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合集下载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docx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docx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由于衍生工具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动摇整个金融界,本次研究将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事件为经典案例,具体从事件简述、事件分析、事件启示来探析衍生品风险,并从内外部两方面出发,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为金融领域服务。

二、案例简述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案例:利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

案例:利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

第十一章 利用衍生产品进行风险管理11.1正确认识风险,合理选择避险策略案例:中航油事件——没有正确认识风险导致失败目前,国际原油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中,消费方属于弱势是很正常的。

消费商排斥价格上涨,很多情况下这并不能决定商品价格走势朝自己希望的方向走,学会规避风险是一些企业明智的做法。

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明智的企业要求的,一旦企业在衍生品市场中进行了套期保值,未来商品价格的上涨并不会影响到它的生产成本,不会影响到它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这样的企业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国际相关企业积极参与衍生品市场避险的经验正是中国企业所欠缺的。

这种重要经验的欠缺无助于减缓企业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相反,还会加强这种心理压力,最后做出错误决策。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是承受不了原油价格上涨的压力,才改变了正常的业务方向,以期通过衍生品投机赚钱,最后因判断错误、决策失误而遭致灭顶之灾。

令人费解的是,中航油事件的主角陈久霖不认为其中的失败是风险承受能力问题或决策失误问题,他认为,中国“定价权缺席”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什么叫“定价权缺席”?陈久霖的意思不外是说,国际市场不理会中国投资者的意愿或声音,而陈久霖卖出看涨期权正是代表中国作为重要消费商的声音的。

如果这种声音被重视,原油价格应该下跌,中航油事件当然不会发生。

陈久霖的这种认识有一定的普遍性。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屡遭所谓“逼仓中国”事件。

在总结事件发生原因的时候,国内期货界不少人士及相关媒体就把事件发生的原因归咎于“定价权缺席”。

他们认为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根据国际期货市场签订的,国际投机商利用“中国因素”拉高价格致使中国贸易商吃亏。

表面上或从国际市场定价形式看,这个说法没有错,但中国又如何能获得商品定价权?难道中国成为国际商品定价中心就意味着获得了定价权,就意味着国际商品价格会出现有利于我们贸易商接受的情形,像陈久霖希望的那样,我们让它下跌就下跌?非也。

中航油折戟沉沙之路-金融工程案例

中航油折戟沉沙之路-金融工程案例

01
决策机制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 范决策流程,确保决策的合理性 和可行性。
决策支持
02
03
决策评估与反馈
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为决 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 据。
对已实施的决策进行跟踪评估, 及时发现和调整存在的问题,确 保决策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06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 应用
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6. 重组与破产
中航油面临破产,最终重组,公司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事件结果
财务损失
中航油亏损了5.5亿美元。
法律后果
公司部分高层被追究刑事责任。
声誉影响
中航油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国际投资者对中资企业的信任度降低。
教训总结
该事件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过度投机带来的风险。
03
中航油折戟沉沙的原因分 析
金融衍生品的缺点
01
02
03
高杠杆效应
金融衍生品通常具有高杠 杆效应,这意味着微小的 价格变动可能导致巨大的 损失。
复杂性和不透明性
金融衍生品的结构和条款 通常非常复杂,这使得评 估其真实价值和风险变得 困难。
市场操纵风险
高度复杂的衍生品结构可 能被用于市场操纵,例如 通过过度交易影响价格。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入或系统故障。
05
中航油案例的教训与启示
加强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及时 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采取有效 措施进行防范。
风险评估
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明确 风险级别和影响程度,为制定风 险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风险控制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05
中航油事件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01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测 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市场异常行为。
02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形成 有效的威慑力。
0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信息不 对称导致的市场风险。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为市
03
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 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02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能源监管经验和技术,提高 我国能源监管水平。
03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 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航油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未能对衍生品交易进行有效监控和 管理。
内部控制失效
控制环境薄弱
中航油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内部控 制文化,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缺乏有效监督
中航油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对衍生 品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控制环境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的 有效实施。
控制活动
企业应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舞弊和错误的发生。
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以便管理层及时掌握企 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建设
企业应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 ,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和 工作程序,确保董事会能够 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王雨田)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王雨田)

