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观念与心态——重新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价值
民间故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通过口头传承下来的各种故事、传说、神话等。
这些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民间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它们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反映了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生活。
通过阅读和传播民间故事,可以增进对一个民族的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民间故事往往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吸引读者。
它们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如诚实、勇敢、善良、勤劳等。
这些故事不仅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还能够培养人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此外,民间故事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它们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形式,向孩子们传递道德教育和人生经验。
民间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往往具有代表性,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总的来说,民间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们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传承了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珍视民间故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和创新,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民间故事爱吹牛的人读后感

中国民间故事爱吹牛的人读后感
《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中,有一个故事叫《爱吹牛的人》。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因为吹牛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吹牛的危害性。
首先,吹牛会让人失去信任。
如果一个人经常吹牛,那么人们就会对他失去信任,不再相信他所说的话。
这种不信任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让人们不愿意与这个人交往。
其次,吹牛会让人失去朋友。
如果一个人经常吹牛,那么人们就会认为他不可靠,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这种孤独感会让人感到无助和失落,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吹牛甚至会让人失去自己的生命。
在故事中,那个爱吹牛的人最终因为自己的吹牛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它却深刻地告诉了我们吹牛的危害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避免吹牛。
我们应该保持诚实和谦虚的态度,不要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爱吹牛的人》这个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吹牛的危害性。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保持诚实和谦虚的态度,不要因为吹牛而失去自己的信任和尊重。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20篇)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通用20篇)《中国民间故事》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收录了各族经典的民间故事,是一本故事大全。
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欢迎阅读!《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篇1今天我阅读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是如此的有趣,令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收录了许多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有藏族的民间故事《幸福鸟》;有蒙古族人民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不布》;还有汉族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
在这么多的精彩的民间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汉族的民间故事《鲁班学艺》。
这个故事讲述春秋时期有个姓鲁的老木匠,虽然他在村里手艺高超,但是在终南山上有个比他技艺更高超的木匠。
老木匠决定叫自己的三个儿子去拜师学艺。
首先出发的是大儿子和二儿子,他们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住了,没有去拜师学艺。
小儿子鲁班一心学艺,终于来到了终南山。
鲁班学习非常勤奋,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到了晚上又趁着月光在设计图纸。
经过三年的坚持不懈努力,鲁班学到了一身的好手艺,最终成为木匠的祖师爷。
故事里鲁班说:“学艺如果只学三个月,那么学到的只是皮毛;如果学三年,那么学到的才是精髓。
"这句话对我的感触非常大,我们平时做事也要如此。
记得我学了一段时间的Q版漫画后,觉得自己已经画得很多很好了,便学起难度更大的少女漫画。
刚开始学习时自己感觉良好,得意地向同学显摆。
之后我学得越久,才发现我的技法有许多错误,像头身比例不正确,上色不立体等。
经过不断的练习我才慢慢改正了这些缺点。
要是当时我一直自己感觉良好,不是继续往下学习的话,估计到现在我的漫画还会有很多的缺点。
学习的道路是漫长的,没有捷径可以走,我们一定不能松懈,要不断往深往宽钻研。
读完这些民间故事,我的收获很大。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让我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积累了精彩的语言,更让我在故事中收获一个个有益于自己成长的道理!《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篇2威尔逊说“书籍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中国民间故事阅读收获

中国民间故事阅读收获
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可以带给我们以下收获:
1.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中国民间故事通常包含着中国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通过阅读民间故事可以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2.培养审美情趣和想象力:中国民间故事中往往蕴含着奇异的想象空间和美好的意境,通过阅读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开发想象力。
