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_以兰州_西宁_银川地区为例_丁生喜

合集下载

论西部开发与合力引资

论西部开发与合力引资

论西部开发与合力引资【摘要】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区,为加速西部开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合力引资是关键之一。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开发中面临诸多挑战,合力引资的重要性凸显。

尤其是在吸引外部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合力引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部地区仍存在着融资难、低效用地等问题,因此需要制定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引资模式。

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优化和实施,西部地区的开发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合力引资也将成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引资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还能够带动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西部开发、合力引资、资源丰富、政策制定、挑战、引资模式、前景展望、必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中国西部地区,有着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西部开发政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投资到这些地区。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业资源,在推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由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场落后、人才匮乏等问题,导致西部地区的开发进程面临重重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西部地区的开发水平,合力引资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策略。

在这种背景下,西部地区需要通过各种引资模式,积极吸引内外资本投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1.2 问题提出在西部地区发展中,合力引资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这些问题包括资金不足、引资主体不明确、政策执行不到位等。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西部开发政策的制定西部开发政策的制定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兰州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兰州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兰州城市经济发展研究近年来,兰州市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本文将从兰州城市经济的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可行的发展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兰州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兰州城市经济的现状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不仅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

这为兰州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目前,兰州的城市经济以工业为主导,涵盖了石化、能源、制造业等多个领域。

同时,兰州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黄河风光带以及临近的嘉峪关、敦煌等旅游资源,这为兰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支撑。

二、兰州城市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然而,兰州的城市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首先,兰州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依赖传统工业,缺乏新兴产业的发展。

这使得兰州在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上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其次,兰州的交通网络尚待完善。

虽然兰州已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但仍存在交通运输不畅、物流成本高等问题。

这影响了兰州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另外,兰州还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和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平衡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成为了摆在兰州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兰州城市经济可行的发展策略为了进一步推动兰州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下几个策略可以考虑:首先,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

兰州可以积极引导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经济的创新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兰州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展相关产业,例如新能源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

其次,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兰州应加大投资力度,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物流环境,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完善城市交通组织与规划,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另外,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兰州应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与利用,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西部地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宁夏产城互促发展为例

西部地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宁夏产城互促发展为例

产业和城市是相伴而生, 共同发展的,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 从起源上看,城镇和产业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两者具有天然的互动关系。没有产业, 城市就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成为一座空城;没有城市,产业发展就会缺少平台,城市发展 就难以为继。产城融合的理念正是城镇和产业互动关系的概括与体现。当前,随着“一路一 带”国家战略的不断实施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深入,西部地区将成为“十三五”期间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强“产城融合”研究,对 于造新的战略支点,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2
图 4 银川辐射范围示意图
图 5 银川与周边城市联系强度示意图
根据《宁夏城市、县城和村镇建设统计年报》显示,2012 年石嘴山、吴忠、固原、中 卫城区人口分别为 47 万人、22 万人、24 万人和 21 万人。各县县城城区人口规模均未达到 国家规定的小城市人口标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集聚能力弱,辐射半径小,难以起到 组织和推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2.宁夏产城融合发展现状
2.1 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2012 年 9 月 10 日, 《国务院关于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的批复》 (国函 [2012]130 号) ,同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 ,标 志着宁夏回族自治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试验区、 全国首个以整省域为单位的 试验区。 2013 年,宁夏生产总值达到 2326 亿元,是 2000 年的 8.6 倍。其中银川经济规模占到 全区 50%的比重。2000-2012 年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 12%,高于同期全国年 均增长 10.7%的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发展与合作研究

西部地区发展与合作研究

西部地区发展与合作研究第一章西部地区的背景与现状西部地区指的是我国的西北、西南和青藏高原地区,占据着我国的绝大部分面积。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恶劣,资源匮乏等多种原因,西部地区长期以来都是相对落后的地区。

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西部地区的GDP、人均收入、城乡建设等各项指标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第二章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近年来,西部地区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GDP的增速持续居高不下,采取的强制性举措也取得了好的效果。

