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物理概念教学 第一节 物理概念的特点
什么叫物理概念什么叫物理规律
什么叫物理概念什么叫物理规律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物理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两个重要的概念: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那么,究竟什么叫物理概念,什么叫物理规律呢?首先,物理概念是指描述自然界中物体、运动、力、能量等基本概念和性质的概念。
比如,质量、速度、加速度、力等都是物理学中常见的概念。
这些概念是对现实世界中物体和运动特征的抽象和概括,通过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
物理概念的提出和理解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的前提。
而物理规律则是对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规律性的总结和概括。
物理规律是由一系列经过实验验证、被广泛接受并能解释大量现象的理论和规律所组成的。
物理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例如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都是物理学中著名的规律。
这些物理规律不仅具有普适性和适用性,而且可以通过数学语言准确描述自然现象,从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物理概念通过对自然界中现象和特征的描述和概括,为建立物理规律提供了基础和原始材料。
而物理规律则是对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和规律性的总结和提炼,是对物理概念的深化和发展。
通过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奥秘,探索更多未知领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物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才能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更好地利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两大支柱,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
总而言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中两个基本而重要的概念。
通过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更好地运用物理知识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初中物理的定义和特征教案
初中物理的定义和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定义和特征,理解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和特征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 参照物的概念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推门、提书包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2. 力的定义和特征:(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4)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2)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变化。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参照物的选择。
4. 参照物的概念:(1)参照物是用来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基准。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拓展:1.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2. 运动和静止的判断: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3. 参照物的选择:地面、固定物体、相对运动的物体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力和运动的定义和特征,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835物理教学论考试大纲考研大纲
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三、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第八章物理规律教学
第一节物理规律的特点
一、物理规律反映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中诸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二、物理规律是观察与实验、思维与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三、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第二节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物理教学论》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35)
学院名称(盖章):教育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2014年7月17日
《物理教学论》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35)
一、考核要求
为了使未来的物理教师能够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参加教育硕士考试的考生来讲,应该具备基本的物理教育教学理论以及了解当前中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情况。本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掌握:中学物理课程在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以及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过程、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中学物理实验、概念、规律、练习和复习教学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过程;中学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教学评价等的相关理论和基本的教学技能,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明确物理规律所研究的主题,以及建立规律的事实依据与科学方法
二、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三、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四、明确物理规律与有关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五、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节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形成科学问题
二、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
中学物理教学论 物理概念、规律教学
第六章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教学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
根据初中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本章需要阐述的内容。
近几年来国外理科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在理科课堂里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
下面的图片是在美国近期出版的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教材中突出科学探究教学的案例。
第一节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教学的案例科学探究的教学对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和即将加入物理教师行列的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和学习的内容。
在此列举几个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典型案例。
1.速度——比较物理运动的快慢说明:定性地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同时启动两小车向同一方向前进,看哪一辆小车跑在前面;在桌上划两条线,同时启动小车,看哪一辆小车经过两道线所用的时间短。
定量地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应当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对应该路程的时间,可以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来比较,即用每秒钟经过的路程来比较。
这个值越大,表明运动得越快。
也可以用通过单位路程需要的时间来比较,如用通过 1 米需要多少时间来比较。
这个值越小,表明运动得越快。
案例评析这是一个通过探究过程形成概念的案例。
它有如下特点:⑴运用玩具小车来探究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趣味性比较强。
⑵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定性比较到定量比较;从相同时间或相同路程,到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逐步地构建对速度概念的认识,并学习形成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⑶本案例介绍了一种实验卡的形式,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案例中情景的设置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可以用纸片下落替代小车运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为保持纸片水平释放后平稳地下落,可将正方形纸片的四边折转90°角。
让两张不同的纸从同一高度下落,再让它们从不同高度下落,想想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
浅析高中物理概念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浅析高中物理概念的特点及教学策略作者:沈勇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3年第10期高中物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物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混乱。
再者,由于不少学生物理学习方式存在问题,不能深刻地理解物理基本概念。
