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成土过程

合集下载

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成土过程的系统分析:从系统研究的观点出发,土壤是自然环境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属于开放系统。

对土壤系统的研究侧重于分析物质的运动和转化。

我们将其概括为四个基本过程:(1)输入土壤系统的物质输入主要有:岩石风化后疏松碎屑物的加入;水分通过降水、径流等形式进入土体;随水加入的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源自植物与动物的有机质;来自大气中的O2等。

(2)输出土壤系统的物质输出主要有:表层土壤的侵蚀;水分向大气的蒸发和向地下的渗透;随水流发生的溶解和悬浮物质的损失;土壤矿质化和反硝化作用导致的CO2和N2的释放等。

(3)转移转移是指物质在土壤内部的位置移动,在大部分情况下移动是向下进行的。

其中包括粘粒、有机质、铁铝氧化物等胶体物质及较大的矿物颗粒以水中悬浮状态进行的向下淋洗,以及简单盐类与其他离子以溶解状态发生的向下淋溶,但有时也发生向上的转移(蒸发较强时)和侧向的移动(坡度较陡时)。

上述的物质转移主要是由土壤内部的水流带动和控制的,因此可说是物理的或机械的转移。

与此相对的是生物转移。

这包括一部分土壤动物的搬运活动和植物根系对养分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引起的物质转移。

(4)转化土壤中的物质转化主要是指在土体内物质存在形式或性质的改变。

如残落物转化为腐殖质、原生矿物转化为次生矿物;养分元素从封闭状态转化为自由状态;铁锰结核的形成;结构体的组织,等等。

从整体上来说,输入和输出过程代表的是土壤系统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而转移和转化则主要反映的是土体内部的物质位移、变动与重新组合。

四种过程是土壤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和高度概括。

在实际工作中,土壤学家发现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土壤都表现出某种独特的成土作用,因此细分出了许多方面。

根据主因的不同,土壤的形成过程又分为生物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两大类。

下面将择其要者阐释如下:1.腐殖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是一种生物成土过程。

指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转化为腐殖物质并在土壤表层积累的过程。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土壤形成四个基本过程
1.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藻类◊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冷湿针叶林植被条件下,由于有机酸(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与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螯合,土壤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土体下部,而二氧化硅则残留于土体上部,形成一个灰白色的淋溶层。

3. 黏化过程: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主要在温带、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土体中水热条件比较稳定,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向下机械淋溶,在土体中下部明显聚集,形成一个较黏重的层次。

4. 富铁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

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

- 1 -。

土的形成。

土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
1. 岩石风化:岩石在受到气候、水文和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破碎和分解成小颗粒。

这个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如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冻融循环等)和化学风化(如水和气体与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

2. 植物和动物作用:植物的根系通过渗透作用和力学作用,将岩石颗粒分离并促进风化过程。

植物的根系还释放有机酸和二氧化碳,进一步加速化学风化。

动物的活动(如掘洞、挖土)也能改变土壤的结构。

3. 有机物质的积累:植物和动物的残骸、腐殖质和粪便等有机物质逐渐积累在土壤中。

这些有机物质提供养分和能量,支持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4. 淋溶作用:降雨将水中的溶解物质带入土壤中,同时还会将土壤中的溶解物质冲走。

这个过程被称为淋溶作用,它有助于养分的循环和迁移。

5. 水分和气候:水分和气候条件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水分影响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质的分解,而气候则影响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在土壤形成的过程中,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土壤的形成和发展。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需要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才能完成。

土壤的形成(共76张ppt).ppt

土壤的形成(共76张ppt).ppt
海拔、坡向影响的水热状况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020·1月浙江选考)如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
要素的关系图”。完成7~8题。
7.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B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8.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B
空气和水分 两者随外界气候条件此 消彼长,并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 况。
空气 20﹪30﹪ 列1, 空气, 25, 25%
矿物质 45﹪
列1, 矿物质, 45, 45%
水分 列1, 水, 25, 25% 20﹪30﹪
有机质 5﹪
列1, 有机质, 5, 5%
成土因素
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度 缓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率慢,土壤厚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较多,温度状况较好,蒸 坡 发量相对较大,水分较差。 向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较少,温度较低,蒸发量
相对较小,水分较好。
判断A、B两种土壤的