然而,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需要通过全方位的推动,引导其实现产业发展,既包括传统的一二三产业,也要更多的发展新型产业。

目前,西部地区以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健康等各项人力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中的重点是IT、生物技术和现代制造业。

同时,也大力推进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西部交通干线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绿色产业开发等方式,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未来,西部地区的发展趋势是以科技和人才为驱动力,注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合作,打造产业联盟等,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西部地区的合作模式目前涉及到西部地区的合作模式有两种,一是省际合作,二是地区协作。

对于开展这样的合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沟通交流:在合作过程中,应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产业升级和跨区域合作。

2. 完善产业链:在合作过程中,应注重完善产业链。

通过建立产业联盟,跨地区合作,共同探索市场,实现互惠互利。

3. 协调政策:在合作过程中,应协调各地政策,加强合作力度。

针对当地的资源、产业、经济特点和优势,通过区域政策协调,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

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

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以环青
海湖地区为例
丁生喜;王晓鹏
【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2(31)1
【摘要】通过调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揭示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区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多元性、独特性:特色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牧民改善生活方式、改变就业现状、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意愿是该区域城镇化的新动因;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城镇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生态环境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也有特殊要求.结合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开发的环境分析,阐明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城镇化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针对特有的城镇化动力机制,提出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
【总页数】5页(P65-69)
【作者】丁生喜;王晓鹏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财经学院,西宁810016;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
【相关文献】
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以云南为例的分析 [J], 武友德;王源昌
2.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分析 [J], 汪娇柳;黄河
3.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分析——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J], 康军
4.环青海湖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经济效应分析 [J], 丁生喜;王晓鹏
5.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污水处理技术性能评价——以环青海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例 [J], 李广英;魏晓燕;景明霞;关海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经济联系的空间分析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经济联系的空间分析

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经济联系的空间分析
张志斌;赵睿琪
【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2009(32)3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城镇密集区已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区域。

文章首先用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的方法对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空间范围进行界定,然后从城镇的中心职能强度、城镇间经济联系强度和城镇经济辐射的空间范围三方面,对密集区33个主要城镇的经济联系状况进行测算。

主要结论有:城镇中心地位的高低与其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及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关;中小城镇竖向联系强,横向联系弱,城镇间经济联系表现出明显的地域临近性;城镇经济影响范围的大小与其中地位的高低相对应,经济影响区界线存在重叠现象。

【总页数】9页(P462-470)
【关键词】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
【作者】张志斌;赵睿琪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91.3
【相关文献】
1.全球化背景下西北内陆城镇密集区整合发展研究——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 [J], 张新红;张志斌;雷春芳
2.西北内陆城镇密集区整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兰州一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J], 张新红;张志斌;吴永诚;陈谦
3.基于主体功能区思想的密集区空间结构优化——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J], 张志斌;陆慧玉
4.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经济增长空间收敛性研究 [J], 张志斌;刘向来
5.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城镇体系结构研究 [J], 刘红;段汉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治理的机制研究

浅析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治理的机制研究

浅析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治理的机制研究摘要: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初步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合作形式,在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空间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开展了西西合作、东西合作、西外合作,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

然而,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竞争、地方领导合作动力不足、参与性不广泛、合作观念淡薄、合作组织松散等成为推进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性因素。

西部地方政府需要在中央政府的协助下,建立完善的政府间合作的法律约束,建立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合作治理机构以及政府引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治理机制,从而推动政府间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合作治理机制中图分类号:D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5-0030-03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正蓬勃发展,并日趋成熟,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大地方政府区域合作格局。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我国西部地区开始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

我们希望对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现状进行整体性的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困境,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西部地区政府经济合作的现状西部地理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从而奠定了地方政府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特别地,自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已形成成渝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北部湾地区等11个重点经济区。

