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认同国内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语言与认同国内研究综述

语言与认同国内研究综述

语言与认同国内研究综述语言与认同国内研究综述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反映个体和群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与认同的关系备受关注。

语言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认同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与此相关的研究在国内也得到了广泛的探究。

本文将对国内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和促进语言认同的研究。

首先,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和群体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研究表明,个体的语言使用与自身的认同感息息相关。

例如,一些研究关注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认同,发现他们的语言使用与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密切相关,同时,也发现此种认同能够加强个体的自尊心和归属感。

此外,中国各地方言之间的使用也与地域和文化认同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语言对于个体的认同与自我意识形成和巩固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语言认同也与群体的建构和维系密切相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群体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因此,语言认同成为各民族群体之间的重要纽带。

国内研究发现,在维吾尔族、藏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的使用与群体认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维吾尔族地区,维吾尔语的使用被视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而且能够增强维吾尔族群体的凝聚力。

类似的情况在其他民族地区也有所体现。

因此,研究语言认同有助于了解和促进各民族群体之间的和谐发展。

另外,语言政策也是语言与认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国内一些研究关注了政府对于语言的规定和推行,以及其对个体和群体认同的影响。

例如,部分研究关注了中国对民族语言(如藏语、蒙古语)的保护政策,探讨了政策落地后对民族群体的影响,发现政府的政策能够增强民族语言的使用和传承,从而加强了民族认同。

此外,还有研究关注了国家语言(普通话)推广政策和地方方言保护政策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了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语言政策时需要兼顾不同群体的认同需求。

总的来说,国内关于语言与认同的研究涉及到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两个方面,并且与语言政策有密切联系。

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

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

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首先,我们可以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包括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社会语言学在解释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关系方面的作用。

2. 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我们可以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语言变体、语言政策、语言社会化、语言认同等多个方面,而研究方法则涵盖了田野调查、语料库分析、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

3. 主要研究成果,接着,我们可以介绍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一些经典的理论模型、重要的实证研究成果以及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等方面。

4. 存在问题和展望,最后,我们可以讨论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展望,包括当前研究中的争议和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以上全面的回答,可以对社会语言学文献综述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校本课程研究文献综述一、校本课程的历史发展与意义功能1、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的描述性定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2、新课程运动的失败和校本课程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变革,世界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课程运动.运动强调统一的国家基础,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内容,强调科学教育,培养精英型人才,但课程改革失败了。

随着新课程运动在实践中的严重受挫,人们越来越发现中央课程开发机制的先天不足是导致新课程运动难于成功的主要原因,纷纷开始寻求其他的解决办法。

主要的关注焦点开始从专家转向学校和教师。

人们终于发现,如果要更好地满足广大课程使用者的需要,只有“基层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即只有教师积极参与他们自己课程的开发,才能使所开发课程在学校真正扎下根来。

结果是,直接起因于学校及其学生与教师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逐渐复苏了。

[2]3、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国内最早的关于校本课程的文章出现在1999年。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校本课程的意义以前,全国中小学共用一个教学计划,一个教学大纲,一套教材,并且都按照升学的需要办成一个模式。

因而培养出来的人也都是“千篇一律"、“千面一人”.缺少批判、创新精神和独立人格。

[3]我国地域广博,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也不相同.另外,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国统一课程要求的贯彻实施。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分析政治学的视角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分析政治学的视角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分析政治学的视角一、概述语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石,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分析也具有独特的政治学视角。

本文将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制定、执行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中国有包括汉、英、法、俄、日等在内的27种官方语言。

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和使用。

同时,各地区也存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它们在传承地方文化和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政治学视角下,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仅涉及国家和公民的权力与责任,还受到意识形态、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一个合理的语言政策应有助于促进国家统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推动多元文化发展。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语言文字工作坚持国家主导、立法保障、行政推进的原则。

各级政府在执行语言政策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民族特点,以确保政策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的有效实施。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的语言政策也逐渐与国际接轨。