高中物理新课程,重视学生的自身发展,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物理概念作为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好物理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物理概念的特点高中物理概念的特点主要有:(1)物理概念具有抽象性,物理概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同时又高于实践,例如力的概念、场的概念及能的概念,它们与客观事物相联系,又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过程;(2)物理概念具有客观性,理解物理概念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尤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物理概念,与相应的物理实验息息相关,通过实验的验证和进一步应用来更加完善和丰富物理概念的内容;(3)不少物理概念具有可测性,例如力、速度、电阻率和质量等,能够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具有可测量的性质;(4)物理概念具有发展性,随着人们对物理学科的深入研究,掌握的物理知识越来越多,对物理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这必将进一步完善物理概念,因此,物理概念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
二、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1.丰富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基础,教师要运用一些措施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觉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在浓厚的物理学习氛围中,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讲述“自感现象”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两节干电池,在课堂上将两节干电池串联后组成电池组,选一位学生用手触摸电池的正负极,问有无感觉?学生的回答是无感觉。
再将电池组与镇流器串联,让学生用手触摸镇流器的两端,教师再将电键断开,这时学生会发出叫声,学生就会对这种现象产生好奇心。
物理概念教学
第一节 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科学思维 相结合的产物。 2、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性的性质。 3、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二节 学生的前概念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成果 1、学生反映概念一听就好像懂了,但一 用于题目中的实际例子就不会。 2、习题中一些错误纠正多次仍不能有牢 固的正确记忆。 3、即使是能力相差不大的学生,相同的 知识点有些学生象早已经会了,而有些 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却很困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针对前概念的典型教学策略 1、认识冲突策略 2、发展学生原有认识的策略 第一步 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问 题,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观点。 第二步 教师在巡回过程中对学习困 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三步 让学生回忆前概念,分析新 概念
三、了解学生的概念 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在参阅相关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前测和访谈 方式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第三节 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一、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 方法 1、物理概念是科学抽象的结果 2、物理学中的概念组成一个体系 二、理论物理概念的内涵 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四、了解概念与有关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会运用概念
第四节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概念的情境。 1、运用实验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3、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 物理概念。 三、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7.1磁现象说课稿
-在课堂上适时更新板书,避免一次性展示过多信息。
-使用不同颜色和符号突出重点,增强视觉效果。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磁场和磁感线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操作失误。
3.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通过多媒体动画和实物演示,增强学生对磁场和磁感线的直观理解。
-在实验前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和分析学生的练习和实验报告,了解知识掌握情况。
2.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反馈。
1.基本概念部分将列出磁性、磁体、磁极、磁场等关键术语,以定义和特点的形式呈现。
2.实验现象部分将以图示和简单文字描述的方式展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现象等。
3.磁现象的应用部分将通过实例说明磁现象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把握学习重点。为确保板书后练习题,巩固磁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撰写一篇关于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3.设计一个简单的磁现象实验,让学生在家中实践,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心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结构化的布局,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基本概念、实验现象和磁现象的应用。板书风格将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完整版)《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第一章中学物理教学目标①中学物理课程总目的: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中学物理课程的目的是确定物理教学目标的依据。
②科学素养: 一个人对科学的基本认识, 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包括: 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精神、应用、能力等方面③国际上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评价: 一、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认识。
二、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
三、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1.④中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2.⑤物理课程对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3.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愿望,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4.增进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认识, 掌握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5.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1.⑥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科学素养在中学物理学科中的具体表述, 是物理教师确定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2.(1)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目标变化:3.把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放在首位。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注重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活动的参与和体验。
6.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7.注重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和对社会与人类的责任感。
1.(2)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变化:2.注重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性, 特别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⑦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的本质特征之一⑧课程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一是改变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关注知识与技能的问题, 二是为了表述的清晰与方便。
)一、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目标:二、学习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并了解其应用, 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 初步认识物理学及其与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经历观察物理现象、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等学习方式, 学习最基本的科学方法, 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概念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特点与实践
