2
改善室内空气 质量
3
调节居室微小 气候
食物 中毒
水样便
呕吐明显 先吐后泻
明显的腹痛 有发热表现
03
PART THREE
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预防
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预防
食品吃前煮熟、煮
饭前便后 要洗手
透,尤其贝壳类与 煮熟的食物要 甲壳类海产品 趁热吃,隔夜 食物吃前一定 要彻底加热
所有烹饪器具 和食具,使用 后应洗涤干净 并保持干燥;
生熟食品分开 存放,已消毒 食具与未消毒 食具分开存放
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
坚持锻练
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 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使身体气血畅通,筋 骨舒展,体质增强。在锻炼的时候,必须 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 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 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生活有规律
合理安排好作息,每天的睡眠时 间不应少于8个小时。劳逸结合,身 体劳累过度,必然导致抵御疾病的
及时就医预防传染
由于秋季呼吸道传染病初期多有类 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 不适应及时告诉父母亲带你看医生,特 别是有发热、皮疹症状,应尽早明确诊 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 应立刻隔离、绝对不可到带病坚持上课。 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细菌性痢疾介绍PPT培训课件
多有不洁饮食史,表现为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但无里 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包括粪便性状、显微镜检查和隐血试验 等。
免疫学检查
包括血清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等,用于 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细菌培养
通过培养痢疾杆菌以明确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如X线检查、B超等,有助于了解病情和 排除其他疾病。
根据患者脱水程度,给予口服或 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
营养支持
患者因腹泻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应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饮 食,必要时可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对症处理
针对患者出现的腹痛、发热等症状 ,给予相应的止痛、退热等对症处 理。
预防接种政策及效果评估
01
疫苗种类
目前主要有口服福氏宋内氏痢疾双价活疫苗,可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发生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疾病认知,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减轻 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 ,改善睡眠质量。
心理支持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家属参与和角色定位
细菌性痢疾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24-01-13
目录
• 疾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策略 • 并发症与风险因素分析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01
定义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 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
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与深部真菌病
1
伤寒 Typhoid Fever
2
概述
定义: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变特点: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巨噬细胞增生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
伤寒肉芽肿
√
3
临床症状:
持续高热 相对缓脉 脾肿大 皮肤玫瑰疹 白细胞下降
4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 伤寒杆菌:“O”抗原,”H”抗原
血清凝集素试验:Widal reaction ◆ 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 ◆ 伤寒杆菌侵袭、繁殖、致病过程
伤寒玛莉的故事
玛格丽特·米龙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2例伤寒, 其中7例死亡,间接被传染者不计其数。 美国政府拒绝认定她的国籍和出生地, 1932年她由于中风瘫痪,死亡时大概68岁。
16
(三)并发症及结局
1. 肠出血及肠穿孔
2. 继发支气管肺炎:儿童多见 3. 伤寒杆菌血道感染其他器官——少见
氯霉素:首选。 4-5w痊愈。
◆传播:5F——Foods,fingers,flies, fomites and feces
5
伤寒发病的机理
潜伏期:伤寒杆菌 小肠淋巴组织
病 程:
巨噬细胞内繁殖 入血:菌血症
第一周:潜伏期,肝、脾、淋巴结肿大
第二、三周:胆囊 小肠
过敏反应 第四周:愈合期
肠道淋巴组织 肠壁坏死、溃疡
6
(二)病理变化
27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特点: ● 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常
见于2-7岁小儿。 ● 肠道病变轻——卡他性炎。
“内毒素”。
28
小结
伤寒:
伤寒肉芽肿概念
病理变化(四期)