3.学习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许多故事都包含着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可以引导我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4.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可以满足他们对故事的渴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5.享受阅读的乐趣:中国民间故事往往富有情节和趣味性,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可以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和乐趣。
总之,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可以带给我们丰富的文化知识、思考的启示和阅读的乐趣,是一种有益的阅读体验。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智慧与道德观念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智慧与道德观念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道德观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这些故事不仅是娱乐的载体,更是智慧的结晶,传递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视角,探讨中国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一、智慧的传承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智慧传承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这些故事以生动的情节和巧妙的结构,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智慧的传承方式。
比如《聪明的小狐狸》这个故事中,小狐狸通过巧妙地运用智慧,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保护了自己的家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是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关键,只有通过智慧的传承和运用,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二、道德观念的体现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道德观念贯穿始终,成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来源。
这些故事通过展示人物的善恶行为和后果,教育人们遵循道德规范,追求善良和正义。
比如《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孔融为了让给同伴更多的梨子,毫不犹豫地割下了自己的手指,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精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绳,只有遵循道德规范,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三、智慧与道德的结合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智慧和道德常常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智慧是道德的基础,而道德是智慧的归宿。
比如《智取威虎山》这个故事中,智勇双全的人物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勇敢的行动,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保卫了家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是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关键,只有在智慧的指引下,才能追求正义和公平,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四、智慧与道德的启示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智慧是人们生活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通过智慧的运用,才能应对复杂的环境和挑战。
其次,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绳,只有遵循道德规范,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最后,智慧和道德常常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只有在智慧和道德的指引下,才能追求正义和公平,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民间故事中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分析

民间故事中的社会观念与价值观分析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娱乐性的,更是一种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思想的手段。
我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捕捉到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内涵,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匠人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的是匠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以匠人自己的职业道德、技艺和精神风貌为切入点。
例如《百花园中的宝剑》、《宝剑锋从磨砺出》等故事,都体现了匠人精神中的劳动价值观、品质价值观和创新精神的内涵。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劳动是一种美德,只有付出不断的汗水和努力才能创造出宝贵的财富和精神成果,同时,有一颗勇于创新和追求卓越的心才是匠人所必备的品质。
二、亲情美德的表达和传递民间故事经常也是以家庭为基础展现人性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在这些故事中,家庭的亲情美德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和传递,例如《爱狗的小姑娘》、《父爱如山》、《母鸡晒太阳》等故事都是在讴歌亲情这一社会价值的堡垒。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思想中强调家庭和睦和亲情的精神内涵,家庭不仅仅是个体的生存之所,同时也是人们精神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的源泉。
三、忠诚正义的继承和传承在民间故事中,往往可以看到人物形象中的忠诚与正义的表达,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经典人物,不仅通过自己的善良和努力为世人树立了崇高义标,还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和正义思想。
这些故事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强调忠诚和正义的价值观,并成功地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个精神典型。
四、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民间故事汇聚了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元素,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华夏文化和世界文化互相渗透和交流的身影。
例如《远古时代的蝴蝶恋爱》、《少林寺的和尚》、《哈利波特的诞生》等作品,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成功地在自己的故事中表达了一些对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的思考。
因此,民间故事中展示出来的是一种人类共同情感和人类文化精神的体现。
中国民间故事的深刻含义

中国民间故事的深刻含义
中国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作并传承下来的口头文学遗产,具有丰富的深刻含义。
