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相互需求理论
定义
内容
意义
相互需求理论是由John Stuart Mill 提出的,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 品时,相对于其他国家更具有优势, 但这种产品的生产也依赖于其他国家 的产品。因此,两国之间可以通过相 互需求理论进行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
相互需求理论的核心是相互依赖性。 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依赖于其他 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而这种相互依赖 关系可以通过贸易得到解决。因此, 两国之间可以通过相互需求理论进行 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卖家和买家都只能接受市场价 格,无法通过自己的行动对市场价格产生实质影响,市 场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这种假设有助于我们分析市场均衡和贸易利益,但在现 实世界中,完全竞争市场并不常见,许多市场都存在一 定程度的垄断或竞争不足的情况。
规模报酬不变
01
规模报酬不变是指生产过程中,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保 持不变。
VS
启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 分支,需要不断适应现实经济的发展和变 化。未来可以通过引入新的理论元素、考 虑复杂因素等途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传 统国际贸易理论。同时,也需要加强实证 研究,不断检验和完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05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 性
假设条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具有简洁明了、逻辑严谨和易于操作等特点,它强调了国家间在生产要素禀赋和生产成本等 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贸易格局和利益分配的影响。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背景
01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变得
越来越紧密。在这个时期,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开始萌芽。
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的生产策略。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1)
贸易模式: 英国出口毛呢,进口酒; 葡萄牙出口酒,进口毛呢
分工前
国家
酒的产量 所需要的劳动人 毛呢(单 所需要的劳动人
(单位) 数(人/年)
位)
数(人/年)
英国 1
120
1
70
葡萄牙 1
80
1
110
分工后
国家
酒的产量 所需要的劳动人 毛呢的产量 所需要的劳动 (单位) 数(人/年) (单位) 人数(人/年)
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极力反对,该法 1846年被废除。
2.3.2 比较优势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 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该国可以 专门生产并出口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或称比较优势商 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比较大的商品(或称比较劣 势商品),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 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 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 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2.3.3 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
(1)基本假设 (2)贸易基础 (3)举例说明 (4)生产与贸易模式 (5)贸易所得 (6)例外 (7)对理论的评价
2.2.3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亚当·斯密)
当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更高的劳动 效率(或称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劳动效率较 低(或称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 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换取自己具有绝对劣 势的商品。这样,资源会被更有效地利用,而且进行分工和 贸易的双方都会受益。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保护贸易理论 一般是由贸易劣势国主张,这些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对经
济发达国有利,对经济落后国会产生阻碍发展的不良后果。 主要理论有:保护关税论、保护幼稚工业论、对外贸易乘
数论、中心—外围论等。
第一节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
⑶晚期的重商主义外贸学说——贸易差额论 反对早期的观点,认为那样会阻碍贸易交流,因而主张外 贸富国,提倡保持贸易顺差。
3、重商主义的思想主张 ⑴ 理论学说: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一切活动的目的都
是为了积累财富,而获取财富的途径是外贸顺差; ⑵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输
入,追求贸易顺差。
一、重商主义及其对外贸易学说 1、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
论,重商主义所重的“商”是对外经商,其学说是对外贸易 学说,但它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思想学派。 2、重商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⑴重商主义于15世纪产生,全盛于16世纪及17世纪上半叶, 它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后在英、法两国得到发展。 ⑵早期的重商主义代表学说——货币差额论 主张禁止金银外流,在贸易上少买多卖,甚至只卖不买, 实质是防止货币外流的外贸政策。
布
法国 英国
合计
劳动力(人)
100 150
250
产量(吨)
50 50
100
劳动力(人)
100 50
150
产量(匹)
20 20
40
表3-2 法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Qj/L)
法国 英国
小麦(人均产量)
0.5 0.33
布(人均产量)
0.2 0.4
表3-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 (aLj)
西方传统贸易理论
以美国钢铁保护为例,美国政府通过限制进口钢铁,保护本国钢铁产业,但导致了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和贸易战。
对现代贸易政策的影响
贸易战和报复
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导致了全球范围内 的贸易战和报复行为,对全球经济造 成了负面影响。
一些国家采取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 施,以保护本国产业,但这些措施可 能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的不稳定。
区域性贸易协定
为了规避全球贸易规则的限制,一些 国家开始寻求区域性贸易协定,以实 现更自由的贸易。
05
新贸易理论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国际贸易的起因、模式 和福利效应。
特点
强调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不完全竞争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完 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局限。
对现代贸易的启示
绝对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各国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来生产商品 ,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自己所需的其它商品。这样可以提高各国的生产效率和பைடு நூலகம்国民福利。
