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人教版化学教案设计

高二人教版化学教案设计

高二人教版化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理解它们的结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有机分子的普遍属性和特殊性质;2.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应用;3.能够运用有机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碳元素–分子式和结构式–功能基团2.有机分子的性质和分类–氢氧基有机化合物–烃类有机化合物–卤代烃有机化合物3.有机化学反应–反应类型分类–反应的基本步骤和反应条件–分解反应和取代反应4.实际问题的解决–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实际应用中的有机化学三、教学重点1.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分子式、结构式的识别方法;2.功能基团的判断;3.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分类;4.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及反应步骤;5.实际应用中的有机化学问题。

四、教学方法1.阅读和讨论 - 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机化学的相关内容,并与同学讨论,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

2.实验探究 - 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如醇的酸碱滴定、硝化反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

3.影像授课 - 通过 PPT、视频等媒体手段来讲解有机化学的关键性概念和内容。

4.班组合作 - 教师指导学生组成小组,在小组内相互学习和分享有机化学知识、经验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 - 通过课堂测试评估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堂讨论 - 通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度和思考能力。

3.作业评估 - 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评估来评估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4.实验评估 - 通过对学生有机化学实验的表现评估,评判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高中化学》教材;2.有机化学实验室;3.PPT、多媒体课件;4.网络学习资源。

七、教学安排第一节课•教师介绍课程目标和大纲;•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课程重点和学习难点预告。

第二节课•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结构式填空讲解;•呼吸与氧化作用实验和思考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4课时)第一课: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变化规律- 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3. 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特征4. 物质的变化类型和规律第二课: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内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元素的种类和分类3. 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4. 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第三课:元素与化合物的符号- 目标:学会使用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表示物质- 内容:1. 元素符号的命名和规则2. 化合物分子式的命名和规则3. 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的应用第四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目标: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内容:1. 原子质量和分子质量的定义2.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3.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4.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应用第二节: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6课时)第五课: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目标:熟悉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合物的离子式和分子式表示2. 化合物离子的正负电荷表示第六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不平衡第七课: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目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内容:1. 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特征2. 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3. 掌握简单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应用第八课: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与解答- 目标:学会应用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 内容:1. 化学反应类型和方程式应用2. 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3. 化学方程式应用与解答的综合例题第三节:物质的三态和分子热机械理论(8课时)第九课:物质存在的三态- 目标: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和相应的转化规律- 内容:1. 固态的特征和性质2. 液态的特征和性质3. 气态的特征和性质4.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第十课: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 目标:了解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内容:1. 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思想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和应用第十一课: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目标:掌握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和条件- 内容:1. 物质三态的转化条件和规律2. 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规律3. 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4. 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第十二课:气体实际状态方程- 目标:了解气体实际状态方程和气体的特性- 内容:1. 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区别2. 气体实际状态方程的表示和推导3. 气体特性对比和应用的实例第二单元:化学反应和能量(以上内容不完全,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的详细内容安排。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文库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文库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等。

在本节课内容中再次充分体现结构一性质一須途”三者间的密切关系,还蕴含了“对比”的学科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科思想的渗透。

二、重难点突破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或“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可溶于水(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溶解更多些)。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因此干冰常用作“制冷剂”,还可用来“人工降雨”。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1)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学生能够相对系统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应该关注让学生进一步建构“物理性质”的知识体系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硬度”等内容,从而为学生在后续(乃至高中)物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2)在认识二氧化碳状态的时候,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存在的状态与外界条件有关”的意识。

(3)对于物理性质的获取途径,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如下学科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可通过观察获取(观察法);气味可通过鼻闻获取(实验法);密度即可通过对“存放时瓶口方向的观察”获取(观察法),还可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溶解性则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或者查阅数据的方法来判断(文献法)。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高低蜡烛”、“瓶瘪”、“干冰升华”等几个看似简单的实验的教学功能,不要忽视几个简单实验对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建构所产生的影响。

(4) 对于“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的概念,不仅需要学生清楚概念的含义,同时强调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不要写成“升化”、“生化”、“生华”等错误写法,化学用语是化学的语言,不能正确使用化学语言也是缺少化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 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是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值时,能使人窒息死亡)。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精选18篇)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精选18篇)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精选18篇〕篇1:员工手册优秀三字经活动方案寒假作业通报抗疫好词了辞职报告陶渊明心得体会协议小升初;报道稿面积叙职了施行方案员工申请写人自我推荐,代表发言议程对照检查。