辅修金融2班 2011142121 王雨田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一、中航油案例分析(一)案例介绍中国航油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交易石油期权(option),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中航油在交易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期望油价能回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2004年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

公司因而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6月,陈久霖曾经在新加坡表示,原油现货并未短缺,高油价只是暂时现象,并列举2000年油价高涨时,美国政府释放石油储备,压低油价的例子。

就在其发表上述讲话只是,纽约原油期货一举突破43美元,创21年历史新高。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从10月26日到11月30日,公司累计亏损大约3。

9亿美元,此外,公司未结束其余交易盘口所遭受的损失约为2.6亿美元。

2011年11月30日,由于国际油价在10月份的猛涨,导致公司必须为平仓的衍生商品盘口注入庞大的保证金。

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中航油10月10日首次向母公司中油集团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二)原因分析1.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是本事件发生最金融衍生品交易在带来巨大的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中航油的管理者在进行期权交易时由于缺乏期权期货专业知识和风险管理意识,未曾尝试通过期货市场来帮助控制风险。

2.赌徒心理赌博中输的人一般会丧失理性而是决策草率,导致输局,从而更想反本。

陈久霖在判断失误后,并没有吸取教训,咨询专业人员,而是坚持自己的判断、存在赌徒心理。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内容综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在企业和机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交易的复杂性及其与基础资产市场的紧密关联性也意味着潜在风险的增加。

对于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深入剖析中航油事件这一典型案例,分析其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管理失误及其后果,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风险,以期实现稳健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分析,呼吁企业及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 介绍金融衍生品的重要性和中航油事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航油事件成为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案例。

中航油事件涉及的是一家大型石油公司的衍生品交易风险失控事件。

事件的背景是中航油公司参与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导致交易损失迅速扩大,最终造成了重大的财务危机。

这一事件不仅给中航油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

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策略,以中航油事件为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提升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完善风险管理理论。

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够揭示出实际交易过程中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投资者提供借鉴和警示。

本研究旨在提出有效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管理策略。

结合中航油事件,从风险识别、评估、监控、控制等角度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为投资者提供实际操作中的指导建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本研究对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中航油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

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

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

2001年12月中航油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

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

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

可以说,中航油在内地航空油供应行业占据垄断地位。

二、调查情况中航油作为中航油集团下一个海外上市公司。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控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控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CAIXUN 财讯-63-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控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宋慧荣 / 文本文以中航油事件为例,分析中航油集团破产原因。

通过理解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特征,结合中航油事件就当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合理建议。

衍生工具 风险管理控制 中航油衍生金融工具及其特征衍生金融工具是具有衍生特征的金融工具。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性质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固定利率借款承诺等”。

而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以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是以风险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交易有别于一般的金融现货交易,是以标准合约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其主要功能并不是交易,而是保值或投机。

主要特征有六个:(1)杠杆性,它能以极少的资金(合约保证金)控制较多的投资资金(出货或平仓时合约持有者应付的资金),来获取理财的收益;(2)虚拟性,它在合约到期时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3)依存性,它依赖于传统的金融工具而存在,传统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最终会影响衍生金融工具;(4)灵活性,它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以适应使用者的需求;(5)表外交易,它通常不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反映;(6)定价比较复杂,因对其风险的度量非常困难。

案例回顾及分析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

公司在刚成立时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进口航油的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方案: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1)通过公加强母公司的自律和提高对海外公司的控制和监管水平是成功走出 去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在海外子公司出现问题时母公司要明察秋毫,及时监 控并按章办事,决不能一错再错,将仅有的挽救良机断送。 开企业的财务信息, 加强银行和社会舆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
(2)激励机制本身并不能阻止经营者侵害所有者利益行为的发生,但在严格的
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第
四十八条规定:“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 量应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监会发布《国有企业 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导意见》,第二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 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CAO20%的股份

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 副总经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 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其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 、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 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卖出大量“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2004 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价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 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按当时的持仓量,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 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最终在石油期货投机上亏损5.5亿美元 ,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 请破产保护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著名的“巴林银行悲剧”的翻版。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由于衍生工具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动摇整个金融界,本次研究将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事件为经典案例,具体从事件简述、事件分析、事件启示来探析衍生品风险,并从外部两方面出发,采取风险防措施,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为金融领域服务。