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智慧和生活哲学,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以下是关于中国民间故事深刻含义的一些分析:
道德教育:许多中国民间故事通过讲述善恶因果、劝人为善,强调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这些故事传达了忠诚、孝顺、仁爱、勇敢、诚实等传统美德,对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积极意义。
人生智慧:中国民间故事中常常包含着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例如《庄子》中的许多寓言故事,传达了庄子对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对自然的敬畏:中国民间故事中,许多神话传说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
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敬畏,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社会批判:部分中国民间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和讽刺,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这些故事揭示了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历史传承:中国民间故事中,许多故事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如《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
这些故事传承了历史文化,使后人能够了解和铭记过去。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故事具有丰富的深刻含义,涵盖道德教育、人生智慧、自然观念、社会批判和历史传承等方面。
这些故事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学者和专家评价中国民间故事

学者和专家评价中国民间故事咱来唠唠学者和专家对中国民间故事的评价哈。
学者们那可对中国民间故事视若珍宝呢。
他们觉得这些民间故事就像是一个个活着的历史小胶囊。
你想啊,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这里面装着老祖宗们的生活百态。
比如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学者就会说,这可不只是个简单的小传说,它反映了当时老百姓被繁重徭役压迫的苦日子。
通过这个故事,咱们能想象出古代劳动人民得受多大的罪,而且还能看出那时候人们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反抗精神,虽然孟姜女只是个弱女子,但她哭倒长城那可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民对暴政的不满。
专家们呢,也是对民间故事赞不绝口。
他们把民间故事看作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就像那些关于灶王爷的故事,专家就会指出,这里面蕴含着咱们中国人对家庭、对传统习俗的重视。
每年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这背后是一整套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在起作用呢。
专家还会说,民间故事对咱们中国文化的传承那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故事口口相传,不管是大人给小孩讲,还是在田间地头大家闲聊的时候说,它就像涓涓细流一样,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而且啊,学者和专家都认为中国民间故事充满了智慧。
像阿凡提那种类型的故事,虽然是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但也算是中国民间故事这个大宝藏里的璀璨明珠。
阿凡提总是能用他的聪明才智捉弄那些坏蛋,这里面体现的可都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啊。
那些看似简单的小故事,其实都藏着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像生活的小指南一样,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灵活应对。
还有哦,他们觉得中国民间故事在文学价值上也是不可小觑的。
从语言上来说,简单又生动,哪怕是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说得绘声绘色。
像“狼外婆”的故事,那个描写狼外婆敲门时的神态、语气,听着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这种对人物形象生动的塑造能力,在文学史上那也是独树一帜的。
这些故事丰富了咱们中国文学的宝库,给后来的作家提供了无数的灵感源泉。
总之呢,在学者和专家眼里,中国民间故事就是一座挖不完的宝藏山。
民间故事传说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民间故事传说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标题:民间故事传说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一、引言民间故事传说,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以生动的故事和传说,深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它们是人们对世界理解的一种反映,对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递,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民间故事传说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二、影响人们的生活1.塑造地域文化:民间故事传说通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们通过讲述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塑造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这些故事传说使得人们更加认同自己的文化,增强了对家乡的归属感。
2.丰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传说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娱乐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讲述、聆听这些故事,丰富了业余生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三、影响人们的思想1.传递价值观念:民间故事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如诚实、善良、勇敢、正义等。
这些价值观念通过故事的形式传递给人们,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对社会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2.激发创新精神:民间故事传说的多样性、创新性等特点,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
人们从故事中汲取灵感,勇于尝试新事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增强民族自豪感:民间故事传说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讲述这些故事,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四、结论民间故事传说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塑造了地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传递了价值观念,激发了创新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民间故事传说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的传统价值与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的传统价值与当代意义1. 引言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是中国文化宝藏中的一颗明珠。