位置,并说出依据。
A

B
川西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氮、磷组分含量大体呈现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的
5.图示王高镇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
化特征是
B
A.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B.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
C.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D.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
6.蔬菜大棚种植的前期,图示深度范围浅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富集明显快于深
层的原因是
C
①高温高湿环境 ②雨水淋洗很少 ③复种指数较高 ④有机肥施用量大

土壤成土过程

土壤成土过程

第五节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经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形成过程实质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教材P158)是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的综合过程,母质与气候之间的辐射能量交换是这一综合过程的基本动力,土壤内部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则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实际内容。

土壤形成过程有以下特点:(1)土壤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

随着时间进行的。

(2)是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进行的。

土壤形成过程是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球重力场之下进行的。

地理位置影响着这一过程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地球重力场是引起物质能量在土体中作下垂方向移动的主要条件,地形则引起物质能量的水平移动。

(3)土壤形成过程是个动态系统,由一系列生物的物理化学的基本过程构成。

(4)是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一、基本成土过程一般把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过程,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力。

概括起来,各种基本土壤形成过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式加到土壤中。

2、这些物质从土壤中丧失。

3、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迁移。

4、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转化。

(一)淋溶(eluviation)与淀积(illuviation)过程是指土壤剖面中物质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运动。

各种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淀积都是以溶解在水中的形式的淋溶淀积过程。

如脱钙与钙积,脱盐与盐化。

溶解迁移(lixiviation transport)是地表风化壳或土体中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真溶液,并随水溶液迁移的过程。

溶解迁移与化合物或矿物的溶解度相关,受重力作用元素以向下迁移为主,某些土壤中也有受毛管力作用而向表土聚积迁移的现象。

常见盐类溶解迁移顺序是:CaCl2> MgCl2>NaCl>KCl> MgSO4>Na2CO3 > CaSO4>CaCO3。

土壤成土过程-2013.10.11

土壤成土过程-2013.10.11

土壤基本成土过程(12+2)2013.10.111、原始成土过程(1)形成条件:在冰雪覆盖、寒冷干燥的条件下。

(2)形成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

(3)剖面表现:淀基层(B)(4)概括:指低等生物(真菌、地衣苔藓)开始在岩面上着生,促使岩石风化和成土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

(5)主要特点:土体浅薄,无明显的腐殖质层。

2、腐殖化(生草化)过程(1)形成条件: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作用下(2)形成过程:分为两个过程①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内部的各种高分子和低分子成分,以及他们代谢产物的分解过程。

②土壤微生物利用上述代谢产物合成腐殖质的过程(3)剖面表现:腐殖质层(A h)(4)概括:是指腐殖质形成并累积于土体中尤其是表层形成腐殖质层的过程。

3、土壤泥炭化过程(沼泽化过程)(1)形成条件:地下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地方的有机物质的厚层聚集(2)形成过程:湿生植物因嫌气环境不能彻底分解,而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累积于地表,形成一个泥炭层或粗腐殖质层。

(3)剖面表现:泥炭层(H)(4)概括:在低洼积水的沼泽土中,在厌气条件下,有机残体进行不彻底的分解和微弱的腐殖化过程,而以泥炭的形式聚积形成泥炭层。

4、土壤灰化过程(1)形成条件: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2)形成过程:有机酸(主要是富里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土壤矿物质中的硅铁铝发生分离,铁铝胶体遭到淋失,并淀积于下部,而SiO2则残留在土体上部,从而在表层形成一个灰白色淋溶层次——灰化层。

(3)剖面表现:灰化层(E、A2)(4)概括:是指在冷湿的寒温性针叶林植被下,土壤表层尤其是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失的过程。

5、土壤富铝化过程(1)形成条件: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

(2)形成过程: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硅铁铝氧化物在次生黏土矿物中不断形成造成铝、铁、锰氧化物且相对累积,使土体呈鲜红色,甚至形成铁盘层。