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经济区内部及经济区之间的政府合作日益密切。

目前西部地方政府间经济合作主要处于交流互访、合作论坛阶段,并向行政协议、区域联合会逐步迈进。

1.交流互访与合作论坛当地方政府间产生区域经济合作的诉求时,交流互访成为第一阶段的合作形式,是西部地区获得项目投资的重要渠道。

同时,交流互访能增进政府间的沟通与信任,为日后具有常规性的合作论坛奠定基础。

西部地区目前拥有的大型合作论坛主要有: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及中国——亚欧博览会。

西部省会城市培育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路径探析——以兰州市为例

西部省会城市培育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路径探析——以兰州市为例

西部省会城市培育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路径探析——以兰州
市为例
崔治龙
【期刊名称】《财会研究》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兰州加快培育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面临着良好的叠加政策机遇和产业转移经济机遇.依托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多元优势产业,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增强兰州经济发展动力的战略抉择.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崔治龙
【作者单位】中共兰州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西部新型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模式探析——以兰州市为例 [J], 杜森;董晓媛;王威;唐相龙
2.西部省会城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J], 桂祝;丁丽;冉启军;
3.推动省会城市中心城区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探析——以济南市章丘区为例 [J], 中共章丘区委党校课题组
4.西部省会城市民营创业企业发展分析——以兰州市为例 [J], 刘敏;杨晓洁
5.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以甘肃省为例 [J], 冯丽蓉;李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旅游协作区空间组织研究——以兰州、银川、西宁为例

区域旅游协作区空间组织研究——以兰州、银川、西宁为例

区域 旅 游 协 作 区 空 间 组 织 研 究
— —
以 兰 州 、 川 、 宁 为 例 银 西
卫旭 东
( 宝鸡 文理 学院 地理与环境工程系 , 西 宝鸡 陕
7 10 ) 2 0 7
摘要 : 目的
针 对 目前 区域旅 游协 作 区空 间结构研 究理论 与方 法的 不足 , 通过 对 大量文 献资料 和相
来说 , 辨 识 出区域旅 游协 作 区的空 间结 构特 征 , 应 包 括游 客的 空间行 为 特 征 、 游 景 区空 间结 构 和旅 游 旅
制、 区域联合的政策协调 、 联合生产旅游产品、 市场信 息共享、 联合宣传推销以及联合接待、 联合服务和 区 域旅游 系统 内各要素之 间的共 生效应 、 互补效 应 和整
旅 游 协 作 区 空 间理 论 阐述
区域旅游 协作 区必 须是 能够 在空 间上 构成 联 系 的区域 , 同功能 的 分 区协 作 联 合 能 够使 区域 旅 游 不 整体 功能 抬升 。从 本 质 上说 , 过 区域联 合 使 旅 游 通 空 间结构 优化 , 使地 区内不 同等级旅 游 资源 、 旅游 市 场在 空 间上合理 配 制 , 挥 区 域旅 游 系统 各 要 素 之 发 间共 生效 应 、 互补 效 应 、 体效 应 。从旅 游空 间结构 整
级层 次 , 游线 路 线 型多 样 化 指 标 反 映 区域 旅 游 不 旅 同尺度旅 游产 品 的空 间联 系 和发 展 情 况 , 由旅 游 线 路形 成 的旅 游流 网络 结 构说 明 了旅 游 的 空 间格 局 ,
3个省 区 , 析其 区域旅 游 协作 的基 础 , “ 分 就 兰银 西 ” 区域旅 游协作 区空 间构建 问题进行 分析探 讨 , 寻求 解 决 区域 旅游合作 问题理论 与方法 的创 新途径 , 以提 高