这些故事代代传承,流传至今,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和深刻的当代意义。
本文将讨论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所蕴含的传统价值观以及这些故事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 尊老敬老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的尊老敬老的价值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孝感鹅》讲述了一个孝顺儿子为了给父亲治疗病痛,卖掉了家中唯一的鹅。
这个故事强调了家庭中对长辈的敬重和孝道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尊老敬老的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和关爱年长者可以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
3. 忠诚和友情忠诚和友情也是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例如,《白蛇传》中,白蛇和小青在人间修行时结识了许仙,并与他结为夫妻。
尽管白蛇在故事的最后发现许仙和小青的过去,但她宁愿放弃个人欲望,而选择保护许仙的人间生活。
这个故事表达了忠诚和友情的伟大之处。
在当代社会,忠诚和友情的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4. 正义和公平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强调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例如,在《智取威虎山》中,智多星和他的伙伴们通过巧妙的计谋击败了威虎山上的恶霸,让正义得以伸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义和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石。
在当代社会,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同样重要。
我们应该奋发努力,为实现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而努力。
5. 勇气和坚持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的勇气和坚持也值得我们学习。
例如,《牛郎织女》中,牛郎和织女为了追求他们的爱情,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障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气和坚持,才能克服挑战,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当代社会,勇气和坚持的价值观同样重要。
面对生活的艰难和逆境,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才能获得成功。
6. 和谐与合作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和谐与合作的理念贯穿始终。
例如,《蟋蟀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小蟋蟀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帮助农田克服了严重的鼠害问题。
民间故事的价值

民间故事的价值
民间故事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叙事文学形式,它是由民间传说、神话、传说、寓言等组成的。
民间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社会和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价值:民间故事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是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来源之一。
2. 文化价值: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信仰、道德观念等,对于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社会价值:民间故事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家庭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培养人们的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家庭观念等具有重要作用。
4. 艺术价值:民间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形象、曲折的情节、独特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之,民间故事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它对于了解历史、文化、社会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和保护。
1。
研究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

研究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
这些故事有的流传至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的则慢慢被淡忘。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并深入探讨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一、民间故事的定义和特点民间故事是指源于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通过口述或书面形式传承下来,没有明确的作者,但却代表着民众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民间故事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它们以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角色形象吸引着读者或听众。
而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则对社会道德的传承和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分类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传记等。
这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宗教等元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白蛇传》、《西游记》等都是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
1. 神话传说类神话传说类的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讲述了中国各个民族心目中的神祗、仙人等形象,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传说故事。
比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都是神话传说类的典型代表。
2. 寓言故事类寓言故事类的民间故事是通过动物或其他形象的角色,来隐喻人们的品德和行为,具有浓厚的道德教育意义。
比如《狐狸与葡萄》、《乌鸦喝水》等都是寓言故事类的典型代表。
3. 历史传记类历史传记类的民间故事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描写,来展现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事迹。
比如《岳飞传》、《孔子的故事》等都是历史传记类的典型代表。
三、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承载着人们的智慧和情感,它们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历史、学习道德和培养人格的重要途径。