二、案例简述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需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摘要: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的过程中蒙受了搞到 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中航油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企业内部控制在执行方面的不完善。

2004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颁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满足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需求,也能促进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本文将内部控制的角度主要介绍事件的过程、原因及启示。

关键字:中航油内部控制案例分析一、中航油事件简介1.1、中航油公司简介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油”)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是国内最大的集航空油品采购、运输、储存、检测、销售、加注为一体的航油供应商。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前身——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夕卜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

1.2、中航油事件经过中航油于2002年3月起开始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这项业务仅限于公司两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了目前的财务困境。

目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全部负债(不包括股东贷款)估计约为5.3亿美元。

从风险管理角度浅析“中航油”事件

从风险管理角度浅析“中航油”事件

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238从风险管理角度浅析“中航油”事件文/于冰洁2004年11月29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宣布公司因从事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亏损了5.5亿美元。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是典型的风险管理失控案例,在经营者层面就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导致相关制衡机制完全失衡,本文将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分析导致中航油(新加坡)事件风险管理失败的原因,如道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然后结合中航油(新加坡)事件,给出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从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能力。

一、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原因分析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公司管理层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投机于风险较大的石油期货交易却没有正视中航油(新加坡)的风险状况,陈久霖本人甚至承认自己以及企业对石油期货贸易并不熟悉,对风险的忽视以及身处风险而不自知的态度直接导致中航油(新加坡)承担了大量不可控制的风险。

下面就对导致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中航油从 2001 年 11 月就开始涉足石油期货,公司总裁陈久霖在不了解原油期权交易业务、没有对交易风险做出正确评估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期权交易,2002年下半年,石油期权交易收益颇多,那时中航油就应该注意识别风险问题,一个业务在为公司赚取了大量利润的同时,公司应该认识到其可能产生巨大风险。

然而,管理层在损失发生之时并没有及时汇报,还逼迫财务人员做假,这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行为最终将企业陷入困境。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治理机制失灵中航油(新加坡)虽然有健全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但是事件的核心人物—陈久霖作为公司内控的责任主体,他可以说把握着公司业务的“绝对权力”,可以擅自决定从事明显违反国家规定的投机业务,凌驾于控制之上,自己管理自己使内控完全失效。

(三)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包括价格因素风险、信息因素风险等。

金融衍生交易案例分析——

金融衍生交易案例分析——


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 油,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 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 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 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 的额外保5%的股票,将所得 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 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 证金而遭逼仓,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 仓,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 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总裁陈久霖的贪婪心理导致了公司严重违规操作面临一系 列的法律风险,因为其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当 时命令禁止的。1999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期货交易管 理暂行条例》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 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国有企业 从事期货交易,限于从事套期保值业务,期货交易总量应 当与其同期现货交易量总量相适应。”2001年10月,证 监会发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指 导意见》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 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中航油的期权交易远远超过远期套期保值的需要,属于纯 粹的博弈投机行为。



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事的是场外期权交易 (即OTC交易),交易双方都必须承担比交易所衍 生品交易更大的信用风险,然而中航油(新加坡) 的交易对手却是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技术方面占绝 对优势的机构交易者,其必然会充分利用自身的 信息垄断地位来获利,几乎将信用风险全部转嫁 到中航油(新加坡)身上。 加上中航油所雇用的交易员竟全是外籍交易员, 机密全部暴露,营运风险加剧,在这种强势对手 面前,公司无疑处于绝对劣势地位。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一、中航油事件叙述一)XXX简介XXX(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XXX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XXX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XXX的带领下,XXX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

二)事件背景及关键人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

为了对石油现货风险进行规避,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油期货这一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家经过谨慎策划和考虑,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

2003年4月,XXX成为第二批国家批准有资格进行境外期货生意业务的国有企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XXX在取得XXX受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XXX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期权生意业务。

2003年,XXX确实正确判断了油价的走势,从中赚了钱。

小试牛刀,旗开得胜,XXX总裁XXX在期权投机中尝到了甜头,也可能正是因为初试告捷,才酿成了2004年投资失利的大祸。

XXX1982年考入XXX;XXX国际私法硕士学位;XXX企业办理硕士学位;XXX民商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中航油巨额亏损,本人被迫离职;2006.3-2009.1因未向生意业务所呈报亏损入狱服刑。