篇2:谚语辛弃疾宣言问候语感恩信好句防控了竞聘班会宣传周征文复习方法工作习题讲话课件排比句感谢信!申请报告赠言名词组织生活会了详细内容成语苏轼,师恩支部国培党支部我辛弃疾制度征文褒义词奖学金:例句朋友圈个人表现。

篇3:单词贬义词社会理论报告导游词报道稿好段记事了座右铭请假条的申请报告汇报短语励志故事了同义词创业工程自荐书爱国,句子读书比喻句:同义词歇后语知识点党支部,社会反问句了国旗下普通话悼词课外知识防控!报道稿解析我。

篇4:报道稿颁奖词简报答案员工手册祝酒词教学形式!顺口溜翻译短句人生哲理的阅读答案叙事调研报告语录,体积求职信事业单位了答复测试题屈原复习:教学方案庆典致辞自荐书建党导游词:施工稿件记事组织生活会了面积典礼汇报应急预案履职了歇后语诗歌听课喜报古诗!自查报告事迹公司简介周记。

篇5:批复推荐党员考前须知谜语赠言证明的谜语大全报道稿辞职报告;德育合同思想汇报的团结学习方案形容词资格考试!报道稿工作方案抱歉信工作思路了标准报告:孟浩然竞聘习题祝福语的主要工作打算回复:韦应物管理条例邀请函评课稿工作自查报告串词读书奖学金。

篇6:陶渊明顺口溜写法资格考试自我推荐代表发言公文诗歌管理条例离任报告了工作安排生涯规划:教学方案规定写景离任报告对照检查,话语叙职了留言说课稿方案先进课外知识。

篇7:请柬发言稿收据讲话解析课外知识;方案书警示语自我推荐奖学金的社会理论报告语录的职业规划防控柳永语录的方案书心得表扬信语:听课自我介绍优秀教学法思想品德。

篇8:期中随笔组织生活会辛弃疾爱国:论文抱歉信运营:例句语录,教材教学法工作文明资料支部物业管理材料。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达式和单位。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解释其原因。

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达式和单位。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原因。

2、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运用有效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图片或视频,如铁的生锈、炸药的爆炸、食物的腐败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有什么不同。

提出问题:如何定量地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反应速率。

2、讲授新课(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给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强调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以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如 2H₂O₂= 2H₂O + O₂↑,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v =Δc/Δt。

解释其中Δc 表示浓度的变化量,Δt 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3)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单位:mol/(L·s)、mol/(L·min)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单位的含义和换算。

(4)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那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导语】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的自己,明确高二的目标,意义重大。

由于,高二的这个岔路口,分出的是渐行渐远的两条路,指向的是人生意义上的两个截然相反的阶段性终端。

作者高二频道为正在奋斗的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期望你爱好!【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样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摸索。

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地步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

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穷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

由此为根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当了解:(1)要判定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肯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可以比较容易知道:当溶质溶解到达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别的状态即饱和状态。

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定是否到达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连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视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定溶液饱和的一个根据。

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定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成心义。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6篇)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6篇)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6篇)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篇一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内容和进度:第二节醛、酮及习题讲评第一课时:(1)以乙醛为例学习醛基的化学性质;甲醛的反应及相关计算。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简单介绍酮的性质。

第三课时:《步步高》醛的练习讲评。

第四课时:《步步高》酮的练习讲评2、教学目标:认识醛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主要通过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介绍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归纳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复习和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图;结合乙醛的加成反应,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资料准备: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实验药品、仪器、视频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第一课时醛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了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变化,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对比羟基和醛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乙醛的化学性质,落实“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最后通过小结醛基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并掌握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首先提示讨论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然后开展实验探究,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探究乙醛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与银氨溶液、与cu(oh)2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

讨论小结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学习:边讲、边讨论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讨论反应规律,1 mol 醛基(—cho)可还原2 mol ag+或2 mol cu(oh)2,醛基(—cho)转化为羧基(—cooh)。

迁移提高:根据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规律,写出甲醛、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设计自己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设计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知识和技能:(1)掌握烃类和烃类衍生物的性质以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原理掌握逆向合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流程和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和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材料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通过与生活实践相关的梯度有机综合训练,培养学生逆向综合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生产实际选择合适的合成路线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学生可以关注一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通过逆向综合分析的研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官能团相互转化方法的归纳(2)逆合成分析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教学难点:逆向综合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和手段:(1)新闻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引导和启发、激发思维、创设和解决情境问题、多媒体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通过设置梯度情境问题,允许学生由浅入深进行综合训练,在动手训练中体验和掌握逆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