首先,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传承并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形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扭曲的观念与心态——重新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价值

扭曲的观念与心态——重新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价值在漫长的人类生活中,民间故事对满足人们的精神、情感需要,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斗争精神等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时过境迁,如果把中国民间故事放在21世纪中国的背景下来考察,便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与今天的时代乐章不合拍的音符。
主要表现在,在那赞美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鞭挞假、丑、恶的叙事话语中,渗透着下层劳动者的许多扭曲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心态。
一富耻贫荣观念富耻,即以富为耻,在民间故事中表现为憎恨富人;贫荣,以穷自居,以穷为荣。
两者在民间故事中互为衬托。
先说富耻。
中国民间故事的批判、挖苦对象,“绝大部分是统治阶级中的各类人物:皇帝、国王、各级官员、财主、喇嘛、巫婆、伪善者、守财奴。
这种挖苦总是强烈、尖锐和不可调和的。
”〔1〕在民间故事中,但凡富人的形象一概是反面的。
总括起来,有以下三种类型:其一,为富不仁型。
这在民间故事里出现的最多。
但凡富人都不是好东西,他们贪婪恶毒,利欲熏心,冷酷无情,不顾穷人的死活。
即使原来是穷人,一旦变富,就变坏。
《贪心的姐姐》故事中,姐姐本是穷人的女孩,后嫁给了有钱的人家,成了财主婆,便失去了善良之心,变得好吃懒做,心毒、贪财,连亲妹妹的工钱都要卡扣。
其二,愚蠢型。
富人虽有钱有势,有的还有权,却长着猪一样的脑袋,愚笨之极,不但在斗智方面,不是穷人的对手,就连生活常识都不知道。
在《老爷和奴才》故事中,老爷“用树编的筐儿背水,用松木棍儿吹火,把狗拴在粮仓里捉老鼠,把牦牛拴在山上捉老虎”。
〔2〕其三,吝啬型。
富人虽然腰缠万贯,却小气、悭吝,许多人都是守财奴。
《一钱如命》故事中财主把从玩耍的小孩处抢来的一个铜板吞下肚子,知道命不长,命令儿子自己死后要将肚子剖开取出这一枚铜板,因为这是钱,不能丢。
总之,在民间故事里,“富人”都是被否认的、被批判的。
再说贫荣。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如果说对富人的憎恨是赤裸裸地描写出来的话,那么以穷为荣便是字面之下的意义。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传统价值与道德观研究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传统价值与道德观研究标题: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传统价值与道德观研究摘要: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间故事的归纳、整理和研究,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旨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关键词:中国民间故事;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念;文化传承一、引言:中国民间故事是传承和表达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些古老的故事以儿童为受众,通过丰富的情节和智慧的寓言,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深入分析其中所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二、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和特点:中国民间故事可分为神话传说类、寓言故事类、历史传记类、小说传奇类等,每一类别都蕴含着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具体而言,神话传说类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寓言故事类强调了道德伦理观念的重要性;历史传记类强调了忠诚、孝顺等美德;小说传奇类则多从个体的成长和命运的抉择展示了传统道德观念。
三、传统价值观在民间故事中的体现:1. 尊重勤劳:中国民间故事中常常强调勤劳和努力的重要性,如《大禹治水》等故事,鼓励人们通过勤劳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2. 孝敬尊重: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在民间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孟母三迁》等故事传递了孝敬父母的美德和重要性。
3. 忠诚勇敢:忠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而勇敢则是忠诚的必然表现。
《岳飞传》等故事以忠诚、勇敢的形象塑造了古代英雄形象。
4. 团结互助:中国民间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团结和互助的重视。
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要救丈夫许仙,需要帮助许仙的朋友。
四、道德观念在民间故事中的体现:1. 诚实守信:中国民间故事中,诚实守信是普遍提倡的道德观念。
如《智取威虎山》等故事通过展示诚实守信的正面形象,教育人们学会诚实守信。
2. 善良与恶劣:中国民间故事通过善良的形象和恶劣的对立,传达了善良的力量和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精选15篇)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精选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精选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1最近我都在看一本书——《中国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广大人民群众以自发的形式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以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用散文的形式讲述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思考。
其中我最喜欢的有:徐文长的故事、幸福鸟和阿凡提的故事。
其中徐文长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知府不相信徐文长是神童,于是便把他召来对句,并说如果对不上,就将他驱逐出城。
结果自己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徐文长与“林狠心”比力气,力大无穷的“林狠心”输给了斯文瘦弱的少年徐文长;徐文长用自己的聪明帮助大头和尚的画配诗。
我的感想是:我们要多看一些有关中国民间的书,从里面学习知识,我们要向汪嘉学习,因为他勇敢,也总是为别人着想;我们也要向阿凡提学习,他也经常帮助别人。
我们也要多看书,自己也要学习成为对别人有用的人。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2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他开天辟地以后,叫他的大儿子管天上事,人称玉帝;叫他的二儿子管地上事,人称黄帝;叫他的女儿管百花,人称花神。
盘古开天辟地用力过猛,伤了五脏六腑,他快死时,把女儿叫到跟前,拿出一包百花种子说:“这是一包百花种子,交给你了。
你要往西走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那里有净土山一座,你可取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把这百花种子种在净土里。
你再往东走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里,日头洗澡的`地方,那里有一潭真水,不蒸不发,你可取真水一担,灌浇百花种子,百花种子就会生芽出土。
你再往南走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那里有善水一潭。