(三)事件叙说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生意业务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进行空头投机,XXX在生意业务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圆。

按照生意业务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XXX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生意业务量以获得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 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 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研究案例分析—以中航油事件为例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由于衍生工具使用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甚至动摇整个金融界,本次研究将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高达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事件为经典案例,具体从事件简述、事件分析、事件启示来探析衍生品风险,并从内外部两方面出发,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使金融衍生工具更好地为金融领域服务。

二、案例简述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成立于1993年, 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 )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 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 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 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 , 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勺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勺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 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勺投机丑闻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 公司潜亏580 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 决定延期交割合同, 交易量也随之增加。

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 公司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陈久霖决定再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10 月份油价再创新高, 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 万桶。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 公司耗尽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的应收账款资金, 账面亏损高达亿美元, 另需支付8000 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

10 月10日,向集团公司首次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10月20 日, 获得集团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所得的亿美元资金贷款。

10月26 日和28 日,因无法补加合同保证金而遭逼仓,公司蒙受亿美元的实际亏损。

11 月8 日至25 日, 公司的衍生商品合同继续遭逼仓, 实际亏损达亿美元。

12 月 1 日, 亏损达亿美元, 为此公司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申请停牌, 并向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三、案例分析事件交易策略此次事件所采用的策略是空头期权交易策略。

持有空头期权交易策略的投资者是在判断(或者说预测、猜测)基础资产(在这里是原油)价格的未来变化方向。

如果未来的基础资产价格呈现熊市(即价格普遍走低)那么该投资便会赢利。

这正是中航油所期望的石油价格走势。

但是,如果未来的基础资产价格呈现牛市(即价格普遍上涨),基础资产的价格走势与投资者的愿望恰恰相反,投资者便要承担损失。

而事实上,对于中航油而言,这句话不幸言中了。

图1:空头期权交易损益图不难看出,中航油所采用的空头看涨期权策略是一个风险很大的投资策略。

当石油市场呈现熊市时,空头看涨期权的持有者便赢利。

但是,赢利的数额是有限的。

最大赢利数额就是期初卖出期权所获得的期权费! 而当石油市场呈现牛市时"空头看涨期权持有者要承担亏损。

而且,亏损数额是没有限定的! 换句话说,持有空头看涨期权的投资者的风险是无限的。

事件再现2003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和三井住友银行等三家外国银行等进行场外期权交易,卖出看涨期权,执行价36美元,仓位是空头200万桶,于年底石油价为20多美元卖出,获得200多万美元的期权费。

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当价格低于36 美元时,收益是有的佣金收入。

图二:中航油公司2003年盈利情况数据来源:到了2004年的第一季度,中航油的逻辑认为原油现货并未短缺,根据供给需求理论原油价格仍存在下跌空间,因此继续看跌,然而石油价格却一路上涨,2004 年上半年,已出现580万美元账面亏损。

图三:中航油公司2004年上半年亏损情况数据来源:为了掩盖账面亏损,而不是及时止损,中航油公司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并放大交易仓位,以此期望油价能够回跌。

然而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万美元。

于是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年及2006年,并在新价位上继续卖空,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中航油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 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200万桶,翻了将近25倍,公司账面亏损已达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图四:中航油公司2004年下半年亏损情况数据来源:同时由于国际油价的猛涨,公司必须加大保证金,为此新加坡公司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请求援助。

而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然而油价还是令人绝望地一路上升,母公司并不能无穷无尽地提供庞大的资金,所以2004年10月26日和28日,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月8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虽然集团再向中航油提供1亿美元贷款,但此时却是螳臂趟车,截至25日的实际亏损达亿美元。

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有趣的是,假如中航油公司能够一直保持资金充足,石油的价格到年底已经再次跌回元,中航油公司不但不会损失亿美元,反而还能赚取3000多万美元。

可惜的是,公司终究没能抵抗住衍生工具的杠杆带来的巨大损失,在盈利之前被平仓,从而承受了巨大的损失。

图五:中航油公司若不平仓盈利情况事件分析1.套期保值还是投机交易金融衍生市场的交易策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套期保值策略,即采用两个或多个损益结构相反(或者部分相反)的金融头寸,以降低投资组合整体风险。