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良好的语言政策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教育公平,在中国,普通话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这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教育普及具有积极作用。

合理的语言政策有利于促进地区和民族团结,对于多民族和多方言的中国而言,尊重和保护各地区和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凝聚力。

有效的语言政策对于国家安全和国际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增多,掌握多种语言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独特的政治学视角。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进一步完善语言政策体系,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1. 简要介绍语言政策的重要性和当代中国语言政策的背景。

我国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综述

“ 为人 类传 递 信 息 的 工 具— — 语 言 , 是 人 类 文 化 总 体 的 组 作 它
成 部 分 , 是 人类 文化 的传 播 媒 介 。 ( 又 ” 王魁 京 , 9 3 即语 言 是 19 ) 文 化 的一 部 分 , 且 是 不 可 分 割 的 一 部 分 。 而 2反 映 与 工 具 关 系 .
二 、 言 与 文化 的 关 系 语
( ) 言 与 文 化 的 定 义 一 语
戴 昭 铭 (9 6 在 这个 问题 上 的观 点 值 得 采 纳 。 在 《 19 ) 他 文化 语 言 学 导论 》 中指 出 :语 言 和 文化 谁 产 生谁 . 决 定 谁 和 谁 影 “ 谁 响 谁 , 际 上 不 过 是 一 个 先 有 鸡 还 是 先 有 蛋 的 问 题 , 值得 、 实 不 不 必 要 也 不 可 能 求得 一 言 以蔽 之 的解 答 。 这 就 提 醒 我们 不 能 ” 简 单 地 看 待 语 言 和 文 化 的关 系 还 有 学 者 是 从 具 体 的 方 面 来 研 究 语 言 和 文 化 的关 系 , 如 王 魁 京 ( 9 3 是从 语 言 的各 个 平 面研 究 了其 与 文 化 的关 系 , 19 ) 如 语 音 、 汇 和 语 法 与 文化 的关 系 . 对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是 有 指 词 这 导 作 用 的 。戴 昭铭 ( 9 6 则 从 文 化 的各 个 层 面 和语 言 的 关 系 19 ) 进 行 了论 述 , 从 思 维 、 学 、 治 、 教 和 文学 艺 术 等 方 面 探 他 哲 政 宗 讨 了语 言 和 文 化 的 关 系
研 究 成 果
我 国 埘 语 言 与 文 化 关 系 的研 究 可 追 溯 到 上 世 纪 五 十 年 代, 罗常 培 先 生 在 《 言 与 文 化 》 书 中 , 词 语 的 涵 义 方 面 探 语 一 从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语言景观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的定义和内涵 进行了广泛探讨。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语言景观进行了界定:
(1)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景观是语言使用、分布和变化的现象,反 映了特定地域或社区的语言生态状况。
(2)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景观是社会文化的表现之一,反映了特定 地域或社区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变化趋势。
此外,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 刊的研究论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课题项目、推广普及语言政策的宣传资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 各类学术会议的报告等。
结论
本次演示对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定义、内涵和发展历程、现状 和趋势、实际应用、方法、手段和成果等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
4、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手段 和成果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手段和成果。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包括:
(1)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了解特定地域或社区的语言使用 情况、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等。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受访者对语言使用的态度、 需求和影响因素等。
(3)文献资料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国内外 语言景观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引言
语言景观是指特定地域或社区中,语言文字的呈现、使用和传播现象,包括 语言的使用情况、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等。语言景观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语言 使用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探讨语言与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为语言政 策的制定和社会语言生活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综述
1、语言景观的定义、内涵和发 展历程
(1)制定语言政策和法规:通过对语言景观的研究,政府和企业可以了解 特定地域或社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语言政策和法 规。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在国内语言学界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简要介绍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阐述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重点回顾和分析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贡献,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的研究视角和深入的理论思考,推动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关注和兴趣,共同推动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创新。

二、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作为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以来,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在中国,批评话语分析经历了从引进介绍到自主研究的发展历程,成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如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方法等。