在现代贸易中,各国之间的分工合作越来越明显,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产业 和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实 现互利共赢。
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差异
理论基础
01
传统贸易理论基于比较优势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而新贸易理
论则基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贸易起因
02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贸易起因在于资源和技术差异,而新贸易理
论则认为贸易起因在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
贸易模式
03
传统贸易理论强调产业间贸易,而新贸易理论则更注重产业内
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380 220
英国 220 280
四、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
Qj L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 量来衡量 :
L aLj = Q j
例:表3-1法国和英国的生产可能性
小麦
一种商品的成本是指再生产1单位此种产品时所 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生产量,它表示放弃一种生 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⑵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
机会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国在 机会成本低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该专门 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出口该产品来换取本国机会成本 高的产品,通过分工和交换,为各国带来利益。
现假设英美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人数100人,如果两国都 只生产小麦和玉米,设美国为小麦6吨/年人、玉米4吨/年人, 英国为小麦1吨/年人、玉米5吨/年人。
美国和英国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
英国
小麦(吨/年人)
6
1
玉米(吨/年人)
4
5
美国和英国每年拥有的产品状况
小麦(吨) 玉米(吨)
美国 600 400
英国 100 500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aLA)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bLB)
3、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产品A的机会成本=
减少的B产量(△QB) 减少的A产量(△QA)
例:现假设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只生产葡萄酒和毛昵两种产品,在英国 生产一单位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 要100人一年的劳动;在葡萄牙的情况则是生产一单位葡萄酒只需 要80人一年的劳动,而生产一单位毛昵则需要90人一年的劳动。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第二节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第三节相互需求论第四节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质疑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比较成本论、相互需求论与资源禀赋论的主要内容2、理解各种传统贸易理论并能联系实际说明问题二、教学重点1、比较成本论2、相互需求论3、资源禀赋论及其拓展定理的主要内容4、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三、教学难点1、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解释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及评价四、教学时数:4自由贸易理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因而主张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国际贸易只对经济发达国有利,对经济落后国不利,甚至会阻碍发展;主张保护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贸易的成因、利益分配、影响因素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与现代贸易理论。
第一阶段是从重商主义或绝对成本论开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它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主要分析产业间贸易,属于静态或比较静态的国际贸易模型;第二阶段从二战以后至今,称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它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假设前提,开始分析产业内贸易,模型力求动态化。
第一节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一、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处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时期。
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又称《国富论》或《原富》)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绝对成本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Cost),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源头和基础。
1.内容认为分工导致专业化,分工导致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社会财富不断增长。
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各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样做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
第二讲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3X = 3Y
O
A 1X = 1Y
E
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提供曲线的推导
T2 提供曲 线 T1 Y C1 C0 Y2 E L M T0 Y1 Y0 O N A B D T0 T1 T2 X F C2 G
X
X2 X1 X0 T0:出口LA(= OX0),进口EL(= OY0) T1:出口MB(= OX1),进口FM(= OY1) T2:出口NC(= OX2),进口GN(= OY2) 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在国际商品生产分工中,各种商品生产都 占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商 品,放弃优势相对小的商品生产;反之亦然, 通过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获利。
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Ricardo, David 1772~1823
第三节
比较利益理论及其发展
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3、比较利益理论的定量分析 李嘉图假设: 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 两个商品:葡萄酒和毛呢 一种要素:劳动力 国际分工前 葡萄酒 毛呢
英国 葡萄牙
第三章
120天 80天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或者 或者
100天 90天
第三节
比较利益理论及其发展
国际分工后
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200 100
或者 或者
国际分工后
100 200
小麦(单位)
生铁(单位)
英国
法国
第三章
0
(100+200)/100=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100+200)/100=3