主要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

5.5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 和演替
土壤统一形成过程实质是土壤与环境 因素,特别是生物因素统一发生和发展的 过程或与生物进化、协同演化的过程。
—— 土壤统一形成学说 ( B.P.威廉斯)
一、土壤个体发育(单个土壤类型) :
土壤从母岩风化产物或其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间起,到目前
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史。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模式如图5-17
1、地质大循环:地表岩石因风化作用而释出的各种 植物营养物质随水流进入海洋,由此形成的沉积岩, 一旦因海底上升再度成为陆地时,又经受风化,重新 释放所含营养物质的过程。
2、生物小循环:岩石风化中释放出的植物营养物质 一部分被植物所吸收,植物死亡后经过微生物的分解 又重新释放供下一代植物吸收利用的过程。
12、退化过程: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 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 至完全丧失的过程。包括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两 个方面。
数量减少可以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 毁失,或土地被非农业占用。
质量降低表现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 的质量下降。
5.3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5.2 主要成土过程
基本成土过程
土壤有机质 合成、分解 与转化过程
土壤矿物迁移 与转化过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壤熟化过程
土壤退化过程
5.2 主要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在冰雪复盖、寒冷干燥的条件下, 从岩石露出地表而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 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
“岩漆”阶段→“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5.2 主要成土过程
图5-16 土壤剖面构型的一般综合图式
土壤内在性质的外部表观特征,就是我 们所说的形态特征,是土壤长期发育过程 中形成的。据此可反映土壤属性。包括: ① 土壤颜色 ② 土壤质地 ③ 土壤结构 ④ 新生体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盐分组成主要是钾、钠的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和重 碳酸盐。
图 盐化过程图解
土壤主要成土过程
(二)生物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有机质转化等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N素固定
自养型微生物(地衣、苔藓等) 有机体形成
异养型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有机残体分解 腐殖质合成
土壤N素+腐殖质 矿物、岩石风化释放出矿质养分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一节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第二节 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土壤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 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 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 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 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 的形成和发展。
2. [化学淋溶]由于新化学组分的产生导致淋溶发生
(1)灰化
Fe、Mn有机络合、螯合物形成, 导致Fe、Mn淋溶, 伴有原生、次生矿物的分解、合 成;
灰白色层
灰化过程
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 湿润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有 机酸性物质螯合而淋溶淀积的 过程。
在强酸性淋溶作用下,土壤矿 物遭受破坏。铁、铝和有机质 发生化学迁移,二氧化硅在表 层残留,形成灰白色的淋溶层 (灰化层)和铁、铝氧化物的 淀积层。
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母质在各种物理、化 学和生物作用影响下发生 物质迁移和转化,致使土 壤发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过 程。
主要成土过程
我们将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 过程;但不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作为 成土过程,而仅仅将它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 力;尽管能量交换和转化与物质的交换和转 化常是相伴发生的。

主要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

论述主要成土过程我们说,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那么,这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过程,究净是什么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成土过程。

在成土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关系最大的就是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所以在介绍主要成土过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土壤中主要矿物成分的淋溶和淀积特点。

土壤中常见成分的淋溶难易程度:一价盐;二价盐;三价盐.难:Fe、Al、Mn: 强酸及强碱条件下易淋溶;Si: 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硅酸失水析出二氧化硅,呈白色粉末状析出在土体表层。

如果不是强酸或强碱条件,在淋溶强时会以硅酸形式淋溶。

多数成土过程的形成都与不同矿物的淋溶与淀积过程密切相关。

1、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的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

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原始土壤的基本特点是土层浅薄,腐殖质积累少,无明显的腐殖层。

2、灰化过程:冷湿气候条件下;寒温带针叶林;灰化土纲:灰化土指在土壤表层 SiO2残留, 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

主要特点是强酸性淋溶。

灰化土发育冷湿气候条件的寒温带针叶林下。

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了酸性淋溶特征。

(1)淋溶型: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冬季低温,积雪很厚,大大降低了水分蒸发作用,永冻层广布,地表水分充足;此外,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有机质分解缓慢,形成厚的枯枝落叶层和泥炭层,也有强的蓄水作用,使地表水分充足,因些有利于淋溶作用的进行。