急性菌痢:
病理特点:★纤维素性炎症
★ 假膜
29
第六节 性 传 播 性 疾 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
痢疾杆菌——胃酸——肠粘膜
局部抵抗力
致病:痢疾杆菌内毒素、
感染菌量
对粘膜上皮的侵袭力
致病 另外的致病物质: 外毒素(志贺菌)
20
(二) 病理变化
主要累及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变 为重。
分三种类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21
◆ 急性细菌性痢疾
早期:急性卡他性炎——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及粘膜
17
第三节 细 菌 性 痢 疾 Bacillary Dysentery
18
概述
定义: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理特点:大肠的纤维素性炎(假膜性肠炎)。
临床表现: ●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 ● 全身中毒症状
19
(一)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痢疾杆菌—— 4个亚群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苍蝇(间接)。
37
临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
1. 急性淋菌性尿道炎:潜伏期一般为3d~10d, 平均 3d~5d,短的可为12h,长的达3m。
2. 慢性淋菌性尿道炎:急性期后,因治疗不彻 底或未经治疗,淋球菌可潜伏于尿道隐窝或尿 道旁腺,症状持续2m以上,可以转为慢性。
38
二、尖锐湿疣
•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是由人类乳 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引 起(主要是 HPV6 和 HPV11 )的STD。
30
定义:
性传播性疾病是由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类疾病。
31
梅毒 淋病
传统性病 软下疳 尖锐湿疣
32
近10年WHO新加入
乙肝 疥疮 …… 念珠菌病 阴虱
20余种
33
一、淋 病(gonorrhea)
34
• 淋病(Gonorrhea)是性传播性疾病中最常 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30岁年龄段, 主要通过性交传播,主要感染泌尿生殖 系统,对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有特别亲
◆ 其他部位:口腔等部位也可发生。
41
病理特征
大体:
淡红色柔软的小丘疹
乳头样、菜花样赘生物
镜下: 表皮角质层增厚,几乎全为角化不全细胞
乳头状瘤样增生
棘层肥厚,挖空样细胞
42
43
棘层肥厚
挖空样细胞
44
45
46
诊断
和力。是一急性化脓性炎。
35
病原体: 淋病双球菌
36
淋病
• 人是淋球菌的惟一天然宿主,淋病患者是淋病
的主要传染源。
• 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性传播疾病中占首位, 患者多为中青年人,男性为主,男性和患有淋病 性伴侣接触一次的感染可能性为17%。
• 淋球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流行是造成淋病蔓延和扩 散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症状携带者占40%~60%。
近年来我国尖锐湿疣的发病率呈不断增加趋势。 据统计资料表明,尖锐湿疣在我国发病仅次于淋 病,位居性病第二位。
39
传染途径
1.直接性接触传染: 尖锐湿疣主要是通过性交的方式 传染,与患尖锐湿疣的人发生性接触后,约2/3的人 被传染。
2.间接接触传染 3.产道传染
40
发生部位
◆ 生殖器部位最多见:
男性:在肛门、冠状沟、包皮、龟头、 女性:阴蒂、阴唇、会阴、子宫颈。
下层充血、水肿、点状出血,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
浸润。
假膜性炎:粘膜表层坏死,大量纤维素渗出,
假膜 = 纤维素 + 坏死组织 + 中性粒细胞 + 红细胞 + 细菌
22
• 肉眼观: 糠皮状,灰白色,逐渐脱落,形成大小 不一的浅表性溃疡(“地图状溃疡”)
23
Showing pale, granular, inflamed mucosa 24
Showing plaques of yellow fibrin and inflammatory debris 25
Lower micrograph showing pseudomembrane
26
◆ 慢性细菌性痢疾 定义:>2 月病程; 特点:●福氏菌感染居多,肠病变此起彼 伏,新旧并存。 ● 慢性溃疡。
10
肠 伤 寒
11
肠伤寒
12
13
2.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 肝 脾 骨髓
巨噬细胞增生
+
伤寒肉芽肿
+
灶性坏死
14
3.其他器官的病变
皮肤 —— 玫瑰疹 肌肉 —— 凝固性坏死 心肌 —— 中毒性心肌炎 肾脏 —— 一过性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胆囊 ——长期带菌
“伤寒玛莉”
15
特点:急性增生性炎症
伤寒小结
聚集成团的伤寒细胞——增生的巨噬细胞 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胞浆内常见有被吞
噬的红细胞、淋巴细胞、细胞碎屑及伤寒杆菌
伤寒肉芽肿
无中性粒细胞渗出
7
8
9
1. 肠道病变
1)髓样肿胀期:淋巴小结增生性病变 2)坏死期:肠粘膜坏死 3)溃疡期:溃疡长轴与肠长轴平行
4)愈合期:
“与结核性肠溃疡之区别”
1
伤寒 Typhoid Fever
2
概述
定义: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病变特点: 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巨噬细胞增生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
伤寒肉芽肿
√
3
临床症状:
持续高热 相对缓脉 脾肿大 皮肤玫瑰疹 白细胞下降
4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 伤寒杆菌:“O”抗原,”H”抗原
血清凝集素试验:Widal reaction ◆ 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 ◆ 伤寒杆菌侵袭、繁殖、致病过程
伤寒玛莉的故事
玛格丽特·米龙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2例伤寒, 其中7例死亡,间接被传染者不计其数。 美国政府拒绝认定她的国籍和出生地, 1932年她由于中风瘫痪,死亡时大概68岁。