第一章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二)局限性 1、假定过于严格。 2、不能解释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都处于优势 或劣势的情况。 例: 英国 葡萄牙 布 100L 90L 酒 120L 80L
第二节
相对优势理论
一、概述 二、理论分析 三、理论意义及评价
返回
一、概述 背景: David Ricardo (1772--1832) 1817《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1、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局限性 2、谷物法(1815--1846)
分工后
分析: 分工前A、B两国各自生产2单位产品,消 费2单位产品;分工后A、B两国各自生产3 单位产品,消费3单位产品。
例示
1、分工交换前
A 国 小麦 1单位劳动 25公斤 布 50码 小麦 100公斤 B国 布 40码
国内交换比价
0.5公斤小麦:1码布
(2码布:1公斤小麦
2.5公斤小麦:1码布
0.4码布:1公斤小麦)
假定生产/消费组合 15公斤
世界生产/消费
20码
70公斤
32码布
12码
85公斤小麦
2、分工后
A 国
各国专业化产量 50码布
B国
100公斤小麦
假定国际交换比价
假定各国出口量 各国消费量 各国消费增加 世界生产/消费
1公斤小麦:1码布
20码布 20公斤小麦 80公斤麦20码布 10公斤麦8码布 100公斤小麦
O
15 20 25
X
进口
B国
Y
67
进口
20 16 O
C S 76 80 100 X
出口
总结:
1、贸易基础:相对技术差异导致的商品价格 差异。 2、贸易模式:优势国专门生产并出口相对优 势较大的产品,劣势国专门生产并出口相对劣 势较小的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英国)
(19世纪初)
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均获得收益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二)当代贸易理论
理论
提出者
具体内容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
(美国)
(20世纪60年代)
(1)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等提出了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传统贸易理论
理论
提出者
具体内容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英国)
(18世纪)
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
(2)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3)传统的贸易理论一般不考虑生产规模的变化,或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另外,还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
(美国)
(20世纪60年代)
(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认为,许多产品的生产都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要素投入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因此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是类似的,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第三章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交换比率的区间
两国进行贸易时的交换比率肯定界于两国两种产品的国内 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率。 国际交换比率是由“国际需求方程式”决定的。 交换比率取决于对方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两国对两种产品 的进口需求决定了产品的(相对)价格。 在国际贸易中,可以把出口视为对对方的供给,把进口视 为本国的需求。穆勒将这种情况称为“相互需求”。商品 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共同决定的,市场价格也 会自行调整,以使供求相等。 因此,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就是由两国相互的需求来决定, 并且将确定在双方各自对对方产品的需求相等的水平上。 这就是“相互需求原理”。
第六节 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 观点:列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The Input-Output Method),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 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 比较,却得出了与资源禀赋理论相反的结论。 影响:他的结论,引发了国际经济学家的大讨论, 随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对里昂惕夫之谜不同解释。 简评: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开辟了用 统计数据全面检验贸易理论的道路。
幼稚工业保护论 李斯特(1841年)
对外贸易乘数论 40年代) 中心-外围论 战略贸易论 克鲁格曼(20 世纪70年代) 哈罗德(20世纪30-
要素禀赋论 赫-俄(1949-1977) 里昂惕夫 (1950) 产品生命周期说 费农(1966) 国家竞争优势说 波特(1900) 偏好相似说 林德(1961)
2.1 素密集度逆转 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指同 一种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 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情况。 2.2 要素需求逆转 虽然H-O理论对国际贸易原因的考察剔除了需求方面的影 响,仅仅考虑要素禀赋差异。但是,实际贸易中,供求双 方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如果一国对于某一种商品享 有比较优势,而且消费者特别偏好这一产品时,赫克歇 尔—俄林定理决定的进口方向将改变。 2.3 自然资源说 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会影响一个国家的贸易模式。该理论 认为,仅仅考虑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限制了赫克歇尔—俄 林模型的使用范围。
第二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确定绝对优势的方法
〔1〕 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来表示。 〔2〕 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
来表示。
❖3.实例分析
•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分工前〕 •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分工前〕
•分工前后的世界产量〔全世界投入劳动总量:25〕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二〕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
〔1〕一国应当出口密集利用该国相对丰裕和廉价的要素生 产的商品,进口密集利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 的商品。
〔2〕区域贸易或者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异,即各 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 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 均等化。
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量 〔1947年〕
二、里昂惕夫之谜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1.劳动效率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贸易壁垒的存在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除此之外,还有要素密集度逆转、需求逆转等解释。 〔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评价 当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以比较
.