(2)酸性环境: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富含单宁、树脂类物质。

在针叶叶下占优势微生物真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强有机酸-富里酸。

又由于在针叶林植被下,残落物中盐基含量较少,富里酸得不到中和,使土壤表层呈强酸性。

主要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
1. 原始成土过程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即后生长藻类,再后生长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2. 灰化过程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3. 粘化过程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4. 富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5. 钙化过程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6. 盐化过程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集过程。

7. 碱化过程土壤吸收复合体上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30%以上,pH大于9,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8. 潜育化过程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还原的过程
9. 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10. 白浆化过程土壤表层由于土体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11. 腐殖化过程在生物因素影响下,在土体中尤以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12. 泥炭化过程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

13. 土壤的人为熟化过程在人类合理耕作利用改良及定性培育下,使土壤向着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1
2
母质影响土壤矿质养分
岩浆岩: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玄武岩 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页 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3
母质影响土壤发育和形态特征
例如,花岗岩风化体中 → 石英沙砾于土壤 中 →使土体疏松而易渗水→土壤不易发育 ;其 风化盐基成分较少 →在强淋溶 下完全淋失,使 土壤呈酸性反应。基性岩上形成的土壤则相反
风化天数指日均温在 0 ℃以上的天数。赤道 高温带的风化强度约比温带强3倍,比极地寒冷 带强9~10倍,因而热带和寒带的成土速率差异 极大.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4


3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当温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降水量增 加而增加。 当湿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温度的升 高而减少。一般是草原气侯条件下,其C/N比 与 H/F 比均高,向湿热、湿冷和干燥过渡,其 C/N比与H/F比均会下降。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29


(六)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演变的影响 (1)人为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影响是快速的,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 影响的速度、强度都将加快,而且会出现更多的 熟化土壤。
(2)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 基础化),也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负效应 (剥削地力、加速侵蚀、沙化、污染)。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2

4 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殖质特性
→ 土壤腐殖质富含 CaO, 火山灰岩母质 → 土壤腐殖质含有较多的P2O5、K2O
石灰岩母质 (二)气候 (水热条件)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 生物作用. 1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 在热带、亚热带条件下,土壤中钾、钠、钙 可全部淋出土体;而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一 定土体中淀积;在干旱地区,碳酸钙基本上未移 动,在土壤表层聚积。

土壤形成过程【可编辑全文】

土壤形成过程【可编辑全文】

钙积层
钙积层
7.盐化过程和脱盐化过程
盐化:土体中易溶性盐类随毛管上 升水向表层移动与聚积的过程。
发生条件:除滨海地区外,盐化过 程多发生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图2-13 盐化过程图解
脱盐化:盐化土中的可溶性盐类被 大气降水或灌溉水溶解,随土壤下渗水 流从土体中淋失的过程。
8. 碱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
2.3.2 土壤剖面的重要形态特征
有机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和母岩层 过渡层
图5-16 土壤剖面构型的一般综合图式
2.4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 演替
2.4.1 土壤的个体发育 是指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
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 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 史。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模式如图5-17所示。
2)地表物质迁移转化的主要形式 ①溶解迁移 ②还原迁移 ③配合迁移 ④悬浮迁移 ⑤生物迁移
※ 溶解迁移 *特点:受重力作用,向下淋溶迁移 *迁移顺序: 最容易迁移元素:Cl,S 容易迁移元素: K > Na > Ca > Mg (理论); Ca > Na > Mg > K (实际);
(为什么?) 惰性元素:Fe, Al, 几乎不能迁移:SiO2
图5-17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图式
2.4.2 土壤系统发育(略)
2.4.3 土壤的演替(略)
图2-14 土壤旱耕熟化过程图解
土壤退化过程
土壤退化过程(soil degradation)是指因 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 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 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 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土壤剖面形态、土层形态、土壤结 构体形态的观察是土壤资源调查和土 壤地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水稻土的成土过程

水稻土的成土过程

水稻土的成土过程水稻土是指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它是由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水稻土的成土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岩石颗粒的物理破碎和风化水稻土的形成首先是由岩石颗粒经过物理破碎和风化而形成的。