例如买进股票的同时,卖出看涨期权。

第二,投机交易策略,即投资者根据市场趋势预测,对某一市场走向加大投资力度,以期获得超额回报。

例如,当投资者相信未来的市场将是牛市时,买进大量的看涨期权。

第三,无风险套利策略,即投资者抓住市场上偶然出现的错误定价,设计适当的套利策略,赚取无风险利润。

那么,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此次中航油的事件,2004年10月,中航油将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200万桶,翻了将近25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每年实际进口的原油数量1700多万桶,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倍以上。

这时的原油期权交易不是套期保值,而是投机交易。

2.策略失误还是时运不济此次中航油采取的策略是空头看涨期权交易策略,即预测石油的价格会在2004年持续下跌。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去分析,自2003年8月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摆脱了“911” 事件的阴影, 进入经济运行的快车道, 日本经济从多年的低迷中走出, 中国、印度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使世界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原先的估计。

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石油需求大幅增加,而需求增加也将提高石油的价格。

另一方面,2003年3月美伊战争打响并很快推翻萨达姆政权后, 世界一些产油国特别是中东主要产油国政局动荡加剧, 恐怖事件频频发生。

美元的长期贬值,也损害了产油国的收益,因此产油国也在暗中支持油价的走高。

2004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笼罩在一股动荡不安的气氛中, 为油价暴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综上所述,应该对2004年的油价做出一个看涨的判断,而不是看跌的判断。

因此在一开始中航油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而在已经形成亏损的情况下,还是没有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中航油公司能够及时平仓,进入空头看跌期权交易、或者进入空头对敲交易(事实上,在2004 年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的情况下,空头对敲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或者不进行交易只是进行现货交易、或者进行一笔反向交易以对冲风险、减小损失的可能性。

那么也不会蒙受破产的下场。

图六:使用其他策略盈利情况当然,陈久霖说:“如果再给我5亿美元,我就翻身了。

”,这句话有他的道理,这当他认定石油价格达到53元已经达到了一个高点,价格下降是迟早的事时,使用空头看涨期权策略是没有问题的。

但衍生品的杠杆巨大,让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撑到价格下降的那天。

因此,此次事件并不是简单的时运不济,而是确确实实的策略失误。

风险分析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即指在交易中,因标的资产(如利率、汇率、股票指数、商品等)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金融衍生工具价格变动的不确定性。

引价格变动的不同原因又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权益风险和商品风险。

标的资产价格变动会影响到衍生工具未来的价值,当交易商的预期因为标的资产在现实中的价格变动出现偏差而产生了风险。

在这次的案例中,石油的价格在2004年的剧烈变动便是市场风险的最直接的体现。

同时,市场还有被操纵的风险,比如在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美元的不断贬值,都会造成石油价格的不稳定性,从而加大市场风险。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即为衍生工具持有者不能以合理的价格迅速地卖出或将该工具转手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包括不能对头寸进行冲抵或套期保值的风险。

而流动性风险可能造成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原因。

某些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就存在流动性差的缺陷。

如部分远期合约。

另一个是衍生工具持有者自身的资金流动性差而导致不能对头寸进行冲抵或套期保值。

2004年10月,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新加坡公司因为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两次,蒙受亿美元实际亏损。

其中也有仓位太大的原因,新加坡公司没有采取适度的仓位,为了转亏为盈,一味加大交易仓位,居然高达5200万桶。

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每年实际进口的原油数量也才1700多万桶。

3.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指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合约一方因缺乏部分信息而蒙受损失的风险。

中航油公司管理层仅因为认为现货交易量不高,所以石油价格一定会回跌到36美元下就开始了一路的“豪赌”。

然而却错估了国际形势。

此次中航油的对手都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实力较为强大的一方,而和其签署的期权条款更是复杂,从此案例来看,中航油的一定盈利和无限性亏损可能性不成对比,成为较为不利的一方。

事件启示1.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风险极大金融衍生产品有财务杠杆作用,因为只需要保证金便可以进行交易,所以大多数交易没有以现货为基础,为此面临信用风险,也就是投机相对于套期保值所面临的更多的是违约等信用风险。

尤其是缺乏监管的场外交易,所面临的风险更是加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