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研究

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研究
天 水经 济 区相 连接 ; 向南 通 过 正 在 建设 的 兰渝 铁 路 和 兰 成铁 路 连接 成 渝经 济 区等 西 南地 区及 东 盟经 济 区 。
河 湟谷 地 城 市 区域 是 我 国青 藏 高寒 区 、 北 干 旱 区 西
化发展以及区域经济联 系与合作 发展趋 势, 无论从适应
摘要 :我 国西北地 区的可持 续发展是 未 来 1 西部 大开发 战略 的重要 内容 。为推 进西部 开发战略 的深入 实 0年
施 , 应 国 家经 济 重 心 战 略 调 整 与 大城 市 区域 化 发 展 趋 势 , 于 西 北 河 湟 谷 地 城 市 密 集 区 完整 的 经 济 地 理 区域 , 适 基 提
出了建立兰州一 西宁区域 经济一体化 试验 区的构想 , 并从 区域 空间与产 业双重整合等 方面 , 出了推动 实验 区建设 提
与发 展 的政 策 建议 , 以期 推 进 西 部 开 发 战 略 的深 入 实施 , 而推 动 整 个 西 北地 区 的 可持 续发 展 。 从 关 键 词 :区域 经 济 ; 济 一 体 化 ; 经 试验 区 ; 州一 西 宁 兰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3 3 2 1 )4 0 2 —5 0 3 2 6 (00 0 —0 7 0 中 图分 类 号 :F 2 . 19 9
安全和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因此 , 西北地 区的开发
不 可能 采 取全 方位 的均 衡 发 展 战 略 , 只能 优 先 选 择 若 干 带 动能 力较 强 的城 镇 密集 区 , 为 “ 策 隆起 地 段 ” 点 作 政 重 开 发 , 而通 过 辐射 和 集 聚 作 用 带 动 区域 结 构 的转 型 和 从
第2 开发
AREAL RES EARCH AND DEVEL0PM ENT

211177075_乡村振兴背景下海西州第一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路径

211177075_乡村振兴背景下海西州第一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路径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党的十九大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要求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文明新农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的目标。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地区高举发展乡村产业的旗帜而盲目开发、建设产业项目,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摘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以海西州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19年面源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模型与权重指标,建立耦合协调模型,评价海西州第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及其协调水平,结果表明:2010~2019年海西州的经济综合指数呈持续稳定增长趋势,从2010年的0.021增长至2019年的0.318;环境综合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10~2015年持续快速下降至峰谷(0.138)后,2016~2019年波动增长至0.368。

耦合度平均值为0.878,第一产业经济和环境两大系统具有高度关联性,相互影响程度较大;耦合协调度为0.335~0.585,处在失调衰退和过度类型阶段。

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经济”“继续加大环保力度,健全基础设施”“加快科技创新,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海西州;第一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中图分类号:F1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23)02-0032-05收稿日期:2022-06-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柴达木盆地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19BMZ154)作者简介:牛本威(1998-),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E -mail :*****************。

通讯作者:丁生喜(1971-),女,青海西宁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研究。

E-mail :qhdxjjxdsx@ 。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研究,探讨了其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文献的分析,本文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为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长期以来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导,而西部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相对落后和欠发达。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调整和资源优势的逐渐显现,西部地区开始加快其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

因此,对于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于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区域合作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文献的分析,本文旨在为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2.1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概念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是指西部地区在国家支持下,通过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国际合作等方式,促进本地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2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西部地区在开放型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外资引进量逐年增加,对外贸易额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第三章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3.1 开放型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分析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开放型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

开放型经济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领域转移。

3.2 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实证分析通过对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西部地区在开放型经济的推动下,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转移加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西北地区都市圈现代化进程研究--以兰州都市圈为例

西北地区都市圈现代化进程研究--以兰州都市圈为例

西北地区都市圈现代化进程研究--以兰州都市圈为例
李娜;董晓峰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3)002
【摘要】以兰州都市圈为例,对西北地区都市圈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研究.从都市圈现代化的内涵分析出发,结合西北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了适合内陆地区的都市圈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对兰州都市圈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提出了加快都市圈现代化进程的对策.
【总页数】5页(P78-82)
【作者】李娜;董晓峰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甘肃,兰
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中国西部地区大都市圈发展规划研究--以兰州大都市圈规划为例 [J], 杨永春;张从果;吴文鑫
2.都市圈腹地对都市圈中心的金融支撑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J], 韩慧霞;王大星;张海永
3.西北地区物流地产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以兰州都市圈为例 [J], 魏书威
4.西北地区物流地产市场特征分析及其发展路径新探——以兰州都市圈为例 [J], 魏书威
5.住房价格与城市发展质量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为例 [J], 杜金莹;汪德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区域联动视角的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崛起