岩石颗粒受到风、水和温度等因素的作用,逐渐破碎成为更小的颗粒,这些颗粒被称为砂、粉土。

这些颗粒逐渐变得更加细小,直到达到一定的比例,形成黏土颗粒。

第二阶段: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土壤成分的形成在形成黏土颗粒的同时,植物的残体和根系等有机物质也逐渐被分解,形成了土壤的有机成分。

这些有机物质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和水分,并且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在这个阶段,土壤中的pH值也开始逐渐下降,土壤变得更加酸性。

第三阶段:土壤结构的形成在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土壤成分的形成的同时,土壤的结构也逐渐形成。

这个过程中,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和有机物质逐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土壤的团粒结构。

团粒结构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第四阶段:微生物的作用和土壤肥力的提高在土壤结构形成的同时,微生物在土壤中也开始发挥作用。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养分。

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提高土壤的肥力。

这个过程中,土壤的pH值开始逐渐上升,土壤变得更加中性。

水稻土的成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

通过这个过程,岩石颗粒逐渐破碎,有机物质分解,土壤结构形成,微生物发挥作用,土壤肥力提高等多个阶段,最终形成了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水稻土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农民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

7、潜育化过程
指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的还原过程。 土层缺氧,还原占优势,高价铁锰转化为 亚铁锰,形成一个颜色呈蓝灰或青灰色的 还原层。
8、潴育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 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 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 由于地下水雨季升高,旱 季下降,土层干湿交替, 引起土壤中铁锰物质处于 还原和氧化的交替过程。
2. 试分析重要成土过程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 3. 据有关资料:【中国大兴安岭北部灰土(相当于
漂灰土)剖面表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低于2%; 而在心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超过4%;底 土层活性Fe2O3和Al2O3含量均在3%以下】。试结合 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在寒温带针叶林条件下,土壤中 Fe2O3和Al2O3迁移转化特征。
泥炭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
3、灰化过程
指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 铁铝氧化物及腐殖质 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在寒温带针叶林下最发 育。
形成两个差别明显的淋 溶层和淀积层。
P代表年均降水量;PE代表年均陆面蒸发量
与土壤矿物迁移转换相关的成土 过程有:
黏化过程(clayification) 富铝化过程(alitization)
4、铁铝化过程
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发 育,在弱酸条件下,盐基离子和硅酸根离 子随水淋溶,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起来。 红壤、砖红壤上表现最突出的一种成土 过程。
5、钙化过程
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 溶、淀积的过程。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发育。
淋溶作用较弱,易溶 性盐类大部分淋失,硅铁 铝氧化物在土体中基本不 发生移动,钙在土体中淋 溶淀积,在土体中、下部 层位形成一个钙积层。
11、人为熟化过程

土壤成土过程

土壤成土过程

第五节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经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形成过程实质是生物积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教材P158)是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的综合过程,母质与气候之间的辐射能量交换是这一综合过程的基本动力,土壤内部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则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实际内容。

土壤形成过程有以下特点:(1)土壤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

随着时间进行的。

(2)是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进行的。

土壤形成过程是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球重力场之下进行的。

地理位置影响着这一过程的方向、速度和强度,地球重力场是引起物质能量在土体中作下垂方向移动的主要条件,地形则引起物质能量的水平移动。

(3)土壤形成过程是个动态系统,由一系列生物的物理化学的基本过程构成。

(4)是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一、基本成土过程一般把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过程,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力。

概括起来,各种基本土壤形成过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式加到土壤中。

2、这些物质从土壤中丧失。

3、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迁移。

4、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转化。

(一)淋溶(eluviation)与淀积(illuviation)过程是指土壤剖面中物质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运动。

各种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淀积都是以溶解在水中的形式的淋溶淀积过程。

如脱钙与钙积,脱盐与盐化。

溶解迁移(lixiviation transport)是地表风化壳或土体中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真溶液,并随水溶液迁移的过程。

溶解迁移与化合物或矿物的溶解度相关,受重力作用元素以向下迁移为主,某些土壤中也有受毛管力作用而向表土聚积迁移的现象。

常见盐类溶解迁移顺序是:CaCl2> MgCl2>NaCl>KCl> MgSO4>Na2CO3 > CaSO4>CaCO3。

土壤的成土过程

土壤的成土过程

土壤的成土过程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土壤的成土过程!你可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土壤,它的形成那可是有着一番奇妙旅程呢!就好比盖房子,得先有个基础不是?土壤的形成也是这样。