16
(三)并发症及结局
1. 肠出血及肠穿孔
2. 继发支气管肺炎:儿童多见 3. 伤寒杆菌血道感染其他器官——少见
氯霉素:首选。 4-5w痊愈。
◆传播:5F——Foods,fingers,flies, fomites and feces
5
伤寒发病的机理
潜伏期:伤寒杆菌 小肠淋巴组织
病 程:
巨噬细胞内繁殖 入血:菌血症
第一周:潜伏期,肝、脾、淋巴结肿大
第二、三周:胆囊 小肠
过敏反应 第四周:愈合期
肠道淋巴组织 肠壁坏死、溃疡
6
(二)病理变化
27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特点: ● 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常
见于2-7岁小儿。 ● 肠道病变轻——卡他性炎。
“内毒素”。
28
小结
伤寒:
伤寒肉芽肿概念
病理变化(四期)
急性菌痢:
病理特点:★纤维素性炎症
★ 假膜
29
第六节 性 传 播 性 疾 病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
痢疾杆菌——胃酸——肠粘膜
局部抵抗力
致病:痢疾杆菌内毒素、
感染菌量
对粘膜上皮的侵袭力
致病 另外的致病物质: 外毒素(志贺菌)
20
(二) 病理变化
主要累及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病变 为重。
分三种类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21
◆ 急性细菌性痢疾
早期:急性卡他性炎——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及粘膜
17
第三节 细 菌 性 痢 疾 Bacillary Dysentery
18
概述
定义: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理特点:大肠的纤维素性炎(假膜性肠炎)。
临床表现: ●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 ● 全身中毒症状
19
(一) 病因及发病机理
痢疾杆菌—— 4个亚群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苍蝇(间接)。
37
临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
1. 急性淋菌性尿道炎:潜伏期一般为3d~10d, 平均 3d~5d,短的可为12h,长的达3m。
2. 慢性淋菌性尿道炎:急性期后,因治疗不彻 底或未经治疗,淋球菌可潜伏于尿道隐窝或尿 道旁腺,症状持续2m以上,可以转为慢性。
38
二、尖锐湿疣
•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是由人类乳 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引 起(主要是 HPV6 和 HPV11 )的STD。
30
定义:
性传播性疾病是由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类疾病。
31
梅毒 淋病
传统性病 软下疳 尖锐湿疣
32
近10年WHO新加入
乙肝 疥疮 …… 念珠菌病 阴虱
20余种
33
一、淋 病(gonorrhea)
34
• 淋病(Gonorrhea)是性传播性疾病中最常 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30岁年龄段, 主要通过性交传播,主要感染泌尿生殖 系统,对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有特别亲
◆ 其他部位:口腔等部位也可发生。
41
病理特征
大体:
淡红色柔软的小丘疹
乳头样、菜花样赘生物
镜下: 表皮角质层增厚,几乎全为角化不全细胞
乳头状瘤样增生
棘层肥厚,挖空样细胞
42
43
棘层肥厚
挖空样细胞
44
45
46
诊断
和力。是一急性化脓性炎。
35
病原体: 淋病双球菌
36
淋病
• 人是淋球菌的惟一天然宿主,淋病患者是淋病
的主要传染源。
• 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性传播疾病中占首位, 患者多为中青年人,男性为主,男性和患有淋病 性伴侣接触一次的感染可能性为17%。
• 淋球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流行是造成淋病蔓延和扩 散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症状携带者占40%~60%。
近年来我国尖锐湿疣的发病率呈不断增加趋势。 据统计资料表明,尖锐湿疣在我国发病仅次于淋 病,位居性病第二位。
39
传染途径
1.直接性接触传染: 尖锐湿疣主要是通过性交的方式 传染,与患尖锐湿疣的人发生性接触后,约2/3的人 被传染。
2.间接接触传染 3.产道传染
40
发生部位
◆ 生殖器部位最多见:
男性:在肛门、冠状沟、包皮、龟头、 女性:阴蒂、阴唇、会阴、子宫颈。
下层充血、水肿、点状出血,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
浸润。
假膜性炎:粘膜表层坏死,大量纤维素渗出,
假膜 = 纤维素 + 坏死组织 + 中性粒细胞 + 红细胞 + 细菌
22
• 肉眼观: 糠皮状,灰白色,逐渐脱落,形成大小 不一的浅表性溃疡(“地图状溃疡”)
23
Showing pale, granular, inflamed mucosa 24
Showing plaques of yellow fibrin and inflammatory debris 25
Lower micrograph showing pseudomembrane
26
◆ 慢性细菌性痢疾 定义:>2 月病程; 特点:●福氏菌感染居多,肠病变此起彼 伏,新旧并存。 ● 慢性溃疡。
10
肠 伤 寒
11
肠伤寒
12
13
2.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 肝 脾 骨髓
巨噬细胞增生
+
伤寒肉芽肿
+
灶性坏死
14
3.其他器官的病变
皮肤 —— 玫瑰疹 肌肉 —— 凝固性坏死 心肌 —— 中毒性心肌炎 肾脏 —— 一过性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胆囊 ——长期带菌
“伤寒玛莉”
15
特点:急性增生性炎症
伤寒小结
聚集成团的伤寒细胞——增生的巨噬细胞 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胞浆内常见有被吞
噬的红细胞、淋巴细胞、细胞碎屑及伤寒杆菌
伤寒肉芽肿
无中性粒细胞渗出
7
8
9
1. 肠道病变
1)髓样肿胀期:淋巴小结增生性病变 2)坏死期:肠粘膜坏死 3)溃疡期:溃疡长轴与肠长轴平行
4)愈合期:
“与结核性肠溃疡之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