这些研究不仅为国内学者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开始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批评话语分析进行本土化改造。

他们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性别歧视、环境污染等。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的语言表征,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新趋势。

学者们利用大规模语料库,对特定话题或事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

近三年《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研究综述

近三年《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研究综述

近三年《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语言文字应用》领域的研究逐渐聚焦在“语言政策与规划”方面。

本文通过对近三年相关文献的综述,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然后深入探讨了语言政策的理论框架和语言规划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语言政策与文化保护、语言规划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践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在文章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综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近三年来在语言政策与规划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政策、语言规划、文化保护、教育改革、研究展望、实践案例、理论框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言文字应用是一个涉及到语言政策与规划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各国在语言政策与规划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也日益增加。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可以直接影响到其文化传承、教育体系、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在当今世界,语言政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对语言政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认同、教育体系的特点以及语言使用的现状和问题。

语言规划作为语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发展语言资源、促进语言的传播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语言政策与规划的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学术界的视野,还可以为实践界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在此背景下,对近三年《语言文字应用》领域中关于语言政策与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针对近三年《语言文字应用》领域中关于语言政策与规划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揭示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争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通过系统整理近三年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二语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二语身份认同研究述评

二语身份认同研究述评二语身份认同是指个体使用或掌握第二种语言时形成的一种认同感。

近年来,二语身份认同研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二语学习者的认同发展和相关影响因素,许多学者对该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将对近年来的二语身份认同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评析。

二语身份认同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个体学习第二语言时的情感体验。

研究表明,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挫败和自信等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会对他们的语言习得和认同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社会环境对个体二语认同的影响。

文化背景、语言政策以及社会支持等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的二语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自身特点对二语认同的塑造。

个体的性格特点、个人目标、学习策略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二语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二语身份认同研究的方法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等方法。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量化分析个体对二语认同的认同程度和相关因素的影响情况。

访谈是用来了解个体对二语身份认同的主观感受和经历,以及探究个体认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文本分析则是通过对学习者的口语和写作文本进行分析,研究他们对语言使用的态度和意愿,以及其所表达的认同感。

二语身份认同研究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感受,可以帮助教师和教育机构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研究个体的社会环境对二语认同的影响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制定更合理和有效的语言政策和规划。

通过研究个体自身特点对二语认同的塑造,可以为学习者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培养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二语认同。

二语身份认同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目前的研究还较为分散和片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化对个体情感体验、社会环境和自身特点等因素对二语认同的影响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二语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语言态度研究综述

语言态度研究综述

语言态度研究综述摘要:文章以双语态度作为研究对象,浅析目前语言态度研究在国外、国内的研究现状。

目前对语言态度的研究注重多学科多角度,但语言态度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一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论著,另一方面缺乏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和比较研究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缺少在城市化背景下语言生活变化的调查。

关键词:语言态度语言使用城市化一、国外语言态度研究语言态度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费特曼·欧伯文(1955)选择黑人居民的话作为他的研究对象,让黑人社区以外的人听这些黑人居民的话,并作出评判,评判说话人的地位(邬美丽2005(2):121)。

”这是较早地运用心理实验方法的一次研究,但是此次研究并未对后来的研究者产生较大影响。

之后,语言学家“Gardner & Lambert(1959, 1972)运用一种称为Self-report的方法来调查个体的语言态度。

调查地点是在加拿大法语和英语水平都较高的地区,测试用了Self-report调查表。

1958 年到 1960年,Lambert, Hodgson, Gardner & Fillenbaum在蒙特利尔市要求两组人数相当的说英语的加拿大大学生(简称为EC)和说法语的加拿大大学生(简称为 FC)来分别评价几个说话人的品格(邬美丽2005(2):121)。

”这是据知的较早期的研究。

后来,不少研究者继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Preston(1963)继续对蒙特利尔市蒙特利尔大学80名说英语和92名说法语的一年级的学生的研究和El-DashTucher(1975)使用matched guise technique来对阿拉伯古典语,阿拉伯口语,带阿拉伯口音的英语作研究邬美丽2005(2):122)”等。