最开始啊,得有个“原材料”,这就是母质啦。

这母质就像是盖房子的砖头瓦片,是土壤形成的根基。

然后呢,气候就像个调皮的魔法师,来给这母质施魔法啦!它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刮风,一会儿又阳光暴晒。

这雨水能把母质冲刷、溶解,风呢又能带来一些别的物质掺和进来。

这就好像做饭,得加各种调料才能让味道更丰富呀!生物们也来凑热闹啦!那些小小的微生物、蚯蚓啥的,它们在土壤里忙忙碌碌,把有机物分解,让土壤变得更肥沃。

你想想,这不就像一群勤劳的小工人在努力工作嘛!还有那些植物呢,它们扎根在土壤里,吸收养分的同时也给土壤带来了生机。

时间这个“大导演”也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一年又一年,土壤在气候、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从一开始的粗糙简单,变得越来越细腻、丰富。

咱就说,这土壤的成土过程像不像一场精彩的表演呀?各种角色都在上面尽情发挥,最后呈现出一个神奇的作品。

你走在大地上,脚下的每一寸土壤都有着它独特的故事呢!它们可能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雨,见证了无数的生命诞生和消逝。

它们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无尽的奥秘。

你想想,如果没有这土壤的成土过程,我们能有这么肥沃的土地种庄稼吗?能有这么美丽的花草树木吗?所以啊,可别小看了这土壤,它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呢!我们得好好爱护它,珍惜它,让它继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呀!土壤的成土过程就是这么神奇又有趣,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艺术家,默默地塑造着我们脚下的世界。

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它多一些了解和尊重呢?毕竟,它可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形成过程就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经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与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形成过程实质就是生物积累过程与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与统一(教材P158)就是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与转化的综合过程,母质与气候之间的辐射能量交换就是这一综合过程的基本动力,土壤内部物质与能量迁移与转化则就是土壤形成过程的实际内容。

土壤形成过程有以下特点:(1)土壤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

随着时间进行的。

(2)就是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进行的。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在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形与地球重力场之下进行的。

地理位置影响着这一过程的方向、速度与强度,地球重力场就是引起物质能量在土体中作下垂方向移动的主要条件,地形则引起物质能量的水平移动。

(3)土壤形成过程就是个动态系统,由一系列生物的物理化学的基本过程构成。

(4)就是个复杂的开放系统。

一、基本成土过程一般把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瞧作为成土过程,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与转化瞧作就是成土过程的动力。

概括起来,各种基本土壤形成过程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有机物与无机物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式加到土壤中。

2、这些物质从土壤中丧失。

3、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迁移。

4、在土壤内部有机物或无机物的转化。

(一)淋溶(eluviation)与淀积(illuviation)过程就是指土壤剖面中物质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运动。

各种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淀积都就是以溶解在水中的形式的淋溶淀积过程。

如脱钙与钙积,脱盐与盐化。

溶解迁移(lixiviation transport)就是地表风化壳或土体中物质与水作用形成真溶液,并随水溶液迁移的过程。

溶解迁移与化合物或矿物的溶解度相关,受重力作用元素以向下迁移为主,某些土壤中也有受毛管力作用而向表土聚积迁移的现象。

常见盐类溶解迁移顺序就是:CaCl2> MgCl2>NaCl>KCl> MgSO4>Na2CO3 > CaSO4>CaCO3。

(二)淋洗(leaching)过程。

就是指土壤中可溶性物质(主要就是盐分)随水流从土体层中洗出的作用。

(而淋溶就是土壤中的物质从土体的上部被移到下部但并没有被淋洗出土体)。

苏联学者波雷诺夫(1937年)根据火成岩与河流中溶解物的分析结果,列出了一些土壤成分的相对活性序列:她设定Cl-的活性为100,则SO42-=57,Ca2-=3、0,Na=2、4,Mg2-=1、3,K=1、25,SiO2=0、2, Fe2O3=0、04, Al2O3=0、02;土壤矿物中的这些成分一般就是以上述次序被淋失出土体的。