基于区域联动视角的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崛起

基于区域联动视角的兰州—西宁经济区的崛起
王海飞;张志强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文章以区域联动的视角,从兰州—西宁经济区崛起的战略意义出发,研究了兰州—西宁经济区崛起的制约因素,指出产业发展水平低、行政壁垒和城镇体系发展畸形是兰州—西宁经济区崛起的三大障碍.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发现,兰州-西宁经济区崛起存在着区位优势独特、经济发展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进而提出了区域联动视角下的兰州-;;西宁经济区崛起的战略构想,即强化双核战略、产业联动与整合战略、城市群战略,并为了保障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实施,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总页数】5页(P194-198)
【作者】王海飞;张志强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兰州—西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研究
2.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资本现状分析及配置策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治理制度创新问题研究之
三3.基于陆路交通网的空间通达性分析——以兰州-西宁城市区域为例4.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差异及区域分区研究5.区域联动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开放融合发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兰州—西宁城市群域内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兰州—西宁城市群域内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兰州—西宁城市群域内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发布时间:2021-07-28T10:34:50.133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作者:崔治龙[导读] 摘要:兰州—西宁城市群是我国西北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富集西北多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兰州—西宁城市群是我国西北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富集西北多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关键词:兰州—西宁城市群旅游产业兰州—西宁城市群是我国西北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人口和城镇相对比较密集,水土资源条件较好,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要地。

域内市兰州和西宁是国内省会城市中距离最近的两座城市,在地缘上一衣带水、在经济上一带相连、在文化上梯次接承,是西北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富集区,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推动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兰西城市群域内旅游资源极具产业发展优势兰西城市群区域包括以甘肃兰州为中心的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永靖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以青海西宁为中心,城市群包括青海省海东市,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尖扎县。

兰州—西宁两地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兰州以都市旅游为主要特色,市区周边有丰富的特色旅游景点;西宁以自然旅游为主打品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特色,两地地缘极近、旅游资源却差异明显。

自然景观方面,兰州周边有美丽辽阔的草原牧场、苍茫恢宏的戈壁大漠、丝绸之路古画卷等,西宁周边有雄伟粗犷的冰峰雪山、奔腾的黄河徨水、美丽的青海湖等组合呈现西北地区恢弘的风景画卷。

兰州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山静水动,形成了以黄河为主轴独特而美丽的山水城市景观,周边的定西、白银、临夏主要体现西北黄土高原的风情;西宁独具魅力的自然格局,形成了青藏高原“河湟谷地”的独特风貌,循化县孟达天池自然保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是青藏高原上的“西双版纳”。

论旅游业城市群发展中兰州与西宁的竞合关系

论旅游业城市群发展中兰州与西宁的竞合关系

论旅游业城市群发展中兰州与西宁的竞合关系
贾娟玲
【期刊名称】《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卷),期】2022()6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不断成熟,国家亦逐步加大了对于西部地区政策与经济的扶持,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呼应,使得丝路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而兰州与西宁作为甘肃、青海两省的省会城市,两地不论是丝路旅游市场,还是在城市发展中地区的吸引力方面,无疑是极具潜力的,但是两省的旅游业较多地受到传统因素制约,相较于其他省份竞争力较低,因而要加快发展思路的转变,在大力引入资金的同时,加快智慧景区的建设,促进两省行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使两省的旅游业共同得到更大提升与发展。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贾娟玲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教务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灰色关联分析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灰色关联分析