语言态度除在欧美的研究,在日本同样也受到部分人的关注,例如,“井上史雄分别在1978年,1980年和1984年曾对大学生对全国各地方言的评价作过系统的调查。

文化认同研究综述

文化认同研究综述

文化认同研究综述文化认同是指个人对其所属文化群体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思潮的交替出现,文化认同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文化认同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研究发现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文化认同的定义文化认同被定义为个人对于自身所属文化群体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它是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的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内心体验和行为表现,是人们在交往和沟通中自我识别具有同一社会化和文化化背景的群体的一种心理感受 (Berry, 1997)。

文化认同可以帮助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有助于他们获得来自同伴的认可和支持。

二、影响文化认同的因素文化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以下是影响文化认同的几个重要因素。

1、家庭背景:家庭是影响个人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来源。

父母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以及他们对子女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都会对子女的文化认同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社会化代理人的影响:社会化代理人可以是教师、同学、同事、朋友等各种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文化认同态度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文化认同,尤其是青少年时期。

3、社会语境和文化环境: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其文化认同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历史遗留问题等都可以对个人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三、测量文化认同的方法文化认同的测量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等方法进行。

目前文化认同的量表包括美国心理学家Phinney制定的Ethnic Identity Scale (EIS) 以及Multigroup EthnicIdentity Measure (MEIM) 量表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基于个人落后感的测量工具,例如Acculturation Gap-Distress (AGD) 模型等。

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文化认同的测量、影响文化认同的因素以及文化认同与表现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

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

142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周丽君(武昌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和专业对口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

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引导大学生学好本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工作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本研究将国内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厘清当前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研究现状和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系统总结,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影响;综述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程度,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也有助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达成自己的职业目标。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面临着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符的问题,部分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和培养质量不高,这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就业难和专业不对口。

学术界需要在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和专业对口率上提供理论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和学习观。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这个主题的研究较为丰富,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总结性的研究成果比较缺乏。

因此,将国内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对丰富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成果和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内容(一)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研究在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研究中,国内学者倾向使用问卷量表的形式测量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

刘连龙等(2009)程化琴等(2014)通过专业认同量表测量大学生的专业兴趣,研究发现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专业特点考虑不清,对专业学习内容存在幻想,亲朋好友的宣传诱导,个人职业兴趣的转变都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影响[1-2]。

孔慧等(2010)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推导和分析得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程度不深、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明朗、因专业调剂被迫选择、任课教师的学识和水平没有达到学科前沿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3]。

民族国家研究综述

民族国家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
在民族认同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发现,不同民族在认同方面存在差异。例如, 一些民族更注重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而另一些民族则更注重政治认同和集体认 同。此外,不同民族在认同方面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历史、经济、文化交 流等。
内容摘要
其次,国家认同是指对一个国家或政治体系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个人对 国家政治制度、价值观、历史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 家身份、国家文化、国家关系等方面。
3、经济学
3、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发展、贸易、财政和资源分配等问题。在民族国家研究 中,经济学的是经济发展战略、贸易政策、财政政策和资源分配等问题。这些因 素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四、未来研究方向
四、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民族国家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民族国家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
1、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民族国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的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治理、 人权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政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政府制度 和民主机制,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2、社会学
2、社会学
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和人口等问题。在民族国家研 究中,社会学的是民族认同、社会阶级、文化和宗教等方面。这些因素对民族国 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民族国家的特征
主权独立是民族国家的核心特征之一。这意味着一个民族国家拥有独立的政 治体系和主权地位,可以自主决定国内事务和外交政策。领土完整是另一个重要 特征,它包括国家的领土范围和边界线。统一的法律体系是民族国家的基础,
二、民族国家的特征
它确保了法律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和公正。文化和语言是民族国家的象征, 它们代表了民族的特性和价值观。

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

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

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想象一下,大家身处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周围的人都在用一种大家听不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大家会有什么感觉?大家可能会感到困惑、孤独,甚至会产生一种深刻的无助感。