概念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特点与实践作者:张瑞霞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20期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特点1.感性特点概念是人们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有效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的,所以概念给人们的感觉是抽象的。
但是概念并非凭空产生的,离开了感觉、知觉和表象的有效积累,人们也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建构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应该是感性的。
(1)观察和实验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探索物理的基本方法。
观察和实验会给学习者带来许多生活经验以外的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为科学地建构概念积累宝贵素材,所以强调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感性特点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2)媒体与软件考虑到某些物理对象和实验对条件、成本、可看性、可重复性等的具体要求,物理教学中可以选用一些图片、动画、音视频和仿真实验室(如国内的仿真物理实验室、美国的鳄鱼夹仿真物理实验室等)加以辅助教学。
例如在探究“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时,不妨调用一下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模拟动画;再如在讨论“声音的三要素”时,可以调用一下示波器仿真软件,对各种声源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又如在进行有关“电路”方面的习题教学时,不妨运用仿真物理电学实验室加以动态演示,科学、合理地应用媒体和软件可以有效增强物理教学的感性特点,以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科学建构。
(3)问题与情境众所周知,物理问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有其现实根源的。
合理地设置物理问题与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思维。
例如在讨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特点时,教师不妨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假如你站立在一个绝对光滑的冰冻的湖面上,如何才能顺利地返回岸边?(参考答案:脱去鞋子向前扔出去,你会沿相反的方向退回岸边)我们在教学中,每每会激发出许多学生的奇思妙想。
当然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关键是要注意如何积极、及时地加以运用,努力避免机械地就事论事,了然无趣的概念教学。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浅谈物理概念教学一、物理概念的特点物理概念准确地反映了物理现象及过程的本质属性,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
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不可能有效构建物理模型,不可能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表现出选择题选不全,计算题审题时,由于对某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导致挖掘不出有效信息、不能快速建立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联系,解题效率低下。
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搞好物理概念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影响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1、教材因素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教材相比较,对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有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
高中物理教材所讲述的知识不仅要求采用观察、实验,更多的要求具备分析归纳和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能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对于多个研究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的复杂的问题,从物理现象到构建物理模型,从物理模型到数学化的描述,建立一系列的方程,学生接受难度大。
初中、高中物理教材对知识的表述也有很大差别。
初中物理教材文字叙述比较浅显通俗,学生容易看懂和理解,而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
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不易读懂、阅读难度大。
另外,高中教材与所需数学知识的衔接不当,也对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了困难。
如学生尚未学到极限的概念,在学习瞬时速度时就难以理解;高一新生没有三角函数知识,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用图像法研究各种问题就会比较困难。
7.1《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重。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详略得当,做到在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他们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
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逐步建立起“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③知道力的三要素。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及力的作用效果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启发法七、教学器具:气球、橡皮筋、钉子、泡沫板、弹簧、铁架台、激光笔、镜子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观看视频,举例生活中力的词语,引出力的课题。
物理概念的教学要点
物理概念的教学要点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的基础学科,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基本属性、结构和运动规律。
物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教学,需要有一些基本的教学要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教学要点。
1. 培养学生的物理直观感受和物质观念物理学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研究自然现象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物理直观感受和物质观念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和模型等方式来说明物理现象,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感受到物理现象的真实性和奇妙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建立概念的层级结构物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层级结构。
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能力和程度,合理地组织和安排知识的层次结构,先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再逐步深入和扩展。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知识框架,便于他们理解新的知识和应用所学的概念。
3. 强调物理规律和定律的普适性物理学中有许多定律和规律,这些规律适用于整个自然界。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这些规律的普适性,并与学生分享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实验和观察的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验证和探究物理规律的有效手段。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验技巧和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发现物理规律和解决问题。
5. 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物理学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体,理论提供了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框架,而实际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教师可以讲授基本的物理理论,并通过实例、实验和应用等方式来说明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意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_共4页
一、物理概念的特点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把一些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1、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概念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一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感知活动、观察实验、经验事实);二是概念形成的形式(概念结构、数学结构、知识结构);三是概念形成的方法(问题解决、科学方法、观察证实)。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并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
2、物理概念的特点(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一个概念的建立常常需要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或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进而判断哪些因素是相关因素,从而抓住共同的本质特征。
对于所做出的判断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在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还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推理。
因此,可以说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物理概念除了具有反映物体的物理性质(即定性的概念)如机械运动、干涉、衍射等;许多物理概念还能反映物体性质改变的变化量,也就是说它还具有质的规定性,这些概念被称做定量性物理量。