第二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节 自由贸易理论 第三节 相互需求理论
第四节 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
学习 目标
掌握国际分工的含义、影响因素和作用;
掌握国际价值的概念;
掌握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局限性;
掌握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了解里昂惕夫之谜的各种解释。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
提供曲线
Y
A
E'
B'
B E
第三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葡萄酒 呢绒 (单位) (单位) 90 100
100
120
由于使用相同的劳动力资源,两国在两种产
品上的产出量是不同的,从直观可以看到, 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说明生产成本高), 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 (说明生产成本低)。按照斯密的观点,这 两国不会发生国际贸易。 现在我们看看两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的国内 相对生产成本(或叫机会成本)
由于假定A或B分别都是生产等量的两种产品。根据计算,即 144/ (3+6)=16;144/(12+4)=9。 可知,在封闭条件下:(1)A国生产16个单位的X,16个单位的Y; (2)B国生产9个单位的X,9个单位的Y。 全世界有25个单位的X和25个单位的Y。 根据各自的绝对成本优势,A国专门生产X产品,B国专门生产Y产品。
(二)比较利益理论的基本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就是通过比较两种产品在两国间的
劳动成本相对数量的大小,来决定一个国家应该生 产交换哪种产品。 其基本观点是: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 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应本着“两利(或优) 相权取其重、两弊(或劣)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 贸易原则进行,即在国际商品生产分工中,各种商 品生产都占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 商品,放弃优势相对小的商品生产;而在各种商品 生产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较小 的商品,放弃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生产;然后通过 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获利。
知识回顾
设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产量为Q,所要求的
劳动力投入为L,而工资率为W,如果全部资 源用于生产某一产品,产量是Q1或Q2。 (1)Q1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Q1/L÷Q2/L= Q1/ Q2 (2)Q1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 = L/Q1÷L/Q2= Q2/ Q1 (3)Q1产品的相对价格 =W.L/Q1÷W.L/Q2= Q2/ Q1(这是用不同产 品的产量来度量相对价格的)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3、例外情况 、 •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与另一 国相同,则两国不可能发生互惠贸易。 国相同,则两国不可能发生互惠贸易。
国家 英国 葡萄牙
酒产量 所需劳动投入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投入 单位) 单位) (单位) (人/年) 年 (单位) (人/年) 年 1 1 120 60 1 1 100 50
• 思考:如果你去应聘一个秘书的岗位,可 思考:如果你去应聘一个秘书的岗位, 是对你进行面试的业务经理告诉你, 是对你进行面试的业务经理告诉你,他的 打字速度比你还快,你会不会觉得很沮丧, 打字速度比你还快,你会不会觉得很沮丧, 你一定就没戏了呢? 你一定就没戏了呢?