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灰色关联分析
张润君;李宗植
【期刊名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9)002
【摘要】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诸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导致东、中、西农村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非农产业(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差异.得出非农产业已经是、将来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的结论.
【总页数】4页(P80-82,95)
【作者】张润君;李宗植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1
【相关文献】
1.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公路可达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J], 邓凯;朱艳
2.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青海省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J], 李燚;丁生喜;任海静
3.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子探析 [J], 马艳秀
4.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子探析 [J], 于嘉薇
5.四川省会展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 [J], 陈国庆;方子强;周爽;王艺虹;赵天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对应分析方法与应用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对应分析方法与应用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对应分析方法与应用
贾秀芹;丁生喜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6)005
【摘要】通过综合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对应分析方法,以青海省内39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实现了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化综合评价,结合实际对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现状进行讨论分析,为经济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贾秀芹;丁生喜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青海,西宁,810008;青海大学,经济系,青海,西宁,8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7
【相关文献】
1.对应分析方法及其在气候年景评价上的应用 [J], 刘玉秋;曹李兴;吴克炎
2.对应分析方法在白城市洮北区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J], 龚磊;卢文喜;辛欣;伊燕平
3.对应分析方法在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 [J], 吴欣松;吴胜和
4.水质评价的对应分析方法及在湟水流域的应用 [J], 王晓鹏
5.逐步对应分析方法及其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J], 杨毅恒;夏立显;李景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西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以兰州、西宁、银川地区为例●丁生喜1,甘佩娟2,霍海勇2(1.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西宁810016;2.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内容提要: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为基础,调查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及其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明确该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

通过对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备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新时期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模式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合作模式;SWOT分析;“兰西银”经济区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04-05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1]。

借助地缘优势开展相邻区域经济合作,可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水平。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主要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相互依赖理论、人力资本学说以及创新理论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间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5]。

但是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如何有效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进而缩小东西部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都位于黄河流域上游,也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区间有包兰、兰青和宝中铁路线相连接,在自然地貌、民风民俗以及经济资源等各个方面,不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甚至还有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极其紧密的利害关系[6]。

西部大开发以来,三省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东、中部地区仍存在巨大差距,而且在西北五省中也显著落后于陕西、新疆两省区。

本文就新时期甘青宁地区开展以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西部地区之间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思路。

一、兰州、西宁、银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是西北地区的交通、通信枢纽和信息网络中心。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重要商贸城市。

(一)自然资源状况兰州、西宁、银川所在的甘青宁三省区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比重较大。

2009年三省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人均储量分别为甘肃: 5.24t、621m3和222t;青海:7.83t、2470m3和359t;宁夏:0.31t、35.2m3和888t①。

甘青宁三省区这几种能源储量有明显区域差异,而能源的组合优势比较突出。

除能源之外,三省区还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如甘肃的锰矿、铬矿、铜矿,青海的铅、锌矿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三省区以兰州、西宁、银川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

(二)经济发展水平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经济总量较小,2009年三省区GDP总额5822亿元,仅占全国的1.7%。

但是兰州、西宁和银川作为三省区中心城市,GDP占各自省区的比重分别达到27.33%、46.34%、42.72%,人均GDP分别达到27904元、22865元和34453元。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兰州3.3ʒ46.83ʒ49.87,西宁3.83ʒ49.76ʒ46.41,银4川5.6ʒ49.4ʒ45,三城市均形成二、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就业构成以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其中兰州占到47.27%,西宁占到47.43%,银川占到48.05%,见表1。

三城市产业结构不仅优于甘青宁省区总体水平,也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城市在甘青宁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极为重要,是甘青宁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表12009年兰州、西宁、银川三次产业结构比较表地区人均GDP(元)三次产业占GDP(%)就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国2557510.346.343.438.127.834.1甘肃1287214.745.140.252.614.632.9青海194549.953.236.942.922.035.1宁夏217779.448.941.739.828.834.4兰州279043.346.849.925.327.547.2西宁228653.849.846.424.328.347.4银川344535.649.4454.347.748.0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兰州、西宁、银川统计年鉴。

(三)社会发展现状兰州、西宁、银川三个城市总人口均在百万以上,其中兰州人口规模达到323.59万人。

三城市人口占各省(区)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其中兰州城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2.28%,西宁占到34.82%,银川则占到宁夏全区的24.6%,可见三城市都是区域人口重心。

三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1200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兰州9653元,西宁8716元,银川12271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均在4000元以上。