这就是语言对我们文化心理的影响,它决定了我们在某个环境中的认同感。

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工具,是我们与外界交流、表达自我、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语言不仅包含了我们的知识、信仰、价值观,还反映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认知。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沟通工具,它还是我们认同自己和他人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使用某种语言,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信息。

同时,语言也是我们构建和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它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形成社会网络。

文化心理是指一种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事物的共同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

这种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受到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受到文化心理的影响。

语言和文化心理之间有着密切的。

语言不仅受到文化心理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文化心理的特征。

不同的语言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

比如,英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而汉语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

语言的认同性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语言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这种认同感往往受到文化心理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种语言的认同感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另一种语言的排斥。

比如,在多语言环境中,有时会出现对于某种语言的偏好和歧视现象。

本文通过探讨语言、认同感和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语言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语言不仅是我们沟通的工具,更是我们认同自己和他人、构建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而这种反映又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语言的认同性也是文化心理的一种体现。

人们对于某种语言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受到其文化心理的左右,对于不同语言的偏好和歧视现象也源于此。

国内近五年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述

国内近五年语言与认同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多样性的崛起,语言与认同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综述国内近五年来在语言与认同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从多个角度呈现该领域的研究动态。

首先,国内的研究者对于语言与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发现,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是个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研究者通过对特定语言群体的调查和深入访谈,对其对语言认同的感受和态度进行了详细研究。

例如,有研究发现,在国内的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对于民族认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且,在语言与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认同也会对语言使用与态度产生影响。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个体和群体认同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其次,研究者还关注了移民与语言认同的关系。

随着国际移民现象的增加,研究者开始关注移民对于母语和语言认同的影响。

研究表明,移民在外国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语言认同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些研究者发现,移民可能会逐渐放弃母语,转而使用本地语言,并形成新的语言认同。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移民在国外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母语认同,并且努力传承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这些研究揭示了移民社群中语言与认同之间复杂而多样的关系。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关注了语言政策对于多语言环境下认同的影响。

在国内的一些地区,由于多民族共存的特殊环境,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为重要的话题。

研究发现,在一些地方的双语教育政策下,学生的认同可能会受到影响。

这些研究者通过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对于母语和外语的态度和认同,并展示了语言政策对于学生认同塑造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国内在语言与认同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研究者们通过多种方法,对语言与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也关注了移民与语言认同、语言政策与认同等细分领域。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语言与认同关系的理解,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借鉴。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样本的局限性、研究视角的片面性等。

语言与民族认同

语言与民族认同

从历史和现状来看,语言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复杂且深远。在许多国家和 地区,语言被视为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在比利时,弗拉芒语和法语 分属两个不同的民族认同群体,这种情况在比利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许多多民族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
在争论的焦点中,有人认为语言对于民族认同至关重要,因为语言承载了一 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反映了其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有人认为民族认同 并非完全依赖于语言,而是由共享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等多个因素共同塑造的。
语言与民族认同
基本内容
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语言和民族认同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语言,作为 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民族认同,作 为个体和群体自我认知和区分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点。
本次演示将探讨语言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并阐述这种关系如何影响我们的社 会和文化。
最后,国家语言认同与民族语言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国家语言认同是民族语言认同的基础,没有国家语言认同,民族语言认同也就无 从谈起。同时,民族语言认同也为国家语言认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基 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国家语言。
总之,国家语言认同与民族语言认同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 切的。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认 识到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并努力促进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
然而,针对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次 演示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的现 状及其关系。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设计了一份包含基本 信息、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的问卷,通过在线和现场两种方式进行发放。其次,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部分被试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 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作者:李颖冯丽娟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1期摘要:近年來,语言景观研究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热点。

采用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分析,可见我国语言景观研究具有以下研究特点:自2013年以来,期刊发文量逐年稳步上升,国内研究的理论创新有一定突破,但高级别学术论文数量仍偏少;相关硕士学位论文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博士论文极少,缺乏专著和译著成果。