(三)富集(enrichment)过程就是指整个的土壤由于处在景观中的低洼部位,而从周围获得物质。

(四)表面侵蚀与表面累积过程表面侵蚀erosion就是指由于雨滴(风力)的撞击,径流水搬运而引起的表层土壤侵蚀。

表面累积(cumulization)就是指由于流水或风等作用,使物质在土壤表面累积。

(五)机械淋洗(lessivage)过程机械淋洗就是指细粘粒(<0、001mm)与较少数量的粘粒(<0、002mm)及细粉粒砂以悬浮态向下淋溶到土体中的裂隙与其她空隙中,并在脱水的情况下在这些空隙壁上淀积下来。

机械淋洗产生的土壤特征就是:1、A层中或淋溶层中粘粒的输出或减少;2、B层或淀积层中粘粒含量相对于A层或C层富集;3、B层相对于A层来说,细粘粒占总粘粒的比例增高;4、在B层的土壤结构体面上或孔隙壁上可见到粘粒胶膜,或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时可见光性定向排列粘粒。

(六)泥炭形成过程paludization就是指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上层不断累积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高,或地表有积水的沼泽地段。

植物残体就是因缺氧条件而不能彻底分解或完全腐殖化。

而就是以未分解、半分解状态的有机物形式累积于地表,形成一个暗色的泥炭层。

(七)枯枝落叶堆积过程littering就是指植物残体在矿质土表面累积的过程。

它往往发生在森林植被条件下,形成一个枯枝落叶层。

就是因为通风干燥缺水而难以分解。

(八)分解与合成过程decomposition and synthesis分解与合成就是指土壤中矿物质与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与新矿物与新有机物的合成过程。

( 九)黑化melaniztion与淡化过程leucinization黑化与淡化指的就是土壤中色彩的变化。

其原因有:1、有机质的增加与减少。

2、粗有机质转化为细腐殖质。

3、暗色矿物与淡色矿物。

(十)棕化、红化与铁化过程由于从极地到赤道,土壤中铁的氧化逐渐增强,氧化铁逐渐增多,产生色散的缘故。

在北半球,棕色土壤(棕壤、褐土)、红棕色土壤(黄棕壤)与红色土壤(红壤、砖红壤)由北向南依次出现,相应的土壤发生过程,也可称棕化(braunification)、红棕化rubification与铁化ferrugination。

(十一)还原过程reduction就是指在整个土体下部,土壤因长期处于水分饱与、缺乏空气的还原状态,产生有机与无机的低价态物质的过程,如二价铁锰,从而形成颜色呈蓝灰或青灰色的还原土层,称为潜育层。

此过程也称潜育化过程gleization。

(十二)氧化—还原过程oxidization-reduction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由于地下水位在雨季升高、旱季下降,致使该土层干湿交替,引起该土层中铁、锰化合物的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变化,产生局部的移动或淀积,从而形成一个具有锈纹、锈斑或铁、锰结核的土层。

(十三)疏松与紧实过程loosening- hardening土壤中存在空隙增加与减少的过程,分别称之为疏松过程与紧实过程。

(十四)熟化过程土壤熟化过程:就是指在人为耕作、施肥、灌溉与改良等措施影响下,在土壤上部形成人为表层(Ap),并不断改变原有的土壤某些过程与性状,使土壤向土壤肥力上升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发育。

熟化过程形成熟化层,耕作层即为最基本的熟化层。

通过耕作、灌溉、施肥与改良等方法,土壤熟化可分为:①改造不利的自然成土阶段;②培肥熟化阶段;③高肥阶段,如图5-15所示。

(十五)土壤退化过程(soil degradation)就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与人为开发利用不当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与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十六)土壤混合过程土壤中既有造成发生土层分异的过程,也存在使土壤物质互相混合的过程。

目前认识到的土壤混合过程有:1、动物的混合作用2、植物对土壤的混合作用3、冻融作用引起的土壤物质混合4、泥流引起的土壤物质混合土壤分异作用使土壤剖面发生土层分异,而土壤混合作用却使土壤剖面均一化。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一) 原始成土过程这就是岩石风化或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从岩石露出地表而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前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成土过程。