你可取善水一担,对花苗喷洒,花苗结出骨朵。
然后,你再往北走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里,那里有美水一潭,你可取美水一担,用美水滋润花骨朵,会开出百样的花朵。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传承千年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传承千年的智慧和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这些故事源于民间,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传承至今。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些故事都在不同的形式中延续着,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故事并非仅仅是娱乐性质,更包含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智慧方面主要体现在其深邃的哲理和智慧的引导上。
这些故事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人们传达着深刻的思想。
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贪求更多;《愚公移山》讲述了一个顽强拼搏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超越各种困难;《白蛇传》通过白蛇为人类所作的善事展示了善良的品格和无私的奉献。
这些故事中的智慧触动了每一个人的内心,成为人们遇到困境时的精神支持和指引。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民间故事还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
这些故事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向人们传达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伦理。
比如《牛郎织女》中的仙女牛郎和纺织女,以永恒的真爱和牺牲精神展示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对亲人的关爱;《捉鸡归来》中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诚实守信,不要贪心和欺骗他人;《孔融让梨》则教育人们要以他人利益为先,学会宽容和谦虚。
这些道德观念如一面镜子,让人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引导人们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传承能够延续千年,与其智慧和道德观念紧密相关。
首先,这些故事具有深入人心的内在价值和真实性,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和道德的力量。
其次,这些故事被包裹在诙谐幽默的情节当中,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兴趣,从而更好地传承下去。
此外,这些故事还适应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创新的手法和表达方式使其得以流传至今。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
随着现代媒体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于传统民间故事的关注度逐渐下降。
中国民间故事的问题

中国民间故事的问题【实用版2篇】篇1 目录1.引言2.中国民间故事的重要性3.中国民间故事存在的问题4.解决问题的建议5.结论篇1正文【引言】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民间故事面临着一些问题,这对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间故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中国民间故事的重要性】中国民间故事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民间故事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民间故事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民间故事存在的问题】1.传统民间故事传承中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地区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民间故事传承受到严重影响。
许多年轻人对民间故事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几个故事,对民间故事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认识不足。
2.民间故事质量参差不齐:在现存的民间故事中,有些故事内容陈旧、缺乏新意,无法吸引现代读者。
另外,一些改编自民间故事的作品过于追求商业利益,导致故事原貌和价值被严重曲解。
3.民间故事研究不足:虽然我国有许多学者从事民间故事研究,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民间故事研究仍然较为薄弱。
这使得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解决问题的建议】1.加强民间故事教育:教育部门应将民间故事纳入课程体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传承民间故事。
同时,可以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民间故事教材,提高民间故事的教育质量。
2.提高民间故事创作水平:鼓励文学创作者深入民间,发掘和改编优秀的民间故事,创作出既有时代特色又能传承民族文化的作品。
同时,加强对民间故事创作的扶持和引导,提高创作质量。
3.加大民间故事研究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民间故事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学者从事民间故事研究。
此外,可以建立民间故事研究基地,推动民间故事研究的深入发展。
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与传承

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民间故事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它以口头形式传承于世,记录了人们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这些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还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与传承。
首先,民间故事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些故事通常以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为背景,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传递人们的观念和态度。
比如,许多民间故事中都有关于勇敢、正义、友谊和助人为乐的主题。
这些价值观在故事中得到体现,通过故事的传承,人们能够感受到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其次,民间故事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
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年代,人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后代。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头传统,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使得文化得以传承。
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对故事本身的传承,更是对文化的传承。