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来看,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语语言景观、语言政策与语言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等方面,这与国外研究相比极为不足;我国语言景观研究以实证性研究为主,非材料性研究为辅,而且非材料性研究比例偏低。

从研究趋势看,未来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将分为两大方向:纯理论层面的非材料性研究和社会价值层面的实证性研究。

关键词:语言景观;文献计量法;语言政策;语言规范中图分类号: H0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1-0081-06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语言景观研究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该领域已逐渐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本研究通过检索和整理新时代语言景观发展的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分析了近20年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基本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初步归纳出前期研究成果和不足,希望为后期研究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背景及思路方法(一)研究背景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指的是公共领域内以标牌为载体的可视性文本。

Landry 和Bourhis于1997年率先提出并使用“语言景观”的概念,认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道标识牌、地名标识牌、商铺招牌、政府楼宇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

其本身具有两种功能: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象征功能(symbolic function)。

国内民族认同研究综述

国内民族认同研究综述

国内民族认同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国内民族认同问题愈发重要。

民族认同是人们对自己所属民族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涉及个人和群体的文化、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等方面。

因此,深入研究和了解国内的民族认同状况对于促进国家和谐、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国内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国内民族认同研究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和群体的不同民族认同。

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多元化的崛起,许多人的民族认同也趋于多元化,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因此,国内的民族认同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才能全面地理解和解释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变化。

其次,国内的民族认同研究发现了一些普遍规律。

比如,相对于城市人群,农村人群更倾向于本土民族的认同,这反映了中国的城乡分化和地区差异。

此外,国内的民族认同也受到一些共同的因素的影响,例如教育、媒体、政策等,这些因素可以通过调控来促进或压制民族认同的发展。

这些普遍规律的发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民族认同现状和变化趋势。

最后,国内民族认同研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例如,在民族认同研究方法上,需要更多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及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在实践层面,需要加强地方政府的民族政策调控和全社会的民族融合意识建设,以避免民族认同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国内民族认同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到跨国比较和全球视野,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综上所述,国内民族认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实践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采用创新的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合作,以更好地把握和应对当前的民族认同问题。

黎语语言应用研究综述

黎语语言应用研究综述

黎语语言应用研究综述黎语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

自古以来,黎族同胞一直以劳动、善良、勤劳、勇敢、豁达的品德和风采为世人所称赞和钦佩。

黎语作为黎族人们使用的语言,是其文化传承和生存的重要标志,也是其身份认同和民族自尊的体现。

本文将对黎语语言应用研究的现状和展望进行综述。

一、黎语言应用研究的现状1. 黎语言词汇研究黎语的词汇研究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对黎语的词性、词义、构成规律、语法和语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其中,对于其构词能力的探究尤为重要。

黎语的构词能力是其表达丰富、形态灵活的重要特征。

2. 黎语言语音研究黎语的语音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领域。

主要包括黎语的音位、音系、音韵、声调等方面的研究。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探究了黎语与汉语的音韵系统异同,以及其声调的规律等。

3. 黎语言句法研究黎语句法研究是指对黎语言句子结构、成分、语序、修饰语等方面的研究。

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丰富,涉及到黎语的词序、句型、主谓关系、从句、短语结构等方面。

二、黎语言应用研究的展望1. 黎语言教学研究黎语作为黎族同胞使用的语言,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黎族语言文化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黎语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黎语言教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在全国广泛开展黎语言的教学工作,提高黎族同胞的语言素养和文化自信,是未来黎语言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2. 黎语言信息化研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黎语文化信息化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黎语言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黎语言语料库的建立、黎语语言识别技术、黎语机器翻译技术、黎语网络应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的实现,将有助于提高黎语言的推广和传承,使黎语言更好地服务于黎族人民。

3. 黎语言文化研究黎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

黎语言文化的研究,将有利于深化人们对黎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黎语言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黎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黎族人的生产生活与文化习俗、黎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认同国内研究综述周庆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提 要 语言如何反映并影响身份认同,语言如何建构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建构并维持身份认同,是语言认同研究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