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化率分别为兰州62.66%、西宁69.75%、银川68.59%②,远高于地区平均城市化水平,集聚效应十分显著。

从以上分析可知,兰州、西宁、银川作为甘青宁三省区的中心城市,腹地自然资源丰富,在甘青宁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地位。

二、新时期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发达地区的实践均表明,区域合作共同发展是必然趋势。

新时期兰州、西宁、银川作为西北欠发达地区三座省会城市和具有紧密地缘关系的经济中心,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兰州-西宁-银川城市竞争力提升兰州、西宁、银川三个城市地处西北内陆,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少。

通过开展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形成一个西北地区较大规模的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区,在核心城市的辐射和集聚作用下,将带动和促进兰州、西宁、银川为中心的创新型城市群形成,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通过兰州、西宁、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打造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区,有助于改善区域基础设施环境,增强区域三城市自我发展能力,减少甘青宁区域间的经济摩擦,提高资源利用效果,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三省区综合竞争力,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

(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甘、青、宁地区产业结构比较落后,从表1可以看出三省区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分别达52.6%、42.9%和39.8%。

但是该区域大部分农牧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二、三产业不发达,吸收就业有限,阻碍农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得区域长期陷入“贫困-人口增加-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

三省区内荒漠化、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的面积增加,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增大。

而通过兰州、西宁、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但能够促进甘、青、宁三省区城市规模扩张和经济实力增强,也为生态脆弱的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四)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甘、青、宁三省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区域内回、藏等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布交错。

是我国西部文化多元性体现得最为集中但也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

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不仅是推动甘、青、宁三省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增长极,也是促进新疆、西藏、内蒙三个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

开展兰州、西宁、银川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但有利于区域经济总量增加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更有利于区域对外开放和农牧民思想观念转变。

该区域的合作发展,对于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三、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SWOT分析兰州、西宁、银川三座城市地理空间比较接近,形成一个三角形,其中西宁与兰州相距仅200多公里。

相似的自然资源和共同优势产业使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同质性和互补性,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前景,但也存在一些合作障碍,有必要进行全面分析。

5(一)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1.区位和交通优势。

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地处西北物流中心,特别是兰州处于西北铁路网和公路网的中心,是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四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也是国道312线和国道109线的交汇点。

青藏铁路的开通和兰新铁路的二线、兰渝铁路的建设,使甘、青、宁地区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

2009年,三城市客、货运量分别占到三省区的15.8%和29.4%③。

此外,兰州、西宁、银川地区拥有机场3处,开辟了数十条航线,连接北京、上海、广州等4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其中兰州中川机场还拥有数条国际航线。

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依托交通轴线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成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区,并争取获得国家经济区划认可后,就有可能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共同形成中国“西三角”经济圈,成为整个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极。

2.社会经济优势。

甘、青、宁地区受生态环境影响,宜居地区有限。

其中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所在区域环境容量较大,生态承载力较强,而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客观上是甘、青、宁地区城市化发展、人口和产业聚集的最佳之地。

而且兰州、西宁、银川是甘、青、宁三省区的省会城市,科研单位和高校较多,区域科技、文化基础相对雄厚,也容易产生集聚效应。

从主要产业区位商计算结果来看,三城市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几个行业,表2。

可以看出,三城市主导产业具有互补性,具备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

表2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主要产业区位商地区产业兰州西宁银川制造业2.642.891.23建筑业1.664.522.22批发和零售业5.831.631.67住宿和餐饮业4.481.202.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022.722.58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甘肃、青海、宁夏、兰州、西宁、银川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此外,区域内多民族聚居,民族风情各异,拥有不少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尤其是银川市回族人口达44.81万人,占总人口的29%,西宁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25.55%,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合作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

(二)兰州、西宁、银川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劣势首先,由于行政区划以及区域政策等因素影响,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所在的甘、青、宁地区仍然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区经济现象。

比如企业经济活动受地方政府干预较多、生产要素跨省区流动受阻、三省区的产业结构同构现象明显、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