首先出现自养型微生物的“岩漆阶段”,如绿藻、第二就是异养微生物的“地衣阶段” ,如第三阶段就是苔藓阶段。

在高山寒冻条件下的寒冻土,便就是原始成土过程的产物。

在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研究中,她(朱显谟院士)以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原始成土过程的四个时期,即以岩面微生物着生、生物物理生化层的出现为始发标志的“岩漆”时期;地衣着生并具有生物风化层与细土层出现的突变跃进时期;苔藓植物着生并形成细土层的巩固发展时期;高等植物着生与原始土壤形成定型时期。

(二) 有机质积累过程有机质积累过程:即就是有机质在土体中的聚积过程, 就是生物因素在土壤中发展的结果。

主要形式:1.枯枝落叶堆积过程2.斑毡化过程。

即在森林植被下,枯枝落叶层下部形成腐殖化程度低的粗腐殖质,呈斑毡状。

3.腐殖化过程。

即指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4.泥炭化过程。

泥炭化过程:就是指植物有机残体以半分解或微分解形态积累的形成泥炭过程。

泥炭层多用H表示。

产生于高寒湿润与地下水位高或地表积水的过湿条件下。

泥炭化 (或腐泥化)作用: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残体转变成泥炭或腐泥的过程,这一阶段以生物化学变化为主。

煤化作用:就是成煤作用的第二阶段,以物理化学作用为主。

煤化作用包括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两个阶段。

成岩作用以压力为主,使泥炭被压实、脱水、固结而转变成褐煤;变质作用以温度为主,压力为副,使褐煤转变成烟煤、无烟煤。

无烟煤进一步变质而转变成石墨,但这已不属煤化作用的范畴。

在煤化过程中,煤的化学组成、工艺性质、物理性质与煤岩特征等都发生一系列变化。

随着煤化程度的加深,碳含量增加,氧、氢含量减少,颜色由褐色变为深黑、灰黑至钢灰色,光泽由弱变强等。

(三) 粘化过程clayization粘化过程:就是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与聚积过程。

矿物的物理性破碎、化学分解与分解产物再合成而形成次生粘粒矿物两个方面。

在我国温带包括北亚热带以粘化作用为主,而在中亚热带以南以富铁铝化过程为主。

残积粘化residual clayization:残积粘化系指矿物风化生成粘粒,未经移动而在原地积累,又称原生粘化。

淋淀粘化eluvial clayization:淋淀粘化或淀积粘化,即上部土层的粘粒经机械淋溶而在下部土层聚积。

不同粘化作用形成不同土壤类型1、粘粒逐渐向下减少(残积粘化)---始成土2、粘粒在剖面的一定深度中明显增加,然后逐渐减少(淀积粘化)----淋溶土3、粘粒向下逐渐增加,然后逐渐减少---铁铝土4、粘粒在剖面的一定深度中明显增加,然后含量恒定,最后又减少----强淋溶土5、粘粒在剖面的上部紧接表层之下减少,然后明显增加,再逐渐减少---碱土6、土体中粘粒在各层均匀分布---变性土。

(四)富铁铝化过程(ferrallitization)就是指在热带、亚热带高温高湿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与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原生铝硅酸盐强烈水解,并形成游离硅酸与铁、铝氧化物;在中性风化液中,盐基与硅酸均可移动而遭到淋溶,而难移动的铁、铝氧化物则相对富集起来,甚至形成铁盘或聚铁网纹层。

这种因脱硅引起的铁、铝相对富集过程,称为脱硅富铝化过程。

特点:①粘粒的硅铝率(Ki=SiO2/Al2O3)与硅铝铁率(SiO2/R203)的不断降低,②粘粒矿物由2:l型向1:1型与铁、铝氧化物简单化的矿物演变。

③土壤肥力降低(五) 钙化过程calcification :特指土壤剖面中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脱钙过程decalcification:就是指母质或土壤中碳酸钙(镁)的在H2O与CO2的作用下形成重碳酸盐,并随水淋溶出某一土层或整个土体。

在湿润气候下,土壤中的下渗水充足,碳酸钙可淋失殆尽;在较干旱的气候下,则不能发生完全脱钙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