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学界探讨回答上述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1.语言认同的内涵;2. 社会语言与认同;3. 教育语言与认同;4. 农民工语言与认同;5. 少数民族语言与认同;6. 海外华人语言与认同。

本文以中文文献为主,综述国内及海外华人的相关研究,涉及研究进展和动向、主要成果和领域、主要方法及贡献。

展望未来,上述六大领域的研究热度似将持续,但会更加青睐新方法、新范式、新路径,特别是民族志等方法,很适合分析“心路”。

另外,有关社交网络语言与认同的研究,尚有大片处女地等待开发。

关键词 语言认同;社会语言与认同;教育语言与认同;农民工语言与认同;少数民族语言与认同;海外华人语言与认同A Review of 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Identity in ChinaZhou QingshengAbstract How does language refl ect and affect identity? How does language construct and maintain identity? And to what extent does language construct and maintain identity? These have been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fi eld of language identity for a long time. In the past decades, Chinese scholars tried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by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 (1) the connotations of language iden-tity, (2) social language and identity, (3) educational language and identity, (4) language and identity of migrant workers, (5) minority language and identity, (6)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and identity. This article is a literature review that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domestic and overseas Chinese, includ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trends, major achievements and fi elds, the main methods and contributions.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 study of these six areas will remain very popular; however, the research in these areas calls for new methods, new paradigms, new approaches, and ethnography emerges a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for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and identity, which are conducive to examing “mindsets” of language users. A lot remains to be done in this fi eld.Key words language and identity; society; education; migrant workers; ethnic minorities; overseas Chinese作者简介:周庆生,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

电子邮箱: zhqshb@一、引 言认同有两种含义,一种指“身份”,是名词;另一种指“认同”,是动词。

认同研究主要回答“我(我们)是谁?”“我(我们)从哪里来?”“我(我们)到哪里去?”等问题。

认同包括身份认同、自我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宗教认同、地域认同、性别认同等。

国际上有关“认同”的研究,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有关“语言与认同”的研究,则是近三十多年来的事(Gumperz 1982),国内有关“语言与认同”的研究,也有二十多年了。

用语言并存。

今山东地区在汉初建有齐国,居民讲“齐言”,以方言认同建立政治实体。

汉族的民系或称族群以方言来划分。

客家方言就是客家人的认同基础,“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当今汉语诸多大方言都有行政区做基础,唯独客家方言地处三省交界地区,没有方言行政区,客家方言认同对客家族群认同更有突出的意义(周振鹤 2008)。

3. 民族语言认同民族语言是保持民族一体感和认同感的标志。

民族语言认同是该民族成员对本族语归属的认知和感情所系。

在族际交往中,语言认同会更多体现本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

民族交往是民族语言认同发生的前提,由于和平交往、冲突或战争等因素,一个民族到异地生存,其原来使用的语言发生变异,会产生新的语言认同(高梅2006)。

4. 共通语认同先秦时期的共通语叫雅言,与夷语相对照,是中原地区标准的共通语。

南北朝时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相对于少数民族语言,产生了“华言”(有时用“华语”)和“汉语”,这是汉民族的共通语。

元代出现天下通语,明代出现“官话”,主要在口语中使用。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北京语音逐渐占上风,成为官话认同的基础。

清末民初开始的国语运动,将民族共通语确定为北京话。

普通话的推广是国语运动的延伸。

当代共通语认同就是对普通话的认同 (周振鹤 2008)。

5. 国家语言认同汉语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是国家语言生活最重要的知识信息交流传播工具。