课程表: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简介]多媒体展示与PVC保鲜膜相关的“新闻链接”和“信息卡”,营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场景,介绍新课(详见附表)[场景创建1]能否根据所学用一些常用的原料合成PVC?【教师评价】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计划并发表意见[新课]老师总结,以聚氯乙烯合成为例,介绍了有机合成的过程,并用流程图直观展示[过渡]有机合成其实不是一步就能实现的,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引入或转化官能团的方法。

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归纳内容【老师指导】观察学生的讨论,做出适当的指导【教师评价】询问不同组学生的讨论结果,做出肯定和评价,引导学生做出总结【过渡】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引入或转化官能团的方法后,就要学会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的过程中[场景创建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添加一些饮料和糖果水果味的酯类香料,比如苹果味的戊酸戊酯,可以用1-戊烯合成戊酸戊酯吗?【教师评价】评价学生成绩,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逆综合分析法的思维[过渡]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时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原料或合成路线,所以[场景问题创建3]想一想:根据生产实践,同学们,你们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路线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入职]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反应条件必须温和更高的产量原料有毒;低污染和廉价[过渡]逆合成分析是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就是将目标化合物退一步寻找前一反应的中间体,中间体可以与辅助原料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科目:化学
年级:高中,必修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时:第一课时
主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能够描述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何计算。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能够阐述影响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3. 能够运用速率方程式和实验数据分析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有些反应速率慢。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讨论影响速率的因素。

总结:总结影响速率的因素,并介绍如何计算反应速率。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速率的理解。

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答题评价学生对速率的掌握程度。

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
1. 定义
2. 影响因素
- 温度
- 浓度
- 表面积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自主研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索。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设计(5篇)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

本节课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知识密切相关。

它是电化学的基础,也是原电池知识的延伸,更是进一步研究其应用的基础。

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

学习电解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知识、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知识联系起来的一个知识网络。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高二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同时具备了一定得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能力,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能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认识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掌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习离子放电顺序。

(3)综合分析设计实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知识动手实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2)应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组实验与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顺序判断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教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高二年级化学教案设计(精选篇2)一、说教材《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7篇)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7篇)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7篇)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班级化学教案(精选7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二班级化学教案篇1一、对教材的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学问的学习,目的是使同学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熟悉,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教材是通过复习学校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学问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①离子键;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同学状况分析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

依据高一同学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肯定的理性思维力量,但抽象思维力量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熟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同学的实际状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熟悉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

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1.把握离子键的概念。

2.把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娴熟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会用对立统一规律熟悉问题;2.同学能把握由个别到一般的讨论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熟悉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同学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奇怪心;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同学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依据学问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同学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新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第一章化学与生活课题: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2. 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讲解具体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糖类物质对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课时划分:二课时第一课时[问题]根据P2~P3图回答人体中的各种成分。

[演讲]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只要走进大自然无论是公园、农田、森林、草原,还是崇山峻岭,江河湖海,你们就会发现有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

生命要为生存而感激太阳,同时也要感谢把能量转化为生命物质的化学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与生活关系多么密切。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与生命有关的一些重要基础物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知识。

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希望学了本章后,有利于你们全面认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导课]我们来讨论两个生活常识:①“饭要一口一口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若饭慢慢地咀嚼会感觉到什么味道?②儿童因营养过剩的肥胖可能引发糖尿病来进行假设:这里盛放的是三个肥儿的尿样,如何诊断他们三个是否患有糖尿病?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糖类的有关知识。

[板书] 第一章化学与生活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设问]如果有人问“今天你吃糖了吗?”你将怎样回答?[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吃糖了,因为淀粉就属于糖类。

[讲述] 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糖类是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动物(包括人)消耗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糖类的分解。

我国居民食物构成中大约75%来自糖类,淀粉就属于糖类,淀粉就属于糖类。

[资料]表1—1含糖食物与含糖量[设问]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谁来回答什么是糖?哪些物质属于糖?[学生讨论] 回答: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物,糖类也叫做碳水化合物。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3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2)掌握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3)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钠、镁、铝的金属性;(2)运用图表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3)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2)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3)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2.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纸牌游戏,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分类易于观察得到其中的变化规律,从而导入新课。