通过故事,人们能够了解到过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此外,民间故事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是虚构的,但却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故事,人们可以在想象的世界中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新的可能性。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民间故事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的爆炸,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很多人更愿意追求新鲜感和刺激,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退。
其次,由于故事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口头传统,很多故事因为没有文字记录而慢慢消失。
这使得故事的传承受到了限制,很多珍贵的故事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故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民间故事的魅力和价值。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将故事进行记录,以便后代能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
中国民间传说及其文化价值和作用

中国民间传说及其文化价值和作用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中民间传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民间传说是指在广大民众之间口头流传的一些故事、传说或者是神话。
这些民间传说在中国已经存在了许多年,经历了许多世纪的时光洗礼,现在仍然有很多人非常喜欢听这些故事,也有很多人对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那么,中国民间传说究竟有哪些文化价值和作用?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中国民间传说大多数都是通过口头传承来传播的。
这些故事中,往往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例如《白蛇传》中白娘子的爱情,就表达着“爱情至上”的精神;《孟姜女哭长城》中,孟姜女为了报效丈夫在宣威之战中的功绩,她在长城边上哭泣了三年三月,最终长城倒塌。
这个故事表明了一个人应该要恪守自己的信仰和忠诚,这些道理很容易让人们记住,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观念融入自己的人生中。
通过这些故事,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灵魂触动,接受到了道德建设方面的教育。
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中国民间传说内容种类繁多,有古人类历史传说、唐宋历史传说、神话传说、民间神仙传说等等。
这些传说中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无疑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牛郎织女》中的七夕节,带有着儒家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具有很高的意义和价值;《西游记》中的三坛海会,代表的是佛家的教义和思想;《封神榜》中的神话传说,据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神话之一,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意蕴非常的深。
三、弘扬民族文化中国民间传说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这些传说,是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
在民间传说之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它们历久弥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中国民间传说的存在和传承,是中国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承的关键。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传说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以及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等多种价值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扭曲的观念与心态——重新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价值在漫长的人类生活中,民间故事对满足人们的精神、情感需要,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斗争精神等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时过境迁,如果把中国民间故事放在21世纪中国的背景下来考察,便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与今天的时代乐章不合拍的音符。
主要表现在,在那赞美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鞭挞假、丑、恶的叙事话语中,渗透着下层劳动者的许多扭曲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心态。
一富耻贫荣观念富耻,即以富为耻,在民间故事中表现为憎恨富人;贫荣,以穷自居,以穷为荣。
两者在民间故事中互为衬托。
先说富耻。
中国民间故事的批判、讽刺对象,“绝大部分是统治阶级中的各类人物:皇帝、国王、各级官员、财主、喇嘛、巫婆、伪善者、守财奴。
这种讽刺总是强烈、尖锐和不可调和的。
”(1)在民间故事中,凡是富人的形象一概是反面的。
总括起来,有以下三种类型:其一,为富不仁型。
这在民间故事里出现的最多。
凡是富人都不是好东西,他们贪婪恶毒,利欲熏心,冷酷无情,不顾穷人的死活。
即使原来是穷人,一旦变富,就变坏。
《贪心的姐姐》故事中,姐姐本是穷人的女孩,后嫁给了有钱的人家,成了财主婆,便失去了善良之心,变得好吃懒做,心毒、贪财,连亲妹妹的工钱都要卡扣。
其二,愚蠢型。
富人虽有钱有势,有的还有权,却长着猪一样的脑袋,愚笨之极,不但在斗智方面,不是穷人的对手,就连生活常识都不知道。
在《老爷和奴才》故事中,老爷“用树编的筐儿背水,用松木棍儿吹火,把狗拴在粮仓里捉老鼠,把牦牛拴在山上捉老虎”。
(2)其三,吝啬型。
富人虽然腰缠万贯,却小气、悭吝,许多人都是守财奴。
《一钱如命》故事中财主把从玩耍的小孩处抢来的一个铜板吞下肚子,知道命不长,命令儿子自己死后要将肚子剖开取出这一枚铜板,因为这是钱,不能丢。
总之,在民间故事里,“富人”都是被否定的、被批判的。
再说贫荣。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如果说对富人的憎恨是赤裸裸地描写出来的话,那么以穷为荣便是字面之下的意义。
首先,我们从关于“为富不仁”、“神仙帮助穷人”等类故事中,看到了“还是穷了好”的含义。
如《元宝》讲到一个名叫“三刀子”的财主把陈的粮食留给佃户老张,把好的粮食卖掉换成元宝藏着。
有一天发大水,他和佃户分别带着元宝和秫秫面饼子躲在树上,最后,他饿死了,佃户活了下来。
这个作品要传达的信息是:为富不仁者,没有好下场。
财主之死,就死在他太富有;佃户能够生存,就在于他家徒四壁。
关于“神仙帮助穷人”的作品更多。
在中国民间故事里,各路神仙都同情、帮助穷人。
他们或者直接搭救受苦受难的穷人;或者赠送宝贝,让穷人有吃有喝,享用不尽;或者让美丽的仙女下凡,让鱼、牡丹、锦鸡等变成美女,嫁给穷人的小伙等。
更有意思的是,在此类故事中,神仙只同情、帮肋穷人;他们立场鲜明,坚定地站在穷人一边,而与有钱人、统治者势不两立。
其次,我们从正面描写劳苦大众美好的品德的作品中,看到了“还是当穷人好”的含义。
有的表现为“穷人最聪明”。
这类作品相当多。
中国各个民族的民间故事几乎都有“阿凡提”式的智慧人物,如蒙古族的巴拉根仓,藏族的阿古登巴,纳西族的阿一旦,苗族的反江山,布依族的甲金,壮族的天公,侗族的甫贯,河北汉族的老江等等。
他们虽是长工、船工、佃农、伙计、仆人等穷苦人,但他们坚毅、勇敢、机智、谋略过人。
相反,“富人”在斗智方面根本不是穷人的对手。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穷人一律都是善良、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乐于助人,品行高尚,而富人呢,统统都不是好东西。