将普通话定为“国家通用语言”,旨在强调其在主要正式官方场合的通用性,在不同方言、语言地区的通用性。

民族语言认同应以国家语言认同为前提,国家语言认同应以充分尊重民族语言认同为前提。

现在有种错误认识,认为过分强调民族语言会影响国家语言的认同,因此宜淡化民族语言意识,突出国家语言意识。

这样做会适得其反 (黄行 2012)。

学习和掌握汉语是获得国家认同、中华民族上述各种“认同”并非都能跟“语言”搭得上界;能搭上的,语言与认同的关系也不简单,有的是标识关系,有的是映射关系,有的是建构关系,有的是一对一的对应,有的是一对多的对应。

目前,该项研究已成为我国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语言学、人类(或民族)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语言习得、语言教学、语言传播、话语研究等领域中的一个前沿或热点论题。

本文以中文文献为主,综述有关国内及海外华人的语言与认同研究,涉及研究进展和动向、主要成果和领域、主要方法及贡献。

未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二、语言认同内涵及相关术语1. 语言认同内涵国内学界对“语言认同”的界定尚有分歧,分歧点主要集中在“语言”方面,即说话者通过哪些语言行为方式或哪些语言使用方式,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归属和身份认同。

有的侧重语言行为,有的侧重语言使用,有的侧重语言态度,有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行为并重。

侧重语言交际行为的认为,语言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凭借特定语言及其书写符号的交际和象征作用而进行分别我群与他群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的实践活动(张军 2008),是指群体在交际过程中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的交际行为,或群体对同一种语言或方言在态度、情感、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趋同(盛柳柳、严建雯 2014)。

侧重语言使用的提出,语言认同是指某个人或某个言语群体通过使用某种语言来表示民族或种族归属的身份认同(姜瑾 2006)。

侧重语言态度的认为,通过对语言态度的研究可以发现语言认同情况(王玲 2009)。

侧重语言态度和语言行为的提出,“语言认同”既包括语言态度又包括语言行为,据此,可以考察人们的语言认同对社区语言变化的影响(孙德平 2011)。

2. 方言认同中国汉语方言是重要的地域标识,长期与通认同的基础;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提升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表现。

普通话推广50年,对象主要是汉民族,接下来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对象应扩大到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体(周珊 2010)。

三、社会语言(方言)与认同1. 语言变体与身份建构“中产”阶层充满了诱惑,往往跟小康、富裕、夜光美酒、别墅、楼房、汽车……紧密相连,他们的语言特点明显,口语里“中英文夹杂”,多用流行语和网络语言等,真是“一张嘴就知道他是谁”(陈冠任、易扬 2004)。

Zhang Qing (2001)运用变项规则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外企、国企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语音变体,建构了雅痞身份,揭示了身份认同并不受地域的制约,而是由实践共同体中具有特定社会历史意义的语言及其变体建构的。

语言选用是身份形成的基础,是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确认身份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香港回归后,选择中文和英文作为香港的两种官方语言予以推广,塑造了香港人的独特身份,建构了香港人身份的“中国性”,也建构了香港人身份的“国际性”(王加林、戈军 2012)。

2. 语言变异与身份认同刘永厚(2011)的研究表明,称呼语有多种不同的变异,说话人变换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可以建构不同的认同,可以疏远或拉近人际关系,可以凸显说话者不同的态度评价,改变语境正式度和言语交际力,构建称呼语变异建构认同模式。

孙德平(2011)的调查发现,江汉油田人不认同潜江话,高度认同普通话,在言语交谈中使用语言变体,出现语言变异和变化,拉开同潜江话的距离,逐渐形成油田普通话。

3. 方言使用与认同汉语方言是人们辨别“老乡”“同乡”或“异乡人”“外地人”的一个重要标准(蒋冰冰 2006),它体现了说话人的地域认同。

俞玮奇(2012)的研究显示,南京有些中小学生,年龄大的使用南京话,比年龄小的更多,其本地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他们对南京话的情感认同和实用价值评价也在不断提高,对普通话的认同和使用却在不断降低。

杨荣华(2010)调查研究了濒危的四川辰州话方言岛说话人的语言认同状况,发现他们在语言态度、语言选择和语言使用上,更认同四川话和国家通用语,这是辰州话渐趋濒危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