• 1996年的情人节 月14日,恰好与关键的美国新 年的情人节2月 日 年的情人节 罕布什尔州的总统初选日子2月 日相隔不到一 罕布什尔州的总统初选日子 月20日相隔不到一 这一天正好是共和党候选人帕特里克·布坎南 周。这一天正好是共和党候选人帕特里克 布坎南 在一苗圃为他的妻子选购了一打玫瑰, 在一苗圃为他的妻子选购了一打玫瑰,并借题发 挥,对着记者义愤填膺的大声斥责美国日益增长 的玫瑰进口将使美国种植玫瑰的农民饿其体肤。 的玫瑰进口将使美国种植玫瑰的农民饿其体肤。 因为美国冬季玫瑰大部分是从南美洲进口的。 因为美国冬季玫瑰大部分是从南美洲进口的。
亚当·斯密 亚当 斯密 (1723~1790) ~ )
• • • •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 (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从而节省 )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 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 (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
绝对优势理论
• 一、亚当 斯密与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与绝对优势理论 • 18世纪 年代,斯密提出经济自由主义 世纪50年代 世纪 年代, 的基本思想。 的基本思想。 • 1759年出版的其第一部科学巨著《道德 年出版的其第一部科学巨著《 年出版的其第一部科学巨著 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 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标志着 其哲学思想和经济思想的形成。 其哲学思想和经济思想的形成。 • 1776年出版《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年出版《 年出版 研究》(简称《国富论》)。 》(简称 研究》(简称《国富论》)。 • 世人尊称亚当 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 现代经济学之父” 斯密为“ 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第三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交换结果: 专业化生产后:A国布产量为200码,以50 码布交换B国50磅的酒满足消费外,还剩 150码布;B国酒产量160磅,用50磅酒去 换布还剩110磅酒。则交换后,两国消费情 况如下:
国别
布
A国
1;50布, 酒不变
110
+10布, +30酒
2.例证:英美两国小麦与布匹贸易 分工前的两国产出和劳动生产率:
英国 美国 合计 小麦(蒲式耳/劳动小时) 6 1 7
布匹(码/劳动小时) 4 5 9
专业分工后的产出:
英国 美国 合计
小麦(蒲式耳/劳动小时) 12 0 12
布匹(码/劳动小时)
0 10 10
专业分工后世界的小麦与布匹的总产出都 增加了。
贸易后的两国获利情况: (假设两国按1:1的比例交换)
小麦
国别 A国 B国
布(码) 100 40
酒(磅) 50 80
A、B两国在分工前同时生产布与酒。 A国一年每人生产100码布或50磅酒, B国每人每年生产40码布或80磅酒。A 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2(码布):1(磅 酒), B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1(码 布):2(磅酒)。
如按绝对利益学说,A国专门生产本国 有优势的布,B国专门生产本国有优势 的酒,并按1:1相互交换,有何结果?
1.重点不同--对“多卖少买”的不同 侧重;
2.要求不同--对贸易顺差的理解不同; 3.程度不同--对货币外流的限制;
四、评价
财富观 1)混淆了财富的真实内涵,简单认为金
银货币即财富;
2)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家对货 币和贵金属的看法;促进商品货币关 系和手工工厂的发展;
贸易观
将贸易作为一种“零和博弈”;只研 究如何从国际贸易中获得金银,而没 有深入探讨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贸易 能使各国获益的问题。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2023-10-29contents •引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结论与建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间经济交往和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贸易现象和指导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兴贸易实践的出现,新国际贸易理论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意义研究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对于深化对贸易理论的认识、指导实践以及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模型与实证结果,探讨两种理论在解释现实贸易问题中的优势与局限,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与对比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模型及实证研究,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两种理论在现实贸易问题中的解释力。
目的研究目的与方法VS0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总结词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提出的,认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详细描述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使用的资源相对较少,那么该国就具有绝对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获得。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提出的,认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成本较低,那么该国就具有比较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提高技术水平等方式获得。
总结词详细描述要素禀赋理论总结词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要素禀赋的产品,即本国拥有较多要素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详细描述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拥有较多的某种生产要素,那么该国在生产需要这种要素的产品时就有优势。
第三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与另一国相同,此 时两国不可能发生贸易。
H
15
(3)比较优势与货币工资
美国生产率(单位/劳动力小时) 英国(单位/劳动力小时)
小麦 6
1
布匹 4
2
上面按劳动生产率表示美国在小麦上,在英国布匹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假设美国工资水平6美元/劳动力小时,小麦价为1美元,布匹为1.5美元 英国1英镑/劳动力小时,则英国小麦价为1英镑,布匹为0.5美元
Y3
C
X1 X2 X3 X
图3.1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21
(4)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odity indifference curves)CIC:
表示给予整个社会相同满足水平的两 种商品消费的不同组合.