如果写的是有钱人,一律都是贪婪恶毒、为富不仁;如果写的是官吏,一律都是心术不正,贪污成性。
在中国民间故事里“富”和“穷”几乎分别与品行低下和品行高尚划上等号。
民间故事的创作主体为什么这么憎恨富人,同时又以穷为荣呢?其中的客观原因不能否定:其一,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富者拥有生产资料,并以此无偿占有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财富,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劳苦大众对他们的寄生生活必然表示极大的愤慨。
其二,由社会的“隔膜”所致,正如李大钊在《精神的解放》中所言:“我觉得人间一切生活上的不安不快,都是因为用了许多制度习惯把人间相互的好意隔绝,使社会成了一个孤立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个人生活无一处不感孤独的悲哀、苦痛;什么家、什么礼防,什么制度,都是束缚各个人精神上自由活动的东西。
人类活泼泼的生活,受惯了这些积久的束缚、,隔绝,自然渐成一种猜忌、嫉妒、仇视、怨恨的心理。
”(4)其三,被传统贫富观念所染。
自古以来,富人的口碑一直不好。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富人所以富有,是因为得了不义之财。
而且,富人往往骄奢淫逸。
《左传?定公十三年》说:“富而不骄者鲜”。
(5)清人陈忱在《水浒后传》总结道:自古以来都是“为富不仁”。
(6)古人在否定富人的时候,对贫穷却加以肯定和赞扬。
从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荀子的“穷处而荣”,(7)到唐?姚崇的“与其浊富,不如清贫”、李白的“贫亦不足悲”。
(8)这些贫富观念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故事的创作主体,使他们同样仇富崇贫。
最重要的原因是,变态的心理使下层劳动者产生了扭曲的富耻贫荣的社会观念,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病态的自尊。
人的尊严,作为个体心理意识,它是个体的人对自己的社会价值的自我确认,以及社会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并由这种“确认”产生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满足这种自尊需求的有二种方式:积极和消极。
前者指通过努力获得业绩或地位,自己比较满意自己,或者亦被他人关注,这是一种健康的自尊;后者指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夸大的自我形象、以人为制造的虚荣而自慰等,这是一种病态的自尊。
中国民间故事体现的正是这种病态的自尊。
个性心理学指出,病态自尊与病态的自卑密切相联。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健康的自卑感是人们奋斗的动力,而病态的自卑则表现为:“他们对自己的行动和表达能力不自信,于是他们倾向于尽可能地排斥他人”,“他们便把自己想象成伟大人物,从而在一条想象的道路上获得成功。
”(9)可见,病态的自卑与病态的自尊表现形式相似。
台湾的柏杨先生在谈到中国的自尊问题时说:“太多中国人不知道对方也有尊严,不晓得尊重对方人格。
强大的时候认为对方卑贱,到了衰弱的时候,自己首先就看不起自己,而需要用傲慢来弥补自己的自卑,这些都是不正常的。
”(10)民间故事的“贬他”“扬己”行为,其实是弱势群体在欲望和自信受挫之后因自卑而产生的傲慢心理:以空穴来风的傲慢来补偿因现实而产生的自卑感,在这种“傲慢”中获得心理平衡和快慰。
许金声先生指出:“如果社会提供了均等的竞争机会,人们的自尊需要就可能以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出来;如果社会结构没有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人们的自尊需要就往往以一种消极甚至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
”(11)自古以来,劳苦大众基本上都生活在下层,社会别说给他们提供什么均等的竞争机会了,有时候连生存都难以保障;由于贫穷,他们受冷落、遭白眼,很少被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
这样一来,自尊心便受到极大的伤害。
马斯洛指出,自尊需求是一种近似本能的需要,它对人的生存和自我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人们往往只有在自尊需求满足之后,内心才会平静、快慰,否则便会焦虑、不安、痛苦。
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民间故事的创作主体在作品中采用“扬己”“贬他”的做法,也是有情可原的。
但用这种方式获得的自尊毕竟是病态的。
中国民间故事为病态的自尊满足方式提供了样本,这是致命的缺憾。
第二,富耻贫荣的社会观念,说到底它是精神胜利的产物。
其一,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
在现实生活中,“穷人”也在千方百计地追求财富,渴望成为吃穿不愁甚至富甲一方的富人。
可以说,人心是思富而弃贫的。
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文化财富,目的就是为了争取自身的富裕与幸福。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和统治阶级的双重压迫,再加上生产力落后,收入低微,使他们“富”的目标,可望不可及,进而使他们追求幸福的正常心理受到扭曲而产生变态。
在他们看来,自己达不到的那个“目标”是肮脏的、丑陋的,自己得不到的东西都是卑劣的、不屑一顾的。
把低估别人当作一种自卫的手段,以此来掩盖现实中的失败,自欺欺人,于是中国民间故事便写出了凡“富人”都不是好东西的系列形象。
此描写超出了阶级内涵,其中不乏“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的意味,其实质是精神胜利。
其二,虚假的优越感。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人类与生俱来便有一种本能:追求优越,这是比攻击性更强的本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
所以人人都希望自己出人头地,略高别人一筹。
正常的力求优越,是奋斗、竞争的动力;非正常的力求优越,表现为脱离实际的自负、自夸,于人生无益。
阿德勒把后者称为优越情结。
并指出:“发展一种优越情结是逃避困难的办法之一。
他假设自己是优越的,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虚假的胜利补偿了他所不能忍受的自卑状态。
”(12)显然,这种优越情结的产生靠的是精神胜利,中国民间故事的体现的正是这种优越情结。
上述精神胜利的共同点,就是主体对自己现实的位置和境遇重新加以解释、评价,并以这种主观上的努力,转“失败”为“胜利”。
“富耻贫荣”的观念正是这种“胜利”的成果。
虽然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谋生压力加重、人际关系经济化的现象日渐现露,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开始出现历史性转变的情况下,适度的精神胜利和变态的自尊能减缓因竞争带来的压力和失利后的痛苦,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益于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
但精神胜利毕竟是把现实生活中的穷苦、病痛等不幸遭遇因自夸的“聪明”、“高尚”等伟大、高洁的人格变成胜利的标志,模糊和冲淡了既定的价值目标,将现实的追求转化为“白日梦”式的心理追求,使人们安于贫困的生存状态,不思进取;或者沉溺于失败,面对困境而自得其乐;或者面对失利,只从环境、机遇等方面寻找客观原因,而不从自身寻找主观原因,从而怨天尤人,文过饰非等等。
那种病态的自尊,除了带来虚假的自我满足、聊以自慰外,也只能冲淡生活中的痛苦、不幸和压抑,无助于生存状态的任何改变。
它甚至会导致人格的萎缩、观念的保守,于我们健康人格的建构、人文精神的建设毫无益处。
二、无视法律为荣的观念中国民间故事有许多内容是揭示劳苦大众不屈于被宰割、被污辱、被损害的境遇,他们嫉恶如仇、奋起反抗,甚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将对方置于死地。
这种做法,站在道德立场上看,铲除邪恶,伸张正义,有仇必报,是无可厚非的;站在阶级的立场上看,更是无可指责的:它体现了劳苦大众反压迫、反邪恶、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解放后我们出了一本又一本的民间故事,都是冲着这种斗争来的。
但是这些民间故事却透露着劳苦大众这样的一种观念:以无视法律为荣,或者换一句话说,就是没有法律观念。
当然,这里探讨的范围不包括那些关于农民起义、革命战争的民间故事。