如速度、温度、质量、电流强度、电场强度等。
这种能反映物理概念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就是所说的物理量。
物理概念大多具有定量的性质,它总是与数学和测量联系在一起。
二、物理概念课堂教学的程序鉴于物理概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加强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教学课的程序一般分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巩固与深化等3个阶段。
1、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何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它的作用是什么,这样才能把教学目的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的,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
概念和模型——物理教学中必须抓住的两个物理学特点
概念和模型——物理教学中必须抓住的两个物理学特点
黎冬平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8(000)023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忽视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即没有充分体现物理学的特点:
【总页数】1页(P168-168)
【作者】黎冬平
【作者单位】芜湖县二中安徽,芜湖 24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浅谈物理概念与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2.抓住物理模型教学中的两个要点
3.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以高中《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案例
4.抓住基本模型注重思维整合——以京师AI联考试题为例谈物理模型考题的特点和复习策略
5.物理学教学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出
来。如,加速度
由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增量)—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 的变化率)—加速度
4. 利用多媒体 •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图、文、声、动画、视频等进行
5. 学会运用概念 学以致用是教学目的,是概念教学的一个基本
要求
第四节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
• 学生形成概念的心理过程 同化——顺应 感知——理解——应用
• 物理概念教学的程序一般可划分为: 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运用
第四节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
• 一、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 •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学
3. 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
通常说的“适用范围”
4. 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揭示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和扩展对所学 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逐步掌握学 科的基本结构。 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就能使学生分清不同概 念所反映的不同本质属性,避免概念之间 的混淆不清。
物理概念的主要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思维的产物
机械运动、动量、熵 蕴涵着科学方法
(2)物理概念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3)物理概念具有量的含义,可用数学和测
量联系起来 (4)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二节 学生的前概念
• 奥苏贝尔的名言: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 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新的概念。
2. 发展学生原有认识的策略
这类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现有观念基础之上, 促使学生的现有观念向科学观念发展和拓宽。
如,高中“功”的教学, 第一步:讨论一组问题,暴露学生现有观念 第二步:复习好初中“功”的内容,为公式的领
导做好铺垫 第三步:推导公式,明确各量的含义
三、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突基础上的教学策略。认知冲突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学习者对某一物理现象的认知结构与真 实的物理现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另一种是不同学习者对同一物理事实的两种不 同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认知冲突策略
• A 揭示学生的前概念,让学生明确自己以及 别人的想法;
• B 尝试解释矛盾事件,引起概念冲突 • C 教师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 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 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我们 统称为前概念,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 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必然 要受到前概念的影响。
一、前概念的典型特征
• 广泛性:学生在各学科及其分支中都存在有 前科学概念,如 光的折射(筷子在水中弯曲) 沸腾(烧开水) 离心现象(洗衣机脱水)
1. 了解前概念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在参阅相关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通过前测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学 生的前概念。
• 测试应该在教学前约三到五天时间内进行, 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而 且教师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根据测试结果 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 详见教材:
第三节 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一、重点物理概念 • 是指物理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 。 • 它们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反复出
第七章 物理概念教学
第一节 物理概念的特点
物理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是某一类物理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 反映。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观察、实验,形成观念的基础 上,再通过比较、归纳,区别出现象与本质,把共同 的、本质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抽象而建立的。
物理概念通过词语来表现,其内涵揭示物理含义, 其外延限制概念的适用范围。
• 顽固性:在一定的生活经历基础上,经过推 理和相关现象印证而形成的,如 “惯性”概念
• 迁移性:对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往往会产 生重要影响
• 共存性:与科学概念共存
• 情境性:前概念往往与某些特定的情境相 联系
二、针对前概念的典型教学策略
1. 认知冲突策略 (1)认知冲突 • 认知冲突策略指的是建立在认知冲突和解决冲
综合处理,创设疑、趣的情境;
• 在不能或不便实验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播放或模拟 “实验现象”,提供感性素材。
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 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按照物理学中建立概念的 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 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引 导学生用精炼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 对于物理量,还应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或实例分析 出发,紧扣它的物理意义,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 得出它的定义式。进一步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 理解该定义式怎样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反映它的物理 意义,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1. 建立物理概念分为三个环节 (1)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感性材料 —— 本质属性 (2)给概念下定义
用文字或数学形式将概念加以表述,得出概 念的意义。
物理概念的定义方法: ① 直接定义法。力,质量 ② 比值定义法。密度,速度,电阻
现在许多定律中,并经常被运用,而且最有 生命力。如,
初中: 高中:
二、重点物理概念的具体教学要求是:
1. 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 中学建立概念常用的方法
(1)科学抽象法 (2)推导法 (3)类比法
2. 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 所特有的本质属性 。 如,“密度”:对于不同物质 对于同一物质
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 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 质属性的概念学习情境。
• • 引课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
入这一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 • 总之要: 设疑 激疑 定向
创设情境常用的方法
1.运用实验 提供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针对学生原 有的错误认识,引起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学生反 思原来的认识,产生建立新概念的认知需求,为 思维加工提供基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