斜率为:消费中的边际替代率 MRS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y/ △x= MUx/MUy,表示一国为维持一定 的福利水平以X代替Y时,一单位X所替代的Y
英国可供消费:1.2单位呢绒+1单位酒
(增加0.2单位呢绒)
法国可供消费:1单位呢绒+1.125单位酒 (增加0.125单位酒)
H
13
利益表现为: 1. 总产量增加 2. 消费水平提高 3. 劳动时间节约
H
14
(2) 比较优势原理的主要内容(两优取重,两劣择轻)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这两种产品 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 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产 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产品,通过专 业性分工和国家贸易,双方仍可从中获得利益。
国际贸易 第3章 传统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学说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 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 着自己的邻居”
亚当· 斯密(1723-1790) 强,密《国富论》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3. 根据大卫 · 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 制”,通过国家干预实现持续贸易顺差
来达到金银货币的流入是枉费心机;
4.贸易的目的不在于追求贸易顺差、换回 更多的货币,而是卖掉本国不需要的产 品,换回本国需要的产品,贸易不是“ 你得即他失”的“零和博弈”,而是双 亚当· 斯密(1723-1790)
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2分工使得专门从事某个生产环节的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如从一台机器走向另一台机器的时间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工具的改进因为人们的注意力可以全部集中到单一目标上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一个粗工可以生产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产4800枚针劳动效率提高了数百倍2
⑵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国际贸易是 “双赢”的经济行为,否定了重商主义认为 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的观点。
• 尽管重商主义对外贸易思想存在着许多错 误与局限性,但其基本思想对后来的国际 贸易理论和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 是关于贸易顺差的概念。
国际贸易理论回答的三个问题 •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 贸易对生产消费影响 • 贸易利益的分配如何 重商主义是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呢?
• 晚期重商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反对政府限制货币输 出。
• 随着商业资本高度发展,工场手工业已产生,信 贷事业开始发展。当时的封建王朝和商业资产阶 级更加需要货币,“他们开始明白,一动不动地 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中的资本却会 不断增值„„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币当作诱鸟放 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96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2
+1
1
0
Y
1
0
1.5 +0.5
– 互惠贸易的国际交换价格范围:
– 穆勒:介于经济孤立均衡时两国国内交换价格 之间
2.3.2 比较优势理论的模型
3.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情况
• 当一国与另一国相比: • 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 • 两种商品生产的绝对不利程度相同或者绝对不 利比例相同时
到那些好处,这些好处是如何在各国之间进行分 配的)
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动
第二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
2.1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
基本主张:
• 货币是是一国财富的惟一形式 •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积累财富
开采金银矿藏
• 获取货币财富的途径: 发展对外贸易
• 国际贸易政策:
国家干预
促进本国商品输出
经济活动
限制外国商品输入
实现对外贸 易的顺差
2.1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
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世界资源的静态观
• 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即一 方的获利是建立在另一方的损失之上
• 出口国从贸易中获得财富 • 进口国通过贸易则减少财富
2.2 绝对优势理论
贸易模式:两个国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绝对 优势的产品,然后出口用来交换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 品。 贸易所得: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 产出增加 政策:自由贸易 贸易性质:正和博弈
绝对优势
B A
800 2000 1000来自分工前1000
1200
专业化分工
交换 1000
+200
+0 交易后消费增量 +200
国际贸易理论
• 国际贸易纯理论要解决的问题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要素禀赋理论及其检验
•数据来源: •2012-02-16/17032