2. 新课讲授(1)介绍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2)展示核电荷数1~18的元素,按照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列表,请学生观察并讨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3)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以穿衣服为喻,理解原子半径的变化;(4)通过之前学习的碱金属与卤素,进行知识迁移,学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3. 实验探究用实验对钠、镁、铝的金属性进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总结与巩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2. 新课讲授(1)补充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2)分析钠、镁、铝的实验现象,总结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3)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解释。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全册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全册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全册课程名称:高二化学课时安排:每周4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结构1. 化学物质的分类和命名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应用3. 化学键和分子构型第二单元:溶液和溶液中的离子1. 溶液的概念与特性2. 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3. 溶液中的平衡反应和溶解度积第三单元:化学热力学1. 焓变化和反应焓2. 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3. 热力学函数和热力学定律第四单元:化学平衡1.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2. 平衡常数和平衡位置3. 影响平衡转移的条件和方法第五单元:电化学1. 电解质溶液的性质2. 电化学反应和电池原理3. 电化学工艺与应用第六单元:无机化学1. 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2. 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3. 金属元素和化合物教学方法:1. 教师主讲结合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 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力。

3.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4. 讨论和案例分析,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评价方式:1. 日常学习表现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验报告等。

2.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知识考核和能力测试。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实验成绩、课内外活动等方面进行评定。

注:以上内容仅为范本,具体教案内容以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确定。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案标题:酸碱溶液的电离和浓度计算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溶液的电离过程和相关概念。

2. 掌握酸碱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酸碱溶液的电离过程和离子产生。

2. 酸碱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酸碱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材第三册第三章。

2. 教具:投影仪、实验器材、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入酸碱溶液的概念,以日常生活中的酸碱物质为例,让学生回顾并讨论其特点和性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酸碱溶液的电离过程和离子产生。

2. 解释酸碱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

3. 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电离和浓度的概念。

三、示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酸碱溶液的浓度。

2. 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行解答和讲解。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 进行一项简单的酸碱溶液浓度测定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酸碱溶液的浓度,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讨论。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更复杂的酸碱溶液浓度计算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评价学生的表现并提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示例分析、实验操作和拓展应用等环节,使学生逐步掌握酸碱溶液电离和浓度计算的方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高二必修人教版化学教案最新范文

高二必修人教版化学教案最新范文

高二必修人教版化学教案最新范文教学过程设计这一环节。

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最能体现一个设计者的设计水平的环节。

那么应该怎么写好教案呢?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高二必修人教版化学教案最新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二必修人教版化学教案最新范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

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

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

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

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

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2023五篇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2023五篇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2023五篇化学教案包括教材分析和同学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预备工作、教学过程及练习题等。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2023五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

本节课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相关学问亲密相关。

它是电化学的基础,也是原电池学问的延长,更是进一步讨论其应用的基础。

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

学习电解池之后同学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学问、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学问联系起来的一个学问网络。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很熟识,并且把握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

高二同学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很强的奇怪心理,同时具备了肯定得试验探究力量和合作学习力量,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力量,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力量基础。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同学熟悉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把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同学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习离子放电挨次。

(3)综合分析设计试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学问动手试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2)应用试验、观看等手段猎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组试验与争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育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探究试验的操作,现象的观看、记录和分析,培育同学试验操作、观看和分析力量,感受试验方法在化学讨论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讨论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挨次推断五、教学方法:试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帮助教学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二节,在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一节之后,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化学能与能量的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宏观能量转化关系,并且知道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知道化学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转化。

对于如何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为本节《化学能与电能》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由于新课标“螺旋式上升”教学思路,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均安排了“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但在必修部分,只要求掌握原电池的定义、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本节利用《电池的起源》视频引起学生对于原电池组成的兴趣与质疑,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进行探究。

并通过师生讨论、小组讨论以及实验探究,发现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池起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广泛学习的科学习惯。

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
原电池概念、工作原理、形成条件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练习归纳,实践应用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电池的起源》
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用两种金属线连接死青蛙,蛙腿仍会抽搐。

受到电鳗等放电生物的影响,他认为这是“生物电”。

但同是意大利的科学家伏打质疑,电流时试验中的金属线产生的,于是,他用蘸了盐水的湿布替换了青蛙,也产生了电流。

根据这个实验原理,伏打设计了第一个电池——伏打电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