纯国际贸易理论回答的问题
• 为什么国家之间存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发生的 基础)
• 国际贸易的模式(各国出口什么,进口什么) • 贸易利得及其分配问题(各国参与贸易之后能得
• 行业公会:规定产量和价格 • 重商主义:
亚当∙斯密( ,1723-1790)
2.2 绝对优势理论
2.2.1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 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
条件
2.2.2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贸易发生的基础:绝对优势( ) 含义:指一个国家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绝对地高 于另一国或者成本低于另一国,那么称该国具有该产品 生产上的绝对优势。 来源:绝对优势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获得性优势如 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 而后天获得的优势。
• A国(/)<B国(/),称A国在X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 势。
• A()> B国(/),称A国在X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 P30专栏2-4
2.基本观点
• 贸易基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贸易发生 的原因。
• 贸易原则:两优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 贸易模式:每个国家都专业生产并出口其 绝对劣势比较小的产品,也就是具有比较 优势的产品。
2.2.1 亚当·斯密与绝对优势理论
• 亚当·斯密:《国富论》 • 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
济理论 • 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 绝对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
• 理论提出者: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与 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 理论背景:英国资产阶级扩张遇到国内的 制度阻碍
• 边际机会成本不变 • 边际机会成本递增
2.3.3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
2.生产可能曲线与无差异曲线
• (1)生产可能性曲线 • 现有技术条件 • 充分利用所有生产要素 • 两种不同产品的最大可能产量组合
2.3 比较优势理论
2.3.1 大卫·李嘉图与比较优势理论
• 大卫·李嘉图 • 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 •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 主要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如果经济学理论可以选美 的话,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理论一定会摘得桂冠。
萨缪尔森
大卫.李嘉图( 1772-182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19主7)0年
400 2400 +600
2.2.4、绝对优势理论评价
– 积极方面:贸易是双赢博弈,不是零和游戏 –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忽略了其他生产
要素 – 暗含了很多古典经济学假设 – 只能解释一部分贸易
绝对利益理论是有局限性的!
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国家
美国
商品
小麦(吨/人
6
年)
玉米(吨/人
4
年)
英国 1 2
• 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 • 贸易所得:产出增加 • 贸易性质:正和博弈
比较优势
B国 A国
800 2000 1000
分工前
1000
1200
专业化分工
交换 1000
+200
+0 交易后消费增量 +200
1100 2400 +600
2.3.2 比较优势理论的模型
国际分工前 X产品 Y产品
劳动
产量
劳动
产 量
A国 1 1 2 1
B国 6 1 4
1
世界 7 2 6 2
国际分工后
X产品
Y产品
劳动 产量 劳动
产 量
3 30 0 0 0 10 2.5
3 3 10 2.5
按1:1比例交换后,两国贸易消费和贸易利得 两国都能获利的一X交换Y价格区间: 1/2-6/4
国家 商品
A国
B国
总 量
贸易利得 总量 贸易利得
2.3.3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曲线与无差异曲线 比较优势理论的福利效果分析
2.3.3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
1.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 (1)比较优势与劳动价值论 • (2)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理论
• 机会成本理论 •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有的成本都归结为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的两种情况
2.3.2 比较优势理论的模型
1.基本假设
• 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 • 自由贸易 • 劳动在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则不能自由流动 • 每种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都是固定的 • 没有运输费用 • 不存在技术变化 • 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 • 劳动价值论
2.3.2 比较优势理论的模型
• 比较优势: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生产上的具有相 对高的效率,即该种该种商品的相对生产成本更低。反之, 称为相对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